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
ICS03.080.01
CCSA90
团体标准
T/ZSPXXXX—XXXX
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规范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发布
T/ZSP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提出并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共桐乡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重要窗口研
究院、浙江省长三角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院、桐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桐乡市教育局、桐乡市卫生健
康局、桐乡市总工会、桐乡市人民政府高桥街道办事处、浙江桐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嘉兴标
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II
T/ZSPXXXX—XXXX
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内容、数字支撑、融合共建和评价改进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时代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027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505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GB/T28827.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自治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
我监督,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的基层治理方式。
法治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框架下,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行事、社会依法运行的基层治理方式。
德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榜样示范、礼仪教化、道德评议等,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
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基层治理方式。
新时代三治融合
以自治推进法治、践行德治,以法治规范自治、保障德治,以德治引领自治、促进法治,运用数字
化手段强化技术赋能持续迭代应用场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将党建优势
转化为提升自治活力、强化法治保障、优化德治秩序的治理优势,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治理模式。
4组织管理
组织构建
开展新时代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宜联合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成立管理组织,下设党建引领工作组、自
治建设工作组、法治建设工作组、德治建设工作组等工作小组。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工作:
a)确定组织构架和工作职责;
b)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运行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c)规划可持续发展领域,持续迭代应用场景;
d)建立对发展规划、管理方案、方案执行、评价与改进提供技术支撑的专家团队;
1
T/ZSPXXXX—XXXX
e)与同一地区的政府及其部门或其他组织建立联动机制。
参与主体
4.2.1党委
4.2.1.1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党组织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党
建引领三治融合新格局,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4.2.1.2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搭建多元治理主体党组织孵化平台,提供活动场地、培训资源及政府购买
服务事项信息等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和党组织同步培育、同步孵化。
4.2.1.3党群服务中心宜创新服务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党建新闻信息在线推送、党
员活动积分在线管理、党组织活动情况在线记录、党群服务中心大型活动在线公告、活动场地和设施在
线预约、党员在线教育等功能。
4.2.1.4坚持专兼职结合,多渠道、多样化选用,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务工作者
队伍。
4.2.1.5开展党员星级评定工作,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评议结果作为党员评优评先、推荐各级党
代表、选配党组织班子成员的重要依据。
4.2.2政府
4.2.2.1将三治融合纳入全局工作谋划推进,引导社会和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4.2.2.2建立各级法律顾问制度,设置“依法行政指数”,推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
4.2.2.3建立专家咨询、民生事项听证、重大事项通报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推动决
策科学化、民主化。
4.2.2.4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原则,明确依法
履行职责事项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
4.2.3社会
4.2.3.1推进村(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增强社团、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4.2.3.2主动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事项,开展居家养老、环境保护、慈善帮困等方面服务型、公
益性、互助性的活动。
4.2.4群众
4.2.4.1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村规民约制定、重大事项决策、志愿服
