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材料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羨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真在沿用,但都为赘笔。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C.汉乐府民歌以肖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善。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两种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5.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如何对待其中的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对比论证。用唐传奇等对诗词歌赋的运用与曹雪芹的运用作对比,论证诗词在《红楼梦》中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

②举例论证。列举作品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以歌赋形式介绍十二钗等人及二十二回灯谜诗的事例,证明诗词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5.①要注意《红楼梦》诗词与作品内容、情节和人物的关联。

②要细细品味《红楼梦》中诗词的文化内涵。

③要重视《红楼梦》诗词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的启迪借鉴作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原文“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错误,原文是想表达“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并非是直接引诗词入文。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为赘笔”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因此该选项说法绝对化。C.“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错误,原文“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可知原文没有比较。D.“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于文无据。原文“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可知,《牡丹亭》的影响比较大,并不能说明曹雪芹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C.“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错误,与材料二“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和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的观点不符。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一开头提出论点“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进而用唐传奇等对诗词歌赋的运用与曹雪芹的运用作对比来论证观点,因此采用了对比论证。是为了论证诗词在《红楼梦》中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②材料一提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的观点,接着举出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以歌赋形式介绍十二钗等人及二十二回灯谜诗的事例,最后得出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这一过程的论证时采用了举例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原文“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因此要注意《红楼梦》诗词与作品内容、情节和人物的关联。②“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由此要细细品味《红楼梦》中诗词的文化内涵。③“《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羨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因此要重视《红楼梦》诗词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的启迪借鉴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祝福(节选)鲁迅“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可恶!然而……。”四叔说。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可恶!”四叔说。“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宏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然而……。”四叔说。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祥林嫂竟肯依?……”“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后来呢?”“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恶!然而……。”四叔的言外之意是默认她婆家的做法,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B.四婶对祥林嫂念念不忘,时常提起,相较于关心她的命运,更多是因后来女工不如意。C.卫老婆子既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D.祥林嫂从婆家逃离到鲁镇,再到大闹婚礼,不断的挣扎与反抗表现出她对自由的渴望。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为祥林嫂“画像”,通过对眼睛和神情的描写,呈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B.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诸多鲜活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鲁镇人的生存状态。C.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其卖掉,一个将其赶走,都对祥林嫂悲剧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D.选文通过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叙述,剖析她悲惨命运的根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8.作者设置“贺老六病故”和“阿毛被狼吃”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结合《祝福》全文,分析“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视角。〖答案〗6.D7.A8.①内容上,写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作铺垫。③主题上,这两个遭遇导致她被赶出夫家,这是族权和夫权对她的迫害,体现了“礼教吃人”的主题。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由祥林嫂自述,如讲述“阿毛被狼吃”,使读者感同身受,易于体味其内心的痛苦。③由卫老婆子来补白,如“祥林嫂强嫁到贺家坳”,使故事更完整,主题更鲜明。