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_第1页
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_第2页
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_第3页
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_第4页
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林耀华:1910-2000,当代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1935年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与变迁,该书在伦敦出版,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和诸文化现象做了缜密的考察,著有《凉山彝家》,在美国出版,是中国学者对凉山地区彝族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早期著作之一。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并吸收历史上优秀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开展起来的。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族群: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比照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地域渊源:族体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民族文化:见文化章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开展过程中形成的性格、感情、爱好以及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民族心理是由不同的历史条件、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地理位置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意识。指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是对自己民族的社会地位、民族利益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等的理解和认识。它使本民族的成员在情感、态度和意向上发生共鸣。(二)民族感情。指对自己民族所处的实际地位和民族之间关系的情绪反响,以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爱憎形式表现出来。(三)民族中心主义。指从本民族的立场出发,以自己的民族为标准来衡量评价其他民族的一种倾向。(四)民族性格。指一个民族的典型特征的集中反映。(五)民族定型。指对某一民族的固定看法,其中常带有对其他民族的偏见和否认情绪,故往往成为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障碍或民族纠纷的根源。次生形态民族: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同化民族强迫同化:民族自然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异化:民族异化又有民族分化与民族组合两种形式。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局部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民族分化多是因民族迁徙等原因造成居住地域与原先地域隔离而产生的。某一民族的一局部长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生活,民族特征逐渐发生变化,最终成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单位。当然民族分化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新的民族单位的单独形成。民族过程:民族共同体自我认识:民族共同体对本身的历史和特征的认识,理解与综合,并形成为民族的自觉意识,是对长期的民族形成、繁荣和开展历史过程等客观事实的自我表述,它具有长期性、相对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民族问题:一个开展,三个关系民族认同感同一民族的人客居异乡异国,通过观察和交谈,根据其外貌、语言、服饰、礼仪、行为习惯和性格的种族特征与民族特征而相互确认对方是自己的同胞,从而产生民族情感的心理反响。在本乡外乡不显著,在异国那么比在异乡更显著。生活在异族人占多数的异乡和异国的环境中,本民族的人比其他民族的人更觉得可亲可信。在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时,民族认同感将会更为强烈。民族自尊心民族自我尊重的一种心理素质。世界上各种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素质,但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共同自尊心理。一般地说,民族自尊心表现为尊重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历史文化等方面。它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民族的生存和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同民族自豪感是紧密联系的,而同民族自卑感是相对立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开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是社会开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形式,但作为民族的心理素质(包括民族自尊心在内)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就逐渐形成了的。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再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开展,人们觉悟的不断提高,世界各民族将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那时,民族心理素质也将不复存在,民族自尊心也将随民族的消亡而消亡。民族心理素质亦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状态”。在长期历史开展中形成的为本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民族特征之一。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社会风气、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等形式,表现本民族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自豪感。在阶级社会里,某些民族心理素质被打上阶级的烙印,然而与阶级心理状态又不完全相同。民族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开展,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民族感情民族社会的成员对本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民族利益、本民族发源和居住地、本民族自称以及本民族其他成员的感情。民族感情是民族成员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心理素质的组成局部.通常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认同感与自豪感。民族感情与民族相始终。在民族交往中能否尊重对方的民族感情,直接影响到民族关系。民族结构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任何一个民族都以一定的结构作为它的存在方式。民族结构的形式,受各民族的民族特征、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开展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各有差异。所以说民族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有机的系统结构。处在不断开展变化的动态之中,其运行不只是机械式运动,它还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能动性。民族压迫在阶级社会中,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以民族的名义对被统治民族行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权的行为,民族压迫由来已久,在帝国主义时代成为一种国际现象,主要表现为殖民压迫、殖民掠夺和民族侵略、颠覆、干预及控制等行为。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紧密相关,在阶级社会中,民族压迫的实质往往是阶级压迫。只有消灭阶级,各民族才会有平等的权利,才能摆脱压迫而获得解放。民族平等各民族不分大小,地位和权利一律平等,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那么。在我国历史上,孙中山先生曾在他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族主义”中,主张民族平等,但却一直未能实现,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反而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制订了各项正确的民族政策,并且切实地加以贯彻和执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反对了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才得以真正实现民族平等。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开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表达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华夏:见民族史。四夷:见民族史民族区域自治:见民族政治章自治机关民族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是指1979年以后,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资料,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是分别介绍各自治地方根本情况的著作,概述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民族成分、人口分布、地区沿革、社会经济结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实际上是具有方志性质的手册,对于了解某一民族区自治地方的概况很有帮助。