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悲壮历史走进抗战故事1_第1页
致敬悲壮历史走进抗战故事1_第2页
致敬悲壮历史走进抗战故事1_第3页
致敬悲壮历史走进抗战故事1_第4页
致敬悲壮历史走进抗战故事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致敬悲壮历史走近抗战故事日月如梭,我们都在铭记着历史,那一段时光的荣与辱,那一段岁月的血与泪,每个人心里都熟知着一个抗战的故事。而作为那些年血战沙场的老兵却抱着那份最真实的记忆慢慢老去。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那血与火的战场,没能目睹日寇的烧杀抢掠的野蛮兽行,这些故事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从老人们的口中听到的。为了铭记历史,不忘雪耻,实现中国梦,我要把我们昌乐县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的感人故事记录下来,让我们致敬悲壮历史,走近抗战故事。本报刊主要讲述了自1938年至1945年期间,日寇占领昌乐县以后,重点盘踞在以胶济铁路为主要干线的周边地区,对我周边百姓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我百姓受尽了日寇的践踏和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真实故事。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对日寇的暴行,我们昌乐县一些有志之士忍无可忍,挺身而出,自发组织起来,拿起简陋的兵器:大刀、猎枪……跟日寇展开了生死的决斗,还有一些本分的百姓,暗中支持抗日的勇士,还有的百姓为了保护弱势的妇女儿童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可歌可泣的小故事,虽然已经被历史的尘埃覆盖,被盛世的歌声掩埋,但是这些小人物,小事件,真实的记录了那个特殊岁月的历史足迹,彰显了我们的祖辈在面临列强蹂躏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勇气,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气节。作为他们的后辈,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更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策马扬鞭,奋勇向前。昌乐大桥村惨案1大桥村,位于昌乐县朱刘街道(抗战时属于昌乐县第二区朱刘镇)西部、胶济铁路以南,抗战时这里是昌乐到潍县城的必经之地,全村仅有23户人家。1938年1月9日(农历一九三七年腊月初八),日寇侵入昌乐县朱刘店(抗战时是朱刘镇人民政府驻地),占据了朱刘店车站。位于车站西仅五华里的大桥村自然遭了秧。从此,大桥村的百姓饱受日寇的奴役和蹂躏,被迫为日寇打工、出夫、修铁路、看铁路,还得天天出人去车站报告情况。4月26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深夜,随着一声巨响,村中那座石桥被抗日游击队炸掉。人们想到炸了石桥,截了日寇、汉奸队的汽车,使他们不能在公路上横冲直撞,都觉得解了心头之恨,但又担心日寇会来报复。果然,第二天,朱刘店车站的日寇在村西架起机枪,对准逃往山沟的村民,不停地横扫,打得石碴哗哗响。这次幸亏村民早有准备,无一伤亡。6月24日(农历五月二十七)下午3点多,大桥村的石桥又一次被毁,铁路的石子被扒。村民们害怕日寇再来烧杀抢掠,心中惶惶不安。上了年纪的村民王继业为使村中老少少受牵连,约同张迎吉对人们说:“今天俺俩去跑站,枪毙盘炮也不管他了!”二人硬着头皮去朱刘店车站报告了扒桥的情况。日寇盘问半天,见问不出端底,于是心生毒计,扣押了二人。