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1_第1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1_第2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1_第3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1_第4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水平测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时候,晨光熹微,家人还在酣睡,我们悄然起身,猫身蹑脚,仔细谛听,锁定目标,果断出手,一只振翅欲跳的蟋蟀已被我捏住。夕光xuàn()丽,炊烟袅娜,秋收后的泥土极其酥松。蟋蟀唧的一声,从这边小洞迅捷窜出,一个有力的弹跳,又钻进那边小洞藏nì()起来。我们捂住洞口,最后,那只张须振翅、桀骜不驯的蟋蟀就被捉住了。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qiāocuànB.qiǎochuàn

C.qiāochuànD.qiǎocuàn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xuàn()丽藏nì()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7字)

为何儿童更爱吃甜食?研究表明,甜是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到味道,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先吃母乳,______,所以儿童爱吃甜食是一种本能反应。另外,众所周知,人体中一半以上的能量来自于糖,_________,能量消耗迅速,甜食中的糖分能够及时为他们补充能量。

3.古诗文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3)《蒹葭》中,用“_"__”“___"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4)《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流逶迤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共4分)

4.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文中的“他”是______,他劝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_________派。

(2)“他"成功后,可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

5.小明同学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认为其中许多人物都是“大有利于人民的人”。请结合链接材料,从朱赫来和保尔·柯察金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用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加以证明。

【链接材料】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6.级开展主题为“节约珍惜"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读材料】珍惜粮食是传统美德,减少食物浪费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晓兰搜集了下面的消息片段,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要点。30字左右。

加强青少年勤俭节约教育很有必要,“孩子培养好,能影响上下五代人。”勤俭节约的理念一旦被孩子接受,他会反过来影响他的父母长辈,成为父母的“老师”,长大后,他也会这样要求他的后代。

不只要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要有切身体会。当孩子们走上田埂地头,到麦场收过麦子,种过稻子,有过汗流浃背的过程,体验过稻草的毛刺刺进皮肤,才会真的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2)【说图画】民以食为天,粮以俭为先,学生要主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华明同学下载两幅宣传图,准备张贴在学校餐厅。请你选择一幅,简要介绍画面寓意,并推荐贴在何处合适。

(3)【写跟帖】时时处处,人人都要有“减少浪费,人人有责"的观念。亮亮同学在班级微信群发起“我看节约”的班级群聊,请你根据示例提示,写一句话跟帖。

示例:节约光荣是传统,浪费可耻见素质。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①那年头,我五岁半。

②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③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④很想再看一次。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洋洋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⑤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着磨:“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平日里最疼我的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等洗完衣服,头也不回地径自走了。我仍不死心。

⑥午后,又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⑦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⑧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好无奈。

⑨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⑩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携幼进京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看戏时我热泪盈眶——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

(选自2023年2月24日《光明日报》15版,作者:卞毓方,有删改)

7.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讲述故事和情感变化。

(1)五岁半时,祖父带我看京戏《失空斩》,我感觉玄妙神秘。

(2)

(3)某日午后,去西南门看戏,木门缝隙却被挡住了,我很无奈。

(4)

(5)半个世纪后,我再次去老剧场看戏,我热泪盈眶。

8.文章第⑧段是怎样表现“我”对看戏的渴望?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9.文章第段看似啰嗦实则颇具匠心,请你从在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10.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二)(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揭开太阳经久不息发光发热的奥秘

①太阳给地球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能源。据计算,太阳每秒钟发出的能量相当于1.3亿亿吨标准煤燃烧的能量。地球每天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全世界一年所消耗的总能量的200倍。太阳发光放热已经持续了约45亿年。

②也许有人会问,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能长期发光而经久不衰呢?