民族化是针对实行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而言的。具体表达在三个方面:①自治机关干部要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②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③自治机关要重视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形式。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族际社会,也就必然产生民族问题。因为民族特点本身在使人们区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同时便包涵着形成民族问题的内部机制,民族特点导致民族差异,民族差异是以民族特征为前提的,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一切层面之上。民族与民族差异的存在产生出不同的民族问题。也有人认为:民族问题是和民族存在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具体到民族问题存在的范围和时期、内容和表现形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与阶级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与社会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等方面。总之,民族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民族差异的持久性也将使民族问题长期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态和内涵意义不尽相同而已。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拟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它通过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一般认为人格具有下述特性:①整体性,即是统一的整体,有机的组合。②独特性,即是总体上区别于他人的系统。③多样性,即含有众多的个性心理要素。④适应性,即为适应环境可作自我调整。⑤稳定性,即经常地表现在行动中。⑥可变性,即可以改造和转变。少数民族❶指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而且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有时也包括外来移民。在某些场合,少数民族一词主要着眼于他们在社会上、法律上的附属地位,而不一定指人数较少。联合国所下的定义,也包含有附属集团的含义。❷中国对其境内人口居于少数的诸民族的总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与汉族同为中华民族的组成局部。因汉族以外各族的人口总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几,故称。经民族识别,中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中东南地区。现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教事业都有很大开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民族干部队伍正在成长壮大;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稳固和开展;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道,正为把中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强国而努力奋斗。民族识别调查:是指在1953开始的,我国民族工作者所进行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这一大规模的科学性很强的调查研究任务,在各级党政部门领导下,在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协助下,经过四年的努力,于1956年初战告捷。民族识别的结果,使我国目前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历来被公认的外,40多个民族至此有了自己明确的族属。从科学意义上说,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研究,堪称世界民族研究史上的壮举,它受到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瞩目。并为党和国家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指引了方向。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指从1956—1958年,我国民族学工作者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工作者的协同下,以近千人的强大阵容,在全国16个民族地区开展了全面深入地调查,再一次取得了巨大成果。一是了解到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开展不平衡性突出;二是发扬中国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传统,在数千万字调查资料的根底上,编辑出版了三套丛书初稿和调查资料300多种。队群一种原始的、政治上独立的、小规模的*社会组织。一个队群的人数大约为50~150人。其获取食物的方式一般都处在狩猎采集阶段。他们经常流动,为季节性地利用各种动植物资源而迁徙。队群由一些*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构成,其规模常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可以获得的食物资源的数量而分合。队群共同占有资源、生产资料,一般不存在私有财产的观念,平均分享全部资源,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队群是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单位。其内部的政治、决策、管理与制裁一般都是非正式的,没有正式的、永久性的领导机构。成员地位平等。大事一般由全体成年人共同决定或由最有资格的成员来决定。这些最有资格的领袖人物是自然形成的,是由其对社区的影响,即社区对其技能、明智、谦逊及经验的认可而产生并获得地位、威望的,他们实质上只是平等的群众中的头号人物,而不是有实际权力的首领。由于近代大多数狩猎采集民族都曾经有过队群组织,因而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在农业产生以前,或者说在大约1万年以前,队群这种社会组织可能是所有社会的特征。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公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开展而解体。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局部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血缘婚:群婚的早期阶段,一种同一集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互为共夫共妻,异辈之间绝对禁止通婚的婚姻形式。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为后来母系氏族的族外群婚奠定的根底。亲属制度:亲属制度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的一种社会标准。亲属称谓是人类学研究社会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据,最早系统研究亲属称谓的是摩尔根,他认为人类亲属称谓分为类别式和说明式,前者是把同一范畴的亲属用同样的称谓,而后者那么对不同的亲属运用不同的称谓加以更全面的区别。摩尔根试图通过研究亲属称谓来研究人类家庭形态的演变过程。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制度除了亲属称谓以外还包括相应的态度体系。亲属关系:亲属关系一般包括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血亲关系是依据血缘继承为原那么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收养关系,最主要的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姻亲关系主要指异性之间以社会成认的以两性关系为根底而形成的婚姻关系,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形式以亲属关系结成的群体也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组织细胞。〔由姻亲和血亲关系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关系〕继嗣群:继嗣群是指按照其所在社会所成认的继嗣原那么形成的具有共同祖先和血缘关系的群体的集合,它一般包括父系继嗣群也就是以追溯同男性祖先血缘关系为原那么形成的群体,母系继嗣群那么是以追溯同女性祖先的血缘关系为主要原那么。还有两可继嗣群,就是社会成员可以同追溯男性祖先的血缘关系,也可以追溯同女性祖先的血缘关系为标准。(由按照社会所成认的继嗣原那么由共同祖先所传下来的血亲群体。)家庭:家庭是指由血亲和姻亲关系结成的人的共同体,包括纵向的血缘亲属以及横向的由婚姻关系产生的亲属。有至少一对社会所认可的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和同居关系以及他们所生育的子女。家庭还分为核心家庭〔父母及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扩大家庭〔父母和两个以上已婚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和组合家庭〔已婚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等形式。一夫一妻制亦称单偶婚、“个体婚”。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从对偶婚开展而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父权制代替母权制,世系与财产继承开始父系计算而形成。它确实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确立这种婚姻形式,主要由于私有制的开展。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男子掌握经济大权,女子处于附属地位。父亲的财产只能由出自父亲的子女继承,因此作为妻子必须严格保持贞操和对丈夫绝对服从。这种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而言的。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女子受男子统治,女子只能嫁给一个丈夫,而男子特别是剥削阶级的男子那么可以实行重婚、纳妾的*一夫多妻制;资产阶级虽宣扬一夫一妻制,但实际上实行秘密、隐蔽的一夫多妻制。