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学知识点_第1页
临床检验基础学知识点_第2页
临床检验基础学知识点_第3页
临床检验基础学知识点_第4页
临床检验基础学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检验学

临床检验医学

clinicallaboratorymedicine

血液三大

尿液常

粪便规

体液

脱落细胞学

血型与血库

临床检验医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史及现状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目的

学好临床检验基础的要求

临床检验基础的发展史

①古代最早是检测尿液开始的。

②17世纪的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临床检验的发展。AntonyvanLeeuwenhoek

③上世纪50年代,库尔特(Coulter)电阻抗原理的提出,使临床检验从手工步入自动化、

电脑化,使得检验变得简便、快速、精密度高更。

⑤目前,试剂更加批量化、配套化、专业化和多样化

⑥检验液更加重视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⑦试剂和仪器的更新使得检验更便捷:如床边检测(pointofcaretest,POCT),使检测标本更

新鲜、交叉污染率低、更接近病人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临床检验基础的现状(二):

实施与保证全面质量管理

1.分析前:生理变化、饮食因素、药物因素、标本采集与保存等。

2.分析中: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性能与质量、试剂质量等。

3.分析后:发报告的把关。复核其信息内容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与疾病符合度等。

临床检验的特点:

1.操作的自动化2.方法的标准化3.技术的现代化4.试剂的商品化5.计量单位的国际化6.质量

管理的全程化7.生物安全的严格化8.检验人员的合格化

绪论

临床检验医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史及现状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目的

学好临床检验基础的要求

临检的基础教学目的:

1.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2.疾病疗效监测和预后观察3.疾病预防4.科学研究

教学目标:

掌握:皮肤采血方法,Hb成分、种类及测

定临床意义。

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性质和功能,Hb

的结构,参考范围。

第一章chapter1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bloodcollectionandbloodsmearpreparation

血液组成

I

离心后(写)

血液主要理化性质

①颜色:动脉血一一鲜红色静脉血一一暗红色

血浆一一浅黄色高脂膳食一一乳白色

溶血一一血浆呈不同程度红色

②量:成人约占体重的7%〜9%,平均血量5L左右。

③pH:7.35-7.45

④比密:1.05-1.06

⑤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第一节血液标本采集bloodcollection

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

1.检验申请单:患者、临床信息完整

2.标本采集和处理具体要求:标本种类标识、采集时间、急诊和危重患者信息、

3.标本信息完整性:标本的防腐、保温等。

4.标本拒收:根据标本接收的文件不符合者。

二、血液标本类型

1.全血(wholeblood):静脉、动脉、毛细血管

2.血浆(Plasma):全血加入抗凝剂离心后的上清液。

3.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离心所得上清液。

4.分离或浓缩的血细胞成分:如血小板、白细胞、单个核细胞等。

三、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一)皮肤采血(二)静脉采血(三)动脉采血

(­)皮肤采血法

适用于血量的检验项目如RBC

计数、WBC计数、Pit计数、Hb、ESR微量法等的测定等。

器材:采血针专用的“采血针”或三棱针,用前应高压灭菌,一人一针。

专用采血针三棱针

采血部位

(1)手指采血:

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

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

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2)耳垂采血:

优点:痛感轻、方便、适用于反复采集

缺点:血循环差受气温影响大、检查结果不恒定、RBC、WBC、Hb、Het结果均比静脉血

高,特别是冬季。

(3)其他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一一半岁以下婴幼儿

皮肤完整处一一严重烧伤者

采血操作

1、准备:2、采血部位按摩:3、消毒皮肤:4、针刺:5、擦去第一滴血后吸血:6、压住伤

口片刻:

注意事项

(1)采血部位皮肤完整。(2)无菌技术操作:防采血部位感染,一人一针。

2

(3)采血针刺入皮肤应深浅适中。

(4)多项检查时,采血次序为:Pit计数一RBC计数、HbfWBC计数与分类。

(5)取血用于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要防止棉球纤维混入堵塞仪器。

第二章chapter2血液一般检验bloodgeneralexamination

第一节红细胞检查

Redbloodcell(erythrocyte)examination

红细胞检查内容:

RBC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其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形态观

察、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

形态:无核,双凹圆盘形不染色:呈草黄色

RBC的生成及破坏:(见PPT)

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一、红细胞计数(redbloodcellcount)

【原理(principle)]

血液用等渗稀释液稀释一定倍数一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一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RBC

数一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的RBC数。

【参考范围(range)]

成年女性:(3.5~5.0)X1012/L

成年男性:(4.0〜5.5)X1012/L

新生儿:(6.0〜7.0)X1012/L

婴儿:(4.0〜4.3)X1012/L

儿童:(4.0~4.5)X1012/L

【临床意义(clinicalmeaning)]

