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6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6)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_第1页
浙江2016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6)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_第2页
浙江2016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6)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_第3页
浙江2016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6)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_第4页
浙江2016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6)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2016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6)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个人图书馆qqshu.ccPAGE个人图书馆qqshu.cc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27分)(67分)1.(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15·杭州市二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1)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2)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韩非子·心度》)(1)对于治国,孟子主张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2分)(2)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015·浙东北三校高三四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②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①赡:足。②思:语助词,无实义。(1)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有何不同?(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015·宁波市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出自本段的成语是________。(1分)(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句话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015·金华十校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015·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材料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材料二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让王》)(1)从以上材料中,分别概括孟子和庄子的观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孟子和庄子的观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015·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________”。(1分)(2)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其战争观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015·绍兴市3月诊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_______思想。(1分)(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2015·丽水市高三下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选自《大学·第六章》)(1)通读文段后可知,成语________即源于此。(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分)14.(2015·金华市名校高三下二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孙丑上》)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荀子·荣辱》)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 (《荀子·成相》)【注】铄(shuò):从外部给予。(1)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各自主张仁政与法治,它们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观点,你赞同谁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2015·浙江省一级重点校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尚贤》)(1)请依据上述文段内容,解释“尚贤”的含义。(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赞同墨子“尚贤”的观点吗?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015·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2)根据王安石的这段话,结合你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在上述三者中选择你认为对实现理想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15·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三下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①彼桑土②,绸缪③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注】①彻:取。②桑土:桑杜,桑根之皮。③绸缪:缠结。(1)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使国家避免内忧外患。(2分)(2)孟子引用《太甲》里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①,退息必有居学②。不学操缦③,不能安弦④;不学博依⑤,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⑥,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⑦,息焉游⑧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⑨,厥修乃来⑩。”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注】①正业:古指大学中规定的课业。②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③操缦(màn):操弄琴弦。④安弦:懂得音乐。⑤博依:各种比喻。⑥艺:指各种技艺。⑦藏:收藏,存储,引申为积累。修:练习。⑧游:闲暇。⑨孙:同“逊”,谦虚。务,必须。时敏:时刻敏于学。⑩厥修:他的修行。来:到达。(1)古人重视“艺”的学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段揭示了君子的学业成功之道,试根据文意概括出三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注】,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选自《墨子·法仪》)【注】法仪:法度礼仪。(1)简要概括墨子对“法仪”的观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联系文段内容,简要评述墨子的观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节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1)文段中晏公独称赞梅圣俞诗歌中的某两联的事例,体现了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晏公门下的名士众多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有删改)(1)文中提到的“五代之余习”具体指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1)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一个成语。(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公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1)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观。(1分)(2)请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孟子的观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注】①甘戊:战国时秦国下蔡人,秦武王时为左相,秦昭王时逃奔齐国。②间:通“涧”。