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1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2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3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4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科研究方向围绕难点问题和提高中医临床

疗效开展

针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

色专科,本科有三个优势病种(腰痛病、项痹病、中风病),本

研究室结合优势病种存在的难点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开展临床研

究,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L研究方向一:腰痛病临床研究

(1)腰痛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

(2)腰痛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

(3)腰痛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

(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

2.研究方向二:项痹病临床研究

(1)项痹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

(2)项痹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

(3)项痹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

(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

3.研究方向三: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1)中风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

(2)中风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

(3)中风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

(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一、腰痛病难点分析解决及临床研究

提高疗效的具体成果

1.难点分析研究:部分患者存在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下肢受

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较难缓解,需进一步寻找有效治疗办法。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的产生,在于深层

脉络不通,普通的针刺方法仅在针刺秩边、环跳等穴时可产生沿相应经脉

的循行,而本病的病位在腰部,需在针刺腰部月俞穴时注意行针调气,使针

感出现循经传导现象,提高临床疗效。注意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及华佗夹

脊穴的使用。

临床应用中发现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在行针时难以出现循经经气传

导现象,而膀胱经第二侧线的腌穴较易产生循经感传,故将膀胱经第一侧

线腌穴改为膀胱经第二侧线月俞穴,并且针刺时需将针刺方向斜向督脉方

向,针身与身体矢状面呈约15°,用捻转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

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华佗夹脊穴在使用过程中应注

意取穴的精准性,需仔细寻找相应的骨性标志,针刺时紧贴关节突内缘进

针,有突破感即可,患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时效果最好。

2.难点分析研究:辩证使用中药治疗时,有的病人煎煮服用中药不

方便,影响了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效果,需寻找更为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满足

临床需要。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病人服用中药不方便,主要集中在煎煮不方便

和煎好后储存不方便两个方面;对于煎煮不方便的问题,医院有中药代煎

系统,可以满足代煎中药的需要。另外,医院引进了中药颗粒,可以有效

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实施过程中,还有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中药的异味,因此拒服中药,针

对此问题,我们针对诊疗方案中的辩证分型筛选了部分中成药,这些中成

药均为本院的有正式批文的院内制剂。具体应用如下: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中成药:冰麝止痛胶囊等。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中成药:独活续断丸等

(3)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中成药:活络定痛胶囊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中成药:阳虚证:补肾通络胶囊;阴虚证:芭术壮骨胶囊

本科学术带头人郝晓主任经验外用方“椎间盘突出镇痛散”,改良成

为“椎间盘突出镇痛膏”(现名“活络镇痛膏)外用,取得较好疗效。

3.难点分析研究:约有20%的病人在腰腿疼痛基本缓解后,出现髓

部条索样硬结,局部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并可向下肢放射,经针灸推拿

中药综合治疗,疗效缓慢,需进一步寻找治疗方案。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此类病人的疼痛部位及出现硬结等表现在经

筋病的范围之内。治疗时可以参照经筋病的治疗综合予松解类手法、拔罐

法、齐刺法、扬刺法法等综合治疗。

临床应用中发现,针刺时应先固定所刺经筋,然后采用针刺手法,才

能确保刺中经筋,保证疗效,进针后采用多方向刺法。郝晓主任的论文《推

拿配合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78例临床观察》中论述的“梨状肌综合征”

即属于经筋疾病中的足少阳经筋。我们在治疗中加用针刀疗法后疗效得到

进一步提高。查阅文献:《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

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胴;

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胴中内廉,与胭中并,上结于臀,--一是主筋所生

病者:-----背、腰、尻、胭、踹、脚皆痛,小指不用。”《灵枢•经筋》: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

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是主骨所生病者,-----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后发现,在本病的各期治疗中,均存在经筋病的问题,

