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评估初一年级科学评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1—15题每小题2分,16—30题每小题1分,共45分)1.苍南县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属于中度缺水地区。下列关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说法正确的是()A.禁用农药、化肥 B.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C.洗手时一直开着水龙头 D.大量抽取地下水【答案】B【解析】【详解】禁用农药、化肥不切合农业生产实际,A错误;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能够减少淋浴时的需水量,能够节约用水,B正确;洗手时一直开着水龙头,造成水浪费,C错误;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超采,引起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D错误。所以选B。2.“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若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小车发生剧烈冲撞后,安全气囊中会产生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为()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答案】B【解析】【详解】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水蒸气及其它气体和杂质约占0.03%,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故选B。3.下面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个水库中所有的草鱼 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C.一片山林中的所有动物 D.一只生态瓶中所有的生物【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详解】A.一个水库中所有的草鱼,只有动物没有其他成分,不属于生物群落,A错误。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只有植物没有其他成分,不属于生物群落,B错误。C.一片山林中的所有动物,只有动物没有其他成分,不属于生物群落,C错误。D.生态瓶中所有的生物属于生物群落,D正确。故选D。4.小科在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他的以下几个操作正确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详解】A、取用药品时,瓶塞应倒放桌面上,选项错误;B、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与氯化钠的位置颠倒,选项错误;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选项错误;D、溶解时要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选项正确;故选D。5.已知液态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78℃、-183℃和-196℃。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方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物质,则首先液化而分离出来的是()A.氧气 B.氮气C.二氧化碳 D.它们同时液化,无法分离【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液态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78℃、-183℃和-196℃,即三种物质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二氧化碳、氧气、氮气,在标准大气压下给空气降温,首先达到二氧化碳的沸点,二氧化碳首先液化而分离出来,故选C。6.以下几种土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有草的坡地 B.裸露的坡地C.栽满果树的林地 D.长满野草的荒地【答案】B【解析】【详解】水土流失现象,是在裸露的土地上,由于降水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故选B。7.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雾是汽化现象 B.露是液化现象C.霜是升华现象 D.雪是液化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B。8.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下列组合能得到生理盐水的是()A.9g氯化钠和100g水B.9g氯化钠和1000g水C.4.5g氯化钠和495.5g水D.9g氯化钠和991g酒精【答案】C【解析】【分析】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的水溶液,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则0.9%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比为0.9g:99.1g=9:991。【详解】A、9:100≠9:991,不合题意;B、9:1000≠9:991,不合题意;C、4.5:495.5=9:991,符合题意;D、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而不是酒精,不合题意。故选C。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水、牛奶都是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C.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 D.溶液中不可能有两种溶质【答案】C【解析】【详解】A、牛奶是不均一混合物,不属于溶液,错误;B、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错误;C、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正确;D、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能有两种溶质,例如水加入适量的白糖和氯化钠,所得溶液溶质是白糖和氯化钠,错误。故选C。10.如图所示,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盛放汤料的“纸锅”,用酒精炉给“纸锅”中的汤料加热时,“纸锅”不易被烧坏。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A.汤料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B.“纸锅”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C汤料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D.水汽化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详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A错误;B.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能燃烧,故B错误;C.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不是汤料隔绝了氧气,故C错误;D.水汽化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故D正确。故选D。11.将一块﹣4℃的冰放入密闭隔热的盛有0℃水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的情况是()A.冰的质量增加了 B.冰的质量不变C.水的质量增加了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答案】A【解析】【详解】将一块﹣4℃的冰放入密闭隔热的盛有0℃水的密闭容器中,由于它们之间有温度差,会发生热传递,水已经达到凝固点,向外放热使一部分水凝固成冰,而温度为﹣4℃的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冰的质量增加,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下列四个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是()A.长江、黄河发源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C.新疆沙漠地区 D.南极冰川地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长江黄河发源地区是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降水稀少,只有在夏季融水量较多,水循环缓慢;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水不断注入海洋,流域内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陆循环比较活跃;新疆沙漠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距海洋远,水循环十分缓慢;南极的冰川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水循环缓慢。故选:B。【点睛】13.