③美国科学家贝特等人终于在1938年揭开了太阳发光的秘密。原来,太阳的巨大能量由氢而来,但不是氢和氧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而是氢原子核在高温、高速运动条件下聚合产生的核反应放出的。也就是说,太阳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原子核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热核聚变反应。

④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着这种热核聚变反应,犹如连续发生氢弹爆炸一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之大,相当于1秒钟内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仅为两万吨及)。太阳释放的能量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核聚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一般化学反应(如煤或天然气燃烧)释放出能量的百万倍。例如,用氢通过核聚变反应合成4克氦所放出的热量,就同燃烧12吨优质煤得到的热量相当。而太阳主要是由氢气组成的,其体积又特别巨大,在它的“肚子"里可以容纳130万个地球。由此可知,太阳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能量!这也正是太阳能经久不衰地发光放热的秘密所在。

(作者:崔金泰。刊载于2023.6.21,有删改)

【文本二】

①日地之间的太空。冷到不行。而无数的太阳光穿越过了真空的宇宙,照到地球时,却能变得很热,这是为什么呢?

②太阳光,其实质是电磁波,如果从广义上来解释它的话,其实就是“来自太阳所有频谱的电磁辐射”。其中包含有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这里面的可见光属于短波。我们的空气当中富含着大量的分子,其密度也是远远高于宇宙的。所以,太阳的热辐射,也就是“太阳光”,它在照到地球上时,就会让这些分子的运动频率加快,然后转化成更多的热能。

③太空的真空环境对于地球能吸收到大量的热辐射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说日地之间的太空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和地球上一样密度很高,那么太阳光在穿过日地之间的过程当中,就会被大量地吸收,最终抵达地球的可能就所剩无几了。恰好是太空当中的环境,使得太阳光在传递的过程当中,被“吞掉”的微乎其微,给了我们地球更多吸收转化的机会。

④所以,能够看出来,温度的产生实际上与所处环境的粒子密度是息息相关的。当然,太阳作为发出辐射的“热源”,其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二者缺一不可。地球上面的各个“圈层”,都能使进入的太阳光变得充分转化为热能。在夜晚时,还能锁住部分“热量”,使气温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刊载于2022.2.1,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太阳能量巨大、长期发光而不衰的特点。

B.文本二第③段的加点词“关键”说明太空的真空环境对地球吸收到大量热辐射非常重要。

C.太阳发出的光经太空的真空环境传递到地球,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能量损失。

D.文本一第②段和文本二第①段都用问句引出说明内容,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2.日地之间的太空非常寒冷,但太阳光穿过太空照到地球为何会变热?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13.文本一、二均是围绕太阳的能量进行说明,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14.右边单元目录中文章都属于事理说明文,小豫想要将以上两个文本归类在其中,请你从文本特点的角度简要阐述他这样归类的原因。

单元目录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俱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羣①鹿,引弓将射之。有一麝②所趋险绝,削壁奇峰,峰顶一巨石,石有穴焉。了无登路,攀葛乃得至。进入石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旷,邑屋连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云:小成都。一叟呼之,如与之有旧,即要还家。有胡麻饭山羊脯甚美,食毕求归。后往寻之,不知所在。

(节选自乐史《太平寰宇记》,有改动)

【注释】①羣:同“群”。②麝:幼鹿。

1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句式方法提示解释

(1)悉如外人词语推断法:悉听尊便

(2)未果,寻病终查阅词典法:①木本植物结的果实。②实现,完成。③结局,结果。④果断。⑤终究,终于。⑥果真,当真。(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即要还家课内迁移法: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7.甲文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8.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小成都的相似之处。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9.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20.诵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时,甲生认为“悠”字需重读,乙生认为“辗转"需重读。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说明理由。

四、作文(50分)

任选一题作文。

21.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22.请以《我眼中最亮的那颗星》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水平测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时候,晨光熹微,家人还在酣睡,我们悄然起身,猫身蹑脚,仔细谛听,锁定目标,果断出手,一只振翅欲跳的蟋蟀已被我捏住。夕光xuàn()丽,炊烟袅娜,秋收后的泥土极其酥松。蟋蟀唧的一声,从这边小洞迅捷窜出,一个有力的弹跳,又钻进那边小洞藏nì()起来。我们捂住洞口,最后,那只张须振翅、桀骜不驯的蟋蟀就被捉住了。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qiāocuànB.qiǎochuàn

