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练习题(四)
一、选择题
1.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
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B.如今选择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
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C.茹志鹃著作颇丰,佳作甚多,其中尤以《百合花》最为著名,《百合花》曾入选中学课本和大
学文科教材。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
提。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
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
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
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自主建造、设计、开发”语序不当,从逻辑上看,应该是先“开发、设计”,然后才谈得
上“建造”,因此“建造、设计、开发”应调整为“开发、设计、建造”;
B项,“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
因之一”结构混乱,选项把“因为”和“是……的主要原因之一”两句杂糅,二者留一;
D项,“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
前提”不合逻辑,前面“是否”“能否”是两种情况,后面“推动……健康发展”是一种结果,两
面对一面。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体大思精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的社会历
史画卷。3000多年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
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
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还是“世家”。
司马迁的安排,可谓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史记》各层次
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
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
传与合传。()。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
辑有时达到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
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应有尽有波澜壮阔见微知著天衣无缝
B.包罗万象云遹波诡独具慧眼滴水不漏
C.应有尽有云濡波诡见微知著滴水不漏
D.包罗万象波澜壮阔独具慧眼天衣无缝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
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
独特的叙事脉络。
C.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
的叙事脉络。
D.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
独特的叙事脉络。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答案】2.D3.B4.C
【分析】2.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
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
自相矛盾。
第一空:“包罗万象”指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
备。根据语境“《史记》体大思精”,第一个横线处填包罗万象更为贴切。
第二空:“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调波诡”形容房屋建
筑形式就像云彩或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世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起伏跌宕”这一
语境可知,第二个横线处应用波澜壮阔。
第三空:“独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
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后文“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可知,第三个
横线处应用独具慧眼。
第四空:“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滴水不漏”形容
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两者适用对象不同。根据后面“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一
语境,第四个横线处应用天衣无缝。
分析可知,D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
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
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搭配不当,“造成”与“叙事脉络”不搭配。
C项,中途易辙,“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主语应是“人物传记”.
D项,成分残缺,无主语。
故选Bo
4.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
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
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上文“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的照应关系,先说分传,后说合传,可排除B、D两项;根据
下文“合传是以类相从……”叙述结构,补写的语句应句式一致,可排除A项。
故选C。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
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
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亥上“()”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
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一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
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的往下扯,那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
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于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
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地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做的事太
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
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坤
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o不过三
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时间即金钱之
说仍属不诬。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
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翻译完成之后,体力渐衰,有
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B.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C.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D.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引用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B.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C.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以人废言有钱能使鬼推磨力所不及
B.熙熙攘攘以人废言有钱能使鬼推磨力不从心
C.不绝如缕因噎废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力所不及
D.熙熙攘攘因噎废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力不从心
【答案】5.D6.D7.B
【分析】
5.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
成分。画线句子: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
的。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在“工作计划”前面;二是句式杂糅,去
掉“造成的”。故选D。
6.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点把握,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
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
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朱熹用切
身体会告诫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到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彼此当年少,莫
负好时光。”那时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不要辜负这大好时光。“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由
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而D表
达时间飞逝之感,符合文意。故选D。
7.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
析正误。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
往,非常热闹拥挤。语境说的是“运河上舟楫往来”,指人多,所以用“熙熙攘攘”;以人废言:
因为说话人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因噎废食:比喻因小而废大或怕
做错事而索性不干,贬义词。语境中是指和珅说的话,所以用“以人废言”;有钱能使鬼推磨:俗
语,形容有了钱,什么事情都能办到,金钱万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旧时俗语,本义是“人
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鸟为了争夺食物,宁可失去生命”,引申义为“生物在难以保
全自身生命的情况下会尽全力尝试”。语境中指的是“时间即金钱之说”,所以用“有钱能使鬼推
磨”;力所不及: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力不从心:意思是指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语
境中是指翻译的力不从心的感觉。故选B。
【点睛】
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
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
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
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
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
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
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
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
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
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
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
两面。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人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
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8.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9.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
8.C
9.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分析】
8.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
感。C项,错在“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阅读全诗可知正确的应是:苏
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故本题选C项.