下列哪项事实,不能说明存在空气的是()A.挥挥手,感受到有些凉意B.来电了,整个山城又亮起来了C.打开电扇,有风徐徐吹来D.夏日夜晚,一颗流星划破天空,留下一条光亮的尾巴【答案】B【解析】【详解】A.挥手时,加快了皮肤汗液蒸发,从人体表面吸收了热量,使人体表面的温度降低,感觉有凉意,能够说明空气的存在。故A不符合题意;B.光的传播速度很快,一般的距离光传播耗时很短,所以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出来光传播需要时间,实际上光传播是需要时间的,只不过时间短到感觉不出来.因此来电了,整个山村都亮起来了,不能说明空气存在;故B符合题意;C.打开电风扇,加快了空气流动的速度,形成了风,能够说明空气存在;故C不符合题意;D.流星是陨石和空气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发出的火光,能够说明空气存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甘蔗在水分充分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合生长,你认为下列区域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A.山坡较干的沙地 B.湿润的粘地C.比较干旱的粘土地 D.河边湿润沙地【答案】D【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详解】由题干可知甘蔗喜欢生长水分充足的土壤中,AC中因缺乏水分而不适宜甘蔗生长,B中的黏地指的是黏土此类土壤的保水性好,透气性差,而甘蔗需要生活在透气性很好的土壤中,故湿润的黏地不适合甘蔗生长,河边湿润的沙地,水分充足,通气较好。15.火一旦失去控制,会带来财产和生命的巨大损失,因此,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处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答案】A【解析】【详解】A、油锅着火时,立即盖上锅盖,能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目的,选项正确;B、电器着火时,如果立即用水扑灭,可能出现触电事故,选项错误;C、高层住房着火时,如果立即打开所有门窗,氧气会大量进入,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加大火势,选项错误;D、煤气泄漏时,如果与空气混合达到了爆炸极限,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时,电火花会引燃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选项错误;故选A。16.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答案】B【解析】【详解】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超出了酒精温度计的量程-80℃~60℃,故A错误;B.由图知道,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应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C.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故D错误,故选B。故选B。17.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雾【答案】B【解析】【详解】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是红色固体,故不符合题意;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符合题意;C、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现象的描述不能直接说出生成物名称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固体小颗粒)而不是白雾(小液滴),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18.在t℃时,要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以下措施:(1)降低温度;(2)升高温度;(3)增加溶质;(4)加水。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是()A.(1)(3)B.(2)(4)C.只有(3)D.只有(4)【答案】C【解析】【详解】加水一定不会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只能更不饱和;对于氢氧化钙降温不能达到饱和,对于硝酸钾等升高温度溶解度更大,也不能达到饱和,只有增加溶质才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C。19.2023年7月,超强台风“杜苏芮”北上经过广东省东部海域,给全省大部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台风过境”和“台风雨”分别属于水循环的()A.②降水;①水汽输送B.①水汽输送;②降水C.⑦蒸发;①水汽输送D.①水汽输送;⑦蒸发【答案】B【解析】【详解】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组成;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过境主要属于①水汽输送,“台风雨”属于水循环的②降水,B正确,故选B。20.在研究土壤成分的过程中,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中的物质:种类特点举例有机物分子大,一般含有碳,易燃烧淀粉、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物分子小,一般不含碳,不易燃烧水、无机盐、氧气、二氧化碳【详解】有机物可以燃烧,所以将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上加热,如果质量减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答案选择C。【点睛】明确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的方法。21.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ABCD实验装置解释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体积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烧杯中的水:①加热铜片②隔绝空气A.A B.B C.C D.D【答案】A【解析】【详解】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该选项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符合题意;B、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该选项解释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不符合题意;C、由于铁在氧气中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火星四射,防止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该选项解释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不符合题意;D、烧杯中的水能加热铜片且能隔绝空气,该选项解释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不符合题意。故选A。22.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蘸有酒精的棉花,下列温度与时间关系图能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周围的温度不变)()A. B. C. D.【答案】A【解析】【详解】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蘸有酒精的棉花,因为酒精汽化需要吸热,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先降低,当酒精汽化完成后,温度计会测室温,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再升高到室温保持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3.在室温下,小乐完成了如下实验,若固体A(不含结晶水)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且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室温下,溶液①为饱和溶液B.在t℃时,A的溶解度一定为50克C.溶液②和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溶液③和溶液④的溶液质量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图示结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特征定义,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来分析解答。【详解】A.在室温下,溶液①中加入5gA,部分溶解,可见溶液①不是饱和溶液。A不符合题意。B.加热到t℃时,溶液②中的A物质全部溶解,但不一定是恰好完全溶解,所以A的溶解度不一定为50克。B不符合题意。C.溶液②和溶液④都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所以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符合题意。D.溶液③和溶液④的温度不同,物质A的溶解度不同,溶液质量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4.