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线索_第1页
社会主义发展线索_第2页
社会主义发展线索_第3页
社会主义发展线索_第4页
社会主义发展线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太原六十一中王健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当工业革命处于初级阶段时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开始显露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到阶级对立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方案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决定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成熟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实业制度合作组织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1836-18481831-18341844宪章运动的失败一再证明,和平斗争毫无希望,唯一的可能就是采取暴力手段,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当工业革命大规模和大范围展开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愈加显露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矛盾更加激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决定了工人运动理论的成熟和科学性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工人运动兴起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自发进行的一场革命,第一国际并没有以任何行动直接促使公社诞生,而是其思想和影响孕育了公社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是特殊条件下的第一次尝试性起义,并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宣告资本主义制度从此走向衰落。背景(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3)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失败,但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标志1848年初,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内容(1)肯定了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2)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3)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意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巴黎公社爆发的偶然性失败的必然性意义的深远性教训的深刻性19世纪末工人运动的规律性认识(1)一个核心:以无产阶级斗争为核心。(2)两个表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巴黎公社革命。(3)两个根源: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级。(4)一个偶然: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导致法国内部矛盾激化,是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偶然因素。两大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措施: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大意义:首创精神和光辉典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1)背景:①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②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巴黎市内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这成为巴黎公社起义的导火线。(2)成立:1871年3月,巴黎人民发动起义,夺取政权,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3)主要措施:(4)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5)意义: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史论要旨]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它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易错辨析]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并非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是因为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民族矛盾引起了阶级矛盾激化,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巴黎公社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二

(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农民的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会变成孤鸿哀鸣的。——马克思(2012·浙江文综)《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B(2014·潍坊质检)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每个成员都要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A.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B.福利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C.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D.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C(2014·安庆五校联考)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的这段话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①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②欧洲独立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②③B(2014·九江模拟)《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B.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自治政权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D.并没有实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举措C(2014·佛山模拟)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的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人文主义B.自由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C(2013·潍坊期末)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它的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C.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D.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C(2013·南昌模拟)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引发了巴黎市民起义B.巴黎公社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C.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促使巴黎市民起义的重要原因D.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B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世界社会主义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三大流派:〔1〕科学社会主义〔又称“马克思列宁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义”〕〔3〕国家社会主义〔又称“拉萨尔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內获得胜利。这个国家內获得胜利的无產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並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大生產,就会起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在这些国家中掀起反对资本家的起义,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剥削阶级及其国家。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基本趋势是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论到现实。(1)物质基础: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改革,推进工业化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社会根源:改革不彻底,到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二月革命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

——列宁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毛泽东(3)直接原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沙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参加者: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曾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二月革命B.七月流血事件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俄国十月革命A自发性是二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一战急剧激化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革命发生C.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二月革命政局仍不稳定的原因1.革命的自发性导致新政权的软弱和过渡性。2.临时政府的政策取向违背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3.现代化的结构性缺陷,俄国尚未形成作为现代社会中坚的中产阶层,社会矛盾表现为尖锐的两极对抗。二月革命后俄国未能形成稳定的政治局面,危机仍在持续。其原因主要是:1.革命的自发性导致新政权的软弱和过渡性。在革命中仓促上台的临时政府是在没有掌握实际力量的情况下,由杜马临时委员会组织并接管政权的;而拥有群众的苏维埃机构则缺乏管理国家的自觉意识和必要准备,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奇特局面,这种局面为以后的政权变动提供了前提。2.临时政府的政策取向违背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从而使自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也使政权变动成为必要之举。结束战争、给农民以土地、阻止经济崩溃(即“和平、土地、面包”)是决定当时人心向背的关键问题,也是检验各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基本尺度。在这些问题上,临时政府及其合作者——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都表现出政治上的近视和麻木。他们无力把俄国引出危机,并且在持续的混乱中进一步恶化了形势。3.由于现代化的结构性缺陷,俄国尚未形成作为现代社会中坚的中产阶层,社会矛盾表现为尖锐的两极对抗,如果“上层”失去了民心,也就意味着它将被“下层”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中间形态的妥协和改良在俄国缺乏社会基础。因此,二月革命后,左右当时俄国社会的是具有强烈革命情绪的“下层”群众,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他们继续把未完成的革命推向新的高峰。——余伟民《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十月革命:历史方位、发生根据、世界意义》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列宁《四月提纲》四月提纲内容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

