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那么,如何理解“志”?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即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等意思。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人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志”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道”和“礼”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道”或者“理”,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摘编自李少君《“诗言志”新论》)材料二:无论哪个时代,诗都在其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今天也不例外。那么同样是使用汉语进行写作,古诗里“诗言志”的观点,对于今天“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在古代,“诗”是如何言“志”的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诗”与“志”是共同发展的。当“志”的意义从记忆、记录引申为胸怀、怀抱时,“诗”同样也是变化的。从文字产生之后算起,人类用文字记载代替记忆,所以记忆的记就是记载的记。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就是“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从这一点来看,早期的“诗言志”便是用“诗”做好生活的记录。以《诗经》为例,《卫风·氓》篇之中是从弃妇的角度,详细记录了两个青年男女从相见、相恋到结婚到分崩离析的婚姻悲剧。可见,“诗”的确有记录之意。“诗言志”当然还有别的含义,那就是歌咏胸怀,抒发情志。以曹操《观沧海》为例,诗中无一句不写景,既表现眼前的大海之景,又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曹操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全诗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里的“志”是胸怀,是个人情志。再到后来以诗歌咏叹个人志趣和意向非常普遍,像南北朝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唐代有“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工部,南宋有想要“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到了现代也有说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由此可得出“诗”言志向、言抱负,是“诗言志”的一项重要的崇高的内容,是“诗言志”一说的引申义、发展义。在这里我们便弄清楚了“诗言志”的方法和途径:“诗”写记忆,做记录留下生活是其一;“诗”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为第二。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人们拥有更多的精神享受方式。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节奏和人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让人们逐渐失去慢阅读的耐心,电视机电脑取代报纸书籍,手机又取代电视电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那些简单的更易得的碎片化阅读。这当然是一大原因,但从自身看,诗歌的确不再像曾经那样赏心悦目,更别说要做到以己之情动人之心。以当前传播最广泛的“第三代”诗歌,站在“民间立场”的口语诗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第三代”诗人向“知识分子”所构建的诗歌体系发起猛攻,并打算以新的话语方式建立自己的诗歌秩序,因而诞生了“口语诗”,即以口语的方式建立和组织诗歌,以于坚的《作品52号》为例:很多年屁股上拴串钥匙裤袋里装枚图章很多年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把钟拨到7点很多年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于坚在诗中说自己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类似于早期“诗言志”说,即“诗”是记录。我认为当下诗歌之所以失去悦人心目的“诗意”,正是因为它丢开了“诗言志”的更重要的那层含义,即诗不能抒发胸怀、心愿和诉说自我情志。诗应当高歌炽热化的“情志”,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借“鸟”之口写出自己想要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写到死后魂归大地,全诗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形象,直抒胸臆,托出诗人那颗真诚、炽热的爱国之心,表达自己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强烈情感和心愿。这正是炽热化的“情”,是所谓的“情动为志”,是所谓的“诗言志”,言“情志”的表现。这正是当代诗歌创作所缺乏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缺失,今天的诗歌才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摘编自梁国璋《“诗言志”现代价值微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言志”在先秦前后成为了诗歌共识,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B.材料一作者认为情与志不同,存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因而志比情更重要。C.“诗言志”指写记忆,做记录,也包含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等崇高的内容。D.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催生了站在“民间立场”、充满“诗意”的“口语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志”的理解,许慎认为它是意愿、思想等意思,孔颖达认为情志是情感和思想的统一,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B.郭店楚简认为道始于情,而材料一作者认为道超越情,情感只有加以控制、疏导,才可能上升为“道”,并最终转化为精神。C.《卫风·氓》的例子印证闻一多先生“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的观点,说明早期的“诗言志”是指用诗来记录生活。D.材料二中通过对《作品52号》和《我爱这土地》两首诗的比较,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抒发的“志”与其他三项内涵不同的一项是()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诗言志”的具体表现。〖答案〗1.C2.D3.B4.(1)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诗言志’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的观点,接着从“志”与“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诗言志”的重要作用。(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3)论证语言简明扼要,说理透彻。5.(1)作者通过想象、回忆,记录了作者过去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温馨场景。(2)词中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对仕途艰辛的感叹。(3)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错误,根据原文“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可知,“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先秦前后的客观事实。B.“因而志比情更重要”错误,原文只是阐述了“情”与“志”的不同,二者并没有高下之分,选项说法无中生有。D.