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中国古代史江苏二模真题汇编精选考题35题·非选择题1.(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中国通史》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但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中华文明》(1)材料一中“他”是谁?他建立的“大国”都城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推行的“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措施,并指出“封建体制”最大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是如何进行“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此时,西汉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趋势及其核心精神力量。【答案】(1)人物:秦始皇(嬴政);都城:咸阳;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特点:中央集权。(2)举措: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完成从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思想上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等,完成了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变化:西汉重新走上统一、安定发展的道路;重现蓬勃生机。(3)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核心精神力量: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解析】(1)人物:根据材料“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因此材料中的人物是秦始皇嬴政。都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面对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等。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权力集中在中央,因此该封建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2)举措:根据材料“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还设置刺史、酷吏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完成从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完成了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变化:根据材料“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促使西汉重新走上统一、安定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重现蓬勃生机和繁荣局面。(3)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汉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因此这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核心精神力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国家统一得到维护,国家认同得到加强,汉族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形成发展。2.(2024·江苏无锡·二模)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①《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中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②国宝档案时期:西周(距今约3000年前)出土地点: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出土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介绍:器物腹部以饕餮纹为主,圈足部位装饰有夔龙纹。腹内底部铸有铭文三十余字,记录了武王伐纣一事,专家们通过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推测出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也因此,利簋被称为“镇国之宝”。材料三: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唯一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有着共同的“国家认同”。经考古发现的国家都城、帝王陵墓、礼器、文字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它们……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的文物均属于哪一种史料类型?分析材料二中①②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在进行历史研究时的关系。(2)材料一、二中的文物均构建了哪一共同形象?据此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突出特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汉字能够“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得益于秦始皇采取的哪一重大举措?(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我国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答案】(1)类型:实物资料。关系: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都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两者相互印证。(2)形象:龙。特征:连续性、多元一体。(3)文字:甲骨文。措施:统一文字。(4)价值: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解析】(1)史料类型:根据材料“内蒙古红山文化玉龙”“利簋”等文物都属于实物资料。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属于文献资料,利簋属于实物资料,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都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两者相互印证。(2)形象:根据材料“内蒙古红山文化玉龙”“圈足部位装饰有夔龙纹”分析可知材料一、二中的文物均构建了龙的形象。特征: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内蒙古、安徽、浙江、四川都有龙形文物出土,它们形象各不相同,但都构建了龙的形象,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新石器时代已经产生龙形文物,西周时期也有龙形图案,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3)文字: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4)价值: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文化自信角度作答,如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3.(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孝文帝时,北魏政府中已较牢固树立了“农为政首”“务农重谷、王政所先”的农本思想。……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抗旱保墒,以及肥料使用、作物轮栽和选种育种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北魏以降,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云冈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带有一种身体的透明感,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与云冈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气质的威严,更多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洛阳做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使得龙门石窟在开凿之际就已经汲取了南朝佛画流变的精粹以及承载着汉文化的碑刻以及书法精华。——《犍陀罗样式的汉化终点》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燕”“北凉”处于哪一历史时期?据材料,归纳《齐民要术》的成书条件。(2)据材料二,概述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3)综上所述,概括北魏文化发展的特点。【答案】(1)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统治者接受中原封建文化(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技术的长期经验积累。(2)佛像服饰从印度服饰、鲜卑服饰到完全的汉服;佛像神态从威严到温和可亲。佛教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民族大交融)。(3)交融性、继承性、创新性。【解析】(1)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和所学知识可知,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条件:根据材料一“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可知,北魏统一北方,政治稳定,有利于农渔业发展;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时,北魏政府中已较牢固树立了“农为政首”“务农重谷、王政所先”的农本思想。”可知,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根据材料一“……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抗旱保墒,以及肥料使用、作物轮栽和选种育种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知,农业生产技术的长期经验积累。(2)变化:根据材料二“……云冈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带有一种身体的透明感,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可知,佛像服饰从印度服饰、鲜卑服饰到完全的汉服;根据材料二“……宾阳中洞的主佛与云冈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气质的威严,更多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可知,佛像神态从威严到温和可亲。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石窟造像的变化是早期具有北方民族特征,后期逐渐汉化,与佛教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有关。(3)特点:根据材料一“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可知,具有继承性;根据材料二“龙门石窟在开凿之际就已经汲取了南朝佛画流变的精粹以及承载着汉文化的碑刻以及书法精华。”可知,具有交融性;创新性。4.(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材料二三国时期……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对南方地区的影响。