务等。
4.2.4.2发挥乡贤能量,参与乡贤参事会、百姓议事会、道德评判团等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工作。
5建设内容
自治建设
5.1.1民主协商
5.1.1.1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协
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民主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5.1.1.2宜制定协商目录及计划,开展与村(居)民利益相关的党群服务、基层治理、社区建设、城
市管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区域发展等内容的协商议事。
5.1.1.3推进协商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村(居)民会议决策权、立约权、监督权、罢
免权,落实村(居)民会议法定人数和决议通过方式。
5.1.1.4规范村(居)民会议制度,宜按照党员群众建议、党组织提议、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
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和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情况公开的程序执行。组织会议类型包括:
a)党员审议会,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b)村(居)民代表会议,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2
T/ZSPXXXX—XXXX
c)百姓议事会,共同协商需要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
d)民主恳谈会,提供沟通、协商和对话的平台。
5.1.1.5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建立村(社区)党务、事务、财务公开制度,落
实群众参与民主监督渠道,实现阳光公开、阳光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1.2三社联动
5.1.2.1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加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为村(居)民自治、基层民
主协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5.1.2.2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加强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信息共享,搭建“三
社”联动平台。
5.1.2.3推动基层政府将城乡社区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村(社区)公
共服务项目,引导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育幼服务等领域的社会组织主动融入城乡社区便民
利民服务网络,为村(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活服务。
5.1.2.4组建村(社区)百事服务团,整合社会志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以及基层各类服务力量,通
过定期集中服务、定点上门服务、预约入户服务等方式,为村(居)民提供服务。
5.1.3群众参与
5.1.3.1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尊老爱幼、扶残助残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完
善监督评议机制,加强执行力度。发挥其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
服务的水平。
5.1.3.2依托党员先锋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示范户、种养殖基地等场所建立社情民意联络点,
健全联络员队伍,畅通表达渠道,收集社情民意。
5.1.3.3建立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
等建立乡贤参事会,参与基层治理。
5.1.3.4整合两代表一委员、老干部、党(团)员等各类资源融入网格,为所在网格群众提供服务。
5.1.3.5动员群众参加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引导群众参与村(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法治建设
5.2.1普法学法
5.2.1.1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
提升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2.1.2建立法治文化阵地,明确普法责任,组织政法干警担任“平安书记”,落实责任清单。
5.2.1.3依托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兴网络媒体,开展法律知识解读、以案释法、微视频、微
小说等法治文化精品征集、创作和巡演等活动。
5.2.1.4依托村(社区)法治课堂、企业法治培训等组织开展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新居民学
法宣传教育。
5.2.1.5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建立法治文化阵地。
5.2.2知法守法
5.2.2.1党员干部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
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5.2.2.2开展法治先进典型树创活动,建立动态评估和创建激励机制,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
明白人”,表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户”,推动法治先进人物评选及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
5.2.2.3建立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引导群众守法用法。
5.2.3懂法用法
5.2.3.1建立市(县)、镇(街)、村(社)三级法律服务团,由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人员
组成。提供基层决策、诉求化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专业法律服务。
3
T/ZSPXXXX—XXXX
5.2.3.2建立“平安书记”机制,对接政法部门,由政法干警进村(社区)担任“平安书记”。
5.2.3.3采用民生热线、网上信访、群众接待日等方式,构建群众法律诉求渠道,解答群众工作与生
