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练习试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含答案)_第1页
第四单元练习试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含答案)_第2页
第四单元练习试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含答案)_第3页
第四单元练习试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含答案)_第4页
第四单元练习试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练习

选择题(共8小题)

1.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

药。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o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

3.“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

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4.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

的美好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

孤高自许。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

扬。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而不敢轻侮。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爱慕之情。

5.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5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

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5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

“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

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6.卜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可爱者甚蕃(非常)香远益清(清澈)

B.独爱莲(仅,只)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C.亭亭净植(美丽的样子)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D.鲜有闻(新鲜)宜乎众矣(当然)

8.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

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重点虚词理解

而水陆草木之花:

出淤泥而不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花之隐逸者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之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_______

莲之爱:_______

牡丹之爱:.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_______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_______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II.《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模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

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

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

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

也!

【注】①梗:du,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i,相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仙则宝

②可以斓素琴

③或除于前

④妻字不觌

(2)下面句中的“而”与“而乱书围之”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康肃笑而遣之

C.温故而知新

D.而顷刻两毙

(3)选出与“乃引客就观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而乱书围之

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6)【乙】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填原文语句)

(7)两文都是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3.

最苦与最乐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实熹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

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

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

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

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呀!

②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

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

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

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

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

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

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

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

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

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

“血行重责”;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

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

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

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

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

得”,正是这种作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失意:_______

②如释重负:

(2)按要求摘取原文词句填空。

①贫而不苦的原因:;

②失意不苦的原因:;

③老、死不苦的原因:;

④人生真正的痛苦源自:;

⑤人生最大的快乐是:

(3)上面三段文字可分为两个部分。请说出这两个部分分别论述的观点。

第一部分(①②段):

第二部分(③段):

(4)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两句话运用

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

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

四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选择题(共8小题)

1.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

药。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

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

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语序不当,“保护并了解”词序不当,应为“了解与保护”,只有先了解才

能去保护;

B.正确;

C.介词错用,“在”改为“对”,引出对象;

D.缺少宾语中心语,“从事…”之后缺少中心语“活动”,且“登岛”与“捕鱼”与

事理不符。此句应改为“一直在岛上采药,在附近海域捕鱼。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

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句子之间的关系,需

要结合语境,注意理清内在关系。

【解答】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有关汉字词汇的阐述。根据句子“大量产生”这一关

键词,②句用紧跟上句具体数字说明词汇产生的数量,故②在首位;③句运用比喻句

“春风野草”,描述新词汇的出现,③在②的后面;①句中“但”是表示转折的连词,

应紧跟在③后面,从新词汇消失的角度阐述,故应③①;④紧跟①,阐述大绝对新词汇

会消失。排序:②③①④。

故选:Co

【点评】解答句子的排序问题时,一定细读文段,注意选项中的关键性字词,理清句子

之间的内在联系。

3.“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

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双关意的理解。所谓双关,就是一个词语有两层意思。作答时,

联系文章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即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这句话中的梨花既指的梨树的花,

也指的是梨花姑娘身上那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解答】梨花在这里象征着雷锋精神,处处开指的是人人都学雷锋,都具有助人为乐的

精神,就像是梨花一样处处开放。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的掌握,结合语境根据所给词语的含义,首先应注意从汉

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

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4.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

的美好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

孤高自许。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

扬。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而不敢轻侮。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爱慕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A.正确;

B.正确;

C.错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

远扬的品质,三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正确;

故选:C。

【点评】以选择题的形式来分析段落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

注意选项中细微的错误,如内容是否无中生有,表述是否过于绝对化等。

5.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5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

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5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

“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

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孟子和曾子的话都用作论据;

D.正确。

故选:Co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注意论点与论据的把握。

6.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解答】A句意: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之”:结构助词,的。

B句意: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之”:结构助词,的。

C句意: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之”:结构助词,的。

D句意: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项中。“之”:没有实在意义,

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点评】“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5)用作代词。

(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7.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可爱者甚蕃(非常)香远益清(清澈)

B.疝爱莲(仅,只)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C.拿拿净植(美丽的样子)费玩(亲近而不庄重)

D.辞有闻(新鲜)置乎众矣(当然)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

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解答】A.前句句意: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后句句意: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

清:清幽。解释不正确。

B.前句句意:唯独喜欢莲花。后句句意: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解释

正确•

C.前句句意: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笔直地。后句句意:玩弄。解释不正

确。

D.前句句意:很少听说了。鲜:少。后句句意:人该是很多了。宜:应该。解释不正

确。

故选:B„

【点评】鲜:

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艳(芳草鲜美)

少(陶后鲜有闻)

8.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

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

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

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正是梁启超。

D.正确。

故选:Co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

熟记于心。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重点虚词理解

而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出淤泥而不染:而: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清涟而不妖:而:却

花之隐逸者也:之: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

词。

之花之富贵者也:之:的;者:…的人或物。

花之君子者也:之:的;者:…的人或物。

菊之爱:之:的

莲之爱:之:的

牡丹之爱:之:的.

