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_第1页
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_第2页
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_第3页
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_第4页
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本会,由文化界、戏剧界的专业人员和社会有识之士组成。自2006年筹建,经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法人资格。确立以“中兴处剧,促进婺剧,多元并发,共创繁荣”为总体方略。四年来,在市、县主管局和文联的正确领导、在县老促会、各文化站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为承前启后,荣地宏业,做了一定工作。现作总结汇报如下:一、寻根问祖,固本正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与文化原本同步而生、同步而长。俗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缙云,素有“戏剧之乡”之美称。而源于何时?根于何地?史无记载,实乃憾之。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约请前辈,聚汇行家,溯远究源,先后召集大小会议百余个,走访老艺人千1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余人次。查阅谱谍史志,搜集传闻逸说,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对缙戏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研究,并对若干问题作了认证与定论;缙云山,因“缙云氏”而名,位于仙霞岭与括苍山之间,瓯楠婺椒四江源头之地。杜光庭《名山记》载,其域三百里。道教籍典曰:卅六洞天之廿九——玄都祈仙洞天。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敕改“仙都山”,敕建“黄帝祠宇”,谓曰“道教胜地。”招引众多高人雅士游览陈词,积淀雄厚文化底蕴。据考:缙云山麓昆坑岭口、方川金盘、好溪名山等地出土距今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凿、石锛……(录自《缙云文史资料》)可见农耕文化历史之悠久;《史记正义》载,黄帝又曰“缙云氏”。从陕北高原迁移至古百越族聚居之地的浙江中部,建立以“缙云”为名之“方国”。鉴于境内孤石屹立,直刺云天,形如“且”(祖)字,缙云氏族就将其作为始祖轩辕黄帝之神主祭拜,其山名为“缙云山”。继之轩辕黄帝在缙云山铸鼎炼丹、驾龙升天之传说远播江南各地,从而使缙云成为江南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故《浙江通志》载:“夏禹以前,浙江盖有两国,一为缙云氏,在今缙云县;一为防风氏,在今武康县……”;春秋时有范蠡师辛氏计倪,即倪翁,(?—前465年)与晋时康乐公谢灵运(385-433),等相继而来游览或隐居缙云山的大批文豪名士,泼墨余香,增添邑之文化底气……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唐时得道高士叶法善,处州松阳人(616-720)清列十二戏神,(据《婺剧简史》载)擅于音乐,长于剑术,贞观间修练于缙云山,(清《缙云县志·舆地志》有“叶法善试剑处”之载)集萃缙云山道教文化之精华,拱编《大鼓头场》、《太上弥锣》、《翻腾九楼》,偕同唐明皇作《霓裳羽衣曲》携归乡里(土名《月宫调》),奠定本土戏曲根基,萌芽“缙山腔”即“道士腔”,为戏曲初始文化;《汪氏宗谱》载,宋大学士右丞相汪藻,安徽歙县人(1056—1134),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入翰林,元右六年(1091)奉使温处道,涉足缙云山,爱山水之胜,卜居东乡孙宅大树园,易名“宫泽园”。为求人丁兴旺,与邻友善,开创“什锦戏”(俗名“香丁戏”),组建“童子班”,演绎“彩戏”以谢神恩。政和四年(1114)藻公仲子汪宝任职永嘉教谕携“什锦戏”衍传楠溪江畔,产生“永嘉戏文”,史称“南戏”。绍兴间(1131—1162),藻公官居大学士右丞相高位,携“宫曲”致仕还乡,再创板腔套曲,配演杂剧大戏,完善“缙山腔”,组建“新锦大班”,传闻一曲《祈雨记》出自其手。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概之,源远流长的本土农耕文化、植根厚被的当境黄帝文化、玉成其事的入缙名儒文化三者的融合而肇发固有缙云特色的戏曲——缙云杂剧(缙山腔)。沿着贩盐之商道和瓯、楠、椒、婺四江流向各地。继发诸声腔,遂成“四大声腔”,为中国南戏之源,故人称缙云山是中国戏剧之摇篮。上述,得到了戏剧专家浙科大洪波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语重深长地说:“你们搞处剧,作为本土文化,地域观念,可以理解。我是婺剧专家支持你们搞处剧。”又说“中国处剧缙山腔的确立,是戏剧传承、发展、创新中的一大壮举,是中国戏剧理论创新的一大成果,可以作这样的定义:中国处剧缙山腔是中国南戏之源。”5月29日,洪教授应聘缙云县戏剧联合(总)会顾问,并一再强调说:“中国处剧缙山腔既是中国南戏之源头,亦是中国戏曲之源头。既是处州文化的支撑点,亦是浙江文化之亮点……”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二、拱编三著,拾遗补阙拱编一部“缙云戏剧史志”,既是县文化部门的意向,亦是全县艺人们向来所望。我们本着为缙云戏剧“固本正源”出发,以先祖梅公子仙百岁寿诞既“梅艺研究讨会”为契机,组织人员拱编“缙云戏剧史志”即《中国·缙戏通志》、《中国·处剧通史》、《中国·处剧音乐》。(简称“三著”)。自2006年春为始至2008年冬,历3年,初稿告毕,弥补缙云戏剧历史的空白,为固本正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中国·缙戏通志》首尾分为十二卷,即:源本·大记·基业·戏场·班社·剧艺·音乐·佐札·雅集·管理·综表·丛录。采用“宗谱”格式拱编,全书A4六百开面,50余万字,涉源之深,涉面之广,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绵长的传承关系之特点。表明剧史之悠久性:《志》点明“缙戏”由缙云山肇发,与道教文化一脉相承之历史渊源。并分“大事朝记”与“大事年记”,原汁原味记载着缙戏沿革发展之辉煌历程。(以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置缙云县为中枢,上溯不限,下以共和岁次丙戌(2006)丑年底日为限。)拱修内容之丰富性:《志》以“缙山腔”为基点,承上启后,注重5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缙山腔”渊源文化和延伸文化,广泛收录相关戏曲元素文化。注重戏剧常识,专设相关章节,融历史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内涵丰富,涉面之广。旌表人事之严肃性:专设《旌表》对曾为缙云戏剧作过贡献的单位与个人,经多方参议,总会审议而入《志·旌表》,当具严肃性。宗纪图表之传承性:自轩辕黄帝开始至叶法善为远祖世系,宗脉本土处剧以叶法善为开山鼻祖而纪,境内其它剧种之剧士依次傍之,且以师承为序。2、《中国·处剧通史》:处剧,因地而名,俗称“处州戏”。《通史》全书分:统筹·图文札记序编·肇宗本记第一编·开宗大鉴第二编·云和大宗第三编·群艺大业第四编·综艺大班附编·行头专记第五编·木偶大乘第六编·剧目大观第七编·演出大记第八编·散记大综第九编·人物大典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第十编·音乐大略增编·复兴纪事《中国·处剧通史》着重申明处剧脉起缙云山,遍布东瓯地;源于唐,兴于宋,成于元,盛于清,定名于建国之初,延传于盛世当今之特关系。突出自巫傩戏—司工戏—香丁戏—南戏——徽戏,一脉相承之渊源关系,分处东、处西、处南三路,较全面地修录处剧业绩,重墨人物旌表和宗艺传承。3、《中国·处剧音乐》:处剧,东瓯土生土长之古老剧种。融缙山、乱弹、玉岩、楠昆、徽调、北滩、瓯锦等声腔为一体。道曲风韵浓郁,地方特色鲜明,长期活动于民间,积淀底蕴丰厚,表演题材广泛。但从未系统地挖掘整理且为其它剧种“瓜分兼容”,实感遗憾。为拾遗补缺,传承发展,自2007年初夏开始由应必高先生出任主编搜集资料,整编成文。全书分基韵·声乐·器乐·八仙四个部份,约五百开面,较全面的收录流行在民间的处剧音乐,着重“缙山腔”的搜录,容乡曲、道曲、宫曲、宗曲为一,以固“中国·处剧音乐”之根基,为之正宗流传。三、承前启后荣地宏业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鉴于1952-1963年丽水专区撤并。1956年4月10日,政府接管剧处宗脉“子仙班”(《丽水地区戏曲志·96版》载明为“处州乱弹”代表性班社),故“处剧”入乡随俗,易称“婺剧”。部分老艺人离团会同乡间艺老创办班社,聚徒授艺。自此,一分为二,处剧正宗一脉,衍传民间。两者构成“南橘北枳”特定关系。自2008年冬月,经胡葛福、陈小菲等专家指点,为响应省委省府“建设浙江文化大省”伟大号召,打造本市文化品牌,在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重树处剧艺帜,弘扬本土文化”,开创了戏剧历史新局面。一、抓复兴,重扬本土文化风韵:2009年7月间,双龙村在首复“缙云县双龙处剧团”的基础上,举办中国处剧缙山腔研讨会。胡盛玮、辛福明两同志作了题为《处剧“缙山腔”研讨会在缙云召开》的报道。官方媒体为之关注。