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地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_第1页
湿热地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_第2页
湿热地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_第3页
湿热地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_第4页
湿热地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0.1为规范市政道路工地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编制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所有新建、改建市政道路项目工程的施工。

1.0.3除参考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I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表面层surfacelayer

路面面层中最上面一层的层位。

2.1.2中间层intermediateLayer(称粘结层bindercourse)

中间层由表面层之下的一层或多层HMA构成。

2.1.3基层basecourse

基层是置于HMA结构层下面的一层或多层的HMA基层、粒料基层或结合料稳定

性基层,是路面结构的主要承重层。

2.1.4整平层levelingcourse

整平层是铺筑路面前对纵、横断面上的细小偏差进行调平的一个HMA薄层。

2.1.5透层primecoat

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

煤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

2.1.6粘层tackcoat

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撒布的沥

青材料薄层。

2.1.7封层sealcoat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而在沥青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有一定厚度的沥青混

合料薄层。铺筑在沥青面层表面的称为上封层,铺筑在沥青面层下面、基层表面的称为

下封层。

2.1.8天然沥青naturalasphalt

石油在自然界长期受地壳挤压、变化,并与空气、水接触逐渐变化而形成的、以天

然状态存在的石油沥青,其中常混有一定比例的矿物质。

2.1.9沥青结合料asphaltcement

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含添加的外掺剂、改性剂等)的总称。

2.1.10乳化沥青emulsifiedasphalt

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

2

2.1.11改性沥青modifiedasphaltcement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他材料等外掺剂

(改性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2.1.12改性乳化沥青modifiedasphaltemulsion

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

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

2.1.13沥青混合料Asphalt

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2.1.14密级配沥青混合料dense-gradedasphaltmixtures

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

隙率较小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AC)和密实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

2.1.15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masticasphalt

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

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的间隙,组成一体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SMAo

2.1.16全过程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inthewholeprocess

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管理理念,借助第三方综合性科技咨询单位,从管

理模式、管理技术、实践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工程质量保证与管理的监控提升,是一

种涉及规划设计、原材料生产、混合料生产、施工过程、质量验收等全过程、全要素、

全阶段的系统综合质量管控模式。

2.2符号

AC——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ATB——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HMA——热拌沥青混合料

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TFOT(RTFOT)——沥青的薄膜加热试验(沥青的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VV——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MS——马歇尔稳定度

FL——马歇尔试验的流值

3

VMA—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

VFA—压实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饱和度

PC—喷洒型阳离子乳化沥青

ES—乳化沥青稀释封层沥青混合料

PWL—允许限值内百分率

IRI—国际平整度指数

4

3基本规定

3.0.1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管理理念,借助第三方综合性

科技咨询单位,从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实践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工程质量保证与管

理的监控提升,涉及规划设计、原材料生产、混合料生产、施工过程、质量验收等全过

程、全要素、全阶段的系统综合质量管控。

3.0.2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流程(见图302)。

图3.0.2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流程图

5

3.0.3试验段摊铺前20天完成沥青生产单位考察

1具备道路设计编制说明和道路结构图复印件;

2沥青拌和站生产硬件应能满足摊铺需求(日生产量满足摊铺需求(日生产量〉本

项目沥青混凝土总量/计戈U摊铺天数);原材料是否分仓存放,有防雨措施);

3应与省站联网,数据实时上传;

4应有环保合格证明;

5与施工地点距离应在50公里以内;

6现行规范要求的其他内容。

3.0.4准备情况(试验段摊铺前3天完成)

1原材料送检应合格;

2目标、生产配合比应有检测单位合格报告;

3应对检测报告进行验证并写明验证结论;

4采购合同应已签订;

5施工单位应对沥青路面施工进行技术交底,有交底记录、照片和签到表;

6现行规范要求的其他内容。

3.0.5摊铺计划(每次摊铺前1天完成)

1天气情况、温度是否满足规范规定;

2现场人员清单检测单位至少1名人员,监理至少1人在现场,1人在拌合站,且

已通知到位;