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公共劳动扩大,妇女得到真正解放,男女在法律上、经济上都处于平等地位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是这个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大体有三种类型,于是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根底建立的自治地方,而是以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根底,同时包含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地方,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按照行政地位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包括民族区,民族镇,不是民族自治地方,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泛民族主义是指为民族的非正常利益或利用民族主义到达个人或组织的目的,利用民族广泛分散性的优势,在进行民族分裂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潮。刀耕火种我国原始农业的初期阶段。也作“刀耕火耨”、“火耕”。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又无现成田地,大局部地面被树木、灌丛所覆盖,人们先用石斧、石锛等工具把树木砍倒、晒干,再放火烧荒,最后在烧过的土地上播种。后来,新式耕作工具“耒耜”创造后,随之出现了“耜耕农业”。古时,山地亦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直至解放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采用。坎儿井坎儿井,维吾尔语称“卡热孜”,一种灌溉工程。从高到低挖成一连串井,再将井底挖通形成暗渠,将地下水引来饮用或灌溉农田。坎儿井的流传地域主要在新疆的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这些地区气温高,干旱少雨,水蒸发快,坎儿井深藏地下,有利于水源保护。坎儿井水质清澈不易受污染,且水温低,在夏季常被作消暑降温用。冬季渠水也不结冰。坎儿井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水利灌溉工程。它凝结了古代维吾尔族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坎儿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疆古代指中国管辖的西域地区。以天山分为南北两路。汉时北路为乌孙及匈奴之一部,南路为车师、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等西域三十六国;东汉末又分为五十国。三国至晋北路为乌孙及鲜卑西部,南路为于阗、疏勒、龟兹等。南北朝时北路为乌孙、高车、突厥及柔然南境。隋时北路为突厥,南路为于阗、龟兹、鄯善、疏勒等。唐时南路皆属突厥。唐太宗时于东路的伊吾、高昌及西突厥的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以辖之。西路的焉耆、龟兹、疏勒及于阗等设置安西都护府以辖之。改部落为州、县,又特置都督府于各州,统称为羁縻州。分设北庭、安西两都护府,而隶属于陇右道。“安史之乱”后,大局部陷于吐蕃。五代时南路局部属吐蕃,北路及南路多属回鹘。宋时南路属吐蕃,北路属西辽。元时天山以北置元帅府于阿力麻里以治之,南路置元帅府于别失八里以治之,吐蕃以东地置元帅府于曲先以治之,其后大局部属察合台汗国。明时天山北路为四卫拉特,天山南路为巴什伯里、叶尔羌、吐鲁番等。明末北路为准噶尔部势力统辖,南部为回部势力。清初北部为额鲁特四部,南部为回部。清光绪十年(1884)后,新疆始改设行省,正式定名新疆省,省下设州、府、厅。民国2年(1913)废州、府、厅而为县,全省分成伊犁、和阗、阿克苏、迪化和喀什噶尔5个道。民国5年(1916)增设塔城道;民国8年(1919)并属阿尔泰地方,增设阿山道。民国9年(1920)增设焉耆道,共8道。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除道区,改县,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5年撤省,改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洲耕牧新疆南部的绿洲耕牧形成于铁器时代的铁器时代,汉代定型,魏晋南北朝得到开展,唐宋时到达鼎盛,一直延续到清朝,有维吾尔族。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因为它是在干旱少雨的沙漠边缘,人为地开拓出一片片适于人类生存的绿洲,并在这些绿洲上从事农业生产,这方面的明证就是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农业。而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是建立在相对湿润多雨、水系兴旺的海洋性气候等自然环境上的。因此,这两种农业文明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特征上却表现出某些差异性。比方绿洲文明耕牧紧密结合的特征,就是因为受到恶劣生存环境的制约。文化民族学这一学科领域对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识,各派学者见仁见智,各说不一。泰勒:文化就其民族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今天在这一学科领域内对文化的所谓三分法那么颇为流行,即按文化的内涵和性质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人类为求生存,首先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自然界,为了适应和改造它,从而创造了第一种文化,即物质文化。用来标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权利与义务等,是即所谓制度文化。人们受外界影响而在思想感情上、认识上产生的波动、共鸣、希望、失望以及喜、怒、哀、乐等,通过不同方式吐露、宣泄和表达出来,由此创造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以及宗教信仰等等,是即所谓精神文化。系谱分类法:根据语言之间是否有亲属关系和亲属关系的远近,可以对世界语言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叫做谱系分类。当前学术上流行的世界民族分类体系本质上说就是建立在语言谱系分类法的根底之上。依靠谱系分类法语言可分为语系、语族、语支等层次。可分为十二种: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科伊桑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高加索语系、班图语系。语言的谱系分类对于民族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科学的民族学研究总是要以民族分类为根底,而民族分类又应该提供关于世界各地的民族接近程度的概念。鉴于语言的相似之处,在许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民族关系的主要标志,所以现代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采取的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按照民族语言接近的原那么进行民族分类。马凌诺斯基:英国功能学派领袖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野蛮人的性生活》等,认为文化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他创造了一套实地调查方法。田野工作:亦称“田野调查”或“实地调查”等。是指人类学家深入所研究的民族中,对其文化进行调查研究。〔2分〕其突出特点在于研究人员长期居住生活于调查现场中,参与及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研究其文化全貌,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观点,以及到达人类学研究应具有的整体观。〔2分〕该方法是人类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始于美国的摩尔根,完善于英国的马林诺斯基。〔2分〕大民族主义压迫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和行为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自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即开始出现。具有这种思想和作风的人,总以本民族的人多势众而自负,认为比弱小民族要“优越”,应当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特权,有资格去压迫和剥削弱小民族。大民族主义者即使不占据统治地位时,也不成认民族平等的原那么,总是看不起其他民族,否认其他民族的优点和对社会作出的奉献,对其他民族加以歧视、侮辱和攻击。要注意将大民族和大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大民族主义者必然产生于大民族的人中,但是大民族的人决不都是大民族主义者,大民族主义者只是大民族人中的极个别分子。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种族主义的根本内容是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其极端开展是种族灭绝。满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诸申”、“满洲”。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口982万人(1990年)。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6世纪末创制推广满文,对开展和传承满族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历史悠久,其先民可追溯到北宋至明代的女真、隋唐的靺鞨、北朝的勿吉、汉代的挹娄,以及周代的肃慎。明代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旧族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改后金为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定都北京。满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清朝,代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持续统治了260多年。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都是很有历史奉献的杰出人物。满族重视教育,崇尚理学,善于学习,文人辈出,对开展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等,都有突出奉献。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春秋战国时,百越的一支,宋以后,曾以“僮”、“土”相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称“僮”,1965年改称壮。