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第页共33页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1.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2、建设单位:3、编制单位:4、项目性质:改造工程。5、建设地点:6、建设规模:(1)本项目位于白云区人和镇,包含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两个区域的周边道路改造,旧路改造共包括10条道路,分别为下华街、龙和东街、聚龙东街、向前南街、展湖街、蚌南街、蚌湖中街、西湖东街、蚌湖1路及蚌湖2路。本项目各道路均为村道,道路全长约1.97km。其中蚌湖1路及蚌湖2路为村道支路,设计速度15km/h,其余均为村道干路,设计速度20km/h。本项目主要对现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不涉及征地拆迁。对于聚龙东街(新建段)道路用地及龙和东街局部拓宽用地由人和镇街道协调解决。(2)具体改造内容如下:1)对各道路进行沥青化改造,加铺沥青罩面;加铺沥青后重新施划交通标线,完善交通标志及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全线井盖、雨水口提升改造;2)对龙和东街BK0+000~BK0+070路段花基拆除并拓宽,拓宽后龙和东街机动车道宽6~9.5m,满足双向通行;3)聚龙东街(改造段)、向前南街已由村镇完成沥青加铺和交通标线划分,本次仅完善沿线交通安全设施和照明设施。4)聚龙东街(新建段)CK0+000~CK0+127.237,为新建道路,按村道干路标准设计,道路宽度7m,路面宽度6m,双向两车道布置。5)对蚌南街及西湖东街车行道进行拓宽,拓宽涉及的雨水口进行迁改;西湖东街两侧非机动车道处治范围下与现状排水暗沟冲突,拟拆除后新建钢筋混凝土盖板沟;西湖东街右侧非机动车道处治范围下与现状电力管线冲突,需进行混凝土包封处理。蚌南街新建人行道涉及现状排水暗沟的抬升问题;6)对展湖街、蚌南街、蚌湖中街及西湖东街的人行道进行升级改造,更换侧石、压条及车止石等;7)下华街、聚龙东街(新建段)新建路灯照明,蚌湖中街及蚌湖1、2路新建壁灯。图1.1-1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周边道路项目位置图1.1-2蚌湖镇墟周边道路项目位置各拟改造道路信息统计如下:拟改造道路情况一览表表1.1-1序号道路名称路线走向路线全长(km)道路等级设计速度(km/h)红线宽度(m)车道数1下华街东西0.268村道干路201422龙和东街南北+东西0.147村道干路205.9~8.2523聚龙东街(新建段)南北0.117村道干路2072聚龙东街(改造段)南北+东西0.483村道干路205~8.514向前南街东西0.058村道干路206.1525展湖街南北0.256村道干路201226蚌南街南北0.258村道干路201127蚌湖中街东西0.1村道干路201028西湖东街东西0.122村道干路201629蚌湖1路东西0.108村道支路154110蚌湖2路东西0.044村道支路1541合计1.931.2设计标准维持现有道路等级不变,蚌湖1路及蚌湖2路为村道支路,其余均为村道干路。采用的主要设计标准如下:主要设计标准表1.2-1道路等级村道干路村道支路设计速度(km/h)2015设计荷载BZZ-100BZZ-100净空(m)4.54.5路面设计基准期(年)1010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项目研究过程2022年10月23日,完成工可批复。2022年11月中旬,完成本项目初步设计(初稿)。2022年12月底召开初步设计评审会议,并于2023年1月完成初步设计(修编稿)。2023年2月根据上阶段初步设计成果,完成本项目施工图设计(送审稿)。1.4图纸组成本次设计文件编排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3版)的相关规定执行。按照专业组成,本次施工图设计图纸文件共分六册,具体如下:文件分册表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管线工程第三册交通工程第四册照明工程第五册树木保护专章第六册海绵城市专篇1.5初设部门意见执行情况1.5.1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意见及回复一、道路横断面方面道路横断面布置不连贯,部分道路缺少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建议道路两侧设置连续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机非共板设置,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有效通行宽度分别不小于1.5m,并与周边道路做好衔接。针对宽度不足的道路,建议考虑扩宽,规范设置连续的慢行通道。部分标志标线平面设计图未标示明确尺寸,建议进一步核定明确。如蚌湖镇墟设计图,蚌湖1路和蚌湖2路道路宽度是否足够设置为双向车道,需要进一步核实明确。执行情况:不采纳,本项目道路除聚龙东街(新建段)外均为旧路改造,受边界条件限制,部分道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无拓宽条件。经核实,蚌湖1路和蚌湖2路道路宽度为4m,不足够设置为双向车道;蚌湖1路和蚌湖2路已补充完善导向箭头。二、平面交叉口方面1、道路交叉口建议参照《广州市普通公路重点路口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建设指南》(2022年10月)要求完善“五必上”设施:警告标志、道路标线、减速带、警示桩、交通信号灯(含闪光警告信号灯)。交叉口范围内的绿化或障碍物不可高于80cm,以保证路口的三角形安全视距。执行情况:采纳,按要求执行。2、道路沿线出入口建议参照平安村口“六个一”设施进行完善:一组减速带、一组警告标志、一组停车让行标志、一组黄闪警示灯、一组示警桩、一段良好的停车视距。执行情况:采纳,按要求执行。3、交叉口无右转渠化岛且转角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m的,应设置内轮差警示区。执行情况:采纳,按要求补充内轮差警示区大样图。4、龙和东街、聚龙东路在直角转弯位设置横道线,不利于改善视距,建议调整;另须考虑改善上述两个点位的转弯半径。执行情况:部分采纳,按要求调整龙和东街、聚龙东街直角转弯处的人行横道线,两个点位的转弯半径受边界条件限制,无法进一步调整。三、交通安全设施方面1、建议本工程范围导向箭头采用6m规格施画,以加强道路的行驶指引及整体的安全性。执行情况:不采纳,本项目涉及道路均为村道,道路等级低,宜采用3m的导向箭头。2、急弯路段应保证良好的安全视距,弯道外侧设置混凝土或波形梁护栏、线形诱导标志,弯道路段施画黄色中心实线(建议采用振动标线),并完善减速标线、凸面镜、限速标志、禁止超车标志等。执行情况:部分采纳,已设置波形梁护栏;已补充完善凸面镜、限速标志等设施。3、临水、临崖路段及临近沟井坎穴路段应做好路侧防护设施,完善警告标志、线形诱导标志、减速标线、黄闪警示灯等执行情况:采纳,按要求补充临水警告标志。4、建议无信号灯控制人行横道增加“礼让行人”警告标志及地面标识设置:(1)在人行横道线上游设置停止线,停止线与人行横道线的距离设置为5m,并在人行横道线与停止线之间增设“礼让行人”地面标识。(2)在停止线上游20至30m处开始施划纵向减速标线以及距离人行横道线45m、30m处设置2组人行横道预告标识(菱形图案),并在第二组标识上游位置增设“30m”字样地标。(3)在距离人行横道线30m和10m处增设“注意人行横道”警告标志(采用荧光黄绿色的V类反光膜,图案为黑色)以及在30m位置的警告标志上增加“30m”辅助标志。执行情况:采纳,按要求完善人行横道警告标志。