先后省文化厅网、省非遗办网、市文广新局网、衢州市文广新局网、缙云政府网等12家媒体作了转载,引起社会共鸣……2009年11月5日,县主管局、县文联、县戏剧联合[总]会在缙云壶镇处剧(香丁戏)发源地姓汪村,联合举办“中国·处剧振兴会”成立大会,市文联书记刘程远、浙大胡葛福专家、市老文化局长潜友良、县人大副主任胡巧良、县政协副主席吕楚金、县宣传部副部长潜8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春红、县文广新局局长施碧清、县文联主席夏会革、县老促会会长沈庆凡、壶镇镇党委书记郑伟坚、壶镇镇人大主任朱汉忠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同时召开《中国处剧振兴学术研讨会》,县电视台记者李静蓉和县非遗办胡盛玮两同志分别作题为《中国处剧振兴会成立》、《缙云县召开处剧振兴学术研讨会》的报道;省文化厅网、省非遗办网、《浙江文化月刊(2009年第11期)》、衢州市文广新局网、丽水市文广新局网、市旅游局网、市信息港网、市群艺馆网、缙云政府网、缙云新闻网、丽水市电视台(实况纪录播放)、缙云县电视台(实况纪录播放)、《处州晚报》、《丽水日报》等分别作转载报道。《处州晚报》(2009.10.6)作《处剧有千年历史·缙云县有一群人想把它发扬光大》的报道;《丽水日报》(2009.11.10)作《缙云县积极开发保护处剧文化》的报道;《丽水日报·瓯江特刊》(2009.11.13)作《处剧回家号角吹响》的报道。缙云舒洪镇文化站长上官新友同志撰文《剖析处剧的发展和演变》,对处剧的肇发和沿革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原文发表于《丽水2009绿谷文化论坛》。2010年寅月间,镇东村举办“闹元宵促和谐同建文化村”、“度佳节聚众力共荣处剧业”三场文艺晚会获得成功。县、市电视台分别作报道,推动了农村戏剧文化的发展。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同时,建立《中国·处剧研究》、《中国·仙都戏曲》、《缙云戏剧评论》、《缙云舞蹈见闻》等4个博客,引发处婺争呜。宣传了处剧文化,促进了艺术交流。二、抓组织,促进戏剧网络建设:经努力,建有缙云县戏剧家联谊会、缙云县处剧研究社、缙云县戏剧研究会、缙云县处剧联谊会、缙云县舞蹈联谊会、缙云县处剧音乐协会、缙云县处剧艺术学会、缙云县戏剧评论会等分会;在溶溪、七里、舒洪、新建、壶镇、大源、大洋等乡镇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下,分别成立乡镇戏剧联谊会。目前,拥有城乡戏剧社团组织20余个。从不同的角度,为创建缙云文化强县作了应有的奉献。三、抓基点,挖掘研究缙山古曲:处剧基调底蕴——缙山腔,是缙云古文化之根基。为此,偕同文化站组建了双龙、姓汪、镇东、上湖等村级处剧活动基点。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一百多个处剧锣鼓班,目的在于以正处剧之源,以固缙云文化之柢,从而弘扬土本文化,提高本县知名度。目前,处剧缙山腔已列我县申报市级“非遗”项目之一。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四、抓作品,厚被处剧艺术植根:在中兴处剧中,我们重视了基础性建设,先后对原有的《反昭关》、《白门楼》、《当阳救主》、《黄鹤楼》、《水擒庞德》、《回龙阁》、《百寿图》、《珠簾寨》、《南界关》、《还金镯》、《拾玉镯》等传统剧目作了整编,对《失刑斩》、《喋血武陵》、《魂断汉宫》、《相国恨》、《铁榜文》、《乌纱梦》、《血溅洞房》等新编历史戏作了移植,并新编《祈雨记》、《军情急》、《詹状元》(初稿)、《五星八仙》、《和合八仙》等作品。数年来,我们为首人员自投资金30多万元,筹集社会资金35万元许。自始至今,未曾向政府伸手要过一份钱,无私地忘我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两会代表”为此十分关注,今春4月,全县六个人民代表团,共为“中兴处剧”之事作提案7个,政协代表团提案3个,计10个,是我县“两会”有史以来同一类型提案之最。八月十五日上午,提案“中兴处剧”的两会代表欢聚广电大楼十四楼会议室,听取缙云县戏剧联合[总]会胡定才会长“关于组建四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和阅签应国付局长承办的“提案回复”。代表们充分11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肯定县主管局的正确领导和戏剧界四年来所取得的丰收成果,并表示一如既往地支持本土处剧文化的弘扬光大。县主管局施碧清局长在肯定总会所取成绩的基础上,要求大家对处剧加强理论研究,扩大社会影响,把处剧事业做实,做好,做大,使之重展雄风,提高本县知名度……引发雷呜般之掌声。“汇报会”的胜利结束,象征着处剧中兴,史入新阶段。四、方兴未艾,鉴往知来回首历程,数月峥嵘,四载艰辛,一路高歌,“中兴处剧,促进婺剧,多元迸发,共创繁荣”的方略初见成效,如愿以偿——处剧得以正名复誉,重现处州大地。鉴于政宣不力,经纪不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迟迟未能开展而产生连锁反响;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一、处剧,虽得省地县文化主管部门和行家的认可,而无财力以扶持发展与壮大,难得持之以恒。二、总会,自身资金缺短,工作难得正常开展。同时,骨干队伍缺乏专业训练,业务技能与事业的发展难能平衡,对工作亦带来一定的影响。三、属会,已构成网。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缺乏联系与指导。对境内的六大剧种未能理顺关系,给以协调指导,并组织正常的联谊活动。概之,自总会的筹建开始延今历4周年,时至两会“复兴处剧”提案的呈报,历史已构成一个段落,同时可见处剧中兴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而戏剧是文化的总载体,处剧是处州之文脉。如何发展壮大,有待官方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恳请有识之士们,上顺天意,下顺民心,伸出热情的双手扶持处剧中兴,敬慰先贤英灵于九泉,开创本土文化新纪元。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第二篇: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本会,由文化界、戏剧界的专业人员和社会有识之士组成。自2006年筹建,经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法人资格。确立以“中兴处剧,促进婺剧,多元并发,共创繁荣”为总体方略。四年来,在市、县主管局和文联的正确领导、在县老促会、各文化站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为承前启后,荣地宏业,做了一定工作。现作总结汇报如下:一、寻根问祖,固本正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与文化原本同步而生、同步而长。俗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缙云,素有“戏剧之乡”之美称。而源于何时?根于何地?史无记载,实乃憾之。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约请前辈,聚汇行家,溯远究源,先后召集大小会议百余个,走访老艺人千余人次。查阅谱谍史志,搜集传闻逸说,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对缙戏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研究,并对若干问题作了认证与定论;缙云山,因“缙云氏”而名,位于仙霞岭与括苍山之间,瓯楠婺椒四江源头之地。杜光庭《名山记》载,其域三百里。道教籍典曰:卅六洞天之廿九——玄都祈仙洞天。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敕改“仙都山”,敕建“黄帝祠宇”,谓曰“道教胜地。”招引众多高人雅士游览陈词,积淀雄厚文化底蕴。据考:缙云山麓昆坑岭口、方川金盘、好溪名山等地出土距今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凿、石锛……(录自《缙云文史资料》)可见农耕文化历史之悠久;《史记正义》载,黄帝又曰“缙云氏”。从陕北高原迁移至古百越族聚居之地的浙江中部,建立以“缙云”为名之“方国”。鉴于境内孤石屹立,直刺云天,形如“且”(祖)字,缙云氏族就将其作为始祖轩辕黄帝之神主祭拜,其山名为“缙云山”。继之轩辕黄帝在缙云山铸鼎炼丹、驾龙升天之传说远播江南各地,从而使缙云成为江南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故《浙江通志》载:“夏禹以前,浙江盖有两国,一为缙云氏,在今缙云县;一为防风氏,在今武康县……”;春秋时有范蠡师辛氏计倪,即倪翁,(?—前465年)与晋时康乐公谢灵运(385-433),等相继而来游览或隐居缙云山的大批文豪名士,泼墨余香,增添邑之文化底气……唐时得道高士叶法善,处州松阳人(616-720)清列十二戏神,(据《婺剧简史》载)擅于音乐,长于剑术,贞观间修练于缙云山,(清《缙云县志·舆地志》有“叶法善试剑处”之载)集萃缙云山道教文化之精华,拱编《大鼓头场》、《太上弥锣》、《翻腾九楼》,偕同唐明皇作《霓裳羽衣曲》携归乡里(土名《月宫调》),奠定本土戏曲根基,萌芽“缙山腔”即“道士腔”,为戏曲初始文化;《汪氏宗谱》载,宋大学士右丞相汪藻,安徽歙县人(1056—1134),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入翰林,元右六年(1091)奉使温处道,涉足缙云山,爱山水之胜,卜居东乡孙宅大树园,易名“宫泽园”。为求人丁兴旺,与邻友善,开创“什锦戏”(俗名“香丁戏”),组建“童子班”,演绎“彩戏”以谢神恩。