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C.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大分子D.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常被称为“生命的燃料”〖答案〗A〖祥解〗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详析】A、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A正确;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B错误;C、神经递质可以有机小分子,如甘氨酸,C错误;D、葡萄糖被称为“生命的燃料”,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D错误。故选A。2.下列有关生物学中“骨架或支架”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相关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C.碳链以单体为基本骨架连接成多聚体,形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D.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答案〗C〖祥解〗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详析】A、细胞骨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细胞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相关,A正确;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可以运动,具有流动性,B正确;C、单体以碳链为骨架,连接成多聚体即生物大分子,C错误;D、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在DNA分子的外侧是DNA的基本骨架,D正确。故选C。3.下图中①~③表示的是生物体内3种有机分子的局部或整体结构图。③是指导①合成的分子片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体现了无机盐是细胞必不可少的某些化合物的成分B.②在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C.③所示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共有46种D.②与③相比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答案〗C〖祥解〗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详析】A、①是叶绿素局部结构简图,含有

Mg2+体现了无机盐是细胞必不可少的某些化合物的成分,A正确;B、②是转运RNA,在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中搬运氨基酸,B正确;C、③是指导①合成的分子片段,③所示片段只有图中一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C错误;D、②含有的碱基有A、U、C、G与③含有的碱基有A、T、C、G,②与③相比相比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D正确。故选C。4.下列有关细胞内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是内含多种水解酶的单层膜细胞器B.体液中的溶酶体是在人体第二道防线起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C.差速离心法可分离包含溶酶体在内的各种细胞器D.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答案〗B〖祥解〗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详析】A、溶酶体是单层膜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A

正确;B、体液中的溶菌酶是在人体第二道防线起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C、差速离心法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可分离包含溶酶体在内的各种细胞器,C正确;D、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正确。故选B。5.研究表明饮酒后一部分酒精会随血液进入大脑。酒精在大脑中可代谢生成乙酸盐,在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作用下乙酸盐转化成乙酰基,加在与DNA结合的组蛋白上,导致组蛋白乙酰化,促进某些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可参与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学习和记忆等生命活动,酒精能完成对记忆的篡改,形成对酒精的依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酒精对记忆的篡改属于可以遗传的变化B.组蛋白乙酰化不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C.组蛋白乙酰化会使RNA聚合酶无法与DNA分子结合D.长期饮酒可能会影响形状像海马的脑区的功能和新突触的建立〖答案〗C〖祥解〗酒精在一定作用下,改变了与DNA结合的组蛋白,促进某些基因的表达,属于表观遗传。【详析】AB、酒精转化成乙酰基,导致组蛋白乙酰化,促进某些基因的表达,但基因的碱基序列未发生改变而且可遗传,属于表观遗传,AB正确;C、组蛋白乙酰化,利于DNA解旋,利于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结合,从而促进基因的表达,C错误;D、酒精能完成对记忆的篡改,短期记忆与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C。6.如图为某动物细胞核中的一个DNA分子,图中a、b、c是三个基因,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与起始密码子结合,从而启动了a基因的表达B.b基因若发生基因突变则会变成其等位基因,遗传信息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若该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D.若c基因也发生基因突变,则基因突变的方向和该植物所处的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答案〗D〖祥解〗基因通常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个基因的表达是独立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详析】A、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RNA聚合酶与基因中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过程,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中,mRNA与核糖体结合启动翻译过程,A错误;B、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b基因若发生基因突变,遗传信息一定会改变,B错误;C、若该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的位置在无遗传效应的序列,则不会引起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与生物所处的环境没有关系,环境只是对突变的性状进行选择,D正确。故选D。7.下图为人体部分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信息传递和调节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A图可以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B.B图可以表示激素调节,激素调节过程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若两个高等植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不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D.高度紧张时心跳加快,信息传递方式有B和C,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均作为信息分子〖答案〗B〖祥解〗图示为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A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B是通过体液运输,是体液调节,C是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是神经调节。