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_第1页
浅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_第2页
浅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_第3页
浅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摘要:大学城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开展模式,也是地方经济开展的生长点。本文主要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根底,试图分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对大学城概念、大学城之于经济开展等研究成果作简要的梳理,总结先进性经验,指出我国大学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我国大学城的后续建设提供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大学城新经济增长理论集聚效应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引言《教育大词典》将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为高等教育提供生存开展的适时的、充足的物质与精神资源。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大学城的定义大体为:大学城是以政府、高校和各类民间投资机构主体对现有和未来教育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重组和整合而构建的新型城区。它兼具“大学”和“城”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它不仅仅是大学的简单聚集而具备齐全的根底设施、完善的效劳体系;并提供一个人才、信息自由流动,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城区;另一方面它又应充分凸显大学的特质和政府、高校以及各类民间团体组成校董事会共同管理的新型教育产业化模式,对周边社区起着先导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甚至经济带动的功能。在我国,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城市也逐步兴起了一股兴建大学城的新热潮,那么,这种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寄托的新兴社区对区域经济存在怎样的影响呢?随着大学城建设与开展的快速推进,大学城对地方经济的综合效应优势日益凸显。何心展(2005)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了大学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文章认为,大学城在建设初期主要表现为聚集效应,包括大学城内部专业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效应、人力资源市场积聚的经济效应、中间投入和公共效劳的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传播和创新产生的经济效应四个方面。而大学城开展的后期那么是辐射效应占主导,大学城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区域内创新活动的中心,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向周边地区扩散,对区域经济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欧雪银认为,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等广义大学城成功地产生了集聚经济效应,其集聚经济效应机制主要有合作创新机制、风险投资机制、自组织机制及人力资本机制(欧雪银,2007)。大学城之于经济开展的效应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提升效应优势日益明显,形成了与地方经济联动的开展链,构建了教育经济开展的新模式。本文主要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根底,试图分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对大学城概念、大学城之于经济开展等研究成果作简要的梳理和述评,总结先进性经验,指出我国大学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我国大学城的后续建设提供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及建议。理论根底综述—新经济增长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Romer)和卢卡斯(Robert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寂静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根底是:〔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局部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鼓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本钱,本钱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本钱。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技术水平。总之,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水平以及技术进步,而大学城的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的辐射带动性可以对应与这三个要素。即大学城可以通过促进一个地区知识的积累,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来推动该区域经济持续开展。知识积累知识积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大学城大学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要素收益递增要素收益递增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三、我国大学城带动区域经济开展的实证研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展──以福州大学城等为例凭着大学城优越的科研条件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必定会聚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大学城密集的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而在大学城周边地区积聚因而形成一股强大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展。以福州大学城为例,福州大学城附近建设有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该产业基地共1.5万余亩,是福州推出的重点招商区域。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闽侯上街—南屿—南通地域,北起316、324国道连接线,东至大樟溪,西南至山体,由福州大学城周边的高新产业基地上街地块〔3000亩〕和高新产业基地南屿地块〔12000亩〕组成。这里积聚了福大、师大、医大等十几所高校和不少科研机构,可充分发挥大学新区科技、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建设研发中心,孵化高新技术工程,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去年福州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6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3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产值超亿元的有126家,超10亿元的有15家。今后,福州将逐步形成沿福州软件园、福州高新区洪山园、福州高新区台西园、金山工业区、大学科技城、南屿高新产业基地方向的高科技产业带。可见福州大学城对其周边高新技术产业强大的推动作用。下列图是国内外大学周边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根本情况,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大多数大学城周边建设有高新技术产业区。