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企业集团_第1页
中国近代的企业集团_第2页
中国近代的企业集团_第3页
中国近代的企业集团_第4页
中国近代的企业集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近代中国企业集团的产生与开展一、“企业集团”的定义:以拥有一定地位或资金的人物为核心,建立起一系列以资金为主要联系纽带,在原料供给、产品销售等方面互相联系,进行某种行业或多种行业生产或经营的企业。〔朱以青“论近代中国企业集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3期。二、企业集团的特征1、开展特征〔1〕从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民营企业集团的草创时期。〔2〕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21年是民营企业集团开展的“黄金时期”。〔3〕从1922—1937年是民营企业集团的曲折开展时期。从1922年至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几年间,民营企业集团中除大生集团和周学熙集团衰败外,其他都获得了开展,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到达顶峰。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各个民营企业集团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结束了自己的开展时期,开始走向衰败。三、企业集团在中国企业开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提高了中国近代企业的规模经营水平〔1〕在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上控制市场〔2〕企业集团内部可以实行程度较高的专业化分工;〔3〕企业集团的大规模经营可以节省相当的管理费、营业费,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2、提高了中国近代企业的技术水平;3、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四、近代中国资本集团的几种类型1、“官督商办”类型〔盛宣怀集团〕2、民族资本企业集团类型:如周学煦、张謇、荣家企业、刘鸿生企业集团、永安集团、民生集团等3、国家资本类型企业集团:资源委员会〔1932年11月成立,初叫“国防设计委员会”,后开展为拥有数百家大中型企业,近30万员工的庞大机构。中国近代石油、金属矿开采和冶炼、钢铁、电力、煤炭、机械等行业中绝大局部在其掌握之中。〔可参见《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建设银公司、地方省市办的企业公司4、抗战时期沦陷区出现的“企业公司”,〔参见黄汉民《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兴起与蜕变》,载《学术月刊》1994年10期〕有新亚集团、久安集团、永安集团、国货集团、中法集团等五大集团六大体系等5、抗战后的中国纺织建设集团、扬子建业公司等典型民间资本集团举例①大生资本企业集团:以大生纱厂〔设在南通〕、大生二厂〔设在崇明〕等棉纺织企业为根底的大生企业集团,由张謇等人创办。其开展历史较早,在1910年时已拥有包括纺织、农垦、航运、食品加工、机械等行业在内的10多家企业,近300万两资产,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民国初年继续开展,到1921年又建成大生三厂〔设在海门〕,有40多家企业,所控制的资金总额总计2480余万两,各纺织厂拥有纱锭16万枚,布机1300余台。[1]但是,该集团1925年因负债过重,大生纱厂1925年被债主上海银团接管。