【详析】A、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的变化,接触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A正确;B、某些小分子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激素调节过程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B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不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D、高度紧张时交感神经可以直接使心跳加快,交感神经也可以通过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而使心跳加快,既有神经调节也有神经一体液调节,因此信息传递方式涉及B和C,该过程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均作为信息分子,D正确。故选B。8.血糖下降时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下列关于该过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胰高血糖素协同升高血糖的激素只有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B.当该反射弧所处的内环境中的K⁺浓度降低时,可能会导致兴奋不易发生C.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说明两种激素相抗衡D.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源〖答案〗B〖祥解〗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详析】A、与胰高血糖素协同升高血糖的激素除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外,还有甲状腺激素,A错误;B、当该反射弧所处的内环境中的K⁺浓度降低时,膜内外K⁺浓度差增大,会使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增大,兴奋不易发生,B正确;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两者生理作用相反,两种激素相互抗衡,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影响,不能说明二者是相抗衡的,C错误;D、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D错误。故选B。9.独脚金内酯是一类新发现的植物激素,在根部合成,向植物上方运输,影响侧枝生长。为进一步研究独脚金内酯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调节剂(GR24)和生长素类调节剂(NAA)处理拟南芥植株,利用图1装置,分别做了四组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调节剂的种类B.图2结果表明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作用不明显C.据图2结果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D.研究过程中可在固体培养基A中施加适量的GR24〖答案〗D〖祥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由图2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有抑制作用,效果比单独施用GR24明显,NAA+独脚金内酯处理,对侧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详析】A、由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调节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侧枝长度,A正确;B、据图2可知,单独使用GR24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GR24对侧枝生长作用不明显,B正确;C、据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NAA抑制侧枝生长,GR24和NAA联合使用抑制侧枝生长效果更显著,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C正确;D、据题干可知,GR24由根部合成,向植物上方运输,影响侧枝生长,因此研究过程中应在固体培养基B中施加适量的GR24,D错误。故选D。10.种群增长率=(Nt2-Nt1)/Nt1×100%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变化如图所示(X≥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X=1,则该种群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2倍B.若曲线B表示“S”形曲线增长率,则X一定大于零C.若曲线B表示出生率,曲线A表示死亡率,则交点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一定为稳定型D.若曲线B表示增长速率,且X=0,则该种群一定未达到K值〖答案〗B〖祥解〗1、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2、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详析】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则该种群是“J”形增长曲线,λ=1+增长率,且X=1,所以λ=2,第二年末数量是第一年末的2倍,A错误;B、若曲线B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曲线B与横坐标的交点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曲线A在横坐标上方,所以X一定大于0,B正确;C、若曲线B表示出生率,曲线A表示死亡率,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稳定不变,则两曲线对应的年龄结构不一定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只能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还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C错误;D、若曲线B表示增长速率,且X=0,则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增长速率等于0,对应的就是该种群的K值,D错误。故选B。11.下列种群密度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常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某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若渔网网眼过大会使结果偏大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答案〗C〖祥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详析】A、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某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影响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B正确;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会使调查范围变小,相当于调查大鲤鱼的种群密度,会使结果偏小,C错误;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会直接决定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12.下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②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①发展的作用B.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C.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个体平均体重小D.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也是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A〖祥解〗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详析】A、捕食者通常会吃掉被捕食种群中老弱病残的个体,所以种群②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①发展的作用,A正确;B、捕食关系的数量曲线必须满足被捕食者先增先减、捕食者后增后减,另外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通常会比捕食者种群数量多,但也有例外。所以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B错误;C、捕食者个体平均体重通常比被捕食者个体平均体重大,但也有例外,C错误;D、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也是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A。13.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2n=4)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图所示细胞的子细胞分别有2个和1个染色体组B.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和DE段C.