1.5.2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意见及回复1、为确保行人夜间安全,建议补充人行道专用照明装置。执行情况:不采纳,本项目各道路均为村道,人行道照明可由机动车道照明灯具兼顾。2、为加强供电系统安全性,建议设置相关漏电保护装置,包含短路保护、速断保护、突变量漏电保护、幅值漏电保护等功能。执行情况:采纳,按意见执行。3、新建道路照明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和投入使用。执行情况:采纳,按意见执行。4、路灯智能远程监控终端应实现与相关管理单位照明管理系统的顺利接顺,与照明管理系统通讯方式应满足2G、3G、4G、5G等网络制式。执行情况:采纳,按意见执行。5、为减少运行维护期的线缆线路故障,提高其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保证照明配电系統具有一定拓展性。方便后期维护及确保电气系统安全,照明配电箱出线建议采用BVV铜线且导线截面积不小于16平方毫米;照明供电分支回路线缆线径应与主回路线径相同,线路分支处应采用同材质线材直接缠绕连接,不建议使用绝缘穿刺线夹连接,包扎端需满足防漏电防水等技术要求。执行情况:采纳,按要求校核照明电缆设计。6、道路照明设施电源应由供电部门单独计量缴费;同时根据《城市照明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CJJ/T227)相关要求,照明设施数据采集应具有抄表数据:建议设置专用计量装置并能通过路灯远程控制装置实现远程抄表。执行情况:采纳,按意见执行。7、为加强全市照明设施信息化管理工作,确保新建路灯基础数据及时录入我中心照明管理系统,请在工程竣工前按要求向我中心提供照明设施的信息数据(具体要求详见附件)。执行情况:采纳,按意见执行。1.5.3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意见及回复1、本项目主要对10条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其中2条为村道支路,其余均为村道干路。村道干路应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第131项“城市道路-其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执行情况:采纳,按意见执行。1.5.4广州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北区分公司意见及回复1、鉴于聚龙东街以及文旅小镇内有我司已建中、低压燃气管道,为避免项目施工过程中损坏燃气设施而引起安全事故,请贵局及时对接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所涉燃气设施做好保护或者迁移工作。执行情况:采纳,按要求执行。1.6初步设计内审会议纪要1、进一步复核工程量,应充分预留改造后路面与现有路面接顺,因地制宜铺设至建构筑物边缘的工程量。执行情况:按意见执行。2、复核地下排水设施相关参数,根据相关资料优化设计。执行情况:按意见执行。3、项目设计应以实用性为主,细化造价费用以节约投资。执行情况:按意见执行。二、设计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规范及标准。2、在控规的指导下,采用全面规划、统一实施的原则,使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3、对周边路网进行系统分析,使本项目的建设与周边路网充分结合起来,完善路网结构,考虑远期动态发展因素,以达到科学性和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战略性的统一。4、结合《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以及《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指引》,在道路中融入全要素的设计元素,按“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全要素提升”的要求进行道路设计,打造高标准的市政道路。三、采用的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1995);5、《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7、《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9、《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2、《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13、《广州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指引》广州市交通运输局2020.6;14、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15、广州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指引;16、《广州市城市家具建设指引》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0.12;17、广州市行道树技术工作手册(修编);18、《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19、其它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四、设计概要4.1总体设计4.1.1平面设计1、路线改造道路线位与现状道路线位保持一致,新建道路聚龙东街(新建段)接通龙和东街与聚龙东街(改造段)。2、道路平面布置本次改造原则均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进行,仅对现状道路进行品质化提升。其中,龙和东街局部路段需拆除现状花基并进行拓宽;另外新建127.2m道路接通龙和东街与聚龙东街,蚌南路及西湖东街对现状车行道进行拓宽改造,其余均按现状改造。3、坐标及高程系统本工程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广州2000坐标系统,高程系为广州城建高程系统。4、道路建设具体情况拟改造道路情况一览表表4.1-1序号道路名称路线走向路线全长(km)道路等级设计速度(km/h)红线宽度(m)车道数1下华街东西0.268村道干路201422龙和东街南北+东西0.147村道干路205.9~8.2523聚龙东街(新建段)南北0.117村道干路2072聚龙东街(改造段)南北+东西0.483村道干路205~8.514向前南街东西0.058村道干路206.1525展湖街南北0.256村道干路201226蚌南街南北0.258村道干路201127蚌湖中街东西0.1村道干路201028西湖东街东西0.122村道干路201629蚌湖1路东西0.108村道支路154110蚌湖2路东西0.044村道支路1541合计1.934.1.2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置原则:(1)结合排水设计要求;(2)结合对现状路面结构不同病害处理的结构厚度需求;(3)与道路两侧地坪标高接顺。2、纵断面设计改造道路为现状混凝土路面加铺,纵断面设计以现状为准,采用趴地走为原则,路面罩面按“铣刨1cm现状路面+加铺5cm沥青”原则,即按现状路面最小抬高4cm控制。局部拓宽范围与现状道路标高接顺。聚龙东街(新建段)为一条直线,坡度按照接顺龙和东街与聚龙东街(改造段)考虑,坡度为0.2021%,各项线性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4.1.3路线交叉交叉口是路网的联结点,是城市交通的咽喉,其设计和使用对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特别重要。