9.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
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道题考的是分析诗中的诗人性格特点。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
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点
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
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
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
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
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颔
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
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
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尾联望归。这
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
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
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之
情。回答本题时抓住“旷达”的性格,关注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己是天各一方的具体情
况回答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点睛】
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
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
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
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鉴赏人物形象如何分析人物形
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
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
形象的意义。
三、语言表达
10.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
确,语体风格一致。
青春是最美丽的岁月,青春中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中的事是最值得回忆的事,青春是用来
记住的。在此,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我社向校园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
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我们将对您的问题进行不胜其烦的解答。欢迎各位朋友
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答案】“记住”改为“怀念”;“校园”改为“广大”;“要求”改为“务请”;“质询”改
为“咨询”;“不胜其烦”改为“不厌其烦”;“朋友”改为“师生”。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
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
整、明确。“记住”为口语,应改为书面语“怀念”;“校园”对征稿对象的范围表述不明确,改
为“广大师生”;“要求”适用于上级对下级,应改为“务请”;“质询”有“质疑盘问”的意
思,所以改为“咨询”:“不胜其烦”意为不能忍受烦恼,应该为“不厌其烦”;征稿面向的是广
大师生,所以把“朋友”改为“师生”。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1.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
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
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
很好的防护作用。
【答案】①台基高,出檐大。②内部可通可隔。③构件艺术美观。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认真分析题目所给文段,从文段中提取主要信息,最后概括答案。要分
别抓住每段中的“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
进行装修分隔”“房屋的各种构件……往往会对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漂亮、美
观”“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等内容,根据这些压缩语段,即可得出答
案。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所给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将次要信息
排除。本题中的文字属于说明性的材料,要抓住说明的对象及特点进行概括。总之,“压缩语段”
的关键在于寻找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点,取主舍次,然后确定表达的语言骨架,将重要的信息分解
安排,组成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
12.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
点理由,100字左右。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答案】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细节,比如字数限制等。本题要
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
布局等角度分析。“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
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饭菜的
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
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摆放来看,错落有致,形成视觉美感。
四、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O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
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
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堪”字,默写时要写准确。本题注意抓住关键词,(1)中“追问美景何
时结束”;(2)中,用了“明月”与“东风”意象;(3)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点睛】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
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
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
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
现。
14.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昔日琵琶女
名噪一时,众多纨绮子弟争相追捧。
(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
句子是“,”。
(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潺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
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
(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
(5)《琵琶行并序》中,“,”两句,通过描写环
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
““曲调的婉转流利,用“,
”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
至停顿。
(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8)《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诗人由琵琶
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9)《琵琶行并序》中,借明月和寒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O
(10)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
点通”也可以吟咏“,".
(11)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
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
并序》中的""o
【答案】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间关莺
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
瑟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
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
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境默写,作答时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根据理解选准相应语句,注
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比如“绡、妆泪、阑干、舫、乍破、水浆、冷涩、荻花”等字词。
【点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
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
结合诗句的意思。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
,,
a,。
(2)“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
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
诗句中的句子是:“,
(4)《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
是:“—,。”
【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
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
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
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
写,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销商务合同样本
-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计划
- 打造时代潮流中的品牌魅力计划
- 传单兼职人员合同标准文本
- 专场带货合同样本
- 中介委托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价值咨询合同样本
- tk合同样本样本
- 公司校服订购合同范例
- 九龙坡区家具运输合同样本
-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 军事国防教育基地方案
- 金氏五行升降中医方集
- 蛋鸡155标准化立体养殖模式
- 小儿常见皮疹识别与护理
- 2025年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新版
- 某连锁药店公司发展战略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
- 2025年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校长在2025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讲话:用《哪吒2》如何讲好思政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