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研究目录TOC\o"1-2"\h\u15775论“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研究 126922一、网络暴力的概述 15427(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14172(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116338(三)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313181二、“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概述 525528(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515232(二)“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特征 67212(三)“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 77632(四)人肉搜索侵犯的权利 723263三、我国关于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定 105867(一)多个法律部门的综合性治理体系 107560(二)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的不足 1123583四、预防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法律途径 1324835(一)设立关于非法“人肉搜索“的专项罪名 1310381(二)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的刑事定罪标准 1418107(三)强化执法监管机制 1426496(四)完善司法救济 1517969五、结语 153664参考文献 16摘要:近两年来,“人肉搜索”行为发展的“越来越热”。在网络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人肉搜索”的发起人,传播人,评论人。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人肉搜索”在无意间,不可控的情况下逐渐发展成为网络暴力的一种形式。从观点不同引起的网络骂战到侮辱、诽谤、披露个人隐私造成当事人甚至其亲属的困扰,把问题从虚拟的网络环境引到现实生活中,使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甚至是人身健康权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在诸多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中,“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最具争议。“人肉搜索”行为像一把双刃剑,不可磨灭的是人肉搜索在舆论监督、弘扬公共道德、促进公民社会的自发成长等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人肉搜索”在搜集信息探寻真相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对当事人的私人信息泄露的行为。“人肉搜索”需要的不是禁止,而是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对其采取相应的法律规制措施。目前,我国针对“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相关法律规制已形成多个法律部门的综合性治理体系,但比较分散、彼此间缺乏协调统一、审判中可操作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对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进行完善。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法律规制目录TOC\o"1-3"\h\u14439一、网络暴力的概述 1356(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16001(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1314631.主体隐蔽性群体规模大 1137272.传播行为的非理性 252103.传播速度快,影响恶劣 220721(三)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3165181.网络语言暴力行为 3129762.网络谣言传播行为 4180853.“人肉搜索”行为 4986二、“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概述 530633(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55602(二)“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特征 567751.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6190492.参与方式的匿名性。 6120833.信息收集高效性与公开性 623010(三)“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 6271011.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 6307862.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自媒体广受青睐 717313.司法体制不健全 74128(四)人肉搜索侵犯的权利 7285671.侵犯隐私权 7204742.侵犯名誉权 877243.侵犯肖像权 1025206三、我国关于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定 1021031(一)多个法律部门的综合性治理体系 1012760(二)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的不足 1164381.