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77.120.10
CCSH12Y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S/T1179.3—2023
代替YS/T1179.3—2017
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
Chemicalanalysismethodsofaluminiumslagsandash–
Part3:Determinationofcarbonandnitrogencontents
(报批稿)
202×-××-××发布20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S/T1179.3—202X
引言
YS/T1179《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是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为铝灰渣中多种成分的化
学分析方法,包括氟含量、铝含量、碳、氮含量、硅、镁、钙含量、氯含量等,该系列标准
在铝灰渣成分分析、鉴定分类、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多领域应用广泛。
碳、氮是铝灰渣中的重要元素,是铝灰被定义为反应性危险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影响因素,
碳、氮含量的测定,对指导铝灰渣的鉴定、分类、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YS/T1179.3-2017《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该方法是经典
的元素分析仪法,与目前铝灰渣现状相比该方法检测范围较窄,为此进行修订,以满足目前
我国铝灰渣检测的要求。
YS/T1179.3—202X
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铝灰渣中碳、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铝灰渣中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测定范围见表1;蒸馏分离—
中和滴定法测定氮含量的范围为0.10%~15.00%;高频感应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碳含量的
范围为0.10%~23.00%。元素分析仪法不作为仲裁分析方法。
表1元素分析仪法测定范围
测定范围(质量分数)
分析元素
%
C0.20~2.00
N0.50~7.00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8005.4铝及铝合金术语第4部分:回收铝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JJF1321元素分析仪校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8005.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元素分析仪法测定碳、氮含量
4.1原理
以氦气作载气、氧气作助燃剂,试料在燃烧管和还原管中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其
中的氮元素转变为氮气、碳元素转变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吸收管中被吸收,从而和氮气
分离,氮气测量完毕后二氧化碳再被释放。载气携带组分(氮气和二氧化碳)顺序通过检测热
导池,参比热导池只有载气通过,二者组分不同导致热导率不同,检测由此产生的电信号,
信号强度和组分成函数关系。检测出的信号强度通过预先校准的函数关系计算试料中碳、氮
含量。
4.2试剂或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分析纯试剂和符合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4.2.1质量控制样品:苯丙氨酸(纯度≥99.0%,N:8.48%,C:65.44%)或乙二胺四乙酸
(N:9.57%,C:40.98%)。
YS/T1179.3—202X
4.2.2氦气:纯度≥99.995%。
4.2.3氧气:纯度≥99.995%。
4.2.4铝箔。
4.3仪器设备
4.3.1元素分析仪。
4.3.2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1g。
4.3.3鼓风干燥箱:工作温度105℃,控温精度±5℃。
4.4试样
将样品通过0.5mm标准筛,取约10g样品于称量瓶中,在鼓风干燥箱(4.3.3)中于105℃
烘2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4.5试验步骤
4.5.1试料
称取0.10g试样(4.4),精确至0.0001g。
4.5.2平行试验
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4.5.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4.5.1)做空白试验。
4.5.4校准
按JJF1321的规定对元素分析仪进行校准。
4.5.5工作曲线的绘制
按表2称取质量控制样品(4.2.1),用铝箔包裹、压实,测量,绘制工作曲线。
表2元素分析仪校准物质称取量
单位为毫克
校准物质称取量碳含量氮含量
106.5440.848
2013.0881.696
3019.6322.544
4026.1763.392
苯丙氨酸
5032.7204.240
6039.2645.088
7045.8085.936
8052.3526.784
104.0980.957
208.1961.914
乙二胺四乙酸
3012.2942.871
4016.3923.828
YS/T1179.3—202X
表2(续)
单位为毫克
校准物质称取量碳含量氮含量
5020.4904.785
6024.5885.742
7028.6866.699
8032.7847.656
4.5.6测定
将试料(4.5.1)用铝箔包裹,压实,调用已预先校准的测量方法测量,在工作曲线上查
得碳含量和氮含量。
4.6试验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2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
4.7精密度
4.7.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3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
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
按表3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3重复性限
%
wCrwNr
0.450.161.070.21
0.710.243.750.43
1.390.315.751.19
4.7.2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4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
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