图丁中a、c时期均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乙所示的细胞对应图丁中b时期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答案〗C〖祥解〗有丝分裂:①间期:DNA分子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③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④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④末期: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减数分裂过程: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②M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③MI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⑤M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MII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⑦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MII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MI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详析】A、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子细胞是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乙图为减数分裂Ⅱ后期,子细胞有1个染色体组,A正确;B、甲图有染色单体对应图丙的BC段、乙图没有染色单体对应图丙DE段,B正确;C、图乙所示的细胞位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数目一致,对应图丁中c时期,C错误;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相同,均可用图丙表示,D正确。故选C。14.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④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即可实现内环境的稳态B.图中①与②③最主要的区别是①中蛋白质含量较多C.图中④含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成分D.②经③回流①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A〖祥解〗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析】A、由图可知,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液、④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④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稳定才可实现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B、①血浆与②组织液③淋巴最主要的区别是,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B正确;C、④细胞外液中含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成分,C正确;D、②组织液经③淋巴液回流①血浆受阻时,即淋巴管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15.图1表示不同种类植物或不同植物器官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曲线Ⅰ、Ⅱ可以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茎生长的影响B.若图1中的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b点对应的浓度大于eC.把植物水平放置,根近地侧可对应图1的b点,茎的近地侧可对应图1的d点D.若胚芽鞘向光侧浓度是图2的m,则背光侧浓度应大于g小于2m〖答案〗D〖祥解〗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详析】A、根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敏感,图1中曲线Ⅰ、Ⅱ可以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茎生长的影响,A正确;B、图1中的a点为促进、b点为抑制,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b点对应的浓度大于e,B正确;C、把植物水平放置,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表现为抑制生长的作用,可对应图1的b点;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促进作用也强于茎的远地侧,可对应图1的d点,C正确;D、在单侧光的刺激下,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且两侧均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故若胚芽鞘向光侧浓度是图2的m,则背光侧浓度应大于m小于2m,D错误。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16.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为Aabb×aaBb,后代四种表型比为1:1:1:1,说明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人类遗传病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其中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紫花植株(Aa)自交出现紫花和白花是性状分离现象,这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D.有性生殖后代具有多样性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其父母双亲各提供一半的遗传物质〖答案〗ABD〖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其因自中组合。【详析】A、亲本为Aabb×aaBb,后代四种表型比为1:1:1:1,这两对基因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出现相同的结果,A错误;B、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一定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只是多了一条染色体,没有致病基因,B错误;C、紫花植株(Aa)杂合子自交出现紫花和白花两种不同的性状为性状分离现象,性状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a这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即结合造成的,C正确;D、有性生殖后代其父母双亲各提供一半的核遗传物质,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D错误。故选ABD。17.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步骤实验操作4小时胃液分泌量1假饲+++++++++2切除胃窦,再假饲+3假饲,并注射一定量胃泌素(控制胃泌素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4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注: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A.据图可知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有胃泌素和神经递质B.步骤3的目的是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C.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神经一体液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D.在两种调节机制中,共同作用效应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答案〗D〖祥解〗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①胃泌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神经递质。【详析】A、胃泌素是一种激素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传出神经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胃腺细胞,A正确;B、步骤3为假饲,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不切除胃窦假饲后的分泌量相当,与步骤1相比较,从而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B正确;C、步骤4不假饲,是通过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调节胃液分泌量,从而确定神经一体液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C正确;D、各自单独作用产生的胃液分泌量之和为五个“+”,而二者共同作用胃液分泌量为九个“+”,故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D错误。

