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试复习讲义:历史统考313-《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1页
研究生考试复习讲义:历史统考313-《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2页
研究生考试复习讲义:历史统考313-《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3页
研究生考试复习讲义:历史统考313-《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4页
研究生考试复习讲义:历史统考313-《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猿人的遗迹及其体质特征(1)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2)蓝田猿人距今约80—65万年;(3)北京猿人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距今69万年;(4)北京猿人的最大的脑量为1225毫升,已接近现代人的平均脑量。2.猿人的生活和社会组织(1)猿人的生活①旧石器时代的木石生产方式;②狩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③火的使用。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人类社会的演进是和人类体质的发展相一致的。到了距今二三十万年前,进人人类学上的“古人”阶段。“古人”又称早期智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延续到距今四五万年前,其最大特点是猿人体质上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逐渐趋于消失,石器制作方面也有较明显的进步。1.中国境内的古人(1)大荔人,距今约20万年,脑容量为1120ml;(2)许家窑人,距今10万年前;(3)丁村人,距今10万年内。2.古人的社会生活(1)渔猎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2(2)石器工具的进一步发展;(3)火的进一步使用;(4)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渐地排斥了同族内杂交状态,排斥了血亲婚配,从而大大地加快了人类自身体质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氏族制度在这一时期就逐渐萌芽了。第二节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一、新人与氏族公社的形成距今5万年左右,古人进化为新人,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1.中国境内的新人具有代表性的是山顶洞人。脑量在1300~1500ml之间,。距今约18000年,属于新人阶段偏晚的代表。2.新人时期生产技术的发展(1)弓箭和石茅的使用;(2)山顶洞骨针;(3)原始艺术的萌芽;(4)原始宗教的产生。3.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女性在确定血缘关系、维系氏族生存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也是重要的社会劳动者,由此决定了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尊崇地位。二、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存1.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1)母系氏族社会的缩影①《楚辞·天问》在提出一些有关宇宙构成的问题之后,接着就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对女岐无夫而有众多的后代表示难以理解,反映江汉地区就有以女岐为始祖的母系氏族,因盛行族外婚,男女关系不稳定,女岐无法确定亲夫的事实;②华胥履大迹于雷泽生伏羲,这种“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情况的反映;③《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中常见的西王母,可能是西戎部落传说的母系氏族比较著名的首领人物。(2)氏族社会早期生产力发展的缩影中国古代传说中两个著名人物——伏羲氏和神农氏,就是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初创时3代的代表。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分工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此,开始相对稳定的生活,开始有了交换,并不断出现一些新的发明创造。在有关神农氏和伏羲氏的传说中,如神农氏“耕而作陶”、尝百草、“日中为市”,伏羲氏作八卦等等,正表明社会前进,人类进步的轨迹。2.姓与氏的产生和发展(1)姓姓,《说文解字》解释说:“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所以,古代一些较早出现的姓,如姬、姜、赢、妫、姒等等,大都从“女”,这正是母系氏族的遗制。(2)氏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同姓不婚”的习俗,这源于母系氏族时期的族外婚制。由于人口不断增殖,一个母系氏族繁衍为若干个女儿氏族和孙女儿氏族,这些新的近亲氏族仍然保持原来的血缘关系不变。随着近亲婚配的限制日益扩大,氏族之间也不再准许通婚。于是原来作为一个氏族标志的姓就扩大为这些近亲氏族的共同标志,这样一个姓至少代表一个部落。而在同一部落内的各个氏族,又必须各有新的标志,这就是氏。3.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遗址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的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发展到繁盛时期。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总数超过7000处,已命名为考古学文化的有数十种。(1)黄河流域的遗址①仰韶文化;②大汶口文化;(2)长江流域的遗址宁绍平原--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是江南最具特色的一个文化系列。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河姆渡文化,被认为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其下层年代,经碳-14测定距今约7000年。(3)其他地区的文化遗存在东北的辽河上游,有颇为发达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已发掘出一批遗址,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细石器,地方特色明显,年代稍晚于仰韶文化。近些年来,在辽宁西部山区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大型石砌祭坛遗址、“女神庙”和几十处积石冢群址,以及一座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石砌围墙遗址,发现较多的陶塑人像残片,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4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1.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1)黄河流域粟的广泛种植;(2)长江下游稻的广泛种植;(3)生产力水平的地域差异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的速度、规模呈现较大的差别。黄河中下游地区更适合原始社会旱地农业的发展,生活资料的积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相对容易,其进步和发展速度也相对快些。江南地区长期“渔猎山伐”,山地湖泽较多,地广人稀,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稻作农业较之旱地农业发展难度较大,总的发展显得缓慢。北方草原地区自古不适合农业的发展,当地先民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进而畜牧业兴起,但发展亦较缓慢。(4)“农业革命时代”---刀耕火种原始的农业生产是粗放型的,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南方称为火耕水耨)。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2.原始的手工业(1)仰韶磨光石器;(2)河姆渡骨器;(3)陶器;(4)契木为文;(5)房屋建筑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1.社会组织状况在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暴力机构,人人平等,和睦相处,一切按传统的习惯行事,重要事件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充分体现民主的精神。人们生前平等,死后都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里,随葬品一般都较少,只有一些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装饰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别。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无制令而民从”、“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大致情况。2.图腾崇拜与对偶婚(1)图腾崇拜氏族采用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这就是图腾。原始人类求助于一种超自然的神灵保护自己,图腾是作为一种假设的祖先受到人们崇拜的,崇拜图腾的目的是寻求5这种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保佑。在现实生活中,图腾是祖宗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图腾又是氏族的族徽,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别开来。图腾在母系氏族极其盛行,以至被某些学者称为“图腾时代”。(2)对偶婚由于氏族对血族间婚姻禁忌的日益复杂,通婚范围更加缩小等原因,导致族外婚中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时期内较为稳定的结合,形成了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对偶婚制度。对偶婚制下的夫妻关系松弛,结合和离异较容易,双方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这是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使个体经济存在。