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教材梳理专题十三整本书阅读学案16乡土中国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教材梳理专题十三整本书阅读学案16乡土中国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教材梳理专题十三整本书阅读学案16乡土中国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教材梳理专题十三整本书阅读学案16乡土中国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教材梳理专题十三整本书阅读学案16乡土中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16《乡土中国》考情分析自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以来,语文高考试题全面深入关联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引发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近三年的高考卷在命题时有所关联,但2023年的高考题中并没有出现专项考查整本书阅读的题目。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指定书目里的具体概念、观点等实质性内容,所考查的主要是阅读整本书所获得的能力素养。根据近年来高考命题趋势,对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考查很可能以命题材料的形式呈现。命题探究一、整本书与语言文字运用命题结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看上去就不是好东西,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要变动;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要跟着改变。”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原文是双重否定句式,起到不容置疑的肯定效果。(1分)通过强化语气,表达作者对“在一个变动的环境下,规则和权利也应当变动”的肯定。(2分)而改句是陈述句式,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如原句强烈。(1分)[解析]原文“不能不变动”“不能不跟着”是双重否定,语气强烈,不容置疑,强调“一个变动中的社会”中,“所有的规则”和“相互权利”也是应当变动的。改句“所有的规则要变动”“相互权利要跟着改变”是陈述句式,情感表达不如原句强烈。2.班级要开展《乡土中国》阅读交流会,谈谈对“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这句话的理解,请你拟写一个发言提纲。(6分)答:①作者体会到这句话蕴含了孔子失望的心情;②孔子希望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③孔子的理想是想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每点2分)[解析]在听到乡绅的“牢骚”后,作者体会到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时的失望的心情。孔子认为审理诉讼案件的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而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朴,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据此可以从孔子说话时的神气,如孔子话中的情绪、希望,以及孔子话中的含意等方面作答。二、整本书与现代文阅读命题结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19分)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21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想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比农村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到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也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解析]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理解有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是“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B.“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理解有误。“基层人口流动”并不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因果倒置。因为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故选D。4.结合材料一和《乡土中国》的内容,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相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而采用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C.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解析]“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解说有误。这不是乡土社会的特征,而是要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解体之后才能实现。故选D。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B.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秩序已纳入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解析]“乡村环境美化起来……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说法绝对。“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只是“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条件之一。故选C。6.材料一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4分)答:①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社会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1分)②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社会的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乡村内生秩序逐渐解体;(2分)③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观念逐渐淡化。(1分)[解析]由第3段“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可得出第①点。由第3段“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以及第5段“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可得出第②点。由第4段“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可得出第③点。7.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6分)答:材料三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