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模块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0讲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模块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0讲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模块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0讲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模块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0讲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模块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0讲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0讲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必

识学

养1.生态退化和生态修复。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3.碳循环的概念、过程以及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4.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材料,分析生态退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结合材料,掌握碳循环的过程,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2.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01梳理必备知识一、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态退化。①原因:随着______________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______________和破坏不断加强。②类型:森林破坏、__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工业化干预土壤侵蚀③危害。调节可再生资源(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2.实施生态修复(1)生态修复的概念:指利用自然环境____________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2)生态修复的分类。自身恢复类型含义自然恢复通过消除或减少____________,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____________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人工修复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________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人为干扰自我调节工程3.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①概念: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②保护对象:________________、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自然生态系统(2)自然保护区的结构。按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执行不同的生态保护标准,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缓冲区严格禁止旅游和____________活动实验区可进行____________、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生产经营科研试验

古生物(4)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①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________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__________需求。调节战略资源③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____________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④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____________、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科学研究生态文明观二、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________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变暖(2)全球变暖的原因。大气中的水汽、____________、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_________,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__________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工业革命(3)碳循环。①碳循环概况。a.概念:指碳元素在________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b.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________________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呼吸和分解过程重新返回大气。c.意义: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大气光合作用②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地质土壤二氧化碳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____________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2)加剧________危机或自然灾害而影响国家安全。(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生存空间资源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减缓措施和适应措施。

措施目的内容减缓措施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________两个方面适应措施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________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吸收人类社会(2)国际合作措施。①各国都要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__________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发达国家②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但缺少应对全球变暖的资金和技术,需要通过____________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________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保证,其他国家也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提供援助。③各国需要通过在科学、________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国际合作技术转让经济提升素养能力02素养能力1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2023·海南选择考)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1)~(2)题。(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破题思路】读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相关性不明显。而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__相关,二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正(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破题思路】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__相关,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因此水源涵养量也应呈现东部__、西部__的分布特征。√正高低1.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2.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意义内容保护自然本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应遵循的途径储备物种生物物种的储备库,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意义内容提供生态服务提供食物、原料,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外部效益明显其他意义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3.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的平均寿命为500万年。(2)人为原因。①滥垦、滥伐、滥牧,使森林、草地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②滥捕、滥猎、开发和走私野生动植物。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④外来物种入侵,使原生物种受到威胁。⑤工业、城市和交通的发展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4.湿地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1)湿地形成的原因。(2)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①收入水量>支出水量,则水位上升,面积扩大。②收入水量<支出水量,则水位下降,面积缩小。③收入水量=支出水量,则水位与面积变化较小,基本稳定。(3)湿地减少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泰和县位于赣江中游和吉泰盆地西南部,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两大国家战略区的连接地带,属于吉泰城镇群核心城市,是赣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利用地理软件距离分析工具,以每个源地为起点,其余源地作为目标区,利用成本路径工具生成各个源地到目标区的生态廊道,剔除重复路径后,最终得到研究区潜在的多条生态廊道。下图示意泰和县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情况。(1)简述生态源地具备的重要生态功能。解析:生态功能是对生态环境起稳定调节作用的功能,该地区生态功能主要是提供适宜的生物栖息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提供适宜的生物栖息地;涵养水源,调节水循环部分环节;抗水蚀能力强,保持水土。(2)说明潜在生态廊道对生物的地理意义。解析:潜在生态廊道对生物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联系两个孤立的生物聚落,是生物在任意两个生态源地之间迁移与扩散的最佳路径;通过廊道,可以有效扩大生物的栖息活动范围,使其可以在不同栖息地之间移动;提高连通性,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护生物资源。答案:是生物在任意两个生态源地之间迁移与扩散的最佳路径;扩大生物的栖息活动范围;提高连通性,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3)指出促进泰和县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良性发展的措施。解析: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管理机构;加强相关生态廊道法律法规的立法;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民对保护生态廊道的意识;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价,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等。答案: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管理机构;加强立法;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价。素养能力2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2023·湖南选择考)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1)~(3)题。(1)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破题思路】在乙国出口的金属及金属制品、化工制品、机械制造产品、电子产品中,电子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____,因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________。√最高电子产品(2)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破题思路】由图可知,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均__于乙国,即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__于乙国。因此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环境成本__;根据两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判断,甲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明显低于乙国,因此甲国的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均应__于乙国;图中显示,甲国生产同类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均低于乙国,因此甲国的研发成本相对较__。√低多高低低(3)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破题思路】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明显低于乙国,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应优先提高________;甲国重点制造业部门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均低于乙国,环境成本高,应优先强化________,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创新能力产业升级1.人为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全球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等。(2)人为原因。3.全球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4.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2023·高考全国卷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解析:材料中“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表明,与大陆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相比,夏威夷岛上的人类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低;“以第三产业为主”提示该岛很少有工业及其产生的污染排放,与工业尤其是资源消耗型的重工业生产相比,第三产业相关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明显要低很多。基于以上内容可以得到答案的第一点,即岛上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低、总量少。同时,由于人类的生产、居住、休息、交往等活动主要集中于岛上的村镇,人为二氧化碳排放也会以村镇为中心。结合图示可知,岛上所有村镇海拔都低于1200m,大部分位于海拔600m以下的沿海地区,据此可以得到答案的第二点,即岛上人为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呈散点状分布于较低海拔的沿海地区。答案:排放总量少,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沿海)地区。(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解析:根据材料所给出的“该岛海拔2400m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m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信息可知,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的集中区和观测站分别受到信风和副热带高压控制。稳定的信风有利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水平方向上的输送与扩散,使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难以在岛上长时间停留而造成聚集;副高大范围下沉气流则为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设定了上边界,使排放的二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