故选D。18.针灸是我国传承数千年、特有的一种治疗疾病方法。它利用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部位(穴位),引发一系列生理调节作用。低强度电针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神经元外Ca²⁺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进而抑制Na⁺内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增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在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针灸治疗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可使抗炎功能提高,使针灸抗炎疗效更好D.刺激“足三里”穴,引起Prokr2感觉神经元兴奋并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答案〗ACD〖祥解〗题图分析,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机理是: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导致针灸抗炎。【详析】A、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增多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B、在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针灸治疗中,兴奋在完整的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C、已知细胞外Ca²⁺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抑制Na⁺内流,即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临床上若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不好,C错误;D、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足三里”穴产生痛觉不是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ACD。19.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见下图(单位:×10⁷个/mL)。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每个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20个B.温度是该实验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C.该种群数量达K值后会因为培养液营养物质减少及代谢废物的积累而数量下降D.本实验中该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在25℃、培养48h时种群数量最大〖答案〗ACD〖祥解〗血球计数板有25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即总共有16×25=400个小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1mL=1000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0.1/400mm3,因此酵母细胞个数/1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每1个小方格容积×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详析】A、设每个中格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x个,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列出关系式25x÷0.1×103×10=5×10⁷,,解得x=20,A正确;B、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和温度,酵母菌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B错误;C、种群数量变化出现了“S”形增长,到达K值后稳定时间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含量有关,培养液营养物质减少及代谢废物的积累会使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D、本实验中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25℃、培养48h时酵母菌种群数量最大,D正确。故选ACD。20.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刺激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全”。现欲研究坐骨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装置如图(1)所示,①为刺激位点,②③④⑤为电表电极位点,4个电极位点均位于坐骨神经膜外,电表甲、乙测得的指针最大偏转幅度分别为图(2)曲线1、曲线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①处,电表甲、乙先后偏转时偏转方向不同B.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C.若增加坐骨神经膜外Na⁺浓度,则曲线1、2将下移D.电表乙偏转幅度小于电表甲可能是因为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不同〖答案〗BD〖祥解〗1、坐骨神经是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纤维束。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2、单根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反映出“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但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方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3、分析图2,刚开始刺激强度较小,电表的最大偏转幅度相等,随着刺激的不断增大,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会增加,电表偏转的幅度也会增加,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曲线1表示的是离刺激点较近的电表甲,曲线2是表示电表乙。【详析】A、刺激①处,电表甲、乙先后偏转时偏转方向相同,均为先左后右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A错误;B、当刺激强度大于或等于阈刺激时,坐骨神经中有神经纤维发生兴奋,当刺激强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刺激时,坐骨神经中所有神经纤维都发生兴奋,因此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B正确;C、若增加坐骨神经膜外Na+浓度,内流的Na+增多,则曲线1、2都将上移,C错误;D、电表甲、乙两处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速率有差异会导致甲、乙两处动作电位有差异,乙处电位叠加量小于甲处,因此电表乙偏转幅度小于电表甲可能是因为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不同,D正确。故选B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利用脊蛙(脊蛙是指将青蛙的头部齐鼓膜后剪去,其余部分基本保持完好)可对反射弧的各部分结构进行相关探究。如表所示为连续对脊蛙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及现象,如图所示为坐骨神经及剪断点两侧的示意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硫酸刺激左后趾左腿屈反射,右腿伸反射②剥净左后趾皮肤,重复①实验左右后肢均无反应③硫酸刺激右后趾右腿屈反射,左腿伸反射④剪断右坐骨神经,重复③操作左右后肢无反应⑤电刺激右坐骨神经中枢端右后肢无反应,左侧出现伸反射⑥电刺激右坐骨神经外周端左侧无反应,右侧屈肌和伸肌都收缩⑦毁髓后重复⑤左侧后肢无反应⑧毁髓后重复⑥右侧肌肉仍可收缩⑨电直接刺激腓肠肌肌肉收缩(1)①②对照可以说明,___________是完成反射活动必需的结构。(2)③④⑤对照可以说明,右坐骨神经的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或“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被切断。(3)⑥⑧操作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明在没有___________参与时,肌肉也可以在___________的支配下完成收缩活动,该过程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反射活动。