“充满‘诗意’的‘口语诗’”错误,根据原文“诞生了‘口语诗’,即以口语的方式建立和组织诗歌”“当下诗歌之所以失去悦人心目的‘诗意’”的内容,以及所列举的于坚的《作品52号》的相关内容可知,“口语诗”并没有“诗意”的特点。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错误,原文中提到《作品52号》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类似于早期‘诗言志’说,即‘诗’是记录”,因此《作品52号》也体现了“诗言志”功能。再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今天的诗歌才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可知,今天的诗歌只是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忽视‘诗言志’”。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本句诗的意思是:君王起兵发动战争,修整我的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体现了“诗”言志向、言抱负的内涵。B.该句抒发了诗人及时行乐、纵情享乐之情,体现了“诗”抒发内心情感、宣泄情绪的内涵。C.该句抒发了词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体现了“诗”歌咏抱负的内涵。D.该句抒发了词人兴国安邦之志,体现了“诗”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的内涵。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需要明确论证特点包括哪些方面,通常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论证语言、论证思路等方面切入分析。论证结构方面: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核心词“诗言志”,并指出“诗言志”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然后根据第三段“‘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以及第四段“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可知,材料一中间部分分别从“志”与“情”两个方面论述“诗言志”的内涵。最后一段“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总结了“诗言志”的重要作用。论证方法方面: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如“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人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为举例论证;“‘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为引用论证;“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为因果论证等。论证语言方面:材料一的论证语言简明扼要,如开篇即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另外,通篇说理透彻,深入浅出,语言严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出“诗言志”的内涵,并要掌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的内容及词中蕴含的情感。材料二指出“‘诗言志’的方法和途径:‘诗’写记忆,做记录留下生活是其一;‘诗’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为第二”。苏轼在《江城子》中回忆了过去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温馨场景,“小轩窗,正梳妆”,回忆并记录了过去的生活,体现了“诗言志”中记忆、记录的内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出词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痛欲断肠。“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出词人四处奔波,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对仕途艰辛的感叹,体现了“诗言志”中诉说自我情志的内涵。词的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引出对过去的追述,将自己与发妻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情真意切地表露出来,以己之情动人之心,体现出“诗言志”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韩井墨中白拥有韩家酒坊,是酿酒师多年的梦想。酿酒手艺祖传的,多少代,记不清了。酿酒师只记得三张清晰的画面,那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字。第一幅:梅山,四面环河,西高东低,西多山丘,东一马平川……酿酒师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曾是孔子的最爱。孔子讲学到归仁,爱喝韩家酿的酒。醉圣酒,名扬徐国。梅山泉水甜,韩家先祖才在此开酒坊的。此外,梅山北黑土宜长高梁,梅山南黄泥地,宜种山芋。高梁、芋干、大米,配上梅山泉水,佳酿也。天时,地利,人和,韩家全占了,醉圣才能闻名天下。第二幅:梅岭,沟湖,东低西高,丘陵处牛马成群,平原上稻花飘香……酿酒师太祖的太祖的太祖……也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还叫醉圣,在楚国,无人不知。项羽爱醉圣,直至自刎乌江前还和虞姬共饮同一碗。刘邦得天下,醉圣成为他的最爱。第三幅:梅村,沟河环绕,如围上厚厚的白围巾……冷冬,怎能少一壶酒呢?那个夏天,归仁大堤决口,冲毁了梅村,韩家酒坊变成一片汪洋。第二天,泗州城也淹没了,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泗州城没了,泗州的名字还在,韩家老井没了,他还在。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酿酒师一直活在别人的酒坛中,他酿的酒再好,可那不是韩家酒坊,更不是醉圣。酿酒师在梅村,置块地,那是他给东家酿酒多年的工钱。有了自己的酒坊,酿酒师要把关于祖先的传说变成一坛坛酒。酿酒师识好酒,早年是舌头尝,后改鼻子闻,现在他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他的双手因此比常人的白。粮为酒之肉。酿酒师只选用梅村周边的高梁、大米、山芋为原料,他还花银子在自家院子里打口深井,井壁特用梅村的碎石堆砌成围,用水就取碎石井里冒出来的地下水。好酒不怕巷子深,酿酒师的酒还叫醉圣。传说中的醉圣重振江湖。泗州人说,酿酒师坛里酒就是传说中孔子和楚霸王爱喝的醉圣,韩家后继有人了。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师知道,该来的人怕是走在路上了。大雪封门,梅村煮雪。正堂屋,八仙桌上,一坛酒,对碗双筷,四碟菜,花生米、雪里蕻、豆腐干、绿豆饼。酿酒师独坐桌旁,望着门外说:“进来吧,天太冷,喝壶酒,再干事。”“谢谢。”话音刚落,人飘然而入。“坐吧。”酿酒师脸如佛般平静。“韩先生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谁人不晓?请先生谅解,拿人银子,帮人消灾。但我不明白,先生专注酿酒,怎么会结下如此仇家?”“同行冤家吧!”酿酒师没有怨恨。“那也不至于废人手足呀。”“哦?看来是讨厌我的手,并不想取我性命。坐下吧,边喝边聊。担心害你不成?”说着话,酿酒师拿起筷子,每碟菜都吃一口,又倒半碗酒喝两口说,“酿酒人心里,只有酒。”来人坐下,并不喝酒,也不吃菜,只听。“他讨厌我手酿酒好,让你来废了它,感谢坦诚相告。他们之所以酿的酒比不上我的酒好,是因为心,酿酒人的心怎能不平静呢?要知道曲为酒之骨,他们只知道装甑是酿酒的关键环节,却不懂,要做到轻、松、匀、薄、准、平,讲究匠人的心平气和,心如佛最佳。当然,做好这,还需要好水。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不过,干你们这行,听这些,也没有用。来,还是喝酒吧,天太冷了。”酿酒师又端起小半碗酒,慢慢喝。来人抿下嘴唇,口渴的样子,但强忍住了说,等你喝完酒。“不能放我一马?”酿酒师微笑着问。来人摇头不语。“我们无仇,更不想同你结冤。”酿酒师国字脸上有点无奈,“不过,可以放下刀,改行卖酒,烧酒也中。”“先生说笑了。银子拿了,这是规矩。”“不能改?”来人再次摇头。“你醉了,已无缚鸡之力,走吧。”酿酒师也笑了。来人不信,欲抬手,举无力。大惊。“醉的是双手,腿脚还清醒,莫怪不留宿了。”酿酒师起身送客。来人听话地站起身,走向门外。“稍等。”酿酒师上前,把两小坛酒,一左一右挂在来人胸前说,“放心喝吧,一坛送给他,一坛可自饮。”随后轻轻在来人双肩一拍说,“慢走。”来人走了,如雪化一般。临别那一拍,刘一刀就晓得了,酿酒师的寒冰掌绝不是东家说的测酒温度神了那般简单。