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1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2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3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4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西宁市高三年级复习检测(二)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辰龙年,是中华民族的生肖年。“龙”这一图腾,将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

民族承续千年的精神力量之源。“龙”自何来,在典籍中有何形容,其演进与流布历程若何,所代表的中

华文化象征为何,在新一轮生肖龙年,似乎又有了重新说道的理由。

《管子•水地》日:“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神游天地,主司雨水的龙,是中华民族的生

存保护神。考古发现,中国农作物的栽培有长达万年的历史。在人类力量幼弱的时代,靠天吃饭的先民,

敏锐地观测到雨水来自东南亚的季风。为了农业的丰收与生存的安定,先民们便幻化出能屈能伸、能上能

下、兴云布雨的东方神龙之象。《说文解字》还做了如下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上可见,龙是变化莫测的农事之神与时间之神。

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龙”的象形字,甲骨卜辞中多见龙与雨水的记载。在传世文献中,龙最早见

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一记载。上古太昊伏羲属于春天之神,号称

"春皇",也是上古历法的开创者。八卦最先可能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乾卦六爻也被称为"六龙

历”,即“时乘六龙以御天”。六历中初九“潜龙勿用”象征阳气在下,龙角尚未出东方地平线;九二

“见龙在田”表示龙星已经显现在东方地平线上,阳光温暖,文德光耀;九五“飞龙在天”象征到了最好

的季节,人事也达到最好的状态。

在神话历史化的汉、魏时期,龙与上古部落国家首领密切关联。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

禹等上古人文先祖,无不与龙有着切近的联系:有的形似,如“伏羲龙状”,黄帝“龙颜有圣德”;有的

直接成为龙的传人,如神农母亲女登“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山,而生神农”(《河图稽命征》)。闻一

多先生曾论述,龙是虚拟的生物,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的九似形体,是中华

大地上众多民族信仰的融合,也象征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对其他民族信仰的接

纳。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在“龙”这一形象中得到了生动体现。除汉民族崇龙外,

羌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都奉龙为图腾。

龙为农业民族的司雨之神,同时也是农业国家的保护神和王权的象征。秦王嬴政号为“祖龙”,《史

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母亲因野外赤龙所感孕育了刘邦。龙与中国帝王结缘,原始的部族信仰上

升为帝王信仰。此后,“真龙天子”也成为神化帝王权威的社会习语。虽然汉代王充等反谶纬迷信的思想

家专门在《论衡•龙虚篇》中予以辨析,但社会上的龙神信仰传承不息,连满清都是以黄龙旗作为王朝政

治的标志。

近百年来,龙依然是民族认同的精神源泉。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龙之精神鼓舞

军民上下一心,救亡图存。今天,我们更以龙的传人为信念凝聚海内外华人力量,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复

兴华夏民族。

(摘编自萧放《神行天地意融九州——甲辰说“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由“龙”这一图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B.从《管子•水地》和《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龙”既能兴云布雨,又能变化莫测,是农事之神与

时间之神。

C.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龙”的象形字,甲骨卜辞中也有很多龙与雨水的记载,古籍《管子•水地》

中同样也有龙与雨水的记载。

D.嬴政、刘邦等帝王都与龙结缘,自嬴政开始,“龙”就成为了帝王信仰,后世帝王皆称为“真龙天

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述《管子•水地》《说文解字》等内容是为了证明“龙是变化莫测的农事之神与时间之神”。

B.闻一多先生论述“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虚拟综合体,费孝通先生说“龙”这一形

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两者都强调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性。

C.在抗日战争中,“龙”精神鼓舞了军民上下一心,“龙的传人”坚定抗日救国的决心,所以中国人

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D.材料引述了大量丰富多样的典籍与事例,从不同角度充分彰显了龙之精神的文化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辰龙年,是中华民族的生肖年,“甲辰龙年”的叫法源于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

B.《周易》八卦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乾卦六爻也被称为“六龙历”,即“时乘六龙以御天”。

C.虽然汉代王充等思想家专门在《论衡•龙虚篇》中对“龙”予以辨析,但并未因此影响到社会对

“龙”的信仰和尊崇。

D.“龙之精神”“龙之信念”今后更能凝聚海内外华人力量,建设伟大祖国,彰显文化自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象一下没有光合作用的世界。首先,地球不会是绿色的。我们的星球呈绿色,要归功于植物与藻类

包含的绿色素,可以吸收光进行光合作用。再来,地球大概也不会是蓝色的,因为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海

洋都要靠氧气的清洁力来扫除阴霾与灰尘。而没有光合作用,地球可能根本不会有海洋。

氧气是行星生命的关键。氧气虽然只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废料,但却是创造世界的分子。光合作用产生