(4)①③在完成屈反射和伸反射的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___________。〖答案〗(1)感受器(2)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3)①.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③.不是(4)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祥解〗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1)①实验说明左右反射弧完整,且它们之间可以通过中间神经元相关联,②实验破坏了左侧皮肤中的感受器,无法接受硫酸刺激、不产生兴奋,①和②对照说明感受器是完成反射活动必需的结构。(2)③实验说明右反射弧完整,且左右反射弧之间可以通过中间神经元相关联,④实验说明右侧传入神经被切断,⑤实验说明右侧传出神经被切断,所以③④⑤对照可以说明右坐骨神经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被切断。(3)⑥实验是直接刺激右侧传出神经,⑧实验毁髓对右侧传出神经无影响,因此⑥⑧对照说明在没有神经中枢参与时,肌肉也可以在传出神经的支配下完成收缩活动,但该过程兴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是反射活动。(4)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过程涉及K+外流、Na+内流,体现了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兴奋在突触上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22.妊娠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孕妇在妊娠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体内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弥补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产生的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因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发生。(1)可通过抽血检测孕妇胰岛素分泌功能是否异常,这是因为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2)胰岛素和雌激素的分泌在调节方式上均存在___________(填“分级调节”或“反馈调节”或“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据图1可知,孕妇的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量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作用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弱”)。(3)胰岛素可以降血糖。据图2分析,当孕妇的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的信号传递,引起含GLUT-4(对胰岛素敏感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囊泡与___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可验证其正确性,方案如下:①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②用含有上述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上述方案存在错误和不足,请指出改进措施:a___________,b___________。〖答案〗(1)通过体液运输(2)①.反馈调节②.减少③.减弱(3)①.细胞膜②.合成糖原(或答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③.转化成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或答转化成非糖物质)(合成糖原,转化成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4)①.应该用低糖(或无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②.应该再增加一组对照实验:用不含有上述滤液(或正常)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祥解〗据图可知,器官甲分泌的激素可以作用与垂体,因此器官甲是下丘脑,因器官乙分泌雌激素,因此器官乙是卵巢,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发生变化后,一方面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或细胞B细胞,另一方面作用于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因此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1)激素是通过体液进行运输,这是因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可通过抽血检测孕妇胰岛素分泌功能是否异常,是因为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进行运输的特点。(2)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也是胰岛素的分泌在调节方式存在反馈调节,但是胰岛素的分泌不存在分级调节;而雌激素的分泌既存在反馈调节也存在分级调节,因此胰岛素和雌激素的分泌在调节方式上均存在反馈调节。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和抑制肝糖原分解,孕妇的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作用减弱。(3)据图可知,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的信号传递,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此过程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相似。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的去向有三个:①氧化分解:随血液流经各组织时,被组织细胞摄取,氧化分解、②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在肝和骨骼肌细胞内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③转变为非糖物质:在脂肪组织和肝可将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如甘油三酯等。(4)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的转化,要从滤液中获取胰高血糖素应该用低糖或者无糖的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细胞,促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此外该实验中缺乏对照组,无法通过现有的实验组来判断胰岛素含量的高低。改进措施:①应该用低糖(或无糖)培养液培养胰岛

A

细胞。②应该再增加一组对照实验:用不含有上述滤液(或正常)的培养液培养胰岛

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23.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图1、图2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部分免疫应答过程示意图,图中甲、乙以及a、b、c、d、e均表示细胞,f表示某种物质。(1)抗原是指___________的物质,如HPV病毒。图1免疫过程中甲是___________细胞,不能直接杀死HPV。(2)若要完全清除HPV,还需要图2免疫过程参与,该过程主要靠图中细胞[]___________增殖分化。其增殖、分化的第信号是___________(相关细胞用图2中字母作答);第二信号是___________(相关细胞用图2中字母作答);另外还有___________可以促进其增殖分化。(3)(多选题)有研究表明,T细胞表面有两种特殊的蛋白质,CD28和CTLA-4,二者均可与癌细胞表面的B7蛋白结合,结合后细胞免疫或被“激活”或被“抑制”。科研人员将接种了子宫颈癌细胞的模型小鼠均分为三组。实验组分别注射一定量的抗CD28抗体和抗CTLA-4抗体,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时测定肿瘤面积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A.据曲线推测癌细胞能逃脱T细胞杀伤可能是癌细胞表面的B7蛋白优先与CTLA-4结合B.注射抗CD28抗体组肿瘤面积增大,说明T细胞表面CD28与B7结合后免疫功能受抑制C.注射抗CTLA-4抗体组肿瘤面积减小说明T细胞表面CTLA-4与B7结合激活细胞免疫D.该实验证明注射适量的抗CTLA-4抗体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4)进一步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还存在另一种蛋白PD-1,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可与之结合,从而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据此推测PD1与CTLA4的免疫效应___________(填“相似”或“不同”)。