因此交叉口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关系到整条道路、路网功能的发挥,因此,设计中充分分析交叉口的交通组成、交通流量及流向,合理选择交叉口的形式及合理组织交叉口的交通尤为重要。1、基本设计原则(1)功能上适用并适度超前,并尽量减少交叉口面积以节约用地。(2)力求减少或消除冲突点,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3)合理配置交通岛,组织车流、人流分道行驶,减少相互干扰。(4)合理布置交通设施(信号、标志、人行横道等),保障车辆与行人的交通畅通和安全。(5)科学进行交叉口竖向设计,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能迅速排走。2、本项目交叉口设计维持现有交叉口位置不变,仅对主要路口主要方向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4.1.4道路横断面1、道路横断面设计(1)下华街下华街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3.25m非机动车道+7.5m机动车道+3.25m非机动车道=14m。图4.1-1下华街改造后横断面图(2)龙和东街1)BK0+000~BK0+070路段:拆除东侧现状花基并拓宽,改造后道路宽7.25~8.25m。图4.1-2龙和东街(BK0+000~BK0+070路段)改造后横断面图2)BK0+070~BK0+147.798路段:改造后道路宽5.9~6.3m。图4.1-3龙和东街(BK0+070~BK0+147.798路段)改造后横断面图(3)聚龙东街1)CK0+000~CK0+116.798新建路段:本段为新建道路,按村道干路标准设计,双向两车道,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0.5m土路肩+6.0m机动车道+0.5m土路肩=7.0m。图4.1-4聚龙东街(CK0+000~CK0+116.798新建路段)横断面图图4.1-5聚龙东街(CK0+000~CK0+482.629改造段)、向前南街横断面图现状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5~8.5m机动车道,本次仅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和照明设施。(4)西湖东街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3m人行道+1.5m非机动车道+7m机动车道+1.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16m。机动车道两侧拓宽1.5m。图4.1-6西湖东街改造后横断面图(5)蚌南街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7.0m机动车道+4.0m人行道=11.0m。机动车道往东侧拓宽1m。图4.1-7蚌南街改造后横断面图(6)展湖街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2.5m人行道+7m机动车道+2.5m人行道=12m。图4.1-8展湖街改造后横断面图(7)蚌湖中街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1.5m人行道+7m机动车道+1.5m人行道=10m。图4.1-9蚌湖中街改造后横断面图(8)蚌湖1路、蚌湖2路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4.0m机动车道=4m。图4.1-10蚌湖1路、蚌湖2路改造后横断面图2、路拱横坡本项目全线行车道路拱横坡均为2%,人行道横坡1.5%坡向车行道。4.2路基设计4.2.1一般路基设计1、设计原则(1)根据所经地区用地情况、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及当地的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结合路基填挖情况以及施工、养护运营等因素进行路基设计。充分考虑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因地制宜,注意生态和耕地保护。(2)根据本地区夏季温度高、等温时间长、年降雨量大且夏季暴雨集中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路基横断面型式及边坡坡率,并采取经济有效的防护工程及病害防治措施,防治各种不利因素对路基造成的危害,确保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3)路基应密实坚固,路床应达到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25Mpa。(4)路基应稳定均匀,一般路段和与构造物连接段的工后沉降应满足规范要求。(5)路基填筑材料要因地制宜,同时也应符合规范制定的填料要求。(6)路基应符合环保要求,环境美观。2、一般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设计项目一般路段最大的填土高度少于3m,边坡坡率采用1:1.5。填方路基边坡坡率根据路基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工程地质条件确定。(2)路基压实度标准1)为了保证路基的压实度,填方路基两侧各超宽填筑50cm,路基施工完成后再对边坡进行整修,恢复正常路基宽度。2)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按分层压实的原则实施。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少强度和最大粒径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村道按照城市支路标准取用):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要求表表4.1-3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CBR(%)压实度(%)支路/村道支路/村道填方路基上路床0~30592下路床30~803上路堤80~150391下路堤>150290零填及挖方上路床0~30592下路床30~803--(3)路基强度要求①本项目采用符合路基填料要求的填料进行回填。②路基填筑前,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对菜地、旱地、荒地等应清除草皮、平整压实。③含草皮、淤泥、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严禁作为路床填料。④路堤填料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⑤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⑥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⑦最终形成的路基断面填料强度要求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⑧道路红线范围内新近填筑的建筑垃圾土必须挖除,回填的土方需满足填料的要求。(4)路基压实度①上表中,压实度数值均为重型击实标准。②其他相对部位的压实度要求如下:A、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按分层压实原则实施。路基压实度应符合上表的要求。