3现场机械清单(至少1台钢轮,1台胶轮),且已进行检查确认,满足规范规定;

4下承层压实度、弯沉值、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厚度检测合格报告,监理单位分

部分项验收资料齐全;

5下承层标高联测结果已报设计单位复核,附设计单位复核意见;

6其他要求。

3.0.6摊铺当天各方要求

1监理单位检查现场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形成签字记录;

2监理人员旁站、检查记录,包括测温,沥青拌合站出场温度,现场到场温度、

摊铺温度、完成温度,测温需使用插入式测温仪器;

3保证井边平整度、纵缝、横缝依据施工规范处理记录;

4检测单位需到现场进行取样检测;

6

5现行规范要求的其他内容。

3.0.7项目所有沥青路面完成后的任务

对沥青路面已全部摊铺完成的项目出具项目评价报告,在项目所有沥青路面摊铺完

成后7天内列出问题清单和改进方案,进行项目验收工作。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管控流

程(见图3.0.7)o

w淘*生住,事

(故收收R1IMI30天定敢)

i试除汉博铺ns天靠咸>

,试管快H*同本手册.

己舞怆并无魄验收)

(助我总竺天S•方晏章

⑮统日斯有舟青»百

完成给的任善

图3.0.7管控流程图

7

4路面结构和材料设计复核

4.1一般规定

4.1.1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复核应以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复核为核心,包含路基结构的设

计复核、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及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三个内容。

4.1.2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复核应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交通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质

及路用材料、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4.1.3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主要对路基填料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路基工后沉降量、路

基防排水设施等方面进行复核。

4.1.4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主要对面层、基层、垫层及功能层组合设计、路面防排水

措施进行复核。

4.1.5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主要对各结构层所用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设计进行复核。

4.2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

4.2.1路基填料设计应满足路基强度和回弹模量的要求。

4.2.2路基应以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为设计指标,路床顶面设计弯沉值应满足相对应道路

等级、交通等级的要求。

4.2.3路基设计应考虑水对路基性能的影响,设计完善的防排水系统。

4.2.4市政道路改扩建项目应加强路基、路面的拼接设计,做好路基路面的综合设计。

4.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

4.3.1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结合路基结构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根据道路等级、交通等

级,并结合路面材料和结构特性,遵循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理念,保证路面结构的安全、

耐久和全寿命周期经济合理。

4.3.2面层各层的混合料类型应与交通荷载等级以及使用要求相适应,特重和重交通荷

载等级道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措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宜使用三层式沥

青面层结构,中面层结合料宜使用改性沥青。

4.3.3市政道路公交停靠站、交叉口、高架桥引道长大陡纵坡等路段,路面结构组合设

8

计应进行特殊设计,宜采用抗车辙沥青混合料。

4.3.4检查井四周路面结构组合应进行特殊设计,宜将检查井四周30cm范围内摊铺碾

压后的水泥稳定碎石切割挖除,并用素混凝土回填振捣养护。

4.3.5应减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收缩开裂和反射裂缝,可选择采取下列措施:

1选用抗裂性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适当增加沥青层的厚度。

3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沥青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等柔性基层。

4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应力吸收层或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等。

4.3.6为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下列情

况下的路基应设置垫层:

1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

2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

3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

4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

4.4路面材料设计复核

4.4.1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主要包括对各结构层所用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设计复核。

4.4.2应根据使用要求、气候特点、交通荷载与结构层功能要求等因素,结合沥青层厚

度和当地经验,合理地选择各结构层的沥青混合料类型。

4.4.3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温稳定性应采用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来评价。按交通等级、结构层位和温度

分区的不同,应分别符合表4.4.3-1的要求。对公交停靠站路段、交叉口、高架桥引道

长大陡纵坡路段的沥青混合料,应提高一个交通等级进行设计。

表4.4.3-1热拌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次/mm)

稳定度技术要求

交通等级结构层位试验方法

(次/mm)

上21500

轻、中

中、下21000

上、中N3000

重T0719

下21200

上、中力5000

特重

下>1500

9

2)水稳定性应符合表4.4.3-2的规定。

表4.432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要求(次/mm)