癌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___________(填“降低”或“增加”)癌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答案〗(1)①.能引发免疫反应②.细胞毒性T(2)①.[c]B(淋巴)细胞②.抗原(病原体)和c接触③.b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c结合④.细胞因子(3)AD(4)①.相似②.降低〖祥解〗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1)抗原是指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图1是细胞免疫,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2)图2是体液免疫,主要靠图中细胞[c]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其增殖分化的第一信号是病原体(抗原)和B(淋巴)细胞(细胞c)接触,第二信号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b)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淋巴细胞(细胞c)结合,另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3)A、与对照组相比,注射抗CD28抗体组肿瘤面积无明显差异,而注射抗CTLA-4抗体组肿瘤面积明显减小,据图可推测,癌细胞逃脱T细胞杀伤的原因可能是癌细胞表面的B7蛋白优先与CTLA-4结合,A正确;BC、从而也能判断出T细胞表面的CD28与B7蛋白结合后可激活细胞免疫,T细胞表面的CTLA-4与B7蛋白结合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BC错误;D、注射适量的抗CTLA-4抗体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D正确。故选AD。(4)T细胞表面有另一种蛋白PD-1,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可与之结合,从而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据此推测PD-1与CTLA-4的免疫效应相似,都可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癌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降低癌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免疫逃逸。24.当干旱发生时,植物之间会进行信息交流。为了探究干旱时植物间信息交流是通过地上信号还是地下信号进行,有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将11株盆栽豌豆等距排列,6~11号植株在根部有管子相通,在不移动土壤的情况下,化学信息可以通过管子进行交流;1~6号的根部不联系(如图1所示)。用高浓度的甘露醇浇灌(高渗透压,模拟干旱)来刺激6号植株,15min后,测定所有植株的气孔开放度,并且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1)对照组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_。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在不受干旱胁迫时,各植株的气孔开放度___________(填“有”或“无”)显著差异。(2)实验组各植株间还存在___________对照。根据实验的结果,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3)干旱发生时,植物体内的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了气孔的关闭,植物的光合速率会___________。该激素还有___________(写出1点即可)等作用。(4)该实验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还有①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它们三者相互作用,协调配合。请在下图三者之间加上合适的箭头表示出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过程中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_______〖答案〗(1)①.用水浇灌6号植株②.无(2)①.相互②.干旱时植物间信息交流是通过地下信号进行(3)①.脱落酸②.下降③.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或抑制种子萌发)(4)①.基因表达调控②.激素调节③.〖祥解〗分析题意并结合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甘露醇浇灌、植物的根部是否有联系,因变量为植物的气孔开放度;实验结果表明:当干旱发生时,植物之间会通过地下部分进行信息交流。(1)对照组进行的处理是用水浇灌6号植株,在不受干旱胁迫时,各植株的气孔开放度无显著差异。(2)实验组各植株间还存在相互对照,根据实验的目的和结果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干旱时植物间信息交流是通过地下信号进行。(3)脱落酸具有促进气孔关闭的作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会下降。此外脱落酸还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等作用。(4)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的结果,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基因表达和激素调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25.果蝇的正常翅和网状翅、灰体和黄体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研究小组做了如下两组实验:(1)果蝇的翅形和体色中隐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b基因在______染色体上。(2)将实验一F₁个体中的雄果蝇与实验二F₁个体中的雌果蝇相互交配,其子代正常翅灰体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3)已知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与发育情况如下表所示:性染色体组成情况XX、XXYXY、XYYXO(没有Y染色体)XXX、YY、YO(没有X染色体)发育情况雌性,可育雄性,可育雄性,不育胚胎期致死假设在实验二F₁中偶然发现一只正常翅黄体雌果蝇,若研究发现其出现的原因是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推测该F₁黄体雌果蝇个体基因型是___________(只考虑体色)。若减数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联会概率高于XY染色体联会概率,且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另一条染色体随机分配。假设该F₁黄体雌果蝇个体形成配子时XX染色体联会概率是64%,则该F₁黄体雌果蝇个体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4)有研究表明,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距非常远的两对等位基因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所形成的配子比例,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形成配子的比例很接近。已知在减数分裂时,雌果蝇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而雄果蝇不发生互换。假设控制果蝇无斑和有斑的等位基因(A、a)与上述控制果蝇正常翅和网状翅的等位基因(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距非常远。若让无斑正常翅雌、雄亲本果蝇相互杂交,出现了无斑正常翅、无斑网状翅、有斑正常翅、有斑网状翅的性状分离,则子代无斑正常翅:无斑网状翅:有斑正常翅:有斑网状翅=___________。由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在该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同,与上述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无斑正常翅雌、雄果蝇相互杂交还有可能出现另种结果,这种结果中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答案〗(1)①.网状翅②.黄体③.常(2)8/9(3)①.XdXdY②.XdXd:Y:XdY:Xd=9:9:41:41(4)①.5:1:1:1②.