C.qiāochuànD.qiǎocuàn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xuàn()丽藏nì()

【答案】(1)D(2)①.绚②.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①悄然,qiǎorán,形容安静而无声;

②窜出,cuànchū,突然冲出来,一般指小动物;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绚丽,xuànlì,耀眼而华丽。

藏匿,cángnì,隐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7字)

为何儿童更爱吃甜食?研究表明,甜是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味道,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先吃母乳,______,所以儿童爱吃甜食是一种本能反应。另外,众所周知,人体中一半以上的能量来自于糖,_________,能量消耗迅速,甜食中的糖分能够及时为他们补充能量。

【答案】①.而母乳就是甜的②.儿童活泼好动

【解析】

【详解】查根据语境补充句子。注意结合内容和语境进行补写,注意字数要求。

第一空,结合“为何儿童更爱吃甜食?研究表明,甜是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味道,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先吃母乳,……所以儿童爱吃甜食是一种本能反应”的内容,由“甜是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味道,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先吃母乳"可推测出,母乳的味道是甜的,所以“儿童爱吃甜食是一种本能反应”。据此可补写为:而母乳就是甜的;

第二空,结合“众所周知,人体中一半以上的能量来自于糖,……能量消耗迅速,甜食中的糖分能够及时为他们补充能量"的内容,由“人体中一半以上的能量来自于糖”“甜食中的糖分能够及时为他们补充能量"可推测出,儿童因为活泼好动,所以能量消耗迅速。据此可补写为:儿童活泼好动。

3.古诗文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3)《蒹葭》中,用“_”“__"___”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4)《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流逶迤曲折、时隐时现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天涯若比邻②.欲济无舟楫③.端居耻圣明④.道阻且长⑤.道阻且跻⑥.道阻且右⑦.斗折蛇行⑧.明灭可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易错字:涯、楫、跻、折、见。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共4分)

4.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文中的“他"是______,他劝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_________派。

(2)“他”成功后,可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

【答案】(1)①.苏秦②.合纵

(2)当时各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外交办得好,就能避免战祸;即使不得不战,也能通过外交与别国联盟。而担任外交任务的,就是像苏秦一样的游说之士。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语段“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等内容可知,文中的“他”为苏秦,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是合纵派的代表。他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苏秦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受各国君主重视的原因分析,可从当时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当时诸侯国并立,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兼并土地,随时可能爆发战净,这时候就亟需像苏秦、张仪这样的游说之士,在国与国之间游说、互通外交,若外交处理得好,就能避免战净,即使最后不得不战,有苏秦这样的游说之士,可以通过外交与其他国家结盟,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增强自己的实力。而这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需要苏秦这样的游说之士,因此他们能得到各国君注的重视。

5.小明同学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认为其中许多人物都是“大有利于人民的人"。请结合链接材料,从朱赫来和保尔·柯察金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用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加以证明。

【链接材料】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答案】示例一:我选朱赫来。为粉碎残余匪帮的暴动阴谋,朱赫来不顾惜身体,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危急时刻,他负责指挥两个共产主义大队,制止了匪帮预谋的暴动,保护了革命胜利果实。因此朱赫来是“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示例二:我选保尔·柯察金。为了让成千上万的居民免受严寒的侵袭,保障过冬木材的供应,在修筑通到伐木场的铁路时,保尔面对恶劣的天气、疾病和匪兵的偷袭等各种考验,以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工作,最后病倒在筑路的岗位上。可见保尔·柯察金是一位“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赏析。根据题干信息,“大有利于人民的人”的意思是对社会有贡献,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具体人物的相关情节来回答即可。