1990年人口有15,489,630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局部居住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另有少数居住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从江县、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唐宋时,曾借用汉字创造了一种“土俗字”,但不大通用,主要使用汉文。以农业生产为主。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一向以能歌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产水平大体与当地汉族相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地区的工业、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显著的变化和开展。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地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从而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局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有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强迫同化是指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利用暴力或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统治民族的特征而变成统治民族的一局部,强迫同化是民族压迫的一种形式,是以民族同化的痛苦为代价而实现的。自然同化是指比拟落后的民族在与比拟先进的民族交往过程中,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从而变成先进民族的一局部。当然在民族同化的过程中,被同化民族的某些进步,合理,有益的东西,也被掀起民族吸收,改造,和提高。民族异化民族异化又有民族风化与民族组合两种形式。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局部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民族分化多是因民族迁徙等原因造成居住地域与原先地域隔离而产生的。某一民族的一局部长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生活,民族特征逐渐发生变化,最终成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单位。当然民族分化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新的民族单位的单独形成。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局部,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我国少数民族开展中的一员同刘就属于这种现象比方回族。民族跳跃式开展一些原来比拟落后的民族越过一个或几个社会阶段,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现象。民族的跳跃性开展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知道人们创造适当的民族开展内外部条件,帮助落后民族尽快缩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差距,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各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异逐渐消失,最终人类所有成员融合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整体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民族融合是民族开展的必然结果,是民族开展的最高阶段,民族融合只有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完成。民族消亡民族消亡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开展的根底上日渐趋于一致,民族语言和民族差异逐渐消失的自然的开展过程。姑舅表优先婚旧时的一种婚俗。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有权优先结为夫妻。解放前曾流行于彝、白、侗、布依、苗、瑶、傈僳、景颇、佤、独龙、德昂等民族之中。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姑舅表兄弟姐妹之间有优先交错嫁娶婚配的权利;二是单向舅表婚,即舅舅家的表姐表妹应优先嫁给姑姑家的表兄表弟;三是单向姑表婚,即姑姑家的表姐或表妹应优先嫁给舅舅家的表兄或表弟。人们必须恪守优先权利,只有在没有婚配对象或有优先权的一方主动放弃权利时,方可另行议婚,否那么就会发生婚姻纠纷。此俗属原始群婚的一种剩余形态。彝族家支制度解放前,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父系血缘集团。当时,这一地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性政权组织,家支制度就成为该地区的一种政治制度。家,彝语称“楚加”或“楚西”,家下分假设干支,彝语称“楚尼”。支下是假设干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彝语称“楚布”。每一家支都是由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以父子连名制的谱系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组织。有共同的名称,一般以男性祖先或某一地名命名。每一家支都有固定的聚居区,家支之间以山川河流为界,不得侵犯。家支成员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每个家支都有数目不等的头人,负责家支内外事务。家支内部严禁通婚。解放后,彝族家支制度已废除。不落夫家亦称“坐娘家”、“长住娘家”等。壮、黎、苗、瑶、侗、布依、哈尼、布朗、普米、彝、水、仫佬等民族局部地区流行的一种婚俗。为原始母系社会的夫从妻居向原始父系社会的妻从夫居过渡时期的婚俗剩余。各民族的情况大同小异。新娘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或两三天后即返回娘家。逢年过节,农忙或夫家遇有大事时,才由夫家派人接回小住数日,然后又返回娘家。在夫家停留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些。直到怀孕后,方举行“坐家”仪式,开始长居夫家,不过,这段时间却长短不一,因为有的民族从新娘第二次回到夫家时,便可与丈夫开始夫妻生活,这样可能当年就可长居夫家,而有的民族那么二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夫妻都不得同居,故此新娘留居娘家的时间就会长些。此俗现已少见。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形式。人们把某种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当作自己氏族、部族、民族的标志或象征,并认为这种事物与自己氏族、民族等有某种血缘联系,这种事物就叫做图腾。把图腾作为神祗对待,加以神化祭礼,被称为图腾崇拜或图腾信仰。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融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为一体,是较自然崇拜等更高级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在世界原始民族中曾普遍存在。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以及东北少数民族萨满教中均保存有该崇拜遗迹。巫术宗教概念,属原始宗教等宗教仪式。意在通过一定的活动或行为方式到达某种宗教目的。产生于原始社会早期,行巫术者梦想依靠“超自然力”对客体强加影响或控制。虽产生于原始宗教之中,但在各种人为宗教产生之后,仍于有些宗教中继续流行。中国保存有原始宗教的各民族都曾较普遍地盛行巫术现象。原始宗教人类社会早期宗教形式。形成于不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力和思维能力都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与自然对立并把自然力作为一种异已力量的产物,是人类自身异化的产物。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开展过程,在其不同开展阶段上具有不同宗教形式,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偶像崇拜和英雄崇拜等。目前在中国南方及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均不同程度地保存有该教剩余,东北少数民族的萨满教、藏族的本教、白族的本主教等都属于原始宗教范畴。自然崇拜原始宗教根本形式,也是原始人类最初宗教形式之一。是一种认为自然物及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信念,在人类原始时代极其普遍地存在。当时人类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倾向。由于生产力水平及认识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类几乎完全处在周围自然界及自然力量支配之下,对此逐渐产生了一些神秘思想,并按照自己活动情况来解释自然界和各种现象,将自己的意志添加在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上,认为自然界和自然物具有有意识的活动,具有支配作用,由此形成自然崇拜。其崇拜对象很多,主要有土地、天体、山峰、岩石、河流、水、火等。中国基诺、拉祜、黎、傈僳、怒、门巴等南方少数民族现仍保存有自然崇拜。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民族聚居地方实习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自主管理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的政治制度。民族聚居区针对民族杂居、散居而言的,指同一民族比拟集中居住的区域,可以理解为民族共同地域,是构成民族的根本特征之一。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繁衍和开展的生态环境——聚居区,并且随着社会的开展和民族间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在一个民族聚居区里还杂居、散居和聚居着其他民族,从而形成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现在的民族自治地方就是在民族聚居区的根底上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根底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设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据1990年统计,我国已建立了159个民族自治地方,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旗)。