〖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D.“表现出他对自由的渴望”错误,从文中来看,无论是逃婚还是婚礼上的反抗,其实都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无意识的维护,对女子从一而终思想的维护,并不全是为了自由而反抗。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语言、技巧、形象的能力。A.“工笔细描”错误,“工笔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会使用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而文中在写祥林嫂的眼睛和神态时仅是如实勾勒,如“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所以这是勾勒式的白描。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内容、结构和主题上分析作用。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写了什么,表现什么。“贺老六”是祥林嫂的再嫁丈夫,“阿毛”是祥林嫂的儿子,再嫁丈夫病故,相依为命的儿子被狼吃到,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突出其命运的悲惨。然后分析情节上的作用。从选文来看,选文先写祥林嫂被抓回去,强嫁给贺老六,然后写她再次回到鲁镇,而她之所以回到鲁镇,与贺老六的病故和阿毛被狼吃掉有关系,所以这两个情节为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做了铺垫。最后分析主题方面的作用。丈夫病逝,儿子被狼吃掉,所以大伯来收回房子,她被赶出夫家,没有办法只好再次回到鲁镇,展现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和文体特征的能力。从《祝福》全文来看,这篇小说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我”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运用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从选文来看,选文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卫老婆子向四婶讲述祥林嫂如何被强嫁给贺老六、如何反抗以及结婚生子到夫死被赶等内容,借助卫老婆子的这些补白,让小说的故事更为完整,主题的指向更为鲜明。二是祥林嫂向四婶讲述阿毛如何被狼吃掉这一事情,便于表现祥林嫂的情感,更能展现祥林嫂内心的痛苦。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吕端(明)黄汝亨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官知成都府,为政清简。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坐事贬商州,累迁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迁谏议大夫,仍为开封判官。时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遂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寻擢户部侍郎、平章事。初,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决意相之,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已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从之。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又以端体洪大,庭阶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加右仆射。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端久居相位,不蓄赀产。卒后子藩等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真宗时,出内府钱五百万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吕正惠神气凝重,遇事识体,卷帘引视,担荷大事,真大臣也。(《廉吏传·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B.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C.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D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事,因事获罪。坐,因……而犯罪。“因击沛公于坐”的“坐”是通假字,同“座”,座位。B.尹开封,做开封府的府尹。尹,在文中的用法和“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的用法一样。C.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文中“拜”“充”“迁”“擢”“加”等都是升官之谓。D.真宗,北宋赵恒的庙号。由庙号取名规则可知《谏太宗十思疏》并非该文的最初篇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端处乱不惊。出使高丽途中遭遇暴风,桅杆折断,在急剧摇晃中,吕端依然像在家中书斋般稳坐读书。B.吕端深受器重。太宗为任吕端为相太晚而感到遗憾,这种遗憾和郑文公对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的“遗憾”不同。C.吕端得到礼遇。朝堂台阶较高,而吕端身体肥胖,上台阶吃力,宋真宗特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方便吕端上下。D.吕端清廉简朴。虽然久居相位,死后却家无余财,其子又被迫婚嫁,无奈质押住宅,朝廷出钱将其赎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2)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14.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端“大事不糊涂”表现在哪里。〖答案〗10.B11.C12.D13.(1)宋真宗每次召见辅政大臣入宫回话,唯独对吕端很恭敬,郑重行礼,不直呼其名。(2)第二年,吕端因疾病缠身请求免职,宋真宗不许。真宗亲自到吕端家中探望,抚慰非常周到。14.(1)受赵元僖牵连,被朝廷审查时,吕端积极配合调查;(2)吕端顾全大局,他比寇准早居相位,却请求与寇准轮流执掌朝政事务;(3)太宗崩逝,李后欲篡权,吕端从容应对,拥立太子;(4)吕端思虑周全,真宗即位垂帘见群臣,吕端要求卷起帘子,确定是真宗才叩拜。〖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见吕公奏事,得到嘉许时也没有得意的神情,受到挫折时也没有忧惧的表现,他喜怒不形于言色,真是做宰相之才啊!“吕公奏事”是“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不形于言”结构完整,“真台辅器也”是判断句,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拜”是授予官职,“充”是担任官职,不是升官。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其子又被迫婚嫁”错,原文“又迫婚嫁”是说临近婚嫁之期。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入对”,入宫回话;“肃然”,恭敬;“拱揖”,郑重行礼;“名”,直呼其名。(2)“明年”,第二年;“被疾”,疾病缠身;“临问”,到家中探望;“甚至”,非常周到。【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遂下堂,随问而答”可知,受赵元僖牵连,被朝廷审查时,吕端积极配合调查;结合“以与寇准同列,已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可知,吕端顾全大局,他比寇准早居相位,却请求与寇准轮流执掌朝政事务;结合“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可知,太宗崩逝,李后欲篡权,吕端从容应对,拥立太子;结合“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可知,吕端思虑周全,真宗即位垂帘见群臣,吕端要求卷起帘子,确定是真宗才叩拜。