[1]《大生系统企业史》,第204~208页。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立的荣氏企业集团1、其横跨棉纺织业和面粉工业两大行业,又分申新纺织和茂、福新面粉两大工业系统。申新纺织公司1915年在上海创立,通过租办和收买方式兼并其他企业,至1936年已拥有9家纱厂,纱机57万锭,布机5304台,资产总值达8555万元,势力扩展到无锡、汉口等地,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棉纺织工业企业集团。茂、福新面粉工业系统始于1903年无锡茂新面粉厂。荣宗敬兄弟在经营粉厂过程中,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本钱,不断改进生产设备,并招股增资,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荣氏兄弟又与他人合伙,在上海筹建福新面粉厂。其后,茂新、福新两系统都通过租办和收买其他厂等方式不断扩张。2、到20年代,茂新、福新系统已有12家厂,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共拥有粉磨301部,日生产面粉能力为76000袋,占全国民族资本粉厂生产能力31.4%,占全国粉厂〔包括外商在华粉厂〕生产能力23.4%。30年代日产面粉能力仍占关内面粉工业的三分之一左右。[1]荣氏集团有效地利用了近代中国初步形成的资本市场,在扩建、租办、收买、经营中大量借债,以负债经营方式扩大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荣家企业的经营特征1、无限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权力高度集中于总经理荣宗敬一人之手,各厂经理、厂长只对本厂的生产制造业务向总经理负责,而在原材料的采购、供给、产品销售,资金周转及人事安排等方面,都由总公司集中管理,统筹规划。2、在棉纺织工业和面粉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质量较好,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和“人钟”牌棉纱是20年代初中国机制面数值上海交易所的标准交易商品。3、重视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引进。③周学熙资本集团以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周学熙所控制的工商金融资本为纽带组成。周学熙在天津、北京、唐山、秦皇岛、青岛和河南卫辉建立滦州煤矿、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及天津、青岛、卫辉华新纱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及中国实业银行,都属集团关系企业。其中,启新洋灰股份经1910、1921、1932年一再扩建,逐步成为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大型水泥厂,曾一度垄断国内水泥市场。华新纺织公司由周学熙、杨寿枬等人于1919年在天津创办,先后在天津、青岛、唐山、河南卫辉等地开设纱厂,1922年时共有纱机10.8万锭,成为北方一大棉纺集团。周学熙资本集团的经营特征1、在财政上,周学熙创业伊此,就以“官领商办”的形式获得政府大量股本支持。2、政府给予企业本身种种特权,如垄断权、税收及销售的优惠政策等。3、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和利润再投资。在经济效益上,周学熙历来就有“多积累,少分配”、以丰补歉的指导思想,因此,周学熙常常采取少分红或不分红的手段使固定资产不断增值。4、注意更新设备、改进技术,开拓市场。5、集团注重各公司之间的联系,并成立专门的辅助机构支持实业的开展,如“中国实业银行”等。④裕大华棉纺织企业集团由徐荣廷、苏汰余等人在1913年租办原官办湖北布、纱、丝、麻四局根底上创办。1919年先创办武昌裕华纱厂,1922年继设石家庄大兴纱厂,20年代末时已拥有纱机6.7万锭,布机近900台;1932年在湖北大冶设立利华煤矿公司,1936年又创办西安大华纱厂。到1936年底,已拥有纱机8.55万锭,布机1324台,资产总值达970万元,[1]成为雄踞华中的民营企业集团。

[1]《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页。裕大华棉纺织企业集团经营特征1、领导核心团结稳定:第一代领导人徐荣廷、第二代领导人是苏汰余、第三代领导人是黄师让。2、经营方针稳健〔1〕量力而行;〔2〕注重产品质量;〔3〕利用雄厚资本大量购储廉价原棉;〔4〕控制分配,保持雄厚资力3、注重吸收人才,重视技术改造⑤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由郭乐兄弟集聚侨资,1922年在上海创办。后来不断开展,到1936年已有5个棉纺织厂,1个印染厂,1个发电厂,1个大仓库,1个打包厂和1个正在兴建中的机器厂,有纱机25.6万锭,布机1542台,线锭31904枚,印染机244台,[1]成为规模仅次于申新的棉纺织资本集团,并初具纺织印染全能企业规模。