根本形式有三种:①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根底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②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根底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双江拉祜族布朗族佤族傣族自治县;③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根底,其中包括级别不同的假设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又包括有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这是历史开展形成的,也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自治地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别离的重要组成局部。自治区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省一级行政区划名。我国现有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为了区别于一般省级地方行政单位,除了注明“自治”二字外,还冠以地方名称和实行区域自治的主体少数民族名称。如:“新疆”是地名,“维吾尔”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内蒙古和西藏的名称,为地名、族名一语双关。自治州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地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我国现有30个自治州。为区别于其他同级地方行政单位,除了注明“自治”外,一般都冠以地方名称和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名称。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之一。随着生理发育和智育成熟,男女青年到了规定的年龄,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有的还要强迫他们接受一系列痛苦和危险的考验,并接受神圣的神话和传统的系统教育,合格以后,即被成年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此后开始拥有成年人的一切权利。成年仪礼在各民族中各不相同。如汉族,女子要束发,男子要戴帽。纳西族年满十三岁的女子要举行“穿裙子”之仪式,男子要举行“穿裤子”之仪式,以表示他(她)已成年。瑶族要举行“度戒”“牛达”这样的仪式。过去傣、佤、布朗、壮等族,成年时要文面或文身。基诺族要举行叫做“乌热壳”的隆重成年仪式。突厥语系之各族要举行“割礼”。父子连名制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方法。源于原始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我国的彝、哈尼、独龙、佤、景颇、基诺、怒、苗、瑶、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或局部地区解放前或现在仍流行此制。其方式主要有三:1.正推顺连法,即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名的一个或两个音节冠于子名之前,子名最后的一个或两个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依此环环相扣,世代相连,可诵记数十代以前的祖先和谱系。如基诺族的姐右-右保-保姐等;2.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或以父名的一个或两个音节置于子名之后。如维吾尔族的吐尔逊·卡迪尔-安尼瓦尔·吐尔逊-马提木·安尼瓦尔等;3.冠姓连名法,即在父名、本名之前或本名、父名之后加上祖父名或家族名、部落名、地名等。如白族的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等。藏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593330人。自称“博巴”或“兑巴”、“藏巴”、“卫巴”、“康巴”、“安多哇”等。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和安多三种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创制而成,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早期信仰本教,现大都信仰藏传佛教。经济以高原畜牧业和高原农业为主,牲畜和农作物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青稞、小麦等,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服饰以袍服为主,宽松肥大,袍、帽、靴等均多用皮毛或毛织的氆氇制成。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农民住用石块或夯土筑墙盖成的平顶房。主要节日有藏历年、花灯节、雪顿节、望果节、林卡节等。文学、艺术、医学等均极具特色,享有盛名。其历史悠久,文化兴旺,且很早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紧密联系,有过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献哈达蒙古族、藏族的民间风俗。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按质料来分,有普通品、中级品和高级品。哈达长短不一,一般是白色,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献哈达是对人表示诚心、忠诚的意思。婚丧节庆、拜会尊长、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时,两者假设社会地位平等,那么互相交送,假设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献哈达,地位高的在受礼时,可原坐不动而接受,并且无须回赠。普通的藏民在拜谒活佛时,也献哈达,多用白色,以示尊敬。但不能直接递到手里,只能放在活佛面前的桌子上,表示凡人不能冒犯“佛威”。那达慕大会蒙古族传统节日。亦称“那雅尔”。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蒙古族地区及北京。“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游戏”。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节期为1-7日,规模大小各地不等。该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解放后,那达慕大会成为蒙古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欢乐节日,农牧民们准备好丰富的食品穿戴起节日的盛装,骑马乘车,举家前往举办那达慕大会的城镇。节日期间,除传统的三项比赛之外,还有套马、马术、骑射、田径、拔河、球赛、文艺演出、电影、展销等体育、文化、商业贸易等活动。各单位联欢,亲友间联欢聚会,领导慰问,表彰先进,热闹非凡。除北京之外,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的蒙古族群众每年也都举行庆祝活动,互相祝福,密切感情。三不离身蒙古族的一种佩戴习俗。一般指木碗、腰刀、火镰或腰刀、火镰和烟荷包。过去,蒙古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流动性很大,所以也就形成了木碗、腰刀、火镰等生活必需品不离身的习惯,以便随时取用。现在,由于定居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此俗已逐渐少见。三炮台茶西北回族、东乡族传统待客饮料。因盛茶水的盖碗儿是由衬碟儿、喇叭口茶碗和碗盖儿三个部件组成,故称“三炮台”,亦称“三炮台盖碗茶”。这种茶饮法讲究,配料丰富,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配以糖类、干果的,称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肉)、五香茶(茶叶、冰糖、桂圆肉、葡萄干、杏干)、八宝茶(芝麻、花生仁、红枣、核桃仁、柿饼、桂圆肉、葡萄干、杏干)等。用滚开水沏泡。给客人上盖碗茶,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在盖碗里放入核桃仁、冰糖、红枣、桂圆肉等,然后注入开水加盖,双手捧递,一那么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二那么说明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剩茶。喝茶时,用茶盘托起茶碗,既不烫手又倾斜度小。如果茶叶还没泡开,可以掀起盖子,顺着水面轻轻刮一下,茶水即时浓酽。用盖碗喝茶,既可防茶叶入口,又可防脏物掉入茶内。此茶清香爽口,明目益思。流行于全国各地回族中。烤馕波斯语音译,意为“面包”。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族民间传统食品。流行于新疆等地。是用面粉发酵后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圆形饼类食品。做法是:用小麦面、玉米面或高粱面,参加淡盐水、酵面,揉透稍发,制成大小厚薄不一的圆饼。外表粘上葱花、芝麻等,贴入馕坑壁,烤熟即成。有的那么在面粉内调以白糖、鸡蛋、奶油等。有甜咸之分,味美可口,水分少,便于携带和贮存。一般在农忙、旅行或节日喜庆时制作食用。麦孛儿即“吃青”,撒拉族民间传统食品。其制法: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在簸箕中用手工脱粒,除去麦壳、麦芒等杂物,再将麦仁磨成细粉,装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菠菜等时令蔬菜,便成了味香、可口的麦孛儿。跨界民族指某些跨越不同的行政或政治区划而居的民族。通常是指跨国界而居的民族政治地理现象,往往存在于地理上相互毗邻的国家之间。跨界民族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或民族社会的地理变动(移民、难民、民族大迁徙、民族地理分布区域的扩大等)和来自国家政治体系方面的因素(国家扩张、毗邻国家之间政治军事冲突所导致的边界变动等)及旧的世界殖民体系所遗留下来的某些遗产。跨界民族现象是既定地区各民族历史与国家政治体系的历史开展相互结合的产物,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浪山节保安族民间传统节日。保安族由于血统上与游牧的蒙古族有密切关系,加上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其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因而保安族有浪山习俗。每年5月下旬到6月初,人们都要带上面、油、肉、帐篷、锅等到黄河边、山溪边或草坡上野炊野游,尽情玩乐。节期短者一两天,长者达四、五天。麦西莱甫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娱乐性歌舞集会。常在农闲时节举行。一般由一家邀请亲朋好友或同村人参加,一起唱歌、跳舞并作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有时也唱木卡姆曲、猜谜、吟诗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跳一种称作“赛乃姆”的集体舞。