隔着桌子,运力于酒香,就把自己双肩的穴位锁住了。刘一刀见着东家,把银子和一坛酒丢给他说:“酒好不全是酿酒师的手,还因为韩家那口井,废不了。对了,人家还转告,如需用水,马车随时去拉。”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跃上院墙,两片雪花飘落。面对着一坛酒香,东家又想起民间关于那口井的传说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绘“梅山”“梅岭”“梅村”三幅画面,写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B.酿酒师为了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执著地寻找韩家老井,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C.酿酒师为东家酿酒多年,因而他的东家认为,酿酒师能够酿出好酒全在于一双巧手。D.刘一刀是一名杀手,为人谨慎坦诚,敬佩酿酒师人品,最终被酿酒师震慑和感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人物言行的描述叙写灵活自如,同时又深入人物内心,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B.小说细节描写以形显神,“脸如佛般平静”“慢慢喝”“微笑着问”这些细节表现出了酿酒师的心境。C.本篇小说中许多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节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D.酿酒师谈论酿酒的文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巧妙地交代了他能够酿造出美酒的原因。8.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找出本文的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9.《小说月刊》“传奇”栏目的引导语说,“传奇,就是世代演义对那些高人奇事所行的注目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传奇”之处。〖答案〗6.B7.A8.(1)写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与泗州城一起被淹没了,与后文揭示出酿出好酒的原因在于井水相照应,揭示“韩井”的重要性;
(2)写酿酒师用手试酒醅的温度就能知道酒的好劣,与后文叙写他的寒冰掌功夫了得相照应,说明酿酒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9.①酿酒师酿酒技艺神奇,品行高尚(胸怀高远),武艺高强(手段高明)。
②酿酒师用酒香锁住杀手刘一刀双肩穴位,东家雇凶杀人的结局翻转,构思奇妙,富于传奇性。
③作品表达了对酿酒师赓续传统、乐善好施、沉静智慧以及慈悲宽宏的赞颂之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错误,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酿酒师多番努力,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的故事,表现的是酿酒师的高尚品行,并没有体现传统酒文化的寻根,选项说法于文无据,过度解读。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错误,原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并没有使用心理描写。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题干部分解释了伏笔的内涵,可以是前文为后文埋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可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文章在前半部分指出“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韩井消失了,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为后文酿酒师说出“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埋下伏笔,两者遥相呼应,揭示出“韩井”的重要性。文章前半部分指出酿酒师“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突出酿酒师技艺高超,为后文杀手刘一刀揭示酿酒师的寒冰掌功夫了得埋下伏笔,二者照应,突出了酿酒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合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首先应分析题干中引导语的内容,可以提炼出“高人”“奇事”“注目礼”三个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依次解读可得出〖答案〗。“高人”:酿酒师酿出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技术高超。同时,酿酒师面对杀手淡定自若,以礼相待,身怀绝技,又宽容欲取其性命的杀手,足见其品行高尚、武艺高强,此乃“传奇”之处。“奇事”:东家雇凶杀人,在读者为之紧张之时,酿酒师却于无形中使杀手手无缚鸡之力,化解了自身危机,展现其高超武艺。翻转的结局,构思奇妙,富于传奇性。“注目礼”:蕴含着礼赞、崇敬等情感。文章通过记叙酿酒师的传奇故事,如“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以及冷静应对杀手、饶杀手一命等相关内容,表现出其赓续传统、乐善好施、沉静智慧、慈悲宽宏等品质,从而表达了对酿酒师高尚品行的赞美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是日,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关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B.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C.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D.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相同。B.千乘,千辆战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是衡量诸侯国军事实力的标准之一。C.中国,文中指韩、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华夏”“中土”与“中国”含义相同。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秦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认为穰侯、秦王采取的策略不当,不利于秦国发挥自身诸多的优势而称霸。B.当年齐国攻打楚国,虽战胜却未获尺寸之地,范雎认为是受到疆界形势的限制。C.范雎建议,对于赵、楚等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使他们相互钳制,令其归附秦国。D.对于地处中心的韩、魏两国,范雎认为要想让他们归附,可以采用直接攻打的方法。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2)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4.请简要概括范雎建议秦王采用“远交而近攻”策略的原因。〖答案〗10.D11.A12.C13.(1)落得这样下场的原因,是因它攻打楚国而使韩国、魏国获得土地壮大起来,这就是所说的借给强盗兵器而资助(送给)小偷粮食啊!(2)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孩子将要掉进井里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14.①能够占有因胜利而获得的秦国邻近的土地;②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是心腹之患,必须攻打;③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中心,攻下它们有利于制衡威慑楚赵;④楚、赵归附秦国,齐必恐惧臣服。〖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国对秦国来说,就如同木头有蛀虫,人的内脏有病一样。天下的形势如果有变动,最能伤害秦国的就是韩国。大王不如收服韩国。“秦之有韩”和“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句式相对,语义相关,后两者都是对“秦之有韩”的比喻,而“心腹”是“病”的宾语,所以应在“腹”后断句,排除BC。