B、垫层的压实度按不小于90%控制;C、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路基压实度不小于90%;D、填土路基应分层碾压,每层虚方厚度不大于30cm,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填筑;上路床填料中0.5~4cm的颗粒应占到60%以上。E、每一压实层均应检验压实度,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填筑其上一层。压实度的的检验方法和内容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规定执行。(5)路基填筑设计A、原地面应进行表面清理,清理深度应根据种植土厚度决定,清出的种植土应集中堆放。填方段在清理完地表面后,应整平压实至规定要求,方可进行填方作业。B、应做好原地面的临时排水措施,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排走的雨水,不得流进农田、耕地。C、路堤填筑范围内,原地面的坑、洞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按规定压实。D、路堤基地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平整后按规定压实。E、路堤应水平分层填筑压实。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填。每一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应大于30cm,填筑路床最后一层时,压实后厚度不应大于15cm。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添起,每填一层,经压实后,再填上一层。3、路基设计标高道路设计标高为道路设计中线处路面标高,路基施工标高为道路设计标高减路面结构厚度。4、路基排水设计本项目改造道路两侧为已建成的建筑以及部分农田、菜地,有较为成熟的排水系统,因此改造道路沿用现有排水设施。4.2.2路基处理设计对于龙和东街拓宽范围及聚龙东街新建段范围,路基填土前先对沿线农田、菜地表层耕植土进行清表30cm,换填30cm未筛分碎石处理。其余路段考虑本项目道路已使用多年,路基沉降已趋于稳定,改造内容以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罩面为主,除管道开挖范围以外,其余均利用现状路基。4.3路面设计4.3.1路面设计指标(1)自然区划:IV7区(2)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10年(村道干路、村道支路)(3)标准轴载:BZZ-1004.3.2路面结构设计方案(1)现状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结构:5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0~2cm沥青砼AC-13C调平层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铣刨1cm)既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基层补强后加铺沥青路面结构:5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0~2cm沥青砼AC-13C调平层22cmC35水泥混凝土20cmC20素混凝土基层补强现状土基(3)车行道拓宽范围、新建路段路面结构:5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22cmC35水泥混凝土20cmC20素混凝土基层15cm未筛分碎石垫层现状土基(4)人行道改造后路面结构如下:6cmC40高强混凝土透水砖3cm1:2干硬性透水水泥砂浆调平层15cmC20透水水泥混凝土总厚度:24cm(5)土基回弹模量根据以往新建道路建设经验,一般结合沿线地质情况确定土基回弹模量E0。全线属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对于土基回填模量不小于25MPa。4.3.3路面技术材料技术要求1、沥青路面技术指标沥青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的品质,并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裂,以及良好的抗水损害能力,其路用性能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沥青路面技术指标表表4.3-1项目沥青路面技术指标目标值试验方法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0m/km、σ<1.0mmT0933T0932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SFC60≥54T0965T0961T0963构造深度TD(mm)≥0.7高温稳定性普通沥青砼动稳定度DS(次/mm)≥1500T0719改性沥青砼动稳定度DS(次/mm)≥3000水稳性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改性沥青砼≥85T0709普通沥青砼≥8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改性沥青砼≥80T0729普通沥青砼≥75抗裂性能极限破坏应变(με)改性沥青砼≥2500T0728普通沥青砼≥2000渗水系数渗水系数(ml/min)改性沥青砼≤80T0730普通沥青砼≤120注:1.横向力系数SFC60——用横向力系数测试车,在(60±1)km/h的车速下测定。2、路面材料技术要求(1)沥青砼面层本工程上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和下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改性材料采用SBS(Ⅰ-D)类热塑性弹性材料,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1)道路石油沥青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表4.3-2序号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1针入度(25oC,100g,5s)0.1mm60~80T06042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3软化点(R&B),不小于oC46T0606460oC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510oC延度,不小于cm15T0605615oC延度,不小于cm100T06057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8密度(15oC)g/cm3实测记录T06039闪点,不小于oC260T061110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TFOT(或RTFOT)后11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12残留针入度比(25oC),不小于%61T060413残留延度(10oC)不小于cm6T06052)聚合物改性沥青SBS(I-D)类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表4.3-3序号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1针入度25oC,100g,5s0.