活中的法律问题,并做好登记与反馈。
德治建设
5.3.1以规立德
5.3.1.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规民约、社区公约、
团体章程和家规家训中,引导培育文明新风,共建美丽宜居家园。
5.3.1.2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等主题实践活动,因地制
宜建设家训家风传承、教育、实践的家风馆,广泛传播好家训、宣传好家风。
5.3.2以文养德
5.3.2.1采用培训讲座、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宣传教育,提升村(居)民道德
修养。
5.3.2.2通过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等活动场所,定期开展“结对子、种文化、育文明”活动,组织开
展教育教化、家风家德、礼仪礼节、文化文艺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5.3.2.3开展“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等移风易俗文明行动,弘扬社
会新风正气。
5.3.2.4开展“五员队伍”建设,培育“宣传文化员、志愿服务员、专家指导员、政策宣讲员、文艺
辅导员”并有效发挥作用。
5.3.2.5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推进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队伍育人。
5.3.3以评树德
5.3.3.1建立道德评判团,设置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道德点评台、曝光栏,定期开展道德评判
活动。
5.3.3.2组织评选身边好人、好婆媳、新时代好少年等,择优推荐参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评选,
开展基层巡讲、展陈展览等道德典型学习宣传活动。
5.3.3.3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等活动,选树以专业技术人员、道德模范、企业家等为主体的
新乡贤代表。
5.3.3.4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社区在楼道口进行集中亮牌,农村在每户
门前进行亮牌,发挥示范作用。
6数字支撑
依托“城市大脑”中心,进行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即时数据处理。接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
数据平台和一体化政务服务中台,实现数据共享调用与数据推送对接。
打通综合治理平台、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清廉平台等业务系统,通过公共网络、专用网
络融合,使平台与各业务系统自动关联,实现数据共享、整合及业务协同。
打造智能决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综合运用的手段,强化政务大数据与企业、社会大数据的
汇聚融合和关联分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搭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
构建全科网格、联动指挥、联合执法数字化体系,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和应急处置协调,通过移
交办理、巡查办理、联合办理、巡办分离、办理反馈,及时处置各类案(事)件。
实施智慧安防小区、智慧村(社区)、智慧镇(街道)建设,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
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符合GB/T20271、GB/T25058和GB/T28827.1的要求,信息平
台安全保护等级符合GB/T22239—2019规定的第三级安全要求。
7融合共建
机制融合
4
T/ZSPXXXX—XXXX
7.1.1统筹权责清单,对治理主体履职清单化,界定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和主要工作内容,提高基层
治理效率。
7.1.2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相互通报相关情况和信息,规范督促职能部门推进工作落实,提高执行效
率和落实质量。
7.1.3强化沟通联络,根据基层治理的重点任务,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科学
民主决策创造条件。
7.1.4建设运行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融合机制,包括统筹协调推进机制、评选结果互认机制、法官
和人民调解员双向派驻工作机制、“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等,推动各部门工作有机嵌合,共治共
享。
队伍融合
7.2.1成立跨部门、跨层级的人员队伍,教育和引导队伍成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拥护支持参
与新时代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工作。
7.2.2融合创新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统筹整合党员干部、文艺骨干、医疗服务、青年志愿者队伍等组
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志愿服务队伍管理体系。
场景融合
新时代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发展过程中,宜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持续迭代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a)村(社区):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基
层社会组织、村(局)民;
b)企业:企业党组织,工会、职工议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自治组织,自我管理类组织,自我服
务类组织、企业职工;
c)学校:学校党组织,教代会,家长委员会,学生;
d)医院:医院党组织,工会,职代会,医院职工;
e)市场:市场党组织或党小组,市场管理委员会,市场参事会,经营户;
f)工地:工地临时党组织或党小组,工地议事会,工地工人。
8评价改进
自我评价
8.1.1评价内容包括:
a)新时代三治融合组织建设情况;
b)实践场景创建情况;
c)数字化管理情况;
d)积分管理、运用情况。(积分管理规则见附录A)
8.1.2据评价结果,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保留改进记录。
示范评定
8.2.1组建“新时代三治融合”示范评定工作小组,由第三方开展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