“天下有变”是“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的前提,而“王不如收韩”中,“王”是后面“不如收韩”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说法错误,两者意义不同。后句中的“幸”意为宠幸。句意: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令其归附秦国”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也就是说,楚、赵都依附秦国了,齐国必然恐惧,定会说好话、送厚礼来侍奉秦国,只要齐国依附,秦国就可以使韩、魏成为一片废墟。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肥”,使动用法,使……壮大;“藉”,借给;“赍”,资助,送。(2)“不忍人之心”,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乍”,突然;“孺子”,孩子;“怵惕恻隐”,惊惧同情。【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可得出:能够占有因胜利而获得的秦国邻近的土地;根据原文“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可得出: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是心腹之患,必须攻打;根据原文“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可得出: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中心,攻下它们有利于制衡威慑楚赵;根据原文“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可得出:楚、赵归附秦国,齐必恐惧臣服。参考译文:这一天,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要塞甘泉、谷口,南有泾、渭两水环绕,西有险峻的陇、蜀山地,东边有险要的函谷关与陇阪,拥有千辆战车,百万精兵。凭着秦兵的勇敢,众多的车骑,以这样的实力去对付诸侯,就如猛犬追赶跛兔一般,霸王之业真是手到擒来。现在反而闭起关门,不敢向东方诸国用兵,这都怪穰侯没有忠心地为国家出谋划策,而大王的决策也有所失误啊。”秦王说:“我很想知道究竟错在哪里。”范雎说:“王越过韩、魏去攻打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好办法。您派出的军队少了,就不能打败齐国,多派军队,又会对秦国有损。我估计大王想少派军队,而让韩、魏两国投入全部军力,但这是不恰当的。如今认为盟国韩、魏不可以亲附,越过它们去攻齐,能行吗?这是谋划不周啊!从前,齐国人去攻打楚国,取得胜利,打败楚军,杀掉楚国将领,再次开拓上千里的土地,但最后齐国却连分寸土地都没有得到,哪里是齐国不想要土地,而是形势不允许啊!诸侯看到齐国军队疲劳,君臣又不团结,于是兴兵攻打齐国,齐王蒙羞,部队瓦解,被天下人所耻笑。落得这样下场的原因,是因它攻打楚国而使韩国、魏国获得土地壮大起来,这就是所说的借给强盗兵器而资助(送给)小偷粮食啊!我认为大王不如与远方国家结盟而攻打邻近的国家,这样,得寸土就是大王的寸土,得尺地就是大王的尺地。现在不采用这个策略而去攻打远方的国家,不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吗?如今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想成就霸业,必须控制中原地区,用它们作为天下的枢纽,从而威胁楚、赵两国。赵国强大则楚国会依附秦国,楚国强大则赵国会依附秦国。楚、赵都依附秦国了,齐国必然恐惧,定会说好话、送厚礼来侍奉秦国,只要齐国依附,秦国就可以使韩、魏成为一片废墟。”秦王说:“我想和魏国亲近,可魏是个变化无常的国家,我没法去亲近它。请问怎么才能拉拢魏国呢?”范雎说:“最好的选择是出兵攻打它。”于是秦国出兵攻打邢丘,拿下邢丘后,魏国就主动请求依附秦国了。范雎说:“秦、韩两国的地形就好像锦绣的花纹一样,相互交错。韩国对秦国来说,就如同木头有蛀虫,人的内脏有病一样。天下的形势如果有变动,最能伤害秦国的就是韩国。大王不如收服韩国。”秦王说:“我想收服韩国,可是它不买账,怎么办呢?”范雎说:“出兵攻打荥阳,从成皋来救援的路就不能通行;北面切断太行山的要道,上党的援军就不能到达;一举攻占荥阳,韩国就被断为三截。魏、韩国眼看灭亡就在眼前,怎么会不听秦国的支配呢?韩国服从,大王的霸业也就成功了。”秦王说:“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荆门冬夜①陆游常饥龟老欲无肠②,卧听寒更自短长。香碗得闲聊作伴,酒杯因病颇相忘。有情窗罅恰通月,耐冷橹枝多得霜。历尽风波知险阻,平生错羡捕鱼郎。〖备注〗①本诗写于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作者被罢官几年后获任夔州通判,赴任途中舟行过荆门。②典出《庄子·外物》“老龟刳肠”,后用指虽有神灵而卒难免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卧”“寒更”“月”“冷”“霜”等词语,照应诗题中的“冬夜”。B.首联感叹自己仕途遭际,在寒冷冬夜里难以入眠,只能卧床长吁短叹。C.诗人因病远离酒杯,只能与香碗作伴,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聊与无奈。D.颈联写窗罅有情,橹枝耐冷,体现诗人对夜月的怜惜和对橹枝的感叹。16.同为渔人形象,本诗中的“捕鱼郎”和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内涵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1)陆诗中的“捕鱼郎”是作者曾经歆羡的对象,借以表达自己历经生活风波宦海沉浮,感受到仕途的艰难。(2)柳诗中的“渔翁”是诗人自身写照,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虽改革失败,但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只能卧床长吁短叹”理解有误。“卧听寒更自短长”的意思是诗人在寒冷冬夜难以入眠,因而卧床听着寒夜的打更声或长或短地一声又一身,并非是诗人长吁短叹。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于《荆门冬夜》一诗,结合诗歌注释“作者被罢官几年后获任夔州通判,赴任途中舟行过荆门”可知,作者在此之前经历了数次贬谪才终于被得以起用为夔州通判。途中可谓“处处艰难”,因此,诗歌最后一句中,作者说自己“平生错羡捕鱼郎”,意思是说自己曾经错误地歆羡“捕鱼郎”这一对象,却不曾想自己只能历经宦海沉浮,终生艰难无望。而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山山是雪,路路皆白的场景。在天地一片孤寂的背景下,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描写了一幅江天雪景垂钓图。在这意境清冷,不带烟火气的背景里,诗人通过刻画一尘不染、远离尘世的渔翁形象,来表达作者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李白乐观自信、轻财好施的性格特点。(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三、语言文字运用与名著阅读(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实混乱无道,“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______。在这个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______。孔子正是这样一位痴人。面对一个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使孔子践行并领悟了自己的使命,挽狂澜于既倒。孔子的处境,真正令人同情,但他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更让我们______。他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榜样,以自己的生命之汁点亮一盏明灯,使后世一切以各种借口逃避伦理责任的行为都无所遁形。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饿殍遍野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一个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使孔子领悟并践行了自己的使命,挽狂澜于既倒。B.一个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使孔子践行并领悟了自己的使命,挽狂澜于既倒。C.面对一个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并践行了自己的使命,挽狂澜于既倒。D.一个伟大帝国文化废墟使孔子挽狂澜于既倒,领悟并践行了自己的使命。20.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设问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土崩瓦解痴人说梦肃然起敬19.C20.