[1]《永安纺织印染公司》,中华书局1964年,第134~139页。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的经营特征1、永安企业集团是由许多联号企业组成的,联号企业之间的盯互支持、连动开展成为该集团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特点。而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又是通过联号资金的运用实现的。联号资金的构成:一、以香港和上海的永安百货公司为主,用于联号企业之间往来调拨的商业资本;二是以商业信用为根底,通过港、沪两地永安百货公司及其银业部、永安水火和人寿两个保险公司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而形成的金融资金。2、郭氏家族在各联号企业中的私人投资比例都很小,他们除了抓董事会人选和企业的管理实权外,主要通过联号企业的相互投资来控制多数的股权。除了相互投资外,各联号企业之间还相互提供营运资本,这是郭氏家族利用联号资金控制整个集团的另一个方法。联号资金的调拨灵活、方便,本钱较低,条件优惠。⑹刘鸿生企业集团由原开滦煤矿买办刘鸿生创办,是包括鸿生火柴厂、上海水泥厂、章华毛绒纺织厂、中华煤球公司、华丰搪瓷公司、大华保险公司、华东煤矿公司、中国企业银行在内的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集团。1930年,刘鸿生主持将鸿生火柴厂与上海浦东荧昌火柴公司、南汇中华火柴公司合并为大中华火柴公司。1931年大中华火柴公司又并九江裕生厂、汉口燮昌厂,后又收买扬州耀扬火柴厂,承租了芜湖大昌火柴厂,并进杭州光华火柴厂,规模不断扩大。1936年又成立以大中华火柴公司为中心的“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这一销售联合体。刘鸿生企业集团特征1、分散投资2、集中管理:中国企业经营股份⑺永久黄集团由范旭东创办,是包括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黄海化学社在内的生产科研一体化企业集团。1915年,范旭东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后开展为久大盐业公司〕。1917年,范旭东聘任化学家侯德榜为总工程师,在天津创办永利制碱公司,打破了中国碱类市场长期被外人垄断的局面。范旭东又于1922年在塘沽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除为久大、永利两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外,还从事理论研究和资源调查,对盐卤、轻金属、肥料、细菌学等方面的研究皆有成就。范旭东于1924年在青岛创办永裕盐业公司,于1933年在江苏大浦建立久大分厂。随着国内工业、文教事业及其它建设事业的开展,对酸类产品的需求增加,1934年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改组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并在南京筹建永利硫酸铵厂成功。这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大型化工厂,日产硫酸铵120吨,硝酸40吨。范旭东当时曾自豪地宣布:“中国根本化工的两翼——酸和碱已经成长,听凭中国化工翱翔,不再怕根本原料的恐慌了”。[1]

⑻通孚丰工商金融企业集团始于孙多森等于1898年在上海创办的阜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阜丰厂盈利率到达顶峰,同时也将势力扩展到山东济宁、河南新乡等地,创办了济丰、通丰两个分厂。1922年后,洋粉输入大增,国产粉销路锐减,不少中小面粉厂相继倒闭,而阜丰面粉工业系统凭借稳固的根底和优质产品的信誉,仍然获得较好的盈利,并屡次吞并其他厂,到1936年已在上海、济宁、新乡、无锡等地拥有8家厂,和日产5.15万包的生产能力,已占全国华商粉厂的11.4%。[1]阜丰厂还抽资创办通惠实业公司、中孚银行、通益精盐公司等其他企业,开展为跨行业的通孚丰企业集团。

[1]上海市粮食局等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第109、201页。民族资本积极扩充规模的动因认识到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经济利益。例如,“火柴大王”刘鸿生总结了与瑞典火柴业主进行商战的经验,指出:“吾国火柴业在瑞商竞争之下,风雨飘摇,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自弟发起荧昌、中华、鸿生三厂合并为大中华之后,对内渐归一致,于是对外始有占优势之望,足见合并一事,为吾火柴业今日谋自立之要图,非此即无从对外而维持其生存也。当此对外竞争剧烈之日,自应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厚植我之势力,以与外商相抗,始能立于不败之地。”[1]

[1]《刘鸿生企业史料〔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139。民族资本积极扩充规模的动因荣氏集团领导人在总结多年办厂经验时认为“纱厂至少要在三万锭以上,才有竞争力”。他们在报告中指出:“默察世界大势,知纺织一业非有多量产额缺乏与外商相颉颃,……盖产额愈多,那么进料、销货亦愈廉价;而管理、营业各费也愈节省也”,[1]已朴素地认识到规模经济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本钱和经营本钱的道理。他们认为每收买一家纱厂,就减少一个竞争对手,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荣宗敬曾说:“我能多买一只锭子,就像多得一支枪。”[2]

