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差异。2、读图分析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3、举例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景观图,直接感受重要地理界线两侧的差异。2、运用地图、实例体会和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培养学生全局统筹观念,体会到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你或许能说出南、北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很多差异,但是你知道这些差异的明显界线在什么地方吗?21教育网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秦岭和淮河,或许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二、新课学习(一)秦岭—淮河线1.
秦岭—淮河线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如图)视频:《秦岭——南北分界线》秦岭: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海拔为1500-2500米。拓展延伸:秦岭的“贡献”秦岭东西延伸,挡住了由东南往西北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带来的水汽,使秦岭以北气候干旱,黄土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观。而秦岭以南则降雨丰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黄土高原给人以苍凉和贫瘠的感觉,但秦岭以南的汉中和四川盆地则完全享受着秦岭的庇护和恩惠,是秦岭挡住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冷空气,造就了汉中盆地和“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富裕。21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下游分别注入长江和黄海,全长约1000千米。(1)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读图,秦岭—淮河线是1月份多少℃等温线通过的地方?(0℃)出示图片:秦岭以北冬季景观、秦岭以南冬季景观。(2)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读图,秦岭—淮河线大约是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量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北上,遇到秦岭抬升,使得秦岭以南易形成降水,秦岭以北降水明显减少。(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活动:比较观察下图中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状况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通过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表现出来的?21差异一:冬季河流有无封冻秦岭—淮河线以北河流有封冻期、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无封冻期。出示图片:冬季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河流、冬季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河流差异二:温度带的不同秦岭—淮河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出示图片:暖温带景观、亚热带景观差异三:干湿地区的不同秦岭—淮河线是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出示图片:半湿润区景观、湿润区景观差异四:植被类型的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差异五:耕作类型的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的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差异六:主要粮食作物的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以南主要种植水稻。归纳: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出示图片: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冬季河流有无封冻有无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干湿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耕作类型以旱地耕作为主以水田耕作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拓展延伸: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来说明这种差异吗?主食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主要以面类食品为主,以南以米饭为主。房屋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降水少,如黄土高原窑洞;以南降水多,如尖顶房。水果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以苹果为主,以南以柑橘为主。气候类型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2、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小组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的有(
C)。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③10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1月份0
℃等温线
⑤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⑥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④
D.
③④⑤下面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2.图中山脉和东侧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侧河流为(B
)A.
黄河
B.
淮河C.
长江
D.
珠江3.下列数据,有可能为正常年份甲地1月份平均气温的是(C
)A.
5℃
B.
8℃
C.
-4℃
D.
16℃4.
我国秦岭—淮河线南北的耕地类型不同,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A.交通运输条件的差异
B.市场因素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
D.人口密度的差异5.关于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C)A.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B.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C.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农田以旱地为主D.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课堂小结】我们学了什么?(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差异、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作业布置】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板书设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
秦岭—淮河线1、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差异2、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4)湿润区和半湿润的分界线。(5)秦岭山脉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6)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7)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8)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也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图分析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分别从各个区域的位置、地形、农业、畜牧业、民居等方面来了解这种影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分析、体会每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四大区域的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分不开的。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本章书的第二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再去深入学习各个区域的生产生活的差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学习上不会太难,所以老师讲课过程也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图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读图、讨论分析、回答问题等来掌握每一个知识点。三、教学重点1、四大区域的位置、地形、农业、畜牧业、民居等方面的特点。四、教学难点1、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对生活的影响,民居是最能够直接体现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新课学习1、北方地区(1)、位置(此处用课件展示中国轮廓图,用黄色显示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季风区。(2)、地形读图,分析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结: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原。2、南方地区(1)、位置(此处用课件展示中国轮廓图,用黄色显示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季风区。(2)、地形读图,分析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结: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3)、对比: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差异(用课件展示南北方生活生产方面的图片)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形平原、高原丘陵、山地传统民居房屋比较注意防寒保暖,由于地势平坦,人口众多,所以村庄都较大。房屋多用砖瓦、竹木材料建造,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传统运输方式陆路为主水路为主耕地类型旱地水田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传统运动方式滑雪、滑冰游泳、赛龙舟水果苹果、梨、枣香蕉、龙眼、荔枝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南北方生产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回答等,教师再总结每一个差异,给出答案。3、西北地区(1)、位置(此处用课件展示中国轮廓图,用黄色显示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西北的非季风区。(2)、地形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结:地形多为高原和盆地。4、青藏地区(1)、位置(此处用课件展示中国轮廓图,用黄色显示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上。(2)、地形读图,分析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结:地形多为高原和山地,地势高。(3)、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生产生活差异(用课件展示西北和青藏地区方生活生产方面的图片)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形高原、盆地高原、山地气候特点干旱高寒民居特点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屋顶一般建得较为平坦。青藏地区的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主要有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三种形式。畜牧业天然牧场,放牧羊、牛、马等牲畜以高寒畜牧业为主,放牧牦牛等牲畜农业灌溉农业
(枸杞、石榴、西红柿)河谷农业
(青稞)
此处,教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读图分析每一个问题,并各抒己见,教师最后总结评价。八、课堂练习1、下面民居与分布地连线正确的是(
)A、两面坡式民居——南方地区
B、四合院——湘西少数民族C、帐篷、蒙古包——黄土高原D、吊脚楼——西北地区2、四大地理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的是(
)A、北方地区多为旱地,传统民居多为平顶屋B、南方地区高温多雨,生产苹果、梨、桃C、西北地区干旱,发展了河谷农业D、青藏地区为高寒草原牧区,传统民居为蒙古包3、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九、课堂小结我们学了什么?(我国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十、作业布置P57.复习题:1、2题。十一、板书设计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北方地区(二)南方地区
位置、地形、农业、(三)西北地区
畜牧业、民居(四)青藏地区十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每个区域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分不开的,基本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3.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4.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难点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2.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填图,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秦岭——淮河一线,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外国友人到中国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圈。有人问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他说:“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这些不同的颜色各指哪些地方?学生翻开中国地形图,分别找出上述地区,试说出主要区别,引出地理区域的划分。二.秦岭——淮河一线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看图A,找出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理解、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1)认识秦岭,看图B,结合文字说明,记住秦岭的基本情况。2)认识淮河,看图C,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3)读图D,找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明确: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结合课文,分析原因)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不封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3.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河流有无封冻有无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干湿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耕作类型以旱地耕作为主以水田耕作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三.四大地理区域1.看图L,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2)看图H——P,将图示的景观图填在相应的位置。四.作业复习本节知识,预习下节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看P96教材,说出我国四大区域的划分,比较四大区域的不同。划分理由: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民居生活等。二.列表比较我国四大区域的不同之处,看课文,结合图片,完成下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葬地区分布范围地形气候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品质量问题跟踪合同(2篇)
- 房屋状况验收协议
- 幼儿园教育叙事演讲稿
- 常用急救知识培训课件
- 《设备投资合同》
- 成本分担协议补充协议
- 招生技巧及流程
- 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外国文学与作品选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讲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提高电梯安全:培训预防机制
- 毕业实习指导记录表
- 伤口造口护理新进展课件
- 自愿放弃三校生申请书
- 《艺术概论》课件-第三章 艺术创作
- 2022版50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基建停电施工工期管理导则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声光感知LED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火灾调查询问笔录模板范文
- 国开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任务4答案
- 公立医院提升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研究
- 搅拌车运输施工方案
- 环境保护概论(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