司法解释层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个人信息的范围不清楚。 11225382.网络暴力的入罪标准不合理 12258963.规制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罪名不完善且入罪难。 12102054.司法实践困难 122883四、预防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法律途径 1324949(一)设立关于非法“人肉搜索“的专项罪名 135345(二)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的刑事定罪标准 1429441(三)强化执法监管机制 1424612(四)完善司法救济 1428709五、结语 15一、网络暴力的概述网络暴力的概念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当前有传播学、法律、社会学等各种研究角度,传播学的研究者们指出,“网络暴力”是一种舆论暴力,是在虚拟环境中,多数人的情绪对个别人的非理性发泄,法律的研究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侵权行为。社会学的学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个没有规范和约束力的网络行为。总的来说,所有的学者都对网络暴力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根据这些专家学者的看法,本文提出互联网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个新兴的、运用网络技术对他人进行的暴力形式,是传统社会暴力形式在互联网上的扩展。它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活动,只是通过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上发布有侮辱人、损伤率高或者煽动性的话语、文章、照片或者录像等,以实现对人实施身体攻击的目的。致使当事人的名誉受损,隐私也被公布与众的一种新型的“暴力”侵权形式。(二)网络暴力的特征1.主体隐蔽性群体规模大在生活中,当我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采用查监控,旁观者的证人证言等手段来确定侵权者的身份,但在互联网的虚拟大环境下,当受到网络暴力时,我们只能记住侵权者的网络ID账号,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网络ID账号都是假的,用户名可能不存在,如果侵权者放弃这个账号或者换个账号名称,这个人便在网络中消失了,我们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侵权者主体。更麻烦的是,在网络环境中的侵权主体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种状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具体分析:第一种情况是,在某些事件在网络上被曝光以后迅速引起很大的关注度,关注事件的这些网民就会形成一个团体,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随着事态发展下去,逐渐地会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形式或者是两种激烈对立的观点冲突,都会给处在该事件当中的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和伤害。第二种行为性质较为恶劣,网络上有一个群体叫“水军”,他们把发表评论作为公关职业,例如某当红明星的丑闻被曝光出来,明星就可以雇佣大批水军,他们混迹在网民的言论中,在恶言的评论区进行发表维护的言论进而将明星洗白。如果这些水军被雇佣去诽谤他人,后果将难以想象。2.传播行为的非理性在网络空间,人与人之间不受限制的可以自由交流,面对陌生人我们可以比熟人间的聊天更为放松,和陌生人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某一热点事件被发布到网上,网民就会迅速展开讨论,一小部分理智的网民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只浏览言论不会随意的跟帖站队,但大部分的网民容易受到水军的舆论干扰,盲目跟从别人的言论,这就是水军带节奏的目的所在。3.传播速度快,影响恶劣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传递消息的方式除了传统的通过人的面对面,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信、视频聊天,多人的话我们为了方便可能就会建一个微信聊天群,群里最多能容纳500人。但是在网络暴力的平台,可以同时容纳几亿人的实时沟通,就拿我们经常用的微博来说,微博的热搜榜它是用来更新时事热点的,平均每分钟更新一次,点开热搜榜我们能清晰地看出该话题的点播量和评论量,排在第一的热搜点播量往往会有几亿之多,当某一大牌明星被爆出一个事件经常出现微博平台崩溃的现象,我们可以想象这将是多少点播量,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网络暴力中,在全国几十亿网民中它的传播速度将是不可估量的,造成的影响也是难以想象的。(三)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经过对有关网络暴力相关文章的大量调查,从2000年开始中国网络暴力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同时由于网络的普遍使用,在网络平台中也逐步产生了“人肉搜索”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与发达,在2006年互联网暴力事件逐渐发展并大规模的走向公众视线。在各种社交平台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网络暴力的形成创造了平台。随着网络暴力现象逐渐走向公共媒体,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探讨。