氧气的速度飞快,很快就超出地球吸收的极限。最终所有的灰尘和岩石中的铁、所有海洋里的硫和空气中

的甲烷,全部被氧化了,然后多出来的氧气才开始填满大气层。直到此时,氧气才开始保护地球,不让水

分继续流失到太空中去。同时从水中冒出来的氢气,才有机会在逃到外太空之前碰到更多的氧气,很快氢

气和氧气开始反应生成水,再以雨的形式从天而降,回到海中补充流失的水分。当氧气开始在大气层中积

聚,才能形成一层臭氧保护膜阻挡紫外线的烧炙,让地球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

氧气不只拯救了地球上的生命,它提供的能量还使得生命繁茂。细菌可以在没有氧气的地方快乐生

活,因为它们有举世无双的电化学技术,可以引发绝大多数的分子反应,从中攫取点滴能量。但是从发酵

反应中得到的能量,或者从甲烷和硫酸盐反应得到的能量,和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

大巫。有氧呼吸就像直接用氧气燃烧食物,将它们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再也没有别种反应可以提供

如此多的能量来支持多细胞的生命了。所有的植物、所有的动物,在其整个或者至少部分生活周期中,都

要依赖氧气。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例外,是一种微小的线虫(虽然微小却是多细胞生物,须用显微镜才能

观察),可以生活在死寂缺氧的黑海海底。因此没有氧气,生命会极其微小,至少在单个生物体的水平上

是如此。

氧气也从其他方面为大型的生命提供支持。想想食物链,最上层的猎食者吃小动物,小动物吃昆虫,

昆虫吃小昆虫,小昆虫吃菌菇或树叶。五六层的食物链在自然界并不罕见。每一层都会损失一些能量,因

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呼吸作用的效率是百分之百。事实上,有氧呼吸对能量的使用效率大约是40%,而

其他形式的呼吸作用(比如用铁或用硫来代替氧气)的效率则少于10%。也就是说,如果不使用氧气的

话,只消经过两层食物链,能量就会减少到初始能量的1%,而使用氧气的话,要经过六层食物链才会达到

相同的损耗。换句话说,唯有有氧呼吸才能支撑多层食物链。食物链经济学带给我们的教训是,猎食者只

可以生活在有氧的世界,而没有氧气的话它们根本负担不起猎食生活。

氧气直接参与大型生物的建造。让动物具有力量的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不管是钙化的结

缔组织如骨骼、牙齿和硬壳,或者是“裸露的”结缔组织,如韧带、肌腱、软骨和皮肤,全都包含胶原蛋

白。胶原蛋白可以说是哺乳美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了全身蛋白质的25%。就算离开脊椎动物

的世界,胶原蛋白也是贝壳、角质、甲壳和纤维组织的重要成分,它们构成了整个动物世界各式各样的

“胶水与绷带”。胶原蛋白的成分十分独特,它需要自由的氧原子把相邻的蛋白质纤维连接起来,让整个

结构可以承受较高的张力。自由氧原子参与其中,意味着只有在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宽裕的情况下,才有可

能制造胶原蛋白,因此需要硬壳与骨骼保护的大型动物,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或许就是

大约在5.5亿年前的寒武纪,化石记录中忽然出现大量大型动物的原因,当时正好是地球含氧量飙升之后

不久。

因此,没有氧气就没有大型动植物,不会有猎食行为,不会有篮天,或许也不会有海洋。或许就只剩

下灰尘与细菌,再无其他。毫无疑问,氧气是世上最最珍贵的代谢垃圾了。然而老实说,代谢氧气是件难

以置信的事,因为不管在地球上、火星上或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光合作用都可以不依赖氧气而进化出

来。不过如此一来,很可能所有生命就算变得复杂,也只能停留在细菌等级,而我们或许只是茫茫细菌世

界里某种有感知的生物而已。

(摘编自尼克•莱恩《生命进化的跃升》,梅芨芒译)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氧气在生成水分、形成臭氧方面对地球有着重要保护作用,这是地球成为宜居之地的重要因素。

B.除了微小的线虫以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形式在整个或部分的生活周期中,都要依赖氧气获得快乐的

生活。

C.有氧呼吸的能量使用率大于无氧呼吸,其经六层食物链的能量损耗约等于无氧呼吸经两层食物链的能

量损耗。

D.氧气是制造胶原蛋白的重要成分,所以需要硬壳与骨骼保护的大型动物仅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才可能

出现。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氧气虽只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废料,但却是世上最珍贵的代谢垃圾。作为创造世界的分子,人类进化、

地球生态都受其影响。

B.没有氧气就没有大型动植物,或许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C.寒武纪时期,地球含氧量飙升使得大量大型动物出现,直接说明了大气中的含氧量越高动物体型越

大。

D.作者在介绍氧气为大型生命提供支持和参与大型生物的建造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

加准确科学。

6.有科学家认为:“保护生态就是要清新氧气。”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清新氧气对于保护生态的重要意

