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位移法课件_第1页
矩阵位移法课件_第2页
矩阵位移法课件_第3页
矩阵位移法课件_第4页
矩阵位移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矩阵位移法

§10-1概述§10-2单元刚度矩阵(局部坐标系)§10-3单元刚度矩阵(整体坐标)结构矩阵分析方法是电子计算机进入结构力学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方法。结构力学传统方法与结构矩阵分析方法,二者同源而有别:在原理上同源,在作法上有别。简单地说,前者在“手算”的年代形成,后者则着眼于“电算”,计算手段的不同,引起计算方法的差异。

与传统的力法、位移法相对应,在结构矩阵分析中也有矩阵力法和矩阵位移法,或称柔度法与刚度法。矩阵位移法由于具有易于实现计算过程程序化的优点而广为流传,本章只对矩阵位移法进行讨论。矩阵位移法是有限元法的雏形,因此结构矩阵分析有时也称为杆件结构的有限元法。在本章中将使用有限元法中的一些术语和提法。先把整体拆开,分解成若干个单元(在杆件结构中,一般把每个杆件取作一个单元),这个过程称作离散化。然后再将这些单元按一定条件集合成整体。在一分一合,先拆后搭的过程中,把复杂结构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简单单元的分析和集合问题。

有限元法的要点:有限元法包含两个基本环节:1.单元分析2.整体分析单元分析的任务:

建立单元刚度方程,形成单元刚度矩阵整体分析的主要任务:将单元集合成整体,由单元刚度矩阵按照刚度集成规则形成整体刚度矩阵,建立整体结构的位移法基本方程,从而求出解答。本节和下一节对平面结构的杆件单元进行单元分析,得出单元刚度方程和单元刚度矩阵。位移法中给出的转角位移方程实际上就是梁单元的刚度方程。梁单元是杆件单元的特例。本节推导单元刚度方程时有几点新的考虑:重新规定正负号规则,讨论杆件单元的一般情况,采用矩阵表示形式。1.一般单元图11-1所示为平面刚架中的一个等截面直杆单元图11—1

设杆件除弯曲变形外,还有轴向变形。左右两端各有三个位移分量(两个移动、一个转动),杆件共有六个杆端位移分量,这是平面结构杆件单元的一般情况。由端点1到端点2的方向规定为杆轴的正方向,在图中用箭头表明。

图中采用坐标系

,轴与杆轴重合。这个坐标系称为单元坐标系或局部坐标系。上面都划上一横,作为局部坐标系的标志。在局部坐标系中,一般单元的每端各有三个位移分量和对应的三个力分量图11-2中所示的位移、力分量方向为正方向。

图11—2

单元的六个杆端位移分量和六个杆端力分量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单元杆端位移向量

和单元杆端力向量

如下:(11-1)

向量中的六个元素的序码记为(1),(2),…,(6)。由于它们是在每个单元中各子编码的(不是在刚架所有单元中统一编码的),因此称为局部码——杆端位移分量(或杆端力分量)的局部码。数码(1),(2),…都加上括号,作为局部码的标志。单元刚度方程是指由单元杆端位移求单元杆端力时所建立的方程——记为

为了建立单元刚度方程,我们按照位移法基本体系的作法,在杆件两端加上人为控制的附加约束,使基本体系在两端发生任意指定的位移如下图11-3所示。然后根据

推算相应的杆端力图11-3忽略轴向受力状态和弯曲受力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分别推导轴向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刚度方程。

首先,由杆端轴向位移可推算出相应的杆端轴向力(11-2)

其次,由杆端横向位移

和转角可推算出相应的杆端横向力和杆端力矩根据转角位移方程(8-5)和(8-6),并改用本章的记号和正负号,即得(8-5)

(8-6)

(11-3)

上面六个刚度方程(11-2)和(11-3)实际上在位移法中已经推导过。现在将它们合在一起,写成矩阵形式如下:

(11-4)

上式可记为:(11-5)

(11-6)

其中

式(11-5)即为所求的称为在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方程。矩阵

称为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它是方阵。

2.单元刚度矩阵的性质

1)单元刚度系数的意义

中的每个元素称为单元刚度系数,代表由于单位杆端位移所引起的杆端力。例如,第(6)行第(3)列元素(即元素)