夕阳下山时,铁路上一辆轧车子从朱刘店车站驶来,车上满载着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日寇一进村,先把村中石桥边的麦秸垛点上了火,顿时烈焰腾空,浓烟滚滚。日寇叽里呱啦狂叫着,一路鸣枪,沿街放火,一座座房屋腾起浓烟,卷起火舌。烟火弥漫中,日寇破门而入,抓人去修补铁路。王德增正在往坑子里埋藏东西,一个日寇拿着上刺刀的大枪冲上来。刀尖逼近他的心窝,王德增往后退着,好说歹说,最终还是被抓走。躲在粪池子里的张好德不小心被一个日寇发现,日寇用大大小小的石头向他没头没脸地打来,逼他爬上粪池,把他押走。李善广被一个日寇拖到院门,他下死劲攀住上门坎,死活不走。日寇嚎叫着往外拖,他老婆哭喊着往里拽,撕扯半天,终被架走。张锡富、张其田一起在张锡富家躲藏,同时被日寇堵住,张锡富说:“空着手不行,要带上张锨。”日寇不给他这点功夫。可见日寇修补铁路是假,报复杀人是真。善良憨厚的王德成慌乱中对父亲说:“看样子得去应付应付,要不,是下不去这埯子事。”没等日寇来抓人,他竟自己带了锨镢出了门。时间不长,村子里王继业、李善广、张志友、张志忠、张好德、张迎喜、张迎吉、张迎哲、王德增、张好生、张其田、张义升、张锡富、王德成、张志仁等15个青壮年被押集在石桥旁边。15人被带进幽暗的后沟,顺沟北行,朝铁路边走去。人们一步三回头,眼看村子就要化为灰烬,心里是火烧火燎。他们被驱赶上铁道,都无心给这些强盗扒弄石子,嘴里不断提出早点回家。当王继业向前要求允许他们明早再来修补铁道时,一个日寇狡黠地点头应允。善良的人们不知日寇毒计已定,归家心切,撒开腿溜下路基,沿沟四散奔跑。刚跑了不远,背后骤然枪声大作。日寇在铁道上架起机枪,居高临下地朝着散乱的人影疯狂地扫射!15人有的当场中弹,有的赶快趴倒。王继业被子弹打中,鲜血染红了身下一大片沙土。他的儿子王德增腹部中弹,当即死去。李善广受重伤在沟底呻吟,一个日寇寻着呻吟声找到李善广,把大盖枪口顶在他的后脑勺上开了一枪,李善广的身子反射性地一翻,肚子上又挨了一枪,打出了肠子。张义升的肋间、肩膀、臂腕三处中弹。机枪扫射后,15人中有14人都挨了第二次枪杀。只有张锡富慌乱中把身上穿的褂子扔远了,钻进一条小深沟隐蔽,因为光着脊梁和地皮一个颜色,不易分辨,侥幸免遭枪杀。死里逃生的张锡富,回家报信,人们奔往后沟,黑暗中只发现张义升一息尚存。张义升被抬回家来,因连中三弹,流血过多,连声要水喝。他娘慌乱中给他喝下一瓢凉水,不一会儿,张义升便悲惨地死去。张锡富的父亲张迎喜中弹未死,带伤爬到沟东沿谷子地里,家里的人一连几天寻不到他的下落,误以为他已被日寇带走。张迎喜在谷地里挣扎了几天,在地上滚来爬去,把好大的一片谷子地压成个光场院。临死之前,他难受得两手乱抓乱刨,在地上刨出老大的窝子。村里人找到他的尸体时,目睹眼前惨状,无不失声痛哭。第二天日寇又来大桥村抢掠财物,焚烧房屋。村里旧火未熄,新火又起,75间房屋被烧,瓦砾灰烬遍地,使三分之二的人无家可归。张迎吉一家四人遇难,日寇第二次放火时,张迎吉的老娘为保全性命,顾不上掩埋张迎吉、张迎哲两个儿子的尸体和寻找挨了枪弹下落不明的儿子张迎喜,也顾不上照料因惊吓致病的孙子张锡富,自己躲进马山后坡荆棘丛中,两天未敢下山。她悲痛欲绝,因惊致疾,不几天病死在朱刘街闺女家中。她三个儿子的尸体都是由家中几个未成年的孩子费了几夜工夫埋葬的。村里活下来的人有的投亲靠友,有的远走他乡,无人帮忙埋葬,王继业的老伴只得用粮食去外村雇人掩埋两个亲人的尸体。张义升的母亲无钱雇人,无力下葬,只得让儿子的尸体在街上停了三天。大桥村一场惨案成废墟,家家户户无活路。仅有23户人家的小村,共有14人惨遭枪杀,75间房屋被烧。惨案发生后,有7户去异乡讨饭,2户逃往东北,2户妇女被迫改嫁,3户把十来岁的孩子送出扛长工,2户把自己的孩子卖了人,还有11人把自己卖了兵。日寇烧杀抢掠的残酷暴行,激起了大桥村人民的强烈仇恨!1963年12月22日,人们刻石立碑,以示对这场惨案铭记不忘。小人物硬骨头2“小人物大胸怀,小人物撑世界。”这话一点也不假。1938年的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第二区朱刘镇,人们被日寇搅得惶惶不可终日,大家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危险。