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澈

赵瑜

抵达贵德以后,我开始思考一条江河的命名问题。

黄河,以水的颜色呈混浊的黄色而得名。这样的命名充满了地域的局限。向上游走,发现,在青海的

贵德,黄河是清澈的。

同行的人拍视频抒情,说,黄河真绿啊。竟然像一个语病。

我便拍照。拍完照,在相机里看到了清澈的黄河觉得水流和人一样,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

性格。

一行人,都在贵德的豕让乡松巴村附近取了一小瓶水。我搜了一下,我所在的位置距离我的家乡兰考

县有一■千五百多公里。

如果我不取这样一小瓶水,这些水迟早也会流向我的家乡。只是,这些清澈的流水,从青海省流出,

要走五千公里的水路,才能抵达我的家乡。

如果一个人,从青海奔波,走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那么,这个人还是在青海时的那个人吗?是

的,没有变。而水呢?这些水融入黄河里,流经河套和山区,过四川,入甘肃,再过宁夏进入内蒙古,

“几”字形在内蒙古境内写完,转入陕西和山西,才能进入河南。

我与黄河的关系,在青海变得模糊了。黄河给了我什么?

黄河距离我的童年相当远。我所生活的乡村是黄河的支流,那些小河和池塘装满了20世纪80年代的

蛙鸣。但是,我以及我的父母亲,从来没有觉得黄河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因为,每一年,春夏或者初秋,需要浇地的时候,我所生活的乡村缺水。河流里没有水,父亲便拉着

水去浇地。装水的设备是一个厚塑料袋。因为架子车并不平整,路也是泥洼路,所以,拉水的时候,装水

的塑料袋会被架子车刺破。每每这个时候,我便派上了用场。父亲在前面拉车,小小年纪的我,坐在车子

上,用手抓住向外溢水的地方。

而作为孩子的我,最关心的是,那个水袋子里,有时候会有两三只蝌蚪。我求着父亲用舀水的马瓢盛

着那几只小蝌蚪,等再去家后面的大坑里装水的时候,将蝌蚪放进水里。

夏天的大雨将村庄里的人赶到了房间里,村子里唯一的一口井,便会被大雨灌满。青蛙、树枝以及废

弃的衣物会落入井里。

有时候,大人们会用铁桶将井里的东西全都打捞出来以后,再往家里的水缸里挑水。

刚打上来的井水,孩子们若是想喝,大人们往往会让孩子等一等,说是要澄一澄,澄清了,水才能

喝。

河里有了水,水从我们村庄流向别的村庄,再从别的村庄流向更遥远的村庄。我们在河里,淘洗割的

草,在河里将夏天打发掉。有时候,我们跟着流水跑,想看看,这条河流到了多远的地方。直到我们累得

趴下了,才发现,河流仿佛是没有尽头的。

这是河流给我最初的教育。

第一次见黄河水,却已经是多年以后。我上了大学,在离家乡不远的小城,黄河就在城北不远处。我

们一群写诗的人,去黄河边上找诗句。

一群人,带了米,带了锅,带了几根胡萝卜。

我们在黄河滩上支起了一口锅,捡了干枯的芦苇,用黄河水煮了一锅米饭。果然,黄河水是黄的。那

是20世纪90年代的黄河,河面安静,有水鸟,也有船只。

黄河从此不只是幼年时的想象,不仅被我们写成了诗句,还煮成了一锅饭,吃到了胃里。那米粒有黄

河水的味道,碱性的黄河水适合煮饭,黏稠,混浊,还有一种母亲的味道。说黄河是母亲河,更多的是黄

河水养育了岸边的人。

因为河里有鱼,河水澄清了,可以煮饭、洗衣,也可以洗干净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工作以后,我看了

长江,见了大海、高原上的湖泊,还会坐邮轮出国旅行,都是在水上。我的认知的部分,一点点地扩大,

从乡村的河流开始,我一步步走到了海边。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无论我多么愿意承认自己的改变,我几乎欢呼自己对故乡的背叛,但是,有一

点,我无法摆脱,那便是,我对水的认知。我身体里最初的水,是黄河里的水。如果说人的身体是一个地

域,那么,黄河就是我的水土。黄河被我随身携带,成为身份里的一弯流水,一声蛙鸣。

不论我走多远,内心里的黄河都是混浊的。那种混浊感,在幼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肤色,

或者是思想的烙印。而成年以后,每一次从家乡出发,向中国的各个地方行走、交谈、饮食,我才能感觉

到,我的局限是黄河,我的判断的依据是黄河边上的庄稼,而我的人性的底色,是在黄河边生活了大半生

的父母亲的有限。

灵魂在哪里,需要黄河流域的人不停地出走,才能找到。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只生活在黄河岸边,我个