政和四年(1114)藻公仲子汪宝任职永嘉教谕携“什锦戏”衍传楠溪江畔,产生“永嘉戏文”,史称“南戏”。绍兴间(1131—1162),藻公官居大学士右丞相高位,携“宫曲”致仕还乡,再创板腔套曲,配演杂剧大戏,完善“缙山腔”,组建“新锦大班”,传闻一曲《祈雨记》出自其手。概之,源远流长的本土农耕文化、植根厚被的当境黄帝文化、玉成其事的入缙名儒文化三者的融合而肇发固有缙云特色的戏曲——缙云杂剧(缙山腔)。沿着贩盐之商道和瓯、楠、椒、婺四江流向各地。继发诸声腔,遂成“四大声腔”,为中国南戏之源,故人称缙云山是中国戏剧之摇篮。上述,得到了戏剧专家浙科大洪波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语重深长地说:“你们搞处剧,作为本土文化,地域观念,可以理解。我是婺剧专家支持你们搞处剧。”又说“中国处剧缙山腔的确立,是戏剧传承、发展、创新中的一大壮举,是中国戏剧理论创新的一大成果,可以作这样的定义:中国处剧缙山腔是中国南戏之源。”5月29日,洪教授应聘缙云县戏剧联合(总)会顾问,并一再强调说:“中国处剧缙山腔既是中国南戏之源头,亦是中国戏曲之源头。既是处州文化的支撑点,亦是浙江文化之亮点……”二、拱编三著,拾遗补阙拱编一部“缙云戏剧史志”,既是县文化部门的意向,亦是全县艺人们向来所望。我们本着为缙云戏剧“固本正源”出发,以先祖梅公子仙百岁寿诞既“梅艺研究讨会”为契机,组织人员拱编“缙云戏剧史志”即《中国·缙戏通志》、《中国·处剧通史》、《中国·处剧音乐》。(简称“三著”)。自2006年春为始至2008年冬,历3年,初稿告毕,弥补缙云戏剧历史的空白,为固本正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中国·缙戏通志》首尾分为十二卷,即:源本·大记·基业·戏场·班社·剧艺·音乐·佐札·雅集·管理·综表·丛录。采用“宗谱”格式拱编,全书A4六百开面,50余万字,涉源之深,涉面之广,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绵长的传承关系之特点。表明剧史之悠久性:《志》点明“缙戏”由缙云山肇发,与道教文化一脉相承之历史渊源。并分“大事朝记”与“大事年记”,原汁原味记载着缙戏沿革发展之辉煌历程。(以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置缙云县为中枢,上溯不限,下以共和岁次丙戌(2006)丑年底日为限。)拱修内容之丰富性:《志》以“缙山腔”为基点,承上启后,注重“缙山腔”渊源文化和延伸文化,广泛收录相关戏曲元素文化。注重戏剧常识,专设相关章节,融历史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内涵丰富,涉面之广。旌表人事之严肃性:专设《旌表》对曾为缙云戏剧作过贡献的单位与个人,经多方参议,总会审议而入《志·旌表》,当具严肃性。宗纪图表之传承性:自轩辕黄帝开始至叶法善为远祖世系,宗脉本土处剧以叶法善为开山鼻祖而纪,境内其它剧种之剧士依次傍之,且以师承为序。2、《中国·处剧通史》:处剧,因地而名,俗称“处州戏”。《通史》全书分:统筹·图文札记序编·肇宗本记第一编·开宗大鉴第二编·云和大宗第三编·群艺大业第四编·综艺大班附编·行头专记第五编·木偶大乘第六编·剧目大观第七编·演出大记第八编·散记大综第九编·人物大典第十编·音乐大略增编·复兴纪事《中国·处剧通史》着重申明处剧脉起缙云山,遍布东瓯地;源于唐,兴于宋,成于元,盛于清,定名于建国之初,延传于盛世当今之特关系。突出自巫傩戏—司工戏—香丁戏—南戏——徽戏,一脉相承之渊源关系,分处东、处西、处南三路,较全面地修录处剧业绩,重墨人物旌表和宗艺传承。3、《中国·处剧音乐》:处剧,东瓯土生土长之古老剧种。融缙山、乱弹、玉岩、楠昆、徽调、北滩、瓯锦等声腔为一体。道曲风韵浓郁,地方特色鲜明,长期活动于民间,积淀底蕴丰厚,表演题材广泛。但从未系统地挖掘整理且为其它剧种“瓜分兼容”,实感遗憾。为拾遗补缺,传承发展,自2007年初夏开始由应必高先生出任主编搜集资料,整编成文。全书分基韵·声乐·器乐·八仙四个部份,约五百开面,较全面的收录流行在民间的处剧音乐,着重“缙山腔”的搜录,容乡曲、道曲、宫曲、宗曲为一,以固“中国·处剧音乐”之根基,为之正宗流传。三、承前启后荣地宏业鉴于1952-1963年丽水专区撤并。1956年4月10日,政府接管剧处宗脉“子仙班”(《丽水地区戏曲志·96版》载明为“处州乱弹”代表性班社),故“处剧”入乡随俗,易称“婺剧”。部分老艺人离团会同乡间艺老创办班社,聚徒授艺。自此,一分为二,处剧正宗一脉,衍传民间。两者构成“南橘北枳”特定关系。自2008年冬月,经胡葛福、陈小菲等专家指点,为响应省委省府“建设浙江文化大省”伟大号召,打造本市文化品牌,在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重树处剧艺帜,弘扬本土文化”,开创了戏剧历史新局面。一、抓复兴,重扬本土文化风韵:2009年7月间,双龙村在首复“缙云县双龙处剧团”的基础上,举办中国处剧缙山腔研讨会。胡盛玮、辛福明两同志作了题为《处剧“缙山腔”研讨会在缙云召开》的报道。官方媒体为之关注。先后省文化厅网、省非遗办网、市文广新局网、衢州市文广新局网、缙云政府网等12家媒体作了转载,引起社会共鸣……2009年11月5日,县主管局、县文联、县戏剧联合[总]会在缙云壶镇处剧(香丁戏)发源地姓汪村,联合举办“中国·处剧振兴会”成立大会,市文联书记刘程远、浙大胡葛福专家、市老文化局长潜友良、县人大副主任胡巧良、县政协副主席吕楚金、县宣传部副部长潜春红、县文广新局局长施碧清、县文联主席夏会革、县老促会会长沈庆凡、壶镇镇党委书记郑伟坚、壶镇镇人大主任朱汉忠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同时召开《中国处剧振兴学术研讨会》,县电视台记者李静蓉和县非遗办胡盛玮两同志分别作题为《中国处剧振兴会成立》、《缙云县召开处剧振兴学术研讨会》的报道;省文化厅网、省非遗办网、《浙江文化月刊(2009年第11期)》、衢州市文广新局网、丽水市文广新局网、市旅游局网、市信息港网、市群艺馆网、缙云政府网、缙云新闻网、丽水市电视台(实况纪录播放)、缙云县电视台(实况纪录播放)、《处州晚报》、《丽水日报》等分别作转载报道。《处州晚报》(2009.10.6)作《处剧有千年历史·缙云县有一群人想把它发扬光大》的报道;《丽水日报》(2009.11.10)作《缙云县积极开发保护处剧文化》的报道;《丽水日报·瓯江特刊》(2009.11.13)作《处剧回家号角吹响》的报道。缙云舒洪镇文化站长上官新友同志撰文《剖析处剧的发展和演变》,对处剧的肇发和沿革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原文发表于《丽水2009绿谷文化论坛》。2010年寅月间,镇东村举办“闹元宵促和谐同建文化村”、“度佳节聚众力共荣处剧业”三场文艺晚会获得成功。县、市电视台分别作报道,推动了农村戏剧文化的发展。同时,建立《中国·处剧研究》、《中国·仙都戏曲》、《缙云戏剧评论》、《缙云舞蹈见闻》等4个博客,引发处婺争呜。宣传了处剧文化,促进了艺术交流。二、抓组织,促进戏剧网络建设:经努力,建有缙云县戏剧家联谊会、缙云县处剧研究社、缙云县戏剧研究会、缙云县处剧联谊会、缙云县舞蹈联谊会、缙云县处剧音乐协会、缙云县处剧艺术学会、缙云县戏剧评论会等分会;在溶溪、七里、舒洪、新建、壶镇、大源、大洋等乡镇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下,分别成立乡镇戏剧联谊会。目前,拥有城乡戏剧社团组织20余个。从不同的角度,为创建缙云文化强县作了应有的奉献。三、抓基点,挖掘研究缙山古曲:处剧基调底蕴——缙山腔,是缙云古文化之根基。为此,偕同文化站组建了双龙、姓汪、镇东、上湖等村级处剧活动基点。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一百多个处剧锣鼓班,目的在于以正处剧之源,以固缙云文化之柢,从而弘扬土本文化,提高本县知名度。目前,处剧缙山腔已列我县申报市级“非遗”项目之一。四、抓作品,厚被处剧艺术植根:在中兴处剧中,我们重视了基础性建设,先后对原有的《反昭关》、《白门楼》、《当阳救主》、《黄鹤楼》、《水擒庞德》、《回龙阁》、《百寿图》、《珠簾寨》、《南界关》、《还金镯》、《拾玉镯》等传统剧目作了整编,对《失刑斩》、《喋血武陵》、《魂断汉宫》、《相国恨》、《铁榜文》、《乌纱梦》、《血溅洞房》等新编历史戏作了移植,并新编《祈雨记》、《军情急》、《詹状元》(初稿)、《五星八仙》、《和合八仙》等作品。数年来,我们为首人员自投资金30多万元,筹集社会资金35万元许。自始至今,未曾向政府伸手要过一份钱,无私地忘我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两会代表”为此十分关注,今春4月,全县六个人民代表团,共为“中兴处剧”之事作提案7个,政协代表团提案3个,计10个,是我县“两会”有史以来同一类型提案之最。八月十五日上午,提案“中兴处剧”的两会代表欢聚广电大楼十四楼会议室,听取缙云县戏剧联合[总]会胡定才会长“关于组建四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和阅签应国付局长承办的“提案回复”。代表们充分肯定县主管局的正确领导和戏剧界四年来所取得的丰收成果,并表示一如既往地支持本土处剧文化的弘扬光大。县主管局施碧清局长在肯定总会所取成绩的基础上,要求大家对处剧加强理论研究,扩大社会影响,把处剧事业做实,做好,做大,使之重展雄风,提高本县知名度……引发雷呜般之掌声。“汇报会”的胜利结束,象征着处剧中兴,史入新阶段。四、方兴未艾,鉴往知来回首历程,数月峥嵘,四载艰辛,一路高歌,“中兴处剧,促进婺剧,多元迸发,共创繁荣”的方略初见成效,如愿以偿——处剧得以正名复誉,重现处州大地。鉴于政宣不力,经纪不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迟迟未能开展而产生连锁反响;一、处剧,虽得省地县文化主管部门和行家的认可,而无财力以扶持发展与壮大,难得持之以恒。二、总会,自身资金缺短,工作难得正常开展。同时,骨干队伍缺乏专业训练,业务技能与事业的发展难能平衡,对工作亦带来一定的影响。三、属会,已构成网。