一、生理性变化

(一)生理性增多

1.机体缺氧而使RBC代偿性t:新生儿、高原生活、强烈的体力劳动

2.成年男性比女性高:男性在6〜7岁时最低,25〜30岁时达高峰。女性21〜35岁维持最低

水平。

3.其他:抽烟、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

(二)生理性减少

1.生长发育造血原料相对不足:从6个月至2岁婴幼儿

2.造血功能减退:部分老年人生理性贫血

3.血容量增加:妊娠中晚期

二、病理性变化

(一)病理性增多

1.相对增多:血液浓缩

2.绝对性增多:①继发性增多:如心肺疾病②原发性增多:如真性RBC增多症

高于6.8X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

(二)病理性减少

1.RBC生成减少:※骨髓功能衰竭:AA※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IDA、MA

2.RBC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外在异常

3.RBC丢失过多:低于1.5X1012/L应考虑输血

二、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measurement

(一)Hb分子结构及成分:

3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或HGB)是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含色素辅基的

结合蛋白质,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

0.347g铁相当于lOOgHb海克Hb可携带1.34ml氧。

4.其它:

①还原Hb:Fe2+

②氧合Hb:与02结合的Hb

③Hb衍生物:HbCO、SHb

④IWI铁Hb:Fe3+

2014年6月17日59P24

(二)Hb的测定:

ICSH(Internationalcouncilforstandardizationhaematology)推荐鼠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HiCN)

1.原理:Hb是色素蛋白,在血液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利用高铁氧化钾将Hb氧化成高铁血红

蛋白(Hi),Hi可与CN-结合成寓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

计测定其吸光度,换算成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

(1)氟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优点:①操作简单、显色稳定,便于推广。

②转化液较稳定,易保存。

③除SHb外各Hb均可测读A后直接计数。

④HiCN参考品可长期保存,便于质控。

缺点:①KCN剧毒,易污染环境。

②不能测SHb,HbCO转化慢。

③浊度高引起Hb浓度假性增高:高球蛋白血症,脂血,试剂混浊,WBC和Pit高。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Hb)测定法

SDS能破坏WBC,摩尔消光系数未定。

(3)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HbF不能转化,最大吸收峰在575nm。

(4)叠氮高铁Hb测定法:

具有与HiCN法相似的优点,但仍存在试剂污染。

(5)澳代十六烷基三甲铉血红蛋白测定法:

不破坏WBC,精密度、准确性略低。

2014年6月17日65P25

4.参考值

新生儿:170〜200g/L女:110〜I50g/L

男:120〜160g/L

70岁以上老年人:男:94〜122g/L女:87~112g/L

质量控制(1)血清浊度:(2)器材及试剂质量:(3)技术与操作:(4)废弃物的处理:

临床意义与RBC计数相似

(1)鉴别贫血类型:

IDA:RBCIHbIIMA:RBCIIHbI

(2)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血液总容量改变全身血浆容量改变

教学目标:

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Hb成分、种类及测定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的形态、计数

4

方法及测定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涂片制备与染色、红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了解:Hb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measurement

(一)Hb分子结构及成分: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或HGB)是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含色素辅基的

结合蛋白质,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

第三节血涂片制备与染色preparationandstainingo(bloodsmears

血涂片的制备

(-)载玻片和推片:

载玻片推片

载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推片:边缘光滑。

(―)血涂片制作:

良好血涂片:

①血膜至少长25mmo

②边缘整齐,两侧、两端留有空隙。

③头体尾分明: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

④血膜末端无粒状、画线或裂隙。

(三)制备血涂片的影响因素

推制适当的血膜角度大,速度快一太厚,太短

推片边缘不光整f刷尖用力不均一厚薄不匀

血量过多、血液粘度高f无尾载玻片有油腻

血涂片染色

染色就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过程。

1.•瑞氏染色法是血液染色最经典和最常用的染色法。

2.吉姆萨染色法

3.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4.细胞活体染色法

5.巴氏染色法

6.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1)瑞氏染色法(WrightStain)

1.瑞氏染料成分:

(1)美蓝(又称亚甲蓝»methyleneblue.M+)

通常为氯盐,氯化美蓝(MCI),阳离子,一种碱性染料.

⑵伊红(eosinE-):

通常为钠盐(NaE),阴离子,一种酸性染料。

⑶Wright染料

MCI+NaEME+NaCl

⑷甲醇(溶剂、固定剂):

①MEM++E-

②具有强大的脱水力。

可将细胞固定为一定形态;使蛋白沉淀为颗粒状、网状等结构;增强染色效果;

染色原理:物理的吸附作用和化学的亲和作用

5

正常情况染色结果:

外观:淡紫红色

镜下:①RBC呈粉红色,略有碟状感。

②WBC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

③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RBC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

3.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PHI->正电荷增多一易与伊红结合一染色偏红

PHt-负电荷增多一易与美蓝结合一偏蓝

染色的质量保证

染液质量

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

染色过程

染液的冲洗

脱色与复染

4.方法学评价:

瑞氏染色法:

优点:对于细胞质成分及中性颗粒等的染色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

缺点:对细胞核的染色不如吉姆萨染色

吉姆萨染色:

原理:同瑞氏染色。

优点:本法对细胞核染色较好,结构更清晰。

缺点:胞质和中性颗粒染色较差。

瑞-吉复合染色:取长补短。

第二章chapter2血液一般检查bloodgeneralexamination

第——节红细胞检查Redblloodcellll(erythrocyte)examiinatiion

勿逢田胞形态检查Redblloodcellllmorphollogyexamiinatiion

正常红细胞形态

正常色素性

normochromatic

异常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大小异常

红细胞形态异常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异常

红细胞结构及排列异常

1.RBC大小异常

小RBC大RBC巨红细胞RBC大小不均d<6umd>10umd>15um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2.RBC形态异常:

球形RBC椭圆形RBC靶形RBC口形RBC镶形RBC

棘形RBC裂片RBC缗钱状RBC泪滴形RBC

3.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atic

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hypochromaticHyperchromaticpolychromatic

RBC中出现异常结构:

6

嗜碱点彩RBC染色质小体

basophilicstipplingcellHowell-Jolly*sbody

有核RBC疟原虫

卡波环

cabotringnucleatederythrocyteplasmodium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icullocytecount

1.定义

介于晚幼红和成熟红细胞之间未完全成熟的RBC。胞质内含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

质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联缀成线而构成网状。

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RBC

2.分级:

I型丝球型:仅存于骨髓

II型网型

III型破网型:外周血少量

IV型点粒型:多见于外周血

3.Ret计数法

(1)显微镜计数法

【原理】

阳离子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

【试剂】

①新亚甲蓝N溶液:

②煌焦油蓝溶液:

【参考值】成人:0.008-0.02或(25〜75)X109/L新生儿:0.02-0.06

【方法(method)和质量控制]

1混匀

1制成薄血涂片

染液新鲜2d血液2d染15~20min

数lOOORet绝对值

个RBC中计算

出分数=Ret分数XRBC/L

的Ret

(2)Ret计数仪法

(3)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4)流式细胞仪计数法

4.临床意义

(1)Ret增高:表示BM红系生成旺盛

①溶血性贫血:可高达0.20以上,急性失血后5—10天Ret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②放、化疗后,造血恢复时:Ret可短暂而迅速增高。

③Ret可作为贫血治疗疗效观察指标:

※抗贫血药物治疗后1―2天开始高,1周左右达高峰,贫血愈严重,Ret升高超高,且

Ret先于RBC和Hb增高。

X抗贫血药物治疗后,Ret不升高,说明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有障碍。

④骨髓移植后监测造血功能受抑或恢复:移植后21天,如>15X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

症。如V15X109/L,且Pit、WBC增高,可能移植失败。

7

Ret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机能减弱。

常见再生障碍性贫血:Ret<0.005

绝对值V15X109/L,为其诊断标准之一。

派掌握内容:静脉采血的部位、抗凝剂的使用范围、

HCT定义、临床意义,ESR定义、影响因素、

临床意义,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的计算及意义。

派熟悉内容:静脉采血,抗凝剂,ESR、HCT测定的方法,参考值。

※了解内容:采血操作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血液标本运送、保存与处理。

静脉采血法Veinpunctureforbloodcollection

凡需血量较多的检查>0.2ml

如:ESR、Het、凝血因子的测定等。

1.普通静脉采血法

2.真空采血法

1.普通静脉采血法

[准备器材]

[部位]体表浅静脉

常用:肘部静脉幼儿可用:颈外静脉

[采血操作和注意事项]

真空采血法(负压采血法)

主要原理是将有胶塞头盖的采血管抽成不同的真空度,利用针头、试管和针筒组合成全封闭

的真空采血系统,实现自动定量采血。

[主要器材]

①双向采血针

②真空采血管

穿刺针刺塞针

[主要器材]双向采血针、真空采血管

[真空采血法的优点]①计量准确②传送方便③封闭无菌④标识醒目⑤刻度清晰⑥容

易保存等。

[采血方法]

派硬接式双向采血针的采血操作

派软接式双向采血针的采血操作穿刺针

刺塞针

四、血液标本抗凝bloodspecimensanticoagulation

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ethylenediaminetetraceticacid)

①原理:与血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②用量:15g/LEDTA水溶液0.4ml:5ml血液

③适用于:血常规检查、Het、Pit计数

④不适用于: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2.枸檬酸钠(trisodiumcitrate)

①原理:与血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

②用法:109mmol/L与血1:9或1:4

8

③适用于:血栓与止血检验、ESR、输血保养液。

④不适用于:血细胞计数,Het(不能干燥)

3.肝素(heparin):

①原理:加强AT-ni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具有阻止凝血酶形成

②用量:lg/L水溶液,0.5ml干燥后可抗凝5ml血液。

③适用于:RBC脆性试验、Het及细胞培养等。

④不适用于:WBC和Pit计数、血涂片检查、凝血象检验。

4.草酸盐(oxalate):

①原理:草酸根与血液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

②用法:0.1mol/L浓度与血液之比1:9

③适用于:制备正吸浆。

④不适用于:对凝血因子V保护功能差,影响PT测定;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的使用。