市场、工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评定工作,对获评组织、单位进行统一表彰授牌。
8.2.2将评定结果纳入基层考核项目,进行分档激励。
5
T/ZSPXXXX—XXXX
A
A
附录A
(规范性)
积分管理规则
A.1积分内容
A.1.1新时代三治融合积分内容由加分项和扣分项两部分组成,在年度内实行累计积分,次年重新积
分。加分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自治内容:积极参与积分实施主体自治工作或取得良好成效的事项,包括平安巡防、平安宣传、
纠纷调解、垃圾分类、表彰奖励等;
b)法治内容:积极参与协助处理、举报或制止各类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
c)德治内容:主动开展各类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为,包括抢险救灾、尊老爱幼、扶贫帮困、
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移风易俗、参与文化建设等。
A.1.2扣分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自治内容:不履行集体义务及不配合积分实施主体日常事务的行为,包括拒不履行公民义务和
镇(街道)、村(社区)集体义务、信谣传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等;
b)法治内容:存在违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违法犯罪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包括发生违法犯罪、
民刑案件、严重违反村规民、违章搭建且拒不整改、破坏公共财物等;
c)德治内容:存在违纪及违反社会公德或家庭美德等行为,包括被法院列为征信失信人员、铺张
浪费、发生矛盾纠纷、不赡养老人等。
A.2积分应用
A.2.1建立新时代三治融合积分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积分管理赋分、排名和评比小组。
A.2.2建立积分兑换超市,积分可按月或季度兑换相应服务、实物和卡券等奖励。
A.2.3积分排名可作为“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各类年度评比项目的参考指标。
A.2.4积分参与主体可享受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咨询服务,如担保、融资时积分作为优先
条件。
A.2.5参与积分管理的企业,可优先申报诚信守法单位,并可享受一定的金融、税收、公共服务政策
优惠。
6
附件2
《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规范》团体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
城乡、社区。”村(社区)不仅是群众居住和生活的载体,更是群众参与政治、
经济、文化的重要空间,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
大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
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指出,要“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
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同年10月18日,党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
村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
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2021年11月11日,在第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中
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在社会建设上所取得的
历史性成就的一部分。这表明,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目标,就
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三治融合”。
自2013年起,桐乡市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治、法
治、德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实践,是“三治融合”的发源地。当前“三治
融合”工作历经10年的持续探索、内涵拓展、迭代升级,已形成具有新时代特
征的“三治融合”新模式,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回应。
目前已形成以下创新与特色:
1.“三治融合”全域深化,扛起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桐乡担当。坚持问题
导向、需求导向,在多行业多领域推广三治融合实践,“三治融合”建设工作正
在向企业、学校、医院、市场、工地等领域进行了实践运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2.“三治融合”数字赋能,为基层治理插上“数字翅膀”。“三治融合+数
字化”模式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越用越好、越用越活,推动各个领域融合增效。
1
桐乡在“城市大脑”中心建设中,进行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即时数据处理,
打造了智能决策平台,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通过“线
上+线下”综合运用的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3.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从局部到全域推广。桐乡市在乡镇试点成
功基础上,在全市推广“三治融合”积分管理。三治积分管理以村(居)民户、
新居民户、企业、商铺等为积分主体,线下通过日记录、月审核、季公示、年评
比的形式,运用正向反向双评价获得积分;线上通过“三治积分榜”和“三治积
分商城”等板块,鼓励群众通过参与平安建设、主动报事议事等方式获得积分和
兑换。
当前,新时代三治融合模式已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和成效,亟需将创新成果
进行总结、固化,以标准形式进行转化、推广,为其他地区开展新时代三治融合
工作提供“桐乡经验”,给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标准范本。
二、标准制定工作概况
(一)项目来源
2023年5月23日,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发布《关于同意<新时代三治融合
建设规范>团体标准立项的函》(浙公管学会发〔2023〕10号),同意对《新时
代三治融合建设规范》团体标准予以立项。
(二)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标准起草组