参考译文: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年少时聪明颖悟,爱好学习。最初他以父荫蔽补官千牛备身之职,曾任成都府知府,处理政务清正简约。被召入朝任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同事受到处分,被贬商州,后又多次升迁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吕端曾出使高丽,途中暴风吹折桅杆,船员们都惊惧害怕,吕端就像在斋阁中一样照常读书。吕端升任右谏议大夫,继续兼任开封府判官。当时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赵元僖去世后,有人告发他有不法之事,吕端因辅助有失受到牵连,朝廷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到开封府审查吕端。当时,吕端正在处理公事,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迎接他们,两位使者说:“奉诏今前来审查你。”吕端神情自若,回视随从说:“把我的帽子取来。”两位使者说:“何必如此迅速呢?”吕端说:“皇上下令调查,那就是有罪在身了。”于是吕端走下大堂,配合调查询问。吕端被贬为卫尉少卿。不久便恢复旧职,又任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赵普任中书省长官,曾称赞吕端说:“我见吕公奏事,得到嘉许时也没有得意的神情,受到挫折时也没有忧惧的表现,他喜怒不形于言色,真是做宰相之才啊!”之后,吕端升任户部侍郎、平章事。当初,宋太宗就有任用吕端为宰相的想法,有人反对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宋太宗决意任用吕端为相,还因任用太晚而感到遗憾。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识大体,他与寇准同时为官,因自己先当上宰相而担心寇准会心中不平,于是请求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轮流在朝会时充当领班和执掌朝政事务,一起到政事堂议事,宋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宋太宗驾崩后,李皇后与宦官王继恩等谋立楚王赵元佐为帝,李皇后让王继恩召吕端入宫,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就将王继恩锁在阁中,并派人看守,自己入宫,在福宁宫内庭中尊奉太子为帝。宋真宗即位,垂帘召见群臣。吕端肃立殿阶之下,不拜,请求侍臣卷起帘子,他登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才走下殿阶,率群臣叩拜呼万岁。宋真宗每次召见辅政大臣入宫回话,唯独对吕端很恭敬,郑重行礼,不直呼其名。又因为吕端身体肥胖,朝堂台阶较高使他感到吃力,宋真宗便特地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宋真宗还加封吕端为右仆射。第二年,吕端因疾病缠身请求免职,宋真宗不许。真宗亲自到吕端家中探望,抚慰非常周到,吕端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吕端做了多年宰相,从不积聚资产。他死后,他的儿子吕藩等贫穷匮乏,又临近婚嫁之期,于是把住宅抵押出去。宋真宗知道此事,从皇家库藏中拿出五百万钱赎回住宅还给吕家,又另外赐了一些钱物,使他们得以偿还此前的债务。吕正惠神态端庄,遇事识大体,在拥立宋真宗之时,卷起帘子,率先观察(是否真宗本人),担负起重任,真不愧为安邦定国的大臣。(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柳絮薛宝钗(曹雪芹作)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16.《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答案〗15.D16.赞同。

理由:

①“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

②“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③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薛宝钗开朗豪放”错误,这与薛宝钗的形象不合。从词中来看,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是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的展现,所以说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展现出的应是“聪慧世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通读全诗,同时联系《红楼梦》原著情节,史湘云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意思是“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这里实际是写风吹柳絮,结果词人却以“舞”形容其飘飞的姿态,又以“卷得均匀”形容其飘飞姿态的柔美,“均匀”既是指春风徐徐,又是指柳絮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也罢,“柳絮”也罢,本是物体,此处却有了人的情态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薛宝钗笔下的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所以说史湘云“出人之上”的评价是有道理的。(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最能代表金陵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________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________,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________,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依然_______。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平淡无奇言简意赅斗转星移历久弥新B.平淡无奇微言大义沧海桑田古老厚重C.朴实无华言简意赅沧海桑田古老厚重D.朴实无华微言大义斗转星移历久弥新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B.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C.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D.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D19.B20.使用对偶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永葆初心,为国杀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朴实无华:质朴实在而不浮华。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很朴实,很实在,故选“朴实无华”。第二处,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虽少,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故选“微言大义”。第三处,斗转星移: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语境强调品读红色家书时仿佛回到了革命年代,因此选择“斗转星移”。第四处,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古老厚重:一般用于形容很深的文化底蕴。语境是说红色家书历经岁月,依然有其价值,选择“历久弥新”。故选D。