“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世系多数仍从女子计算。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1)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遗址遍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北、辽宁各地,比仰韶文化分布得更为广阔,年代距今约5000~4000年。在考古学上,又将龙山文化分为由仰韶文化发展成的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和由大汶口文化发展演变成的山东龙山文化。黄河上游,由马家窑文化发展而为齐家文化,年代距今约4100~3600年。(2)长江流域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成的良渚文化(1936年首见于余杭县良渚)颇为发达。其年代距今约5000~3700年。此外,华南地区石峡文化(1973年首见于广东曲江县石峡)、西谯山文化(首见于广东南海市西谯山)、昙石山文化(首见于福建省闽侯县昙石山)、圆山文化(首见于台北市圆山贝丘遗址)。2.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父系氏族公社包含若干个父系氏族大家族,其主要成员是由同一男性所生的几代人及其个体家庭组成。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以后发展成部落联盟。父权家族有族长,氏族有氏族酋长,部落有部落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艺术1.原始农业的进步(1)锄耕农业(2)籼粳稻普遍种植6(3)六畜饲养2.制陶术的进步和冶铜业的出现(1)制陶术的进步龙山文化时期,在陶器的制作中已利用快轮急速旋转的力量,加上双手的配合,使陶坯器形规则,厚薄均匀,器壁变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陶窑结构改进表现在窑室扩大,火膛加深,火口缩小。支火道和窑箅孔增多,温度可达到1000C。烧成比红陶质量高的灰色或黑色的陶器。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以造型美观、纹饰精细、器形多样而著称。有的黑陶其陶坯薄如蛋壳,表面光滑,又用烟熏法使之乌黑发亮,被称为“蛋壳陶”,是当时制陶工艺的佳作。(2)冶铜业的出现制铜业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一项成就。人们发现孔雀石一类的铜矿石经过烧炼可以炼出铜来。进而发现红铜加上少量的锡矿,既易熔化,冷却后又比红铜坚硬,打制成型也较容易,于是产生了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铜器经鉴定,既有红铜,也有青铜,有冷锻,也有冶铸。出土的铜器虽然为数较少,在生产中还远不能代替石、骨工具,但金属的冶炼和加工成功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3.纺织、编织业的发展和居住条件的改进(1)纺织、编织业的发展①麻布在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有苎麻制作的麻布残片和细麻绳。平纹麻布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16至24根,有的经线31根、纬线20根,其密度与现代的细麻布相当。②丝织品钱山漾的丝麻织品是这一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其他遗址还发现蚕纹的图案,这些都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绢最早的国家。(2)居住条件的改进①龙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较常见,地面采用层层灰土铺平踏实,有的还用人工烧制的熟石灰作了防潮处理。已出现双室房屋,平面呈“吕”字形,房屋内有储藏物品的袋状窖穴,这显然是为适应一夫一妻个体家庭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②在江南地势低下、潮湿多雨,先民们在高出地面的桩上建房。他们先在地面打成长方形的木桩群,上面架设横梁、铺垫木板和竹席芦苇,再在房屋四周立柱架梁,最终盖成两面坡式屋顶。四壁和屋顶也用竹席和芦苇、竹竿、树枝圈围覆盖,内外涂抹草泥。这种建筑,适应了水乡特殊的自然环境。③在一些村落中,开始出现了水井。如邯郸涧沟遗址发现两口水井,深约7米,直径约2米。在吴县澄湖遗址发现许多土井,昆山太史淀遗址的水井用大树的弧形木块围接成井圈。掘井技术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用水,使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条件得以改善。从此,先民7们选择居住地、建立村落,就不一定要临近河湖了,生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4.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1)原始艺术①图形文字在马家窑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40片骨质记事工具。在大汶口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笔画整齐规范的图形刻画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图形文字。②良渚玉器良渚文化雕磨工艺亦很发达,盛行以玉敛葬,玉璧、玉琮等的制作十分精致。浙江余杭长命乡反山墓地11座良渚墓葬发现随葬品1200余件,玉器占90%以上,其中一座墓出土玉璧即达53件,最大的一件玉琮重6.5公斤,堪称“琮王”。(2)原始宗教①男性生殖崇拜父权制确立后,普遍供奉男性祖先。齐家文化、龙山文化等父系氏族遗址中均发现陶祖、石祖等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模型,乐都柳湾出土男性裸体像彩陶壶,都是这一崇拜的表现。②原始占卜原始巫术是与原始宗教相伴随的宗教行为,这种行为以谋求控制自然力、沟通鬼神为目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1.婚姻形态的变化对偶婚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族,当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由一夫一妻小家庭组成的个体家庭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仅凭男子劳动就可以获得生活资料的大部分或主要部分,妇女的劳动则局限在家庭劳动为主的小范围里,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到附属的、无足轻重的地步。2.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最初成为私有财产的是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武器、装饰品和牲畜,然后扩大到房屋、劳动产品等,再以后,作为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也为父系家族或小家庭所占有,反映在墓葬的随葬品中,多寡不均、贫富悬殊现象越来越明显。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私有制只是随着动产的出现才出现的”。在原始社会,牲畜是最大最有价值的动产,牲畜繁殖快,可供食用,是祭祀的牺牲,又是交换的对象。在父系氏族墓葬中可以看出,以猪头或其他牲畜随葬的风气很盛。3.部落战争和部落显贵的出现(1)部落战争8当私有制日益发展后,各氏族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产生的冲突比以前更为激烈,往往演进为较大规模的战争。相邻的部落为自卫,也为扩大自己的实力,纷纷结成部落联盟,设立由部落首领、军事首领和宗教祭司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日常的共同事务。重大事件仍由全体成年男子组成的议事会决定,但军事首领的个人权力有日益加强的趋势,这一时期被称为军事民主制时期。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在距今4000多年至5000多年的1000年间,中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这一段历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传说保留在古文献中。透过这些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我们可以窥见向国家过渡阶段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大致情况和过程。1.炎、黄、夷、蛮诸部落的分布和发展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以姬、姜姓为主的部落群;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以风、赢、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炎黄、东夷和苗蛮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的氏族组成,他们大都过着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发展上各具特色。他们彼此交往,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1)神农氏(炎帝)根据传说,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其后裔较著名的有烈山氏,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其子名柱,“能殖百谷百蔬,故祀以为稷”,稷被尊奉为谷物之神。炎帝后裔还有共工氏,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曾率领众多部落与洪水作斗争,扩大了耕地,其子曰“后土”,后来被尊奉为土地之神——社。对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土地和粮食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兴衰存亡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中国,“社稷”即国家的代名词。(2)轩辕氏(黄帝)传说中的黄帝是我国北方一些氏族部落的祖先,被列为“五帝”之首,是这个英雄时代的代表人物。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相传黄帝分别与炎帝和东夷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躯、虎六种野兽参战,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他们共同组成以有熊氏为首的部落。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发展迅速。