本着研究前沿性、执行可落地性、应用普适性的原则,本标准联合了高校、
科研院所以及实践型和建设型等多类型、多家单位参与编写,主要编写单位有:
中共桐乡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重要窗口研
究院、浙江省长三角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院、桐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桐乡市
教育局、桐乡市卫生健康局、桐乡市总工会、桐乡市人民政府高桥街道办事处、
浙江桐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嘉兴标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制定工作计划
本标准编制工作于2023年5月开始,拟于2023年8月底完成并发布。
2
表一标准编制计划表
序号步骤时间节点标准起草组成果
前期准备与研究阶段
组建编写小
12023年4月底组建标准起草小组确定编写成员名单
组
前期研究、调2023年5月161.现状研究1.调研、分析现状
2
研日2.现场实地调研2.初步明确标准框架
2023年5月22
3编写初稿编写标准草案标准草案
日
编写项目立2023年5月261.编写《立项建议书》1.完成《立项建议书》
4
项申请材料日2.准备立项其他相关材料2.准备立项相关材料
立项阶段
提交立项材2023年5月19向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提交标准1.标准草案
5
料日草案及立项建议书2.项目建议表
2023年5月23
6标准立项收到立项发文通知标准立项发文
日
征求意见阶段
起草组进行座谈研讨,完善标准征
72023年6月6日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
求意见稿初稿
标准研讨
2023年6月20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开展标准内部
8修改标准
日研讨会
1.标准征求意见稿
形成征求意2023年6月28形成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提交
92.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见稿日学会征求意见
3.征求意见通知
1.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0天)
2.向相关单位及利益相关方定向
10意见征求2023年7月底前征求意见(不少于10家)意见汇总
3.汇总征求意见,根据意见修改标
准
技术审查阶段
1.标准技术审查会通知
提交送审材形成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征求
112023年7月底前2.标准送审稿
料意见汇总表,盖章后提交送审材料
3.编制说明(送审稿)
1.拟定审评会会议流程、准备汇报
召开标准审2023年8月上旬1.审评会会议纪要
12材料
评会前2.签字表决表
2.参加审评会议
报批、公示、发布阶段
形成标准报批稿,汇总报批全套材1.标准报批稿
形成报批稿
132023年8月上旬料,填写发布签署表盖章后提交申2.编制说明
材料
请3.签署表
2023年8月中旬1.跟进标准公示情况;
14批准、发布标准发布稿
前2.处理公示阶段意见
3
3.开展前期研究和广泛调研
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5月15日,标准编写小组对新时代三治融合建
设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进行了查找与分析,同时通过多次访谈调研、会议
交流等方法对自治、法治、德治等建设进行综合分析。
2023年5月16日,标准编写小组赴桐乡市濮院镇双贤社区三治联动中心、
梧桐街道莲花社区、石门镇墅丰村等场所实地调研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工作,经
综合分析和研判,初步确定本标准编写框架要点。
4.标准稿起草(包括草案、征求意见稿、送审稿,以及征求意见的处理情况)
2023年5月22日,标准编制小组在前期资料整理和实际调研、专家研讨的
基础上,编制完成标准初稿。
2023年6月6日,标准编制小组在桐乡召开标准内部研讨会议,对标准初
稿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的内涵、融合的要求,形成标准草案。
2023年6月20日,标准编制小组赴桐乡市三治融合馆开展调研工作,并对
标准草案进行了研讨,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四大参与主体职责以及数字支撑的要求。
2023年6月328日,标准编制小组根据前期调研、研讨情况,对标准草案
进行完善,修改形成《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一)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兼顾导向性、科学性、协调性原则,确保该团体标准的准确与严谨,
使标准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导向性原则:本标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
见》为指导,结合桐乡市“三治融合”工作10年的深度探索,形成具有广泛借
鉴意义的规范类标准,为其他地方开展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工作提供解决路径。
科学性原则:本标准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为深化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对三
治融合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内容、数字支撑、融合共建、评价改进等多维度内
容给出了建议。同时严格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4
协调性原则: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多行业多领
域推广新时代三治融合实践,“三治融合”建设工作正在向企业、学校、医院、
市场、工地等领域进行了实践运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二)标准主要内容
1.主要参考文件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重点参考国务院办公厅及党中央针对基层治理体系等
相关政策文件,具体文件如下: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3)《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
意见》;
(4)《嘉兴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5)《桐乡市三治融合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标准中引用了相关国家标准,包括:
(1)GB/T2027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2)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3)GB/T2505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4)GB/T28827.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
2.标准主要内容
《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遵循我国《中华人民
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认真
总结提炼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经验做法,给出了组织管理、建设内容、数字支撑、
融合共建和评价改进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新时代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工作。
标准框架如下:
5
政务服务中心为企服务工作规范
组织管理建设内容数字支撑融合共建评价改进
组织参与自治法治德治机制队伍场景自我示范
构建主体建设建设建设融合融合融合评价评定
(1)范围
本章第一段是对后续标题的归纳,本文件提供了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的指导,
给出了总则、组织管理、建设内容、融合内容和评价改进等内容。
第二段是重点内容,它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本文件适用于新时代三
治融合基层治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章表明,在使用本标准时,需要同时使用列出的4项关于信息安全技术的
国家标准。其中3项没有注明版本号,应使用最新版本。
(3)术语和定义
本章对“自治”“法治”“德治”“新时代三治融合”的术语进行定义。三
项术语来源于相关文件以及科研资料梳理比对提炼,经起草组调研实际工作并组
织专家讨论后修改确定。
(4)组织管理
本章对组织管理作出规定。其中包括组织构建与参与主体,明确了管理组织
的构建要求、重点工作内容,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群众四大参与主体的主
要工作内容。
(5)建设内容
本章对自治建设、法治建设、德治建设进行规范。其中自治建设包含民主协
商、三社联动、群众参与;法治建设包括普法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德治
建设包括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
(6)数字支撑
6
本章明确了数据共享对接、业务平台联动、决策平台打造、联合执法和应急
处置、智慧化建设、信息安全等数字支撑内容,以“数字化”推动新时代三治融
合建设。
(7)融合共建
本章主要回答了自治、法治、德治如何融的问题,从机制、队伍、场景进行
三维度融合。
(8)评价改进
本章主要给出了自我评价、示范评定的指导建议,以评促建,让新时代三治
融合建设工作进行闭环。
(三)标准编制依据
本标准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
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嘉兴市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桐乡市三治融合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
文件要求,结合桐乡市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的工作成果和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固化,对新时代三治融合的组织管理、建设内容、数字支撑、融合共建、评价改
进等内容章条进行了详细编制。
四、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报告、相关技术和经济影响论证
本标准为工作规范类标准,无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报告。
五、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尚无重大意见分歧。
六、与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的关系
经查询,关于三治融合的相关标准,包括以下:
(1)DB3304/T031-2018《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设规范》;
(2)DJG330483/T078—2021《桐乡市“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实施规范》;
(3)DJG330483/T086—2021《“三治融合”进企业实施指南》;
(4)DJG330483/T090—2021《“三治融合”清廉村居建设规范》;
7
(5)DJG330483/T091—2021《“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建设及评价
规范》。
本标准在以上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提炼,根据新时代三治融合要求对内
容进行完善,并赋予标准新的内涵,包括数字支撑要求、融合共建要求、积分管
理要求等内容。
七、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及贯彻实施标准的要求、措施等建议
(一)预期效益
本标准的制定,从标准层面提供了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的指导,给出了组织
管理、建设内容、数字支撑、融合共建和评价改进等内容,对提高基层治理具有
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巩固实践经验和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三治融合模式;
2.有助于提升新时代“三治融合”专业化水平,明晰治理内容和要求,保障
群众得到规范优质的服务,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3.有助于以标准化推进三治融合结果应用,将三治工作融合进村(社区)、
企业、学校、医院、市场、工地建设管理过程中,提升各类场景的自治、法治、
德治水平。
(二)贯标措施
标准发布后,浙江省公共管理学院、标准起草单位将共同推动标准应用工作,
对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建立标准培训宣贯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推动该标准的
落地实施。
八、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尚无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九、致谢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得到多方专家及工作人员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
的感谢!