(1)甘戊在反驳船人时所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2)上述文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2015·浙江省名校高考联盟一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①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②而授官,循名③,操杀生之柄,课④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节选自《韩非子·定法》)【注】①程:比较。②任:才能。③循名:依据职位。④课:考察。(1)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联系文段内容,简要评价作者的观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集训十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1.【详细分析】(1)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答案(1)浩然之气(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2.【详细分析】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答案(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①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②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2)[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3.【详细分析】(1)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2)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然后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答案(1)曾皙孔子曾皙孔子(2)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晒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参考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4.【详细分析】(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从字顺即可。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5.【详细分析】(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6.【详细分析】(1)本题较为简单,分析材料不难看出孟子的言论集中体现在“仁”上面,韩非子的言论则主要体现在“法”上面。他们的治国主张分别是仁政和法治。(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但要注意围绕“仁”和“法”展开。作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加以阐述。可以以仁政为主,也可以以法治为主,也可以二者结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仁政法治(2)仁政与法治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因为一味施行仁政就会纵容恶者,违法者得不到惩罚自然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法治,就会使人心惶惶,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求结合现实,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7.(1)“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们不是真心归顺;“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们真心归顺。(2)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施行仁政,才能让人们真心归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单纯依靠强制和威吓是无法保证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只有以“仁”为基础,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拥戴。【参考译文】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依靠德治,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的是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的是百里国土。倚仗武力使人们服从,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只不过是因为武力不能相敌罢了;依靠道德使人们服从,人们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8.【详细分析】(1)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从文段中找到熟悉的词语或信息点。由“自暴”“自弃”可知,出自本段的成语是“自暴自弃”。(2)概括文段的主旨时,可以先分层理解概括,然后合并内容。孟子所说的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第一句,写不能和自暴自弃的人交谈、一起做事;第二层为第二、三句,解释什么是自暴自弃,即言非礼义,不能居仁由义;第三层为第四、五句,写不居仁由义的人的可悲。由此可以看出,语段的主要意思是:做人不能自暴自弃,要居仁由义。答看法时,要注重分析“居仁由义”在人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对人的修养方面、成就功业方面的作用等。答案(1)自暴自弃(2)主旨:做人不能自暴自弃,而要居仁由义。看法:①仁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义是人生应当遵循的正道。思想、言行符合仁义的原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我们遵循仁义的要求而行即可。②加强自身修养,“居仁由义”,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交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事。言谈破坏礼义,叫作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9.【详细分析】(1)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2)“知行”的意思是“认识和实行”,第一则材料中,“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圣人正是通过“行”达到完美的境界的。第二则材料中,“行”与学、问、思、辨并列,这些是获得“知”的方法。由此,考生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两者相比,前者对“行”的重视程度胜过后者。【参考译文】(对待学问道理,)没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10.答案(1)孟子:舍生取义(义重于生命)。庄子:尊重生命(生命重于天下)。(2)①孟子的观点彰显仁义的价值,强调仁义是人生选择的重要标准。②庄子的观点彰显生命的价值,反对世人因追逐利禄而羁绊自己的生命。③两种观点都表达了对人生精神修养的重视和追求。(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材料二舜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疾病,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治理天下。”由此可见,天下虽是最为贵重的东西,舜却不用它来替换生命,这就是有道的人对待天下跟世俗的人不一样的地方。……能够尊重生命的,即使地位高财富多也不会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会因为追逐利禄而危害身体。11.【详细分析】通读整个文段,从“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一句中便可以提炼出“水深火热”这一成语。(2)题目要求对孟子的战争观进行概括,具体解答时,需要从“反对”和“支持”两方面回答,文中的“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表达了孟子的态度,突出了“民本”(或“仁政”)思想。答案(1)水深火热(2)①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②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参考译文】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吞并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那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您让水更深,火更热,那也不过是换个人来统治罢了”。12.(1)兼爱(2)墨子认为人和人不相爱是一切混乱的根源,所以墨子一再强调要“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虽然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术,墨子的思想日渐从思想流变史上消失了,但其仍具有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参考译文】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在郊野战斗;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国君与臣子不相爱,那么国君对臣子就不会仁慈,臣子对国君就不会忠诚;父亲与儿子不相爱,那么父亲对儿子就不会慈爱,儿子对父亲就不会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大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13.