舞蹈自由活泼,可一人独舞,亦可多人同舞,跳舞的人越多,气氛就越热烈。“麦西莱甫”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其中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刀郎麦西莱甫”最负盛名。满拉中国伊斯兰教学经者。为阿拉伯语音译,原为埃及对穆斯林学者的尊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于明代中后期兴起经堂教育,于清真寺内开设经堂,收穆斯林,教授伊斯兰教经典和阿拉伯语言文字,其学员被称为“满拉”或“海里凡”。经堂教育有阿文小学和阿文大学之分,由阿訇任教。阿文小学为启蒙教育,招收穆斯林儿童学习阿拉伯字母及伊斯兰教根本知识等。阿文大学的满拉那么以培养成为阿訇为目的,由阿拉伯根本词语、语法、简明教义开始,直至学完修辞、教律、逻辑、教义、经注、圣训课程,毕业时可取得阿訇资格。礼拜宗教用语。①佛教用语,“致敬”之意。古印度佛教有九种礼拜形式,即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屈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屈、五体投地。②伊斯兰教“五功”(念、礼、斋、课、朝)之一,即中国穆斯林所说的“拜功”。穆斯林朝向麦加克尔白圣殿诵经、祈祷、跪拜等宗教仪式的总称。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举行,此外还有每星期五午后的主麻日礼拜等。礼拜者做礼拜时必须做到身体、衣服、礼拜场所清洁,并按教法规定以衣遮体,朝向克尔白圣殿,口诵赞主词等完成礼拜动作。③基督教新教宗教活动。一般是在牧师主持下,于教堂中进行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活动林卡节藏族传统节日。藏语叫“孜木林吉桑”,意为郊宴娱乐,因为多在树林里的空地上和林荫下举行,所以又称逛林卡。“林卡”亦为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该节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那么,昌都等地区。藏历每年五月一日举行,节期少那么两三天,多那么十来天,根据天气和闲忙而定。相传该节起源于日喀那么:初夏阳光灿烂,草茂花艳,日喀那么的男人们大清早就骑着驴到远郊的修行洞去朝拜“莲花佛”,妇孺那么携带食品于郊外林中等候迎接拜神得福而归的亲人,相聚后便会餐饮宴娱乐,渐成习俗。后来又不断增加了宗教祭祀、文体娱乐等内容。有赛马、赛驴、射箭、角力、打克朗球、打扑克、下棋、歌舞弹唱等。每到节期,往往举家出动,带着帐篷、卡垫、床单、毯子,以便在林卡里以树干为立柱,围起一个类似于屏风隔开的活动天地,一家人乐在其中,亲友互相邀请宴饮时,更显亲密,就像进了别人家门一样。另外,就是要带许多节日食品和娱乐器材: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现在啤酒也很受欢送)、肉食、奶制品、六弦琴、小锣鼓、手风琴、录音机等。在节日的几天里,市郊林中水畔一片欢跃,不到日落,歌舞不息。锅庄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又叫“果卓”,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藏族地区。跳舞时,人数不限,不要伴奏,也不化装,男女众人手拉手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开始由一人领唱,然后大家齐唱,边唱边舞。舞蹈有弓腰、转身等动作。起初音调消沉缓慢,曲调复杂,装饰音多。每反复一次,装饰音随之减少,并自然地向上移调约半度,速度随之加快,最后变得高亢热烈,只留下主旋律。多为赞美家乡、歌唱劳动、欢庆丰收、表现男女爱情等。哈达宗教及民族礼献用品。此为藏语音译,为藏传佛教和藏族、蒙古族群众献礼时所用。是以丝绸或绢纱等制成的长带,一般长二、三米。颜色分白、黄、红、蓝等,以白色居多,表示纯洁之意,红色那么象征热诚。有一种五彩哈达,蓝、白、黄、绿、红,分别代表蓝天、白云、大地、江河和空间护法神,是献给高僧大德等用的。有些精制哈达上还织有八瑞像图、莲花云座图、佛祖手印等。马头琴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拉弦乐器。蒙古语称作“绰尔”。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故名。琴身用木头制作,约长1米。共鸣箱扁平,呈梯形,用绘有图案的马皮、羊皮蒙面。弦有两束,用马尾做成。弓在弦外。按5度、4度定弦。有两组音域。音色具有蒙古族特色,消沉而圆润。可单独演奏,也可用于说书和民歌伴奏。好来宝亦作“好力宝”。蒙古语音译,意为“联韵”,蒙古族传统的说唱艺术,由口头文学开展而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曲调多达数十种。演唱形式有单人、双人和众人说唱三种。单人好来宝又称胡琴好来宝,由一人说唱,以马头琴或四胡伴奏;双人好来宝又称对口式好来宝,一般由两人以同一曲调进行对口演唱,其中以单人叙事式好来宝为最大。表演好来宝时,边说边唱,边伴奏边表演,形式活泼,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易懂,深得蒙古族人民喜爱。内容一般有传统剧目、民间传说,也有即景生情、随兴口编的。曲调豪放、淳朴,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涵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形式,主要是指两种文化在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或双方文化的大规模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局部文化特质的增减而是文化整体或局部结构性的变化。文化涵化中如果一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那么另一方常常是处于被涵化的地位,文化涵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期间不同文化双方的交流不是简单地传播和采借,而是经过一个互动和取舍的过程,不同文化体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文化涵化过程中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局部,在经过相应的加工再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中,有的那么排斥异文化的涵化,同时也存在文化一方被强制涵化的现象,极端的形式就是被同化。濡化:濡化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人们通过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学习也使自己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体中,同时把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濡化包括家庭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和文化教育的方式。〔它是不同文化传承和个人内化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族群族群通常是指某一局部人们共同体内部之间相互认同又与外界区别的群体组织,它是人们内部之间求同的过程,也是不同群体之间求异的过程。很多人类学家对族群有不同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族群主要指文化上有共同特征的群体,有些学者那么认为族群是由于历史开展过程的形成的某种共同的情感特征所凝聚起来的整体,还有的人类学家认为族群的形成关键在于族群间族界的建立和保持,同时还有学者认为族群的形成的是不同群体为获得及保持自己的实际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他们认为族群是在不断变动中的,随着社会的开展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族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最早通过考古发现的智人,由于在尼安特地区被发现所以被称为尼安德特人,所谓智人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形态,它是人类从古猿向现代人进化的最后一个形态,这个形态的人类已经很接近现代人了,他们拥有和现代人类相当的大脑容量,可以直立行走懂得制造和运用火,知道如何制造和使用一些工具,出现了一些早期的社会组织。〔佩戴饰品、有埋葬的习俗〕智人:智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形态,它是人类从古猿向现代人进化的最后一个形态,这个形态的人类已经很接近现代人,他们拥有和现代人类相当的大脑容量,知道如何制造和使用一些工具,出现了一些相应的社会组织,智人的发现主要以尼安德特人的发现为标志。(出现了饰品,丧葬仪式陪葬品以及启蒙的宗教信仰观念)莫斯:他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尔干理论的继承人,主要代表作为《礼物》,他也是以礼物的研究文明于人类学界,他认为人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交换行为其中典型的有礼物交换,他认为礼物的交换是以互惠为原那么的,人们交换礼物的背后存在着一种社会义务在支配着这种行为,这种义务被称为“全面报酬制度”,人们在交换礼物时要遵守这一原那么,通过给予-接受-回礼这一过程人们在社会环境下不断互动加强彼此的联系。〔交换使得社会结构体系得以建立和维持,这种思想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给予了很大的启发〕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一般不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它主要指一个社会民众中广泛流行的信仰及行为,民间信仰没有正式的宗教教义、教规以及相应的宗教组织,它常常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信仰活动,没有成体系的信仰系统,常常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仰和仪式。如中国民间的鬼神的信仰以及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巫术和萨满。差序格局: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此理论主要是缘于他对中国农民的研究,费先生认为中国农民人与人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利益关系的亲疏而划分的,就像是一块石头投进河里所形成的波纹,而这个石头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著名的“差序格局”。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体系、农民群体间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体系的经典概括。《江村经济》:它是中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主要内容是对江苏省太湖东南地区开弦弓村地区乡村社会的研究,该著作通过对开弦弓村社会组织结构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交易、交换、消费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他们都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反映了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力下的社会全貌,同时也表达了该地区社会的变迁的过程。