故应在接手治疗本病时就注意应用这些治疗方法。

4.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突出物较大的患者、急性期发作的患者或者短

时间内反复发作多次的患者,采用原有的治疗方法不能短时间内缓解疼痛

症状,是困扰临床工作的难题。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在于患者的病情较

重,而原有的治疗达不到相应的治疗量,即“病重药轻”,故在治疗上应

加用更有力的治疗措施。针刀既有毫针疏通经络的功能,又针体较粗,刺

激量较大,同时其前端有刃,具备一定的切割松解作用。可以把针刀疗法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纳入。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后确实提高了临床疗效,然而由于

施术者的差异,造成治疗效果良莠不齐,故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了针

刀的操作方法。经过对施术者的系统培训I,均能掌握此操作方法,临床疗

效得到了提高。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体位: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

(2)定点:取A、B、C点,分别于突出的椎间盘同位棘突间旁开

0.5cm+(黄韧带治疗点)、1.5cm+(关节突关节囊治疗点)、3〜4cm(横

突及椎间孔外口治疗点)。用龙胆紫作一点状进针标记,术区常规消毒、

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

(3)操作:选用汉章牌3号针刀,分别对准A、B、C点,刀口线与

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探索式深入。

A点:先到达下关节突骨面,将针刀逐渐移到下关节突内缘,贴骨

面向深处铲切2〜3下,有突破感即可,一般深度不超过0.5cm左右。患

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若无触电感或放散感,可将针刀向内下方稍作

摆动1〜2下,幅度不超过0.5cm+,出针按压针孔。

B点:针刀到达关节突骨面前的最后一个突破感,即为切割关节囊

的刀感,提插针刀并行“+”字切割关节囊,最后将针刀斜向外侧,于关

节突的外侧缘铲切2〜3下,即可出针。

C点:针刀缓慢到达横突骨面后,在横突上缘贴骨面,由外向内铲

切至横突根部(约4〜5下),然后退针刀,再从横突浅层由外向内推铲,

最后出针。

以上三点出针后均需按压3分钟,防止出血,然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

贴处敷治疗点,嘱患者平卧4〜6小时。针刀组每5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

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5.难点分析研究:患者下肢疼痛减轻后,往往腰部酸痛、软弱无力明

显,不能久坐,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难点。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需住院治疗的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多是由于腰腿疼痛较为剧烈。医生都要求此类患者卧床治疗,有些甚至需

绝对卧床,卧床日久,腰背肌肌力下降,故产生腰部酸痛无力现象。此类

患者可嘱患者佩戴腰围,可有效解决腰部无力现象。

实施过程中发现,仅仅佩戴腰围不能完全缓解腰部症状。应在患者疼

痛症状减轻的同时一,尽早实施腰背肌、腹肌功能锻炼,具体锻炼如下:

(1)下肢抬高:踝背屈伸膝体位抬高下肢,可先练习一侧肢体,逐

渐过渡到双下肢共同抬高,每日三次,每次5-20个动作。

(2)仰卧架桥:仰卧位,双手交叉,双膝屈曲至90度,双足掌平放

床上,挺起躯干,以头后枕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足支撑下半身,呈半

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双膝稍向两侧分开。每日两次,每次重复

10-20次。

(3)“飞燕式”:患者俯卧。依次以下动作:①两腿交替向后做过

伸动作②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③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④上身与两

腿同时背伸⑤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

6.难点分析研究:在应用斜扳腰椎法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疗效参差不

齐,有的病人可以一次疼痛消失,有的病人多次治疗后仍然效果不明显,

这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键在于施术者的习惯和力度,不能将扭转中心正好落在病变腰椎节段

上,当扭转力的作用点恰好作用于病变间盘时疗效突出,当作用点偏离病

变间盘时效果差。解决这个问题要进一步寻找如何使作用点恰好落在病变

的间盘上,可以通过控制调整患者肩部与臀部的位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病变在上腰椎,则下半身扭转幅度大于上半身;病变在下腰椎,

则上半身扭转幅度大于下半身。而且在患者脊柱扭转之前,先要求患者侧

卧位双下肢保持伸膝,慢慢屈骸,同时施术者将手按在病变间盘的脊间隙

出,当感觉到此间隙张开时即停止屈髓,保持此位置不变施行斜扳法。

7.难点分析研究:部分病人因身体原因不能接受针灸、推拿等治疗,

仅靠内用药物疗效欠佳,此问题是治疗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有些病人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不能采用