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⑤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加入少量硫酸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加,水的导电性增强,故①正确;电解水时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乙中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两者的体积关系是2:1,故②错误;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③正确;乙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④正确;电解水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⑤错误。故选D。25.下表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图所示,甲、乙试管分别盛有20℃时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现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某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消失,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温度(℃)1020406080氢氧化钙的质量(克)0.1730.1650.1210.1200.095硝酸钾的质量(克)13.331.663.9110169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蔗糖 D.氯化钠【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消失,乙试管中固体增加,则可推测加入的物质为能使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可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蔗糖、氯化钠溶于水溶液的温度不变。故选:B。26.如图是某地区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最多的是乙,毒素最多的是丁B.图中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甲C.丁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D.若丁灭绝了,丙数量会先增加,一段时间后会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甲能分解利用生物遗体,因此甲分解者,乙能吸收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是生产者,丙丁是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详解】A.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而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能量最多的是乙,毒素最多的是丁,A正确;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甲,因此图中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而不是乙→丙→丁→甲,B错误;C.丁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于丙、丙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和传递给丁的能量来自于乙,而乙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和传递给丙的能力来自太阳能,所以说,丁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于太阳能,C正确;D.若丁灭绝了,丙没有天敌,所以丙的数量会增加,但随着丙的数量增多,乙的数量会减少,乙的减少又会导致丙缺乏食物而减少,所以若丁灭绝了,丙的数量会先增加,一段时间后会减少,D正确。故选B。2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大B.甲、乙饱和溶液均从t2℃降到t1℃,析出甲物质的质量大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D.t1℃时,甲、乙饱和溶液各100克,则所含溶质质量相等【答案】D【解析】【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也不能确定,故B错误;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故C错误;

D、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D。28.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与普通铁在氧气中燃烧相似),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纳米铁粉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B.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D.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答案】C【解析】【详解】A、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纳米铁粉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选项正确;B、锥形瓶中的水能够吸收生成的高温的融化物的热量,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选项正确;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温度升高,当温度高于纳米铁粉的着火点后,纳米铁粉发生燃烧,选项错误;D、铁粉燃烧放热,瓶中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气球随之膨胀,反应消耗氧气,没有生成新气体,反应停止后冷却至室温,瓶中的气体减少,气体体积收缩,装置中的压强降低,气球收缩变小,选项正确,故选C。29.如图,烧瓶里装了半瓶水,加热至沸腾。接着,用软木塞把瓶口塞紧,并把烧瓶翻过来,这时水已经停止沸腾。然后碎冰渣撒在朝天的烧瓶底上,这时瓶内的水就又重新沸腾起来了。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把热量传给了水,所以水再次沸腾了B.瓶内的气压变大,水的沸点升高,所以水再次沸腾C.底部热的水跑到上面,所以水再次沸腾了D.瓶内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再次沸腾【答案】D【解析】【详解】水停止沸腾后。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然后把碎冰渣撒在朝天的烧瓶底上,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因为把碎冰渣撒在朝天的烧瓶底上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故选D。30.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若把质量分数为32%的该溶液由50℃逐渐冷却,则开始有晶体析出的温度范围是()温度℃010203040溶解度g13.320.931.645.863.9A.0℃—10℃ B.10℃--20℃ C.20℃--30℃ D.30℃--40℃【答案】D【解析】【详解】要想使溶液析出晶体则先要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利用这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求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则有:×100%=32%,解得s=47.06g,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应该在30℃-40℃之间,也就是只有温度降到这一温度范围时溶液才可能析出晶体。

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最后一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1分)31.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里振荡后,形成溶液的有____________,形成悬浊液的有__________,形成乳浊液的有_____________。(选填序号)a.白糖b.食用调和油c.面粉d.味精e.食盐f.汽油【答案】ade;c;bf【解析】【分析】溶液是指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三个特点:均一、稳定、混合物;悬浊液是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详解】白糖、食盐和味精能溶于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食用调和油和汽油放入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面粉放入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32.我市南江上游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含有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就连白鹭也留恋这里的环境,每年冬季到这里越冬。其中上游南江水库的水中生长着硅藻、水蚤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有鲢鱼、鳙鱼等鱼类。