排比:多角度表现了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存艰难、礼乐荒废的现实,衬托出孔子的巨大作用。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设问:一问一答,掷地有声,突出了孔子在改变时代风气方面的巨大贡献。〖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义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可知,此处应是说明周公创建的礼乐制度也随着他的去世而消散,故可填“土崩瓦解”。土崩瓦解:原义是如土之崩坠、瓦之破碎;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第二空,结合后文“孔子正是这样一位痴人”可知,前面应是说明这个时候要实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不被人理解的,故可填“痴人说梦”。痴人说梦:原表示对痴呆的人说梦话,痴呆的人信以为真;后用来形容凭借想象胡言乱语。第三空,根据后文“他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榜样”可知,这种行为是值得我们敬佩、尊敬的,故可填“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主语残缺,“面对一个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整体作为句子的状语,而加上“使”则使“孔子”变成了宾语,故应删去“使”;第二处,“践行并领悟”语序不当,不符合行为的发展逻辑,故应改为“领悟并践行”;D.“挽狂澜于既倒,领悟并践行了自己的使命”语序不当,应是先“领悟并践行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再获得“挽狂澜于既倒”的结果。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中,“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饿殍遍野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和“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连续使用四个“一个……的时代”这一句式,并采用不同的形容词,多角度展现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存艰难、礼乐荒废的现实。在这一不断排比强调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就更能衬托出孔子的巨大作用。此外,在艺术形式上,排比的运用也使得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此外,画线句最后一句中,作者先提问“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然后自问自答“是孔子!”“是”的肯定与强调和感叹号的运用,也使得语句掷地有声,突出了孔子在改变时代风气方面的巨大贡献。(二)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校园戏剧节即将开幕,高二年级决定举行课本剧展演大赛。请你根据课文《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老人与海(节选)》《百年孤独(节选)》,完成下列任务。21.下列关于课文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卫·科波菲尔经过与米考伯夫妇较长时间交往后,逐渐真诚地喜欢上了这对夫妇,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跟他们之间结成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B.“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妖媚地笑了笑”“讨男人喜欢的媚笑”,玛丝洛娃的这些“笑”是她堕落后的习惯性神态,可以看出她并不以自己的身份为耻。C.《老人与海(节选)》中老人的内心独白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无声的各种想法和有声的自言自语。而无声的各种想法,更多的是否定自己的犹豫,不断激励自己。D.《百年孤独(节选)》中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的巨大冲击。22.高二(1)班选定《复活(节选)》进行剧本编创与表演,同学们准备通过“隔栏相见、长凳问旧、结束会面”三个连续的演出场景展现人物形象,请你分析这三个场景中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改编与演出提供帮助。〖答案〗21.C22.玛丝洛娃:意外震惊——愤怒悲伤——心凉意冷。聂赫留朵夫;忐忑激动——羞愧悔恨——同情自省〖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而无声的各种想法,更多的是否定自己的犹豫,不断激励自己”表述不当。。原文中内心独白如“不抱希望才愚蠢呢”“我真希望这是一场梦”“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绝对不能胡思乱想,他暗自琢磨。好运这玩意儿,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谁能认得准啊?可不管是什么样的好运,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想要一点儿。但愿我能看到灯火的亮光”“到时候我就能看见哈瓦那的灯光了。要是朝东走得太远,就能看见一片新开辟的海滩上的灯光”等句子描写老人与鲨鱼搏斗时的心理,面对不可战胜的战斗,他一次次鼓励自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眼前的困难,顽强拼搏、无所畏惧,体现了老人的必胜信念、乐观心态、坚强意志,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故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课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怒。第一场景:隔栏相见时,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开始用“您”来称呼对方,表明聂赫留朵夫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接下来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可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一个简单的称呼的变换,细致入微的暗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即忐忑激动。而玛丝洛娃起初是“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可见起先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只是从他衣衫上判断出他是个有钱人。在她认出聂赫留朵夫的那一刻,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可见她此时意外震惊。第二场景:长凳问旧时,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由此可以定位为羞愧悔恨。而玛丝洛娃“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他恨聂赫留朵夫的薄情假意,可见她的愤怒悲伤。第三场景:结束会面时,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对玛丝洛娃是同情的,对自身是反思的。但玛丝洛娃对他并不抱什么希望,她说“何必提那些旧事”,“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可见生活教会了玛丝洛娃如何看待贵族男人,她的内心一是心凉意冷。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材料二:梁国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专门负责替梁惠王宰牛。他宰牛的动作合乎舞乐的节拍,宰牛发出的声音合乎乐曲的节奏。厨师对宰牛工作的敬畏与专心让他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摘编自《庄子·养生主》材料三:高凤林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对焊接工作的精益求精让他成为世界顶级的焊工,站上了我国焊工界金字塔的绝对顶端。《为火箭筑“心”的“金手天焊”——高凤林》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那么,如何理解“志”?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即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等意思。