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体裁中的人物通讯。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中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习本文,重点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四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概括文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感悟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教学重点:概括文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并感悟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袁隆平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位国民英雄的。一、相关知识(一)区分各类新闻体裁①消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并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②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③新闻专访:就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④通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比消息更详细而深入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新闻体裁。从内容方面来看,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二)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①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②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③评论性,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三)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所写的人物都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他们的精神、观念、业绩等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例如: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

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四)人物通讯的分类:①传记式: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③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五)走近作者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

《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六)无双国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测得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3061.52斤,再一次刷新杂交水稻亩产纪录。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袁隆平非常激动,他说:“3000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也意味着离我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七)写作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二、初步感知1.赏析标题①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②正标题引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贴合本文主旨,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③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并表明文章的新闻体裁为人物通讯。④正副标题的结合使用,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

2.知识链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由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技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技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创新及成果转化、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截至2021年,共有3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3.简要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是袁老发现真理的途径)“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是袁老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求实是袁老的立场和态度)“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领“绿色革命”是袁老的心愿)(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研究计算(自信)发现真理(收获)(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困难: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稻无优势;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如何解决:

①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②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③袁隆平不打算退却……④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求实)①这一部分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写?这部分主要写的是“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围绕“三不稻”事件展开阐述。②面对“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的贬斥,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面对贬斥杂交水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地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用数据、用事实否定谣言、捍卫科学。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本文还有多处列出数据,请找出并谈谈其作用。①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②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达到了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作用: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既说明杂交水稻的优越性,又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袁隆平在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论断时,为什么又承认“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①因为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是事实,袁隆平尊重事实,捍卫真相。②同时,袁隆平又强调任何论述都不能以偏概全,通过个别否定一般,从而维护杂交稻米质整体不错的论断,有效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观点。

(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追梦)这部分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①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写出了袁隆平美好的梦想和希望;②提出战略设想并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③提出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袁老正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4.缅怀袁老,聆听他的心声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真正的“耕耘者”直到2021年初,都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人间一粒种,天上一颗星”,袁隆平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上。“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我有生之年,向更高产永恒的追求”……(1)我们一起观看视频,聆听袁老的心声。(2)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如今怎样了?温馨提示:这部分老师们可以提前给学生印发资料。【禾下乘凉梦】袁隆平生前多次提及的“禾下乘凉梦”,经过科研人员攻关,梦想已经成真。2021年9月,在位于长沙县的稻作公园内,就有这样一片巨型稻谷,“平均身高”超过了1.8米。同月,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长虹村试种成功。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是水稻中的“巨人”。巨型稻下,动物们遮阴避凉,惬意体验袁隆平梦中的“禾下乘凉”。2022年4月18日,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试验田里插秧。中心今年扩大巨型稻试种规模,一共种植60亩,进一步验证巨型稻的各项指标。水稻种植专家表示,“禾下乘凉梦”能实现,这是对袁老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值得自豪的。”

【覆盖全球梦】位于非洲大陆以东的马达加斯加,有数百万人面临饥荒威胁。从2007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在这里推广袁老的杂交水稻,使每公顷水稻产量从3吨提高到10吨。当地人提到杂交水稻,都称其为“擦拉贝”,意思是“最好的东西”。目前,马达加斯加一半的耕地都种上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早前提出的2030年基本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目标,有望在马达加斯加将率先解决,“3到5年时间彻底解决马达加斯加的粮食安全问题,让他们全国人民能吃饱饭。”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杂交水稻试验试种和推广,袁隆平团队共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杂交水稻技术人才14000余人,为全球杂交水稻的发展与推广打下坚实基础。从中国到亚洲、从非洲到美洲,这位一生逐梦不停步的老人,用他坚定的信念,竭尽所能去消除饥饿,用宽阔的胸襟为全世界人民带去福祉。三、深入探究1.文本分析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真实地“站立”在我们面前的?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①

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例,体现了袁老宝贵的精神品质。

通过细节描写,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袁老的形象。知识链接: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使人物形象真实,内容丰富充实,主旨鲜明突出。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l“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l“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词语,准确无误地描绘出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l“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2.袁老形象小结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3.本文的表达方式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文章先记叙实践过程及研究成果,然后用议论的方式写出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洋溢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例如:“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作者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1)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2)运用详实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准确性。(3)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体现了典型性。(4)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体现了真实性。(5)灵活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物通讯的文学性。5.总结主题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四、课堂延伸1.表达交流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在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告诉大家他成功的秘诀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有人根据文中所述美国、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从事过杂交水稻研究但都没有成功等内容,认为袁隆平的成功实在是一种幸运。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态度,并阐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字数不限。观点一:同意这种观点。科学研究的成功,本身就有幸运的因素在内。袁隆平成功的秘诀中的“灵感”“机遇”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袁老也承认他成功中有幸运的因素吗?从课文中的内容来看,1961年7月,下课后在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这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另外,他在中国这样一个种质资源丰富、社会制度优越,可以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写作等,都不是个人努力可以做到的,都属于成功中的幸运因素。观点二:反对这种观点。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他的敏于发现、矢志不渝、勇于创新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来自他长期艰苦的劳动付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劳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劳动成果,绝非“幸运”二字所能涵盖的。没有知识何来创新,没有汗水何来成果,没有经验和思索又何来灵感,没有卓越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怎能抓住机遇!因此,袁隆平的成功,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劳动的汗水,创新的能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为人类造福的高尚情怀之上的。2.素材积累(建议老师们提前给学生印发资料)稻花香中,听取蛙声一片,这原本普通的田间场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里,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梦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可乘凉。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沙漠里种植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

——《稻田里的守望者》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名利诱惑充斥着每个角落,当众人都汲汲以求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极简的纯粹去对待一份工作。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根植于大地的朴素科学家,他用几十年的光阴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精挑细选每一粒种子,精栽细培,终将水稻带出国门,种进沙漠。匠心一片,精益求精,这样的付出源自内心的责任,源于“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灵魂追求。——《匠心铸魂,精益求精》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如今,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让许多曾经的不可能都变为了可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事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