【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中,“凝聚精神”搭配不当,应改为“凝聚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A.“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C.“凝聚精神”搭配不当,应改为“凝聚力量”。D.“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运用对偶修辞,“杀身成仁”对“矢志为民”;“恨不饮尽”对“何能老去”;“倭奴血”对“革命心”,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杀身成仁”“饮尽倭奴血”写出革命者为国杀敌,奋战牺牲的精神;“矢志为民”“革命心”写出革命者永远保持一颗为民之心,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品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短视频大多因其内容新奇、节奏轻快、轻松幽默,抓住了用户的兴奋点,而且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五花八门,数量非常多,极易吸引人沉迷。短视频的吸引力,成年人都难以抵挡,①____________。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有很多。②____________。短视频多是新奇刺激的内容,这些信息内容博眼球、吸流量,为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创作,青少年很容易就会受到吸引。二是瞬时速览的刺激。短短十几秒的视频,通过视觉、听觉、交流等全方位模式的刺激,极其具有吸引力。三是算法推荐的诱惑。短视频传播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算法,③____________,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推荐内容带进去,沉浸其中难以自拔。青少年长时间沉迷短视频,会占用大量精力,耽误学习或睡眠。专家建议,视频平台应该设置青少年模式,包括的每天使用时间和时段,防止过分沉迷。青少年要将精力投入到更多的现实生活中,当现实社交乐趣远远大于网络虚拟乐趣的时候,沉迷就会慢慢淡化。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他们学会分辨、学会自律。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①更不用说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了②一是新奇信息的吸引③用户越刷越能看到自己想要的内容22.(1)短视频为什么有吸引力?(2)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对短视频上瘾?(3)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处,前文说“短视频的吸引力,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暗示我们成年人之外的人更难以抵挡,结合下文的“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有很多”,说明此处主语是“青少年”,故可填“更不用说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了”。第二空处,前文说“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有很多”,暗示我们下面要解释原因,后文说“二是瞬时速览的刺激”,说明此处应填“一是……”,结合“短视频多是新奇刺激的内容,这些信息内容博眼球、吸流量,为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创作,青少年很容易就会受到吸引”,可知此处可填“一是新奇信息的吸引”。第三空处,前文说“三是算法推荐的诱惑。短视频传播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算法”,暗示我们用户看的越多,越能看到想看的内容,结合后文的“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推荐内容带进去,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处可填“用户越刷越能看到自己想要的内容”。【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以及句式变换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要用问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第一段:此段比较简单,只是一句话,基本结构为“短视频大多因其……,极易吸引人沉迷”,故可整理成疑问句“短视频为什么有吸引力”。第二段:本段主要写“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二是瞬时速览的刺激。……。三是算法推荐的诱惑……”,据此整理为疑问句“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对短视频上瘾”。第三段:本段主要写“专家建议,视频平台应该设置青少年模式……。青少年要将精力投入到更多的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据此整理为疑问句:“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执念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念头。执念可能成就人,也可能束缚人。【要求】①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执其念,行其道,成其人古人云:“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是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既如此,岂可将这宝贵的生命浪费于随波逐流之中,岂可将那澄澈的梦想撒手于世俗尘埃之中?叶会落,花会败,太阳会西下,流水会东流入海,雪花会消融成水。生命或许都会走向一个注定的结局,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得起这一个过程,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终点拥有一颗充盈着幸福与梦想的心。于是我想,不去恨、不去怕、不去想西风如何,我们只要“不恨天涯行役苦”地执着于我们的梦想,总会在前行的道路上看到一片盎然春色,甚至能在心里永驻一个绚丽的春天。想起了蝉的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在漆黑的世界里,它执着于光明,它坚持了,于是在明媚的夏天它可以毫无顾忌地想唱就唱,唱响自己。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把心底炽热的火焰丢弃到黑暗角落的人了,他们坚持不住自己的梦想,就如古来那些享尽荣华富贵的高官显贵用清誉换取功名利碌。可历史记住的是嵇康,那个临刑于东市而不改神色、作《广陵散》而流传千古的人,记住他用远离尘世的决心坚守着一副魏晋风骨而受到世人尊敬;历史记住的是因执着梦想终得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记住他那傲岸的心,并馈赠他世人皆无法想象的美丽菊花;历史记住的还有身受宫刑不移志、坚定于著成《史记》以遗后世的司马迁。他们执自己所念,行自己之道,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会经历漫长的岁月,但是那一份坚守所赢得的赞誉终会到来,还会更加深刻辉煌地被铭记。坚守梦想,执其念,行其道,有人做到了,也有人没做到。经受过岁月的打磨,经受过饥饿与严寒,经受过嘲讽与耻笑,放弃轻松的生活,放弃世人的认可,放弃所有原本应该得到的、需要得到的,仅仅为了一个无人相信的执念而踏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梦想的实现或许要承受他乡的瑟瑟秋风、古道夕阳,还要经受千夫指万夫责的刺骨寒冬。你能否坚守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谱写出一曲完美的乐章,能否在无光的世界里书写人生,能否尝尽卧薪之痛尝胆之苦,能否周游列国来诉说你自己的道?当人们随波逐流时,坚守梦想的人在干什么?