这本著作被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研究的里程碑,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人类学对复杂社会以及人类学外乡研究的先河,为民族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金翼》:作者林耀华,主要内容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福建一个传统中国汉族村庄黄村中主人公黄东林和其姐夫张芬洲的家族变迁历史。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农民生活的全貌,包括他们生产、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内部和外部力量所引起的家族的变迁过程。〔生产、生活、经济交易、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作者以中国一个家族生活和变迁历史反映中国民间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从而到达以微观描述反映宏观全貌的效果。种族主义:认为人类根据不同的体貌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种族,一般包括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种族主义通常认为自己的种族比其他种族优越,在各方面能力上要超过其他种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白种人对其他种族的歧视。〔认为不同体质特征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并且文化间具有上下贵贱之分〕交表婚:它是不同群体间缔结婚姻关系的一种方式,主要指一个男子指定和母亲兄弟的女儿或父亲姐妹的女儿结婚,这是亲属间限定的一种婚姻方式。在汉族社会中普遍流行着男子娶舅舅的女儿就是交表婚的一种。核心家庭:是家庭组成形态的一种,主要指由一对夫妻和他们未婚子女〔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是家庭形态中最根本的一种,另外还有主干家庭、扩大家庭、组合家庭等家庭形式,他们都是在核心家庭的根底上形成的。母系和母权:母系是指一个社会中上一代和下一代的血缘继嗣关系是以母子血缘关系为标准的,社会财产由女方继承,母系社会中的成员一般只知道自己的女性祖先,他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也是以此为准那么的。母权是指女性在一个社会中拥有统治的地位,女性在母权社会中一般拥有比男性更多的权力,女性在母权社会中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主导的权力,但是母系社会不代表一定就是母权社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不是对应的关系,有些母系社会中男性占有主导地位。种族:种族主要是指根据人类的不同体质特征划分出来的不同人群,认为不同体质特征的人享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并存在上下贵贱。通常种族被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红种人,种族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人类学研究早期对种族的研究带有西方白种人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他们认为白种人要比其他人种都要优越,所以对种族的划分一度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人类是生来平等的,不能根据体质和文化上的特征来判断不同人的优劣。宗教:一种世界观及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虚构的形式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系。(2分)它是由宗教信仰、教义、教律、组织和神话传说、情感体验和社会心理等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2分)它由教徒及组织、宗教思想理论和宗教仪式制度三个根本要素构成。(2分)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气和习俗。(2分)它具有民族性、地区性、(1分)集团性、(1分)约束性和继承性、(1分)变异性等特征。(1分)民族学实地调查法: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2分)通过直接观察、(2分)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2分)生态平衡: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一定的生物群落及生物栖居的介质所组成的结构,(2分)在其中进行着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2分)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空间条件下,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局部和结构互相适应互相协调,处于动态平衡中。(2分)经济文化类型: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2分)并由近似的社会开展水平(2分)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2分)禁忌:禁忌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称。(2分)是一种传统风俗。白振声教授把禁忌定义为:是人们为了防止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或危险事物所带来的灾祸,从而对某种人物和言行的限制或自我回避。(2分)禁忌是人们为了防止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或危险事物所带来的灾祸,从而对某种人、事、物、言、行的限制或自我回避。(1分)现代化:现代化指的是一个社会开展的过程。(1分)这一过程是社会,经济、文化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1分)具体一点说就是人类社会日益摆脱落后状况或经济不兴旺状况的过程。(2分)现代化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全面变革。(1分)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分)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开展变化,表达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2分)文化变迁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开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2分)涵化:涵化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2分)涵化研究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的。(2分)最早使用"涵化"一词的是美国民族学局首任局长鲍威尔(J.W.Powell),他在l880年写的《印第安语言研究导论》中谈到在百万文明人的压倒之势的情况下涵化的力量造成土著文化巨大的变迁。(1分)乱伦禁忌:这是普遍存在于任何民族中的一种婚姻制度。(2分)主要指的是在亲属关系中,与一定范围内人们的性关系和婚姻被严格地禁止。如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近亲。(2分)对母与子、父与女以及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禁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核心家庭内的性关系是严格被禁止的。(2分)普遍存在的原因:童年亲密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乱伦禁忌是对无意识的乱伦欲望的反动、家庭破裂论、合作理论、近亲繁殖理论、图腾理论、美国人类学家帕克的观点。继嗣:所谓的继嗣指的是:系统性的沟通上一代和下一代关系的原那么。建立在这样的原那么之上将一群人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这样的原那么结合的群体就被称为继嗣群。(4分)继嗣规那么:追溯亲属关系的规那么,指的是根据的或推测出来的共同祖先,把个人与法定的亲属群联系在一起的规那么。(2分)继嗣的分类:单系继嗣:指通过男方或女方单线来推算成员而建立继嗣群。单系继嗣有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两种。(2分)双系继嗣有两可继嗣和双边继嗣两种。父系继嗣:指通过男性把个人与两性亲属联系起来,是继嗣规那么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在父系系统中,每一代儿童都属于其父亲的亲属群;以此类推,他们的父亲又属于他父亲的亲属群。母系继嗣:指的是通过女性把个人与两性亲属联系起来的继嗣规那么。因此,每一代孩子都属于其母亲的亲属群。(2分)民族心理:民族心理表现为一个民族〔1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意志等〔3分〕方面的活动。〔1分〕婚姻: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1分〕而且这种结合就是为一定历史时代〔2分〕和一定地区内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标准所认可的夫妻关系。〔2分〕亲属制度:亲属制度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2分〕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2分〕的一种社会标准。〔1分〕队群:有些社会是由一定数量大规模相当小的群体所组成的,这些群体通常都是游动群体。我们称这样的群体为队群,它在政治上有自主权。〔2分〕这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中,队群是最大的政治单位。〔1分〕由于大多数近代的食物采集者都曾经有过队群组织,所以有些人类学家提出,在农业产生以前,或者说大约一万年以前,队群这种社会组织几乎是所有社会的特征。〔2分〕酋邦:是把多个社区政治单位整合在一起的正式结构。〔1分〕这种正式结构可能是由具有或不具有酋长的议会组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总有一个人——酋长,他同其他人比起来,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威。〔1分〕处于酋邦政治开展阶段的社会可能在政治上完全统一于酋长的统治之下,但也可能不完全是这样。〔1分〕实际上,处于酋长领地层次的大多数社会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多社区政治实体所组成的,每个实体都受一个酋长或议事会领导。