【答案】(1)方向:由北向南历史事件:五胡内迁(2)表现:民族交融、东南地区开发、商品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3)影响: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解析】(1)方向:根据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可以看出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历史事件: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人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因此,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五胡内迁。(2)表现:根据材料二“三国时期……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可以概括出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是:民族交融、东南地区开发、商品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3)影响:综上所述,五胡内迁,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对南方地区的影响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可以分析出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5.(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唐代将我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出行、歌舞、旅行、商贾劳作等等尽入陶俑造型,男女老少、胡汉异族、文官武将、乐师舞娘呼之欲出,就连马、驼、驴、牛等动物也是栩栩如生。唐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都被工匠们独到的眼光和神奇的雕刀所袁括。——冀东山著《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1)指出材料一两幅图片的名称及其反映的历史主题。(2)据材料二,归纳唐代陶俑雕塑艺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陶俑雕塑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答案】(1)图一: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图二: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历史主题:盛唐气象。(2)特点: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民族交融,社会风气开放。(3)陶俑雕塑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陶俑雕塑艺术的艺术来源。【解析】(1)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图二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历史主题:骑驼乐舞俑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女子骑马反映了唐朝社会较为开放,因此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盛唐气象。(2)特点:据材料二“唐代将我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出行、歌舞、旅行、商贾劳作等等尽入陶俑造型,男女老少、胡汉异族、文官武将、乐师舞娘呼之欲出,就连马、驼、驴、牛等动物也是栩栩如生。唐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都被工匠们独到的眼光和神奇的雕刀所囊括”可知,唐代陶俑雕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唐代陶俑雕塑艺术发展的原因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民族交融,社会风气开放等。(3)联系:开放性试题,从陶俑雕塑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展开,如综上所述可知,这一时期陶俑雕塑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陶俑雕塑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陶俑雕塑艺术的艺术来源。6.(2024·江苏常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挽救天下,恢复尧舜之治的强烈责任感,促使儒家学派的孔、孟等人提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主张。——摘编自李秀英《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源流述略》材料二汉文帝时期,曾两次宣布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废除黥、荆、刖三种残酷的肉刑,改以答刑代替……在营建他的陵墓时,提出“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摘编有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材料三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主要治国理念。并指出其产生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的治国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并概述其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4)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关于我国古代治国理念形成与发展的观点。【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背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铁器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2)措施:减轻赋税;减轻刑罚;注意节俭。(3)措施:注意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背景: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4)观点: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念。(我国古代治国理念关注减轻人民负担;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巩固统治。【解析】(1)治国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创立了儒学派,他在政治方面强调德治,即为政以德;孟子在孔子儒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儒学,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等主张,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背景: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可得出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2)措施:根据材料“汉文帝时期,曾两次宣布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可得出减轻赋税;根据材料“废除黥、荆、刖三种残酷的肉刑,改以答刑代替”可得出减轻刑罚;根据材料“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可得出注意节俭。(3)措施:根据材料“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主张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说明唐太宗治国措施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是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4)本小题属于较为开放的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提炼一个关于我国古代治国理念形成与发展的观点。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治国主张,材料二体现了汉文帝的治国措施,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他们都主张德,可以提炼为“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念”,也可以提炼为“我国古代治国理念关注减轻人民负担”“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巩固统治”等。7.(2024·江苏宿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丝绸之路示意图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凿空”通西域,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上A所在的城市名称、F所在的帝国名称,概括张骞“凿空”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答案】(1)城市:长安;帝国:大秦(古罗马)。意义: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2)变化:从陆上丝绸之路为主转向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政府的鼓励;宋代造船业的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少数民族兴起与强大,使宋朝与中亚地区的陆路往来中断等。(3)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做出贡献。【解析】(1)城市、帝国:结合所学知识,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形成了一条从长安出发到大秦(古罗马)的丝绸之路,故A是长安,F是大秦(古罗马)。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2)变化:根据材料“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分析可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呈现从陆上丝绸之路为主转向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变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原因有政府的鼓励;宋代造船业的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少数民族兴起与强大,使宋朝与中亚地区的陆路往来中断等。(3)意义:根据材料“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分析可知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做出贡献。8.(2024·江苏徐州·二模)丝绸之路材料一A《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3000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B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慕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C东罗马(4世纪末一1453年)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D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窑砖瓦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材料二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材料三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1)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该观点,你会选择材料一中哪三个史料作证据,并说明选择这些史料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发展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应该选择史料ABD。