1mm40~60T06042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3延度5oC,5cm/min,不小于cm25T06054软化点TR&B,不小于oC70T06065运动粘度135oC,不大于Pa·s3T0625T06196闪点,不小于oC230T06117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8弹性恢复25oC,不小于%85T06629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oC2.5T0661TFOT(或RTFOT)后残留物10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T060911针入度比(25oC),不小于%65T060412延度(5oC),不小于cm15T06053)粗集料集料应是按要求尺寸轧碎的坚固、强韧、耐久的石料,本设计各沥青面层集料采用辉绿岩,表面应粗糙有棱角、尽量接近立方体形状,应具有较低的压碎值、磨耗值和较高的磨光值,并与沥青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请参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进行,应对每批来料进行检验。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4.3-4指标单位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其它等级道路试验方法表面层中、下面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2.45T0304吸水率,不大于%2.03.0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5T0320粗集料磨光值,不大于PSV42/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T0616T0663磨耗值(道瑞法)(AAV),不大于14/T0323上面层的粗集料应至少由以下三档矿料组成:3~5mm、5~10mm以及10~15mm。下面层粗粒式沥青粗集料应至少由三档矿料组成:5~10mm、10~20mm(或10~15mm)和10~25mm。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必须符合级配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表4.3-5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0675635337.531.526.519.052.360.6S140-7510090-1000-15--0-5S240-6010090-100--0-15--0-5S330-6010090-1000-15--0-5S425-5010090-1000-15--0-5S520-4010090-1000-15--0-5S615-3010090-1000-15--0-5S710-3010090-1000-150-5S810-2510090-100--0-15--0-5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15-1510090-10040-7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S133-1010090-10040-700-200-5S143-510090-1000-150-3面层粗集料粘附性如不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施工时可掺加磨细消石灰、水泥或其他耐热、具有良好长期性能的抗剥离剂等抗剥离措施,参加抗剥材料的类型及剂量根据沥青混合料水稳定试验确定。面层压实度参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不得小于95%,但禁止超过100%。4)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质量要求。表面层PAC混合料的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为改进和易性和压实性,下面层混合料可采用部分天然砂,但天然砂在矿料中的比例不宜超过机制砂的用量。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表4.3-6项目单位快速路、主干路其它等级道路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50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5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5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0345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石料生产,沥青混合料宜将S14与S16组合使用,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4的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规格表4.3-7规格公称粒径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mm)9.54.752.30.150.075S150~510090~10060~9040~7520~557~402~200~10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5)填料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10.1之技术要求。6)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2-1、-2、-3,设计目标配合比可取中值,配合比设计按马歇尔试验法进行,技术指标按夏炎热区重交通,设计空隙率按4%进行控制,技术标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3-1、-3。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密级配沥青砼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表4.3-8试验指标单位技术要求击实次数(双面)次50试件尺寸mmφ101.6mm×63.5mmφ152.4mm×95.2mm(大型马歇尔击实试验)空隙率VV深约90mm以内%3~6深约90mm以下%3~6稳定度MS不小于kN5流值FLmm2~4.5矿料间隙率MA(%),不小于设计空隙率(%)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以及VFA技术要求(%)26.5191652101111.51213153111212.51314164121313.51415175131414.51516186141515.5161719沥青饱和度VFA(%)55~7065~7570~85沥青砼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表4.3-9试验指标单位普通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法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085T0709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7580T0729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4.3-9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52.30.150.075粗粒式AC-2510090-10075-9065-8357-7645-6524-5216-4212-338-245-174-133-7中粒式AC-2010090-10078-9262-80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细粒式AC-13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3、基层材料技术要求(1)水泥水泥砼基层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及其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应符合下列表格的要求。