为了躲避日寇的骚扰,男人们白天就躲起来,免得被抓壮丁;妙龄少女穿上老婆婆的衣服,脸上抹上锅台灰,装扮成老妇人,避免被日寇掳走。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才敢出来做点事,维持家中的生活。这一天,魏家庄村的刘金敏从地理干活回家。他刚走到村口,这是有两个日寇,背着冲锋枪,枪上上着明晃晃的刺刀,怒目圆睁,手在不停地比划,叽里呱啦的在说着什么。一个长得满脸横肉,一个长着三角眼。刘金敏见状赶紧回过身来,绕道而行,不料他已经被两个日寇发现,躲避已经来不及了。两个日寇上前抓住了刘金敏的衣服,嘴里一个劲的叽里呱啦的说着,手还是不停地比划着,意思好像是要找什么东西。刘金敏是个聪明人,他终于明白了,两个日寇在村中找花姑娘供他们玩。刘金敏当年四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在村中是出了名的硬骨头。他明白了日寇的用以后,非常气愤,此时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他也学着日寇的样子,手比划着,一个劲的说:“我们村里没有花姑娘,她们都出嫁了。”日寇虽然听不懂他说了什么,可是他们见刘金敏不配合的样子,非常生气,就拿起拖使劲的像刘金敏的身上砸去,刘金敏连中几枪托,被他们打倒在地。日寇又把刘金敏拽起来,满脸横肉的日寇用铁一样的手掌,连续在刘金敏的脸上打耳光,把刘金敏的脸打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并且继续让刘金敏帮他们找花姑娘。刘金敏强忍着疼痛,坚定的说:“我村没有花姑娘!你们这些狗强盗!”日寇见刘金敏态度强硬,又举起枪托像刘金敏砸去。刘金敏再也无法控制心中的怒火。顺手抓起随手带的䦆头,奋力的像满脸横肉的日寇砸去,三角眼的日寇气急败坏,抓起了明晃晃的刺刀,凶残的向刘金敏刺去。献血瞬时从刘金敏的胸膛流出来,染红了大地,染红了绿草,染红了夕阳。据说刘金敏被日寇刺死的时候还怒目圆睁,把两个日寇吓得撒腿就跑。刘金敏含恨死去,刘金敏的死是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无数暴行中的一例,血债要用血来还。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万分,大家一起给刘金敏办理了后事。这件事情发生后,震惊了胶济铁路周边的民众,他们义愤填膺,组织起来,拿起了简陋的武器,跟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此在第二区朱刘镇燃起了扛起的高潮。南庄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3昌乐大地乌云密布,太阳失去了光辉,黄河停止了流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百姓,被日寇的铁骑践踏,被侵略者的魔爪撕扯,百姓生活在白色恐怖中,失去了生活的快乐,失去了生活的自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死亡之神随时就会降临到自己或者亲人的头上。刘金敏事件过去不久,在1939年的3月份,日寇又来到了距离胶济铁路仅三里地的南庄村骚扰。南庄村民素以“志高、义勇”著称。当时在壮士李大勇、李怀孝等人的带领下,跟日寇斗智斗勇,大长了昌乐人民的志气,灭了日寇的威风。当时正是春天,农民正在春耕,可是由于日寇的骚扰,搅得农民无心下种。今天张三被抓壮丁,明天李四被活埋,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生路被堵死了。李大勇、李怀孝等人再也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在村中秘密召开会议,商讨日寇的计划。李大勇、李怀孝等人通过观察发现,小日本总是在天黑时出来巡逻,只留下少量的鬼子在看守炮楼。4月27日,这天乌云密布,大地一片漆黑。李大勇、李怀孝等人认为机会到了,这十几名壮士拿着大刀,扛着猎枪,抬着土炮,悄悄地摸进了鬼子的炮楼。