代表当第(3)个杆端位移时引起的第(6)个杆端力分量

一般来说,第(i)行第(j)列元素代表当第(j)个杆端位移分量等于1(其他位移分量为零)时所引起的第(i)个杆端力分量的值。

中某一列的六个元素分别表示当某个杆端位移分量等于1时所引起的六个杆端力分量。例如,第1列对应于单位位移所引起的杆端力。为了帮助理解,在式(11-6)中,在每一列的上方都标明了对应的单位位移分量。2)是对称矩阵

的对称性是指其元素有如下关系:(11-7)

这实际上是根据反力互等定理得出的结论。3)一般单元的是奇异矩阵的奇异性是指其行列式等于零,即(11-8)

直接计算式(11-6)的矩阵行列式,便可验证上述结论。

由此可知,不存在逆矩阵。也就是说,根据单元刚度方程(11-5),可以由杆端位移推算出杆端力且的解是唯一解;但不能由杆端力反推出杆端位移,可能无解,如有解,则为非唯一解。为了避免混淆,我们把正反两个问题再从数学提法、力法模型、解的性质等方面作一对比。见下表:

正问题

反问题

数学提法为任意指定值,为待求量。为任意指定值,为待求量。力学模型把单元按“两端有六个人工控制的附加约束的杆件”(位移法基本体系)来分析——由控制附加约束而加以指定。把单元按“两端自由的杆件”来分析——直接加在自由端作为指定的杆端力。解的性质

为任意值时,都有解,且为唯一解。总是一个平衡力系,不可能是不平衡力系。

为不平衡力系时,没有解。为平衡力系时,有解,但为非唯一解(因为自由杆件除本身变形外还可有任意刚体位移)。不存在。总之,正反两个问题的力学模型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把单元笼统地统称为“自由单元”。逆矩阵的性质是跟据反问题确定的,这里的反问题是按“自由单元”分析,故得出不存在的结论。3.特殊单元式(11-4)是一般单元的刚度方程,其中六个杆端位移可指定为任意值。在结构中还有一些特殊单元,单元的某个或某些杆端位移的值已知为零,而不能任意指定。各种特殊单元的刚度方程无需另行推导,只需对一般的单元刚度方程(11-4)作一些特殊处理便可自动得到。举例来说,计算连续梁时,我们通常忽略轴向变形。如取每跨梁作为单元(图11-4),则只有两个杆端位移分量可指定为任意值,而其余四个分量均已知为零:

图11—4

返回

(a)

将式(a)代入式(11-4),即自动得出此特殊单元的刚度方程如下:(11-9)

此时单元刚度矩阵为

(11-10)

返回在结构矩阵分析中,我们着眼于计算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因此只采用一种标准化形式—一般单元的刚度矩阵(11-6),关于单元刚度矩阵的各种特殊形式将由计算机程序去自动形成。

某些特殊单元的刚度矩阵是可逆的。例如式(11-10)中的,其逆矩阵存在。

对于图11-4所示特殊单元来说,正问题的力学模型如图11-5a所示,每端有两个支杆和一个控制转角的附加约束,

可指定为任意值。

图11—5

返回返回反问题的力学模型如图11-5b所示,每端有两个支杆,杆端力矩为任意值。

由于反问题的力学模型是一个几何不变体系,因此,当为任意值时,杆端转角有解,且为唯一解。由此得出存在的结论。选用局部坐标系的目的是希望导出的单元刚度矩阵具有最简单的形式。为了便于进行整体分析,必须选用一个统一的公共坐标系,称为整体坐标系。为了区别,用表示局部坐标,用表示整体坐标。

单元坐标转换矩阵(1)图11-6a所示为一单元e,局部坐标系中的杆端力分量用表示。整体坐标系中则用表示,如图11-6b所示。

图11—6

返回显然,二者有下列关系:

(11-11)

将式(10-11)写成矩阵形式:(11-12)

或简写成(11-13)返回式中T称为单元坐标转换矩阵(11-14)