后来,黄帝与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地区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并在与东夷的斗争中结为部落联盟。(3)东夷部落东夷部落群中有一个古老的部落太昊,也叫伏羲氏,以龙为图腾。这一族后来散布到我国东南广大地区。与太昊氏传说相关联的是少昊氏凤姓部落,少昊氏以“鸟名官”,凤就是凤凰,乃鸟中之王,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组成的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9九黎即九夷,其首领蚩尤有兄弟81人,当已发展为81个氏族,东夷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并与炎帝、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的冲突。(4)苗蛮部落苗蛮(三苗)部落联盟可能有三个部落,只知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驩兜,后来战败被逐于崇山,另两个向西北和东南溃逃。苗蛮部落集团一度也相当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意欲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地域。2.各部族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各氏族部落在不断迁徙和相互交往中,为了各自的利益时而结盟,时而分化,时而发生冲突。这种斗争有时非常激烈,甚至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部落战争。上述三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就在这错综复杂充满神话的斗争和融合中,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1)涿鹿之战(2)征伐三苗(3)阪泉之战3.世袭王权的形成(1)国家权力雏形战争加强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到黄帝的后代颛顼时,为了更好地加强统治,将民政与宗教职务分开,部落首领只管民政,不再兼管宗教事务,宗教事务另设祭司掌管。神事与民事的分离,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雏形的出现。(2)部落联盟会议完善舜时,部落联盟议事会进一步蜕化为贵族的议事机关,内部分工更明确,如“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人民,伯益管山林,皋陶作刑等,共设九官,国家统治机构已初具规模。(3)禅让制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产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代表氏族成员共同推举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4)世袭王权确立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在发生作用。但企图凭借强权和实力,变禅让为世袭的斗争在这一时期也愈演愈烈。《竹书纪年》有“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的记载。韩非子更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这些都表明强力在实际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大禹在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博得诸夏首领的拥戴,具有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族的最高君长。到其子启时,王权世袭完全确定下来,开始了我国文明时代的历史。第二章夏商时期的奴隶制国家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1.夏族的兴起和夏王朝的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1)崇伯夏后夏族姒姓,是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到禹父鲧时,夏部族已是雄踞大河南岸的著名部落,称为有崇氏,其首领鲧,又称崇伯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率领民众平治水土。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2)征伐三苗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替天行道惩罚有苗相号召,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权力。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被打败,三苗部众有的向丹、汉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岭逃去,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也有一些人被掳掠沦为奴隶。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加强了夏禹的王权。(3)建都阳城禹时在有崇部落活动的中心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两座都城都地处颍水上游,西连伊洛,东临河济,南望淮上,既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又便于结合东南地区众多邦国或部落。(4)涂山之会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君长或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5)父死子继禹死后,子启继立。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借此与启争夺王位。西部的同姓诸侯有扈氏起兵反对,启亲率大军讨伐,大战于甘(今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淮南子·齐俗训》认为:“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其失败是必然的。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6)钧台之享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天下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涂山之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朝会。至此,夏王朝的统治基础确立了。2.夏王朝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1)父权家长制早期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父”字,以手举杖则是形象地表明他具有在家庭中指挥的权力和相应的权威。原始的父权家长制成为后世宗法制度的萌芽。官尹的“尹”字形似手执笔,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一般的“父”握有更大的权力。国君的“君”字,表示众尹之上地位最“尊”的“发号”者。这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早期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即是父权大家庭的扩大。(2)黎庶众人平民早期国家的阶级远不如后代那么明确,相互之间的对抗也不像后代那么激烈。各级贵族是统治阶级,从事田间耕作的劳动者,统称为“民”、“黎民”,又称为“庶民”或“庶人”,有时泛称为“众”,他们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众,也有相当数量地位低下且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平民”,即一般的“自由民”,他们大都是各级贵族较为疏远的宗族成员,或为破落贵族的后代,或由原来的氏族成员转化而来。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具有自由民的身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又受到各级贵族的剥削与压迫。(3)政治体制夏王朝的国家机器基本上已奠定了后世国家的框架。夏王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为“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军队和刑法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狱。刑法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5)关石和钧《夏书》有“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的记载,说明为了保持王室府藏的经常性收入和支出的需要,已有了用石和钧等衡量器械征收赋税的规定,由此可知,夏代已经确立了一定的贡赋制度。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1.夏代社会经济状况(1)生产工具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仍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但许多工具比以前的精良,工具的种类很多,除了用于耕作的耒、耜外,还有石犁、石铲,垦荒造田用的锛、斧、铲和中耕用的石铲,收割用的刀、镰,加工粮食用的石磨盘、磨棒、石杵臼等。(2)金属冶炼二里头遗址出土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铃、镞、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时还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陶范、铜渣和坩埚残片。出土的铜容器采用复合范铸成,反映了当时的铸铜工艺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3)陶器玉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既继承河南龙山文化的特点,又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前期的二里岗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别。此外,还出土成批的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其中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装饰品。(4)农业立国夏王朝以农业立国,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业生产中谷物的产量有了提高。