性限(R)按表4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4再现性限
%
wCRwNR
0.450.171.070.25
0.710.253.750.44
1.390.315.751.25
5蒸馏分离-中和滴定法测定氮含量
5.1原理
YS/T1179.3—202X
称取一定量的试料,加入硫磷混酸,加热充分消解,氮转化为铵盐。向试液中加入过量
氢氧化钠溶液,通过蒸馏装置把氮以氨气形式分离并吸收在硼酸溶液中。用盐酸标准滴定溶
液滴定,根据盐酸用量,计算氮含量。
5.2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分析纯试剂和符合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5.2.1硫酸(ρ=1.84g/ml)。
5.2.2磷酸(ρ=1.87g/mL)。
5.2.3氢氧化钠溶液(400g/L)。
5.2.4硼酸溶液(20g/L)。
5.2.5碳酸钠标准溶液(0.05000mol/L):将基准试剂无水碳酸钠于270℃~300℃下灼烧
至恒重,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2.6497g置于100mL烧杯中,加水溶解后,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5.2.6盐酸标准滴定溶液A(0.10mol/L),按以下步骤进行配制和标定:
配制:移取8.4mL盐酸(ρ=1.19g/ml)于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标定:分取50ml碳酸钠标准溶液(5.2.5)于250mL锥形瓶中,加水使锥形瓶内溶液体
积约为60mL,加10滴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5.2.10),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A滴至溶液
由绿色变为红色,煮沸2min,冷却后继续滴至溶液为红色。随同标定做空白试验。
按公式(1)计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A的实际浓度cHCl′,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cNaCO3×50×1000×2
cHCl'=…………………(1)
(2V2-V1)×
式中:
105.99
——碳酸钠标准溶液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
cNaCO3mol/L
V22——滴定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A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1——滴定空白试验时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A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05.99——无水碳酸钠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平行标定4份,取其平均值,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4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
定进行。平行测定结果相对极差差值不得大于0.15%,否则重新标定。
5.2.7盐酸标准滴定溶液B(0.02mol/L),按以下步骤进行配制和标定:
配制:移取50.00mL盐酸标准滴定溶液A(5.2.6)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
度。
标定:分取5mL碳酸钠标准溶液(5.2.5)于250mL锥形瓶中,加水使锥形瓶内溶液体
积约60mL,加10滴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5.2.10),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B滴至溶液由
绿色变为红色,煮沸2min,冷却后继续滴至溶液为红色。随同标定做空白试验。
按公式(2)计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B的实际浓度cHCl″,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cNaCO3×5×1000×2
cHCl″=…………………(2)
(V2-V3)×
式中:
4105.99
V4——滴定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B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3——滴定空白试验时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B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平行标定4份,取其平均值,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4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
定进行。平行测定结果相对极差差值不大于0.15%,否则重新标定。
5.2.80.2%甲基红乙醇溶液。
5.2.9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
YS/T1179.3—202X
5.2.10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1份0.2%甲基红乙醇溶液(5.2.8)与3份0.1%溴甲酚绿乙
醇溶液(5.2.9)混合,现配现用。
5.3仪器设备
5.3.1加热设备:消解仪或电热板(温度可达400℃)。
5.3.2蒸馏装置,如图1所示。
5.3.3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1g。
标引序号说明:
1——加热装置;6——玻璃珠;
2——蒸汽发生瓶;7——反应管;
3——安全管;8——隔热套;
4——汽水分离器;9——冷凝管;
5——加液漏斗;10——接收瓶。
图1蒸馏装置示意图
5.4试样
5.4.1铝渣
5.4.1.1称取60kg铝渣样品(m00),挑出其中干净的铝块(如图2所示)并称量,记为m01。
将其余样品(如图3所示)破碎,破碎过程中将干净的铝粒(如图4所示)挑出并称量,记为
m02。直至破碎至粒度小于20mm,充分混匀,缩分至2kg。
图2干净的铝块示意图
YS/T1179.3—202X
图3待破碎铝渣示意图
图4干净的铝粒示意图
5.4.1.2用制样粉碎机破碎至全部通过250μm标准筛,用150μm的标准筛筛分,分别称量
筛下物(以下称为筛下样)和筛上物(以下称为筛上样),密封保存备用。
5.4.2灰渣混合物
5.4.2.1样品宜通过150μm振动筛。
5.4.2.2将样品用250μm标准筛筛分,若不能全部通过,应按5.4.1.2进行粉碎获取筛上样
和筛下样,密封保存备用。
5.5试验步骤
警示——使用本部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部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
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5.5.1试料
