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单选题1.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如郑国子产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与此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生产力发展推动 B.法家思想的出现C.消除了社会矛盾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特权2.瑚生簋是周宣王早期的器物。它完整地记述了当时(周宣王五年至六年时)瑚生在一次关于其父亲偷税漏税的案子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召伯虎的庇护,向多人行贿并最终胜诉的事件。材料可用于探讨当时(

)A.周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 B.伦理关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C.诸侯逃税现象相当普遍 D.统治者利用宗法制维护其统治3.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商品必须明码标价,不得“严刑逼供”,必须以德服人等规定。这些规定(

)A.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B.反映了法律的儒家化C.推动了律例合编体例产生 D.凸显了教化高于法律4.《礼记·表记》指出:“夏道尊命”,教人敬畏天命;“殷人尊神”,教人尊崇神灵而相对轻视礼乐;“周道尊礼尚施”,教人以礼,导人以德。这一变化表明(

)A.敬天保民思想不断发展 B.人文意识有所增强C.君权神授的思想被弱化 D.儒家思想开始形成5.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流行人殉、人祀。西周统治者则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祭祀多是以牛、羊、猪、狗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时期(

)A.民本文化取代了神本文化 B.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深远C.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 D.民本思想成为主流思想6.据青铜铭文记载,西周晚期,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侵吞他5个奴隶,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牧牛罚铜三百爰并鞭五百下。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A.贵族政治得到强化 B.司法体制遭到破坏 C.井田制度走向瓦解 D.礼乐制度面临冲击7.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法家思想的形成 B.社会变革的客观需求C.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D.青铜鼎的广泛使用8.西周时期,根据当事人身份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法律,一般庶人犯死罪,“路诸市,肆之三日”(将被处决者,陈尸于市三天),而贵族犯死罪,则“不即市”,秘密处决。由此可知,西周法律(

)A.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 B.体现了严刑酷法的理念C.奠定了古代法律的基础 D.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9.从曹魏时期起,“不孝”列入律目,“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法则,成为臣民上下均需恪守、奉行的强制性规范。这一现象体现出中国古代法律(

)A.实用性强,体系严密 B.引礼入法,礼法结合C.面向大众,通俗易懂 D.德主刑辅,刑罚严酷10.“五伦”是自尧舜以降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就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体系的出现(

)A.是农业社会形成的结果 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需要C.受尊崇儒术的直接影响 D.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11.《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通‘鉴',意为镜鉴),当于民监”和“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

)A.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B.天子行为得到有效约束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天人合一”学说较盛行12.西周初年,周朝的统治者意识到“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以德配天”,主张“敬天保民”“明德慎罚”。这些理念(

)A.汲取商朝覆亡的历史教训 B.冲击了尊卑有序的宗法关系C.否定尊天敬神的传统观念 D.形成了德刑并重的治国方略13.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赵鞅铸刑鼎。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由习惯法进入成文法 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C.礼乐秩序已正式建立 D.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14.《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据此可知(

)A.晋国刑书是中国最早成文法 B.晋国已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不稳C.刊布刑书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D.法家和儒家国家治理主张不同15.《诗经·周颂·我将》曰:“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该诗作为《大武》一成的歌诗,表达了(

)A.武王出征以牛羊祭天帝祈求保佑 B.武王继承文王遗愿讨伐商纣的残暴统治C.武王不忘天命希望早日安定天下 D.武王出兵前祭祀文王祷告上天敬求保佑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一家一姓之私已不能应对高度竞争的世界,社会急需新的统治秩序……七国之中,为何秦国能够做到依法治国?说起来,这就是因为秦之落后,所以国内并不存在其他六国那样庞大的贵族世家网络,法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才能推行。也正是因为开化最迟,统治者才会长期保持改革初心,奋发图强,最终化弱为强。材料二:秦孝公时期,秦国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法治官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得益于四个工具的运用:一个是宣传的工具,一个是税收的尺度,一个是公安的工具,一个是社会评价系统。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秦国用完全忠实执行法令的“法律官僚”取代了王公贵族来治国理政,甚至不惜以暴力的形式推行这些法则。——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毓海《龙兴:五千年的长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建立法治官僚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国建立的法治官僚制度。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先后对旧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变法改革,赵国有《国律》,楚国有《宪令》,魏国有《法经》,秦国有《秦律》。魏国《法经》对后来其它各国的立法,特别是秦国商鞅制定秦律影响极大。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在秦国付诸实施,商鞅提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使万民皆知所避就”。秦国老幼妇孺皆知“商君之法”。——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材料二