原因: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都出现在汉代以前,与该观点在时间上一致;且史料ABD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2)说明:经济商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等传入中国;文化交融之路: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佛教等传入中国;科技交流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3)变化: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北方民族政权并立,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商品经济繁荣;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等等。【解析】(1)史料及理由:根据材料一中的史料A:“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史料B“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史料D“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可选史料ABD,时间上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且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因此,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可以选择史料A、史料B、史料D。(2)说明:根据所学可知,从经济商贸方面来看,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等传入中国;从文化交融方面来看,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佛教等传入中国;从科技交流来看,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3)变化:根据材料“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可知,丝绸之路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商品经济繁荣;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等等。9.(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材料二元朝主要出口丝织品、瓷器、金银器、铁器、漆器等,进口象牙、珍珠、犀角、钻石、香料等商品。在泉州、广州等城市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元代的泉州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与前代相比,元朝与外国的联系有显著发展。-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归纳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答案】(1)表现: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主导地位增强;贸易制度完善等。(2)原因: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港口条件的优越;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是贸易港口增多。根据材料“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可知,宋元时期对外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可知,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主导地位增强。根据材料“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可知,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制度完善。(2)原因:根据材料“在泉州、广州等城市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宋朝和元朝政府都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市舶司,来规范和管理海外贸易活动,为商人提供便利。根据材料“元代的泉州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港口条件的优越,泉州、广州等城市作为宋元时期的重要港口,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便于商船的停泊和货物的集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根据材料“与前代相比,元朝与外国的联系有显著发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宋代和元代,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比如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使得远洋航行更加安全和精确,这为对外贸易的扩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10.(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朝统一前,连年的战乱产生了大量流民和荒废土地……当隋朝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后,……隋朝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中国通史(叁)》材料二贞观时期,……生产不断发展。……贞观三年,关中丰熟,逐食外地的人民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白寿彝史学十二讲》材料三宋朝取代后周时,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民心的政策……对开封的发展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东京城内店铺林立,显然已无商业区与非商业区的界限,许多餐饮、娱乐场所通宵营业,亦无时间的限制……这是唐代以前所未有的。——《中国通史(叁)》请回答:(1)隋的统一结束了哪一时期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据材料一,概括隋朝统一前后经济发展的变化。(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治世局面?据材料二,归纳“生产不断发展”的作用。(3)据材料三,列举宋代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4)综上所述,隋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前提是什么?【答案】(1)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变化:由土地荒废到农业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2)局面:贞观之治。作用: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流民减少),米价下降。(3)新现象:城市取消了坊市界限,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4)共同前提:政府实行重农政策,重视农业发展等。【解析】(1)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变化:根据材料一“隋朝统一前,连年的战乱产生了大量流民和荒废土地……当隋朝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后,……隋朝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可知,隋朝统一前后经济发展的变化是从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到农业获得长足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由土地荒废到农业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2)局面:根据材料二“贞观时期、贞观三年”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作用:根据材料二“贞观时期,……生产不断发展。……贞观三年,关中丰熟,逐食外地的人民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可知,“生产不断发展”的作用有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流民减少),米价下降。(3)新现象:根据材料三“东京城内店铺林立,显然已无商业区与非商业区的界限,许多餐饮、娱乐场所通宵营业,亦无时间的限制……这是唐代以前所未有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有城市取消了坊市界限,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4)共同前提:综上所述可知,隋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前提是政府实行重农政策,重视农业发展,社会安定等。11.(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制材料一两汉至唐朝,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材料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丝绸之路”的奠基者及这一交通开创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划时代的变化”的科技因素。(2)材料二A段的最高峰处于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写出这一时期改进耕作效率的先进工具名称。B段商业繁荣发展,四川地区出现哪一新型货币?从A到B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动?(3)综上所述,概述政治、经济与对外交往的关系,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答案】(1)奠基者:张骞。历史地位: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大动脉和纽带,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科技因素:指南针应用航海。(2)盛世局面:开元盛世。生产工具:曲辕犁货币:交子。变动:经济重心的南移。(3)关系:政治为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提供前提;经济发展为政治和对外交往提供经济基础;对外交往推动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相辅相成。说明:唐朝时期政治上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促进了对外交往,也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等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时期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经济发展为唐朝政治清明和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经济基础;唐朝是对外交往频繁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政治的完善,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时代。【解析】(1)奠基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往来,越来越多的商人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历史地位:根据材料“汉至唐朝,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大动脉和纽带,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科技因素:根据材料“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划时代的变化是指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其科技因素是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航海。