《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规范》团体标准起草小组
2023年6月28日
8
附件3
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团体标准意见反馈表
提出单位或个人:
联系人:联系电话:
传真:E-mail:
序号章条编号原稿修改意见内容(包括理由或依据)
注:如所提意见篇幅不够,可增加附页
T/ZSPXXXX—XXXX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组织管理...........................................................................1
组织构建.......................................................................1
参与主体.......................................................................2
5建设内容...........................................................................2
自治建设.......................................................................2
法治建设.......................................................................3
德治建设.......................................................................4
6数字支撑...........................................................................4
7融合共建...........................................................................4
机制融合.......................................................................4
队伍融合.......................................................................5
场景融合.......................................................................5
8评价改进...........................................................................5
自我评价.......................................................................5
示范评定.......................................................................5
附录A(规范性)积分管理规则.........................................................6
I
T/ZSPXXXX—XXXX
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时代三治融合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内容、数字支撑、融合共建和评价改进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时代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027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505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GB/T28827.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自治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
我监督,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的基层治理方式。
法治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框架下,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行事、社会依法运行的基层治理方式。
德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榜样示范、礼仪教化、道德评议等,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
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基层治理方式。
新时代三治融合
以自治推进法治、践行德治,以法治规范自治、保障德治,以德治引领自治、促进法治,运用数字
化手段强化技术赋能持续迭代应用场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将党建优势
转化为提升自治活力、强化法治保障、优化德治秩序的治理优势,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治理模式。
4组织管理
组织构建
开展新时代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宜联合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成立管理组织,下设党建引领工作组、自
治建设工作组、法治建设工作组、德治建设工作组等工作小组。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工作:
a)确定组织构架和工作职责;
b)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运行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c)规划可持续发展领域,持续迭代应用场景;
d)建立对发展规划、管理方案、方案执行、评价与改进提供技术支撑的专家团队;
1
T/ZSPXXXX—XXXX
e)与同一地区的政府及其部门或其他组织建立联动机制。
参与主体
4.2.1党委
4.2.1.1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党组织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党
建引领三治融合新格局,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4.2.1.2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搭建多元治理主体党组织孵化平台,提供活动场地、培训资源及政府购买
服务事项信息等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和党组织同步培育、同步孵化。
4.2.1.3党群服务中心宜创新服务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党建新闻信息在线推送、党
员活动积分在线管理、党组织活动情况在线记录、党群服务中心大型活动在线公告、活动场地和设施在
线预约、党员在线教育等功能。
4.2.1.4坚持专兼职结合,多渠道、多样化选用,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务工作者
队伍。
4.2.1.5开展党员星级评定工作,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评议结果作为党员评优评先、推荐各级党
代表、选配党组织班子成员的重要依据。
4.2.2政府
4.2.2.1将三治融合纳入全局工作谋划推进,引导社会和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4.2.2.2建立各级法律顾问制度,设置“依法行政指数”,推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
4.2.2.3建立专家咨询、民生事项听证、重大事项通报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推动决
策科学化、民主化。
4.2.2.4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原则,明确依法
履行职责事项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
4.2.3社会
4.2.3.1推进村(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增强社团、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4.2.3.2主动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事项,开展居家养老、环境保护、慈善帮困等方面服务型、公
益性、互助性的活动。
4.2.4群众
4.2.4.1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村规民约制定、重大事项决策、志愿服
务等。
4.2.4.2发挥乡贤能量,参与乡贤参事会、百姓议事会、道德评判团等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工作。
5建设内容
自治建设
5.1.1民主协商
5.1.1.1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协