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人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志”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道”和“礼”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道”或者“理”,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摘编自李少君《“诗言志”新论》)材料二:无论哪个时代,诗都在其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今天也不例外。那么同样是使用汉语进行写作,古诗里“诗言志”的观点,对于今天“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在古代,“诗”是如何言“志”的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诗”与“志”是共同发展的。当“志”的意义从记忆、记录引申为胸怀、怀抱时,“诗”同样也是变化的。从文字产生之后算起,人类用文字记载代替记忆,所以记忆的记就是记载的记。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就是“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从这一点来看,早期的“诗言志”便是用“诗”做好生活的记录。以《诗经》为例,《卫风·氓》篇之中是从弃妇的角度,详细记录了两个青年男女从相见、相恋到结婚到分崩离析的婚姻悲剧。可见,“诗”的确有记录之意。“诗言志”当然还有别的含义,那就是歌咏胸怀,抒发情志。以曹操《观沧海》为例,诗中无一句不写景,既表现眼前的大海之景,又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曹操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全诗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里的“志”是胸怀,是个人情志。再到后来以诗歌咏叹个人志趣和意向非常普遍,像南北朝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唐代有“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工部,南宋有想要“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到了现代也有说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由此可得出“诗”言志向、言抱负,是“诗言志”的一项重要的崇高的内容,是“诗言志”一说的引申义、发展义。在这里我们便弄清楚了“诗言志”的方法和途径:“诗”写记忆,做记录留下生活是其一;“诗”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为第二。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人们拥有更多的精神享受方式。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节奏和人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让人们逐渐失去慢阅读的耐心,电视机电脑取代报纸书籍,手机又取代电视电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那些简单的更易得的碎片化阅读。这当然是一大原因,但从自身看,诗歌的确不再像曾经那样赏心悦目,更别说要做到以己之情动人之心。以当前传播最广泛的“第三代”诗歌,站在“民间立场”的口语诗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第三代”诗人向“知识分子”所构建的诗歌体系发起猛攻,并打算以新的话语方式建立自己的诗歌秩序,因而诞生了“口语诗”,即以口语的方式建立和组织诗歌,以于坚的《作品52号》为例:很多年屁股上拴串钥匙裤袋里装枚图章很多年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把钟拨到7点很多年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于坚在诗中说自己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类似于早期“诗言志”说,即“诗”是记录。我认为当下诗歌之所以失去悦人心目的“诗意”,正是因为它丢开了“诗言志”的更重要的那层含义,即诗不能抒发胸怀、心愿和诉说自我情志。诗应当高歌炽热化的“情志”,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借“鸟”之口写出自己想要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写到死后魂归大地,全诗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形象,直抒胸臆,托出诗人那颗真诚、炽热的爱国之心,表达自己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强烈情感和心愿。这正是炽热化的“情”,是所谓的“情动为志”,是所谓的“诗言志”,言“情志”的表现。这正是当代诗歌创作所缺乏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缺失,今天的诗歌才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摘编自梁国璋《“诗言志”现代价值微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言志”在先秦前后成为了诗歌共识,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B.材料一作者认为情与志不同,存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因而志比情更重要。C.“诗言志”指写记忆,做记录,也包含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等崇高的内容。D.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催生了站在“民间立场”、充满“诗意”的“口语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志”的理解,许慎认为它是意愿、思想等意思,孔颖达认为情志是情感和思想的统一,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B.郭店楚简认为道始于情,而材料一作者认为道超越情,情感只有加以控制、疏导,才可能上升为“道”,并最终转化为精神。C.《卫风·氓》的例子印证闻一多先生“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的观点,说明早期的“诗言志”是指用诗来记录生活。D.材料二中通过对《作品52号》和《我爱这土地》两首诗的比较,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抒发的“志”与其他三项内涵不同的一项是()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诗言志”的具体表现。〖答案〗1.C2.D3.B4.(1)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诗言志’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的观点,接着从“志”与“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诗言志”的重要作用。(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3)论证语言简明扼要,说理透彻。5.(1)作者通过想象、回忆,记录了作者过去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温馨场景。(2)词中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对仕途艰辛的感叹。(3)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错误,根据原文“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可知,“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先秦前后的客观事实。B.“因而志比情更重要”错误,原文只是阐述了“情”与“志”的不同,二者并没有高下之分,选项说法无中生有。D.“充满‘诗意’的‘口语诗’”错误,根据原文“诞生了‘口语诗’,即以口语的方式建立和组织诗歌”“当下诗歌之所以失去悦人心目的‘诗意’”的内容,以及所列举的于坚的《作品52号》的相关内容可知,“口语诗”并没有“诗意”的特点。