[

]A.把沙皇专制制度赶下历史舞台

B.通过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C(2014·宜昌质检)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B(2012·江苏单科)《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B“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两个政权并存结束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D十月革命经过: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当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举行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新生政权。结果:(1)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选举并组成新政府——人民委员会。(2)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战争,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3)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措施:三权合一的政治体制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2013·江苏单科)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012·海南单科)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B列宁在论述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的道路时说:“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俄国二月革命后取得了不流血的革命胜利B.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完全错误地分析了革命形势C.俄国二月革命后走上了与列宁此时设想相反的道路D.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完全按照此时列宁的设想发展C十月革命的特点(1)一条道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2)两大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3)三大转变:一是革命任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二是革命策略,由和平夺权转向武装起义;三是国家性质,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十月革命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2013·黄山六校测试)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现代化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B(1)对俄国发展:它使落后的俄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府,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2)对世界发展: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3)对人类历史: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意义:(2014·苏州调研)“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C.借鉴了资本主义民主制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D(2014·濉溪基础测试)有学者说:“俄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是欧洲国家,然而它又超出欧洲之外,甚至与欧洲对立。”下列史实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有(

)①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②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③革命指导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④革命第一次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A政治苏维埃体制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文化无产阶级文学诞生苏俄(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1)政治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3)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十月革命与苏俄现代化(2014·南通期中)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成立C.“二月革命”的爆发D.十月革命的胜利D“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统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C(2013·济南期中)“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C.缔结没有赔款的和约D.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A(2014·广州联考)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D“在革命高潮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很活跃。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这一“革命”指(

)A.二月革命 B.彼得格勒起义C.七月流血事件 D.八一九事件A《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直接选举制B.义务教育制C.社会主义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D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21-193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一切为了前线”。②战后: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1)背景:①国际: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②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行业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鲜明的共产主义色彩: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②鲜明的战时色彩: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2)实质:用军事、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①意义: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评价: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错了。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013·扬州期中)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1921)小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1921-1929)新经济政策(1)背景:(2)目的:(3)内容:①经济:亟须恢复遭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②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商业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形式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3)内容:新经济政策(4)特点: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允许发展商品经济。

利用市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

新经济政策(4)特点: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允许发展商品经济。

利用市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新经济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发展生产力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策C①理论上: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②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新经济政策(5)意义:(4)特点: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允许发展商品经济。

利用市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新经济政策的“新”和“变”(1)调整了生产关系,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2)分配形式发生变化,实行按劳分配;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3)梳理了一条“小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样的发展思路。(4)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经济政策则首先将着眼点放在了发展生产力上,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新经济政策(2014·徐州期中)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了外国资本D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来看待的,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尽管列宁最终并没有完全突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思路,但是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2014·豫东、豫北检测)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

)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D斯大林体制(1936-1991)

斯大林经济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历史》杂志《苏联的共产主义》斯大林体制(1)背景: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②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③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2)内容: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②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③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等斯大林体制(3)确立: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4)内容: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②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③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等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以行政指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斯大林体制(5)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成就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2.两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的独立性大大增强3.带动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4.军事加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创造了物质条件问题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制了农民与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3.粗放的工业化政策,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4.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利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它在苏联建国初期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被西方国家借鉴,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直截了当地说,我国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工业发展中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有一个更明智的计划和领导,就不会这么大,在这方面斯大林的领导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如果把我们的人民为工业化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同工业化初步结果比较的话,那么应该承认,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话,我们的成就可能会大得多。……(他的领导)不是引向胜利,相反,在我国制造了多余的困难。

——苏联学者麦德维杰夫(1974)斯大林体制反思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税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8分)(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12分)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方面来分析。答案:(1)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经验教训二、苏联集体农庄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z“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但是,在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全盘集体化”等严重错误,不仅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甚至采取没收财产、剥夺选举权等手法,强迫农户加入,这违背了列宁提出的自愿原则和通过示范、逐步开展的方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历史广角]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在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体制。与当时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相比,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开创性与巨大的优越性。(2013·佛山质检)“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

)A.罗斯福新政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政策C(2013·保定一模)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B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D(2014·武汉调研)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写道:“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下关于斯大林时期政策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A.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B.从市场到高度计划C.从允许市场到排斥市场 D.从私人资本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C(2013·广东文综)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A(2012·江苏单科)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B(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D(2014·合肥调研)《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导致了苏俄经济的凋敝D.是苏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D(2013·河北名校调研)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A(2014·鄞州期中)《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改善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迅速开展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B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苏共“二十大”

1953年3月,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之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在经历了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后,到1958年,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党政领导核心逐步稳定下来。195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了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在总结报告中,赫鲁晓夫就内政和外交方面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观点,如通过所谓的“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等,同时报告中“坚决反对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不相容的个人崇拜”。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突然召集代表开会,做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践踏民原则、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严重错误及其危害,但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把个人崇拜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他的“不良品质和性格”。这个报告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思想混乱,同时,它不久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震惊了世界。苏共“二十大”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超出了苏联的国境。会后,苏联国内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高潮,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借此掀起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一度造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赫鲁晓夫改革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问题尤为突出。(1)背景:(2)内容: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侧重①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②消极:a.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b.改革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c.改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d.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阻碍了改革的进行。e.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斯大林模式”。(3)评价: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措施:(2014·海淀模拟)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沉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未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D.未突破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D(2014·岳阳联考)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

)①根本改变了斯大林模式②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C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

)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②农业税锐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③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④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A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A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工业方面: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