第一节红细胞检查Redblloodcellll(erythrocyte)examiinatiion

四、红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et或packedcellvolume,PCV)是指在一定体积全血中RBC

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与RBC数量和平均体积有关。

(-)检测方法

1.离心沉淀法:温氏法、微量血细胞比容法

2.血液分析仪法:

(二)温氏法的试剂、器材和质量控制

长毛细滴管温氏管

血浆层

白色乳糜层

灰红色层

暗红色层

含还原HbHct

含氧RBC层

(三)方法学评价]

(四)参考值

男:0.380〜0.508女:0.335〜0.450

(五)临床意义

1.HCT降低:①各种贫血②稀释血症

2.HCT增高:①血浆丢失②RBC量增加

3.临床补液量的参考:

4.用于计算MCV和MCHC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RBC群体中各个RBC体积的平均值。

MCV=X10(fL)lfL=10"LRBC/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MCH)RBC群体中各个RBC血

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Hb(g/L)

MCH=RBC/LX10pglpg=10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

平均每升RBC中含有的Hb浓度Hb(g/L)

MCHC=Hct

9

4.参考值:

MCV(1L)MCH(pg)MCHC(g/L)

成人80-10026-34320-360

1〜3岁79-10425-32280-350

新生儿86-12027-36250—370

2014-6-17335.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MCV(fL)MCH(pg)MCHC(g/L)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0-360急HA、AA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0-360慢性炎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0IDA

大细胞性贫血>100>34320-360MA

八、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一)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全血中的RBC自然下沉的速率。

(-)魏氏法的试剂、器材和质量控制

ESRlh后

1.6ml血

0.4ml抗凝剂

三、ESR影响因素

血浆或RBC本身发生改变则使血沉发生变化。

1.血浆因素:

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增高tESR加快

胆固醇

白蛋白I

一糖蛋白ESR减慢

卵磷脂

2.红细胞因素:

①RBC数量②RBC形态

ESR快

正常数量数量减少

ESR慢

3.抗凝剂影响实验温度血沉测定值校正值

4.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ESR增快

5.血沉管因素:

血沉管倾斜30,

血沉加快30%

(四)参考值

<50岁男:0~15mm/h

女:0~20mm/h

(五)方法学评价

(六)临床意义:

对疾病的鉴别和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生理性增快:

10

①女比男快

②妊娠>3月

③>50岁

④妇女月经期

2.病理性增快:

①组织损伤、坏死和大手术:心肌梗塞和心绞痛鉴别。

②恶性肿瘤: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③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感染、风湿病活动期、结核病活动期等。

④高球蛋白血症:MM、SLE、肝硬化、慢性肾炎等。

⑤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3.ESR减慢: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RBC形态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白细胞检验

Whitebloodcell(WBC)orLeukocyte(LEC)

外周血WBC:RBC=1:(500—750)

(-)白细胞的组成:

WBC单核细胞monocyte淋巴细胞lymphocyte粒细胞granulocyte(中性粒细胞neutrocyte,

NC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as)

(二)WBC起源及分布

粒细胞的发育过程

如何计数

WBC?

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count

测定单位体积的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检测原理】

血液经一定倍数稀释并破坏红细胞一计数一换算

【试剂】

白细胞稀释液:2%冰醋酸

冰醋酸:溶解红细胞,同时固定核蛋白

10g/L美蓝:数滴f可使核略为着色。

2014-6-176【器材(equipment)]

1、微量吸管:

2、血细胞计数盘:

0.1mm

【方法和质量控制】

11

混匀

稀释液血20ul充池

0.38ml

计数计算WBC/L=N/4X10X106X20=N/20X109

血涂片WBC密度与WBC的总数的关系

WBC血涂片WBC个数/HP

(4〜7)X109/L2-4

(7〜9)X109/L4〜6

11

(10-12)X109/L6-10

(13~18)X109/L10-12

4.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

WBC措施

<3X109/L

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

>15X109/L

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

参考值:

成人:(4-10)X109/L儿童:(5-12)X109/L

6个月一2岁:X109/L新生儿:(15—20)X109/L

5.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法

血液分析仪法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iifferentiialllleukocytecount,DLC

(一)定义及方法:

根据白细胞的形态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值。

采血制备良好血涂片染色观察

(-)外周血五种常见白细胞的形态

①中性粒细胞

②嗜酸性粒细胞

③嗜碱性粒细胞

④单核细胞

⑤淋巴细胞

细胞胞体胞浆胞核

Neud:10~15um较多细小均匀的杆状、分2〜5叶,染色淡粉红中性颗粒质小块状染成深

紫红色Eosd:13~15um充满粗大、紧密排列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

分两叶,呈八字形也有3〜4叶者

Basd:10~12um少量粗大小不均,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常被颗粒遮盖,分叶不明显,模糊不

清感

CellLymphocyte

胞体小d:6—10um

大d:10—15um

胞浆透明蓝色,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

胞核粗糙致密,排列均匀,常隐约成块。

CellMonocyte

胞体d:14—20um

胞浆淡蓝或灰蓝,毛玻璃样半透明,含有细小、粉尘状紫红色颗粒

胞核大,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

(三)WBC分类计数法和质量保证:

①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②低倍镜:

③油镜:数100—200个WBC分类计数,求出各种WBC所占比值.