人觉得,他们会被黄河捆绑。

然而,在贵德,我第一次见到如此清澈的黄河水,人生的某个逻辑仿佛一瞬间被瓦解。

碧绿的黄河,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思想的黑洞里。让我知道,事物的多重面向,以及,多个段落。

而我,生活在黄河中下流域,如果不来看一看贵德的黄河,便不知道,黄河的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面貌。而

这个世界,所有的真相,也都和黄河的段落一样,有多种描述。

所以,当我将那一小瓶碧绿的黄河水,写上标签放进盒子里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我放的不只是数滴

清澈的黄河水,而是一段证据。

那些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看不到的真实,那些在家乡的地域里,我们想象不到的万物的长短,如今,

都被我装进了那个小瓶子。

贵德,松巴村,清澈的黄河水,还有我仿佛已经理解的世事变化,都在这一段河流的清澈里找到了答

案。

(节选自《黄河源头记》,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家乡在河南兰考,黄河水是浑浊的黄色;在青海贵德,黄河的水是清澈的。这让“我”对黄河

的命名产生了新的思考。

B.父亲用架子车带“我”去拉水时,让“我”用手抓住塑料袋溢水的口子,这些童年回忆表明了当时生

活的艰辛。

C.上了大学后,“我们”在黄河边用黄河水煮饭吃,这时的黄河水还是清澈的。这段回忆表明了对黄河

流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

D.黄河的混浊感在“我”的外表和思想上打下烙印,影响着“我”成年后行走的判断,成为“我”的局

限。

8.文章标题“清澈”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我”对黄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壬陈,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

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

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

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

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自。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谓陈平日:“天下纷纷,何时定

乎?”陈平日:“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

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鳗之臣亚父、钟

离味、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

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

问其省己。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

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味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

使,即惊目:“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

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目:“天下事大定矣,君王

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末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

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用其奇计

策,干灭楚。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

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

丞相,平徒为左丞相。绛倏自为其熊丕如于匹矣居摄之绛俵谢病请免想陈生专为一烝棍,孝文帝二年,丞

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绛侯自知A其能不如平B远矣C居顷之D绛侯E谢病F请免相G陈平H专为一丞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起而王陈”中的“王”,与《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王”意思和用法不相

同。

B.“而平身间行杖剑亡”中的“亡”,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亡意思相同。

C.“不问其出入”中的“出入”,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意思不相同。

D.“卒灭楚"中的‘'卒”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中的“卒”意思不相

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曾向魏王献言献策,魏王不仅不听还谗害他,他只好逃走,转向投奔项羽。

B.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命他统率部队前去平叛殷王之乱,陈平击败殷王、将其降服后返回。

C.陈平在刘邦被围荥阳城时,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使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亚父等

人。

D.陈平在吕雉去世后,与太尉周勃合谋,将吕氏宗族诛杀殆尽,拥立孝文帝即位,安定了刘氏江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③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③桓伊:东晋“江左

一”吹笛好手。

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起势恢弘。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回忆昔年游览的情形,点出季节、地点和事由。

B.颔联抒写诗人下亭游览所见之景,用类比的手法写出先朝遗寺的荒凉与河边酒楼的繁华热闹。

C.颈联再转,诗人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南朝和东晋在此处嬉戏过的士人们,借他们的情事而感慨。

D.尾联中诗人长时间沉浸在遐思中,被笛声唤醒,不由想到东晋吹笛好手桓伊的笛声,借此传达心中的

无限哀愁。

15.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表达上跳跃性极大,请结合具

体诗句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这两句千古名句,说尽了他与先帝刘备于

患难中共创业的艰辛。

(2)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

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古诗词中作者常将今昔进行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震撼了!青海澧中鲁沙尔高跷社火走向河南春晚。高跷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带给观众①之感的同时又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精致的装造配上铿锵的鼓点……美妙绝伦的

龙舞横空出世。

追溯鲁沙尔高跷,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明代洪武年间就从中原地区传到涅中鲁沙尔地区,

鲁沙尔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如今在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中高跷高度已经达到3.6

米,堪称全国之最。高、悬、巧、奇是鲁沙尔高跷的特点,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录,每年正月十二、十四、十五、十六都是鲁沙尔高跷演出的日子,鼓声一起,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就会.

②_,共同观看这项传承了六百多年的非遗社火。

鼓、锣、镀苍劲有力,社火的锣鼓点子是社火的“灵魂”,起着指挥的作用。参与录制的队员中,很

多队员都是拥有十几年表演经验的老面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队员们为了让青海非遗文化在舞台

上③,哪怕再辛苦,都没有人喊累喊苦,我们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热

爱,同时也看到了作为非遗传承者的坚持。

新时代条件下,鲁沙尔高跷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蜕变,为这门民

间艺术赋予了新内涵和新表达形式,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