沥青混合料类型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80

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85

T0709

普通沥青75

SMA混合料,不小于

改性沥青80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

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75

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80

T0709

普通沥青75

SMA混合料,不小于

改性沥青80

4.4.4沥青面层用材料包括沥青材料、集料、填料、纤维和各类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

定:

1沥青材料品种与标号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面

层结构与层次、施工工艺等因素,结合当地使用经验确定,并应符合表444-1的规定。

表4.4.4-1沥青材料的适用范围

沥青材料类型适用范围

道路70#石油沥青轻、中交通的下面层、特重交通及重交通的下面层

特重交通、重交通、交叉口进口道、公交车专用道与停靠站、长大纵坡的沥

改性沥青

青路面

乳化沥青透层、粘层、稀浆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与表面处治

交通量较大或重要道路的粘层、稀浆封层、桥面铺装的粘层、表面处治、冷

改性乳化沥青

拌沥青混合料、微表处等

2道路70#石油沥青应符合表4.4.4-2的规定。

表4.442道路70#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

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

延度(5cm/min,10℃)cmN20T0605

延度(5cm/min,15℃)cm2100T0605

10

续表4.4.4-2

软化点(R&B)℃250T0606

闪点℃2260T0611

动力粘度60℃Pa.s2180T0620

含蜡量(蒸得法)%<2.2T0615

密度15℃g/cn?实测记录T0603

溶解度%299.5T0607

质量损失%^±0.8T0610

薄膜烘箱试验

针入度比%261T0604

163℃x5h

延度10℃cm26T0605

3改性沥青应符合表444-3的规定。

表444-3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T0604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一0T0604

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

软化点TR&B,不小于℃75T0606

T0625

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

T0619

闪点,不小于℃230T0611

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

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

贮存稳定性离析,

℃2.5T0661

48h软化点差,不大于

RTFOT(或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和T0609

针入度25℃,不小于%65T0604

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

4乳化沥青宜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应符合表444-4的规定。

11

表4.4.4-4阳离子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口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1.18mm筛上剩余量%W0.1T0652

贮存稳定性(5d)%W5T0655

贮存稳定性(Id)%T0655

沥青标准粘度C255(秒)8〜20T0621

恩格拉粘度E251〜6T0622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2/3T0654

固含量%250T0651

三氯乙烯溶解度>97.5T0607

蒸发残留

针入度25℃0.1mm45〜150T0604

物性质

延度50ccm240T0606

软化点℃>50T0606

5改性乳化沥青宜采用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表4.44-5的规定:

表4.4.4-5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1.18mm筛上剩余量%W0.1T0652

贮存稳定性(5d)%W5T0655

贮存稳定性(Id)%<1T0655

沥青标准粘度C255(秒)8〜25T0621

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2/3T0654

固含量%265T0651

三氯乙烯溶解度>97.5T0607

蒸发残留

针入度25℃0.1mm45〜120T0604

物性质

延度5ccm240T0606

软化点℃N60T0606

6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4-6的规定,各级道路沥青表面层所用粗集料

的磨光值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4-7的规定。

12

表4.4.4-6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SMA、ACATB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

指标试验方法

中、下面层下面层用

面层

用石料石料

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30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35T0317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22.45T0304

吸水率不小于%2.03.03.0T0304

坚固性不大于%121210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518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121510T0312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820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

软石含量不大于%353T0320

表4.447石料磨光值(PSV)的技术要求

年降雨量(mm)快速路与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1000>42>40>38

7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细集料应洁净、无杂质、干燥、无风化,并应具有一定棱角性,技术要求应符

合表44.4-8的规定:

表4.4.4-8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的技术要求

SMA、ACATB

项目单位试验方法

技术指标技术要求

表观相对密度一2.52.45T0328

坚固性(>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

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5T0333

砂当量不小于%6050T0334

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0345

2)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细集料总质量的20%。

3)在SMA混合料中不宜使用天然砂。

8矿粉应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4-9的规定:

