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联系的观点”促使学生知识生长 论文_第1页
巧用“联系的观点”促使学生知识生长 论文_第2页
巧用“联系的观点”促使学生知识生长 论文_第3页
巧用“联系的观点”促使学生知识生长 论文_第4页
巧用“联系的观点”促使学生知识生长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巧用“联系的观点”促使学生知识生长——观摩朱宏伟老师《射线、直线和角》一课的几点感想【摘要】“注重整体分析,用全局观念指导具体教学”。课堂简洁、明快,尤其课数学味浓厚,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巧用联系的观点,联系生活体验,让知识有生长的土壤;利用旧知引新知,让知识生根发芽;纵向联系横向悟,让知识有枝可攀;运用特征寻勾联,让知识缘木开花。【关键词】生活体验、土壤、生根发芽、有枝可攀11月28号和29号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领略了名师风采的同时,也通过几节一线教师的优课,感受到一线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及渊博的知识。印象最深的是朱宏伟老师执教的江苏省优课一等奖《射线、直线和角》。朱老师的课,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的“注重整体分析,用全局观念指导具体教学”。朱老师的课堂简洁、明快,尤其课数学味浓厚,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巧用联系的观点,让学生轻松地系统地认识了射线、直线和角。下面,我就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简单地谈几点:一、联系生活体验,让知识有生长的土壤吴正宪老师说过,要想从学“术”走向悟“道”,真正实现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必须理解儿童,理解数学。而走近儿童,读懂儿童,要善于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和实施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儿童生活在当今的社会,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及他人发生联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从而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朱老师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以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旅游为话题进行课前谈话,很自然地过渡到主题图香港的夜景,从而进一步展开,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片段1】师:这是朱老师在香港旅游时拍的照片,美吗?生1:美。师:美在哪里?生2:灯光很美,五颜六色的。师:这些光线是从哪发出来的?有什么特点?另一端在哪里?生3:从灯泡里发出来的光线是直直的射向天空。师: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灯发出光线,射向天空,这些光线可以看作射线。大家知道射线的样子了吗?小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主要都奠基于直观感受,并表现为感知的简单归纳。朱老师以孩子们都熟悉的生活中灯发出的光线举例,初步让学生感知射线的样子,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并简单归纳出射线是由一个端点出发,伸向远方的一条线。二、利用旧知引新知,让知识生根发芽对于数学学习,光建立表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教学要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将孩子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有根有据的思维。在数学中,它的特性表现为善于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等都是内在联系着,并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着。新知识常常也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中的“老枝发嫩芽”。这内在的规律与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以及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当学生触及那些“源于已知又发展已知的新东西”时,就会因不能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而产生矛盾冲突。这时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点,“让新知之舟泊于旧知的锚桩上”,从而积极主动,顺理成章地获取知识。【片段2】师:如果手电筒发出的光线被板挡住了,你看到了什么?生4:线段。老师画一条线段。师:线段有什么特征?生5:直直的,2个端点,一个端点表示起点,另一个端点表示终点。师:2个端点分别在哪?(生上前指)师:你们会画线段吗?在纸上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生画线段)师:你们觉得画线段要注意什么?生6:画的要直,而且要有两个端点。师:2个端点有什么作用?生7:控制长度。师:那比10厘米长的线段在哪?20厘米呢?请上前指一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同学们,也就是把这条线段的一端延长到你要想到的长度,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线段的长度。那40厘米呢?100厘米呢?1000厘米呢?10000厘米呢?一直画下去,能画的完吗?生8:把线段的一端延长,可以画很长很长的线段。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呢?生9:射线。师:怎么做,就得到一条射线?生10:把一条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射线。【片段3】师:以一个点为端点画射线,可以画多少条?生:无数条。师: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两条射线,会画吗?试试看。(学生动手画)师:你有什么发现?形成了什么?生:角。师:角,我们在二年级就学过,你现在还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吗?(一生上前指)师:请你指给你同桌看看,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不断与旧知建立联系的过程。当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符合儿童智力活动规律时,将促使儿童的抽象思维获得巨大的发展。因此,通过追根求源找到原有经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根基。在课堂教学中,朱老师利用孩儿童的认知起点:了解线段,会画线段,巧妙的利用线段的有限长,把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延长到自己想要的长度,就可以画很多很多长的线段,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把一条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射线。紧接着又利用新学的朋友射线追问学生:以一个点为端点画射线,可以画多少条?当学生回答有无数条时,老师又顺理成章地追问:以这个点为端点画两条射线呢?学生动手画出来发现原来是一个我们熟悉的朋友“角”,从而轻松自然地让学生明白角是怎么形成的。一环扣一环,以旧推新,由旧知线段推出射线,由射线推出角,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提现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性。朱老师把学生感到生疏的、抽象的转化成比较熟悉的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解决,促使其快速高效地学习新知,而已有的知识就是这个新知的生长点。三、纵向联系横向悟,让知识有枝可攀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对具体数学问题进行观察、类比、迁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从而实现数学概念的内化。【片段4】师:(课件出示一条直线)这是一条?生:直线。直线发生了变化。00师:现在呢?生:我还看到了两条射线。师:两条射线的共同点是?生:都是以0为起点。师:0右边的部分表示?0左边呢?生:0右边的部分表示比0大,而0左边的部分表示比0小的部分,也就是今后要学习的负数。00师:知识很丰富,了不起。这样就形成了我们见过的数轴。大家都很厉害,善于利用直线与射线之间的联系,衍生出了数轴。师:这数轴上每个数对应的小竖线就是刻度线,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条线段。朱老师利用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纵横关联,通过一步步地追问,巧妙地得出我们经常见面的老朋友“数轴”,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数轴里还有很多今天所学的知识,原来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四、运用特征寻勾联,让知识缘木开花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简单的汇集,数学知识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自身的体系。数学理解旨在领悟新知与旧知的相同和不同处,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改变已有的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朱老师善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射线、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勾联,巧设练习,积极创设认知冲突,引领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反思勾联。用熟悉的例子遮挡一部分,勾连学生联想三种线的特征,结合三种线的特点,有理有据,从而使三者在孩子头脑中难懂的抽象的概念变得更清晰。【片段5】②③师:猜猜看,第一幅图是线段、射线、直线?生:可能是射线,也可能是线段。师:为什么?生:因为已经有有一个端点,而且这条线是直直的,另一端被遮住了,不知道有没有端点,如果有端点,就是一条线段,如果没有端点,就是一条射线。师:有理有据,分析透彻。那第二幅图呢?生:这条线也是直直的,左边漏出来的没有端点,所以不可能是线段,右边被遮起来了,所以关键是看遮起来的部分,如果右边遮起来的有端点,就是一条射线,如果右边遮起来的没有端点,就是一条直线。师:第三幅呢?生:第三幅一定是条直线,因为它首先是直直的,而且左右两边都没有端点,所以那就是一条直线。师:中间遮起来的部分不影响?生:不影响,因为这条线的两端都露出来了,只要看两端有没有端点就可以了。学好数学,就要理解数学。要想理解数学,就要遵循数学教育规律。把新数学知识进入个体认知结构,并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整合。朱老师巧妙的练习设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简约而不简单,足以看出朱老师吃透教材,知识渊博,基本功扎实。朱老师秉着全局的观念,通过整体分析,利用知识之间的建构关系设计了这样一节数学味浓厚的精彩的课。因此我们要像朱老师学习,精心研读教材、把握内在的关联,重视用整体的观念指导各个具体内容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