相传夏王少康“作秫酒”。一说少康即杜康,为夏人,善酿酒。秫为“稷之粘者”,是粘高粱一类的谷物。夏代用粮食酿酒,出土的器物中酒器也较多,这些都说明谷物的数量较为丰裕。(5)社会分工出现夏代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世代的专业生产者。如车辆的制造,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艺,必须有多种工匠的合作。据《左传·定公元年》记载,奚仲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为夏王室的“车正”,所造的车方圆曲直皆合规矩,他的后人世代为夏制造车,车辆的制造已成为当时比较重要的手工业。(6)房屋建造夏朝房屋的建造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时房基已采用夯筑,二里头遗址发现长方形圆角、中间鼎立三个柱穴的房基。晚期地层发现大型宫殿基址,这个基址略呈方形,东西108米,南北约10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型建筑。殿堂在基址的北部正中,长约36米,宽约25米,是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双开间建筑,有四坡出檐式大屋顶。殿堂前是平整宽阔的广庭,面积约4000~5000平方米。宫殿的四周有完整的廊庑建筑。这座宫殿建筑,在许多方面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宫殿制度。2.夏代文化的发展(1)继承与发展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代文化的全貌虽还不太清楚,但它为商、周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天文历法①天文《夏书》有“辰不集于房”的记载,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这是有关流星雨的最早记录。②历法a.干支记日法: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经普遍。b.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③文献记录夏代的文字尚在探索之中,但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先秦学者经常引证的《夏书》《夏训》,就是当时还保存着的有关夏代的典册。这表明夏代确有文献记录存在,已经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三、夏王朝的兴衰(1)太康失国第三代国君太康(启之子)在位时,政治腐败,且王族内部兄弟争位,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有夏氏统治力量受到削弱。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起兵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太康逃亡,史称“太康失国”。(2)少康中兴少康在有虞氏部落积聚力量,经过周密的计划,最终灭掉寒浞和有穷国,中兴夏朝,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3)中期的发展①少康少康历经磨难才得以复国,长期的流离生活使他深知民间疾苦。他关心生产,治理水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少康以后,其子季杼继立为夏王。②季杼季杼曾带领军队,协助少康中兴,彻底肃清寒浞的残余势力。而且他还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间,形成夏代中期的极盛时期。(4)夏王朝的衰亡夏朝共传历471年,共有十七君。最后的国王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桀。他生活奢侈腐朽,筑倾宫、瑶台以享乐,暴虐其民,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此时东夷的商部族日益强大,公开反抗夏的暴政,最终以商汤为首的诸侯联军,与夏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桀战败逃走,后死于南巢,夏朝灭亡。第二节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1.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1)商族的兴起商人的先祖相传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族之一。商人早期主要活动于东部孟诸泽畔的商丘附近,在不断开发这片土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2)商朝的建立至汤时,商朝国力渐盛,商汤以伊尹为相,伊尹不仅协助成汤处理各种军政事务,筹划灭夏方略。BC1600,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最终消灭掉夏国。建立商,定都于亳。(3)九世之乱商王朝中期王室动乱。自仲丁以后,王位纷争不断,又多次迁都,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因“诸弟子争相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4)盘庚迁殷①原因盘庚继立时,政治混乱,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拯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一次迁都。②意义盘庚迁殷扭转了商朝历史上自“九世之乱”所带来的混乱局面,扭转了商王朝的衰老之势,使商王朝从此走上了中兴的道路,打击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5)武丁中兴武丁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等贤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中兴”。①平定了土方、舌方、苞方、鬼方、羌方的侵扰;②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③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2.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1)商王朝的统治机构①官制a.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大权,自称“余一人”或“一人”,表示王权的至高无上。到康丁以后,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b.早商时期,最高一级的是师保。这类职官的代表如伊尹、保衡、巫咸、巫贤等,这些人常常集官职与神职于一身,拥有很大的权力。c.事务官有尹、臣、小臣等;武官有马、亚、射、卫、犬等;史官掌管宗教活动和文化。②刑法商代刑法名目繁多,及其残酷。《汤刑》当比《禹刑》有所发展,以肉刑为主,墨(黥)、劓、剕、宫、大辟五刑俱全。③兵制a.商代的军队组织更为庞大。每次出兵少则数千,最多的超过万人。b.商代后期,战车已成为作战主力。每辆战车配有驾马两匹,甲士三人④宗教a.商代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宗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b.沟通人间与上天的巫具有了非常崇高的地位,总管一切“神事”。此外,还有祝、宗、 卜、史等神职人员,组成相当庞大的巫职机构,发挥了宗教职能作用。c.巫职之下掌管科学文化知识的史职人员,事务日渐繁多,开始脱离巫的附属地位,成为王室的重要职官。随即便出现了太史、内史、御史等职称。(2)方国商王朝把它的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称为 “王畿”,畿外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①畿内a.邦畿之内除王都以外,大多为王室的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王室的臣属。b.商代可能已经实行了班爵制度,分为侯、伯、子、男等爵位。②方国a.定期向王室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b.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c.畿外还分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与商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政治上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一些。3.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1)农业生产的发展①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骨、蚌制为主,耕作方式是三耒共耕,即三人协力。②都邑附近出现了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③商代的主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来、秕、稻、菽。④蚕桑生产在商代有了发展。⑤商代的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商后期马、牛、羊、犬、豕数量极大,除供食用外,主要用作祭祀的牺牲。(2)青铜工艺的发展①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纯熟。从大量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分析,当时的工匠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有不同的合金比例。②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按用途分为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等。殷墟出土的商王室祭祀礼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商殷青铜器的第一重器,也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③近年来在商代统治中心以外地区有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有江西商周铜矿遗址、新干大型商墓、四川三星堆祭祀遗址。(3)其他手工业的发展①制陶业制陶规模扩大和内部分工明确。生产的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红陶和黑陶。采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则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②纺织业商代丝织物已成为贵族们主要的衣着原料,还出现了比较高级的提花技术织成菱形花纹的暗花绸和绚丽的刺绣。