无斑正常翅:无斑网状翅:有斑正常翅=2:1:1〖祥解〗实验一分析:正常翅和网状翅杂交子代均为正常翅,说明正常翅为显性,网状翅为隐形;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则实验二中子代雄性均为网状翅,雌性均为正常翅,因此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实验一分析:灰体和灰体杂交,子代出现了黄体,说明黄体为隐形性状;实验二分析:黄体雌性和灰体雄性杂交,子代雌性均为灰体,雄性均为黄体,雌雄表现型不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1)根据实验一、二可以判断出网状翅为隐性性状,且该性状与性别无关,B、b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根据实验二子代灰体雌果蝇与父本一样,子代黄体雄果蝇与母本一样,出现交叉遗传现象,可以判断黄体为隐性,D、d基因在X染色体上。实验一亲本基因型为BBXDXd、bbXDY;实验二亲本基因型为bbXdXd、BBXDY。(2)实验一F1个体中的雄果蝇基因型为BbXDY、BbXdY,各占1/2,实验二F₁个体的雌果蝇基因型为BbXDXd,相互交配后,子代正常翅灰体雌果蝇中,纯合子BBXDXd所占的比例为1/3×1/3=1/9,其余均为杂合子,即8/9。(3)实验二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可能会产生XdXd和没有性染色体的雌配子,跟正常含Y的雄配子结合,F₁会出现基因型为XdXdY的黄体雌果蝇个体;当XX染色体联会概率是64%时会产生XdY和Xd等比例的两种配子,两种配子概率分别是32%;当XY染色体联会概率为36%时会产生XdXd、Y、XdY、Xd四种等比例的配子,概率均为9%,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该F1黄体雌果蝇个体会产生XdXd、Y、XdY、Xd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概率分别是9%、9%、41%、41%,因此该F1黄体雌果蝇个体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是XdXd:Y:XdY:Xd=9:9:41:41。(4)根据前面判断及该问题干信息可知果蝇A、a与B、b在一对常染色体上连锁,无斑是显性,根据子代性状分离现象可知亲本基因型为AaBb。一种情况为A、B连锁,a、b连锁,雌果蝇可以发生互换,而且由于已知连锁的两对等位基因相距非常远时,发生互换与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所形成配子的比例很接近,所以雌果蝇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等比例的配子,雄果蝇不发生互换能产生AB、ab两种等比例的配子,两性配子随机结合后子代无斑正常翅:无斑网状翅:有斑正常翅:有斑网状翅=5:1:1:1;另一种情况为A、b连锁,a、B连锁,雌果蝇发生互换后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等比例的配子,雄果蝇不发生互换能产生Ab、aB两种等比例的配子,两性配子随机结合后子代无斑正常翅:无斑网状翅:有斑正常翅

=2:1:1。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C.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大分子D.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常被称为“生命的燃料”〖答案〗A〖祥解〗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详析】A、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A正确;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B错误;C、神经递质可以有机小分子,如甘氨酸,C错误;D、葡萄糖被称为“生命的燃料”,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D错误。故选A。2.下列有关生物学中“骨架或支架”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相关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C.碳链以单体为基本骨架连接成多聚体,形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D.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答案〗C〖祥解〗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详析】A、细胞骨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细胞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相关,A正确;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可以运动,具有流动性,B正确;C、单体以碳链为骨架,连接成多聚体即生物大分子,C错误;D、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在DNA分子的外侧是DNA的基本骨架,D正确。故选C。3.下图中①~③表示的是生物体内3种有机分子的局部或整体结构图。③是指导①合成的分子片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体现了无机盐是细胞必不可少的某些化合物的成分B.②在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C.③所示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共有46种D.②与③相比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答案〗C〖祥解〗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详析】A、①是叶绿素局部结构简图,含有

Mg2+体现了无机盐是细胞必不可少的某些化合物的成分,A正确;B、②是转运RNA,在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中搬运氨基酸,B正确;C、③是指导①合成的分子片段,③所示片段只有图中一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C错误;D、②含有的碱基有A、U、C、G与③含有的碱基有A、T、C、G,②与③相比相比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D正确。故选C。4.下列有关细胞内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是内含多种水解酶的单层膜细胞器B.体液中的溶酶体是在人体第二道防线起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C.差速离心法可分离包含溶酶体在内的各种细胞器D.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答案〗B〖祥解〗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详析】A、溶酶体是单层膜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A

正确;B、体液中的溶菌酶是在人体第二道防线起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C、差速离心法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可分离包含溶酶体在内的各种细胞器,C正确;D、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正确。故选B。5.研究表明饮酒后一部分酒精会随血液进入大脑。酒精在大脑中可代谢生成乙酸盐,在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作用下乙酸盐转化成乙酰基,加在与DNA结合的组蛋白上,导致组蛋白乙酰化,促进某些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可参与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学习和记忆等生命活动,酒精能完成对记忆的篡改,形成对酒精的依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酒精对记忆的篡改属于可以遗传的变化B.组蛋白乙酰化不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C.组蛋白乙酰化会使RNA聚合酶无法与DNA分子结合D.长期饮酒可能会影响形状像海马的脑区的功能和新突触的建立〖答案〗C〖祥解〗酒精在一定作用下,改变了与DNA结合的组蛋白,促进某些基因的表达,属于表观遗传。【详析】AB、酒精转化成乙酰基,导致组蛋白乙酰化,促进某些基因的表达,但基因的碱基序列未发生改变而且可遗传,属于表观遗传,AB正确;C、组蛋白乙酰化,利于DNA解旋,利于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结合,从而促进基因的表达,C错误;D、酒精能完成对记忆的篡改,短期记忆与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C。6.如图为某动物细胞核中的一个DNA分子,图中a、b、c是三个基因,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与起始密码子结合,从而启动了a基因的表达B.b基因若发生基因突变则会变成其等位基因,遗传信息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若该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D.