(2)盛世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对应的时期是754年,此时正处于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通知前期,为开元盛世。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由于曲辕犁和筒车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改进耕作效率的先进工具为曲辕犁。货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动:A出为754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接下来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中原人口不断南迁,从唐朝末年开始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3)关系:根据两则材料可知,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政治为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提供前提;经济发展为政治和对外交往提供经济基础;对外交往推动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相辅相成。说明:唐朝时期政治上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促进了对外交往,也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等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时期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经济发展为唐朝政治清明和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经济基础;唐朝是对外交往频繁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政治的完善,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时代。12.(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材料二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市场发展在江南水乡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的商业活动、繁荣的市场、便捷的水运以及文化的繁荣,共同促成了江南水乡商业奇迹的形成。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发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经济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自拟标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答案】(1)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事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任意一例)。(2)标题:优越的地理环境推动商业发展。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拥有发达的水系,如长江、淮河等,这为江南地区的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河流交汇处和水路便捷的地方,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江南水乡的河网纵横交错,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使用船只的交通发达,使得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同时,江南地区还拥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农业发达。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农田的丰收支撑了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商业提供了充沛的物质资源。综上所述,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商业的繁荣。【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可得出,多元开放,根据材料一“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得出,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扬州大明寺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任意一例)。(2)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观点并论述。例如,根据材料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的商业活动、繁荣的市场、便捷的水运以及文化的繁荣,共同促成了江南水乡商业奇迹的形成”,可提炼标题:优越的地理环境推动商业发展。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拥有发达的水系,如长江、淮河等,这为江南地区的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河流交汇处和水路便捷的地方,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江南水乡的河网纵横交错,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使用船只的交通发达,使得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同时,江南地区还拥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农业发达。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农田的丰收支撑了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商业提供了充沛的物质资源。综上所述,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商业的繁荣。13.(2024·江苏常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真宗之初,澶渊之克,遂与契丹盟,至今不识兵革,可谓盛德大业。——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唐太宗的认识促使他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例说明唐朝政府和“四夷”分别是如何维护“德泽洽”“如一家”的民族关系的?(2)材料二所称“与契丹盟”是指哪一事件?材料认为该事件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3)从材料三中可见,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请列举史实说明为何少数民族政权能呈现这种状态。(4)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唐、宋两朝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答案】(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说明:文成公主入藏(或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2)事件:澶渊之盟。历史作用:澶渊之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状态: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史实: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4)关系:唐朝时期民族关系非常融洽,宋朝时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解析】(1)民族政策:根据“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的认识促使他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说明: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谱写了汉藏友谊的佳话,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心;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体现了唐朝时期中央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2)事件:根据“真宗之初,澶渊之克,遂与契丹盟,至今不识兵革”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状态:根据“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可知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出一种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能呈现这种状态的史实主要有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如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学习汉字文化制度,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的改革,都促进了民族交融。(4)关系: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关系非常融洽,宋朝时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14.(2024·江苏无锡·二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解读古籍——感受智者仁心】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_______”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图文互证——点亮笔墨美心】材料二:唐蕃会盟碑记载:……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舅甥和叶社稷如一统,情谊绵长……唐阎立本《步辇图》【古今对比——见证科学真心】材料三: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的变革,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文明史》材料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求是》杂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横线处的这一局面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请你写出这一局面的影响。(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相关民族交流的历史事件,并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3)A.据材料三,将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发明按照出现先后排序。据材料三,指出四大发明中的任意一项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只写发明不得分)并结合所学写出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是什么?(4)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在特质?【答案】(1)百家争鸣;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2)文成公主入藏;开明(3)A.②①③B.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的变革,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重文轻武、统治政策、经济体制先进,最早使用纸币、战争多发生在边界,持续时间不长。