式(11—13)是两种坐标系中单元杆端力的转换式。

T-1=TT

(11—15)

TTT=TTT=I

(11—16)

式(11—13)的逆转换式为(11—17)

设局部坐标系中单元杆端位移列阵为

,整体坐标系中单元杆端位移列阵为

,则返回(11—18)

(11—19)

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

(2)单元杆端力与杆端位移在整体坐标系中的关系式可写为

(11—20)

返回

单元e在局部坐标系中的刚度方程为(a)

将式(11—13)和(11—18)代入式(a),得到等式两边各前乘,并引入式(11—16),得(b)

表较式(b)与(11—20),可知(11—21)

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与同阶,具有类似的性质:元素表示在整体坐标系中第(j)个杆端位移分量等于1时引起的第(i)个杆端力分量。

(1)是对称矩阵。

(2)一般单元的是奇异矩阵。

(3)例11—1

试求图11—7所示刚架中各单元在整体坐标系中的刚度矩阵。设各杆的杆长和截面尺寸相同。

图11—7

解: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由式(11—6)得==(1)①

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2)

单元①:

=

单元②:

单元坐标转换矩阵为①

=②

T

=§11-4连续梁的整体刚度矩阵前两节进行了单元分析,建立了单元刚度方程,推导了单元刚度矩阵。从本节起转到整体分析,建立整体刚度方程,导出整体刚度矩阵。本节以连续梁为例,下节讨论刚架的一般情况,并考虑杆件轴向变形的影响。整体刚度方程是按位移法建立的,具体做法有两种:1.传统位移法2.单元集成法(也称为刚度集成法或直接刚度法)单元集成法的优点是便于实现计算过程的程序化。对于图11-8a所示的连续梁,位移法基本体系如图11-8b所示。

图11-8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为节点转角他们可指定为任意值,在基本体系中用控制附加约束加以指定。他们组成整体结构的节点位移向量:()T

与对应的力是附加约束的力偶它们组成整体结构的结点力向量F

在传统作法中,分别考虑每个结点转角独自引起的节点力偶,如图11-9a﹑b﹑c所示。图11-9

叠加得结点力偶;如下(11-22)记为:(11-24)(11-23)式(11-22)或(11-23)称为整体刚度方程,K称为整体刚度矩阵。1.单元集成法的力学模型和基本概念

传统位移法求结构的结点F时,分别考虑每个结点位移对F的单独贡献(采用图11-9中的力学模型),然后进行叠加。

单元集成法求F时,分别考虑每个单元对F的单独贡献,然后进行叠加—其特点就是“由单元直接集成”。

首先,考虑单元①的贡献,力学模型见图11-10。整个结构的结点力是由单元①单独产生的,记为

F①=(F1①

F2②

F3③)T图11-10F1①表示单元①对结构结点力F的贡献。F1①和F2②可由单元①的单元刚度矩阵k①算出。已知F3①=0(a)k①=

(10-25)得:

(b)由(a)和(b)得:(10-26)记为F3①=K①

(10-27)其中

K①=(10-28)K①表示单元①对刚度矩阵提供的贡献,称为单元①的贡献矩阵。其次,考虑单元②的贡献。力学模型见图11-11所示。图11-11已知k②=故得记为F②=K②

(11-29)(11-30)(11-31)其中K②

(11-32)K②称为单元②的贡献矩阵。将式(11-27)和式(11-31)叠加,得:F=F①+F②=(k①+k②)(11-33)由此得出整体刚度矩阵K为K=K①+K②=

(11-34)单元集成法求整体刚度矩阵的步骤可表示为其中:为单元刚度矩阵,单元贡献矩阵,K为整体刚度矩阵2.按照单元定位向量由求

注意以下3点:1)结点位移(或结点力)有两种编码:在整体分析中,结点位移在结构中统一进行编码,称为总码。在单元分析中,每个单元的两个结点位移各自编码为(1)和(2),称为局部编码。(见下图11-12)(b)(a)图11-122)注意每个单元的结点位移分量两种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见下表:

单元对应关系单元定位向量局部码→总码①(1)→1(2)→2

②(1)→2(2)→3

3)注意单元刚度矩阵和单元贡献矩阵中元素的排列方式,见下表

在单元刚度

矩阵中在单元贡献矩阵中

换码元素的原行码(i)原列码(j)换成新行码新列码(i)→(j)→

重排座原排在(i)行(j)的元素改在行列总之,由求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中的元素在中如何定位的问题。定位规则是:(11-36)参见下表:单元单元刚度矩阵单元定位向量单元贡献矩阵①(1)(2)(1)4i12i1(2)2i14i1

(1)(2)↓

↓123(1)→14i12i10(2)→22i14i10

3000②(1)(2)(1)4i22i2(2)2i24i2

(1)(2)↓

↓123(1)→1000(2)→204i22i2302i24i23.单元集成法的实施方案

单元集成法形成K的过程:1)先将K置零,这时K=02)将k①的元素在K中按定位①并进行累加,这时,K=K①

3)将k②的元素在K中按定位②并进行累加,这时,K=K①+K②按此作法对所有单元循环一遍,最后得到现以图11-8a所示连续梁为例,说明上过程:将k①集成后,得到:在此基础上将k②集成得最终结果:

例11-2试求图11-13a所示连续梁得整体刚度矩阵K

解(1)结点位移分量总码(见图11-13a)图11-13(2)各单元得定位向量①

(3)单元集成过程单元单元刚度矩阵按单元定位向量换码

集成过程中得阶段结果①

(1)(2)(1)4i12i1(2)2i14i1(1)→1(2)→2

123(1)→14i12i10(2)→22i14i103000②

(1)(2)(1)4i22i2(2)2i24i2(1)→2(2)→3123(1)→14i12i10(2)→22i14i1+(4i2)2i2302i24i2③

(1)(2)(1)4i32i3

(2)2i34i3(1)→3(2)→0(2)→0123(1)→14i12i10(2)→22i14i1+(4i2)2i2302i24i2+4i

4.整体刚度矩阵的性质(1)整体刚度系数的意义

K中的元素称为整体刚度系数。它表示当第j个结点位移分量(其他结点位移分量为零)时所产生的第i个结点力(2)K是对称矩阵(3)按本节方法计算连续梁时,K时可逆矩阵。图11-8a所示为下图11-14为例的反问题力学模型。当F为指定值时,均可得的唯一解,故是存在的。

图11-14(4)K是稀疏矩阵和带状矩阵。对下图11-15,可导出其整体刚度矩阵:图11-15(11-37)§11-5刚架的整体刚度矩阵本节讨论用单元集成法求平面刚架的整体刚度矩阵K。思路的要点:K由直接集成;集成包括将的元素在K中定位和累加两个环节;定位是依据单元定位向量进行的。情况的复杂性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在一般情况下要考虑刚架中各杆的轴向变形,而忽略杆件轴向变形的情况则作为特例来处理;2)刚架中每个结点的位移分量要增加到三个:角位移和两个方向的线位移;3)刚架中各杆方向不尽相同,在整体分析中需采用整体坐标;4)刚架中除刚结点外,还要考虑铰结点等其他情况。1.结点位移分量的统一编码――总码图11-16所示刚架整体结构的结点位移向量:=()T=()T相应结点力向量为F=(F1F2F3F4)T

图11-162.单元定位向量单元①单元②局部编码→总码单元定位向量局部编码→总码单元定位向量(1)→1(2)→2(3)→3(4)→0(5)→0(6)→4①(1)→1(2)→2(3)→3(4)→0(5)→0(6)→0②3.单元集成过程首先,考虑单元①;①=

(1)(2)(3)(4)(5)(6)(1)300kN/m00-300kN/m00(2)012kN/m30kN0-12kN/m30kN(3)030kN100.kN.m0-30kN50.kN.m×104(4)-300kN/m00300kN/m00(5)0-12kN/m-30kN012kN/m-30kN(6)030kN50.kN.m0-30kN100.kN.m

(11-38)K的阶段结果=(1)(2)(3)(6)↓↓↓↓(1)→1300kN/m000(2)→2012kN/m30kN30kN×104(3)→3030kN100.kN.m50.kN.m(6)→4030kN50.kN.m100.kN.m(11-39)其次,考虑单元②k①=