按表5中试料量称取筛上样和筛下样(5.4),精确至0.0001g。
表5试料量与滴定用标准酸
氮含量试料量
滴定用标准酸
%g
0.10~1.000.50盐酸标准滴定溶液B
>1.00~6.000.50盐酸标准滴定溶液A
>6.00~15.000.30盐酸标准滴定溶液A
5.5.2平行试验
独立地进行三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5.5.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YS/T1179.3—202X
5.5.4测定
5.5.4.1溶样
按下列方式之一进行溶样:
——将试料(5.5.1)放入消解瓶中,加入5mL磷酸(5.2.2)和5mL硫酸(5.2.1),瓶口
盖上小漏斗。将消解瓶置于消解器上,350℃加热30min,使试样充分溶解,试液呈无色透
明状或略显灰色。将消解瓶取出,冷却。
——将试料(5.5.1)放入烧杯中,加入5mL磷酸(5.2.2)和5mL硫酸(5.2.1),盖上表
面皿。将烧杯置于电热板上,350℃加热30min,使试样充分溶解,试液呈无色透明状或略
显灰色。将烧杯取下,冷却。
5.5.4.2蒸馏
5.5.4.2.1蒸馏前应使用水蒸气充分清洗蒸馏器,并检查仪器是否漏气。
5.5.4.2.2把试液(5.5.4.1)全部通过加液漏斗转入反应管中,并用水洗涤消解瓶2次~3次,
洗液通过加液漏斗转入反应管中,总用量不超过40mL。在接收瓶中加入20mL硼酸溶液
(5.2.4)和10滴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5.2.10),冷凝管下端伸入吸收液液面以下。通
过加液漏斗向反应管内加入40mL氢氧化钠溶液(5.2.3)。打开加热装置开始蒸馏,馏出液
体积为120mL时,降低接收瓶高度,使冷凝管下端离开吸收液液面,再蒸馏30s,用少量水
冲洗冷凝管下端。
5.5.4.3滴定
按表5使用对应的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馏出液(5.5.4.2.2)至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红色。
5.6试验数据处理
5.6.1试料的氮含量wN按公式(3)计算,数值以%表示:
(V-V)×c×M×1000
w=0N…………(3)
Nm
式中:
V——滴定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0——滴定空白试验时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N——氮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N=14.0067;
m——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2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
5.6.2试样的氮含量wN′按公式(4)计算,数值以%表示:
wN×mwN2×m2
w=…………(4)
N'm
11+0
式中:
wN——筛上试料氮含量质量分数;
m1——筛上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wN1——筛下试料氮含量质量分数;
m2——筛下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m02——试样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2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
YS/T1179.3—202X
5.6.3样品的氮含量wN′′按公式(4)计算,数值以%表示:
m00-m01-m02
wN''=wN'×…………(5)
m00
式中:
wN'——试样氮含量质量分数;
m0——铝渣样品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m010——铝渣样品中挑出的干净的铝块质量,单位为克(g);
m02——铝渣样品破碎过程中挑出的干净的铝粒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2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
5.7精密度
5.7.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6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
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
按表6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6重复性限
%
wNr
0.3380.017
0.5700.029
1.9580.059
4.8390.135
8.9380.242
5.7.2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7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
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
性限(R)按表7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7再现性限
%
wNR
0.3380.037
0.5700.046
1.9580.086
4.8390.179
8.9380.304
6高频感应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碳含量
6.1原理
试样在高频感应炉的氧气流中加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由氧气载至红外气体检测器的
测量池,二氧化碳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能,其吸收能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检测器接收能量的
YS/T1179.3—202X
变化测得碳的含量。
6.2试剂或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
6.2.1高氯酸镁:无水,粒状。
6.2.2锡助熔剂:碳含量小于0.0008%,粒度0.4mm~0.8mm。
6.2.3铁助熔剂:碳含量小于0.0020%,屑状或粒状。
6.2.4钨助熔剂:碳含量小于0.0008%,粒度0.4mm~0.8mm。
6.2.5标准样品:有证参考物质,碳含量与试样接近。
6.2.6氧气:纯度大于99.5%。
6.2.7动力气源:氮气、氩气、氧气或压缩空气,其杂质(水和油)含量小于0.5%。
6.2.8碱石棉:粒状。
6.2.9玻璃棉。
6.2.10陶瓷坩埚。
6.3仪器设备
6.3.1高频感应燃烧-红外吸收定碳仪:灵敏度为1.0×10-6,高频感应炉应满足试样熔融温
度的要求。
6.3.2分析天平:精确至0.0001g。
6.4试样
同5.4。
6.5分析步骤
6.5.1试料
按表8称取试样(6.4),精确至0.0001g。
表8试料量
碳含量试料量
%g
0.10~1.000.10~0.20
>1.00~23.000.050~0.100
6.5.2平行试验
独立地进行三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6.5.3分析前的准备
6.5.3.1陶瓷坩埚(6.2.10)在不低于1100℃的高温加热炉中灼烧4h,或通氧灼烧至空