③建筑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晚期都城殷,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有较规整的布局结构。(4)商业的发展①商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是长途贩运从事贸易活动的商贾,他们以盈利赡养父母,同时保持着自由民的身份。贵族所需要的珍贵物品,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有的还活动到较远的范围,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②货币在商代的商业活动中出现了通行的货币“贝”,贝的多寡成为占有财富多寡的标志,以贝殉葬现象也屡有发现。除了真贝之外,还有骨贝、玉贝和铸造的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5)科学文化的发展①甲骨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以象形为主,初步具备六书形态。这些甲骨文②文献典籍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代已有比较丰富的文献典籍,除卜辞外还有专职的官吏“作册”。现今尚存的是《尚书》中的《商书》。4.商代后期社会矛盾与商的灭亡(1)商代的阶级和阶级结构商代是早期阶级社会,由贵族、平民和奴隶组成,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之上的。①统治阶级商代的统治阶级由商王及其臣僚、诸子、侯伯、巫史等众多贵族组成。②平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有人身自由,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有义务负担兵役和徭役。③奴隶商代奴隶的投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来源主要是战俘,也有因负债或犯罪而沦为奴隶的。(2)商代的人殉和人祭无数的考古遗迹表明在商代普遍存在着人殉和人祭,这说明商代的奴隶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①人殉人殉是指把人作为“人”奉献于死者。所以被殉之人主要是近幸,包括与死者关系最密切的妻妾、宠臣、近侍和奴婢等,以保证其主人在死后仍能过着像生前一样奢华的生活。②人祭人祭,即人牲,以人为牲,杀之以祭神灵祖先。人祭以俘虏为主,也有奴隶。人祭现象充分暴露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残暴性。(3)商代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①王权与贵族权势之间的矛盾伏下了商王朝趋于败亡的危机。②阶级矛盾成为商末社会的主要矛盾。(4)商的灭亡①原因a.商代后期比较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商王纣在位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他要削弱一些贵族的权势,遭到强烈的反对。b.商纣王残暴无道。纣王即位后,修建离宫,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搜刮;滥施酷刑、肆意屠杀。②过程a.商王纣出兵征讨周边各部,穷兵黩武的结果是招致了自己的灭亡。b.BC1046,武王姬发与商纣在朝歌南郊牧野决战,纣王的部队临时倒戈,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第三章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1.周王朝的建立(1)周族的兴起①周族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传说为帝喾后裔,属姬姓之族,虞夏之际,始祖母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定居邰,继承和发展种植“百谷百蔬”传统,被称为“后稷”,是周族第一个男性始祖。②夏初以来,周是夏的方国,随着夏朝统治力量的削弱,北迁,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商初,公刘在豳发展起来,成为商王统治下的一个方国,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发展为繁庶兴旺之邦,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基础。③高圉、亚圉时代,大约正当商王武丁前后,周发展为殷西的大邦。④亚圉再传两代到公亶父,由豳南迁到岐山之阳即“周原”,经济繁荣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公亶父开始了周人的“翦商”事业,被追尊为“太王”。⑤古公亶父死,子季历继位,称为“王季”,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与商王朝矛盾加剧。⑥季历死后,子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向东扩展势力,基本完成“翦商”的准备工作。(2)文王时期的发展①周文王文王时期,周已相当强大,号称“西伯”。文王在国内改正法度、施行仁政,团结周边诸侯,明确树起抗衡商朝的大旗,灭掉了犬戎、崇等部,为伐纣彻底扫清了道路,并迁都丰邑,为周人基本完成了灭商的前期准备,使周人“三分天下而有其二”。②有亡荒阅周文王时,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的现象大规模清查逃亡的奴隶,称为“有亡荒阅”。这项措施得到了各诸侯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武王克商和周公东征①周武王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继承文王遗志,励精图治,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他还营建新都镐京。这一切为伐商准备了良好的条件。②孟津之会武王九年,武王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观兵孟津,大会八百诸侯。这是对商朝的一次武力试探。③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孟津之会后两年,伐纣时机成熟。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诸侯,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少数民族参战,从孟津渡黄河,杀奔商都朝歌,战于商都郊外牧野(BC1046)。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朝亡。④周公东征周武王攻克殷都,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号称为“三监”。武王在灭商后第二年病死,子成王年幼继位,周公摄政,引起三监疑忌。武庚见有机可乘,拉拢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奄和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旦亲自领兵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叛乱。⑤宗周成周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经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以镐京为中心,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2.周初大分封和宗法制、井田制(1)周初大分封①分封对象分封制是西周立国之本。周公当政时期和成康时期进行了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姬姓诸侯多是文王、武王、周公的后裔。异姓诸侯多是周人的亲戚,还有一些是归附周朝的方国部落首领和前朝遗族。②主要封国a.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汲县北)b.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临淄)c.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曲阜)d.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商丘)e.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北京)f.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翼城西)③天子与诸侯的关系a.周代封建诸侯的仪式为“授土授民”,谓之“锡(赐)命”,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册命,称为“册封”。b.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还要派遣军队戍守周王的都城,或随王外出征讨;定期朝聘,到王廷朝觐述职;还要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主要是进贡当地的土特产;派人为王室服役,主要是修筑城邑、宫室等。20④封国之内在各诸侯国内,诸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其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庶民。(2)宗法制的完备①宗法制的概念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构成了中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②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③西周的宗法制a.周王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掌握最高政权和族权。b.天子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称为“太庙”。c.历代周天子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地位。d.其他众庶子为“小宗”,各有自己的“氏”号。e.在诸侯国内,国君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f.卿大夫以下,可建立各自的父权家长制家庭,家长为士,士以下是一般平民。④西周宗法制的特点a.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奴隶主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b.不排斥异姓贵族;c.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d.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3)井田制度的发展①公田西周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度,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的土地属于国有。“田里不鬻”,即土地不得买卖,故井田又称公田。