(1)(2)(3)(4)(5)(6)(1)12kN/m0-30kN-12kN/m0-30kN(2)0300kN/m00-300kN/m0(3)-30kN0100.kN.m30kN050.kN.m×104(4)-12kN/m030kN12kN/m030kN(5)0-300kN/m00300kN/m0(6)-30kN050.kN.m30kN0100.kN.m(11-40)K=

(1)(2)(3)↓↓↓1234(1)→1[300+(12)]kN/m0+(0)[0+(-30)]kN0

(2)→20+(0)[12+(300)]kN/m[30+(0)]kN30kN×104

(3)→3[0+(-30)]kN[30+(0)]kN[100+(100)]kN.m50.kN.m

4030kN50.kN.m100kN.m(11-41)4.铰结点的处理图11-17所示为具有铰结点的刚架。

图11-171.考虑结点位移分量的统一编码(图中已标出)2.考虑单元定位向量各单元定位向量如下;分析过程:①=(123456)T

②=(123000)T③=(457000)T

第一阶段结果①,见式(11-43)。

(1)

(2)

(3)

(4)

(5)

(6)

(1)

1

(2)

2

(3)

3

(4)

4

(5)

5(6)

6730000-300000012300-123000301000-30500-300003000000-12-30012-300030500-30100000000001234567(11-43)

(1)

(2)

(3)1234567(1)

1(2)

24(3)

3300+(12)0+(0)0+(-30)-3000000+(0)12+(300)30+(0)0-123000+(-30)30+(0)100+(100)0-30500-300003000000-12-30012-300030500-3010000000000567(11-44)

在式(11-40)中已给出。将其中的元素按在K中定位并与前阶段结果累加,即得K的第二阶段结果,见式(11-44)。其次,考虑单元②

最后,考虑单元③:

与相同。由即得K最后结果,见式(11-45)。

(1)

(2)

(3)(1)(2)(3)123456712345673120-30-3000000312300-12300-30302000-30500-30000300+(12)0+(0)00+(-30)

0-12-300+(0)12+(300)-300+(0)030500-3010000000+(-30)0+(0)00+(100)(11-45)

以上式(11-43)、(11-44)、(11-45)中各物理量是有单位的,这里只是表示单元集成的过程,故式中未标单位。

1.位移法基本方程

§

11-6等效结点荷载前两节讨论了结构的整体刚度矩阵K,建立了整体刚度方程(11-46)

整体刚度方程(11-46)是根据原结构的位移法基本体系建立的,它表示由结点位移推算结点力(即在基本体系的附加约束中引起的约束力)F的关系式。它只反映结构的刚度性质,而不涉及到原结构上作用的实际荷载。它并不是用以分析原结构的位移法基本方程。为了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我们回顾一下本书(Ι)§8-5中的推导方法,分别考虑位移法基本体系的两种状态:

(1)设荷载单独作用(结点位移设为零)——此时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结点约束力,记为。

(2)设结点位移单独作用(荷载设为零)——此时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结点约束力为。

位移法基本方程为

(11-47)

2.等效结点荷载的概念

等效的原则是要求这两种荷载在基本结构中产生相同的结点约束力。

如果原来荷载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结点约束力记为,则等效结点荷载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结点约束力也应为。由此即可得出如下结论:(11-48)

将式(11-48)代入式(11-47),则位移法基本方程可写为

(11-49)

由式(11-46)和式(11-49)可知,如果把刚度方程(11-46)中的结点约束力F换成等效节点荷载P,即得到位移法基本方程(11-49)。

3.按单元集成法求整体结构的等效结点荷载

(1)单元的等效结点荷载

先考虑局部坐标系。

在单元两端加上六个附加约束,使两端固定。在给定荷载作用下,可求出六个固端约束力,它们组成固端约束力向量:

(11-50)

在表11-1中给出了几种典型荷载所引起的固端约束力。将固端约束力反号,即得到单元等效结点荷载(局部坐标系):

(11-51)

(2)单元的等效结点荷载(整体坐标系)

