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十三讲-唐朝_第1页
中国通史第十三讲-唐朝_第2页
中国通史第十三讲-唐朝_第3页
中国通史第十三讲-唐朝_第4页
中国通史第十三讲-唐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

(公元618—公元907)

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李渊建唐与统一战争1、晋阳起兵(617)六月月晋阳起兵,11月,李渊攻占长安。立隋代王侑为傀儡皇帝,自为大丞相,进封唐王,掌握实权。2、建立唐朝(618)618年3月,隋炀帝死。李渊废侑自立,国号唐,仍都长安。统一全国(628)二、唐初的政治经济措施和“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门神秦琼、尉迟恭;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1、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627)六月四日,秦王集团中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张公谨等人,遵照秦王李世民的安排,率兵预先埋伏在玄武门内。是日清晨,建成、元吉骑马至临湖殿,被李世民率伏兵杀死。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了皇太子。同年8月,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2、政治措施(1)

中央:三省六部制(2)地方:州(刺史)-县(县令)-乡-里“道”的设立:太宗时期,在全国设10个监察区,称为“道”,派巡察使到各道巡察。玄宗时期设15道,每道设采访使一人,都察地方官吏。

组织特点:第一、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明确了立法、行政、监察的职权范围;加强了三省的分工。宰执职权明确。第二、各级政权组织比较谨严,分工比较明确。第三、官员一律听命中央,对中央政府负责(3)法律:(4)继续实行府兵制特点:军府组织进一步完备:十二卫、太子卫率—折冲府兵民合一:平时生产,农闲训练,轮流宿卫(番上),战时出征。征兵原则:“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卷16)内重外轻:“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卷50《兵志》)(5)大兴学校、发展科举学校: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明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zhi

直)言》卷15)、制举:

(6)修《氏族志》

“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之高下作等级”。(《旧唐书》卷65,新修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卷195)

3、经济措施: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特点:

其一,对百姓授田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隋其二,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其三,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土地占有等级规定更加层次分明,多种多样;易田则倍给,反映二圃三圃制。工商户受田,反映农工商未完全分离;反映阶级关系的一些变化“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对缓和矛盾有一定作用,又能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允许土地买卖;农民普遍受田不足。(2)租庸调制:计丁,租2石,调绢3丈、绵3两,年役20天。输庸代役成为定制,加役可免租调。每日3尺折。整顿户籍:加强户籍管理,一年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报尚书省。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唐太宗实行一系列措施及唐太宗个人才能:(1)用人、钠谏:4、贞观之治:(2)执法:他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贞观初年,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贞观政要》卷5《公平》)(3)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使颜师古编《九经正义》。设史馆,编史书。(4)高度重视农业,关心百姓疾苦。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因此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5)去奢省费减刑,缓和阶级矛盾。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因此,竭力克制穷奢极侈的欲望,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以缓和阶级矛盾。(6)开放关禁,促进经济发展。

(7)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对少数民族采取了“降则抚之,判则讨之”。

第二节武则天与武周社会武则天生平简介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得以掌控政权的原因对武则天的评价一、武则天生平简介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祖籍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武则天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高宗李治与拥徽五年(654)将其迎入宫中,拜为昭仪。永徽六年十月唐高宗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昭仪为皇后。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弘道元年(583)十二月,高宗病危,遗诏李显(中宗)继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间取天后进至。”第二年,武则天废中宗,立李旦(睿宗。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改唐为周。长安四年(704)十一月,武则天患病,住洛阳宫长生院,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复唐国号,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二、武则天的统治1、打击士族,扶植庶族,重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改修《姓氏录》(显庆四年659),修改原则:“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2、发展科举制,破格用人:创殿试,置武举,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

唐朝宰相陆贽赞扬武则天用人:“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旧唐书》卷139《陆贽传》)3、政治中心移至洛阳,摆脱旧势力的包围。宫廷内召文人为“北门学士”,负责草拟诏诰、密令等,参与要政。4、置四匦:

东延恩,赋颂,仁进者投之;南招谏,言政得失者投之;西伸冤,有冤者投之;北通玄天象灾变,军机密计。5、重视农业生产;颁《兆人本业记》6、击败吐蕃,夺回安西四镇。攻西突厥(显庆二年,苏定方;显亨元年(670)裴行俭,控制西北消极方面:酷吏滥杀:(周兴、来俊臣)官僚机构膨胀:乱改年号:(武则天当了28年皇后,一共用了14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用两年;当太后5年,用了4个年号;当皇帝15年,用了14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只用一年多一点。甚至有的时候一年就改三次年号,比方说公元696年,本来叫天册万岁,但是因为武则天登嵩山封禅,又改名叫万岁登封,刚叫了三个月,因为修建通天宫,又改名叫万岁通天。

男宠: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

佞佛:广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云经》,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节、唐玄宗前期的统治与“开元盛世”707年(景龙元年)7月,太子李重俊不甘忍受屈辱,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政变。710年(景龙四年)5月,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六月初,立李重茂为帝,改年号为“唐隆”,韦后临朝称制。不久,李隆基便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策动羽林军攻入玄武门,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及其党羽,复立睿宗李旦为皇帝。睿宗即位后,李隆基为皇太子。712年(延和元年)7月,睿宗退位,李隆基即皇帝位,史称唐玄宗。因他死后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又称唐明皇。713年(先天二年)7月3日,唐玄宗杀萧至忠等。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寺,数日方出,赐死于家。至此,动荡多年的政局才稳定下来。一、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改革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712—756),其统治可分开元(713—741)和天宝(742—756)前后两个时期。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在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的协助下,针对中宗、睿宗时的弊政,进行各方面的改革

1、调整统治机构: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吏、户、礼、兵、刑、枢机六房设政事堂后,增置翰林学士,地方15道,边疆节度使2、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控制食封贵族。“大革奸滥,十去其九”《通典》卷19〈职官〉3、重视生产:加强财政管理,改革漕运4、淘汰僧尼:“贵戚争营佛寺,奏度人为僧,兼以伪妄;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资治通鉴》卷211)5、崇尚节俭一、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改革二、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第四节唐朝中后期的政治与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安史之乱(一)原因:1、唐玄宗后期,均田制破坏,府兵制瓦解,政治腐败,国力虚弱。均田制破坏:高宗、武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到玄宗后期均田制完全破坏,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府兵制瓦解:由于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失去经济基础,难以维持。戍边兵不断逃亡,唐朝政府用募兵制带替府兵制,军事力量进一步削弱。玄宗后期腐败,不问政事,宠幸杨贵妃,以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更加腐败,这就为安史之乱准备了前提和条件。2、边防节度使权力扩大,超过了中央政府,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势。玄宗时节度使制度化,不仅带有重兵,而且还兼管行政,财经,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二)经过:755――763安禄山史思明(三)性质与影响:性质:影响: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他对唐朝影响极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北方人民蒙受一次浩劫,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削弱中央集权制度,节度使的权力更加扩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统一的局面不复存在。二、唐朝后期的社会矛盾(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1、藩镇割据以藩制藩:“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新唐书》卷50《兵志》)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

“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拼”(《新唐书.兵志》)唐德宗时的“四镇之乱”:泾原兵变:2、宦官专权3、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南衙北司)(1)顺宗时的“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146)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A、罢“宫市”、“日进”“月进”、“五坊小儿”(雕、鹘、鹞、鹰、狗):B、释放宫女和教坊女乐九百余人C、裁抑藩镇D、准备剥夺宦官军权:(2)文宗时的“甘露之变”(3)宦专权后果:A、政治方面:宦分帮结派,争权夺利,营私舞弊,随意废黜皇帝,使政治更加黑暗。B、军事方面:宦监军,破坏了军队的统一指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C、宦掠夺财产,加重人民负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4、朋党之争牛李党争:(二)、阶级矛盾激化