不汲汲于名利,不碌碌于富贵,李白乘舟下三峡行千里而至蜀地,写尽沿途风光,于是他的诗篇成为唐诗中最绚丽的篇章;三毛放弃舒适的生活奔向撒哈拉沙漠寻梦,她的经历成为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旅程;曾落魄无名的艺术家们不舍创作,最后他们的名字与作品被永远镌刻在艺术的殿堂……因此,千万要坚守住那一份来之不易的执念。不求结果也要坚持不放手的才叫梦想,执其念,行其道,心如常在阳春烟景,坐花醉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执念”。所谓“执念”是指因执着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可动摇的念头,可形容因为对某事物的极度执着而产生了坚定不移的向往、追求的念头。材料只有一句话,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执念”的定义,由此可联想产生执念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社会、生命;第二部分是“执念”的意义,“执念可能成就人”肯定“执念”的价值,“也可能束缚人”指出“执念”的弊端。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论述。写作时,可以首先由某些对象的执着引出话题“什么是执念”;然后以名人为例论证对执念的坚守,由此谈谈“为什么执念可能成就人,也可能束缚人”,比如,认可执念则可将之转换为坚持、毅力等概念,批判执念则应抓住极端、不知变通等因素加以说明。最后提出“怎么对待心中的执念”,总结观点。立意:1.执念是坚决而不动摇的态度。2.坚持自己执念,成就未来。3.心存执念,突破自我。4.不要让执念成为束缚自己的短板。5.放下执念,焚香煮茶。6.执念,双刃。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材料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羨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真在沿用,但都为赘笔。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C.汉乐府民歌以肖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善。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两种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5.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如何对待其中的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对比论证。用唐传奇等对诗词歌赋的运用与曹雪芹的运用作对比,论证诗词在《红楼梦》中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

②举例论证。列举作品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以歌赋形式介绍十二钗等人及二十二回灯谜诗的事例,证明诗词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5.①要注意《红楼梦》诗词与作品内容、情节和人物的关联。

②要细细品味《红楼梦》中诗词的文化内涵。

③要重视《红楼梦》诗词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的启迪借鉴作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原文“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错误,原文是想表达“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并非是直接引诗词入文。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为赘笔”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因此该选项说法绝对化。C.“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错误,原文“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可知原文没有比较。D.“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于文无据。原文“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可知,《牡丹亭》的影响比较大,并不能说明曹雪芹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C.“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错误,与材料二“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和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的观点不符。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一开头提出论点“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进而用唐传奇等对诗词歌赋的运用与曹雪芹的运用作对比来论证观点,因此采用了对比论证。是为了论证诗词在《红楼梦》中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②材料一提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的观点,接着举出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以歌赋形式介绍十二钗等人及二十二回灯谜诗的事例,最后得出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这一过程的论证时采用了举例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原文“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因此要注意《红楼梦》诗词与作品内容、情节和人物的关联。②“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由此要细细品味《红楼梦》中诗词的文化内涵。③“《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羨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因此要重视《红楼梦》诗词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的启迪借鉴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祝福(节选)鲁迅“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可恶!然而……。”四叔说。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可恶!”四叔说。“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宏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然而……。”四叔说。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祥林嫂竟肯依?……”“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后来呢?”“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恶!然而……。”四叔的言外之意是默认她婆家的做法,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B.四婶对祥林嫂念念不忘,时常提起,相较于关心她的命运,更多是因后来女工不如意。C.卫老婆子既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D.祥林嫂从婆家逃离到鲁镇,再到大闹婚礼,不断的挣扎与反抗表现出她对自由的渴望。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为祥林嫂“画像”,通过对眼睛和神情的描写,呈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B.