(1)格物致知(2)首先要接触万事万物,然后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究万事万物,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参考译文】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是灵动的,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获得知识是无穷尽。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的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认识能力全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14.(1)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据,荀子以“性恶论”为依据。(2)(示例一)赞同孟子的观点。“善”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是人固有的本性。有善心才会有善行,有恻隐之心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孟子的仁政主张“爱人”,无论对于古代君主治理国家还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示例二)赞同荀子的观点。法治是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依法治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今天也有重大意义,能很好地约束个人行为,保障社会和谐。【参考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不用心想罢了。人人都有同情别人的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才有怜恤别人的政治。人一生下来就是小人,如果没有老师,没有礼法,那么人就只看到私利。君主执法严明,判断是非要有一贯的准则,规章制度既已设立,臣民就知道所要遵循的准则,官吏官职的升降都有法律作为依据,没有人能任意使人贵贱,哪还有谁想凭借与君王的私情求得好处呢?15.(1)“尚贤”是指治理国家的人崇尚、尊重、任用贤能的人。(2)赞同。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国家要想富强,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发现人才,抓好对人才的培养任用,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参考译文】墨子说:“当今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强、人口兴旺、刑法和政治合理有序,但是,国家不富而贫穷,人口不兴旺而减少,刑法和政治无序而混乱,这是从根本上失去了他们想要的,而得到了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原因就在于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不能够通过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国家。所以,国家的贤良人士众多,国家就会被治理得富强有序;国家的贤良人士少,国家就会被治理得贫穷混乱。所以,王公大人的当务之急,也就在于增加贤良的人的数量。”16.【详细分析】(1)作答本题,要通读全段,整体把握段意,抓住关键语句,如“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等进行概括。(2)作答本题,首先要对原文中成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作出准确的理解。文中所说的“志”,可以理解为意志,即恒心和毅力,“力”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能力、特长,而“物”则可以理解为客观条件。在对“志”“力”“物”有了准确的理解之后,确定一个观点,根据自己的求学和生活经历谈自己的看法即可。答案(1)“力”(能力、力量)“物”(外物)(2)(示例一)我认为,“志”对实现理想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我曾经对书法很感兴趣,便拜师学习,也小有收获,后来迷恋网络游戏,坚持了半年的书法练习便结束了。当同伴春节前夕在街头挥毫为市民写春联的时候,我只能看着。意志和恒心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没有坚定的意志,小有困难便见异思迁,轻易放弃,自己的能力再强,客观条件再好,也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示例二)我认为,自己的能力对实现理想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我的数理化成绩不怎么好,但作文写得特别好,老师说我形象思维的能力强于抽象思维的能力。后来文理分科,我进了文科班,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要是进了理科班,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优势。马拉松冠军是“跑”下来的,羽毛球冠军是“打”下来的,你有怎样的能力,就做怎样的选择,不顾自己的能力,单靠雄心壮志打天下,难免失败。(示例三)我认为,外物即客观条件对实现理想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我原来对作文不感兴趣,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上了高一,遇到一位语文老师,他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对语文和作文萌生了兴趣,去年参加全县作文大赛,还得了二等奖。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外物相助,人往往是难以成功的。善于抓住机遇,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言之有理即可)17.答案(1)贵德尊士(或尊贤、使能)(2)孟子认为,如果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问题,那么还有解决的余地。但是如果是由自己内在因素导致的问题,那么就没有解决的余地了。孟子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告诫统治者要尊贤使能,奉行仁道,不要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享乐怠惰,否则等于自招灾祸,且无可挽回。告诫统治者要防患于未然。【参考译文】孟子说:“施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不施行仁政就会遭受耻辱。现今人们虽然厌恶耻辱却又自处于不仁,这好比厌恶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如果真的厌恶耻辱,不如崇尚道德而尊重士人,使贤德的人处在合适的官位,让能干的人担任一定的官职。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修明政令刑法。(这样做)即使是大国,也必定会对此感到畏惧。《诗经》中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剥取桑树根上的皮,缠结好巢穴的口。现今这些树下的人,谁还敢欺侮我。’现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享乐怠惰,等于自招灾祸。祸或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诗经》中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自己寻求更多的福气。’《太甲》中说:‘上天降灾,尚且可以躲避。自己作孽,便无法逃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18.(1)学艺可以调动激发学习的兴趣。(2)①在校与在家学习相结合(或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②学业与技艺学习相结合;③不断积累与练习;④态度谦虚恭谨,时刻敏而好学。(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参考译文】大学教育,老师按时设教所教授的内容是大学中规定的课业,回家休息时也得在家学习。不学习操弄琴弦,就不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诗经》;不学习对各色服饰的规定,就不懂得礼仪;不重视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要不断积累,反复研习,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如果能这样,就能学懂课业并尊敬师长,乐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这样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尚书·兑命》中说:“谦虚恭谨,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19.(1)不可无法仪,以天为法。(2)①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以天为法,以天意为准则。②墨子所说的天意,即墨家所主张的兼爱兼利原则。【参考译文】墨子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度礼仪,没有法度礼仪而事情能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