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要求培训_第1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要求培训_第2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要求培训_第3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要求培训_第4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要求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要求12024/6/27目录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9月1日起施行,使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从行政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轨道。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39种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传染病防治法

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它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的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的法定职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或者发现其他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和检出传染病病人。传染病防治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尸体解剖的原则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防止血液、血液制品传播传染病的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传染病防治法法律责任

第六十九条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传染病防治法(一)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二)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三)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五)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六)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七)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网络报告管理规范组织机构职责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应履行各自的职责。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谁报告?哪些病种需要报告?如何报告?责任报告人书写传染病报告卡,以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报告

传染病报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属地管理谁接诊,谁报告

谁报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责任报告单位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39种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水痘、结核性胸膜炎、AFP、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不明原因肺炎、恙虫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森林脑炎、肝吸虫病、不明原因疾病、

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性病

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报告流程如何报告?住院部门诊检验室检验室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住院部登记县级疾控中心审核查重国家疾控中心数据库门诊日志发现传染病病例(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疑似病例、携带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直报人员审核报告卡,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报告暂无网报条件的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将传报卡报至有网报条件的机构代报登记环节填卡环节网报环节审核环节报告及时性规则:

报告及时性:报卡生成时间-诊断日期甲类、甲类管理—2小时乙、丙类、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24小时

慢性传染病报告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填卡要求1.卡片编号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写格式为:年份+科室代码+顺序号,如“2011-01-0001”直报时不需录入,由系统自动生成2.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3.患者姓名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4.家长姓名

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5.身份证号6.性别7.出生日期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8.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无“工作单位”者填写“无”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9.联系电话

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联系电话10.病人属于用于标识患者常住地址(居住时间≥6月)与报告单位的相对位置11.现住址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家庭地址,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12.职业13.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霍乱和脊髓灰质炎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14.发病日期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15.诊断日期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涂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16.死亡日期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17.疾病名称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需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18.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网络直报时,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填写该病种名称。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19.订正病名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20.退卡原因因报告卡填写不合格需退卡时,填写其原因21.报告单位22.报告医生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23.填卡日期填报本卡的日期24.备注填写以上各项内容不能涵盖且需特别注明的信息,如说明传染途径、传染病病例(含疑似病例及病原携带者)订正为其它疾病的病名等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为了提高数据质量,从数据采集入手减少逻辑错误。增加必填项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填卡医生姓名、诊断时间填报到小时手足口病填报实验室诊断病例时,必须填写其实验室诊断结果。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增加逻辑校验功能年龄和职业:从业人员年龄不能小于14岁年龄和病种:0岁组以上不能出现新生儿破伤风报告病种与病例分类阳性监测:只能用于HIV的报告梅毒、淋病:病例分类只能填报“实验室诊

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管理282024/6/27突发事件报告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卫生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292024/6/27事件分级标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达不到分级标准的事件,作为未分级事件报告。302024/6/27报告时限——2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31Ahcdc2024/6/27报告时限——2小时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322024/6/27对报告时限的掌握获得信息:医院、学校等电话报告;疫情网数据分析;预警短信;媒体报道对信息的核实和报告:在2小时内完成初步核实真实性,甄别虚假信息,排除误报信息初次报告信息可简化,报告关键问题:名称、类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