白值为最低
6.5.3.2调试检查仪器,使仪器处于正常稳定状态。选用仪器最佳条件,测定已知含量的
样品确认仪器是否正常。
6.5.4空白试验
YS/T1179.3—202X
在预先盛有0.10g锡助熔剂(6.2.2)的坩埚(6.2.10)内,覆盖0.50g铁助熔剂(6.2.3)
和1.80g钨助熔剂(6.2.4),于同一量程或通道,按6.5.6进行测定。重复足够次数,直至得
到低而比较一致的读数,记录最小的三次读数,计算平均值。
6.5.5校准试验
6.5.5.1使用仪器生产厂家做出厂校准时设置的校准曲线,根据试料中含碳量,选择相应的
量程或通道,并选择3个近似含量的标准样品,进行校准。
6.5.5.2不同系统应分别测其空白值并校准,当分析条件变化时要重新测定空白并校准。
6.5.6测定
按试料的碳含量范围,分别选择仪器的最佳分析条件,将称取的试料(6.5.1)均匀置于
预先盛有0.10g锡助熔剂(6.2.2)的坩埚(6.2.10)内,按表8加入试样,再覆盖0.50g铁助
熔剂(6.2.3)和1.80g钨助熔剂(6.2.4),置于坩埚托上,开始分析并读取结果wC。
6.6试验数据处理
6.6.1试料的碳含量wC表示至小数点后3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
6.6.2试样的碳含量wC′按公式(6)计算,数值以%表示:
wC×mwC×m2
w=…………(6)
C'm
11+01
式中:
wC1——筛上试料氮含量;
m1——筛上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wC2——筛下试料氮含量;
m——筛下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m20——试样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3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
6.6.3样品的碳含量wC′′按公式(7)计算,数值以%表示:
m00-m01-m02
wC''=wC'×…………(7)
m00
式中:
m0—铝渣样品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m010—铝渣样品中挑出的干净的铝块质量,单位为克(g);
m02—铝渣样品破碎过程中挑出的干净的铝粒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3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
6.7精密度
6.7.1重复性限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9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
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
按表9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YS/T1179.3—202X
表9重复性限
%
wCr
0.1060.004
0.5310.009
1.5500.045
6.0000.127
23.2400.406
6.7.2再现性限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10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
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
现性限(R)按表10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10再现性限
%
wCR
0.1060.005
0.5310.064
1.5500.095
6.0000.425
23.2401.304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试验对象;
b)本文件编号;
c)使用的方法;
d)分析结果及其表示;
e)与基本分析步骤的差异;
f)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g)试验日期。
YS/T1179.3—202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YS/T1179《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的第3部分。YS/T117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
分:
——第1部分:氟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铝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
——第4部分:硅、镁、钙含量的测定。
本文件代替YS/T1179.3-2017《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
分析仪法》,与YS/T1179.3-201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b)增加了蒸馏分离-中和滴定法测定氮含量(见第5章);
c)增加了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含量(见第6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内蒙古
锦联铝材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恒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韶关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中铝矿业有限公司、海能未来技术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子申、姜澜、付高峰、李志刚、丁友东、李杰、张深根、吴永明、
黄蒲英、唐清、张伟南、王铁山、林叶、卓毓瑞、赵然、刘宇飞、王铭、刘英波、袁齐、郭
军、郝跃鹏、沈乐、王梦洁、段昌祥。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2017年首次发布为YS/T1179.3-2017《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
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YS/T1179.3—202X
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铝灰渣中碳、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铝灰渣中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测定范围见表1;蒸馏分离—
中和滴定法测定氮含量的范围为0.10%~15.00%;高频感应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碳含量的
范围为0.10%~23.00%。元素分析仪法不作为仲裁分析方法。
表1元素分析仪法测定范围
测定范围(质量分数)
分析元素
%
C0.20~2.00