【分析】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句意为: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之:的

句意为: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而:却

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却

句意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之:的

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焉:句末语气词,

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句意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之:的;者:…的人或物。

句意为: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之:的;者:…的人或物。

句意为:(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

句意为:(对于)莲花的喜爱。之:的

句意为:(对于)牡丹的喜爱。之:的

答案:

之:的

而:却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却

之:的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之:的;者:…的人或物。

之:的;者:…的人或物。

之:的

之:的

之:的

【点评】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

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爱好,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

【解答】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

(1)句意为: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之:的。可爱:值得怜爱。者:

花。甚:很,非常。蕃:多。

(2)句意为: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

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3)句意为:唉!对于菊花的爱好,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菊之爱:对于菊花的

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少。闻:听说。

(4)句意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

答案:

(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3)唉!对于菊花的爱好,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

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

连贯,结构要完整,特定语气要译出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

疏通句子。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II.《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是对文章句段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文章的主

旨,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答】“调素琴”“阅金经”描写的是作者的生活状态,或者可以说是作者追求的生

活格调。抚琴阅经,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情高雅,表达的正是作者一身傲然的气质。“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则是写作者生活闲致雅适,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奢靡俗音、

功名利禄的轻视乃至无视。两句都是写生活,都是为表达作者文人傲骨,不媚世俗,前

者是从正面直接表达自己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肯定,而后者则是从侧面抒发作者的心志。

故此二者并不矛盾。

答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借指世俗的纷扰,放在一起是要表达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的人生愿

望。

【点评】文章的重点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或情感内涵,解答时要密切结合文章的

主旨,据此进行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梗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

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

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

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

也!

【注】①梗:du,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出,相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仙则总出名,有名

②可以痼素琴调弄

③或陈于前陈列

④妻与不觌妻子儿女

(2)下面句中的“而”与“而乱书围之”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康肃笑而遣之

C.温故而知新

D.而顷刻两毙

(3)选出与“乃引客就观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C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乏有

C.而乱书围乏

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6)【乙】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填原

文语句)

(7)两文都是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

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

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

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

我房间的里面,有的书放在书架上,有的书在面前放置,有的书(作为)枕头垫在

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

愤怒,感叹,不曾不和书在一起的。(如果)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看我,

(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间或我想要站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我就笑

道:“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带领着客人进入房间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

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它确实是个书巢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有名;

②句意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调:调弄;

③句意为:有的书在面前放置。陈:放置,陈列;

④句意为:妻子子女不来看我。妻子:妻子儿女。

(2)本题考查虚词“而”的理解与辨析。”而乱书围之”的''而"表示转折,“却,但

是”的意思;

A.而:表示修饰关系;

B.而:表示修饰关系;

C.而:表示承接关系;

D.而: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虚词“之”用法的辨析。“乃引客就观之”中的“之”是代词,它;

A.之:助词,的;

B.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C.之:代词,它;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

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

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该句子可根据句义来划分,句义:即使刮风下雨打

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故朗读停顿是: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5)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斯,这;唯,只;德馨,品德高尚;句子翻译为:这是简陋的屋舍,

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句中重点词有:则,于是;辄,就;谓,说;句子翻译为: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

不就是我所说的窝吗!”

(6)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筛选。阅读乙文,了解全文大意后可知,文章主要介绍了自己

的“书巢”,之所以称之为“巢”,是因为其“乱书围之,如积槁枝”,这也正是书屋

的最大特点。

(7)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阅读甲乙两文,可以看出甲文作者称自己的书屋为“陋

室”,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陋;乙文作者称自己的书屋为“书巢”,因为其“乱书围

之,如积槁枝”,意思就是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表现了书屋里的书

多而乱。

答案:

(1)①出名,有名②调弄③陈列④妻子儿女

(2)D

(3)C

(4)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5)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窝吗!”

(6)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7)(甲)书屋的特点是简陋,(乙)书屋的特点是书多。

【点评】文言词积累:

名之者谁(命名,起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故虽有名马(出名的,有名声的,著名的)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3.

最苦与最乐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实熹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

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

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

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

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呀!

②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

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

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

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

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

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

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

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

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

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

“血痛童贫”;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

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

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

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

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

得”,正是这种作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失意:不得志

②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按要求摘取原文词句填空。

①贫而不苦的原因:知足;

②失意不苦的原因:安分;

③老、死不苦的原因:达观;

④人生真正的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