而在此阶段,网络暴力主要体现为故意披露他人信息、传播谣言,又或者采取线下恐吓等方法来进行施压。而此类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也给其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2008年,国内诞生了“首例网络暴力案件”,当事人利用正常司法诉讼来进行维权,成为中国网络暴力现象通过正常司法程序保障权益的起点,这一案件也引起了公众的诸多注意,中国也开始相继出台了保护网络秩序的有关规定。目前,国内外的网咯暴力事件都有了一些主要的形式。1.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语言上的暴力不存在需要任何成本的情况、网民的自我心理约束力相对单薄、互联网运营商的监督不严以及各类社交网络问题愈演愈烈等诸多因素,使得不少人把网络看成是宣泄自我情感的垃圾场。不论是中国时政热点新闻、社区热点新闻事件、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上的各大热点新闻搜索榜的内容,以及明星粉丝的微博评论,各种令人惊讶的脏话和言语诅咒随处可见。本人认为,网上语言暴力主要存在于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直接叱骂;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在网上人们对一件事物的态度评价不同时,有的叱骂人就可能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羞辱性的叱骂话语令人震惊。更有甚者,部分人的行为并不消极,只是因为一点小事而被人攻击和谩骂。例如韩娱工作者崔雪莉,也只是由于穿衣风格比较大胆而遭到网民的长期谩骂,最后不堪社会重压自尽。演员及家属所遭受的殴打、咒骂、P遗照、P血腥图片等也屡见不鲜。2.网络谣言传播行为互联网网络谣言,泛指嫌疑人恶意利用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传递错误信息的行为。利用互联网宣传谣言造假行为严重侵害了普通人民群众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财产权。如果网络谣言内容包括重大自然险情、灾情、疫情和公安警察的日常治安工作情况,如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安全事故等,那么这些谣言经过网络的宣传还可能会严重破坏社会稳定和危害国家安全。而随着互联网传播用户的不断激增,互联网环境也随之复杂多变。况且还有许多人有通过挖掘他人的隐私通过售卖获得商业价值的愿望,更有甚者会添油加醋一些符合大众口味的假料再添上引人误会的标题内容来吸引公众的点击量和转发量。3.“人肉搜索”行为“人肉搜索”引擎,这是一个由猫扑(mop)网等网站所首创的检索方法安冉.《论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及其刑事规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112页。。最初的目的也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发帖,以寻求各种帮助、信息、线索等,同时它也有方便社会公众监督的重要功能,在中国的反腐败惩治活动中也起到了中国互联网的独特监督功能。但近年来,“人肉搜索”正慢慢失去控制。如今,由于网友数量日益增加,网络普及率也逐步增多。大量的陌生人怀揣各种目的,参与到某一件事情的“人肉搜索”中,使“人肉搜索”变得更加简单和有效。而互联网虽然具有高度隐匿性,不过它也没有充分的秘密,只要曾在网络平台上活跃过,它就会或多或少留下痕迹,所有引擎的搜索结果都会记录下来。安冉.《论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及其刑事规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112页。二、“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概述(一)人肉搜索的概念“人肉搜索”本意是指利用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网络人类信息搜索互动转化为一种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人类网络信息实践活动,将单调又僵化的信息检索互动过程变成“一人发问、八方应答,一石惊起千层浪,一声召唤惊醒万颗丹心”的网络个性化搜索互动体验高志宏《“人肉搜索”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分析》,新疆社科论坛《政治法律》2009年第33页高志宏《“人肉搜索”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分析》,新疆社科论坛《政治法律》2009年第33页近年来人肉搜索对公众人物的舆论监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人物包括政府官员、明星、企业家。由于传统媒体的受限性,导致它不能及时对公众人物进行报道起到监督的作用,官员肆无忌惮地徇私舞弊,官员受贿之风盛行,明星的道德败坏及所办公司的偷税漏税现象此起彼伏。法律的震慑作用发挥不出来,人民的利益受到极大地损害,而人肉搜索就能发挥它的技术优势和人民的行动能力,极大的对公众人物起到监督作用,如果能把人肉搜索规范得当,就能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公众的监督和公众讨论。(二)“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特征1.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2020年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archives/1041487.html.表明,截至2021年6月,全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冲破10亿,达到七成以上的人数可以实现网络自由,超出十多种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在五亿以上,平均每天进入网络的时长达到26.9个小时。CNNIC:2020年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archives/1041487.html.2.