13

表444-9沥青混凝土用矿粉的质量要求

项目单位质量要求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不小于g/cm32.5T0352

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

<0.6mm%100T0351

粒径范围<0.15mm%90〜100T0351

<0.075mm%75〜100T0351

外观—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1T0353

塑性指数%<4T0354

加热安定性一实测记录T0355

9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稳定剂宜选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木质素纤维

的质量应符合表4.4.4-10的规定:

表4.4.4-10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

项11单位指标试验方法

纤维长度,不大于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

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pH值一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

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

含水量(以质量计)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

4.4.5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所用碎石宜采用反击式破碎轧制的碎石,建议级配

范围表4.4.5-1所示。

表4.4.5-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混合料建议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数(%)

层位

37.531.526.519.09.54.752.360.60.075

底基层10095〜100—68〜8644〜6227〜4218〜338〜150-3.5

基层—10090-10072〜8947-5729-3917〜278〜150-3.5

2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中的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有良好的级配,

粗集料颗粒应接近立方体,用于底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7.5mm,用于基层的

14

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1.5mm,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445-2的质量要求。其中有机质

含量、硫酸盐含量、液限、塑性指数必要时测定。

表4.4.5-2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用集料技术要求

最大粒径表观相压碎值针片状颗粒有机质含硫酸盐含液限塑性

项目

(mm)对密度(%)含量(%)量(%)量(%)(%)指数

底基层37.522.50W30W20W2W0.25<28<9

基层31.522.50W26W20W2<0.25<25<6

3Zl(泥稳定碎石材料用水泥,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酉是盐水泥、火山

灰质硅酸盐水泥也可用于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宜采用强度等级为32.5级的水泥,

快硬、早强和受潮变质水泥不得使用,水泥稳定碎石用水泥指标应符合表4.4.5-3的规

定,其中初凝时间不得小于4h、终凝时间宜在6h以上。

表4.4.5-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用水泥质量要求

检测项目技术指标

初凝24

凝结时间(h)

终凝26

3d210.0

抗压强度(MPa)

28d>32.5

3d》2.5

抗折强度(MPa)

28d25.5

细度(负压筛析法%)W10

安定性(雷氏夹法mm)W5.0

15

5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

5.1市政道路水稳拌合站建设技术管理

5.1.1厂区面积不宜小于lOOOOn?,且应与生产能力相匹配,拌合厂(站)贮场内道路

应做硬化处理,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

5.1.2技术负责人应具有3年以上从事水泥稳定粒料类混合料生产工作经历并具有相关

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拌合厂(站)有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中级

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人。

5.1.3拌和站宜设置视频监控系统,生活区的建设参考项目部生活区的建设。

5.1.4生产、生活营地的消防、安全设施应齐全到位,并做好临时雨水、污水排放以及

垃圾处理,以防止污染环境。在场地外侧合适的位置设置沉砂井及污水过滤池,严禁将

站内生产废水直接排出。

5.1.5拌和站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集中布置,宜采用封闭式管理,拌和站内宜设置工地

试验室。

5.1.6堆料场原材料的堆放应满足下列要求:

1凡用于工程的砂石料应按配料要求,不同粒径、不同品种分仓存放,不得混堆

或交又堆放,并设置明显标志。

2应严格按照规定对现场材料进行标识,标识内容应包括材料名称、产地、规格

型号、生产日期、出产批号、进场日期、检验状态、进场数量、使用单位等,并根据不

同的检验状态和结果采用统一的材料标识牌进行标识。

3包括储料斗在内的所有地材存放场地应加设轻型钢结构顶棚。

4所有集料分批验收,验收合格的材料方可进场。

5.2原材料质量控制要求

5.2.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使用的原材料进场后应按规范要求的检测频率取样进

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报监理、业主抽检,经三方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留样备