他们发现只有3个鬼子在看守炮楼,就迅速冲了进去,还没等鬼子反应过来,他们就把三个鬼子用大刀砍死,把他们的头割下来,并把他们的首级挂在了电线杆上。然后炮轰鬼子的炮楼。在外面巡逻的鬼子听到炮声,急急忙忙的返回,已经太晚了,看到当时的惨状,气的哇哇直叫。我们的壮士凯旋归来。第二天,气急败坏的鬼子,怎能善罢甘休,他们重整队伍,气势汹汹的冲进了南庄村。实行了“抢光、烧光、杀光”的政策,浓烟笼罩着南庄村。村民们为了活命逃进了村子南面的山洞里,有的村民来不及逃亡就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活活打死,共打死打伤20多人,鲜血染红了首阳山,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日寇的野蛮行为,不但没有吓到南庄人民,更激起了他们的抗战热情,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有的当了八路军,有的留在村子中继续和日寇进行斗争。抗日的烈火在昌乐大地上熊熊燃起来。自古英雄出少年4少年入伍“春天来了万物都发青,咱们庄户人家家忙春耕……我们打蒙阴城啊,敌人想走那个炸药轰,我军齐冲锋啊,三天两夜收复了蒙阴城啊……”这是李桂英老人最爱唱的一首歌,时隔70年,李桂英老人再次唱起这首歌时,情绪仍旧非常激动,一边唱一边讲解。家住昌乐县鄌郚镇高崖三村的李桂英1941年便加入到了抗日的队伍中,那是她还是个12岁的小姑娘,然而青涩的面孔下却跳动着一颗勇敢的心。她看到日寇的铁骑践踏我国土,蹂躏我妇女,12岁的她,抱着一颗爱国的心,毅然踏上了抗战的征程,投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蒙阴战役见暴行在李桂英的记忆力中,蒙阴战役是她参加的第一次大型战役。在蒙阴战役中,八路军战士都非常英勇,跟日军硬拼,可是因为弹药紧缺,多数时候他们连发子弹也舍不得用,只能等日军靠近了,几个人用棍子打一个鬼子,战斗非常惨烈。因为我们的装备远不及日本鬼子,所以伤亡惨重,很多英雄儿女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蒙阴这块土地上。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我们才收复了蒙阴城。李桂英说:“1939年,日军占据蒙阴城后,无恶不作,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汉奸带着日本兵到村里迫害百姓,有时候抓了村民去活埋,一个坑也埋两个,也埋三个,有的一家人全被日本鬼子杀光了。他们还建立了伪政权,蒙阴城成为日军安设在沂蒙山区的一个中心据点,日军在这里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逼得当地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为了革命勇往直前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年轻的李桂英意气风发,被组织推荐为妇女主任。白天她跟着队伍打鬼子,晚上就到村里动员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加入八路军,忙得不亦乐乎。她告诉我们,她在爆破队里当过爆破手,八路军战士天黑后就会到敌军可能出现的地方埋地雷,到了白天,还要再去把那些没被踩着的地雷拆回来。在埋地雷和拆地雷的时候,他们总是随身携带手榴弹,手榴弹他们总是一直攥在手中,手榴弹的弦就扣在中指上,遇到紧急情况就甩出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那时候大家都不畏惧死亡,同志们觉得为革命牺牲非常光荣。日寇暴行,罄竹难书5在1938年春到1945年春这7年期间,日寇盘踞在胶济铁路线这个地方,对我昌乐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38年春的大桥惨案,残忍的杀害我百姓14人,逼得大桥村民全部背井离乡,逃离家园。1938年秋,日寇逼死魏家庄村民1人。