面层应采用标号42.5以上的水泥,其用量不得小于300kg/m3。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实测强度要求表4.3-10交通等级中交通龄期(d)328实测抗压强度(MPa),≥17.042.5实测抗折强度(MPa),≥4.07.0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表4.3-11性能指标中交通路面铝酸三钙,≤9.0%铁铝酸四钙12.0%~20%游离氧化钙,≤1.8%氧化镁,≤6.0%三氧化硫,≤4.0%碱含量Na2O+0.658K2O≤0.6%混合材种类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烧粘土、煤渣出磨时安定性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标准稠度需水量,≤30%比表面积300~450(m2/kg)细度(80μm)筛余量≤10%初凝时间≥0.75h终凝时间≤10h28d干缩率,≤0.1%耐磨性,≤3.0(kg/m2)(2)粗集料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水泥砼基层粗集料技术指标表表4.3-12项目技术要求Ⅲ级碎石压碎指标(%),≤30卵石压碎指标(%),≤26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2.0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20含泥量(按质量计%),≤2.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7吸水率(按质量计%),≤3.0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1.0洛杉矶磨耗损失(%),≤35.0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岩石抗压强度火成岩≥100MPa;变质岩≥80MPa;水成岩≥60MPa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3空隙率,≤47%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水泥砼面层粗集料的级配范围见下表。水泥砼基层粗集料级配范围表4.3-13级配要求方筛孔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级配4.75~1695~10085~10040~600~104.75~1995~10085~9560~7530~450~504.75~26.595~10090~10070~9050~7025~400~50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粒级4.75~9.595~10080~1000~1509.5~1695~10080~1000~1509.5~1995~10085~10040~600~15016~26.595~10055~7025~400~10016~31.595~10085~10055~7025~400~100(3)细集料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或机制砂,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水泥砼基层细集料的级配范围见下表。水泥砼基层细集料技术指标表表4.3-14项目技术要求Ⅲ级机制砂母岩的抗压强度(MPa)≥30.0机制砂母岩的磨光值≥30.0机制砂单粒级最大压碎指标(%)≤30.0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0.0氯离子含量(按质量计%),≤0.06云母含量(按质量计%),≤2.0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0.5泥块含量(按质量计%),≤1.0机制砂MB值<1.4或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7.0机制砂MB值≥1.4或不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5.0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吸水率%≤2.0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400kg/m3空隙率%,≤45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水泥砼面层细集料的级配范围见下表。水泥砼面层细集料级配范围表4.3-15机制砂分级细度模数方孔筛尺寸(mm)9.54.752.361.180.600.300.15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Ⅰ级砂2.3~3.110090~10080~9550~8530~6010~200~10Ⅱ级砂2.8~3.910090~10050~9530~6515~295~200~104.3.4旧路病害处治设计本次设计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对具体病害进行修复。1、既有水泥路面段(1)裂缝维修措施对裂缝小于3mm的裂缝,将缝内杂质清理干净,采用热沥青进行灌缝。对裂缝大于3mm、小于10mm的中等裂缝,采取条带罩面进行补缝。在裂缝两侧切缝,切缝时应平行缩缝,且距裂缝不小于25cm。然后凿除两横缝之间的混凝土深约8cm,每隔50cm打一对耙钉,然后用浇筑混凝土及时振捣密实、抹平并喷洒养护剂。对宽度大于10mm的严重裂缝,采用全深度补块、挖除破坏水泥板,处理基层,基层强度符合规范要求,整平基层,重做水泥板,并设置传力杆。如若基层全部损坏,重新作基层。(2)板边、板角修补措施1)板边修补①当对水泥混凝土面板边轻度剥落进行修补时,应将剥落的表面清理干净,用沥青混合料或接缝材料修补平整。②当板边严重剥落时,其修补方法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7.1.2条进行.③当板边全深度破碎,其修补方法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7.1.3条进行。2)板角修补①板角断裂应按破裂面的大小确定切割范围。②切缝后,凿除破损部分时,应凿成规则的垂直面。对原有钢筋不应切断,如果钢筋难以全部保留,至少也要保留20~30cm长的钢筋头,且应长短交错。③原有滑动传力杆,如果有缺陷应予以更换并在新老混凝土之间加设传力杆,传力杆间距控制在30cm。④与原有路面板的接缝面,应涂刷沥青。如为胀缝,应设置接缝板。