朱赫来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角色,他是水兵、布尔什维克的地下工作者、省肃反委员会主席和军区特勤部副部长。他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对保尔·柯察金的思想与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保尔·柯察金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所著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中描画出来的拥有坚定意志的青年革命战士的。他的“勇敢,相信自己的力量,并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精神,曾经教育了无数的中国革命青年。1957年同名电影《保尔·柯察金》根据小说改编播出。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乌克兰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十分贫苦。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直到哥哥工作之后,才有所改善。是一位坚韧优秀的爱国青年、革命战士。

示例一:我选朱赫来。朱赫来是一个坚强、勇敢、机智的布尔什维克,他对革命事业有着不懈的坚持和强大的信念,他大方无私,帮助革命新人,在保尔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朱赫来都会及时地出现,他给保尔讲布尔什维克的故事,教保尔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

示例二:我选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受朱赫来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一次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但他却始终为了解放全人类这一伟大理想而坚持奋斗。而后他还经历了三次死里逃生,最后他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写就了《暴风雨中所诞生的》一书,坚持走在革命道路上。他这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是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6.级开展主题为“节约珍惜"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读材料】珍惜粮食是传统美德,减少食物浪费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晓兰搜集了下面的消息片段,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要点。30字左右。

加强青少年勤俭节约教育很有必要,“孩子培养好,能影响上下五代人。”勤俭节约的理念一旦被孩子接受,他会反过来影响他的父母长辈,成为父母的“老师”,长大后,他也会这样要求他的后代。

不只要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要有切身体会。当孩子们走上田埂地头,到麦场收过麦子,种过稻子,有过汗流浃背的过程,体验过稻草的毛刺刺进皮肤,才会真的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2)【说图画】民以食为天,粮以俭为先,学生要主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华明同学下载两幅宣传图,准备张贴在学校餐厅。请你选择一幅,简要介绍画面寓意,并推荐贴在何处合适。

(3)【写跟帖】时时处处,人人都要有“减少浪费,人人有责"的观念。亮亮同学在班级微信群发起“我看节约”的班级群聊,请你根据示例提示,写一句话跟帖。

示例:节约光荣是传统,浪费可耻见素质。

【答案】(1)示例:要加强青少年勤俭节约教育,孩子体验种粮的艰辛,才知道珍惜粮食。

(2)示例一:图一上面写有“一滴汗一粒粮”,中间烈日下三人锄禾,汗珠滴落到下面的饭碗中,寓意汗水换来粮食,来之不易。适合张贴在餐厅门口或餐桌等处,提醒学生不要浪费食物。

示例二:图二以麦穗为背景,手捧麦穗、食品拼盘、一碗米饭、空碗筷子四幅图,分别写有“珍惜”“均衡"节约”“光盘"。提醒学生不浪费不挑食,适合张贴在打饭窗口、餐桌等处。

(3)示例一:绿色生活心体验,反对浪费我当先。

示例二: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示例三:点滴小事,节能全靠你我他,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要点的概括。

抓住材料关键词和内容,简要概括要点。可以根据“加强青少年勤俭节约教育很有必要”“要有切身体会"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等关键词句概括为:要加强青少年勤俭节约教育,让其体验种粮的艰辛,才知道珍惜粮食。注意30字左右。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要先读画面组成要素,思考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图一注意文字、画面主体、人物、寓意。图二是四幅图,为了语言简洁,把画面和文字用“分别对应写有"联结。根据两幅图特点寓意,分析张贴的适合位置。

图一从上到下分别是汉字“一滴汗一粒粮”;烈日当空,三人在田中辛苦劳作;三人的汗水滴落到下面的饭碗中。寓意是:粮食来之不易,均是辛苦(汗水)得来。适合张贴在餐厅门口或餐桌等处,提醒学生不要浪费食物。