1939年南庄血案,打死打伤南庄百姓30多人,造成很多家庭支离破碎。1941年闹饥荒日寇时常到附近村子烧杀抢掠,他们到老百姓家搜罗粮食,挨家挨户翻个底朝天,只要看见粮食不说二话就抢走,搞得鸡犬不得安宁。为了生存,老百姓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到墓地或者到山洞里去躲起来。谁家有妙龄少女就仓促出嫁,避免被日寇糟蹋。一些来不及出嫁的就在姑娘的脸上抹上锅灰,穿上破衣服,留成老婆婆的发型,怎么丑就怎么打扮。一些青壮年为了避开抓壮丁,被迫逃离家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来得及跑的被鬼子抓到的轻壮年男丁,不是给他们修铁路就是给他们挖煤,吃的是猪狗食,干得是牛马活,有不少的人被活活得累死。特别是老幼病残这些弱势群体,走不动、跑不快,他们一听说鬼子来了,就吓得走都走不动,有的体弱或者是生病的人就被活活的吓死,他们临终的时候,都睁着眼睛,死不瞑目。鬼子还经常对村子进行扫荡,他们对八路军恨之入骨,经常把一些无辜的群众当成八路,不是活埋就是枪毙,还多无辜的群众含冤而死。总之在八年抗战期间,鬼子在昌乐县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不会忘记。曾爷爷的故事6当儿童团团长,替八路军送信送食物我的曾爷爷名字叫刘官清,是山东省昌乐县五图罗圈村人,他身强力壮,胆量过人。在村中是出了名的硬汉子。1941年16岁的曾爷爷经常帮助八路军把募捐的东西送到乡里。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又这么热心为抗战工作,乡里委任他为儿童团团长。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他自觉地承担起了站岗放哨、送信等任务“月儿弯弯,星光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又捉汉奸,有了消息给八路传。”这是昌乐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歌”。乡里的儿童团有二三十个孩子,只要有敌人进犯,儿童团成员相互传信,让村民快速转移。信都是叠成四角形,带鸡毛的叫“鸡毛信”,意思是非常紧急。通过“鸡毛信”曾爷爷和他的儿童团能及时的把消息传达给乡亲们和八路军,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儿童团还承担着盘查行人和募捐的任务。所谓盘查行人,就是陌生人进村询问他来自哪里和去处,看他有没有“路条”,如发现可疑人员要扭送到乡里。募捐就是把各家各户慰劳八路军的食物,如:小米、鸡蛋、花生等收集起来送到乡里。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们干的不亦乐乎。加入民兵队,破坏敌人炮楼电线1945年初,曾爷爷加入了民兵队,保护村民的安全。当时日军占领了胶济铁路线,敌军在这里修建了高大的炮楼看守,曾爷爷他们一直琢磨着给炮楼“使坏”。一天,曾爷爷他们瞒着家人步行来到了朱刘店,装作来游玩的村民,悄悄靠近了炮楼。炮楼有几层楼高,周围围着一圈铁丝网,里面有人把守,根本无法靠近。曾爷爷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一根日军用来通讯的电线连接到炮楼上,这根电线很长,一直伸到铁丝网外,他们便决定对这根电线下手。夜幕降临后,等日军放松警惕,他们用钳子把这根电线剪断了。敌人就无法正常工作。曾爷爷他们就是这样乘其不备,对日军进行骚扰,使他们无法安宁。昌乐的红嫂7有一部电影家喻户晓,它的名字叫《红嫂》。那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我沂蒙山区进行了疯狂的扫荡,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一位八路军小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敌人追到这片荒芜的山岗。