〔2分〕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也叫根底家庭或自然家庭。有婚姻关系、父母关系或养父母关系组成。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包括正式收养的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为当代社会中主要的家庭形式。一般又成为根底家庭夫妇家庭、婚姻家庭。核心家庭的概念是由默多克提出的。它比拟了250个社会的家庭,认为核心家庭的形态比拟普遍,家庭形态极为复杂的扩大式家庭就是以核心家庭为根底构成的。〔2分〕核心家庭的特点:〔1〕、家庭人际关系简单,能以最大程度摆脱家庭中的束缚。减少与亲属间可有可无的联系摆脱大家庭中处处实事都按大小分配、偏私和顺应他人的情绪为中心的束缚和压抑。〔2〕、核心家庭中由于成员较少,维持夫妻感情的实践和空间相对较弱。〔3〕、青年男女在核心家庭中又择偶的自由,结婚年龄由自己决定,婚姻不再事以他人的意见和利益为中心。〔4〕、男女双方在政治经济上是平等的。感情融洽的程度全靠两个人来共同协调。〔5〕、核心家庭有很大的流动性、独立性和隐私性。〔3分〕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时指出了核心家庭的成员以外,还有其他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伯伯叔叔、姑姑姨姨等。主干家庭志父母与一对一婚子女〔或者在加上其他亲属〕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它也是核心家庭的扩大。〔1分〕联合家庭:联合家庭又称扩大式家庭。指一个家庭中有三代或三代以上的人,父母与其子女中两对以上的夫妻甚至孙辈两对或两对以上组成的家庭。他们往往住在同一房舍中,作为联合家庭组成局部的那些核心家庭,一般是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纽带联结在一起,也有由同代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组成,既有两个以上已婚兄弟、他们的妻子和孩子组成.特点:(1)、联合家庭人口多的优势客观上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家中的人就可以从事不同地家务劳动。劳动力能够得到合理地利用。为家庭经济的开展奠定根本的物质根底。〔2〕、可以防止土地和财产的分割。〔3〕、有利于大家庭的成员在经济、生活、生产上相互协作。〔4〕、有利于养老,老年人的权威受到家庭成员的尊敬,生活上得到后代子女的赡养。〔5〕、夫妻间的感情受到压抑。〔6〕、个人缺少隐私权。〔7〕、容易造成家长独断专行的作风。〔2分〕多偶家庭或复婚家庭:指的是一个人有复数配偶者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婚的家庭。多偶婚的一种形式称为一夫多妻,即一个丈夫同时娶几个妻子;另一种形式称为一妻多夫,即一个妻子同时有几个丈夫,这种形式不如前一种多见。〔1分〕缺陷家庭和直系家庭:缺陷家庭是指夫妻中缺一后,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直系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或者是鳏夫寡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1分〕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或文化结构等变化的统称。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所固有的特征之一。〔2分〕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很多,如自然环境的变迁、新事物的创造、新规律的发现、文化接触、文化传播、或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并强迫被征服者接受外来文化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变迁。〔2分〕文化变迁的形式,纵的可包括一个文化结构接着另一个文化结构变化的文化进化;横的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之间的互化和文化转移。〔2分〕交换婚:男子相互交换姐妹或其他亲族女子为妻的婚姻形式。曾盛行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之中。它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群婚阶段。〔2分〕在母系氏族外婚制的制约下,交换婚配主要在两个氏族间进行,即甲氏族女子须嫁乙氏族男子为妻,乙氏族的女子须嫁甲氏族男子为妻。〔2分〕进入父系社会以后,那么表现为双方男子均以自己姊妹或亲族中的女子和对方交换为妻。进入阶级社会,有的民族还以男子姊妹的多少决定其娶妻的多少。交换婚在有的民族中,还具有政治意义,如我国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长期实行统治阶级内部的交换婚,以稳固其统治地位。有的交换婚常与交错从表婚联系在一起,使后者也成为事实上的交换婚关系。〔2分〕文化传统〔culturetradition〕支配着整个民族的一种习惯势力和精神力量,一种集体的潜意识。〔1分〕文化传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1分〕它支配着现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时时刻刻影响着现时文化的开展。人们遵循它行动,但又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1分〕它既而是文化开展的根底与动力,也是文化开展的包袱,文化传统越深厚的民族,其包袱就越重。因为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文化开展积淀的结果,在这种历程中,文化传统已成了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历史越悠久,它越顽固。〔1分〕因而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往往是文化传统的改造问题。〔1分〕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根底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标准的普通话。交表婚:婚姻形式的一种。又称“交互从表婚”。交互从表是指兄弟的孩子与姐妹的孩子彼此之间的关系。交互从表婚存在于氏族社会,分为单方的〔即一方的交互从表婚〕和对称的〔即双方的交互从表婚〕两种。单方的交互从表婚又有母方的交互从表婚和父方的交互从表婚之别。前者指与母亲的兄弟和女儿结婚;后者指与父亲的姐妹的女儿结婚。对称的交互从表婚是指男子与与一个既是他母亲的兄弟的女儿,同时也是他父亲的姐妹的女儿结婚。这种对称的交互从表婚是主要的、广泛流行的一种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要求,兄弟们的儿子一代又一代地都与姐妹们结婚,而兄弟们的女儿也一代又一代地都与姐妹的儿子结婚。结果是使亲属关系、婚姻关系固定下来,每个男子总是与母亲兄弟的女儿同时又是父亲姐妹的女儿结婚;每一个女子也总是与母亲兄弟以及父亲姐妹的儿子结婚。这就必然形成两个封闭形式的家族团体,这两个团体的成员按规定程序一代又一代地彼此通婚。因此,交互从表婚给后代和民族带来危害极大。我国婚姻法禁止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交互从表婚属于三代以内的中表婚,当在禁止之列。单系继嗣:以男系或女系血缘单一的线来计算世系,他有2种形式,以女方计算世系者为母系继嗣,以父方计算世系者为父系继嗣。在很多社会中,单系继嗣是最普遍的形式。双系继嗣:即“双重单系继嗣体系”。一个社会成员即属于父系继嗣群也属于母系继嗣群,两种继嗣制度并存在一起。人们的一局部权利与职责承自父系,另一局部的权利与职责承自母亲。例如非洲尼日利亚的雅考族,父系继嗣拥有土地,父系成员集中住在一起,个人可以从父系继嗣群中继承牧场等;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可以从母亲的继嗣群体继承一些动产如牲畜以及其他一些消费性财产,每个人都属于双方的集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涵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访问中亚四国和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时提出的战略设想。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上合组织主要成员国,抵达波罗的海、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沿岸,有效辐射东亚、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以及北非区域,涵盖40多个国家30亿人口,是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上最长、最具开展潜力的一条经济大走廊。它通过综合交通通道和信息网络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以沿线根底交通设施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为动力,持续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是实现各国平等互利、共赢开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合作开展区域。传统:指历史上沿传下来,至今仍在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存在于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之中,影响久深。传统具有广泛的内容和多种表现形式。诸如思想传统、道德传统、文学艺术传统、教育传统、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等等。传统,在本质上是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的社会心理形式;是在以往的社会条件根底上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意识积沉。它源远流长,又总是和一定的民族情绪、社会心理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各个时代和各种社会的人们,都不可能不面对一定的传统,并受其影响。在各种传统中,既有优秀的积极的东西,又有落后的消极的东西,而且这两个方面在许多传统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和共存于一体的。任何一种传统,如果它反映了社会开展规律,符合社会开展的需要,能对社会生产力开展起促进作用,就是优良的积极的;应该给予肯定、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否那么,它就是落后的消极的,应该坚决加以批判和抛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利用传统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不同的阶级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对传统的态度和选择标准是不同的。对传统要采取历史的分析态度,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对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