N0.50~7.00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8005.4铝及铝合金术语第4部分:回收铝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JJF1321元素分析仪校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8005.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元素分析仪法测定碳、氮含量
4.1原理
以氦气作载气、氧气作助燃剂,试料在燃烧管和还原管中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其
中的氮元素转变为氮气、碳元素转变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吸收管中被吸收,从而和氮气
分离,氮气测量完毕后二氧化碳再被释放。载气携带组分(氮气和二氧化碳)顺序通过检测热
导池,参比热导池只有载气通过,二者组分不同导致热导率不同,检测由此产生的电信号,
信号强度和组分成函数关系。检测出的信号强度通过预先校准的函数关系计算试料中碳、氮
含量。
4.2试剂或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分析纯试剂和符合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4.2.1质量控制样品:苯丙氨酸(纯度≥99.0%,N:8.48%,C:65.44%)或乙二胺四乙酸
(N:9.57%,C:40.98%)。
YS/T1179.3—202X
4.2.2氦气:纯度≥99.995%。
4.2.3氧气:纯度≥99.995%。
4.2.4铝箔。
4.3仪器设备
4.3.1元素分析仪。
4.3.2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1g。
4.3.3鼓风干燥箱:工作温度105℃,控温精度±5℃。
4.4试样
将样品通过0.5mm标准筛,取约10g样品于称量瓶中,在鼓风干燥箱(4.3.3)中于105℃
烘2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4.5试验步骤
4.5.1试料
称取0.10g试样(4.4),精确至0.0001g。
4.5.2平行试验
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4.5.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4.5.1)做空白试验。
4.5.4校准
按JJF1321的规定对元素分析仪进行校准。
4.5.5工作曲线的绘制
按表2称取质量控制样品(4.2.1),用铝箔包裹、压实,测量,绘制工作曲线。
表2元素分析仪校准物质称取量
单位为毫克
校准物质称取量碳含量氮含量
106.5440.848
2013.0881.696
3019.6322.544
4026.1763.392
苯丙氨酸
5032.7204.240
6039.2645.088
7045.8085.936
8052.3526.784
104.0980.957
208.1961.914
乙二胺四乙酸
3012.2942.871
4016.3923.828
YS/T1179.3—202X
表2(续)
单位为毫克
校准物质称取量碳含量氮含量
5020.4904.785
6024.5885.742
7028.6866.699
8032.7847.656
4.5.6测定
将试料(4.5.1)用铝箔包裹,压实,调用已预先校准的测量方法测量,在工作曲线上查
得碳含量和氮含量。
4.6试验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2位,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
4.7精密度
4.7.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3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
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
按表3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3重复性限
%
wCrwNr
0.450.161.070.21
0.710.243.750.43
1.390.315.751.19
4.7.2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4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
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
性限(R)按表4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4再现性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度工作总结汇报
- 7 汤姆 · 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三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天外来客-苏少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3)教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5周《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10《古诗三首》(教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4川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制作在线宣传手册第二节(在线协作 选素材)》教案及教学设计
- 2《学做“快乐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五四制)
- 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学年高二体育上学期第2周 第1课教学设计
- 《第三单元 综合运用机器人 2 机器人工程日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川教版信息技术(2019)六年级下册
- 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
- 2025年福建省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小学生卫生知识小常识
-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校长讲话:“2574”工作实施思路!即两大抓手五项重点任务七个落实环节四个质量目标
- 清理报废渔船合同范本
-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社会公开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西门子S7-1200PLC的四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8900字
- 2025年江苏太仓市文化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装饰装修木工施工合同
- “轻松前行压力不再”-高中生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