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5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1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5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2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5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3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5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4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5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5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命题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2022海南]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非常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C)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解析由“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可知,激励种植桑、枣树本是中原王朝的措施;由西夏“禁民伐桑枣为薪”、金朝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等可知,西夏、金朝也认同中原王朝的措施,这正是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文化认同上的表现,C项正确。2.[2022.1浙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推动了新的民族交融。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B)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解析元朝疆域广阔、民族众多,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B项正确;宋朝已经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解除A项;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解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解除D项。3.[2021湖南]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C)《冰嬉图》(乾隆时期)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侈解析冬至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冰嬉是满族的一种大众性体育活动。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既是对满族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是民族间民俗交融的体现,故C项正确。4.[2022北京,9分]绢与马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起先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由“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可知,本题须要从唐朝、少数民族两个角度作答。详细分析如下图所示:然后,进行总结,通过绢马贸易,农耕与游牧民族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答案示例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气;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丰富了出行方式和消遣活动。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通过绢马贸易获得大量绢帛,积累了巨额财宝。回纥将多余的绢帛向西销售,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旺盛;突厥、回纥尝试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现定居化倾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通过绢马贸易,农耕与游牧民族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9分)5.[2022辽宁,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亲密联系;民族交往沟通交融是主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沟通交融分级图。——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沟通交融及其心理机制探讨》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学问,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订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解析首先,视察图片及相关文字说明,结合中国古代史学问,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订一个论题,如依据“民族交往”“民族沟通”“民族交融”三级结构和“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亲密联系;民族交往沟通交融是主流”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沟通、交融的基础;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和所学学问阐释,如可选用先秦到明清时期的详细史实说明中华民族各部分以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为基础,民族沟通和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整个解题过程留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沟通、交融的基础。阐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狄、夷等民族交往增多,通过斗争和生产、生活等交往,民族认同感增加,为民族间进一步沟通奠定了基础;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各族人民在强大中心政权的统治下交往增多,地区间经济、文化沟通增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各民族长期交往促进了民族沟通和交融,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创建了条件,推动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各民族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生活、地域和结构性联系不断深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综上,中华民族的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通过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民族沟通和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12分)命题点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6.[2022广东]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特地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A.广州处于中外沟通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减弱解析据材料“广州……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广州处于中外沟通的前沿,故选A项。仅由材料无法推断出口瓷器产自官营作坊还是民营作坊,故解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解除;题干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解除D项。命题点4当代中国的外交7.[2022江苏]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出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D)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惊慌B.在联合国行使推翻权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解析由“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出名”可知,1971年,美国与日本等国一起向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所谓“中华民国的代表权”(这事实上是搞“两个中国”)。由“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中国指出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驱除出联合国,中国绝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最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推翻了“双重代表权”案。由此可知,D项正确。20世纪70年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而不是“趋向惊慌”,A项错误。作者写作该诗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不能“在联合国行使推翻权”,B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力图构建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C项错误。8.[2020海南]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斗争即将成功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B)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同等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B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回答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是“一边倒”方针,即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A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认为世界形势是和平与发展,C项错误。回答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即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D项错误。9.[2021广东]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状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A)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C.突破了安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解析据材料可知,广交会的创办是要让其他国家了解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即广交会的创办扩展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渠道,故选A项。由材料得不出B项结论;20世纪50年头的中国尚未突破安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解除C项;创办广交会和不结盟运动无关,解除D项。10.[2020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非常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头,随着中苏关系日益惊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头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确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确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沟通活动快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全部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由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平安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述20世纪50—70年头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改变及其缘由。(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20世纪70年头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解析第(1)问,与民主德国关系的“改变”可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头……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概括得出从交往亲密到降温、冷淡;“缘由”可依据材料“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随着中苏关系日益惊慌”等和所学学问思索作答。与联邦德国关系的“改变”可依据材料“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两国的沟通活动快速升温”概括得出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缘由”可先依据材料“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70年头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确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和所学学问思索作答。第(2)问,“历史条件”可先依据材料“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等,从德国外交政策与目标调整、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概括回答,再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欧洲一体化发展、德国实现统一的相关学问回答。第(3)问,“历史启示”可依据20世纪70年头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史实、缘由、影响等分析作答,如依据20世纪70年头初中德两国都以国家利益为动身点,不断改善两国关系可得出外交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如依据中德两国都依据自己的须要做出外交决策,不依附于别国可得出外交需独立自主;如依据20世纪90年头中德关系发展提高了两国的国际地位可得出通过发展友好外交拓展国际空间和增加经济实力。答案(1)改变: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亲密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