参与方式的匿名性。“人肉搜索”的主体即提问者和解答者,在各个搜索平台都是以虚拟网名的形式出现,尽管当他们第一次登录搜索平台的时候,平台将要求他们填写真实的身份信息,但基于安全的考虑,各大平台都会对这些隐私信息进行遮挡,所以“人肉搜索”背后的主体都隐藏在虚拟世界,以虚假的身份进行各方的交流。3.信息收集高效性与公开性有时,仅需要发布一张和被搜索人有关的图片或视频信息,被搜索人的全部个人信息将会在一天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被披露出来。“人肉搜索”参与人数众多,信息来源广泛,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搜索目的,获得专业的并且在传统搜索引擎中很难获得的有效且准确的答案。在信息检索的效率和成本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收集的信息通常对公众公开过,并会永久存储在网络空间中,以便人们可以随时搜索。“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1.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以社群行为生活,家庭关系是以乡村为主的,以亲缘和地缘相结合的社会群体,成员间互动频繁相互熟悉。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邻里间的关系异常的融洽,人传人的方式成为了人肉搜索信息收集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现在跟风行为的原因,网民在对事实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受到舆论的引导,盲目跟风,丧失判断力。2.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自媒体广受青睐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动,自2014年以来,参与自媒体的人数增长势头迅猛,到2015年突破200万,2021年从事媒体的全职员工人数达到370万人,兼职员工超过600万,包括学生,白领,专家,医务工作者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3.司法体制不健全我国关于网络暴力的立法不明确,对“人肉搜索”行为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去规制,追责困难,致使人肉搜索行为逐渐肆无忌惮。人肉搜索侵犯的权利1.侵犯隐私权“人肉搜索”中最具典型的表现就是被搜索者的身份信息、工作地点、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等我们最不想让外人得知的信息在网上公开暴露出来,经过网络的传播,当事人的相关合法权益都会受到相应程度的损害。《民法典》里规定,自然人可以行使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众所拥有的私人生活安全和秘密信息依法受到保障,而不被别人不法侵害、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项人格权。一般按照隐私权的定义可以把个人隐私信息进行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格尊严有直接关联的私人信息,如裸照、生理疾病,性生活等按照一般的社会观念不愿意被人尽皆知的私人信息。第二类则是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联的私人信息,如,家里住址、电话、工作单位、年龄、身高、体型、兴趣爱好等私人信息。本人的观点是,这些若在网络上公开暴露并进行传播的,这并不全都能触犯隐私权,由于现代社会崇尚信息公开化,各大app网络平台在注册相应的账号时都可以自主的选填一些个人信息,例如,当代年轻人熟知的QQ、微博、抖音或小红书等平台上,当事人自己主动公开进行填写的信息不应该把它归属于隐私的范畴,进行传播暴露的话也不应该归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范畴,虽然上述规定意味着公开当事人自愿的信息不属于侵犯隐私权的对象,但若是公开暴露当事人非自愿的个人信息,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私人生活的安宁,使自己的私密活动难以进行。那么上述的这些信息就要归属于侵害隐私权的对象。例如,2008年发生的一个著名网络公共事件,也是号称““人肉搜索”第一案”“姜岩死亡博客案”,由于网友使用“人肉搜索引擎“公布了王菲的个人隐私,使被告王菲及其家人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严重干扰。最后王菲以侵害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为由起诉了侵权的三家网站。2.侵犯名誉权“人肉搜索”不但曝光他人的隐私权,还可以编造事实,对当事人羞辱、谩骂、诽谤,这些行为很容易引发名誉侵权。在“人肉搜索”的第一案中,法庭即裁定被告网站违反了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相关规定。按照中国的《民法典》规定,民事责任主体享有名誉权,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以诋毁、诽谤等方式损害他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责任主体的道德、声望、能力、信誉等的社会评价。我国新颁布的《民法典》将人格权单独列为一编,这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极大地体现了我国对包括名誉、声誉、隐私等在内的人格权的重视。发动“人肉搜索”有可能对被搜索人或其亲属的名誉权构成侵害,其一,提供“人肉搜索”的信息如果是被捏造的,针对虚构的事情或人物形象实施“人肉搜索”,被搜索对象也不仅仅是事件中的当事人,还有极大的可能损害无辜人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较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发生在陕西,一孕妇就餐时在餐厅内伸腿绊倒男童案件,有些不理智的网友辱骂孕妇并对事件中的孕妇实施了“人肉搜索”,并曝光其年纪、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在此过程中,一位无辜的孕妇被波及其中,仅因为此人信息与涉事孕妇信息有些类似而被人误以为事件里的孕妇,并遭到网友的言语攻击,虽然多次发文称自己不是视频中孕妇但网民们并不相信,无奈之下不得不关闭评论。