⑤若有幼稚或异常WBC应分类鉴定,包括在WBC百分率中。

12

⑥若有幼稚红细胞,应逐个计数,但不包括在WBC总数中。

⑦有寄生虫和细胞形态有异常改变应报告。(

(四)WBC分类计数参考值(成人):

WBC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1〜5

分叶核50~70

Eos0.5〜5

BasO〜1

LC20-40

MC3〜8

(五)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①年龄:Neu和Lym两次交叉

②日间变化:安静、休息〈活动、进食,早晨〈下午

③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

④妊娠与分娩:t,NC比值正常。分娩2—5天内恢复正常,如再次升高,有产后感染的

可能性。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反应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最常见原因。

a.急性化脓性胆囊炎:WBO20X109/L

b.急性胰腺炎:WBC>10X109/L

c.肠缺血、坏死:WBO10X109/L,肠坏死的指标。

d.局限性感染:

轻度感染:WBC可正常;

中度感染:WBC(10-20)X109/L;

重度感染:WBC(20-30)X109/L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

③大量血细胞破坏和急性内出血:

④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⑤急性中毒:

2异常增生性增多:

白血病:急性:WBC(10-50)X109/L;

慢性:WBC(100-300)X109/L;

类白:WBC<100X109/L。

恶性肿瘤:肝癌、胃癌

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类风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缺氧等。

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映。数量增多,并可

出现幼稚细胞,但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变化,病因去除后逐渐消失。

(3)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等②某些血液病:③慢性理化损伤:药物、射线等④脾功能亢

进:⑤自身免疫性疾病:ITP

(六)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13

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勒氏体⑤核变性

2.棒状小体(Auerbody)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shifttoleft):再生性的、退行性的核左移

②核右移(shifttoright)

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双核中性粒细胞胞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计数

1、淋巴细胞数量变化:

增多:⑴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⑵某些慢性感染:⑶肾移植术后:⑷LC性白血

病: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

⑴异型LC: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

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变化。

I型浆细胞型一胞浆中含有小空泡或呈泡沫状。

n型单核细胞型一胞核不规则似单核。

皿型未成熟细胞型f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异形淋巴细胞

⑵受放射线损伤后LC形态变化:卫星核

⑶LC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

课程要求:

A.掌握:EOS和PLT计数的原理、方法、临床意义

B.熟悉:质量控制、参考值

C.了解:EOS和PLT的来源、功能、计数方法学评价※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计数

㈢EOS的功能

A.趋化、吞噬作用

B.抑制Bas和肥大细胞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

C.分泌组胺酶破坏组胺,限制超敏反应

D.参与寄生虫感染的病理过程

㈣EOS计数方法

【原理】

用EOS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RBC和大部分其它WBC,并将EOS着色,

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EOS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EOS数。

【计数方法】1.显微镜计数法

2.血液分析仪法

【试剂】

EOS稀释液:伊红-丙酮稀释液、乙醇-伊红稀释液、滨甲酚紫稀释液、固绿稀释液

①EOS保护剂(如丙酮、乙醇)②破坏RBC和大部分其它WBC(如碳酸钾、草酸铉或低

渗状态)③将EOS着色(如伊红、漠甲酚紫、固绿)

【显微镜计数法操作方法】

1

14

混匀1

充池计数:10个大方稀释液血20M1

0.38ml格内的Eos

计算:Eos=NX20X106/L

【质量控制】

尽量减少人为误差

保护剂用量

混匀不宜太过用力;适当延长混匀时间

计数应在血液稀释后lh内完成

注意与残留的中性粒细胞区别

【参考值】(0.05-0.5)X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①劳动、饥饿、寒冷、精神刺激等

Eos减低

②日间变化

Eos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下丘脑

垂体前叶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

抑制骨髓释放EOS

肾上腺皮质激素

EOS减少

EOS减少

2.病理性变化:

(1)EOS增多:>0.5X109/L

①寄生虫病:蛔虫、钩虫、绦虫等

②过敏性疾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病因,Eos常(1~2)X109/L

如:支气管哮喘、尊麻疹、药物或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肺炎等

③某些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④.血液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⑤.某些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结肠癌、何杰金淋巴瘤

⑥.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⑦,某些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2).EOS减少:传染病急性期:伤寒、副伤寒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后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

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

A.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急性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时增高。

B.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手术后4小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24〜48小时后增多;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

C.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血小板(platelet)计数

血小板出血

15

一、概述

血小板

(一)形态:

胞体: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淡蓝色或粉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的紫红色

颗粒,无核,常3〜5成群聚集成团

寿命:7~14天

造血干细胞

(二)来源:

原始巨核细胞

骨髓巨核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颗粒型巨核细胞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裸核巨核细胞

血小板

(三)功能

主要功能:粘附、聚集、释放、参与凝血和血块收缩、维护血管内皮完整等功能。

二、计数

不明原因的出血

排除出血性疾病

化疗和放疗病人的检测

怀疑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怀疑血小板破坏增加、消耗过多或反应性增多检测原理

方法原理

检测原理

方法原理

普通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破坏红细胞一溶血法和不破坏红细胞法

相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相差显微镜下血小板立体感增强

血液分析仪法电阻抗法和光散射法

流式细胞仪法免疫法荧光素标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流式

细胞仪计数

【原理】血液经一定比例稀释后,滴入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经

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试剂】草酸镀溶血法、复方尿素溶血法、高铁氟化钾法、复方碘法等。

【操作方法】

混匀静置15min稀释液充池计数1ml血10”

PEI7L=NX10X100X106=NX109

【质量控制】

原则:尽量避免PLT被激活、破坏,避免杂质污染。

检测前:采血顺利

抗凝剂:肝素、EDTA-K2

储存温度和时间

检测中:器材标准化,清洁干燥充池前充分摇匀,充池后静置15min后计数lh内计数完毕

16

计数时光线要适中;注意与杂质鉴别

检测后:

PLT计数V60X109/L,应观察血涂片中的PLT分布情况。

【参考值】(100-300)X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正常人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低,高原居民略高。

②妇女月经前低,月经后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

③剧烈活动和饱餐后高、休息后恢复。

2.病理性变化:

PLT数减低:小于100X109/L(20〜50)X109/L: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5X109/L:导

致严重出血

①PLT生成减少:AA、AL、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等

②PLT破坏过多:ITP、脾亢

③PLT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

④PLT分布异常:脾肿大

⑤先天性的PLT减少:PLT减少症、巨大PLT综合征血小板数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CML;真红

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脾切后

异常血小板形态

1、大小异常①大血小板:d4〜7nm②小血小板:d<1.5Um

2、形态异常:①血小板颗粒减少②血小板卫星现象③血小板“粘附”红细胞

3、聚集性和分布异常:非抗凝血外周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聚集与散在血小板

之比为20:1

复习题

1.显微镜下计数EOS的区域是()E

A.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

B.一侧计数室,对角两个大方格

C.两侧计数室,对角共四个大方格

D.两侧计数室,四角共八个大方格

E.两侧计数室,共十个大方格

2.外周血中EOS增高见于()D

A.风疹感染期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期

C.百日咳感染期D.猩红热感染期

E.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期

3.可引起EOS数量增高的一组疾病是()D

A.钩虫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B.急性失血,肺癌

C.尊麻疹,心肌梗死

D.支气管哮喘,猩红热

E.严重外伤,肝吸虫病

4.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数量小于()B

A.80X109/LB.100X109/L

C.110X109/LD.120X109/L

17

E.150X109/L

5.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D

A.急性白血病B.急性放射病

C.急性溶血后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搬

6.将20Hl血液加入0.38ml血小板稀释液中,计数5个中方

格血小板数为78个,问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是多少?判断

血小板是增高还是降低了,并简述可能的病理原因?

7.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原因有哪些?

血型和输血(一)

重点难点:血型定义、ABO系统抗原、抗体、血型物质、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熟习内容:

ABO系统的亚型

第一节血型

血型(bloodgroup)是指血液系统的一种遗传多态性,它是以血型抗原为表现形式的遗传性

状,血型由血型基因决定,是血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血型系统有很多,常见的有ABO血

型系统、Rh血型系统,此外还有Kidd血型系统、MNSs血型系统等。

一.ABO血型系统

(一)抗原

1.ABO抗原的遗传:由ABO、Hh、Sese三个分离位点的基因所控制ABO基因:

①ABO基因位于9q34,基因座上有A、B、O,A、B基因对于0基因是显性基因。

②父母各遗传给子代一个基因。

③有6个基因型,4种表现型ABO

基因型表型RBC上抗原血清中抗体血型

AO、AAAA抗BA

BO、BBBB抗AB

ABABAB—AB

000—抗A、B0

8.ABO抗原的生物合成:基因ABO及H基因控制着A、B抗原的形成。0为无效基因;H

位点有Hh两个等位基因,h为无效基因。ABH血型抗原决定簇的前身物质是红细胞膜上含

4个糖的低聚糖链,由各自的糖基转移酶作用决定抗原物质的形成。

9(1)前身物质:4个糖的低聚糖链(2)H物质:基因H-岩藻糖转移酶一H抗原

(3)A抗原:TheAAntigen基因A-*酶A: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一A抗原