⑤现浇混凝土,与老混凝土面板之间的接缝应切出宽3mm深4mm的接缝槽,并灌入填缝材料。⑥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3)接缝维修措施①接缝中的旧填缝料和杂物,应予清除,并将缝内灰尘吹净。②在胀缝修理时,应先将热沥青涂刷缝壁,再将接缝板压入缝内。对接缝板接头及接缝板与传力杆之间的间隙,必须用沥青或其他填缝料填实抹平。上部用嵌缝条的应及时嵌入嵌缝条。③用加热式填缝料修补时,必须将填缝料加热至灌入温度。宜用嵌缝机填灌,填缝料应与缝壁粘结良好和填灌饱满。在气温较低季节施工时,应先用喷灯将接缝预热。④用常温式填缝料修补时,除无须加热外,其施工方法与加热式填料缝相同。(4)植筋施工新旧路面混凝土板纵缝间要求采用植筋连接,减少收缩开裂和不均匀沉降。纵向拉杆采用直径为14mm的螺纹钢筋,长度为70cm,植入深度为35cm,间距70cm;横向传力杆采用直径为30mm的光圆钢筋,长度40cm,植入深度为20cm,间距30cm。植筋抗拔承载力不小于50kN。1)植筋施工工艺①准备:检查被植筋混凝土表面是否完好,钢筋探测核对标记植筋部位。②钻孔:在板厚1/2处钻出比拉杆直径大4~6mm的孔,要求钻孔水平并保证设计的孔深。③清孔:利用压缩空气清孔,用毛刷刷三遍,吹三遍,确保孔壁无尘是植筋的关键工艺。④注胶:首先将植筋胶直接放入胶枪中,将搅拌头旋到胶的头部,扣动胶枪直到胶流出为止,前两次打的胶不用。注胶时,将搅拌头插入孔的底部开始注胶,逐渐往外移动,直至注满孔体的2/3即可。注胶应利用专用设备。⑤植筋:将准备好的钢筋旋转着缓缓插入孔底,使得植筋胶均匀地附着在钢筋的表面及缝隙中。2)化学粘着植筋胶选择①化学粘着植筋胶必须通过长期性能测试,能满足50年长期使用要求。②植筋胶应具有抗腐蚀、耐火、抗震动、抗疲劳、抗冲击、耐老化性能,并通过权威机构认证和测试。③执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J407-2005及《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3)主要事项①施工中为避免对砼工作面产生过大的震动,钻孔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依靠凸轮传动原理工作的电锤,应使用电动――汽锤原理工作的电锤。②清孔时不仅要用吹气筒或气泵等工具,同时也必须采用毛刷等设备清除附着在孔壁上的灰尘、碎屑。③在固化期内禁止扰动钢筋。④避免雨天施工。⑤抽植筋施工前应对植筋胶进行现场抗拔试验,抽取数量为0.1%,且数量不小于3根,施工前需报设计方同意。4.4道路附属工程设计1、无障碍设计在道路范围内均设置无障碍设施,具体范围包括人行道、人行横道。盲道的位置和走向,以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为目的。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在人行道上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设施。本道路工程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盲道按作用分为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提示盲道设在行进盲道的起、终点、人行横道入口和转弯处。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盲道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行道树树穴25~50cm,单块盲道宽度为30cm。为保证视力残疾者行走安全,盲道上不得有阻碍行走的任何障碍物。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小于1:20的要求。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应设置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各向坡度均不大于1:20,缘石坡道下口与车行道的地面平齐。为防止车辆损坏人行道,缘石坡道应设车止石。2、路缘石及树池边框现状破旧侧石全部拆除并新建花岗岩侧石及压条。侧石尺寸为100*30*15cm,压条尺寸为100×21×10cm。西湖东街两侧部分现状树木采用新建花岗岩树池边框保护,尺寸分别为180*10*15cm和150*10*15cm(视树木胸径取用)。小半径路口处理:小半径的路口、转弯位,半径小于25应进行定制安装,同样,无障碍通道下沉渐变段的侧石,也应该切出斜角,不得出现大块三角形、扇形的填缝料,以令弯位圆顺。五、施工安全及注意事项5.1一般路基路基施工、排水工程、防护工程等所有工程施工要求,除满足设计要求外,还必须按交通部现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等以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要求执行。(1)注意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场地的清理,对原地面进行表面清理,并平整压实至规范要求。(2)由于沿线所经地区多雨多水,路基施工过程中,加强临时排水措施,以免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必要时开挖纵横边沟、盲沟等,临时排水措施,使路床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3)路基的填筑应严格控制填料的粒径、压实度和均匀性,对每一处路基均须分层摊铺、分层均匀碾压,一般分层厚度为不大于20cm。(4)填方路堤,应严格按设计边坡填筑,填土侧坡余宽(不小于30cm)及边坡率要留有余地,使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最后削坡,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以防雨水冲刷。(5)路基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6)管道顶面填土压实厚度大于50cm时方可通过重型机械和汽车。(7)新旧路基衔接的处理,挖成台阶状,台阶高60~100cm,铺设双向土工格栅,施工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执行。(8)道路沿线征拆的房屋基础应拆除运走,并回填土方压实。5.2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要求(1)当气温低于10℃时,不得进行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其他沥青混合料铺筑时气温不宜低于10℃;如在0~10℃气温施工,必须采取确保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在低于0℃及遇到大风的冬季不应施工,雨天不得铺筑沥青砼。(2)改性沥青混合料通常宜在下表规定的普通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的基础上提高10℃~20℃,特殊情况由试验另行确定。热拌普通沥青混合料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时施工温度要求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2.2-2和表5.2.2-3,同时还应满足表5.6.6中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要求。(3)沥青层的施工应采用机械化作业。