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缺乏联系与指导。对境内的六大剧种未能理顺关系,给以协调指导,并组织正常的联谊活动。概之,自总会的筹建开始延今历4周年,时至两会“复兴处剧”提案的呈报,历史已构成一个段落,同时可见处剧中兴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而戏剧是文化的总载体,处剧是处州之文脉。如何发展壮大,有待官方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恳请有识之士们,上顺天意,下顺民心,伸出热情的双手扶持处剧中兴,敬慰先贤英灵于九泉,开创本土文化新纪元。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第三篇:2011缙云新闻年鉴缙云新闻媒体年鉴第一编发展概貌缙云县广播电视台为缙云县委县政府直属正科事业单位,近年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地开展新闻宣传,以《今日缙云》、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站四大媒体为平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地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事业产业得到稳定发展。2011年实现收入,其中有线电视视听费1559万元;广告收入516万元。2011年1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一、行政组织情况1、领导班子成员台长:卢理洪副台长:丁伟明徐时鹏应兴无纪检书记钭海春2、机构设置内设机构19个。分别为办公室、总编室、总工室(内设工程管理部、用户管理部、直属广电站)、计划财务部、经营管理办公室、新闻信息中心、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内设电视新闻部、电视社教部)、缙云新闻网站、技术播出部、五云镇广电站、壶镇镇广电站、新建镇广电站、新碧镇广电站、东渡镇广电站、东方镇广电站、舒洪镇广电站、大洋镇广电站、大源镇广电站。3、职工构成情况2011年底在职职工206人,其中在编职工174人(其中台机关在编93人,乡镇站在编81人),合同制和派遣制职工32人。台长兼党组书记1人,副台长(含班子成员)4人,中层干部47人,新闻采、编、播、主持人员55人;网络传输工程技术人员118(其中乡镇站80人)。近年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地开展新闻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地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学历情况为:本科学历38人,专科学历44人;职称情况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7人,助级职称19人。技师23人,高级技工26人。二、新闻宣传任务完成情况2011年缙云县广播电视台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思路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要部署、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精心策划,认真实施,为全县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突出新闻媒体的政策指导、舆论引导职能,及时传达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和领导讲话精神。为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缙云新闻》节目中开辟《美丽乡村》《项目推进年》《记者走基层》等专栏,开设“贯彻落实全县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作风建设年,全面深化我县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富民强县幸福家园——村级组织换届”、“洁净乡村行动”、“重点工程建设巡礼”“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专栏,宣传贯彻县委县政府的政策主张,进一步凝聚人心,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做深做活“记者新春基层行”、“身边好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走基层”等专栏报道,突出“三贴近”,新闻质量大幅提升。第二编事业产业发展1、抓项目,加快电视数字化发展今年我县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全面铺开,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通过各广电站和工程队起早摸黑,顶着烈日艰苦努力,基本完成年初县政府下达的项目考核目标。(1)完成县城五云镇老城区有线电视双向化改造扫尾工程,全面完成县城区双向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五云镇的数字化整转停模。(2)克坚攻难,积极推进乡镇数字电视整转。经过三个月艰苦努力,完成了《缙云县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设计方案》《缙云县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设计方案》及专家论证。认真组织工程材料招投标和施工。今年共15支工程队分散全县各个偏远乡村突击攻坚。①完成县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项目投资额183万元。在五云、新建、舒洪、东方、三溪、溶江、胡源、大洋等乡镇光缆网架设光缆127公里,安装光缆交接箱61只。②完成数字化投资额1850万元。完成50%以上乡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全县农村2.4万有线电视用户实现数字整转,完成市县下达的任务。同时完成市县下达的乡镇农村双向网改造任务。完善全县有线电视主干网络的规划,使之成为具有双向传输功能的宽带数字电视传输网。全年共架设光缆253公里、网改用户2万户。其中壶镇城区光缆网架设106公里,楼道箱601只;新建城区光缆网架设54公里,楼道箱201只;完成五云、舒洪、东方、三溪、溶江、胡源、大洋等乡镇光缆网架设93公里。(3)继续推进“广电低保”工程。继续推进“广电低保”工程,保障全县城乡低保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经各广电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让3596户“低保户”免费看上有线电视。目标任务完成率100%。2、抓经营,实现经营收入稳中有升(1)到11月底实现有线电视网络营业收入1429万元,比上一有较大幅度增长。(2)广告经营实现稳定增长。在各经营责任人和相关部室共同努力下,除影视剧点播以外其它四大媒体均巳完成任务或超额完成任务。2011实现广告总收入516万元。第三编新闻单位一、报纸《今日缙云》《今日缙云》由缙云县广播电视台主办,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之重任,是县委、县政府的喉舌。《今日缙云》总体思路是突出权威性,体现新鲜性,突出新闻性,体现时代性。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以良好的公信力取信于民,向读者传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资讯。《今日缙云》一版为要闻版,重点报道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要活动,报道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动态资讯。栏目设有:“现场见闻”、“仙都短笛”等。二版为综合新闻版,是一版的深化与拓展,增加信息量,关注社会热点。栏目设有“记者连线”、“热点透视”等。三版为专版,设有“社会与家庭”、“休闲生活”、“大特写”、“仙都风”、“教育专刊”等。四版为专题,以广告为主。《今日缙云》目前每周周一至周五出报(每周五期),周五为八开周未版,发行量为7千余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小小心愿总动员》栏目,一年来共收集并刊登心愿来35个,实现心愿30个,共为困难群体送去财物达3.5万多元,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今日缙云》周末版出了51期,采写大特写51多篇。《今日缙云》新农村版面立足三农,深入基层,已刊发了36期版面。报道了144多篇新农村建设和一线田间地头鲜活新闻,受到了读者,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好评。二、广播电台全年播出专栏稿件240多篇。《缙云新闻》用稿1800多篇,省级电台用稿10篇,市级电台用稿800篇。《效能与行风热线》节目,关注社情民意,认真解疑释惑,切实服务百姓,充分发挥了的连心桥作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探索出成功的经验。每周播出6期(含重播3期),共播出255期,上线单位86个,接听热线电话346个。受理投诉180件,回复178件。