查。

5.2.2材料入库后,应严格管理料场,集料堆放场地应平整,做到材料整洁无污染,对

石料应进行隔仓堆放,并注明自检和抽检合格情况。

16

5.2.3集料进场应办理质量检验单和计量单,集料应采用分层堆放以避免离析,细集料

应采取必要的覆盖措施。

5.2.4水泥储存过程中应注意覆盖,防止雨淋,不得使用过期水泥。

5.2.5集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所用碎石宜采用反击式破碎轧制的碎石,且应分别

按四级备料,各种集料的规格应符合表525-1的规定。

表525-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用集料规格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比(%)

规格

(mm)5337.531.526.51913.29.54.750.075

90〜

10〜30—100———0-150-5—

100

90〜

10〜20———100—0-150〜5—

100

90〜

5〜10—————1000〜15—

100

90〜

0〜5——————1000〜10

100

2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中的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有良好的级配,

用于底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7.5mm,用于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

31.5mm,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25-2的规定。

表525-2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用集料技术要求

最大粒径表观相压碎值针片状颗粒有机质含硫酸盐含液限塑性

项目

(mm)对密度(%)含量(%)量(%)量(%)(%)指数

底基层37.5♦2.50〈30W20W2<0.25<28<9

基层31.522.50W26W20W2<0.25<25<6

5.2.6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也可用于拌

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宜采用强度等级为32.5级的水泥,快硬、早强和受潮变质水泥

不得使用,水泥稳定碎石用水泥指标应符合表526的规定。

表5.2.6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用水泥质量要求

检测项目技术指标

初凝24

凝结时间(h)

终凝N6

3d>10.0

抗压强度(MPa)

28d232.5

17

续表5.2.6

3d》2.5

抗折强度(MPa)

28d>5.5

细度(负压筛析法%)Wl()

安定性(雷氏夹法mm)W5.0

2夏季高温作业时,水泥温度不应高于50℃。否则,应采用降温措施控制混合卷

的出场温度。

5.2.7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凡是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的施工,遇到可疑水源

时,应经过试验鉴定是否可用。

5.3配合比设计

5.3.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应按骨架密实型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较

小的收缩(温缩及干缩)变形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5.3.2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内容包括:根据设计和规范规定要求,通过试验

选取合适的集料和水泥、确定合理的集料配合比例、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

最大干密度。

5.3.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

配合比。

5.3.4采用振动试验方法成型试件,并以振动成型试件的最大干密度作为标准密度。

5.3.5为减少底基层、基层裂缝,应做到以下三个限制:

1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

2在合成级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限制细料和粉料用量;

3根据施工时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

5.3.6采用振动试验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其技术性能应符合表5.3.6的规定。试

验方法参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标准》JTJE51-2009的规定进行。

表5.3.6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技术性能指标

设计水泥剂量(%)

项目设计强度(MPa)

最大最小

底基层》3.04.03.0

基层24.54.53.5

5.3.7不同规格碎石应分别进行水洗筛分,碎石的组成比例和级配范围应符合表5.3.7

18

的规定。

表5.3.7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混合料建议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数(%)

层位

37.531.526.519.09.54.752.360.60.075

95~68〜44~27~18~

底基层100—8〜150-3.5

10086624233

90~72~47〜29~17~

基层—1008〜150-3.5

10089573927

5.3.8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取工地使用的符合要求的水泥和确定的合成级配碎石,按不同水泥剂量(按设

计要求,选取4-5个剂量),用振动试验分别确定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

最大干密度。

2根据振动试验法确定的两种(不同)水泥剂量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拌

制相应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并按振动成型方法制备规定数量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

生6d,浸水24h后取出,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

3进行强度试验时,平行试验的试件数量应符合表5.3.8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偏差

系数大于表中规定的值,则应重做试验。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验数量。

表5.3.8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数量表

偏差系数小于10%10%-15%15%〜20%

最少试件个数6913

4水泥稳定碎石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R不小于设计值,水泥剂量不得大于

最大施工水泥剂量。在规定的水泥剂量范围内,试件强度如达不到设计要求,应采取调

整级配或更换碎石料等措施,不得单纯采用提高水泥剂量的方式。

5生产配合比进行调试时,应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通过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