虽然该无辜的孕妇并未受到实质性的伤害但对其的名誉还是会受到一些损害。其二,即便是那些品德上应该受到谴责的人,但网民们在发动“人肉搜索”后,其搜索引擎所公布的个人信息内容也往往会明显超出事件自身的范畴,会将当事人大部分的个人隐私信息甚至是其直系亲属、好友的个人隐私信息公布出来,而且在实际中也常常会发现一些网民对其采用过激的各种惩罚举措,超出了道德谴责的合理界限,所以“人肉搜索”引起的对于当事人进行惩罚的手段和方式的“度”是无法完全把握好的,常常会超出社会伦理道德的边界,轻则演变成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遭受损害,重则当事人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三年前的四川省德阳市一女医生在遭遇网络暴力后服药轻生,该案件在2021年开庭审判,这个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安医生与丈夫在泳池游泳,男孩对安医生有冒犯举动拒不认错,安医生夫妇和男孩的家长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警方介入调解未果,之后男孩的亲属为了泄愤在安医生夫妇两人工作地方大闹,经过媒体的夸大事实,夫妻俩人被“人肉搜索”,最后安医生不堪压力自杀,其丈夫将男孩的亲属告上法庭。这也告诫我们。在网络暴力下,伤害和被伤害是没有界线的,三年的时间,舆论终将散去,网友逐渐忘记这个事件,但两个家庭却遭受了严重的创伤。3.侵犯肖像权肖像权是专属于自然人的,是在本人肖像上所表现的人格利益的人格权。中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对肖像权的保护也有明文规定。肖像权人可以对自己的画像行使专有权和随意处分权,其他人如果未得到肖像权人的承认和许可,则不可以私自利用其肖像。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被搜索人的许可而私自制作、复制、使用肖像权作品的,这些情况都属于私自利用别人的肖像、都构成了侵害肖像权的侵权行为。三、我国关于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定(一)多个法律部门的综合性治理体系近年来,网络侵权现象日益凸显,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信息的网络行为给传统人格权保护的法律规则带来新挑战,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立法机关在立法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去制定法律法规,希望通过法律来给施暴者给与震慑作用,从源头上来控制网络暴力的发生。中国民众拥有《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互联网平台上的言论自由是现实生活中言论的延伸。在现实中,含有辱骂、造谣、攻击性的言语已经明显超过了《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范畴。在民事立法方面,中国的《民法典》以及最高院有关对网络侵权问题的司法解释对互联网侵害问题的立法规则做出了完善,确定了互联网使用者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责任,增加返通知等规定,从而增加了互联网提供者的注意义务。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中关于“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规定一般聚焦于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人肉搜索”实施者通过发动广大网民的力量,以非法的方式所获得的信息这可能触犯到了中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侵害公民信息罪。并且最高院有关与侵害中国公民信息犯罪问题相关司法解释也对其作出了完善。在行政处罚方面,《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行为有详细的处罚高媛:《自媒体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高媛:《自媒体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2):8-1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也明文规定了不得私自收集和贩卖个人信息。(二)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的不足1.司法解释层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个人信息的范围不清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公众个人信息的范畴,在该司法解释中虽然详细列出了公众个人信息,但是,在法律实践中,却经常存在着泄露公众的年龄、性别、学历、病史、婚姻情况等这类个人信息的情况,给公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甚至可能会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不过,由于上述部分列举的个人信息内容并非都一律符合公民个人信息的适用范围。所以,在这些特殊情形下,针对任何泄露该类公众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是不是都可以一律通过民事、行政法加以规制?或者是不是都一律规定需要通过刑法加以规制?2.网络暴力的入罪标准不合理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明文规定,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才可实施定罪处罚,如果根据《网络诽谤司法解释》中将“一诽谤信息的点击率、浏览人次数超过五千次之上,和被转载次数超过五百次以上的”犯罪行为,就视为已经符合“情节严重”的入罪标准。