方方面面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行风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三、缙云电视台全年共播出《缙云新闻》312档,记者连线播出148档。全年《石城农事》共104档节目、《先锋》26档自制节目、26期外来节目串编都能保质保量完成。《记者连线》行风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民生保障落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平安缙云》改版后,整个栏目重视人文关怀,突出文化品位,全年播出102档,每周两档,在宣传我县的平安缙云建设,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栏目收视率高,社会反响良好。积极开展外宣和通联工作。我台与省市台积极协作沟通,一年来,经我台上送,在市级电视台播出新闻稿625条,省级台播出新闻稿28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四、缙云新闻网站中国缙云新闻网()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批准的缙云县惟一的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由缙云县委宣传部主管、缙云县广播电视台主办。2005年8月30日正式开通。2006年5月24日,被批准为浙江在线•缙云支站。坚持“新闻与服务并举,网上与网下结合”的方针,目前已推出频道30多个,周五每天更新的有本地新闻和视听缙云;及时更新地方频道。本地互动频道《网民热线》每天上线、《好溪论坛》每天监管;每天更新国际、国内新闻;一周更新一至二次的有县外媒体看缙云及分类信息。2011年,缙云新闻网网页面浏览量总计678.37万次,日最高页面浏览量10.9万次;本网及时准确发布本地各类新闻信息3747条;转载发布国内国际及浙江等新闻22149条;采集、转换、上传、发布视听缙云469档。新闻网站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缙云先后发生震惊全省乃至全国的事件:“缙云县大洋镇中学被撤并,引发农民下跪表达不满”、“周村灭门杀人案”、“一架飞机掉在壶镇事件”等,本网均能根据省、市、县、外宣网管指示要求,遵循网媒新闻传播规律,第一时间做好官方的权威报道和舆情处置工作。今年本网拓展思路,积极创新活动形式。首次独家策划、成功举办“婺剧论坛”知识抢答赛,吸引全省3200人次参与点击浏览抢答。积极参与《妈妈教我一支歌》大型活动策划,多角度报道,活动吸引了全县男女老少四百多人踊跃参加,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活动的优秀之作。本网在浙江在线2011总结评选活动中获得“进步奖”支站称号。第四编重大报道活动推出了红色传承——庆祝建党90周年新闻采访活动。“红色传承”新闻采访活动专题报道,通过记者走革命老区,以记者的亲身体验和独特的视觉观察来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传承党的优秀精神,报道内容也包括全县各界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从而进一步激发全县民众的爱国激情,昂扬斗志,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第五编新闻改革一、队伍管理方面一是开展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岗位练兵活动全面提高业务能力。一是加强广大采编人员政治理论学习,有计划地在职工中开展马列主义新闻观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每周新闻点评会与学习会相结合,建立采编人员每周学习制度。大家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探讨如何加强新闻报道方式方法等,不断提高新闻报道水平;二是鼓励采、编、制人员参加新闻、播音等方面的本科函授,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推进规范化管理。几年来,我们一共制定并完善了30多个规章制度,内容涉及人、财、物管理,同时加强考核,各媒体部室都制定了量化考核办法,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干得好多得,干不好少得的分配方式,通过制度管理,使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二、经营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广告经营机制,实行对外公开招标和单位内部责任制相结合的广告经营新机制,广告收入增长在10%以上。第六编重要栏目和节目(一)缙云电视台《平安缙云》栏目全年播出《平安缙云》栏目102档,每周两档,在宣传我县的平安缙云建设,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0年自6月1日《平安缙云》改版。《平安缙云》栏目组人员通过电视这个载体,让平安融进每个角落,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用实际行动参与“平安缙云”创建工作。平安缙云》电视栏目定位为“说法、说理、说情”,内容上锁定与平安有关的事件和信息。栏目共分为四个流动版块,一是平安在线,主要是关于平安方面的成就和动态等;二是热点评析,主要针对时下热点话题进行评述;三是政法时空,主要针对公安、法院、检察机关的各类案件进行报道追踪;四是平安在身边,主要是关于平安方面的提醒。整个栏目重视人文关怀,突出文化品位。栏目每周二、五20:10分首播,周一、三、四、六重播,每期10分钟。(二)广播《金色田园》栏目是缙云人民广播电台服务“三农”的主打品牌节目,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7:20(首播),13:00(重播),栏目时长20分钟。《金色田园》,本着贴近三农的原则,在栏目的定位、题材的选取,节目的形式、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对农节目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报道效果。栏目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业实际。为实现对农节目内容“农”字特色,记者真正深入农村,靠近农民,从心理上走近农民,让农民自主“点题”,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倾听来自农村一线的真实声音,保证了节目纯正的农情、农味、农色。《金色田园》以三贴近的要求反映新农村新面貌,全方位为“三农”服务。《金色田园》节目在2011全省广播电视对农服务工程建设考核中获省广播对农栏目鼓励奖,在市考核中荣获广播对农节目考评二等奖;电视对农节目考评三等奖。2010年丽水市品牌栏目。(三)缙云新闻网《网民热线》中国缙云新闻网于06年5月17日开通了互动栏目《网民热线》,为政府部门、热点窗口单位与广大网民群众沟通交流搭建起了一座永不闭幕的网上交流平台,成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网民热线》是一个紧扣“三贴近”主题的网民互动栏目。这个栏目一开通就得到网民的青睐和支持。不管问题多小或者多复杂,记者都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细心、耐心给予回复,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于有些过激的贴子,编辑除认真过滤外,还诚恳地用电话或QQ等方式给予解释和答复,同时认真做好备案工作。而问题涉及的各部门、各乡镇领导及相关业务人员都很重视这个互动平台,不管有多忙,都积极给予配合调查解释,大大提高了回帖的效率和权威性。栏目开通到2011年12月31日(2011年回帖580条),网民仅在该栏目留言发帖就超2860次(帖子内容涉及交通、城建、教育、旅游、房贷、公积金、户籍、有线电视、医疗事故等生活、工作方方面面),通过编辑审核、记者调查、编辑、发函、回复(解答)公开回帖2661条,其中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回函回复处理超过1600次。除本县广大网民外,越来越多缙云籍在外人士通过这个窗口来关注缙云,了解家乡。《网民热线》栏目如今已成了当地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因回帖及时,被网友喜爱地称为“知心朋友”。第四篇:缙云仙都导游词缙云仙都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都知道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于不断兼收并蓄和发扬光大,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内在动力。缙云仙都,相传为轩辕黄帝铸鼎炼丹与驭龙升天的地方(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已记载),缙云黄帝文化是由历史传授的长期积淀和多种因素交合而形成,源于5000年前黄帝缙云氏族南迁浙江缙云山一带以后,与当地先民的原始信仰结合,吸收道家、儒家等学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古老文化。其精髓渗透了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黄帝的踪迹及其相关的传说遍及缙云的山山水水。下面我先给大家说说有关黄帝的故事。