图二以麦穗为背景,从左到右,分别手捧麦穗,其上方写有“珍惜";食品拼盘,其上方写有“均衡”;一碗米饭,其上方写有“节约";空碗筷子,去上方写有“光盘”。提醒学生不浪费不挑食,适合张贴在打饭窗口、餐桌等处。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紧扣要求中的关键词,结合例句进行跟帖。注意不仅仅是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食物食品,可以涉及其他方面。比如:“不挑食、不偏食、不乱扔、乱倒食物"勤俭节约福之路,铺张浪费祸之门”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①那年头,我五岁半。

②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③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④很想再看一次。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洋洋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⑤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着磨:“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平日里最疼我的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等洗完衣服,头也不回地径自走了。我仍不死心。

⑥午后,又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⑦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⑧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好无奈。

⑨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⑩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携幼进京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看戏时我热泪盈眶——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

(选自2023年2月24日《光明日报》15版,作者:卞毓方,有删改)

7.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讲述的故事和情感变化。

(1)五岁半时,祖父带我看京戏《失空斩》,我感觉玄妙神秘。

(2)

(3)某日午后,去西南门看戏,木门缝隙却被挡住了,我很无奈。

(4)

(5)半个世纪后,我再次去老剧场看戏,我热泪盈眶。

8.文章第⑧段是怎样表现“我”对看戏的渴望?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9.文章第段看似啰嗦实则颇具匠心,请你从在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10.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答案】7.(2)五岁半时(某日午前),想再看一次戏磨母亲要钱买票未果,我仍然不死心。

(4)中秋节下午,我又从门缝里看了完整的淮戏《秦香莲》,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

8.(1)通过大孩子占领门缝而“我"干站,对比中表现“我”对看戏的渴望;(2)“我"让大孩子讲,以及大孩子口中的四个“好看”进一步激发“我"对看戏的渴望;(3)运用了动作描写,先后运用“垫”“站"闭”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我透过门缝看戏的不易,我对看戏的渴望、迫切。

9.第段内容上:完整介绍了所看戏剧《秦香莲》的内容,表现看完戏后难以抑制的得意与满足;暗含着戏剧对“我"是非善恶的精神启蒙;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10.(1)表达“我”对童年看戏生活的眷恋和怀念;(2)门缝看戏丰富“我"的经历,启蒙“我”的精神;(3)肯定戏剧对地方文化的塑造与影响;(4)表达“我"对地方戏剧的热爱;(5)引发人们对地方戏剧的关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和信息的筛选。首先需要通读文段,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再按顺序进行概括。通过审题,由题目已给的示例可以看出答案的结构是“时间+主要事件+情感变化”,定位所给示例的所在位置,按顺序总结讲述的故事和情感变化即可。

第一空,第①-③段写的是五岁半时,祖父带“我"看京戏《失空斩》,感觉玄妙神秘;

第二空,阅读④-⑤段,由第⑤段“是日午前”“我站在后面哼着磨:‘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平日里最疼我的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我仍不死心”,可概括为:五岁半时(某日午前),想再看一次戏磨母亲要钱买票,没要到,我仍然不死心;

第三空,第⑥-⑧段写“我”某日午后去剧场西南门看戏,好不容易用砖垫好,木门缝隙却被挡住了,我很无奈;

第四空,阅读⑨-段,从第⑨段“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第段“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第段“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可概括为:中秋节下午,我又从门缝里看了完整的淮戏《秦香莲》,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

第五空,第段写半个世纪后,我还乡,去探望那座老剧场,看戏时我热泪盈眶。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⑦段“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与⑧段“只得在一旁干站”可知,大孩子占领门眼和“我"干站着形成对比;联系前文④段“很想再看一次”“我仍不死心"等内容分析,表达了“我”对看戏的渴望。

根据⑧段“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可知,大孩子的话更进一步激发了我看戏的渴望。

根据⑧段“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可知,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先后运用“垫"站”“闭"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我透过门缝看戏的不易,表达了我对看戏的渴望、迫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间段的段落作用。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中间段在内容上的主要作用有: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表达某种感情;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为后文做铺垫。