若c基因也发生基因突变,则基因突变的方向和该植物所处的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答案〗D〖祥解〗基因通常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个基因的表达是独立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详析】A、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RNA聚合酶与基因中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过程,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中,mRNA与核糖体结合启动翻译过程,A错误;B、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b基因若发生基因突变,遗传信息一定会改变,B错误;C、若该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的位置在无遗传效应的序列,则不会引起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与生物所处的环境没有关系,环境只是对突变的性状进行选择,D正确。故选D。7.下图为人体部分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信息传递和调节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A图可以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B.B图可以表示激素调节,激素调节过程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若两个高等植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不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D.高度紧张时心跳加快,信息传递方式有B和C,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均作为信息分子〖答案〗B〖祥解〗图示为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A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B是通过体液运输,是体液调节,C是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是神经调节。【详析】A、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的变化,接触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A正确;B、某些小分子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激素调节过程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B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不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D、高度紧张时交感神经可以直接使心跳加快,交感神经也可以通过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而使心跳加快,既有神经调节也有神经一体液调节,因此信息传递方式涉及B和C,该过程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均作为信息分子,D正确。故选B。8.血糖下降时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下列关于该过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胰高血糖素协同升高血糖的激素只有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B.当该反射弧所处的内环境中的K⁺浓度降低时,可能会导致兴奋不易发生C.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说明两种激素相抗衡D.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源〖答案〗B〖祥解〗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详析】A、与胰高血糖素协同升高血糖的激素除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外,还有甲状腺激素,A错误;B、当该反射弧所处的内环境中的K⁺浓度降低时,膜内外K⁺浓度差增大,会使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增大,兴奋不易发生,B正确;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两者生理作用相反,两种激素相互抗衡,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影响,不能说明二者是相抗衡的,C错误;D、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D错误。故选B。9.独脚金内酯是一类新发现的植物激素,在根部合成,向植物上方运输,影响侧枝生长。为进一步研究独脚金内酯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调节剂(GR24)和生长素类调节剂(NAA)处理拟南芥植株,利用图1装置,分别做了四组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调节剂的种类B.图2结果表明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作用不明显C.据图2结果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D.研究过程中可在固体培养基A中施加适量的GR24〖答案〗D〖祥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由图2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有抑制作用,效果比单独施用GR24明显,NAA+独脚金内酯处理,对侧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详析】A、由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调节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侧枝长度,A正确;B、据图2可知,单独使用GR24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GR24对侧枝生长作用不明显,B正确;C、据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NAA抑制侧枝生长,GR24和NAA联合使用抑制侧枝生长效果更显著,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C正确;D、据题干可知,GR24由根部合成,向植物上方运输,影响侧枝生长,因此研究过程中应在固体培养基B中施加适量的GR24,D错误。故选D。10.种群增长率=(Nt2-Nt1)/Nt1×100%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变化如图所示(X≥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X=1,则该种群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2倍B.若曲线B表示“S”形曲线增长率,则X一定大于零C.若曲线B表示出生率,曲线A表示死亡率,则交点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一定为稳定型D.若曲线B表示增长速率,且X=0,则该种群一定未达到K值〖答案〗B〖祥解〗1、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2、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详析】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则该种群是“J”形增长曲线,λ=1+增长率,且X=1,所以λ=2,第二年末数量是第一年末的2倍,A错误;B、若曲线B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曲线B与横坐标的交点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曲线A在横坐标上方,所以X一定大于0,B正确;C、若曲线B表示出生率,曲线A表示死亡率,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稳定不变,则两曲线对应的年龄结构不一定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只能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还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C错误;D、若曲线B表示增长速率,且X=0,则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增长速率等于0,对应的就是该种群的K值,D错误。故选B。11.下列种群密度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常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某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若渔网网眼过大会使结果偏大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答案〗C〖祥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