②私田西周中晚期,一些贵族驱迫民众垦荒,成为私田;也有一些自耕农垦荒以扩大耕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日益增多,成为井田制内部的对抗因素。3.西周国家机器的强化(1)周王朝的统治机构①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左右辅佐人物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师保”。②太宰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事,与师保地位相当。③太宰以下是众多的卿士,其中被称为“三有司”的司土(徒)、司马、司工(空)是比较重要的政务官,三司之外是司寇。④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逐渐削弱,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21等,史官地位提高。⑤大小官职世代相承,形成世卿世禄。(2)军队、刑罚和礼乐①军队a.设置虎贲和周六师、殷八师等庞大的军旅。虎贲是周王的禁卫军,周六师用于宿卫宗周所在的西土地区,故又称“西六师”;殷八师是在成周为震慑东方诸侯而建立,又称“成周八师”。b.军队名义上由周王直接指挥和调遣,重大征伐周王亲自领兵出征,近亲王族以亲兵相随,周王不出征则指派重要卿士作为指挥者统领中军。②刑罚a.制定《九刑》,主要内容在于严惩“盗”、“贼”行为,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b.主要有墨(黥)、劓、剕(刖)、宫、大辟五刑。此外有鞭刑和流放,判处五刑的律条颇多。c.严密的法网主要惩治奴隶和平民的,贵族犯法可“赎刑”。(朕匜)③礼乐制度西周初期,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有相应的舞乐配合这些典礼仪式。b.作用第一,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第二,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二、哲学、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1)敬天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最高统治者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2)保民商代夏,周代商,即“汤、武革命”。体现了在“天命”神圣性不能动摇的前提下,人事的重要性。“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理论是这种“保民”观点的反映,只有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3)明德22明德是指为了“保民”,统治者还须加强自我克制的能力。(3)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①《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②《周易》以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解释占卜的卦爻,含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思想(4)科学技术的发展①贵族子弟教育教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其中数学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②古代天文学的发展a.观测恒星的知识很丰富。b.BC899年4月21日的“天再旦”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定日期的日食记录。c.BC776年9月6日的日食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d.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土圭,周初在洛阳城建立的周公测影台是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③地图的广泛应用④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理论基础初步形成。(5)文字、诗歌和音乐的发展①西周金文篇幅较长(毛公鼎),记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史实,具有较高史料价②西周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丰富,文章组织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严谨文风。③《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有两周的诗歌305篇。④音乐方面,乐器种类增多,音乐理论得到发展,有宫、商、角、徵、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律吕学。三、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1.西周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1)与周边各族的矛盾和冲突①南方楚与周王室的军事冲突a.周初,楚国慑于周王朝强大的统治力量,表示臣服,定期向王室进贡,但周王朝“以蛮夷视之”,使之不得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b.成康以后,楚国势力日趋壮大,与周王室的冲突不断加剧,昭王两次伐楚,在第二次中,昭王落水淹死,周军大部丧亡,周王室控制南方的力量被削弱,楚国在江汉地区不断发展起来。②与西北地区犬戎诸部的冲突23周初以来,犬戎诸部一直被列在“荒服”,常来宗周朝贡。到穆王时,犬戎诸部势力强大起来,穆王领兵西征失利,“荒服”诸部与西周王朝断绝来往,矛盾不断加剧。③与东南地区徐奄诸部的冲突周穆王西征犬戎之际,东南地区淮、泗之间的徐奄诸部乘机发动叛乱。周穆王联合楚国合攻徐偃王,徐奄诸部失败,但周王朝也受到很大损失,对东方的统治大为削弱。④西周后期与各族的矛盾厉王时期(BC877—BC841),周与南方发生多次战争,淮夷一度攻到洛水两岸,深入到东都附近。以后又有噩(鄂)侯率南夷、东夷与周对峙,周王朝虽勉强取胜,但实力大大削弱。(2)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和矛盾的加深①成康以后,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社会地位的急剧升降起伏,贵族集团内部矛盾加深。②衰败的旧贵族将田地出租或转让,破坏了奴隶制国家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同程度上具有了私有的性质。③上下等级的贵族之间存在利害冲突,诉讼纠纷不断,冲击了奴隶制等级制度。④奴隶主贵族内部社会地位起伏升降越趋严重,在社会和政治上造成混乱。(3)民众的反抗斗争①反抗原因a.各级奴隶主贵族以“国”、“都”为中心,垄断社会物质财富,作为平民阶级的“国人”和“野人”劳动收获被剥夺,受到侮辱和折磨。②反抗斗争逃亡是反抗斗争的主要方式,西周时期,逃亡现象越来越普遍,当时不断出现的“臣妾逋逃”的浪潮,直接冲击着奴隶制度的基础。2.西周王朝的衰亡(1)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①周厉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平民樵采渔猎。这种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的利益,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派人“监谤”,以致道路以目。BC841,国人发起武装暴动,史称“国人暴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②国人暴动发生后,宗周一片混乱,厉王逃到彘(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BC841,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2)宣王“中兴”与民族矛盾的加剧①料民太原共和十四年(BC828),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周宣24王即位后,统治力量弱小,社会动荡不安,周边民族不断入侵。宣王首先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继而对周边民族开展战争。为补充兵力,开拓财源,周宣王下令“料民于太原”。料民就是清查民数,以便于征兵,结果引起平民的反抗。②不籍千亩西周末年,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难以为继。周宣王即位后,深感“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宣布废除借助民力以耕公田的籍田制度。将公田租给农民耕种,按一定的数额征收田租,史称“不籍千亩”。这样一来劳役地租变成实物地租,租税制关系便发展起来。(3)西周的灭亡①由于王室衰微,诸侯国对王室的离心倾向不断加重。②周宣王在位46年,死后子宫湦继立,是为幽王,幽王为人性情暴躁,他宠褒姒、弃皇后、废太子、烽火戏诸侯四件事情,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诸侯叛离。③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BC771,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宗周被戎人摧毁,西周灭亡。25第四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一、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从周平王元年(BC770)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BC476),这一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BC722—BC481)相当,被称为春秋时期。1.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1)东周的建立周幽王死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王朝。(2)东周的衰落①领地丧失因赏赐有功诸侯及被外部侵夺,东周王畿从方圆六百里到方一二百里。②军事力量丧失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日益丧失。③诸侯国的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利用王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3)郑国势力的强大①西周后期,郑桓公见王室政治腐败、诸侯叛离,将自己的财货和奴隶预先迁寄到东方郐、东虢两个小国,准备时机成熟取而代之。②桓公死后,他的儿子武公灭郐和东虢,建都新郑。力。④郑乘机独霸王室权力,与周天子矛盾日益尖锐。周郑“交恶”,尖锐对立。⑤BC707,周桓王亲自率领陈、蔡、卫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壬师惨败,从此一蹶不振。