(4)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解析】(1)局面: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唐阎立本《步辇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3)排序: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发明指南车;战国时期,利用磁铁制成司南;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因此,按照出现先后排序为②①③;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的变革;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统治政策重视海外贸易、经济体制先进,最早使用纸币、战争多发生在边界,持续时间不长等。(4)特质: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质。15.(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水路,在风力和洋流的配合下,运载能力比陆路强大很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加上南方地区生产能力提升,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在利润方面完胜陆上丝绸之路,因此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长安的商贸价值下降,趋于衰落,南方临江靠海的扬州等城市则蒸蒸日上。——摘编自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材料二(1)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相较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优势。(2)观察材料二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元代大运河与隋代大运河相比“截弯取直”的主要原因。(3)在材料二地图字母中指出今扬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交通区位”角度分析概述隋唐以来扬州经济兴衰的原因,并据此为今天扬州的经济建设提出一条建议。【答案】(1)优势:运载能力比陆路强大,运输成本低。南方地区生产能力提升使得海运利润较大。(2)主要原因:王朝政治、军事中心已经从中原一带转移到了今北京地区;截弯取直可达到缩短航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作用。(3)地理位置:字母C处。兴: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扬州作为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言之有理即可)扬州处于长江出海口,有着适宜海运的条件,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言之有理即可)。衰:进入近代,海运逐渐代替河运,铁路运输逐渐普及,扬州丧失了交通区位的优势。(言之有理即可)建议:言之有理即可。积极修建新型铁路、高速公路等。(须依题目要求从“交通区位”角度提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其余角度)【解析】(1)优势:根据材料“在风力和洋流的配合下,运载能力比陆路强大很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可归纳为运载能力比陆路强大,运输成本低。根据材料“加上南方地区生产能力提升,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在利润方面完胜陆上丝绸之路”,可归纳为南方地区生产能力提升使得海运利润较大。(2)主要原因:可从政治中心的转移、航线缩短节约时间、降低成本等角度分析,如,王朝政治、军事中心已经从中原一带转移到了今北京地区;截弯取直可达到缩短航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作用。(3)地理位置:结合所学可知,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即字母C处。兴:可从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位置的优越性等角度分析,如,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扬州作为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扬州处于长江出海口,有着适宜海运的条件,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衰:可从交通运输路线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如,进入近代,海运逐渐代替河运,铁路运输逐渐普及,扬州丧失了交通区位的优势。建议:须依题目要求从“交通区位”角度提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可抓住当前交通发展的机遇等角度分析,如,积极修建新型铁路、高速公路等。16.(2024·江苏淮安·二模)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国古代统治者通过调整地方管理制度,着力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改编自《风瓜网》材料二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摘自甘霖《变局》材料三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为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打破自然的疆界……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以打破南岭之险。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王国出现的上述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效果如何?(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方镇太重”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王朝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推行了哪些措施和政策?(从军事、行政、财政措施与国家政策方面任选三个角度作答。)(3)依据材料三的文字与图片,概括元朝设置行省的原则和目的。(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材料四的观点,谈谈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调整对当今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有何启示?【答案】(1)措施: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历史现象:藩镇割据。措施:军事上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行政上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派文臣统兵,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特权。(3)原则:犬牙交错。目的:加强中央集权。(4)启示: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悬殊,封国力量远大于中央,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通过“推恩令”的办法削夺王国封地和势力,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行,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镇太重”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藩镇割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的措施军事上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行政上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派文臣统兵,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特权。这样宋朝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3)原则:根据“为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打破自然的疆界”可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原则是犬牙交错为主导,打破自然的疆界。目的:依据材料“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行省的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4)启示:根据“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历代王朝不断寻找最佳方案,对当今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启示有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17.(2024·江苏无锡·二模)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时,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材料四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材料五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丰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1)春秋时期被誉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材料二中的文帝、景帝“与民休息”,是指汉初统治者所实行的什么政策?(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经济发展原因。(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5)材料五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什么地区?(6)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铁农具、牛耕。(2)休养生息。(3)北方战乱多,南方社会稳定;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4)文化繁荣;城市规划整齐;商业繁华,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科举盛行;社会风气开放。(5)市舶司;四川。(6)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统治阶级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安定的社会局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解析】(1)工具及方式:根据材料一“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铁农具;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时,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牛耕。(2)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3)原因:根据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可知,北方战乱多,南方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三“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客户自,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4)表现:根据材料四“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可知,文化繁荣;根据材料四“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知,城市规划整齐;根据材料四“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可知,商业繁华,经济繁荣;根据材料四“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可知,中外交流频繁;根据材料四“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可知,科举盛行;根据材料四“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可知,社会风气开放。