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民主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5.1.1.2宜制定协商目录及计划,开展与村(居)民利益相关的党群服务、基层治理、社区建设、城
市管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区域发展等内容的协商议事。
5.1.1.3推进协商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村(居)民会议决策权、立约权、监督权、罢
免权,落实村(居)民会议法定人数和决议通过方式。
5.1.1.4规范村(居)民会议制度,宜按照党员群众建议、党组织提议、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
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和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情况公开的程序执行。组织会议类型包括:
a)党员审议会,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b)村(居)民代表会议,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2
T/ZSPXXXX—XXXX
c)百姓议事会,共同协商需要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
d)民主恳谈会,提供沟通、协商和对话的平台。
5.1.1.5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建立村(社区)党务、事务、财务公开制度,落
实群众参与民主监督渠道,实现阳光公开、阳光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1.2三社联动
5.1.2.1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加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为村(居)民自治、基层民
主协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5.1.2.2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加强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信息共享,搭建“三
社”联动平台。
5.1.2.3推动基层政府将城乡社区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村(社区)公
共服务项目,引导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育幼服务等领域的社会组织主动融入城乡社区便民
利民服务网络,为村(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活服务。
5.1.2.4组建村(社区)百事服务团,整合社会志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以及基层各类服务力量,通
过定期集中服务、定点上门服务、预约入户服务等方式,为村(居)民提供服务。
5.1.3群众参与
5.1.3.1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尊老爱幼、扶残助残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完
善监督评议机制,加强执行力度。发挥其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
服务的水平。
5.1.3.2依托党员先锋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示范户、种养殖基地等场所建立社情民意联络点,
健全联络员队伍,畅通表达渠道,收集社情民意。
5.1.3.3建立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
等建立乡贤参事会,参与基层治理。
5.1.3.4整合两代表一委员、老干部、党(团)员等各类资源融入网格,为所在网格群众提供服务。
5.1.3.5动员群众参加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引导群众参与村(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法治建设
5.2.1普法学法
5.2.1.1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
提升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2.1.2建立法治文化阵地,明确普法责任,组织政法干警担任“平安书记”,落实责任清单。
5.2.1.3依托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兴网络媒体,开展法律知识解读、以案释法、微视频、微
小说等法治文化精品征集、创作和巡演等活动。
5.2.1.4依托村(社区)法治课堂、企业法治培训等组织开展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新居民学
法宣传教育。
5.2.1.5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建立法治文化阵地。
5.2.2知法守法
5.2.2.1党员干部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
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5.2.2.2开展法治先进典型树创活动,建立动态评估和创建激励机制,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
明白人”,表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户”,推动法治先进人物评选及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
5.2.2.3建立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引导群众守法用法。
5.2.3懂法用法
5.2.3.1建立市(县)、镇(街)、村(社)三级法律服务团,由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人员
组成。提供基层决策、诉求化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专业法律服务。
3
T/ZSPXXXX—XXXX
5.2.3.2建立“平安书记”机制,对接政法部门,由政法干警进村(社区)担任“平安书记”。
5.2.3.3采用民生热线、网上信访、群众接待日等方式,构建群众法律诉求渠道,解答群众工作与生
活中的法律问题,并做好登记与反馈。
德治建设
5.3.1以规立德
5.3.1.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规民约、社区公约、
团体章程和家规家训中,引导培育文明新风,共建美丽宜居家园。
5.3.1.2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等主题实践活动,因地制
宜建设家训家风传承、教育、实践的家风馆,广泛传播好家训、宣传好家风。
5.3.2以文养德
5.3.2.1采用培训讲座、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宣传教育,提升村(居)民道德
修养。
5.3.2.2通过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等活动场所,定期开展“结对子、种文化、育文明”活动,组织开
展教育教化、家风家德、礼仪礼节、文化文艺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5.3.2.3开展“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等移风易俗文明行动,弘扬社
会新风正气。
5.3.2.4开展“五员队伍”建设,培育“宣传文化员、志愿服务员、专家指导员、政策宣讲员、文艺
辅导员”并有效发挥作用。
5.3.2.5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推进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队伍育人。
5.3.3以评树德
5.3.3.1建立道德评判团,设置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道德点评台、曝光栏,定期开展道德评判
活动。
5.3.3.2组织评选身边好人、好婆媳、新时代好少年等,择优推荐参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评选,
开展基层巡讲、展陈展览等道德典型学习宣传活动。
5.3.3.3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等活动,选树以专业技术人员、道德模范、企业家等为主体的
新乡贤代表。
5.3.3.4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社区在楼道口进行集中亮牌,农村在每户
门前进行亮牌,发挥示范作用。
6数字支撑
依托“城市大脑”中心,进行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即时数据处理。接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
数据平台和一体化政务服务中台,实现数据共享调用与数据推送对接。
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