针灸、推拿等治疗,仅靠输液、口服药物疗效一般,可以采取外治法来解

决这个问题。如中药贴敷:急性期用梁氏膏药或其他活血止痛类膏药;缓

解期及康复期用活络镇痛膏或其他温经通络的膏药,每贴可应用10天。

实施过程中发现,因为天气炎热或者患者皮肤敏感等原因,不能耐受

膏药治疗,我们提出了应用我科自拟的经验方“痛消方”。将煎煮好的

中药汤剂,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度时再用药水浸洗患处。每日一

次,每次15—20分钟。

8.难点分析研究:在应用穴位注射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疗效参差不齐,

有的病人可以一次或两次麻木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有的病人多次治疗后

仍然效果不明显。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键在于施术者的取穴不精当,不能更好的作用于神经循行部位,解决这

个问题我科室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相互讨论后,分别确定了不同经脉的

不同穴位,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风市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关元俞、秩边穴。穴位注射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进行

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腌穴部位,每次取穴2-4

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4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

约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管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

注射药液0.5-lml),隔日一次,6-10次为一疗程。

9.难点分析研究:多数患者虽有腰痛症状,但其疼痛部位表现不一,

其腰部功能活动受限表现不同,使用一般取穴方法及针灸、推拿治疗疗效

较慢,不能达到精准治疗,为尽快减轻患者痛苦达到精确治疗需寻找更为

精确的穴位以满足临床需要。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①按疼痛部位不同取穴:腰椎正中疼痛,多见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取人中;腰椎外侧疼痛,多见腰背肌筋膜损伤,取

后溪;一侧腰痛,牵扯至臀部、大腿后部,多见舐棘肌、臀肌筋膜损伤,

取液门透中渚;腰胀痛及腹,多见合并腹膜后组织损伤直接刺激腹膜,取

手五里。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嘱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腰部。②按功

能受限不同取穴:腰椎前屈受限,后伸肌群(棘间肌、舐棘肌、臀大肌、

胭绳肌等)相对紧张时,取腰部阿是穴、委中、承山;腰椎后伸功能受限,

前屈肌群(腰大肌、骼肌、腹直肌)相对紧张时,针刺可取腰椎棘突下缘

距中线水平旁开1.2〜1.5横指,即关节突关节处,深刺刺激腰大肌起点

处,或取髀关透股骨小转子处,刺激骼腰肌止点处。腰部侧屈的肌肉主要

有横突间肌、腰方肌及背阔肌,旋转腰椎的肌肉有横突棘肌、腹内斜肌。

侧屈或旋转受限时可取腰痛穴(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

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配合腰眼穴(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5寸凹陷

处,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骼肋肌中)。以上取穴针刺后留针30min,并

嘱患者不间断活动腰部。

10.难点分析研究:在应用督灸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疗效参差不齐,

大部分病人2-3次治疗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症状可显著减轻,有的病

人多次治疗后症状轻微减轻,出院后不能坚持治疗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键在于:①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不同②病情较重的患者在行3次督灸后

症状开始减轻,但因出院不能持续治疗③艾条质量、单纯应用艾条。科室

主任积极联系医院药房,购进三年陈艾所制作的优质艾条,科室人员共同

研究配置“温阳强督”中药,并将中药打磨成粉剂,和优质艾条参杂在一

块行督灸治疗;增加住院患者督灸治疗次数,由原先一周治疗一次改为三

天治疗一次;积极开展门诊督灸治疗,对于能门诊督灸治疗的先行门诊督

灸治疗,再者强烈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门诊督灸治疗。

11.难点分析研究:督灸治疗需患者俯卧为保持2-3小时左右,部分病

人因身体原因不能长时间俯卧,此问题是治疗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有些患者因长时间俯卧位后腰背部肌肉僵硬,