(5)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立市舶司进行管辖。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6)因素:根据材料一铁农具和牛耕、材料二休养生息政策、材料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四长安的繁荣、材料五宋朝海外贸易可知,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统治阶级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安定的社会局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18.(2024·江苏泰州·二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摘自《秦汉史》材料二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统治者为将国家认同的边治思想发展为可以富边惠民的制度,自商周时起,就开始设置边治机构,制定边治制度,科学有效施政,从而创造出一个有机的中华“大一统”帝国。——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直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制度”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方行政制度的名称及其创新之处。(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边疆治理”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答案】(1)原因: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制度:科举制。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制度:行省制度。创新之处: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4)观点: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论述:西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元朝开创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障,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更好地向前发展。【解析】(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说“直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2)制度: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影响: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分析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制度:根据材料“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和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创新之处:根据材料“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分析可知元朝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根据材料“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分析可知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4)本题属于论述题,根据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分析可提炼观点: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等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论述时需要从制度的影响入手,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参考示例:观点: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论述:西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隋朝开创科举制打破了豪门氏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元朝开创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障,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更好地向前发展。19.(2024·江苏盐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周政权统治者对其统治区域的民族施以宗法分封、德化怀柔、因俗而治、尊王夷等民族政策,有效推动了夏人、商人、周人的民族融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稳定的华夏民族。…诸子百家提出的政治“大一统”主张和华夷统一的民族观,以及各诸侯国为实现统一所作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摘编自韩国祥《中华民族政治“大一统”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研究》材料二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材料三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的“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行省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力求破除东西横向走势的山川险阻,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因素有哪些?(2)材料二中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省划分的原则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答案】(1)推动因素:宗法分封、德化怀柔、因俗而治、尊王攘夷等民族政策;出现华夷统一的民族观;“大一统”的思想主张与政治实践。(任2点)(2)秦: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3)原则:根据大牙交错原则划分。积极意义:加强对地方控制管理,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解析】(1)推动因素:根据材料“夏商周政权统治者对其统治区域的民族施以宗法分封、德化怀柔、因俗而治、尊王夷等民族政策,有效推动了夏人、商人、周人的民族融合,”,可归纳为宗法分封、德化怀柔、因俗而治、尊王攘夷等民族政策;根据材料“诸子百家提出的政治“大一统”主张和华夷统一的民族观,以及各诸侯国为实现统一所作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可归纳为出现华夷统一的民族观;“大一统”的思想主张与政治实践。(2)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根据材料“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3)原则:根据材料“从元朝开始,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行省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可归纳为根据大牙交错原则划分。积极意义:可从国家管理、民族融合、地方管理制度创新等角度分析,如,加强对地方控制管理,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0.(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史上的币制改革材料二父祖给武帝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但是社会的繁庶下隐藏着许多问题,迫使武帝必有所作为……经济方面改革币制,下令禁止郡国私人铸币,把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统一造五铢钱……西汉在武帝的时候走向了盛世。——摘编自《中国通史大师课》(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铸造图一货币的目的和图二纸币发行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经济方面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成功的币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目的:巩固统治;原因: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增长,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2)措施:盐铁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观点:币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阐述:秦朝统一后,统一货币,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汉代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在经济方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汉代经济的发展;宋代实行纸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币制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1)目的:根据所学,秦朝统一货币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原因: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可得出原因是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增长,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2)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方面实行盐铁专卖,由于富商大贾私人铸币、经营盐铁,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在经济方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3)观点:根据材料的主题,可得出具体的论题为币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阐述:根据中所涉及的几个朝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市场营销总结
- 食品行业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 地产行业销售员工作总结
- 2024年秋八年级上册新目标英语全册课文重难点讲解
- 2024物业客服个人年终总结范文(35篇)
- 农村小产权房购房合同(2篇)
- 《物权法草案》课件
- DB33T 2143-2018 森林抚育目标树选择和密度控制技术规程
- 2025正规委托合同范文
- 2024年度四川省公共营养师之三级营养师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 职业安全健康现场检查记录表参考范本
- 口袋妖怪白金二周目图文攻略(精编版)
- 安全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制度管理办法(最新)
- 体育与健康课一年级(水平一)课时教案全册
- SAP-ABAP-实用培训教程
- 配电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土建部分)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英语教学法》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145)
- 年产30万吨合成氨脱碳工段工艺设计
- 管桩水平承载力计算
- 塑胶产品成型周期公式及计算
- 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考核测评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