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帝鸿氏,乃少典国君之次子。他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当时炎帝神农氏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伐,战乱不已,生灵涂炭。黄帝毅然担负起安定天下之重任,四周许多部落纷纷前来归附。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被蚩尤打败,退到河北涿鹿,向黄帝求救,黄帝欣然应允,与炎帝联盟,在涿鹿的原野与蚩尤决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从而黄帝的威望越来越高,天下君主的地位逐渐形成。炎帝虽被蚩尤打败,但尚存实力,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霸主,起兵反抗,于是炎黄二族发生火拼,决战于阪泉之野,最后黄帝得胜,奠定了天下。黄帝即位之时,有云之应,因此设置了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为春官,叫青云;管军事的为夏官,叫缙云;管治安的为秋官,叫白云;管营造的为冬官,叫黑云;官中央事务的叫中官,叫黄云。黄帝在加强国家管理的同时,又开始抓生产、治五气、艺五种、劝民农桑,在种植、纺织、造字、造车、作乐、作舟、作弓矢、算数、筑城、测气象等方面均有发明,开启了中华民族5000年之文明。黄帝为寻求控制阴阳、养育百姓、富邦强国的长生之策,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渡黄河跨长江,得到崆峒山仙人广成子与黄山仙人容成子的指点,找到了奇峰异石、山水神秀的洞天福地缙云仙都,遂安营扎寨,在仙都鼎湖峰铸鼎炼丹。待六六三十六天后,金丹炼成,万众欢腾,鸾鹤飞舞,仙乐响亮,在缭绕鼎湖峰周围的五彩祥云中,飞出一条五爪神龙,迎接黄帝上天。黄帝给自己的儿子与五官的大臣们交代完后事,遂驭龙登天。当神龙离地数尺时,附近的臣民见黄帝登龙升天,也慌忙攀住龙须跟着上,这龙须哪里经得住众人的攀扯,纷纷断了,并连人一起摔了下来,众臣民不禁伤心大哭。龙须落地却化成了草,人们就叫它为龙须草,也叫缙云草,现鼎湖峰脚下仍长着茂盛的龙须草,汉司马迁《史记》、晋谢灵运《名山记》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均有详细的记载。好,现在我该给大家说说仙都与黄帝文化联系最密切的几个旅游主景点:鼎湖峰,是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高170.8米,底面积2468平方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面临好溪,拔地而起,孤高屹立,直插云霄,誉为“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笋”。更奇的是在这峰顶上还有一个小湖,湖里的水一年四季不竭。相传,这就是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然后跨龙升天而去的地方,这湖就是被鼎所压塌而成,故称“鼎湖”。唐白居易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天下奇观。大家看,鼎湖峰右侧有一小石笋、高40.7米,小而尖,与鼎峰峰一大一小相映生辉,像依偎在成人身旁的童子,叫童子峰,传说这就是黄帝的儿子小昊化成的,他办完父亲交待的事,也就是把父亲炼成的金丹埋在昆仑山下,帝位传给黄帝之孙昌意后,毅然回到缙云山中,永远和当地的老百姓在一起。我们再到鼎湖峰脚下看,这一根根长得如针,颜色翠绿的草就是龙须草,当地人把龙须草织成草席,叫“龙须席”,这龙须席具有冬暖夏凉、安神养性、并能防治皮肤病等特点。其实,它的药理作用还很多,大家不妨在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去找一找。仙水洞,傍依鼎湖峰,洞口面溪,形如古镜,古又称“镜岩”。有泉水从洞中石缝里渗出,注于小方池中,大旱不枯竭,梅雨不溢出,水质清淳甘凉,久蓄不腐,相传轩辕黄帝曾用此水炼丹。饮之,能健身美容,延年益寿,故名仙水,唐代著名道士周景复饮此水80余年而仙化,唐诗人皮日休与陆龟蒙有诗为证。我们来看投资者为他们的诗所立的石碑。我们从仙水洞内往北50米,看步虚山下面有几条东西走向依山而生的岩沟,如车轮压碾痕迹,传说这是黄帝乘龙车登步虚山的辙迹,叫“轩辕辙迹”。黄帝祠宇:前面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黄帝祠宇,它的前身叫缙云堂,建于东晋,作为天下百姓祭祀黄帝的场所。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听说缙云山是黄帝觞百神聚四海神仙的地方,就下旨改称缙云山为仙都山、缙云堂为黄帝祠宇,并由李白的从叔李阳冰(缙云县令、小篆书法家)撰额“黄帝祠宇”。我们看,现在这块匾额就是根据李阳冰的手迹所制,其真迹石碑保存在县博物馆。宋代,朝廷崇道,下旨改为“玉虚宫”并进行扩建,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之一。道教典籍称仙都为玄都祈仙洞天,属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但是,遗憾的是,到明末时,玉虚宫毁于战火。现在我们看到的黄帝祠宇大殿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东阳横店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建的仿唐建筑群,它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成为“北陵南祠”的格局,是中国南方祭祀朝拜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接下去,请大家先进入主殿,朝拜一下我们的始祖黄帝,然后再参观殿内的匾额、楹联、壁画及黄帝史迹展览馆,感受一下黄帝文化的氛围,更多地了解缙云仙都黄帝文化的内涵。据传黄帝在缙云活动过的地方很多,后人为了纪念黄帝,凡是黄帝去过的地方,均以他的名号来命名。如黄帝车辇住跸的地方叫黄跸,后改成黄碧(现缙云县新碧镇的黄碧村、黄碧街、黄碧桥头、黄碧塘及新建镇上黄碧等),黄帝临时的住屋叫黄寮,黄帝曾经坐过的石叫轩辕石(步虚山上)、蹲过的洞为天堂洞(仙都山上主峰上)。中官的驻防在黄帝车辇附近,叫黄云山(缙云县新碧镇内孙后山),春官的驻地,叫青云山(缙云县城北),夏官驻地叫缙云山(即仙都山),秋官驻地叫白云洞(缙云县城南),五位大臣集中议事的地方叫缙云墟(今缙云县老城区)。黄帝的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后人称之为先蚕。现缙云的嫘山(仙都北面)、桑龙村(现改为双龙村)、桑龙岙(现仙都小赤壁景点南面)等曾是嫘祖劝民种桑的地方,目前缙云仍是浙江第二蚕桑基地。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仙都小赤壁景点的东入口处,大家看南北的两块巨石,北边的这块巨石上部如蒸笼,下部有一洞如灶门,早晨,雾气缭绕,宛如炊烟从岩顶上飘出,称饭甑岩。另一种说法,是为黄帝发明陶甑、教缙云人烧粥捞饭(缙云人的传统食法,即是将米煮快熟未烂时,把大部份米捞到饭甑蒸成饭,再把留在锅内的小部分米煮成粥,干浠两便,既实惠又科学)的纪念而命名。相传,这饭甑岩就是黄帝蒸饭宴请各路神仙的地方,甑中米饭,自动会长,供饭源源不绝。后来了一位大肚神仙,饭量惊人,把饭甑里的米饭连“饭娘”都一起全给吃光了,但这“饭娘”是会涨的,在大肚神仙的肚中涨了起来,越涨越大,这大肚神仙走到溪对岸时,肚子已涨到脖子上了,寸步难行。黄帝见了又好气又好笑,遂命这大肚神仙在此守驻南天门。你看,就是南边这块巨石,像不像大肚神仙?后人把它叫大肚岩。各位朋友:黄帝时代发明了土木结构的宫室建筑,称合宫,也称道坛,明堂。缙云的古民居均为四合院式,中为天井,俗称“道坛”或“明堂”,大多是氏族中一房聚居,人们除作日常生活起居外,还可开展祭祀、教育、聚会论事、红白喜事等活动。它与古明堂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据专家考证,其建筑是5000年前黄帝缙云氏族南迁浙江缙云山一带后,继承黄帝的合宫并发展起来的。应该说这是古黄帝合宫(明堂)式的文化遗产。现在我们来到黄帝合宫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河阳古民居景点,请大家仔细观察,慢慢地品味吧。河阳古民居,位于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烟灶八百,人口三千,是缙云县西乡最大村庄之一。河阳朱氏祖先非常重视风水文化,在民居建筑上运用得相当完美。村外地形为五龙抢珠,两条坑水成“八”字形,把古村包围,恰似护城河。村内明沟暗渠,出水流畅,道路纵横交错,条条相通。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动辄18间、28间、38间,亦有10间、13间等,至今尚有院落40多个。其道坛的布局大多采用四合院厅堂楼层式,有三面楼、四面楼之分。屋面双披,四周青砖砌筑。有的前后数幢相连,中间以弄堂、封火墙、马头墙分隔。弄堂两端设双披小门,成封闭式,具有很强的防盗防火功能。住宅分大院和伙房两部份。大院为户主居住区,内有宽敞的庭院,中轴线上为前厅、后堂(中堂)。前厅为过厅,后堂(中堂)作半敞式,俗称师间,后壁正中是挂名人书画,两侧设神龛。每逢节庆,婚丧大事,院内各家多在中堂祭拜祖先,宴请宾客。庭院四周为卧房,走廊贯穿全院,两端设辟门、庭院天井精选鹅卵石,铺筑多种图案,四角砌花坛种植花卉,楼层由两厢设楼梯登临。伙房位于大院后部或两侧,为帮佣生活区,属井楼式建筑,有小天井,由走廊辟门进入大院。河阳民居不仅外观宏伟秀丽,而且内饰的工艺也非常精湛。