2.促进以效劳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扩大──以武汉大学城为例从消费增长对GDP的奉献来看,大学城的建设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联动开展。大学城中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庞大而稳定的消费群体,与学生需求相关的产业多为餐饮效劳业、商场、通讯、书店、娱乐行业。他们以大学城内的师生作为主要的效劳对象,在周围形成较大规模的商业街。这对第三产业的开展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开展又可以带动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大量就业岗位将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以武汉大学城为例,据北京大学丁小浩等研究,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因为扩招了48万人,所带来的高校部门最终需求的增量为48亿元。据测算,扩招48万后,增加的最终需求总量近57亿元,由此带动国民经济总产出近130亿元,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创造就业时机26万人次。这也说明,大学城通过扩大消费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以效劳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壮大,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巨大奉献。资料说明,2003年武汉市高校师生占该市总人口的8%以上,再加上大学城建设带动餐饮业、零售业、房地产、教育等相关产业及高科技产业的开展壮大,更加实现了大学城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与支持。3.促进房地产业迅速开展──以温江大学城为例中国大学城通常被建在相对欠兴旺城郊地区,土地价格低廉,人气缺乏。而政府的巨额投资将会使得该地的房价上一个新台阶。政府斥巨资改善当地根底设备和生活效劳,诸如医院、邮局等集中化,必定会催生房价的上涨。以成都温江大学城为例,温江大学城初步形成于2003年,方案占地6平方公里,有西南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交通技术学院等10余所高校,目前在校学生约3万人。大学城的存在带动了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开展,加快了周边的城市化进程,2006年温江共有29处新楼盘的开发,大学城周边开发了3处。房地产商纷纷打出“大学城”的卖点。大学城为其周边的房产升值带来了极大的良好影响。大学城是高素质人才聚集地,生活环境好,人文气氛浓,这使大城周围的楼盘更具有开发价值,吸引了房产商的青睐。4.优化劳动力素质中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禀赋特征,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一要素禀赋特征也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比拟优势。但仅有数量没有数量,一个国家的开展质量不可能提高,因此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可小视。而大学城的建立,本身就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凭着大学城优越的学习环境和自然条件,也会吸引一大批的高新技术工作者及人才前往。因此,大学城及其周边会在该区域中形成人才高地,他们活泼在该区域中为该区域劳动力素质的优化和劳动力配置产生重要作用,成为该地区珍贵的高素质人才劳动力群体,并且在群体中形成竞争,进一步优化该地区的劳动力结构。我国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大学城建设缺乏规划,经济利益性太强我国有些大学城建设缺少总体合理规划,圈地范围太大,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某些地区仅从经济利益出发,随大流仓促建设大学城,以致这些大学城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很多大学城在建设规模上盲目扩张,长沙岳麓山大学城规划用地44平方公里,武汉大学城40平方公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已到达50平方公里,陕西的西部大学城占地400公顷;山东菏泽大学文化城占地466.7公顷;南京更是宣布投入50亿元巨资,打造全国最大的仙林大学城,其规划面积达70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的面积。规模超大化,占地庞大,耗资惊人。各地大学城普遍以行政划拨方式获得土地,但是其中有相当局部变为商业性质效劳用地。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首期规划的1万余亩用地中,高尔夫球场竟然占了6640亩地,城中有别墅、度假村、美食街、甚至夜总会。不少学校圈地以后确将其长时间闲置,缺乏规划性,导致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反思前些年许多开发区建设成泡沫的惨痛悲剧,有必要提醒,过热的大学城要适当降温,一哄而上都成了泡沫,那就损失惨痛了。所以大学城的建设需要三思,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防止不必要的浪费。应从城市层次入手,对大学城的定位。规划。资金筹集等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谋划准备,从长计议,制定长远的开展战略,力争建设文明教育城而非庄园区。政府也应该积极制定关于大学城建设的配套政策,依靠法律法规来完善、监管大学城的建设。2.交通不利,导致开展缓慢在我国,目前建立的60多个大学城多处于相对偏僻的近郊,并且当地交通滞后。建设大学城后,往往新增加的交通路线只能触及到大学城周边一角,而大学城的圈地面积又是如此广阔,因此对大学城内学生出行等造成不便利因素。在另外一方面,地处远郊的大学城对周边地区几乎就没有带动作用。比方兰州大学城,政府选址在距离兰州市30多公里,并且只有高速可达。师生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在附近商业街完成生活必需活动。公共交通的紧张引发的黑车载客现象对区域建设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我国大学城的选址问题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否安静,也应该着实考虑大学城的开展问题。交通不便利会对学生的实习时机、实践活动等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制约学生的个人开展空间。政府应加强郊区大学城与城区的交通建设,使大学城不再是主城区外的一座孤岛。大学城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有待加强开放性、资源共享性是大学城的根本特点,是大学城发挥聚集效应的重要性因素。建设大学城是为了扩大高等教育供应,促进经济开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与效益,而资源共享无疑是大学城内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的最好方式。而在目前来看,国内大学城的聚集效应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大学城内许多大学之间依然各自为政,大学之间的比拟优势就不能到达发挥,没有形成真正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各学校不仅在规模、类型。能级等方面的差异给大学城的统一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在培养目标与培养人才层次方面的不同,也给学分的互认、课程的互选及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的编排带来了难度。大学城应该适当加强开放性,应该考虑公共设施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科研资源以及加强师资的交流。逐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推动办学机制和教育模式的改革,确保广阔的师生能够享受到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并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参考文献:【1】严大龙.《大学城管理模式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