1、土地兼并严重:“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旧唐书》卷19)官吏贪污成风:“聚私货以百万计,戍卒怨怒,欲生食之”(《资治通鉴》卷251)

2、苛捐杂税增加:盐税,806年,“榷价日贵,至以谷数斗,易盐一升”(《唐大诏令集》卷112)。酒税,764年“定天下酤户,以月收税”(《新唐书》卷54《食货志》)。茶税,“天下茶税,增倍贞元”。“园户私鬻百斤以上,杖背,三犯,加重徭”(《新唐书》卷54《食货志》)。3、自然灾害:“此尚有叶,何旱之有?”(《旧唐书》卷117)懿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上书说“国有九破”“民有八苦”: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赂贿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争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全唐文》刘允章《直谏书》)这些苦难“宰相不理”,“陛下不理”,民“何以归?”三、唐末农民大起义875――884859浙东裘甫868庞勋率桂林戍守的徐泗士兵起义874年底王仙芝在长垣、黄巢在冤句874-878起义在河南爆发,从山东转战到河南、安、湖北一带,878王在湖北黄梅一带牺牲。878-880避实击虚,流动作战,长江以南,开仙霞岭山路七百里,攻福州、广州,北战:洛、长安,建元“王霸”,后改“金统”881-884长安建“大齐”,退出长安,泰山狼虎谷死失败原因:1、没有乘胜追歼唐朝军队,对藩镇缺少毁灭性打击:2、起义军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流动作战,犯了流寇主义的错误3、起义军内部的不稳定也是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4、退出长安以后,曾出现指挥错误,在陈州城下屯兵三百天,贻误了战机,这种拼命主义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失败。

历史意义:1、瓦解了唐朝政权,一度削弱了藩镇了势力2、打击了地主阶级,扫荡了士族残余势力,到五代时,士族地主势力衰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3、第一次打出了“平均”的旗号,王仙芝曾以“天补均平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名义发檄文,黄巢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4、起义历时十年,席卷十二个省区,在长安建立了政权,鼓舞后代人民斗争。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二、赋税制度:(一)租庸调制度:(二)两税法:1、背景:(1)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日益行不通,乱收税,增盐价,征酒税,青苗钱,间架税,借商,白着。“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旧唐书.杨炎传》)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得不另谋出路。(2)唐朝初年实租庸调制时,还有地租和户税,作为补充税收,地税按亩征粟,户税按资产收钱币,从王公到商贾、百姓都要征收。因为租庸调制行不通,政府不断加强对地税和户税的征收,公元780年,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以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创立颁行。(3)肃宗时,第五琦建议:刘宴任盐铁转运使,理财:A、改革盐法:只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B、行常平法:在诸道设巡院,上报物价,官府遇贵则卖,遇贱则买。C、整顿漕运:由江淮向关中,疏通运河,造漕船,训练漕卒运粮。2、内容:780杨炎A、将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统一并为地税的户税征收。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户税按资产、户等征收税钱。B、量出制入C、“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计钱而征绢帛。D、纳税土地,以大历十四年(779)垦田数为准E、分夏秋两次征收

3、意义:A、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赋税征收依据由人丁到土地和财产,“舍人税地”,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某种削弱。C、客户地位改善。唯以资产为宗,不以身丁为本,资产少者其税少,资产多者则税多,多少改变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D、折钱纳物,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E、使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有所好转。局限性:一是没固定税额,二是以钱折纳绢帛,后来钱重物轻,加重了人民负担。F、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G、取消租庸杂徭,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派力役。三、户籍管理四、社会经济的发展1、唐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A、隋末大起义打击封建统治,士族地主衰,庶族地主发展壮大。促使唐初统治者缓和矛盾,改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B、不少部曲和奴婢获得解放,许多农民得到土地,交纳实物,不负担繁重的无偿力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