其中水蚤以硅藻为食,鳙鱼以水蚤为食。(1)南江水库是一个(选填“群落”、“生态系统”或“生物圈”)(2)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答案】(1)生态系统;(2)硅藻→水蚤→鳙鱼【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的链状结构。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南江水库既包括了其所在的环境部分,也包括了其内所生活的生物部分,是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小问2详解】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结合题意可知,水蚤以硅藻为食,鳙鱼以水蚤为食,其生物链可表示如下:硅藻→水蚤→鳙鱼。33.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填入下列空格。(1)溶质的质量______;溶剂的质量______;(2)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①.不变②.减小③.变大【解析】【分析】溶质不能透过淡化膜,质量不变;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溶剂质量减小;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详解】(1)由分析可知,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小;(2)由分析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34.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答案】①.80②.吸热【解析】【分析】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详解】[1][2]由图像可知,此物质从50℃加热经10min,温度达到80℃,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直到第25min后温度继续升高,也就是在10~25min时间内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属于晶体的熔化过程,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也就是熔点为80℃。35.如图所示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2)图中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蛇获得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3)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会处于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答案】①.分解者②.3③.太阳能④.自动调节【解析】【分析】(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2)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则其天敌和捕食的生物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详解】(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农作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上述的生物外,还需要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农作物。图中的食物链有:①农作物→田鼠→蛇;②农作物→害虫→蛙→蛇;③农作物→害虫→食虫鸟→蛇;共3条。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36.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请回答:(1)这些“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________的气温较高;(2)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______(选填“升高”“不变”“降低”)。【答案】①.液化②.乙③.不变【解析】【详解】(1)[1][2]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遇冷才容易发生液化,所以气温较高的是乙。(2)[3]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7.A、B、C、D四种物质分别是氧气、硫、二氧化碳、红磷、木炭和铁丝中的一种。其中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非常旺,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C能使澄清石灰水边浑浊;D在A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体。根据上述现象推断: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写出D在A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氧气②.木炭③.硫+氧气二氧化硫【解析】【分析】A、B、C、D四种物质分别是氧气、硫、二氧化碳、红磷、木炭和铁丝中的一种,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非常旺,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A是氧气,C能使澄清石灰水边浑浊,所以C是二氧化碳,B是木炭,D在A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体,所以D是硫,经过验证,推导正确,【详解】根据分析可知,A是氧气,B是木炭,D在A中燃烧的反应是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三、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8分)近期,重金属铬因“毒胶囊”再次引起关注。小宏想知道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含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38.这是一组____________实验,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_____________。39.实验重复做三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40.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答案】38.①.对照②.保证变量的唯一##维持单一变量39.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40.铬对玉米生长有影响【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38题详解】阅读题干可知,这是一组以含铬溶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保证变量的唯一。【39题详解】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实验重复做三次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结论的可信度。【40题详解】由图中可知,正常浇水的玉米生长情况比浇含铬溶液的玉米高很多。因此,对比A、B两组的实验结果可知铬对玉米生长有影响。41.实验室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操作步骤如下:(1)计算:需要氯化钠质量为_______g,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mL。(2)称取氯化钠:调节天平平衡后,在两端托盘上分别放上质量相同的纸片,再用镊子移动游码调整到所需刻度。然后向天平左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若称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左偏,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量取水:用________(选填“10mL”、“50mL”或“100mL”)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并将其沿烧杯内壁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4)溶解:用玻璃棒轻轻不断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5)转移:配好氯化钠溶液后,将溶液转移到老师指定的、贴有标签的容器内。【讨论】若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A.氯化钠晶体不纯B.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D.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答案】①.3②.47③.用药匙从左盘取走少量的氯化钠,使天平平衡④.50mL⑤.ACD【解析】【详解】(1)需要氯化钠质量=50g×6%=3g,需要水的质量=50g-3g=47g,需要水的体积为47mL;(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左物右码,若称量过程中天平指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