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诸多鲜活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鲁镇人的生存状态。C.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其卖掉,一个将其赶走,都对祥林嫂悲剧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D.选文通过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叙述,剖析她悲惨命运的根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8.作者设置“贺老六病故”和“阿毛被狼吃”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结合《祝福》全文,分析“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视角。〖答案〗6.D7.A8.①内容上,写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作铺垫。③主题上,这两个遭遇导致她被赶出夫家,这是族权和夫权对她的迫害,体现了“礼教吃人”的主题。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由祥林嫂自述,如讲述“阿毛被狼吃”,使读者感同身受,易于体味其内心的痛苦。③由卫老婆子来补白,如“祥林嫂强嫁到贺家坳”,使故事更完整,主题更鲜明。〖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D.“表现出他对自由的渴望”错误,从文中来看,无论是逃婚还是婚礼上的反抗,其实都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无意识的维护,对女子从一而终思想的维护,并不全是为了自由而反抗。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语言、技巧、形象的能力。A.“工笔细描”错误,“工笔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会使用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而文中在写祥林嫂的眼睛和神态时仅是如实勾勒,如“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所以这是勾勒式的白描。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内容、结构和主题上分析作用。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写了什么,表现什么。“贺老六”是祥林嫂的再嫁丈夫,“阿毛”是祥林嫂的儿子,再嫁丈夫病故,相依为命的儿子被狼吃到,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突出其命运的悲惨。然后分析情节上的作用。从选文来看,选文先写祥林嫂被抓回去,强嫁给贺老六,然后写她再次回到鲁镇,而她之所以回到鲁镇,与贺老六的病故和阿毛被狼吃掉有关系,所以这两个情节为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做了铺垫。最后分析主题方面的作用。丈夫病逝,儿子被狼吃掉,所以大伯来收回房子,她被赶出夫家,没有办法只好再次回到鲁镇,展现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和文体特征的能力。从《祝福》全文来看,这篇小说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我”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运用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从选文来看,选文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卫老婆子向四婶讲述祥林嫂如何被强嫁给贺老六、如何反抗以及结婚生子到夫死被赶等内容,借助卫老婆子的这些补白,让小说的故事更为完整,主题的指向更为鲜明。二是祥林嫂向四婶讲述阿毛如何被狼吃掉这一事情,便于表现祥林嫂的情感,更能展现祥林嫂内心的痛苦。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吕端(明)黄汝亨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官知成都府,为政清简。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坐事贬商州,累迁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迁谏议大夫,仍为开封判官。时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遂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寻擢户部侍郎、平章事。初,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决意相之,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已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从之。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又以端体洪大,庭阶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加右仆射。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端久居相位,不蓄赀产。卒后子藩等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真宗时,出内府钱五百万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吕正惠神气凝重,遇事识体,卷帘引视,担荷大事,真大臣也。(《廉吏传·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B.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C.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D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事,因事获罪。坐,因……而犯罪。“因击沛公于坐”的“坐”是通假字,同“座”,座位。B.尹开封,做开封府的府尹。尹,在文中的用法和“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的用法一样。C.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文中“拜”“充”“迁”“擢”“加”等都是升官之谓。D.真宗,北宋赵恒的庙号。由庙号取名规则可知《谏太宗十思疏》并非该文的最初篇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端处乱不惊。出使高丽途中遭遇暴风,桅杆折断,在急剧摇晃中,吕端依然像在家中书斋般稳坐读书。B.吕端深受器重。太宗为任吕端为相太晚而感到遗憾,这种遗憾和郑文公对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的“遗憾”不同。C.吕端得到礼遇。朝堂台阶较高,而吕端身体肥胖,上台阶吃力,宋真宗特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方便吕端上下。D.吕端清廉简朴。虽然久居相位,死后却家无余财,其子又被迫婚嫁,无奈质押住宅,朝廷出钱将其赎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2)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14.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端“大事不糊涂”表现在哪里。〖答案〗10.B11.C12.D13.(1)宋真宗每次召见辅政大臣入宫回话,唯独对吕端很恭敬,郑重行礼,不直呼其名。(2)第二年,吕端因疾病缠身请求免职,宋真宗不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