内容上:(1)第段中,“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携幼进京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这几句完整介绍了我中秋节从门缝里所看戏剧《秦香莲》的内容;结合“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分析,现在“我”终于如愿以偿,终于在剧场看到了戏剧,表现看完戏后难以抑制的得意与满足。(2)作者通过讲述剧情中“陈世美忘恩负义"包大人主持正义”“包拯铁面无私”,暗含着所看戏剧对“我”是非善恶的精神启蒙。

结构上:承接上文,写中秋节在剧场终于看到了戏剧;联系段“看戏时我热泪盈眶——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可知,引出下文的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看戏生活的眷恋及对故乡的怀念。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首先要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抓住要点,再加以分析。

文章围绕“在门缝里看戏”展开,回忆幼时看戏的情景。结合第段分析,半个世纪后“我"再度看戏时,“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表达“我"对童年看戏生活的眷恋和怀念;结合段“我”从门缝里看了完整的《秦香莲》,叙述剧情中说陈世美“忘恩负义”,包大人”主持正义"铁面无私”,表现了在门缝里看戏不仅丰富了“我"的经历,还带给“我”是非善恶的精神启蒙;结合⑧段“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可知,没有看戏的位置“我”也要站着等待,然后段写“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可见“我"看完戏后的愉悦心情,表达了“我”对地方戏剧的热爱;文章尾段“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肯定戏剧对地方文化的塑造与影响,引起读者思考,引发人们对地方戏剧的关注。

(二)(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揭开太阳经久不息发光发热的奥秘

①太阳给地球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能源。据计算,太阳每秒钟发出的能量相当于1.3亿亿吨标准煤燃烧的能量。地球每天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全世界一年所消耗的总能量的200倍。太阳发光放热已经持续了约45亿年。

②也许有人会问,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能长期发光而经久不衰呢?

③美国科学家贝特等人终于在1938年揭开了太阳发光的秘密。原来,太阳的巨大能量由氢而来,但不是氢和氧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而是氢原子核在高温、高速运动条件下聚合产生的核反应放出的。也就是说,太阳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原子核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热核聚变反应。

④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着这种热核聚变反应,犹如连续发生氢弹爆炸一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之大,相当于1秒钟内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仅为两万吨及)。太阳释放的能量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核聚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一般化学反应(如煤或天然气燃烧)释放出能量的百万倍。例如,用氢通过核聚变反应合成4克氦所放出的热量,就同燃烧12吨优质煤得到的热量相当。而太阳主要是由氢气组成的,其体积又特别巨大,在它的“肚子”里可以容纳130万个地球。由此可知,太阳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能量!这也正是太阳能经久不衰地发光放热的秘密所在。

(作者:崔金泰。刊载于2023.6.21,有删改)

【文本二】

①日地之间的太空。冷到不行。而无数的太阳光穿越过了真空的宇宙,照到地球时,却能变得很热,这是为什么呢?

②太阳光,其实质是电磁波,如果从广义上来解释它的话,其实就是“来自太阳所有频谱的电磁辐射"。其中包含有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这里面的可见光属于短波。我们的空气当中富含着大量的分子,其密度也是远远高于宇宙的。所以,太阳的热辐射,也就是“太阳光”,它在照到地球上时,就会让这些分子的运动频率加快,然后转化成更多的热能。

③太空的真空环境对于地球能吸收到大量的热辐射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说日地之间的太空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和地球上一样密度很高,那么太阳光在穿过日地之间的过程当中,就会被大量地吸收,最终抵达地球的可能就所剩无几了。恰好是太空当中的环境,使得太阳光在传递的过程当中,被“吞掉"的微乎其微,给了我们地球更多吸收转化的机会。