(4)B抗原:基因B-酶B:半乳糖基转移酶一B抗原

(5)h基因:如体内仅有h基因,则不能合成岩藻糖转移酶,所以无H物质,表现型为O

型,称为Oh型(孟买型)h基因RBC膜上含4个Oh型(孟买型)糖的低聚糖链。基因H物

质RBC膜上含4个糖的低聚糖链A基因

H基因A抗原

H物质基转移酶

转移酶

B基因B抗原)基转移酶

N-乙酰半乳糖胺

N-acetylGlucosamine

D-GalactoseA

N・乙酰葡萄糖胺H

18

.ABO抗原的发生:

(1)5〜6周胎儿RBC可测出ABH抗原f出生时还未发育完全。

(2)新生儿A、B抗原位点较成人少

(3)一般出生后18个月时才充分表现出抗原性。

(4)抗原频率也有地区、种族差异。

4.分泌型:

血型物质:组织细胞也能合成分泌可溶性的ABH抗原一存在于许多体液中。以唾液中含量

最丰富,CSF中无。

⑴分泌型:体液中含有这种血型物质者为分泌型一80%人受控基因是Sese、SeSe

⑵非分泌型:无血型物质者一约20%人受控基因是sese、se是无效基因。

⑶血型物质的作用:①辅助鉴定血型②预测胎儿ABO血型:羊水③可中和天然抗体,有

助于鉴别抗体的性质。

5ABO系统抗体:

1.抗A、抗B抗体:主要是IgM

天然抗体:机体没有经过可察觉的Ag刺激就在体内存在的Ab.人血清中存在的Ab能天然

地与其自身RBC所缺乏的A、B抗原相对应一血型定型的依据。

产生:人在出生前尚未产生Ab,生后几个月才开始形成自己的Ab,5—6岁时达高峰,

产生Ab的功能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晚期,但成人后,效价随年龄增长而逐渐I。免疫抗体:

通过输注异型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IgG

6.抗体特性:

.抗A、B抗体:O型人血清中;与A型或B型RBC都能凝集。

7.ABO系统的亚型:

亚型:是指属于同一血型Ag,但Ag结构和性能或Ag位点数有一定差异所引起的变化。

㈠A亚型:最多见,有Al、A2,A3,AX,我国人中A2和A2B型在A与AB型中所

占比例<1%A2的抗原性弱,定型时很可能误认为O型

㈡B亚型:较A亚型少见,临床意义不大。

(五).ABO血型鉴定(ABObloodtyping)

【原理(principle)]

正定型:用已知标准抗血清检测RBC上的抗原。

反定型:用已知RBC测血清中的抗体。

【试剂(reagent)]

1.标准抗A、抗B、抗AB血清:

制备:青壮年混合血清,无菌分离,56℃30min灭活

标准:①特异性:不含意外Ab,无非特异性凝集。

②效价:抗A:1:128以上;抗B:1:64以上。

③亲和力:血清0.05ml+清%RBCO.lml-15s内出现凝集,3min凝块》lmm2。

④冷凝集素:冷凝集素效价<1:4。

2.ABO血型单克隆抗体:

①特异性:能凝集Al、A2抗原。②亲和力:对Al、A2、A2B分别为15s、

30s、45s③凝效价:大于1:128o④稳定性:较血清抗体好。

【方法(method)]1.玻片法2.试管法

1.玻片法:(正定型)

【ABO血型的临床意义】

1.输血2.新生儿溶血病检查3.器官移植4.其他用途: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等的鉴

19

定及相关疾病的调查等(

六).交叉配血交叉配血实验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

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者不产生凝集或溶血时,方

侧可将供血者的血液或血液

次成分给受血者输注。

供侧

目的: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受血者和

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配合的成分。

33实验方法

1.盐水介质配血

2.聚凝胺介质配血

3.微柱凝胶法配血

4.酶介质配血

菠萝酶,无花果酶,木瓜酶

5.抗球蛋白介质配血

1.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原理】主要检查:

①供受者血清中中是否存在破坏对方RBC的不规则IgM抗体或补体依赖性RBC抗体。

②验证ABO血型鉴定是否正确,防止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试剂和器材】生理盐水

报告方式:

1.受血者XXX(X型)血清+供血者XXX(X型)红细胞凝集溶血与否

2.供血者XXX(X型)血清+受血者XXX(X型)红细胞凝集溶血与否

3.受血者XXX与供血者XXX配血是否相合。

4.实验方法:盐水介质交叉配血法

2.低离子聚凝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原理】RBC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以避免其产生自发性聚集

凝聚胺溶解后能产生很多正电荷,可以中和RBC表面带有的负电荷一缩短RBC之间距离,

使RBC产生非特异性凝聚。

利用低离子溶液,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以促进RBC和抗体结合。

加入重新悬浮液能中和凝聚胺阳离子的作用,使正常的RBC非特异性凝集散开。而RBC被

相应的抗体致敏,则不会散开。

3.微柱凝胶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原理】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作用一通过离心技术一利用凝胶的微孔过滤作用,将发生凝集反

应的RBC阻滞于凝胶之内,而未凝集的单个RBC则穿过微孔运动至柱底一从而

区分有无凝集。

20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主次侧或单侧管内RBC凝集块位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和(或)出现溶血一不相