郑国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4)周王朝面临的威胁①王权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减少,王室不得不仰赖诸侯资助。②政治上天子受诸侯的摆布,天子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③社会进入动乱的时代,各种矛盾急剧发展。④少数民族发展造成的威胁。2.大国争霸(1)齐桓公的霸业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东方一个大国。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26①管仲改革第一,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许杂处、迁徙。在“国”内采用轨、里、连、乡的编制,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政、军合一制度。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定期操练,提升武装力量。提高部分鄙野庶人的社会地位,增加兵员。第二,经济方面继续维持“井田畴均”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对私田“相地而衰征”,按土质肥瘠征税。由官吏统一管理山林河泽,鼓励贸易、促进生产。影响第一,齐国国力日益强盛,连续灭了谭、遂等小国,大大扩充了国土。第二,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他国打败山戎和狄族,保证了这一地区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第三,周惠王二十一年(BC656),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首先讨伐依附楚国的蔡国,然后乘胜进军楚国,与楚订立盟约,取得了霸主地位。第四,周襄王元年(BC651)的葵丘之会,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霸业达到了顶峰。(2)晋文公争霸中原晋国地处山西汾水流域,与戎狄杂处。①晋献公的霸业a.削除一批同姓宗族,重用有军功的异姓卿大夫,加强了公室权力。b.积极开拓疆士,灭霍、耿、魏、虞、虢等圜,战胜骊戎,打败北狄,领地发展到黄河西岸和南岸,成为据有殽、函天险的北方大国。②晋文公的霸业a.政策措施第一,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推行“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和“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的用人政策。第二,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多年以来动荡的晋国政局,为从事霸业活动创造条件。第三,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获得周室阳樊、温、原等八邑土地的赏赐。b.城濮之战第一,原因楚国为了保持在中原取得的优势地位,联合陈、蔡等国,出兵伐宋。晋国也在宋、齐、秦等国的声援下,于BC632,向楚的与国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第二,结果27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袭击敌军薄弱部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取得了这次决战的胜利。第三,意义城濮之战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的控制,归附了晋国。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晋文公被封为为霸主。同年冬天,晋文公又召集齐、秦、宋、鲁、郑、陈、蔡、莒等国诸侯在温会盟,周襄王被召赴会,晋国霸主的地位愈加巩固。(3)秦穆公独霸西戎①概况秦穆公时(BC659—BC621),秦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进步,国势日盛。秦国逐渐成为霸主。②过程a.周襄王二十五年(BC627)秦企图插足中原,派军偷袭郑国,行军途中,遇郑国的商人弦高对郑报信,计划惨遭流产。b.晋对秦东进政策一向怀有戒惧心理,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觳之战,秦军全军覆没。c.秦军东进受阻,转而向西发展,进军戎地,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4)晋、楚争霸①楚庄王改革a.背景b.措施第一,任贤用能,讲求得失。第二,修建芍陂,稳定了政局。第三,发展了生产,平定了贵族若敖氏的叛乱。第四,用武力平服了百濮、群舒,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②晋楚争霸a.周定王十年(BC597),楚军围郑,连攻三个月,破郑都。晋遣兵来救,与楚军大战于邮,晋军大败。b.楚国借故围攻宋国,宋最后被迫向楚国屈服。鲁、宋、郑、陈诸中原小国,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度成为中原盟主。c.晋、楚争霸,战争持续了百余年,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双方也打得筋疲力尽。d.争霸战争又激化了本国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各国逐渐无力外顾,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弭兵”活动。(5)弭兵之会28①第一次弭兵之会周简王七年(BC579),邲战以后,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不使用武力,互相帮助,共同讨伐违命反抗的诸侯的盟约。②第二次弭兵之会a.背景第一,晋公室与异姓卿大夫之间及卿大夫相互之间争夺政柄的斗争日趋激烈,“内忧”大于“外患”。第二,楚国因遭受东南新兴的吴国的连续进攻,无暇北进。第三,其他诸国长期追随晋、楚之后,疲于奔命,希望和平,一时弭兵成为大势所趋。b.影响第一,会议做了“晋、楚之从交相见”的决议,即除齐、秦两大国和邾、滕等属国外,原来晋的属国和楚的属国,现在变成楚晋双方共同的归附国,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瓜分了霸权,形成了均势。第三,弭兵会议的举行,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此后40多年中,中原战争减少,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吴、越图霸①吴国称霸周简王二年(BC584),晋派巫臣到吴国,教吴人以射御乘车和先进的战术,使吴开始有力量从陆路与居于长江中游的楚相较量。a.吴王改革BC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吴王阖闾执政,在楚国亡臣伍子胥的协助下,进行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第一,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廪,整治库兵。第二,任用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孙武,发展了吴国的实力。②越国称霸越王勾践任用著名政治家范蠡、文种等人,积极从事改革。a.改革内容经济上采取垦殖土地,发展畜牧,充实府库。采矿晒盐等有利农工事业的措施。军事上加强剑戟习射的训练,执行严格纪律。外交上实行亲楚、结齐、附晋和孤立吴国的政策,并多方奖励人口的增殖。b.改革效果在勾践的励精图治下,越国由弱变强,于BC482,趁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的机会,出兵攻吴。吴国被灭。越王勾践一时号称霸主。但吴越的霸业已接近尾声。春秋时代业已步入结束的阶段。29(7)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①大国争霸的实质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具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不过他们的目的,是要利用这一口号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②大国争霸的历史意义a.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b.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c.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各族人民互通有无,相互通婚,相互影响,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劳动工具的改进①铁制工具比较多的使用,促进了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②春秋时期,牛耕作为一种先进事物受到重视。原本的耦耕制在生产领域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2)劳动工具改进的意义①促进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②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增加。③生产力不断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为土地私有制出现提供了条件,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开始产生。2.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1)井田制的破坏①春秋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出现“公田不治”现象,私田数量急剧增加。②统治阶级间争田夺土的事件不断,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30③土地兼并现象和统治阶级的侵田夺土,使井田制日趋解体,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④春秋末期,土地的让渡转移和买卖现象昌盛,土地关系私有化。(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贵族奴隶主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②一部分贵族,由于种种原因转化而为自耕农。③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他们一部分由奴隶主贵族分化而来,一部分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乃至“鄙人”中上升而成。④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滋长,受地主剥削的依附农大量出现。