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错误,原文中提到《作品52号》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类似于早期‘诗言志’说,即‘诗’是记录”,因此《作品52号》也体现了“诗言志”功能。再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今天的诗歌才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可知,今天的诗歌只是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忽视‘诗言志’”。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本句诗的意思是:君王起兵发动战争,修整我的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体现了“诗”言志向、言抱负的内涵。B.该句抒发了诗人及时行乐、纵情享乐之情,体现了“诗”抒发内心情感、宣泄情绪的内涵。C.该句抒发了词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体现了“诗”歌咏抱负的内涵。D.该句抒发了词人兴国安邦之志,体现了“诗”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的内涵。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需要明确论证特点包括哪些方面,通常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论证语言、论证思路等方面切入分析。论证结构方面: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核心词“诗言志”,并指出“诗言志”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然后根据第三段“‘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以及第四段“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可知,材料一中间部分分别从“志”与“情”两个方面论述“诗言志”的内涵。最后一段“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总结了“诗言志”的重要作用。论证方法方面: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如“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人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为举例论证;“‘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为引用论证;“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为因果论证等。论证语言方面:材料一的论证语言简明扼要,如开篇即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另外,通篇说理透彻,深入浅出,语言严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出“诗言志”的内涵,并要掌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的内容及词中蕴含的情感。材料二指出“‘诗言志’的方法和途径:‘诗’写记忆,做记录留下生活是其一;‘诗’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为第二”。苏轼在《江城子》中回忆了过去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温馨场景,“小轩窗,正梳妆”,回忆并记录了过去的生活,体现了“诗言志”中记忆、记录的内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出词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痛欲断肠。“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出词人四处奔波,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对仕途艰辛的感叹,体现了“诗言志”中诉说自我情志的内涵。词的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引出对过去的追述,将自己与发妻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情真意切地表露出来,以己之情动人之心,体现出“诗言志”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韩井墨中白拥有韩家酒坊,是酿酒师多年的梦想。酿酒手艺祖传的,多少代,记不清了。酿酒师只记得三张清晰的画面,那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字。第一幅:梅山,四面环河,西高东低,西多山丘,东一马平川……酿酒师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曾是孔子的最爱。孔子讲学到归仁,爱喝韩家酿的酒。醉圣酒,名扬徐国。梅山泉水甜,韩家先祖才在此开酒坊的。此外,梅山北黑土宜长高梁,梅山南黄泥地,宜种山芋。高梁、芋干、大米,配上梅山泉水,佳酿也。天时,地利,人和,韩家全占了,醉圣才能闻名天下。第二幅:梅岭,沟湖,东低西高,丘陵处牛马成群,平原上稻花飘香……酿酒师太祖的太祖的太祖……也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还叫醉圣,在楚国,无人不知。项羽爱醉圣,直至自刎乌江前还和虞姬共饮同一碗。刘邦得天下,醉圣成为他的最爱。第三幅:梅村,沟河环绕,如围上厚厚的白围巾……冷冬,怎能少一壶酒呢?那个夏天,归仁大堤决口,冲毁了梅村,韩家酒坊变成一片汪洋。第二天,泗州城也淹没了,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泗州城没了,泗州的名字还在,韩家老井没了,他还在。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酿酒师一直活在别人的酒坛中,他酿的酒再好,可那不是韩家酒坊,更不是醉圣。酿酒师在梅村,置块地,那是他给东家酿酒多年的工钱。有了自己的酒坊,酿酒师要把关于祖先的传说变成一坛坛酒。酿酒师识好酒,早年是舌头尝,后改鼻子闻,现在他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他的双手因此比常人的白。粮为酒之肉。酿酒师只选用梅村周边的高梁、大米、山芋为原料,他还花银子在自家院子里打口深井,井壁特用梅村的碎石堆砌成围,用水就取碎石井里冒出来的地下水。好酒不怕巷子深,酿酒师的酒还叫醉圣。传说中的醉圣重振江湖。泗州人说,酿酒师坛里酒就是传说中孔子和楚霸王爱喝的醉圣,韩家后继有人了。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师知道,该来的人怕是走在路上了。大雪封门,梅村煮雪。正堂屋,八仙桌上,一坛酒,对碗双筷,四碟菜,花生米、雪里蕻、豆腐干、绿豆饼。酿酒师独坐桌旁,望着门外说:“进来吧,天太冷,喝壶酒,再干事。”“谢谢。”话音刚落,人飘然而入。“坐吧。”酿酒师脸如佛般平静。“韩先生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谁人不晓?请先生谅解,拿人银子,帮人消灾。但我不明白,先生专注酿酒,怎么会结下如此仇家?”“同行冤家吧!”酿酒师没有怨恨。“那也不至于废人手足呀。”“哦?看来是讨厌我的手,并不想取我性命。坐下吧,边喝边聊。担心害你不成?”说着话,酿酒师拿起筷子,每碟菜都吃一口,又倒半碗酒喝两口说,“酿酒人心里,只有酒。”来人坐下,并不喝酒,也不吃菜,只听。“他讨厌我手酿酒好,让你来废了它,感谢坦诚相告。他们之所以酿的酒比不上我的酒好,是因为心,酿酒人的心怎能不平静呢?要知道曲为酒之骨,他们只知道装甑是酿酒的关键环节,却不懂,要做到轻、松、匀、薄、准、平,讲究匠人的心平气和,心如佛最佳。当然,做好这,还需要好水。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不过,干你们这行,听这些,也没有用。来,还是喝酒吧,天太冷了。”酿酒师又端起小半碗酒,慢慢喝。来人抿下嘴唇,口渴的样子,但强忍住了说,等你喝完酒。“不能放我一马?”酿酒师微笑着问。来人摇头不语。“我们无仇,更不想同你结冤。”酿酒师国字脸上有点无奈,“不过,可以放下刀,改行卖酒,烧酒也中。”“先生说笑了。银子拿了,这是规矩。”“不能改?”来人再次摇头。“你醉了,已无缚鸡之力,走吧。”酿酒师也笑了。来人不信,欲抬手,举无力。大惊。“醉的是双手,腿脚还清醒,莫怪不留宿了。”酿酒师起身送客。来人听话地站起身,走向门外。“稍等。”酿酒师上前,把两小坛酒,一左一右挂在来人胸前说,“放心喝吧,一坛送给他,一坛可自饮。”随后轻轻在来人双肩一拍说,“慢走。”来人走了,如雪化一般。临别那一拍,刘一刀就晓得了,酿酒师的寒冰掌绝不是东家说的测酒温度神了那般简单。隔着桌子,运力于酒香,就把自己双肩的穴位锁住了。刘一刀见着东家,把银子和一坛酒丢给他说:“酒好不全是酿酒师的手,还因为韩家那口井,废不了。对了,人家还转告,如需用水,马车随时去拉。”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跃上院墙,两片雪花飘落。