容一不可输注

反应强度:

①特异性RBC抗原抗体复合物位于胶表面一强阳性反应

②复合物在胶中f弱阳性反应

愈靠近胶底部凝集,颗粒愈小,反应愈弱。

阴性结果:

主次侧管内RBC完全沉降于底部一相容一输注

重点内容:Rh血型抗原与抗体及临床意义;

新生儿溶血病;血液保存方法;

主要的血液成分制品及适应症。

熟习内容:Rh血型鉴定方法;献血员条件和发出要求献血后并发症;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及

并发症。了解内容:成分输血的优点;自身输血。

二.Rh血型系统

Rh系统重要性仅次于ABO系统。

㈠.Rh抗原:①Rh抗原有40多种,②与临床关系最密切:D、E、C、c、e5种,D的抗原

性最强。③临床习惯地称含D抗原的RBC为Rh+,不含D的为Rh-。④我国Rh—频率

约占人群中的0.34%

(二).Rh系统抗体:

①多是通过外来RBC免疫刺激后产生,即通过输血或妊娠产生。这些抗体均为IgG。

②D抗原是非ABO红细胞抗原中免疫性最强的抗原,可以引起抗D的产生,抗D与D红

细胞产生严重的溶血反应。

㈢.Rh血型鉴定及方法学评价:

Rh抗体属IgG不能在盐水介质中与RBC发生凝集。

1.低离子强度盐水试验

原理: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一可减少RBC外围的离子云

①促进IgG分子在两个RBC之间搭桥一使之结合,

②能缩短抗原与抗体的反应时间,并提高其灵敏度。

2.抗人球蛋白法:又称Coombs试验P81

直接法:用于检查受检者的RBC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致敏;

间接法:可用于鉴定Rh血型及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P813.酶介质法:

原理:

①木瓜酶或菠萝酶可以破坏RBC表面的唾液酸,使RBC膜失去电荷,缩小RBC间的距离;

②酶可以部分地改变RBC结构,使某些隐蔽的抗原得以暴露,增强凝集性

4.聚凝胺法:带有高价阳离子,溶解后能产生很多正电荷,可以中和RBC表面的负电荷。

本法已在实践中逐渐推广。

5.人源盐水介质抗D试验:

采用免疫蛋白变性剂(如二硫苏糖)处理人源IgG类抗D血清,使小分子的IgG抗体分子

增大为具有大分子的“IgM”的性质,能在盐水介质中与相应红细胞发生凝集,可用于Rh

血型的快速鉴定。

㈣.RH血型的临床意义:

1.与输血关系:

Rh-第一次接受Rh+血液f不溶血,产生抗体一十Rh第二次接受Rh血液一产生大量的抗

21

体,溶血

2.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

第二节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ofnewborn)

一.定义

母婴血型不合,孕母体内IgG类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体内,胎儿RBC被母亲的同种抗体

包被(这种抗体是针对胎儿RBC上父源性的抗原的),被包被的RBC在分娩前后加速破坏,

发生溶血,造成胎儿发生以溶血为主要损害的一种被动免疫性疾病。二.临床表现:

①贫血:HbV180g/L②高胆红素血症:342umol/L或更高:③肝脾肿大:④组织水肿:⑤肌

张力降低:

三.发病机制:

种类母亲胎儿溶血严溶血发生发病率血型血型重程度胎次

AB0

溶血症O型A或B型较严重第一胎即可发病最常见Rh溶一般第一胎不发

一+病,而从第二胎血病RhRh严重起发病较低三.实验室检查:

1.患婴确诊的依据:

①RBC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②释放试验:

③血清中存在与患婴RBC上抗原相对应的游离抗体2.辅助检查:

①高胆红素血症:

②孕母血清内检查到与胎儿RBC不相合的抗体

3.产前试验:

①血清学检查: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②羊水分析:

四、预防与治疗

(一)产前治疗对象

1.AB0血型不合:一般无必要预防,但抗A或抗B效价超过64时,可给予预防。

2.Rh血型不合:一般也无需特殊预防,当Rh抗体较高时,有必要降到8以下。(二)产前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大量丙球治疗。2.血浆置换3.宫内输血4.剖宫产

(三)新生儿治疗

1.换血2.丙球、白蛋白、激素等药物治疗。3.光照疗法

第二节输血(tansfusion)

一.输血

1.输入自然的血液成份,以达到治疗的目的。2.输入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与血液相关的制

品。3.血液成份可以根据需要先在体外对血液进行处理后再输入。4.利用某些手段将患者血

中病理成份加以去除。

二.血液的采集:

1.献血员的要求:

①18-55周岁,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无贫血者,均可献血。

②采血前要做体格检查、测Hb、谷丙转氨酶、HBsAg等,合格后方可献血。

③采血前要做好血型鉴定。

④献血员在献血前4h不得吃富含脂肪及蛋白质的食物。

2.采集:

3.献血并发症

①贫血:健康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