督灸治疗不能坚持2-3小时,对于此类患者可以采取缩短督灸治疗时间并

配合口服温阳强督中药汤剂治疗。具体温阳强督方如下:制附片、肉桂、

细辛、川芽、当归、桂枝、甘草、葛根、杜仲等。

研究方向二、项痹病难点分析解决及临床研究

提高疗效的具体成果

1.难点分析研究:项痹病经牵引治疗,部分病人临床疗效差,甚至

有疼痛加重现象发生。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这主要是颈椎牵引时未将适应症及牵引的角度

和重量等问题细化,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细化颈椎牵引的适应症、牵引参

数和注意事项。

(1)牵引角度颈椎牵引的角度是指牵引作用力的方向,即沿身体纵

轴的牵引力与垂(足)锤之间的夹角。选择的关键是将牵引的最大应力更

好地集中在病变部位。前屈位颈椎牵引(颈椎前屈10°〜30。)可使颈

椎间隙显著增宽。神经根型效果最好。中立位(前屈0°〜5°)牵引可使颈

部肌肉获得较好的放松,使颈椎生理弧度逐渐消失、变直,使扭曲的椎动

脉舒展、伸直、血液通畅,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常用于颈型、椎动脉型

和脊髓型颈椎病。后伸位颈椎牵引(后伸5°〜10°)可以防止寰椎向前

滑动,加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主要应用于寰枢关节半脱位和颈椎生理屈

度变直或反弓状态的颈椎病。

(2)牵引重量相当于正常成年人(总)体重的10%,年老体弱者为体重

的5%。首次牵引从3~6kg开始,牵引最大重量不得超过20kg。颈椎牵

引力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随时调

整牵引重量。

(3)牵引时间10~30min,最佳的牵引时间是15~20min。

(4)牵引频率及疗程门诊患者一般牵引1次/d,住院患者牵引可2次

/d。10次为一疗程,直到症状体征消失,一般需要2个疗程。

2.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经住院治疗,患者大部分症状消失,因个人

原因不能继续治疗住院或门诊治疗者,仅靠继续服药治疗,疗效欠佳。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对于此类患者,可以在应用药物的基础上,予

郝晓主任研制的活络镇痛膏外敷,该药由全蝎、娱蚣、穿山甲、川苟的

30多味药组成,功效: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可以配合内服药物有效治

疗这类患者。

3.难点分析研究:颈椎关节突关节紊乱导致椎间孔狭窄而使神经根刺

激产生症状者,一般针灸、牵引治疗,疗效一般。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可以借鉴推拿中的复位手法调整紊乱的关节突

关节来达到治疗目的。定位旋转扳法:以向右旋转为例。患者坐位,医生

站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

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须部。嘱其颈项部放松,低头屈颈15-30度,

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屈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当旋转到最大限

度而遇有阻力时一,医生顺势施以快速的向右扳动,同时,推顶棘突的左手

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

拇指下亦有轻微的位移感。

4.难点分析研究:项痹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随访病人预后较好,仍

有少数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如何使疗效持久,减少病情复发是治疗的难点。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患者患病时因疼痛而不敢活动颈部,即便病情

缓解后仍不敢活动颈部,久而久之,造成颈部肌肉僵硬不舒,从而刺激相

应组织引起复发。对此,提出运动疗法解决。待患者病情稳定化,嘱患者

行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

类功法操,例如“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等。

5.难点分析研究:对于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的

患者,针灸治疗短期内效果不理想。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在局部阿是穴(主穴)和循经取穴(配穴)

