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下2 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1页
统编版六下2 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2页
统编版六下2 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3页
统编版六下2 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4页
统编版六下2 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下2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教学反思)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生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语文要素】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分清课文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3生字,会写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一、谈话导入

1.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有什么了解么?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播放腊八粥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及资料介绍

1.沈从文(1902—1988),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作品:《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2.知识链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学完第一课我们知道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我国喝腊八粥的传统习俗始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古人在这一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

三、预习反馈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纠正字音。(课件出示会写字)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注意:“粥”字的三部分都要写窄长,“米"的中竖要长,两个“弓”左小右大。“敖"左部横画间距均匀,右部捺伸展;四点底的第一点为左点。“褐”字左部是“衤”,左伸右缩;右部上窄下宽,右下略向左斜。)

4.全班齐读生词。(课件出示)

腊八粥感觉沸腾何况搅和资格可靠罢了猜想猜想肿胀惊异

粉碎总之染缸解释浪漫奈何褐色嘟囔松劲要不然大匙大匙

四、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2.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小结: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粥和喝粥的事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3.根据课文,组内交流完成思维导图:

交流提示:同学们刚才的概况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师小结:对于写事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语文要素)

(二)研读赏析

1.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2.感受美食,介绍美食:细读第1段。学生交流。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点代面,表现人们提到腊八粥时的反应,侧面说明了腊八粥是老少咸宜、大众都喜爱的美食。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的样子,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3.教师小结:读完第1自然段,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的腻腻的"味道,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使人仿佛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

4.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方法指导:①可描述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方法都可进行描述。②可从视觉、味觉、嗅觉等方面进行描述。③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仿写示例:牙齿刚长齐的小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的少年,须发皆白的老人,提到热干面,谁都觉得鼻子里涌起一阵芝麻酱的浓郁香气。把面条烫熟,加一点盐、酱油、醋、蒜泥、酸萝卜丁,再浇上一大勺浓稠的芝麻酱,撒上少许葱花,一碗正宗的武汉热干面就成了。拿起筷子,一边搅拌,一边闻着热腾腾地往上跳跃的香气,面还没开始吃,口水已经流了三尺长,何况,这一碗面,够顶半天饿呢!

四、初读感知

1.给下面的标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沸腾(fúfèi)唾液(tuòtù)甜腻(nìlì)

汤匙(chíshí)栗子(sùlì)浓稠(diāochóu)

2.根据下列解释写词语。

(1)混合、掺杂;扰乱。____________()

(2)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___()

3.填空。

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等。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当的好处。(重难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回顾。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

2.讨论交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那么第2~19自然段又是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3.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研读赏析

师:如果让你做导演,将这篇课文拍成视频,你打算拍哪些镜头呢?先读课文,读完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吧。(出示PPT)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垂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

①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②品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②……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④“那我饿了!”(语言描写)

(3)讨论交流:“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么?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急切、迫不及待)

(4)指导朗读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5)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表现出他的无可奈何。)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儿给他来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分粥”这一部分。

2.分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你读出了什么?

汇报交流:

①“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

②“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用语言描写把八儿的人小鬼大,活泼机灵,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

(2)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再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

①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的?

②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画出来。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这段猜想说明了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一个“妙极了"概括了腊八粥带给八儿的美好体验。(板书:妙极了)

4.看粥。

过渡: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自己心心念念垂涎欲滴的腊八粥时,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内心?(板书:惊异)

(1)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2)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3)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为什么八儿刚看到锅中的腊八粥时会“惊异"?

(因为枣子和赤豆搁多了,所以八儿刚看到的锅中的腊八粥是“黑的”,因而“惊异得喊起来了”,这种描写是符合看羊还不够格的八儿的认知的,比直接由“妈妈”说出来更加生动真切。)

三、读写迁移

1.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写喝腊八粥的呢?默读第18、19自然段。(板书:喝粥)

锅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到具体描写八儿的句子。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粥后的感受呢?(板书:心满意足)

2.“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觉得如此甜蜜、美味?

家庭生活的温情。(淳朴和睦其乐融融)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祥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后习题第二题)

(作者围绕等粥和喝粥这两件事情,详写了等粥,略写喝粥。作者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既以点带面地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图景。)

3.教师小结:人们不仅喜爱腊八粥,而且还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它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正因如此,它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生活的幸福。

4.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粥时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

1.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还有哪些有趣的传说或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2.推荐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板书设计

2腊八粥

煮粥————甜甜的、腻腻的

盼粥——急切

腊等粥分粥——天真民俗美

八猜粥——好奇童趣美

粥看粥——惊异亲情美

喝粥————满足、幸福

教学反思:

学完本课,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文中对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述体现八儿迫不及待想吃腊八粥,在教学中,我抓住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中有多处对话,我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并让学生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们在动脑、动口中充分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急切到天真的分粥,再到好奇粥的样子,一直到最终的“亲见时的惊异”,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可爱、天真的孩童形象在学生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诲(huì)惟(wéi)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弈

人物做法结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沧(cāng)沧凉凉孰(shú)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正午时()。近()远():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远),正午时(近)。近(热)远(凉):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