他们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有条件获取一部分收获物,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3)赋税制度的变化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生,各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不得不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①齐国改革a.概况周庄王十二年(BC685),齐国首先采用了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收贡税的办法。把田地分配给耕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土地占有者与土地耕作者共同分配劳动产品。c.意义管仲在齐国进行的这一改革,实际上起了破坏井田制的作用。②晋国改革a.概况周襄王七年(BC645),秦、晋韩原之战以后,战败的晋国为了挽回局势,把田地赏赐给人民,废除了周初以来土地定期分授的制度,承认土地私有。b.对象获得赏田的不仅有居于都内身份较高的“国人”,而且也有居于“国”“野”之间身份卑微的“州人”,征发州人服兵役、缴军赋,出现了“群臣辑睦,甲兵益多”的局面。c.影响第一,晋以“作爰田”为手段,达到扩充军力的目的。第二,“作爰田”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化。③鲁、楚、郑国改革周定王十三年(BC594),鲁国季孙氏掌权时颁布了“初税亩”的法令,对公私土地一31律按亩征税。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初税亩”实行以后的第四年,即BC590,鲁国“作丘甲”,过了42年,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再过10年,郑国“作丘赋”。b.意义诸侯国改革赋税制度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但为了扩大统治者的经济收入或兵员补给,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已经出现的客观现实,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4)独立手工业者与商人的出现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以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①手工业者的发展a.春秋时代,手工业日益趋向专业化。b.新兴的手工业有煮盐、冶铁、漆器等。c.产品风格和工艺水平有新的改进,纹饰雕镂取向工整细致,轻便灵巧。d.出现了贵族使用的带钩、短剑、铜镜等新器物。e.齐国纺织业非常发达,“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f.陶瓷器烧制工艺也有迅速的发展,吴、越地区,印纹硬陶达到全盛阶段。②商业的发展a.春秋初期第一,工商业仍然掌握在官府手里,各项工艺品都由官吏管辖的奴隶从事生产。第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奴地位非常低贱,他们往往被当作贡物或礼品送人。第三,商业活动主要为贵族服务。b.春秋中叶以后第一,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工商业部门逐渐离开官家的豢养,向私人经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第二,官商已不能再垄断贸易,私商的势力日益强大。第三,官家的藩篱被突破,新兴商人阶层日益活跃。有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不仅是货殖的能手,而且在政治上也非常活跃。第四,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第五,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借贷、高利贷产生。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兴起。3.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1)“私家”对“公室”的斗争①“公室”是指诸侯国君,“私家”则指大夫。以国君为代表的“公室”大都是主张维持旧制度的守旧派,而“私家”则是从旧贵族中转化过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②新兴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争夺土地和人民,成为拥有大量私产的富有者。以大夫为代32表的“私家”取得政治上的权力已经不可避免。(2)田氏代齐①背景a.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惧祸奔齐,被任命为工正,这是陈(田)氏立足于齐的开始。b.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田氏得宠于齐,与公室关系非常密切。后来田氏适应形势的发展,走向背离公室的道路,使齐国统治阶级形成了以国君为首的奴隶主贵族集团和以田氏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集团,并开展了长期而剧烈的斗争。②过程a.代表新兴势力的田氏家族,采用施恩授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b.田桓子对贫穷孤寡的国人“私与之粟”,赐谷物于民。c.田常执政后,为了收买人心,也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进。实行厚施薄敛政策。d.田氏在厚施薄敛的同时,还实行了一套“山木如市,不加于山;鱼盐蚌蜃,不加于海”的产销地等价、薄利多销、赚取财富的手段,使“民财为之归”。e.田氏由此获得的雄厚资财,“得齐众心”,民众大量逃往田氏门下,田氏把民众变作“隐民”,形成封建生产关系的雏形,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却逐渐被抽空。f.以田氏为首的新兴势力以暴力手段对齐国旧势力展开了猛烈进攻,出现了三次武装斗争。第一,公元前532年夏田桓子联合国人向贪得无厌、花天酒地的两家执政贵族栾氏、高氏发动进攻,把他们驱逐出齐国。第二,公元前489年田桓子的儿子田乞,联合大夫,带兵冲入公宫,打败了齐国国氏、高氏、弦氏、晏氏四大家族,国氏奔莒,其余三家贵族逃往鲁国。第三,公元前481年田乞的儿子田恒(即田常,田成子)与监止(亦作阚止)任左右相,监止得到齐简公的宠信,拥有很大权力。田常靠民众的支持以武力战胜监止。为了进一步掌握齐国实权,田常向继位的平公对残留的旧贵族鲍氏、晏氏、监止以及有势力的公族尽行诛戮。(3)三家分晋①背景a.外部背景第一,公元前7世纪,在晋献公执政期间,“尽杀群公子”,骊姬得宠以后,又“尽逐群公子”,一时晋国“国无公族”。第二,春秋中叶,旧公族仅剩下栾氏、羊舌氏和祁氏等寥寥可数的几家,而晋国的“私33家”力量却逐步强大起来,不断与晋国的旧公族展开斗争。在同旧势力斗争的同时,晋国新兴势力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②过程a.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齐、鲁、卫等联合,和赵、韩、魏在铁地(今河南濮阳西北)发生战斗。b.赵鞅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实行按军功赐爵、赐田的制度,提高庶人工商业者社会地位,实行依军功免除奴隶身份的政策,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打败了范氏、中行氏。c.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起来灭掉智伯,分别建立三个封建政权。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它们为诸侯。(4)其他各国①春秋末期到战国初年,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夺取了政权,为封建制的发展铺平了道路。②三家势力反对鲁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改革不彻底,鲁国到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③郑、宋、卫等新兴势力不同程度地进行过改革,但由于旧势力仍占优势,都告失败。④四周地区的诸侯国因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社会改革稍迟于中原地区。⑤其他边远国家如秦国和燕国,到战国时代才完成其社会变革,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5)地主阶级夺权斗争的意义①进步性新旧势力的斗争,大大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一部分形成为地主阶级,大部分庶人和平民转化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剥削对象,是以租佃方式耕种地主土地的依附农民,以及取得小块土地,承担地主阶级国家赋税和劳役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在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下,社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②局限性这种变革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它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权之日,便是农民阶级受压迫剥削之时。四、春秋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其人其书①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的创始者,相传为楚国人,做过周守藏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②传世的老子《道德经》,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到战国时由楚人环渊纂集而成的,共有上下两篇。这本书的文字多半是环渊的,其精神则是老子的。34(2)老子思想概要①老子思想内涵a.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c.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d.希望统治者尽可能地少过问政事,力求做到“去甚、去奢、去泰”,薄赋敛,轻刑罚,。e.有鼓吹“愚民”政策的一面。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2.孔子和《论语》(1)孔子其人其书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②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2)孔子的政治思想①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得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结论。②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③孔子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