采取穴位注射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2或甲钻胺),每穴Im1,每2

日1次。既能起到药物本身营养神经的作用,又有针刺穴位的治疗作用,

两者联合应用所产生的疗效大于两种治疗效果的简单叠加。

6.难点分析研究:针对颈椎关节失稳错位、小关节紊乱,在2013年

诊疗方案中已做为治疗难点提出,并研究出复位手法治疗,经1年临床验

证,疗效较原来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坐位治疗时,颈部难以放松,无法

完成复位手法。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改为仰卧位施行手法复位治疗后,发现坐位手

法不适合仰卧位操作,如何在仰卧位下成功复位为治疗难点。患者仰卧位

时不易完成低头曲颈动作,是手法复位成功率低的原因,继续寻找新的复

位手法。

7.难点分析研究:经中医综合治疗10-15天后,大多数病人症状缓解,

仍有少部分病人疼痛缓解缓解较慢,甚至有些病人经一月治疗后仍感疼痛

较剧烈。长时间治疗后疼痛症状任然存在。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采用小针刀三部治疗法:

第一次:行双侧风池穴、魄户穴针刀治疗。

第二次:行双侧天宗穴、风府穴、大椎穴针刀治疗。

第三次:行双侧胸夹脊穴(T1-T5)及肩背部痛点针刀治疗。

5—7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8.难点分析研究:针对颈椎关节失稳错位、小关节紊乱的患者,坐位

颈部不能放松的情况,改为仰卧位施行手法复位治疗后,发现坐位手法不

适合仰卧位操作,如何在仰卧位下成功复位。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患者仰卧位时不易完成低头曲颈动作,是手法

复位成功率低的原因,借助龙氏复位手法,可有效解决此问题。患者仰卧,

术者位于床头,一手拿住患者后颈,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并用前臂紧贴患

者面颊,用互相协作的方法,首先将其头部牵引屈向健侧,继而屈向患侧,

等最大程度牵引至患侧后,术者双手在同一时间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扳动,

有时可听到颈椎关节的弹响声,不应强求响声出现。

9.难点分析研究:部分病人初期神经根水肿明显,疼痛剧烈,应用脱水

药物及消炎镇痛类药物,仅有少部分病人可以缓解,即便部分病人疼痛缓

解,稍一活动症状又加重。对于这种病人,普通针灸及中药疗效较差。如

何解决项痹病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这种情况,主要采取颈夹脊穴深刺疗法,并在

双夹脊穴接电针,采用密波,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在50—100次/秒之间选

择密波频率;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的症状机制中,针刺颈夹脊穴对于炎

症性反应所致的症状具有很明显的治疗优势,能通过调节各种致痛物质及

局部血液循环达到减轻疼痛的功效,亦能通过对痛觉信号的调节来提高疼

痛阈值,从而减轻疼痛。然而对于机械性压迫所致的临床症状中,针刺虽

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刺激颈椎局部肌肉,或改善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炎症

物质的吸收,来减缓压迫进一步加重。但是对于已经产生压迫症状的情况,

针刺并不能很有效的缓解,这就决定了其治疗机械性压迫具有其自身的局

限性。这时可采用病变部位椎间孔外口神经阻滞及胶原酶注射治疗。

10.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时间较长的患者,出现

肢体无力,针灸治疗短期内效果不理想。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对于此类患者,中药加强益气养血类及虫类药

物应用(重用黄黄,加用当归、白芍、全蝎、娱蚣等)或配合针灸科自制

制剂穿红胶囊长期口服,并采用康复OT治疗,以训练患者肌力及协调性。

11.难点分析研究:老年人肝肾亏虚,骨质疏松比较明显,我们可以

采用针刺同时采用热敏灸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热敏状态下的腌

穴上进行灸疗,热敏化腌穴在艾热的刺激下极易灸性感传,可使“气至病

所”、“气至而有效”,临床疗效大幅提高。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患者取俯伏坐位,暴露颈肩部及患侧上肢,舒

适为宜。予针刺颈夹脊、大椎、肩中俞、曲池、后溪穴,平补平泻法,得

气后留针30min0在针刺基础上实施热敏灸,在颈肩部及患侧上肢热

敏现象高发区寻找敏化点。具体方法先行回旋灸2min温热局部气血,

继以雀啄灸2min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min激发经气,再施以温

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当某穴位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