梁启超宣称:“法治主义乃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制定宪法,为国民第一大业”。“今世立宪之国家,学者称为法治国。法治国者,谓以法为治之国也。夫世界将来之政治,其有可能更微于近日之立宪政治者与否,吾不敢知。籍曰有之,而不能舍法为治,则吾所敢断言也。”厉行法治,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民权。梁启超一再申明,法治精神在中国“古而有之”,用先秦法家的君主“法治”来推衍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让人民面对熟悉的概念符号品味西方法律文化。——摘编自李宁《近代中国的法治思想与政治秩序的互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法治”思想的产生背景及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法治思想进行评述。3.材料一关于怎样治国,孔子认为,用政令来约束,用刑罚来整治,只能使老百姓暂时免于罪过却不会使其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教育,用礼仪来要求,不但能使老百姓知道羞耻而且能够使其敬服(《论语·为政》)。孔子还强调,政令宽和,老百姓就会轻慢,得施以刚猛之策进行纠正;政策刚猛了,民众就会受到摧残,得再施以宽和之策;宽、猛互相调剂的政策才是政治和谐局面的由来(《左传·昭公二十年》)。——摘编自陈生玺《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材料二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治国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叔向与子产辩论的实质。根据材料说明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的理由及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的原因。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商鞅重刑轻德,认为君主应"缘法而治",提出了"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利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特权。商鞅宣扬民愚则易治,于是燔《诗》《书》而明法令,他认为《诗》《书》等都是一些“巧言虚道”,能使人怠于农战,这种做法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5.民本思想与治国理政。材料一

