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学问导图]一、实词的内外比较分析(2024·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原文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哀痛哀苦之意[原文1]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原文2]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行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原文3]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解析】选D。“与……‘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错误。“寓逆旅”的“逆旅”指迎客止宿之处,即客舍、旅店,这里的“逆”意为“迎接”,与文中的“逆”意义不同。【参考译文】(原文1)他对兄弟,尤其忠厚,疼惜有加。操持完母亲的丧事,居庐守丧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喝酒吃肉。(原文2)曾经做汀州宁化县知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窥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着刑具给庄稼锄草,杨纮走过去询问他缘由。那人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给别人作假证,县令是不能欺瞒的,可我欺瞒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原文3)他学习《诗经》,依据孔子所说的“《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邪念”,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经》的人,要用自己的心思来揣测作者的心志,这才叫有所收获”,来推求《诗经》的主旨,从而发觉了毛氏、郑玄的得失,说:“毛氏的《毛传》想做到简明,但有时缺少义理,这不符合‘一言以蔽之’的要求。《郑笺》想做到详尽,但有时远离性情,这不符合‘以意逆志’的精神。对此可以不加取舍吗?”第一步:语境推断考查词语。语境推断既可以推断“一词多义”实词的“语境义”,也可推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成语运用等。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必需结合具体的语境绽开,也就是说,无论用什么方法推断词语的含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法,因为要求说明的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词语。可以结合以下几种方式,在语境中推断考查词语。1.字形推断分析法第一种:形声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声旁表音,形旁表意,与字义联系密切,所以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想字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多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等——词义多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词义多与行为有关。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行不知。如2024年全国甲卷中的“蔽”就可以依据语境,结合形声字推断。其次种:会意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会意字是依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字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的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又如:“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比”,表示两人靠近并立。2.通假推断分析法有时依据语境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含义无法理解时,可以依据谐音通假(音同、音近或声旁相近)或形近通假(形旁相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动身,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且符合语境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高考考查通假字,初中学教材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将是首选。3.对称结构推断分析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或相同。如2024年新高考卷Ⅱ中“片善”的“片”就是依据与上文结构的一样性来推断的,由上文“以小术而胜无术”推断“片”意为“小”。其次步:课内词语回忆分析,与文本材料对比斟酌推断。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须要调动积累,对比推断。我们要擅长依据课内学过的学问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驾驭了确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依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二、文学文化常识备考的几点建议1.回来课本,分类识记古代文化词语,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比如,2024年全国甲卷中的“庙社”一词,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其关联词语,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中的“庙”和“社”的义项与高考设题选项相近。这类词语的考查,凸显了考题与教材的连接之紧密。把握这类词语的含义,最好的方法是积累。复习时,我们要留意回来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分类识记。2.内引外联,合理推断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古代文化学问的考查,并不主见“死记硬背”,因为考题大多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加点的词语与前后文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学问积累的基础上,紧扣语境,合理推断。(1)关联教材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学问词语的含义,须要结合具体语境,依据语句呈现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推断。比如2024年新高考卷Ⅰ中第11题的D项,“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接着追逼”,可联系教材必修下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一句进行印证。(2)巧于归类联想。由一点绽开相像或相反的相关联想。比如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学问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起先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像这样把与科举制相关的学问归纳整理,便利记忆。(3)剖析词语推断。解答此类题目,可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正误。如“黜陟”说明为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可知,“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可知,“陟”应指升职,因此“黜陟”说明正确。适当延长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的题型每年都在变更,因此,备考时确定要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学问点,因为任何一个学问点随时都有可能走进高考试卷。一、常见实词含义比较请推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贞观政要》)推断:阴,是暗中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字含义不同。()【答案】√“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是“阴天”的意思。两个“阴”字含义不同。2.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推断:存问,是问候的意思,其中“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答案】×两个“存”都是“问候”的意思。3.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行乎?”(《孟子·公孙丑》)推断:吊,指祭祀死者或对有丧事的人家、团体赐予慰问,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同义。()【答案】ד形影相吊”中的“吊”是“劝慰”的意思。既不指“祭祀死者”,也与“对有丧事的人家、团体赐予慰问”没有关系。“形影相吊”指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孤独。两者不同义。二、结合词语用法比较请推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名词的意动用法)公名缙,本朝壬辰成进士,授封丘令。时豫州遭流寇蹂躏,决河败城郭宫室。封其属邑,郊鄙相望。(《大观堂文集·御史余公传》)推断:郊鄙相望,意为城郊边远地区相互接壤,形容封丘面积很小,其中“鄙”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的“鄙”意思不同。()【答案】√“郊鄙相望”的“鄙”,边远地区;“越国以鄙远”的“鄙”,把……当作边邑。两个“鄙”字意思不同。2.(名词的使动用法)(魏文侯)曰:“……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愿受。(《吕氏春秋·期贤》)推断:“然则君何不相之”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答案】√“然则君何不相之”中的“相”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相”“任命……为相”。“举匏樽以相属”中的“相”,相互。两者含义不同。3.(名词作动词)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拙庵记》)推断:足,文中为名词作动词,与“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的“树”用法相同。()【答案】√“树之以桑”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两者用法相同。三、结合古今异义词比较请推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战国策·赵策二》)推断:中国,此处指中原地区。与“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中的“中国”含义相同。()【答案】ד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指国中,即国都长安城里,两处的“中国”含义不同。2.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三国志·吴志·孙奋传》)推断:“其与交通”与“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交通”一词,含义不同。()【答案】√“其与交通”中的“交通”是结交、交往的意思,“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织相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3.其尤无状,逆诏书,行罪法,冀敕戒其余,令各敬慎所职,于以衰灭贪邪奸佞。(《东观汉记》)推断:“其尤无状,逆诏书”中的“逆”和“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逆”含义相同。()【答案】ד其尤无状,逆诏书”中的“逆”意为违逆,“逆以煎我怀”中的“逆”意为预料,两者含义不同。四、结合成语、俗语比较请推断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郁离子·八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