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等(如酸、胀、

压、重等)感传时,此即是热敏化穴,每次选择1〜3个热敏穴位施灸

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上述治疗每日1次,6d为一疗程,疗程间

休息1〜2d,共3个疗程。

12.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时间较长的患者,颈部

肌肉僵硬不舒感仍明显存在,针灸治疗短期内效果不理想。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对于此类患者,辨证同时配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加入葛根、伸筋草、木瓜等中药以舒筋缓急止痛。

研究方向三、中风病难点分析解决及临床研究

提高疗效的具体成果

1.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人的言语困难、进食困难在治疗时难度较

大。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中风病人的言语困难、进食困难多为假性球麻

痹,在治疗上针灸治疗的总原则为辨症施治,处方选穴以对症取穴为主,

结合循经远端取穴和/或辨证取穴。

临床实施时因未有明确治疗方案,而导致了疗效不确切。经科内研究

组讨论并临床验证,确定以下治疗方案:风池、完骨、翳风、颈夹脊(cl-c4)

上述腌穴均向喉结方向刺,予高频捻转泻法,使针感向向咽喉部放射,每

日1次。金津、玉液、咽后壁,金津、玉液采用三棱针点刺,以出血5ml

以上为宜,咽后壁用三寸以上长针点刺出血少量,隔日一次。。

2.难点分析研究:中风后遗症中患者并发症较多,预防及治疗上均

有一定的难度,常见的有褥疮、肩手综合征、肺部感染等,对并发症的处

理是难点。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对于中风后遗症的预防意义远大于治疗意义,

应突出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未病先防,采用按摩等手法加强气血循

环。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和病人的卧床时间较长、活动太少有关,应尽

可能地加强病人的被动及主动运动。

出现褥疮后湿润烧伤膏和云南白药外敷患处,1〜2次/天,同时配合

TDP照射,临床效果甚为满意;肩手综合症也是中风后遗症患者常见的并

发症之一。对其治疗,除了常规的针刺、艾灸,我们亦结合康复训练、推

拿手法以放松肩部肌肉,缓解肩部僵滞,减轻肩部疼痛。针对患侧手背手

指肿胀情况,我科采用硫酸镁溶液局部外敷,具体操作:将纱布充分浸泡

在50%的硫酸镁溶液中数分钟,然后平铺敷于肿胀局部,同时配合TDP照

射,每次20〜30分钟,2〜3次/天。或使用新鲜马铃薯,切成薄片,数

片敷于肿胀的手背,2〜3次/天。临床观察发现,这两种方法均能在一定

程度上减轻手背手指肿胀情况。

3.难点分析研究:中风患者肌张力增高明显,现有治疗方式降张效果

不明显,日久患者还会发生肌肉萎缩。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中风张力增高,属于中医“经筋挛短”的范畴,

治疗时应柔筋缓急,应加入白芍、木瓜、伸筋草等以柔筋缓痉,剂量可稍

大,一般20〜30g。又中风后遗症患者均患病多日,患侧肢体的肌肉多有

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根据脾主肌肉的中医理论,方中多加入适量的健

脾及消食之品如白术、茯苓、焦山楂、鸡内金等,以达到实后天之本而生

肌之目的。

4.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的病人易出现足下垂及足内翻,不易纠正,

影响整体恢复。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足下垂及足内翻均为下肢阳明经经气不利,使

阳明经经筋不用,阴急而阳缓,故足下垂、内翻,治疗时应疏通阳明经经

气,使阳明经经筋有力可纠正足下垂及内翻。

临床工作中发现:仅刺激阳明经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痉挛,导致患者足

内翻更加严重,故对穴位进行了筛选.我们选择小腿外侧的穴位,主穴阳

陵泉与丘墟穴。阳陵泉穴的位置应该在原穴标准位置的稍下方处进针,丘

墟穴在进针时使足背屈,其针刺深度可直透照海穴。然后加电针应用慢频

率的脉冲波,可使足外旋。如果足下垂很重,可选用解溪穴与绝骨穴。两

穴通电后可使足做背屈动作。外旋、背屈可同时用,也可单独应用,这需

要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而定。

5.难点分析研究:脑梗死后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张力过高的可形成痉

挛,对病人的恢复不利,且可加重病人的痛苦。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偏瘫患者上肢阴急而阳缓,呈屈曲状态伸直