先秦典籍《尚书》中出现了“重我民”的思想。一般认为,《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一词的最初来源。民本思想一经产生,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激起了共鸣。《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此后,历代都有思想家对这一理念进行阐发。在国家治理观念上,商王盘.庚曾提出“施实德于民”,周公提出“敬德保民”。《论语为政》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国家治理实践上,《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荀子富国》主张君主对民众应当“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宋代思想家程颐以顺民心、厚民生、安而不扰为为政之本,提出养民之道在于爱惜民力。清代黄宗羲的经济思想也以富民为宗旨,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倡导“切于民用”——摘编自杨艳秋《治乱兴废事万民忧乐间》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时说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民本思想诞生的历史时期,并概括其在国家治理观念方面的主要理念与实践方面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作简要评析。答案:一、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统治阶级用固定法律维护统治的做法,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需要,并不能消除社会矛盾,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统治阶级用固定法律维护统治的做法,主要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统治阶级用固定法律维护统治的做法,体现了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现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材料记述了瑚生为救偷税父亲二行贿胜诉的故事,从父亲犯法,儿子行贿到最终胜诉,反映了审判未依据法律进行,表明周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A项争确;材料未涉及国家治理中采用伦理关系,未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B项;不能用此件事情代替社会的普遍现象,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简中规定的关于商品交易明码标价、不得严刑逼供、必须以德服人等相关信息,体现的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A项正确;中国古代律令儒家化开始于汉朝,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律例结合是明朝时期法律的特征,排除C项;秦代以法家学说为治国思想,法律的地位至高无上,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夏朝到西周,治国理念由敬畏天命到尊神事鬼,再到敬天保民,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意识有所增强,B项正确。敬天保民只是西周的思想,无法体现不断发展,排除A项;周王称为天子,说明君权神授思想并未弱化,排除C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才开始形成,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祭祀由商朝人殉、人祀变为牲畜祭祀,可见西周治国理念从殷商的以神为本逐渐向以民为本过渡和演变,说明西周时期民本文化取代了神本文化,A项正确;儒家思想是在春秋后期开始形成和确立的,与材料中描述的时期不符,排除B项;材料重点是商周时期祭祀用品不同折射的本质问题,本质上折射出民本文化取代了神本文化,而不是强调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虽出现民本思想,但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并非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晚期中国。西周实行礼乐制度,贵族阶层需要遵循严格的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西周晚期,礼乐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反映礼乐制度面临冲击,D项正确;西周晚期政局不稳,贵族政治受到冲击,而非得到强化,排除A项;西周法律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等级特权统治,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受到处罚,反映法律制度得到维护,而非遭到破坏,排除B项;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生产了发展的推动下,这一时期出现许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提高了地主阶级的地位,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成文法出现,C项正确;法家思想的形成对成文法的诞生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成文法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社会变革是成文法诞生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青铜鼎的广泛使用有助于子产“铸刑书”,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庶人与贵族在同犯死罪并被处以死刑下,庶人“陈尸于市”,而贵族“不即市”,体现了西周同罪异罚原则,这是宗法等级制度影响的结果,D项正确;本题主旨为“西周的法律特点”,而“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严刑酷法”表现为使用严格的刑罚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材料主要表现西周法律的宗法特色,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西周法律的特点,而没有说明奠定了古代法律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律令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孝”与“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这两条法律,无法得出“体系严密”的结论,排除A项;“面向大众,通俗易懂”与材料“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与“面向大众,通俗易懂”的要求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礼法结合”,而“刑罚严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伦”中,父子、夫妇、长幼属于亲属关系,君臣和朋友是亲属关系的延伸。所以,这种伦理体系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根据材料可知,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体系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至战国时期,这与农业社会尤其小农经济的形成相适应,A项正确;专制皇权确立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的举措,排除C项;以“五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但战国时期推动国家统一的思想主要是法家思想,当时儒家思想虽然影响很大,但并未受统治者重用,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民本思想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因此材料“人无于水监(通‘鉴',意为镜鉴),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体现的是民本思想,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本思想,非天子行为受到约束,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在战国时期产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天人合一”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与“敬天保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汲取商朝由于暴政导致民心离散从而覆亡的历史教训,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强调”德行“的作用,进而维护统治,A项正确;西周确立宗法制,形成尊卑有序的宗法关系,而“敬天保民”可以维护这个宗法秩序,排除B项;“天命靡常”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天保民”也体现了周人对于“天”“神”的敬畏,在此基础有提保护民众的目标,没有否定“尊天敬神的传统观念”的观念,排除C项;德刑并重的治国方略雏形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法律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法律由秘密变为公开,习惯法变为成文法,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习惯法进入成文法的和过程”,而“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礼乐秩序已正式建立在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的出现是社会转型与发展的结果,不是社会阶级矛盾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晋国的铸刑鼎、著刑书,体现了法家的治理思想;孔子对此批评和否定,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这说明法家和儒家不同的国家治理主张,D项正确;郑国的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排除A项;晋国铸刑书并不能证明晋国已经礼崩乐坏,排除B项;晋国的做法是否代表历史发展潮流,在材料中并不能证明,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对文王的歌功颂德可知当时对祖先神灵充满了崇拜,反映出西周时期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表达了武王出兵前祭祀文王祷告上天敬求保佑,D项正确。武王出征以牛羊祭天帝祈求保佑只是表象,并不是其真实意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商王的残暴统治,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效法文王,并不是不忘天命,排除C项。故选D项。二、1.(1)背景: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的需求;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秦国的国情为建立法治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2)评价:秦国建立的法治官僚体制,为后世的官僚体系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