[1]《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页254。[2]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开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0页。民间企业集团扩张的两种根本路径1、垂直扩张: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卷烟生产领域开始,向烟草生产和收购、卷烟的推销扩展。20年代在山东坊子、河南许昌、安徽凤阳设烤烟厂,办印刷厂和包装锡纸厂。荣家企业产、供、销。张謇企业集团的农业工业结合等。2、横向扩张:刘鸿生:“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刘鸿生自20年代起,从创办经销煤炭企业开始,先后又投资设立码头堆栈和火柴、水泥、煤球。煤矿、毛纺等生产企业,还组设银行、保险等企业,合轻重工业、运输、商业、金融业于一起,在资金融通上可以起到截余补阙、互相挹注的作用。民间资本企业集团创办时期大都在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张謇企业集团之大生纱厂:1899年投产孙多鑫、孙多森通阜丰企业集团之阜丰粉厂:1898年荣家企业集团之保兴面粉厂:1901年周学熙企业集团接办之启新洋灰公司:1906年刘鸿生企业集团之义泰兴煤号:1913年范旭东永久黄集团之永大精盐公司:1914年郭乐、郭泉兄弟永安公司集团之永安百货公司:1907〔香港〕1918〔上海〕经过1912-1922年的黄金十年开展,到三十年代,大局部民间资本企业集团形成民间资本企业集团扩张的几种方式1、依靠红利滚动扩张阜丰面粉集团在抗战前除每年提取1分的股息与红利外,大局部盈利都用暗帐埋伏下来,又用提取公积的形式,不断地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阜丰面粉厂历次扩建、设备更新与资本升值以及另建新厂时,经营者都没有从外部融通资金,而是在利润中转化。该厂在1990年开办后,经过1904、1929、1932年三次以盈利来扩建,使日生产能力增长10倍,工厂规模相当于初创时期的四个厂。(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9页。)依靠红利滚动扩张荣氏兄弟经营企业,非常注重内部滚存,“申新除发股息外,一般不发红利给股东,盈余不断滚下去,用来扩大再生产;如象烧肉,老汁水永远不倒出来。”〔《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11页。〕1916年,申新一厂创办资本仅有30万元,至1921年增资达300万元,其中红利入股230万元,占77%。福新一厂创办时,荣氏兄弟与其他股东议定三年不发红利,用于扩充企业,各股东的股息红利也存厂生息,“随后一厂即按此执行,其他厂也照章办事。”〔《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13页。〕1913年,福新一厂创办时资本仅有四万元,1917年即增到15万元;同年,福新三厂开办,资本也是15万元。1913——1923年福新一厂拨付二、三、七厂的资金达390万余元,“福新系统不但在一、三厂的资本扩增中资本家并未拿出分文,就是其余各厂的开办,由于新参加的人数很少,投资额更为数极微,所以,可以说根本也是通过滚雪球的手法来实现的。”〔《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13页。〕依靠红利滚动扩张作为大资本的永纱积聚的速度,远较一般小资本的速度为快,这与永纱的规模以及经营措施不无关系。首先,在永纱利润多的年份,经营者以“各号往来”虚列负债的方式,将大量利润隐藏起来作为资本运用。如1929年以前,仅以“益记”和“郑记”两户隐藏利润66万余元,1932年曾将“益记”等分庄隐藏的利润100万元转化为资本,1933年又将80万元隐藏的利润转化为资本。其次,永纱经营者经常采取“拖延发息”和“增资代息”的方法,将大量应分配给股东的利润转化为扩大再生产资金。如1930年采取以股代息,将原始股本600万元,增加为1200万元,仅此一项,便将1927——1929年的利润积项全部转化为资本。据郭棣活说:“股东不用拿出一分一厘,仅从利润中增资,……永安纱厂成立十六年,资本扩大了三倍。”〔郭棣活《上海永安纺织公司是怎样创办起来的》,《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1辑,第11页〕通过投资合并1930年6月,刘鸿生通过控股方式,将鸿声、燮昌、中华三火柴公司合并为大中华火柴股份,此后到1934年为止,又合并九江裕生、杨州耀扬、芜湖大昌、杭州光华火柴厂等。1930-34年,民生轮船公司通过控股、折价入股和代管等方式,统一长江上游11家轮船公司。企业集团的组成企业中,兼并和租办的企业所占比重比较高这一特点在外资压迫严重的行业中反映得更为突出。如表3——1所示,前述申新等8个企业集团在抗战以前共有生产企业64个,其中兼并收买的企业有21个,另外还有租办企业3个,兼办和租办企业共24个,占集团企业总数的37.5%。事实上,兼并和租办企业的数量还要多些。如前述缫丝工业中的久成丝厂集团,在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