困难;下肢阳急而阴缓,屈曲困难。在针刺时,上肢应泻阴补阳,下肢泻

阳补阴。可上肢选择阳明经月俞穴为主并用补法,下肢选择太阳经腌穴为主

并用补法。

临床应用中发现:并非所有阳明经或太阳经上的腌穴均能起到使上肢

实现屈曲或下肢实现伸直的功能,经筛选确定下列月俞穴。上肢使手及前臂

做伸展动作,下肢使大腿、小腿做屈曲动作。上肢选天井穴,针尖向上方

刺入1.5〜2寸。牖外穴是自拟穴位,位于臂膈穴后3寸处,相当于三角

肌的后方、肱三头肌的上部,该穴直刺2〜2.5寸深。两穴通电后使肘关

节做向前的伸展动作。下肢用大腿及小腿后部的穴位,殷外穴及屈膝穴均

为自拟穴位,殷外穴位于殷门穴前3寸,直刺1.5〜2寸深;屈膝穴位于

委阳穴上2寸,直刺1.5〜2寸深。两穴加电针使小腿做向后的屈曲动作。

另外,我科重点专科研究组经文献整理发掘,组成协定方“抗痉方”

(生川乌50克、生草乌50克、桂枝50克、当归50克)外用熏洗,在降

低张力,减轻痉挛方面疗效较好。

6.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脑梗死)的部分患者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

问题,原有的针刺方法对此解决效果不明显。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祖国医学中的遗尿和痛闭皆包括在神经源性膀

胱的范围内。中风病人的神经源性膀胱膀胱主要为尿潴留型,即中医学中

的瘾闭。瘾闭为膀胱气化失调所致,任脉过膀胱,治疗时注意选取膀胱经

、任脉的月俞穴。

临床应用中发现,仅取膀胱经、任脉月俞穴,对展闭的治疗效果不佳,

应采取前后配穴及远道取穴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疗效。具体方案:取穴:

背部:八髅穴、秩边;腹部:中极;肢体部:阴陵泉、三阴交。八髅穴

经舐后孔刺入舐管内,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电针,采用断续波(断续

波治疗时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秩边直刺2.5〜3寸,针尖方向透

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中极直刺1.5〜2寸,施提插泻法

,令胀感传至会阴,后改用斜刺法,方向向阴部,接电针,采用连续波,

频率:50-100次/秒。(高频连续波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低频连续

波,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阴陵泉、三阴交采用

直刺法,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7.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人存在偏瘫侧肢体肿胀的问题,此问题既加

重了病人的治疗难点,又对病人的治疗信心产生影响。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偏瘫侧肢体肿胀主要由于偏瘫侧肢体脉络不

通,气血周流不畅,久而致营卫之气皆亏,失去了固摄、濡养作用而致肿

胀。治本之法在于通调经脉之气,气行则血行,固摄、濡养作用皆强,如

此肿胀可除。

对肢体肿胀的患者在排除了心脏及肾脏等内科疾患后,我们可以采用

十宣穴放血配合自制的中药制剂通络活血汤进行熏蒸和浸泡。组方如下:

海桐皮,五加皮,防风,艾叶,川椒,透骨草,红花,海风藤,桃仁。同

时根据临床经验可给予谷维素2粒一天三次口服,硫酸镁外敷。

8.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病人经治疗后,肢体动作可大部分恢复,但

遗留手功能障碍较多,大多数病人伸指功能较差,且预后判断无较为客观

的依据。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根据我科临床实践研究总结出一套针刺方法。

具体刺法如下:中渚先浅刺捻转得气后,嘱病人做伸手动作,如没有反应

再深刺,向手腕方向斜刺捻转提插写法,嘱病人做伸手动作,如病人有伸

指动作,可以判断手指大部分功能可以恢复。如果拇指不动,可针虎口穴

(在手背侧,微握拳,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