其雕梁画栋、廊下、门窗、牛腿均以东阳木雕装饰,题材以松柏、垂柳、梅花、桃李、牡丹等植物和白鹤、麒麟、奔鹿、走马、蝙蝠等动物为主,中堂两侧卧房花窗透雕,有宫室、园林、群羊等豪华图案,有的还镶嵌“松柏当窗秀,芝叶入室香”,“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一类微雕楹联,其工艺令人叹绝。乾隆、嘉庆年间,史称清代盛世,河阳朱氏大财主在构筑豪华民居的同时,还掀起修建祖祠之风。至今保存下来的大小祠堂有十五幢。在同一村中这一姓多祠的现象,全国罕见。其中,虚竹祠最为壮观和精美,据说设计雕刻画纸在苏州花了三年时间,后由东阳木匠精心雕凿而成,其人物栩栩如生,走兽呼之欲出,花卉犹在怒放,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各位朋友:黄帝文化是仙都风景区的灵魂。缙云仙都黄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今天的介绍,只能使大家对仙都黄帝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谋求各位常来仙都,大家一起来进一步挖掘深化,发扬光大仙都黄帝文化。谢谢大家!缙云民风淳朴,习俗简朴厚实,重礼节,好往来,重农崇儒,重教崇文,节俭自奉,慷慨待人。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民俗节庆缙云的民间节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立夏、祭祀黄帝典礼、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春节:春节是我国的农历新年,是全国城乡最大规模和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人们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办年货、大扫除、挂彩灯、贴春联,农村还要燃放烟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员,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家过年。缙云各地过年从农历12月25日开始到30日止。吃年饭除自家人外,还要请邻居及至亲好友,人越多越好。表示邻里和睦,预示人丁兴旺。大年三十这天还必须准备好第二天要吃穿用的所有东西。而初一则穿新衣、吃余饭,其他什么也不做。预示来年有吃有穿、有钱有闲。春节期间还要探亲访友。现在也有不少人去全国各地或外国旅游观光,这是一种新兴的过节方式与社会新时尚。元宵节:缙云人把正月十五称作正月半,从上古以来人们早就形成闹月半或闹元宵的传统。初一刚过,大家就兴高采烈,忙着操办元宵节闹花灯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板龙,一般以1丈2尺长、18公分宽、8公分厚的龙板为一节,而且要上等的松木做成;龙壳要上等的毛竹,劈成很细很薄的条子,用贮麻扎好,糊上透明的纸,最后请有相当水平的美术艺人上彩,一条以假乱真的龙就创作成功了。正月十二正式开迎,迎前要祭拜,并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画龙点睛后,才可上灯起龙。一条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的有300多节,短的也有100多节,每节2人扛,龙头要16人抬着,摇头摆尾,前面四面大锣,乐队开路,龙珠滚动,排灯两立,时而是一条长龙,时而是一条盘龙,灯光闪烁鞭炮齐鸣,好一场热闹景象。天天从下午3点出发,晚上12点后返回,到正月十六晚上结束,要将龙撕碎,将龙板归房以待明年重用。板龙出迎了,抬阁、走马灯、秧歌队、八仙队、狮子队也出发了,大街小巷出迎、观看的人拥挤在路的两边,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响彻云天。清明节:主要是祭祀活动。大的有仙都民祭黄帝活动,由县政协主持,民间企业负责人或个人出资为主祭。礼仪与公祭黄帝一致。小的是民间的族祭与家祭,一般出门在外的人员都要回家参加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祭祖时,清明馃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缙云的一种特色食品,农村家家都会自制,县城市场可以购买。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饭、立夏汤,也有的吃橡涂(一种用鸡蛋与面粉糊的薄饼)。立夏饭以米掺蚕豆、笋、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鸡蛋。立夏汤为红枣、桂圆、荔枝、豆、花生加红糖煮成,一般作点心或晚上吃。立夏开始,农事渐渐繁忙,民间传说吃笋可以接脚骨,煎鸡蛋好象箬帽,说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这一天忌讳坐门槛,以防苦夏,民间还有称体重的风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缙云习俗是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用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魔祛鬼的神效。人们要吃雄黄酒,在家中的角落处洒雄黄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脸上和身上涂抹,目的是驱逐病菌蠹虫等病害。给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用丝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在缙云,端午节的粽子必须是已出嫁的女儿送的。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开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七夕节:七月七,最大的活动是献山庙会(我们在后面导游词中会详细介绍),其次是叠罗汉。罗汉是缙云县历史流传下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分迎罗汉、叠罗汉和背罗汉三种。迎罗汉是缙云乡村的一个传统节庆,主要是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寺庙开光时进行,全县乡村组成罗汉队,其中大号、长号、锣鼓队开路,毛公旗(长旗)紧随,罗汉队、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铜钱鞭、秧歌队,从村里出发步行到固定的庙,沿途所到的村庄都要用茶水、便饭招待,用鞭炮、锣鼓接送,庙前塔2-——5个戏台,请业余和专业戏班演戏或叫品戏场,热闹非凡。这种节庆主要是乞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和天下太平。叠罗汉选择在比较大的道坛,身着古色服装,腰系大扎包,由身强力壮的人任罗汉柱(由基柱、中柱、顶柱)及左右、前后4人(叫插翼)和罗汉顶,共8-——12人组成,这种叫叠罗汉。罗汉叠好后,鞭炮齐鸣,罗鼓喧天,唢呐、大号响起,要绕天井8-——10圈,并且选村中最宽敞的道路沿街迎,观众紧随,热闹非凡,主要是为了乞求好运气、好收成。中秋节:是缙云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其形式与全国各地大致相似,上辈要求下辈尽量回家团聚。过节时,每户人家除了吃月饼外,还烹制一桌丰盛的宴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重阳节:最重要的是官方举行的祭祀黄帝典礼。仙都鼎湖峰是黄帝炼丹觞百神飞升之地,黄帝祠宇是我国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缅怀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分别举行民祭和公祭黄帝典礼。祭祀活动采用“禘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间将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民间文艺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动(这一点我们在鼎湖峰景区的导游词中会详细讲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节,全县开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娱乐及尊敬老人活动。有时还举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动。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麻糍、金团(糯米做的一种甜食)的传统。二文化娱乐1、婺剧:是浙江著名的剧种之一,原称高腔、昆腔、徽班、乱弹、三合班等,因主要流行于金华(古称婺州)一带,解放后统一改用此名。婺剧兼收昆曲、徽戏等戏曲精华,是经过多方融合与发展而形成的新剧种。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没有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婺剧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僧尼会》、《对课》、《黄金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等。