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七年级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七年级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七年级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七年级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七年级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B)2023.6(自测范围:下册全满分:50分自测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把答案直接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本人姓名、考场、考号等信息填写完整或把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宇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答题柜内。1.6世纪末,隋朝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但在我国历史上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下列表述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开凿大运河C.统治残暴 D.繁荣而短暂【答案】D【解析】【详解】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的励精图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称国力强盛的王朝。但隋炀帝统治残暴,引起农民起义,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短暂而亡。因此,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繁荣而短暂,D项正确;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除了隋朝,还以后秦朝、西晋、元朝等,这不是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的特点,排除A项;开凿大运河是隋炀帝统治时期的措施,不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排除B项;统治者残暴指的是隋炀帝的统治特点,不能作为整个隋朝的历史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2.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A.擅长作战谋略 B.变革礼仪制度 C.重视农业生产 D.善于虚心纳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避免干扰生产。在唐太宗时期能体现这一思想的经济政策就是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励精图治,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不能说明唐太宗擅长作战谋略,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唐太宗变革礼仪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排除D项。故选C项。3.“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唐代杜甫诗句。“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当时成都与“锦官城"名称直接相关的手工业产品是()A青瓷 B.白瓷 C.蜀锦 D.益州麻纸【答案】C【解析】【详解】成都之所以得名为“锦官城”,与蜀锦、蜀绣的生产有关。因成都织锦业发达,东汉政府曾在此设置专门机构。当时成都南门万里桥南岸建有锦官城,集中管理织锦、刺绣工人,久之则锦城成形,而其附近织锦、刺绣工人聚居之处,就形成了著名的“锦里”,C项正确;唐朝时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与成都“锦官城”称号的来源无关,排除AB项;益州麻纸与“锦官城”称号的来源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这反映了()A.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B.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C.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 D.亚洲国家发展较均衡【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归来的留学生,依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选拔官吏,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的辐射和传播,而非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亚洲国家发展较均衡,排除D项。故选A项。5.“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玄武门之变 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这场叛乱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前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6.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曾评价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他所评价的古代帝王是()A.隋文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宋太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桥驿站披旎冕”指的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杯酒之间销兵权”指的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杯酒释兵权的措施,D项正确;隋文帝建立隋朝,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明太祖废除丞相,排除ABC项。故选D项。7.货币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的重要体现,观察下列文物,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B.北方民族效仿汉族的文字、币制C.少数民族政权自创币制 D.西夏、金与北宋经济文化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少数民族使用货币的文字及货币形制来看,均吸收了汉族的文字、币制等,反映的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少数民族自创币制,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辽、金与北宋文化、经济交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8.对下面北宋时期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15年1125年1127年北宋建立宋辽签订潭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订立和约金建立金灭辽金灭北宋A.北宋与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与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并存C.金消灭了其他政权,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D.北宋与各民族政权的边界贸易处于停滞状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北宋给西夏岁币,元昊向北宋称臣,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并给金岁币,南宋向金称臣,由此可知,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夏订立和约,有和的存在,排除A项;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对峙状态,没有完成统一,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北宋与各民族政权的边界贸易处于停滞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社会安定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分析得知南方人才比重上升并反超北方人才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唐末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同时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安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B项;南方政权强于北方,表述不科学,排除D项。故选择C项10.七年级历史下册中有段文字描述“**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其中“**”处应是()A.明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宋朝、清朝的疆域均没有元朝大,不符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1.元朝时开创的行省制度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初步基础,对加强地方的统治发挥了很大作用。参考元朝行政图(局部),河南的省会郑州市,在元朝时属于()A.中书省 B.河南江北行省 C.江浙行省 D.江西行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元朝时,河南的省会郑州市”,结合所学知识,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因此河南的省会郑州市,在元朝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B项正确;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与题干内容“元朝时,河南的省会郑州市”不符,排除A项;江浙行省,相当于清朝的江南省南部,与题干内容“元朝时,河南的省会郑州市”不符,排除C项;江西行省,与题干内容“元朝时,河南的省会郑州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以下文物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A.高超的绘画艺术 B.多样的娱乐生活C.精彩的歌舞技艺 D.激烈的体育竞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宋代蹴鞠铜镜”、“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都是人们日常娱乐活动丰富多样,B项正确;“宋代蹴鞠铜镜”、“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不属于绘画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代蹴鞠铜镜”体现的内容不属于歌舞技艺,排除C项;“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体现的不是体育竞技,排除D项。故选B项。1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秦汉以来,历经发展,在哪一朝代进入了鼎盛时期()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14.《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目的是()A.控制军队 B.禁锢思想 C.强化皇权 D.改革科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反映的是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禁止子孙设立丞相,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谈到控制军队,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述禁止子孙设立丞相,没有涉及禁锢思想和改革科举,排除BD项。故选C项。15.“天惶惶,地惶惶,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材料是明朝时期的一段童谣,童谣中“戚爷”的事迹为()A.统一了女真各部 B.打败了沙俄侵略军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答案】D【解析】【详解】“倭倭”指的是倭寇,“戚爷”指的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戚继光先后平定浙东地区和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D项正确;统一了女真各部的是完颜阿骨打,排除A项;打败了沙俄侵略军是在清朝康熙帝时,排除B项;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故选D项。1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风水学盛行 B.美学的需要 C.儒家文化的影响 D.皇权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皇帝在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上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说明以太和殿的独特地位显示皇权至高无上,D项正确;风水学盛行不是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的实质,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不是建筑的美学需要,而是象征意义,象征皇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皇帝的权威,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7.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能取得广大农民支持和拥护的主要原因是()A.