④所以,能够看出来,温度的产生实际上与所处环境的粒子密度是息息相关的。当然,太阳作为发出辐射的“热源”,其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二者缺一不可。地球上面的各个“圈层”,都能使进入的太阳光变得充分转化为热能。在夜晚时,还能锁住部分“热量”,使气温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刊载于2022.2.1,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太阳能量巨大、长期发光而不衰的特点。

B.文本二第③段的加点词“关键"说明太空的真空环境对地球吸收到大量热辐射非常重要。

C.太阳发出的光经太空的真空环境传递到地球,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能量损失。

D.文本一第②段和文本二第①段都用问句引出说明内容,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2.日地之间的太空非常寒冷,但太阳光穿过太空照到地球为何会变热?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13.文本一、二均是围绕太阳的能量进行说明,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14.右边单元目录中文章都属于事理说明文,小豫想要将以上两个文本归类在其中,请你从文本特点的角度简要阐述他这样归类的原因。

单元目录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答案】11.C12.①因为太阳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能量:②“太阳光”的实质是电磁波,在太阳的热辐射照到地球上时,会加快空气分子的运动频率,进而转化为更多的热能;③地球上面的各个“圈层"都能使太阳光转化为热能;④各个“圈层”在夜晚时能锁住部分“热量”,使气温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13.①文本一主要说明了太阳的巨大能量的来源和太阳能经久不衰地发光放热的奥秘;②文本二主要说明了太阳光照到地球后是如何转化为热量,维持地球的温度。

14.示例:以上两个文本说明对象比较抽象,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不同角度对“太阳的光和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说明,主要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符合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所以将其归类其中是合理的。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

C.结合文本二第③段中“恰好是太空当中的环境使得太阳光在传递的过程当中,被‘吞掉’的微乎其微,给了我们地球更多吸收转化的机会”可知,C项中“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能量损失"理解不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本一第④段“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着这种热核聚变反应,犹如连续发生氢弹爆炸一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概括得出:太阳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能量;

根据文本二第②段“太阳光,其实质是电磁波……所以,太阳的热辐射,也就是‘太阳光’,它在照到地球上时,就会让这些分子的运动频率加快,然后转化成更多的热能"可以概括得出:“太阳光”的实质是电磁波,在太阳的热辐射照到地球上时,会加快空气分子的运动频率,进而转化为更多的热能;

根据文本二第④段“地球上面的各个‘圈层’,都能使进入的太阳光变得充分转化为热能。在夜晚时,还能锁住部分‘热量’,使气温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可以概括得出:地球上面的各个“圈层”都能使太阳光转化为热能;各个“圈层"在夜晚时能锁住部分“热量”,使气温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

根据文本一第②段“也许有人会问,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能长期发光而经久不衰呢?"第④段“由此可知,太阳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能量!这也正是太阳能经久不衰地发光放热的秘密所在”可知,文本一主要说明了太阳的巨大能量的来源和太阳能经久不衰地发光放热的奥秘;

根据文本二第①段“日地之间的太空。冷到不行。而无数的太阳光穿越过了真空的宇宙,照到地球时,却能变得很热,这是为什么呢?"可知,这里提出了太阳光照到地球后是如何转化为热量,维持地球的温度的问题,而下文②③④段则从三个方面解释了原因,因此文本二主要说明了太阳光照到地球后是如何转化为热量,维持地球的温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文体特点的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文中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一篇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另一篇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行星撞击。这两篇都是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理。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介绍大雁的一些生活习性,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文本一说明了太阳的巨大能量的来源和太阳能经久不衰地发光放热的奥秘,说明对象比较抽象;文本二主要说明了太阳光照到地球后是如何转化为热量,维持地球的温度。也是重在介绍事物内在的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符合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所以和以上三篇文章归入一个单元还是比较合适的。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俱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羣①鹿,引弓将射之。有一麝②所趋险绝,削壁奇峰,峰顶一巨石,石有穴焉。了无登路,攀葛乃得至。进入石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旷,邑屋连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云:小成都。一叟呼之,如与之有旧,即要还家。有胡麻饭山羊脯甚美,食毕求归。后往寻之,不知所在。