哑巴大嫂看见八路军战士负了重伤,后面又有敌人追赶,情况万分紧急。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引领小战士,来到了一个隐蔽的墓穴里,躲过了鬼子的追击。大嫂看见昏迷中的亲人,焦急万分,情急之下,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我们的战士。此后的日子里,她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给亲人送饭。小战士终于恢复了健康,又重返战场。无独有偶,1945年,在蒙阴战役中,一位受伤的八路军小战士,昏迷在荒山上。我们昌乐县高崖镇,一位名叫朱红美的大嫂,在去娘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小战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朱虹美大嫂听说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是老百姓的队伍。于是她使尽全身的力气把小八路背到了隐蔽的地方。回到娘家后,她把遇到小八路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她的父亲也是一位可敬人,趁着天黑,父女二人来到了山上,悄悄地把小八路抬到了家中。在家中朱红美精心地照料小八路,给她煮粥、做菜、洗伤口……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八路军战士。在她的关怀下,小八路的伤很快就好起来了。小八路在临走的时候,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大爷、大嫂,你们就是我的再生父母,等打败了鬼子,我再来孝敬你们!”朱红美救八路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鬼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到她家中搜查,此时小八路已经离开了朱红美的家,没有被敌人抓住把柄,朱红美一家这算逃过了一劫。为了赶走日本侵略者,多少普通人的勇敢地站在了时代的风头浪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不屈的灵魂!为探日军情报他当乞丐流浪8 刘化昌14岁参军做了三年情报工作,抗战胜利后才穿上军装 身穿军装,腰别手枪,手中再握个手榴弹……这一身装扮似乎是战争岁月军人的写照。而对昌乐县五图街道边下村的刘化昌来说,从1942年参加八路军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他却没能穿过一次军装。从14岁开始,他每天以乞讨者的身份探听日军的一举一动,一路走一路流浪,在日军出没的地方搜集情报,将获得的信息传给八路军。 14岁加入八路军,到日军住处探情报 刘化昌1928年出生在当时的昌乐县五图镇边下村。对于父亲,他没什么印象,母亲一个人带着他和三个哥哥一起生活,印象中小时候没吃过一顿饱饭,还经常出去讨饭。 “后来我三个哥哥都参军了。我年纪最小,就留在了家里。1942年,我在乞讨过程中认识了一名八路军。”刘化昌说。虽然他当时对当兵还没什么概念,但多年来,他目睹了日军在家乡的暴行,当听到那名八路军问他要不要参加八路军帮忙搜集情报时,14岁的他一口答应了。 刘化昌说,以前乞讨时他看到有日军就会赶紧绕开,身份发生变化后,他会努力向日军所在的地方靠近,尽可能掌握日军的信息。“我还去日军的住处乞讨过。”刘化昌笑着说。进入日军的住处后,他需要尽最大可能去记住眼前看到的一切,有多少枪、多少炮、多少日军,然后将信息送到接头人那里,“当时日军一般不抓小孩,掌握到里面的情况后我就抓紧离开去报信。” 找到接头人传信息,有时需要对暗号 刘化昌说,他无时无刻不把获取情报的事记在心里,一旦在街上看到有日军集合,他便知道他们又有新行动了,便会故作镇定地上前跟一些汉奸搭话,问他们要干什么去。 “有的人会对我厉声呵斥,但有时也会碰到一两个多话的人,透露出日军的行动计划。”刘化昌说。