2、采茶戏:属民间戏剧,又称“灯戏”,相传早在明代永乐年间新碧小溪村已有演出,到清代时已流传很广。其音乐来自民歌小调,节目有《十二采茶》、《贩茶》、《盘茶》、《讨茶租》、《四姐妹采花》等。20年代开始掺入徽、乱小戏。到现在民间仍有演出。3、鼓词:属民间曲艺,俗称“唱鼓事”,在缙云县内流行。唱鼓词的大多为盲人。鼓词内容多改编传统戏文、民间故事,大多没有唱本,靠口传心记。鼓词伴奏乐器为鼓和板,唱词以7字句为主,间或有4--11字句。唱腔多为吟诵式,白、表、唱兼容。根据情节需要,也插入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有慢板、中板、紧板三类节奏;根据不同感情,又有平板、清板、骂板、哭板、浪板之分。常唱传统曲目有:《买柴记》、《情义缘》、《玉凤钗》、《满门贤》、《双金钿》、《水红袍》、《玉簪记》、《芙蓉扇》、《双珠连》、《天宝图》等。4、莲花:属民间曲艺,在迎神赛会时,演唱队身穿长袍,头戴草帽,规模大的有数十人、上百人,使用的打击乐器有大板、小板、蜈蚣签、响碟、响盏、木鱼、竹绑等。基本曲调有“高韵”、“平韵”、“沙腊梅”等,演唱时一领众和,节奏性强。莲花队各有一套固定曲目,世代相传。由于曲调通俗化,唱词口语化,演唱内容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流行很快。5、钢叉舞:据朱氏宗谱记载,钢叉舞开始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离现在将近500年了。其起源与祭祀关云长有关。据说每年的五月十三是关云长纪念日,村民为表示对他的感谢,总要请有名的戏班演三天三夜的戏,村里组织迎案。迎案是民间的一种笼统说法,包括罗汉班、台角、高台、长脚鹿、推车、叠牌方、翻猪刀等内容。罗汉班其实就是武术班,包括舞刀、打棍、打拳、双锏、矛、盾、响铃、叉等,响铃叉又代表一种兵器,是从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模仿过来,他充满阳刚之气,据说有驱邪护正的作用,能发扬关云长忠义效国、除恶护正之精神,因此每年起案时都要先到关帝庙祭拜,而后才能上街表演,响铃叉(即钢叉)由此产生。为发扬这项民间文化,先前的少数几个表演者将它逐步推广,成为广大群众的一项活动。《钢叉舞》还参加了丽水大型踩街活动和省吴山广场文化艺术节,深受好评。“钢叉舞”还获2002浙江省第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省广场民间舞蹈(鼓乐)大赛金奖。6、庙会迎案:由祭祀胡公、陈十四娘娘等发展起来的文化庙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俗称“迎案”的庙会,其实是规模宏大的民间体育文艺大会演。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宫前村迎胡公、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初二水口村迎陈十四娘娘,五月十三金竹村迎关公,六月初六岩背、桂村迎朱相公,七月初七前村年迎三太祖,七月初七和十月十五献山庙会迎陈十四娘娘,八月初九胪膛、靖岳村迎胡公,十四横塘岸村迎胡公,九月初十赤岩山迎“三将军”,十月十五日县城迎城隍老爷。其中以赤岩山、献山庙和城隍庙会最为隆重盛大,方圆数里乡村组队送案,多时达三四十支队伍。迎案队伍以罗汉班为主,另有高跷、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莲花、哑口背风、小唱班等。罗汉班组班前,设“大头”主事。主事者以此为荣,率先出资串联村众,叫做“穿鼻”,然后设饭菜聚会,筹资聘请教练,事成后再次设食庆贺。庙会的那一天,迎案到场,好几个村都要献演,高潮时,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罗汉”队伍,各村各显绝技,异彩纷呈,蔚为壮观。这是相沿成习的民间娱乐健身活动,是农民自己的盛大节日。其中不少优秀传统节目保留至今,成为民间艺术瑰宝。此外,缙云的歌舞、音乐会、夜总会、民俗表演及卡拉OK活动等等,都是多姿多彩,为人们的夜生活平添无穷的乐趣。三土特产朋友们,我们缙云的土特产十分丰富,主要有蕃莳片、缙云土面、黄花菜、高山茭白、高山萝卜、高山辣椒、十月酒,还有石雕、香菇、茶叶、麻鸭等。1、蕃莳片:古时缙云人被称为“缙云蕃莳”,其原因有二:一是指缙云人敦厚老实,二是指缙云县是产蕃莳大县。蕃莳片由薯块经挑选、清洗、去皮、切片、煮捞、晒干而成。藏品柔软透亮,松脆香甜可口。上等品为8×16厘米左右,长方形,经剪切翻成各种吉祥特有花样,经炸制后极具观赏、食用特色,作为迎送贵宾之用。2、黄花菜:俗称金针。缙云黄花菜栽培历史在600年以上,黄花菜干品为淡黄色或金黄色条状,有光泽、肉质丰厚,营养丰富,含18种氨基酸。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有安神健胃、解热镇痛、利尿消肿等效用,是家庭食用佳品。3、缙云索面:也叫缙云土面,选用当地特种麦粉、食用盐、天然泉水,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为民间传统特产中的珍品。缙云人每逢走亲访友,都用索面相赠;庆贺生日用索面开宴,来表示长寿;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索面蛋,来求得新年吉利、好运富裕。4、高山茭白:高山茭白肉质松软,质地嫩白,味道鲜美适口,营养丰富,含糖类约4%、蛋白质约1.5%,以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作为一种“无公害”绿色食品畅销省内外大中城市。5、高山萝卜:高山萝卜是根菜类的主要品种,含有糖分、维生素及无机盐,特别是含有淀粉分解酶,能促进人的食欲和消化。这种萝卜具有肉质细嫩、含水丰富、不易空心、表皮光滑等特点。6、高山辣椒:属茄科蔬菜,其果实未熟时为绿色,成熟后为红色,果实中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特别是维生素C居蔬菜首位。我县产的辣椒,辣味中等,果皮软,适合熟食、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每一克辣椒中含铁约97.5毫克、含钙约353毫克,多种成分均高于其它同类蔬菜。7、十月酒:缙云人有自酿土酒的传统,每家每户都选在农历十月酿制,所以又叫十月酒。十月酒,口感香,味甜,且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缙云人招待朋友、客人都用十月酒。如果把酒加微热再配以姜丝、红糖,喝后可通筋、活血、养神、去寒,缙云人生孩子,都要喝十月酒。四地方风味缙云的风味小吃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最常见的有馄饨(面饺)、油条(天罗丝)、包子、豆浆、烧饼、麻糍、敲肉羹、豆腐丸等。我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小吃:1、麻糍,民间特色小吃。入夏后新糯米上市,把糯米蒸熟后,在石臼中打烂成饼,然后摘成小块,里面裹上红糖,外面擦一层熟糯米粉,以不见糖为合格。每到集市,古树下、柳亭边,都有人在叫卖。入冬后,可把糯米做成薄饼,用平锅热烤,加入红糖,润甜香糯,很受人们青睐。2、缙云烧饼,也叫桶饼。制作方法是先拌和面粉、搓揉、擀薄、涂油。先把面粉擀薄成卷筒样子、摘成小段,然后用手掌压扁,里面放入干菜和鲜肉馅,擀成饼后,外面涂上薯粉糖油,最后贴在桶炉内壁烤熟。这种饼既酥又鲜,满口生香。3、敲肉羹:民间的传统小吃。它的做法是:先把猪后腿精肉细细地切,拌上山粉,放到砧板上,再用刀背把肉敲细,锅内同时烧沸鲜汤汁,然后将肉下锅,熟了后勾芡成羹。这种羹滑、爽、鲜、嫩,四味俱全,人人喜欢。4、豆腐丸:民间的传统小吃。它的做法是:将两勺已捣碎的豆腐舀到碗中,加入肉末搅拌均匀,再用手摇碗,使碗中的豆腐肉末滚成圆球状。而后,放入开水锅中,烧煮片刻捞出,再放入另一肉骨头汤锅中继续炖。也怪,豆腐丸无论怎么炖就是不会散。花一元钱,就能吃上4个豆腐丸,豆腐鲜嫩,汤味香醇。5、千层糕:又称早米糕。壶镇一带称糖饧。将米磨成浆,在蒸笼内蒸熟一层,再添一层,这样多达十来层,厚地象糖糕一样。出锅后,分划成菱形小块,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加青菜炒制或油煎味道就更佳。剥片晒干,油炸成酥,称为糖饧松,节日作果点食用,香脆爽口。6、清明馃:采用青蓬洗净,沸水煮浸,去其苦味,细剁,拌入米粉,搓揉分团,以豆腐、笋丝、猪肉等为馅,垫上果叶蒸炊,清香异常,是清明时节祭祖必备的食品。在3月至5月期间,缙云的酒店、餐馆及市场均有供应,深受市民与游客的喜爱。五地方名菜朋友们,我们缙云可以说是一个品尝美食的天堂,不仅有品种丰富的风味小吃,还有原料新鲜、做法讲究的各式菜肴。1、红烧溪鱼:主料是产自好溪的野生五彩鱼,特点是色泽红亮,鱼肉鲜嫩。2、菜干豆腐:也叫婆媳豆腐,主料是农民自己晒制的霉干菜和盐卤豆腐,一般用慢火炖制,特点是豆腐有咬劲,爽口入味。以前在农村是作为妇女养月子的滋补菜。3、缙云麻鸭:主料是缙云老麻鸭一只,取小竹笋若干,放入煲中炖烂。特点是鲜美、清口。4、飘香童鸭:也叫椒盐童鸭,主料是刚孵出的雄性乳鸭若干只,放入新鲜的菜油中炸烤。特点是又香又酥。5、缙云土鸡:主料是农家饲养鸡一只,加上嫩姜若干,一并炖制,既纯香又滋补。6、农家土面:主料是土索面、小青菜、油渣,特点是汤清味鲜、色泽鲜艳,土索面不易涨糊。7、黄花菜扣肉:主料是黄花菜、五花肉,特点是色泽红亮、香味浓郁,肉质酥烂而不油腻。8、蜜汁薯条:主料是红薯条若干,油炸熟后加蜂蜜搅拌。特点是香酥、味甜。9、酸菜豆:主料是自制的咸菜和毛豆,特点是色泽鲜亮、清爽开胃。缙云仙都导游词第一章2009-09-2216:21:32作者:yk2008来源:浏览次数:1430网友评论1条第一章迎宾第一节欢迎词大家好,我是来自浙江省缙云县某某旅行社的导游。欢迎你们来到我们美丽的缙云,来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仙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