(节选自乐史《太平寰宇记》,有改动)

【注释】①羣:同“群”。②麝:幼鹿。

1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文言句式方法提示解释

(1)悉如外人词语推断法:悉听尊便

(2)未果,寻病终查阅词典法:①木本植物结的果实。②实现,完成。③结局,结果。④果断。⑤终究,终于。⑥果真,当真。(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即要还家课内迁移法: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7.甲文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8.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小成都的相似之处。

【答案】15.(1)全,都(2)②(3)同“邀”邀请

16.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7.①“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

18.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道路通达;③村民待客热情,民风淳朴;④无法再找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悉如外人”句意: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根据词语推断法,悉听尊便:所有事情都完全按照对方的意思去办。悉:全,都。

(2)“未果,寻病终"句意: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根据查阅词典法,果:实现,完成。故选②。

(3)“即要还家”句意就邀请他回家。根据课内迁移法,便要还家:这里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云:说。避:躲避。乱:战乱。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时间词语的作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意思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渔人的职业,作为故事的发端,引出后文渔人所见的奇异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经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时间及来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战乱),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与物产丰富,生活恬静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从秦时进入桃花源过了多久,说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时间长,与世隔绝,生活和美,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和乙文“削壁奇峰峰顶一巨石,石有穴焉。了无登路,攀葛乃得至。进入石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旷"可知,桃花源和小成都地处位置都被山水阻隔,很难发现和进入;

结合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邑屋连接,阡陌周通"可知,桃花源和小成都内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齐,道路通达;

结合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乙“一叟呼之,如与之有旧,即要还家,有胡麻饭山羊脯甚美,食毕求归"可知,桃花源人和小成都人都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宋元嘉九年,有一个砍柴人在山的左面看见一群鹿,拉弓将要射它。有一只幼鹿所到的地方险要,峭壁顶峰有一块巨石,石头有洞穴。前面没有登上去的路,攀登着草藤才得以进去。进入石洞,走了几十步,就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房屋相连,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问这是哪里?有人回答说:这是小成都。一个老头呼叫他,好像和他是老朋友,就邀请他回家,幼胡麻饭山羊脯等很美味,吃完寻求回去的路。之后前往寻找这个地方,不知在何处。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9.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20.诵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时,甲生认为“悠"字需重读,乙生认为“辗转”需重读。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说明理由。

【答案】19.此诗在艺术上巧妙的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以水鸟相向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富。(意思对即可)

20.示例一:我同意甲生的看法。“悠"指忧思的样子,“悠”字反复使用,加重了感彩,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男子的相思之苦,所以应该重读。

示例二:我同意乙生的看法。“辗转"以双声叠韵词进行细节描写,形象生动的表现了男子因相思而夜不能寐的极其不平静的内心,所以我认为“辗转”应该重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描绘雌雄关雎鸟在河洲上,互相鸣和,融洽和谐的景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依据诗意可知,这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巧妙地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以同意甲生的说法,悠,忧思的样子。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字反复运用,加重了感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子对于心中的女子苦苦追求,却求而不得,只得日日思念,辗转难眠。“悠"字集中表现了男子的相思之苦。故应重读。可以同意乙生的说法。辗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这是对男子的细节描写,男子因为追求淑女却求而不得,内心痛苦,所以才难以入睡,所以“辗转”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子追求女子,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故应重读。

四、作文(50分)

任选一题作文。

21.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答案】范文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每翻开《傅雷家书》,我的心中总会掀起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情:对“家书"的喜欢,对傅雷学生的缅怀和尊崇。它是惟逐一部让我读后淆然泪下的书。读罢,我的心中百感交集,但在我心中址强烈的情感是—感谢,由于它让我懂得了如何成为真正的“人”,让我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