掌握情况后,他会若无其事地慢慢走开,一但离开日军的视线,便会加快脚步尽快把获得的信息传给接头人。 刘化昌说,负责和他接头的人有的是理发店的伙计,,的是路边摆摊的小贩,熟悉的就直接传递信息,如果碰到不熟悉的人则需要对暗号。“时间太久了,具体的暗号内容我都想不起来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把获得的信息告诉接头人后,接头人会给我写一张纸条,然后我再把这张纸条交给下一个接头人。” 这样的日子刘化昌过了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里,还是孩子的刘化昌就这样以乞讨者的身份做着“地下工作”。刘化昌说,他也曾担心万一被日军发现会不会惨遭厄运,但那个年代里,老百姓骨子里都有一股正气,一想到日军的暴行,偶尔袭上心头的恐惧很快便会烟消云散。 经常讨不到饭吃,冬天钻柴火垛睡觉 三年的时间,小小年纪的刘化昌一个人到处乞讨,连个乞讨的破碗都没有,鄌郚、乔官、南郝……刘化昌搜集着一切可以搜集的情报,他自己也记不清走过多少路,有时候连自己在哪个村庄他都不知道。 刘化昌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也经常讨不到饭。讨不到水,碰到路上有水坑他就顾不得是否干净趴下便喝。讨不到吃的,看到别人扔了还没坏的食物他也强忍着下咽。没有鞋子、衣服穿,他就到垃圾堆里捡别人扔掉的。“那时候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好好地睡一觉,平时就在村民家的门口、大树底下、大石头旁边等地方凑合着睡,但是到了冬天下雪的时候就会很遭罪。”刘化昌说,冬天他最希望能遇到一个柴火垛,那样他就可以在柴火垛里掏个洞,钻到里面取暖。 在刘化昌的记忆里,那时人们虽然时刻面临着被日军扫荡的恐惧,但对他这种乞讨的孩子还算仁慈。“如果遇到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就会给点吃的或者给点热水喝。那时候要是能在除夕夜讨到水饺,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刘化昌说,当时水饺对于他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目睹日军暴行,日军投降后才回队伍 吃不饱穿不暖并没有让刘化昌觉得难过,乞讨路上看到的日军暴行却让他非常痛苦。刘化昌说,他曾亲眼看到一些没有“良民证”的人被日军抓去活埋。 “那时候成年人都要去日军那里办‘良民证’,有‘良民证’的才敢在路上走。我当时年龄小,长得也矮,所以不用‘良民证’也可以在大街小巷走动。日军发现那几个人,没给他们任何解释的机会就抓去活埋了。”刘化昌说,他记得,当时昌乐小埠前村的一个村长也被日军活埋了。因为那时日军控制了那个地区,各村村长每天都要去汇报村里的情况,小埠前村的村长因为在汇报情况时笑了一声,就被拖出去活埋了。 日军的种种暴行,都深深烙印在刘化昌的心里,70多年过去了,他依旧忘不了。1945年,日军投降,刘化昌也结束了乞讨生活,回到八路军的队伍中。回忆起抗日战争年代的风风雨雨,刘化昌说,自己是没穿过军装,没扛过枪的八路军,以乞讨者的身份走过了三年。参加完解放战争后,刘化昌回到家乡与妻子领了证,但就在他们准备举行婚礼时,却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抗美援朝,就这样把婚礼延后了一年。 如今的刘化昌已经87岁,面容清瘦,头发花白。因为患白内障,他做过两次手术,但视力仍旧不是很好。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向孩子们讲讲自己乞讨的苦日子,或者跟村里的老人聊聊那时日军的暴行,还经常拿出一枚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反复看。刘化昌说,那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机枪狂扫,掩护战友炸碉堡昌乐的刘建顺曾是抗日战场上的机枪手,每秒能打三发子弹9