陕北起义震惊全国 B.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C.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D.共进北京推翻明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起义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表达了广大贫苦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反对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李自成的队伍因此发展迅速,B项正确;陕北起义震惊全国表述过于片面,排除A项;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共进北京推翻明朝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18.下面图片反映的最恰当的历史主题是()郑成功赤嵌楼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对外友好交往C.抗击外来侵略 D.中国古代军事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郑成功”“赤坎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回台湾,赤嵌楼与荷兰人占领台湾有关,“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见证的史实是康熙帝派军围攻雅克萨城。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反映的主题是抗击外来侵略,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对外友好交往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派军围攻雅克萨城不符,排除B项;“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赤坎城”不属于军事家,排除D项。故选C项。19.与表中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有直接关系的是()年代耕地面积(顷)年代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年)5493576雍正二年(1724年)6837914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7414495A.高产作物的推广 B.政府推行垦荒政策 C.手工业工场扩大 D.晋商、徽商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政府推行垦荒政策。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高产作物的推广不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手工业工场扩大不能促进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排除C项;晋商、徽商的兴起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0.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图片,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清代的思想成就 B.文学体裁的变迁C.辉煌的经典著作 D.戏曲的发展历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人们称为“元曲四大家”。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时,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清朝时期形成一种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D项正确;题干图片不能体现清代思想成就,排除A项;题干图片强调戏曲发展变化,与文学体裁不符,排除B项;辉煌的经典著作不能全面概括题干图片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朝代的兴衰。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摘编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的混战中,此时的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朝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重心南移加速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答案】(1)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荒地得到开垦、水稻普遍种植、南方农业地位提高。(两点即可)(2)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人南迁;水利建设加强;生产技术提高。(两点即可)(3)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到中国;棉麻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业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一“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可知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由“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可知荒地得到开垦;由“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可知水稻普遍种植、南方农业地位提高。因此南朝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荒地得到开垦;水稻普遍种植、南方农业地位提高。【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的混战中,此时的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可知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人南迁;由“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可知水利建设加强;生产技术提高。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加速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人南迁;水利建设加强;生产技术提高。【小问3详解】新发展:根据材料三“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可知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到中国;由”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可知棉麻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由“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可知农业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因此明清时期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在于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到中国;棉麻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业产品大量流入市场。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四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依据材料一,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对外贸易的成就。(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哪里?(4)依据材料四,指出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什么政策?【答案】(1)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对外贸易);玄奘西游、鉴真东渡。(2)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海外贸易远达非洲、外贸在财政收入中占比重大。(两点)(3)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小问1详解】政策:根据材料“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对外贸易);事迹:结合所学可知,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二者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小问2详解】成就:根据材料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得出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根据材料“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得出海外贸易远达非洲、根据材料“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得出外贸在财政收入中占比重大。(两点)小问3详解】地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郑和率船队在14051433年七次出海,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小问4详解】政策: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盲目自大,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2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请求通婚,于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中宗时,应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的请求,送金城公主入藏成亲,尺带珠丹高兴地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材料二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5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议和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建立全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大臣,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设立伊犁将军。(1)材料一反映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2)材料二反映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宋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有关?(3)请从材料三中找出清朝管理新疆地区的措施。(4)请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2)民族政权并立、互有征战、用岁币换取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加强;重文轻武。(3)设立伊犁将军。(4)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言之有理,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民族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5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宋朝的民族关系战和并存,以和为主。政策:宋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国策有关,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小问3详解】措施:根据材料“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设立伊犁将军。”得出设立伊犁将军。

【小问4详解】意义:从对国家发展和巩固的作用着手,如: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长期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24.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强化自己的皇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管理)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掌握)成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用意)?”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材料三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简称“军机处”。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现象?试据材料一概括“帝”实现“自操威柄”的措施。(2)材料二中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此做法真实意图是什么?(3)材料三中这一机构设置于哪个皇帝时期?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答案】(1)明朝;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2)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强化君主专制。(3)雍正;皇权进一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解析】【小问1详解】现象、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