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实际的混合料类型,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等,由试铺试压方法或根据以往实践经验确定,也可按1.15~1.35的松铺系数选用。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及路拱、横坡,并按下式由使用的混合料总量与面积检验平均厚度,不符合要求应根据铺筑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式中:D:压实成型后沥青混合料的密度,t/m3;L:摊铺段长度,m;M:摊铺段沥青混合料总质量,t;T:摊铺层压实成型后的平均厚度,cm;W:摊铺宽度,m。(4)摊铺前应检查工程施工范围内的井盖框、路缘石等是否已固定至要求高程,侧壁是否已涂好沥青粘层,顶面是否已有保护隔离措施。喷透层油或粘层油时,宜采用沥青洒布机,喷油管宜与路表面形成约30°角,并有适当高度,以便路面上喷洒的透层油或粘油层形成重叠。(5)沥青混凝土应尽可能用摊铺机铺筑,摊铺机宜有自动调平装置。(6)摊铺应尽可能采用全路幅铺筑,如采用数台机械联合摊铺,各机纵向相距约10~20m,纵向搭接至少10cm,以利接缝密合。摊铺机后应配备人员作辅助工作,及时整形。(7)铺筑多层混合料时,上下层的接缝应错开,纵缝至少15cm,横缝至少1m。道路面层接缝应削齐接平,粗粒混合料和联结层允许斜接,接缝处均应涂刷沥青粘层,接缝表面应予烫平。(8)碾压自路边压向路中。要配备与摊铺速度相适应的压路机数台,使碾压温度能达到规范要求。碾压顺序如下:接缝处预压全路初压全路复压全路终压。每次来回轨迹重叠,双轨压路机重叠30cm左右,三轮压路机重叠后轮宽度1/2左右。(9)压路机型的轻重选择一般为:初压轻型复压重型终压轻型。如沥青摊铺机已有夯实装置,亦可省去初压工序。各种压路机碾压速度可参照下表。压路机碾压速度(km/h)表5.2-1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终压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钢筒式压路机2~343~563~66轮胎压路机2~343~564~68振动压路机2~3(静压或振动)3(静压或振动)3~4.5(振动)5(振动)3~6(静压)6(静压)(10)压路机宜有自动洒水设备,防止混合料粘轮,如无自动洒水设备,应有专人跟轮涂布油水(1:3)混合液。(11)施工遇雨应及时通知拌和厂停止供料,已出厂和已铺好的沥青粗粒式混合料,应立即快铺快压,抢工铺料完毕;如中粒式混合料施工遇雨,除已铺筑的做齐施工缝抢压完毕外,其余不得继续铺筑。(12)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合理采用透层、封层和粘层措施,以加强路面结构各层之间的紧密结合,提高路面结构整体性,使各结构层之间不产生层间滑移。(13)在沥青路面的半刚性基层上必须浇洒透层沥青。(14)透层沥青浇洒前,应对基层表面进行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15)透层沥青应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浇洒透层前,路面应清扫干净,对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应适当防护,以防污染。(16)透层沥青洒布后应不致流淌、渗透入基层一定深度,不得在表面形成油膜。(17)如遇大风或即将降雨时,不得浇洒透层沥青。气温低于10℃时,不宜浇洒透层沥青。(18)应按设计的沥青用量一次浇洒均匀,当有遗漏时,应补洒。在铺筑沥青面层前,若局部地方尚有多余的透层沥青未渗入基层时,应予清除。(19)浇洒透层沥青后,严禁车辆、行人通过。(20)在无机结合料稳定半刚性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后,宜立即撒布2~3m3/1000m2的石屑或粗砂。撒布石屑或粗砂后,应用6~8t钢筒式压路机稳压一遍。当通行车辆时,应控制车速。在多雨季节施工,宜用层铺法的单层表面处治做下封层,以防雨水渗入基层。在铺筑沥青面层前如发现局部地方透层沥青剥落,应予修补;当有多余的浮动石屑或砂时,应予扫除。(21)透层洒布后应尽早铺筑沥青面层。当用乳化沥青作透层时,洒布后应待其充分渗透、水分蒸发后方可铺筑沥青面层,此段时间不宜少于24小时。(22)在摊铺下面层、中面层和上面层之前,必须浇洒粘层油。(23)粘层沥青应均匀洒布或涂刷,浇洒过量处应予刮除。(24)路面有脏物尘土时应清除干净。当有沾粘的土块时,应用水刷净,待表面干燥后浇洒。(25)当气温低于10℃或路面潮湿时,不得浇洒粘层沥青。(26)浇洒粘层沥青后,严禁除沥青混合料运输车外的其他车辆、行人通过。(27)粘层沥青洒布后应紧接铺筑沥青层,但乳化沥青应待破乳、水分蒸发完后铺筑。5.3水泥混凝土板基层施工要求(1)原材料1)普通硅酸盐水泥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应符合下表规定:普通硅酸盐水泥各龄期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表交通等级中交通龄期(d)328抗压强度(MPa),≥17.042.5抗折强度(MPa),≥4.07.02)水泥进场时每批量应附有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指标合格的检验证明。其各项指标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中对重交通路面相对应的指标要求。3)水泥使用前应进行试配试验,确保混凝土弯拉强度、工作性、抗磨性、抗冻性等指标合格。(2)混凝土配合比应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3)施工准备1)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根据设计图纸结合机械设备、施工条件等确定路面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案,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2)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测量校核平面和高程控制桩,复测路面中心边缘全部标桩,测量精度应满足规范相应规定。3)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计划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和混凝土配合比优选,监理工程师应对原材料抽检和配合比试验验证,报请业主正式审批,同时应报送设计代表处备案。4)应根据路面施工进度安排,保证并及时供给原材料。所有原材料进出场应进行称量、登记、保管或签发。应将相同料源、规格、品种的原材料作为一批,分批量检验和储存,原材料的检验项目和批量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的规定。当原材料规格、品种、生产厂、来源变化时,必须进行原材料检验。5)面层铺筑前应对基层进行全面的破损检查,当基层产生纵、横向断裂、隆起或碾坏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彻底修复后方可进行面层铺筑。(4)混凝土拌和物搅拌和运输1)拌和楼的拌和能力应能满足施工需要。搅拌楼投入生产前,必须进行标定和试拌,施工中应每15d检验一次搅拌楼尽量精确度。2)搅拌过程中,拌和物质量检验与控制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的规定。拌和物出料温度宜控制在10℃~35℃之间,高温条件下可采取覆盖砂石料避免阳光曝晒降温的方式。3)拌和物应均匀一致,有生料、干料、离析或外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