在昌乐县乔官镇北岩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92岁的刘建顺与老伴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宁静而恬淡。而70年前,身高一米八六的刘建顺是八路军山东军区沂山支队的一名机枪手,和日军有过生死较量。那战火硝烟弥漫的岁月,那眼睁睁看着战友离自己而去的悲伤,至今还鲜活地萦绕在他的脑海。

一秒打三发子弹

走进刘建顺的农家小院时,这位曾经驰骋在抗日战场上的机枪手身着灰色上衣、青色裤子,身高一米八六,精神矍铄,虽然拄着一根拐杖,但看得出身体还算硬朗。花白的胡须映衬着红润的脸色,笑容满面。一提起70年前打鬼子的事,已经92岁的刘建顺立刻来了精神。

1945年2月,还是打鬼子的激烈时刻,22岁的刘建顺成为了八路军山东军区沂山支队的一员,个头高、力气大、跑得快,不久之后刘建顺便成为副班长,并成为一名机枪手,在团长的带领下与日军斗智斗勇,展开殊死搏斗。每次战斗,刘建顺都要背着重重的机枪冲在队伍前方。

重机枪长一米多,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1000米内的敌军有生目标、火力点和薄壁装甲目标,还可以封锁交通要道,支援步兵冲锋,必要时也可用于高射,歼灭敌低空目标。那时候四个人负责一挺重机枪,有负责搬子弹的,有负责安装子弹的,而他则是最前面扣下扳机的。“一秒就能打三发子弹。”刘建顺说,那时候他们都是用两头骡子驮着机枪要用的子弹。

没有战斗的时候,刘建顺会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如何能准确地瞄准敌人,如何能保护好冲锋的战友……他都要一一掌握。

机枪扫射掩护战友

抗战的那段日子,对刘建顺来说,是非常深刻的记忆。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他,还时常梦见作为机枪手掩护战友炸敌军碉堡的情景。

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的“囚笼政策”。它的基本特点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然后以封锁沟、封锁墙为辅助,从敌占区向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的“囚笼”,逐渐包围压缩。我军由于缺乏重武器,尤其是大炮,面对敌人坚固的据点、碉堡、炮楼,只能通过架梯子爬城墙,伤亡太大不说,还往往无功而返。通过游击战,袭扰敌人的炮楼据点,炸毁碉堡,则可以有力回击日伪军妄图围死抗日根据地的企图。刘建顺所在的游击队,白天扮成普通百姓和当地农民一起种地,晚上则开始搞破坏、炸碉堡。

对于负责机枪射击的刘建顺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机枪扫射掩护好前往敌军碉堡处安放炸药的战友,阻止敌方冲锋。也正因为如此,机枪手往往会成为敌军狙击手及炮兵重点清除的目标,处境常常极其危险。

“鬼子的装备比我们好,炮弹也比我们的密,也有战友在去安放炸药的路上就牺牲了,但是由于我们多在夜间进行,大多数时候还是成功的。”刘建顺说,事实上,在战场作战中,机枪连的火力压制,往往对提高士气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士兵们鼓足劲头冲锋。

费县之战活捉日军

具体参加了多少场战斗刘建顺早已模糊,只记得他去过泰安、费县、莱芜、淄博等地,而且多数时间他都在行军,一天一夜就要走150里路。

老人记得还算比较清晰的一场战斗是在临沂费县。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游击队从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得知,在当地的一座山上有日军驻扎,但人数并不多,刘建顺所在的队伍决定进行围攻。趁夜色降临,他们偷偷靠近日军所在地,进行了突然袭击,后来才知道原来山上的鬼子只有三个人。被突然攻击的鬼子惊慌失措,一个人中枪死亡,一个人在战火中烧死,最后一个则被他们活捉了。

活捉的日本人当然是要带回部队里交给上级,领导会安排相关的教育。“当时我们这边有个叫冈野宁祠(音译)的日本人,这个人是好的,负责对抓来的日本兵进行教育。”刘建顺说,至于那个被活捉的日本兵后来怎么处理了他就不知道了。那一战,他们团也有三个战友受伤,但是并没有人牺牲,而且那次突袭胜利后,他们缴获了三八式步枪、小炮、汉阳造手枪等不少兵器。“那时候我们作战会配备手枪,每人15发子弹、3枚手榴弹。”刘建顺说,缴获的日本人的武器对他们来说,算是上档次的好武器了。

那时候,不少敌军的消息都是当地的老百姓提供的。不作战的时候,刘建顺所在的部队就会帮当地的老百姓种地干活,和淳朴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