现考虑整体坐标系。由坐标转换公式(11-17),得

(10-52)

(3)整体结构的等效结点荷载P

依次将每个中的元素按单元定位向量在P中进行定位并累加,最后即得到P。

11-1

单元固端约束力(局部坐标系)

荷载简图

1末

21

2

3

4

5

6

7例11-3

试求图11-16a所示刚架在图11-18给定荷载下的等效结点荷载向量P。

10-18

解(1)求局部坐标系中的固端约束力

单元①:由表11-1第1行,

得单元②:由表11-1第2行,

得因此

(2)各单元在整体坐标系中的等效结点荷载

单元①、②的倾角分别为

由式(11-51)和(11-52)得

(3)求刚架的等效结点荷载

两个单元的结点局部和总码见图11-16。总码在图11-18中用虚线重新示出。单元定位向量已知为将中得元素,按在中进行定位并累加即可得出。

首先,考虑单元①:

的阶段结果为[(4)、(5)行元素在中无座位]

(1)

1

(2)2(3)

3(6)4其次,考虑单元②

(1)

1

(2)2(3)

34§11-7

计算步骤和算例

用矩阵位移法计算平面刚架的步骤如下:

(1)整理原始数据,对单元和刚架进行局部编码和总体编码。

(2)形成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用式(11-6)。

(3)形成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用式(11-21)。

(4)用单元集成法形成整体刚度矩阵,参看式(11-35)。

(5)求局部坐标系的单元等效结点荷载,转换成整体结构的等效结点荷载,用式(11-51)和式(11-52);用单元集成法形成整体结构的等效结点荷载。

(6)解方程,求出结点位移。

(7)求各杆的杆端内力,用下面的式(11-53)。

各杆的杆端内力是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在结点位移被约束住的条件下的杆端内力,即各杆的固端约束力。另一部分是刚架在等效结点荷载作用下的杆端内力,可由式(11-5)求出。将两部分内力叠加,即得

(11-52)

11-4

试求图11-19a所示刚架得内力。设各杆为矩形截面,横梁

立柱

(1)原始数据及编码

原始数据计算如下(为了计算上得方便,设)。

图11-19

柱:

梁:

(2)形成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

单元①和③:

单元②:

(3)计算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

单元①和③的坐标转换矩阵为单元②:

(4)用单元集成法形成整体刚度矩阵K

由图11-19b中单元局部编码与结点位移统一编码的关系,各杆的单元定位向量可写出如下:

按照单元定位向量,依次将各单元中的元素在K中定位并累加,最后得到K如下:

(5)求等效结点荷载P

首先,求单元固端约束力:

只有单元①有,

其次,求单元在整体坐标系中的等效结点荷载:

单元①的倾角,由式(11-51)和(11-52)

按单元定位向量,将中的元素在中定位,得(6)解基本方程

求得

(7)求各杆杆端力

单元②:

单元③:

(8)根据杆端力绘制内力图,如图11-20所示。

图11-20

§11-8

忽略轴向变形时矩形刚架得整体分析

以图11-21所示矩形刚架为例进行说明。

图10-21

首先,考虑结点位移分量统一编码:

在固定端B和D处,三个位移分量都为零,总码编为(000)。

在刚结点A处,在铰结点和处,竖向位移分量都为零,故其编码也应为零码。

结点的总码编为(102)

结点的总码编为(103),

结点的总码编为(104)

其次,考虑单元定位向量:

在图11-21中,单元①、②、③的轴正方向用箭头标明。各杆的单元定位向量可由图直接写出如下:

(a)

最后,按单元①、②、③的次序进行单元集成。

设刚架中各杆尺寸相同,均采用例11-1中各杆的尺寸

首先,考虑单元①:

在式(11-38)中已给出。根据式(a)中的进行定位,即得的第一阶段结果如下:

(1)、(4)

1

(3)2

(6)

34

(1)、(4)

(3)

(6)300-300-300+3000+00+000100500050100000001234其次,考虑单元②:

在式(10-40)中已给出。将其中的元素按

中定位并与前阶段结果累加,即得

的第二阶段结果如下:

(1)1

(3)234

(1)(3)12340+(12)(-30)00(-30)100+(100)50005010000000最后,考虑单元③:与相同。12+12-300-30-302005000501000-30001001234

(1)(3)

1234(1)(3)→

即得k的最后结果如下:

例11-5试求图11-19a所示刚架的内力,截面尺寸同例11-4。忽略轴向变形的影响。解(1)原始数据及编码图11-22除结点C和D为固定端,用0编码外,结点A和B的竖向位移均为零,用0编码。结点A和B的水平位移相同,编码同为1。(2)形成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3)计算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由图11-22中单元局部编码与结点位移的统一编码的对应关系,各杆的单元定位向量可写出如下:按照单元定位向量,依次将各单元中的元素在K中定位并累加,最后得到K如下:(5)求等效结点荷载P单元在整体坐标系中的等效结点荷载同11-4按单元定位向量,将中的元素在P中定位得(6)解基本方程求得(7)求各杆杆端力单元①:单元②:单元③

:(8)根据杆端弯矩和剪力绘制M图和图M图和图如图11-23a、b所示。与图11-20相比,可见轴向变形的影响不大。由于假设杆件的轴向变形为零,因此根据刚度方程求出的杆端轴力为零。图11-23c中的图是根据平衡条件由得出的。图11-23§

11-9桁架及组合结构的整体分析1.桁架桁架单元的刚度方程(局部坐标系,图11-24)已在式(11-2)中给出,其矩阵形式为(a)图11-24对于斜杆单元,其轴力和轴向位移在整体坐标系中将有沿x轴和y轴的两个分量。因此,整体坐标系中的杆端力向量和杆端位移向量为(图11-25)图11-25,可以从图11-25导出局部坐标系和整体坐标系中杆端力向量和杆端位移向量间的转换关系。§11-3中对一般单元导出的转换关系具有一般性。桁架单元是一般单元的一个特殊情况,只需按照桁架单元的特点,把§11-3中坐标系转换矩阵T修改一下,则§11-3中的其他转换公式均可应用。为了便于利用以前的坐标转换关系,我们先将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方程(a)扩大为四阶的形式:这里,在和中引入了、和、,在中添上了相应的零元素。式(11-54)与式(a)是等价的。(11-54)式(11-12)是一般单元杆端力的转换式。对于桁架单元,由于,,所以,删去坐标转换矩阵T〔式(11-14)〕中相应的行和列,便得到桁架单元的坐标转换矩阵T如下:(11-55)单元集成法求整体刚度矩阵的步骤仍为式(11-35)。编码时应注意,桁架单元的结点转角不是基本未知量。例11-6试求图11-26a所示桁架的内力。各杆EA相同。解(1)单元和结点位移分量的统一编码如图11-26b中。单元的局部坐标用箭头方向表示,示于图11-26b中。整体坐标示于图11-26b中。图11-26(2)形成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按四阶方阵的形式〔式(11-54)〕形成各单元在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3)形成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单元①和单元③:。由式(11-55)得单元②和单元④:得单元⑤

:,由式(11-55)单元⑥:,由式(11-55)得(4)用单元集成法形成整体刚度矩阵K由图11-26b,各杆的单元定位向量可写出如下:按照单元定位向量,将各单元中的元素在K中定位,并与前阶段结果累加,最后得到K如下:1234

1234(5)结点荷载P由图11-26a和b,P直接写出如下:(6)解基本方程(7)求各杆杆端力单元①:单元②:单元④:单元③

:单元⑤

:单元⑥:各杆内力值标在图11-26c中桁架各杆旁边。设横梁截面抗拉和抗弯刚度分别为EA和EI,且。又吊杆截面抗拉刚度2.组合结构计算组合结构时,先区分梁式杆和桁杆。对梁式杆,采用一般单元的单元刚度方程及相应的计算公式。对桁杆,采用桁架单元的单元刚度方程及相应的计算公式。例11-7试求图11-27所示组合结构的内力。图11-27解(1)单元和结点位移分量的统一编码如图11-27中所示。横梁固定端的三个位移分量都为零,也用0编码。拉杆④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