本人认为针对该网络暴力的入罪标准并不明确,并且合法可操控性强。原因是因为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巨大,所以只要在互联网中发布信息,就会快速流传起来并不易被消息发布者所控制。但同时,浏览量、转载量等数据的真实性也并没有得到保障。而目前不少平台、网站和个人都可能利用或雇佣水军来收集虚假的信息点赞、关注和转载等。一旦忽略了互联网庞大的用户数量和数据的真实性、自发性等,将会造成入罪标准的下降。总的来说,我们不能简单的只通过看点击转载量来判断一个事件情节的严重与否。3.规制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罪名不完善且入罪难。网络暴力犯罪是网络暴力中最常见、最普遍、最严重并且最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一种犯罪。然而,中国的刑法没有对各类网络暴力犯罪规定专门的处罚罪名,因此网络暴力大多在刑法上被认定为故意侮辱和诽谤罪。另一方面,由于侮辱案件、诽谤案件都是刑事自诉案件,即除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危害国家利益的案件外,只能即告诉才予以处理。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案件涉及各类网络暴力的自诉案件,在调查取证、认定犯罪嫌疑人、确定犯罪证据、定罪等各个方面都经常面临困难,这也是目前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却并没有真正得到我国刑法严格有效规制的重要原因之一。4.司法实践困难一是责任主体无法明确。基于网络暴力的主要特征之一,即参加网络暴力人员数量众多,致使暴力的始作俑者往往无法做到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确认,以“人肉搜索”为例,由于网民数量庞大,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网民在互联网上不断暴露其他公民的信息。然而,由于参与人数众多、转载次数太多等原因,无法做到第一时间进行确认谁是暴力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者,再加上法不责众的心态作祟。二是调查取证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的数据容易被修改和销毁、信息的保留时间有限,侦查部门和被害人都无法获取证据,影响了整个证据链的完整性。四、预防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法律途径(一)设立关于非法“人肉搜索“的专项罪名网络暴力主要包括三种行为,即“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和网上谣言传播。但是,目前中国刑法没有对这三种网络暴力行为分别制定法律法规进行处罚,首先,在网络暴力中的具体行为和举措难以进行定性和准确归类,进而可能导致专项打击罪名以及其他相配套的法定刑难以及时颁布施行,导致一些网络暴力无法及时受到法律的惩罚,因为它们不符合刑法的其他指控罪名的构成要件,或者处罚过轻,最终不可能利于有效打击这些网络暴力行为。第二,刑法本身具有法律预测和引导功能,但由于网民间的法律普及率低,网民往往无法充分预测和判断自己的犯罪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不知者不为过”,刑法不能充分发挥到对犯罪人的指引和震慑能力,本人认为,我国《刑法》中增加规制网络暴力的专业犯罪行为,确定相关的专项罪名,便可以更好的维护互联网秩序,更好的保障人民的权利。(二)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的刑事定罪标准通过对上文分析可以得出,由于目前我国对网络暴力犯罪的刑法严格规制,在司法解释层面存在着一定问题,所以,必须进一步细化入罪规范,以便使《刑法》可以更好地规制网络暴力事件。“人肉搜索”的参加者众多,每个人起到的角色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明确行为着的类型及其责任。根据参与者在“人肉搜索”行为中的角色,可将参与者分为以下四类:“人肉搜索”行为信息发布者;评论、转载、点赞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媒体和营销号。然后确定上述主体的行为类型及其所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这不仅减少了在处理“人肉搜索”等活动时一刀切的特殊情形,而且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更方便司法机关在定罪量刑方面更具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打击犯罪,达到了刑法预防和惩治犯罪行为的目的。(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导演与出品方合作协议3篇
- 品牌优化发展合同
- 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
- 2024年度艺人经纪合同详细条款2篇
- 北京技术服务合同续签协议终止条件
- 农业融资协议模版
- 高端会议咨询服务合同
- 结婚宴会预订合同
- 2024年度数据处理服务合同标的为大数据分析
- 协议库存采购合同内容
- 学校体育馆应急疏散预案
- Unit3lesson2说课稿 - 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4年6月2日《证券投资顾问》真题卷(79题)
- 金融知识进万家
- 招商专员培训资料
-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 江苏省苏州四市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2024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完整版
- 2024年全球 二次元移动游戏市场研究报告-点点数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