面对着一坛酒香,东家又想起民间关于那口井的传说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绘“梅山”“梅岭”“梅村”三幅画面,写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B.酿酒师为了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执著地寻找韩家老井,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C.酿酒师为东家酿酒多年,因而他的东家认为,酿酒师能够酿出好酒全在于一双巧手。D.刘一刀是一名杀手,为人谨慎坦诚,敬佩酿酒师人品,最终被酿酒师震慑和感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人物言行的描述叙写灵活自如,同时又深入人物内心,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B.小说细节描写以形显神,“脸如佛般平静”“慢慢喝”“微笑着问”这些细节表现出了酿酒师的心境。C.本篇小说中许多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节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D.酿酒师谈论酿酒的文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巧妙地交代了他能够酿造出美酒的原因。8.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找出本文的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9.《小说月刊》“传奇”栏目的引导语说,“传奇,就是世代演义对那些高人奇事所行的注目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传奇”之处。〖答案〗6.B7.A8.(1)写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与泗州城一起被淹没了,与后文揭示出酿出好酒的原因在于井水相照应,揭示“韩井”的重要性;
(2)写酿酒师用手试酒醅的温度就能知道酒的好劣,与后文叙写他的寒冰掌功夫了得相照应,说明酿酒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9.①酿酒师酿酒技艺神奇,品行高尚(胸怀高远),武艺高强(手段高明)。
②酿酒师用酒香锁住杀手刘一刀双肩穴位,东家雇凶杀人的结局翻转,构思奇妙,富于传奇性。
③作品表达了对酿酒师赓续传统、乐善好施、沉静智慧以及慈悲宽宏的赞颂之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错误,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酿酒师多番努力,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的故事,表现的是酿酒师的高尚品行,并没有体现传统酒文化的寻根,选项说法于文无据,过度解读。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错误,原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并没有使用心理描写。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题干部分解释了伏笔的内涵,可以是前文为后文埋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可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文章在前半部分指出“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韩井消失了,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为后文酿酒师说出“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埋下伏笔,两者遥相呼应,揭示出“韩井”的重要性。文章前半部分指出酿酒师“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突出酿酒师技艺高超,为后文杀手刘一刀揭示酿酒师的寒冰掌功夫了得埋下伏笔,二者照应,突出了酿酒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合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首先应分析题干中引导语的内容,可以提炼出“高人”“奇事”“注目礼”三个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依次解读可得出〖答案〗。“高人”:酿酒师酿出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技术高超。同时,酿酒师面对杀手淡定自若,以礼相待,身怀绝技,又宽容欲取其性命的杀手,足见其品行高尚、武艺高强,此乃“传奇”之处。“奇事”:东家雇凶杀人,在读者为之紧张之时,酿酒师却于无形中使杀手手无缚鸡之力,化解了自身危机,展现其高超武艺。翻转的结局,构思奇妙,富于传奇性。“注目礼”:蕴含着礼赞、崇敬等情感。文章通过记叙酿酒师的传奇故事,如“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以及冷静应对杀手、饶杀手一命等相关内容,表现出其赓续传统、乐善好施、沉静智慧、慈悲宽宏等品质,从而表达了对酿酒师高尚品行的赞美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是日,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关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B.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C.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D.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相同。B.千乘,千辆战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是衡量诸侯国军事实力的标准之一。C.中国,文中指韩、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华夏”“中土”与“中国”含义相同。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秦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认为穰侯、秦王采取的策略不当,不利于秦国发挥自身诸多的优势而称霸。B.当年齐国攻打楚国,虽战胜却未获尺寸之地,范雎认为是受到疆界形势的限制。C.范雎建议,对于赵、楚等国,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维修合同范本(6篇)
- 某学校外墙装饰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 石河子大学《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软件体系结构》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电工学实验》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现代控制理论》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汽车制造工艺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肝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
- 沈阳理工大学《功能高分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头痛的诊治策略讲课课件
- 沙利文-内窥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
-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建筑测量》实验报告1-5题库
- 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自查表
- (新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法规》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精益工厂布局及精益物流规划课件
- 注射液无菌检查的方法学验证方案
- 2023年口腔医学期末复习-牙周病学(口腔医学)考试历年真题荟萃带答案
- 复合风管制作工艺
- 多元智能测试题及多元智能测试量表
- 完整版平安基础性向测试智商测试题及问题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