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eq\b\lc\|\rc\(\a\vs4\al\co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第24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eq\a\vs4\al(轻巧识记——1.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百家争鸣”[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⑤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eq\a\vs4\al(儒学成为正统),eq\a\vs4\al(易误指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②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③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1.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解析:选A由题目中表格信息儒家“支派”占有103,作品“篇数”是3123,明显高于其他各派别,这说明汉代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选A项。2.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解析:选C孔子的“仁”“为政以德”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C项正确。3.“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其代表的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4.《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悟然自得。”材料中黄帝所悟出的治国之道是()A.无为而治 B.以德治民C.非攻尚贤 D.以法治国解析:选A由材料中“……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抓住关键词“自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道家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以德治民”是儒家的思想,“非攻尚贤”为墨家的观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观点,均与材料不符。5.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A.天人感应 B.无为而治C.知行合一 D.君权神授解析:选A材料中论述上天给予天子权力,应该善待百姓,不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属于奉劝天子不要实行暴政的“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王阳明思想;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6.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解析:选A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就是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7.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选D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项错误;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且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eq\a\vs4\al(主题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诸子百家思想,,)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①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②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教你读史]史料一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时期三家思想主张。①处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由②可知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③处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从④“不可易”、⑤“不可废”、⑥“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史论形成]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④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⑤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⑥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主题二儒学的官方化——汉代儒学的兴起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①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教你读史]史料一划线部分①表明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史料二出自《汉书·武帝纪》,划线部分②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史料三划线部分③表明“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政治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使皇权理论化。[史论形成]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的泛滥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史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②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史料三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③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史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探究]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是什么?[提示]①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②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③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2.道家对世界的认识[史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探究]史料反映了道家对世界是如何认识的?[提示]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法家的治国理念[史料]“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探究]史料反映了法家是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趋势和治理国家的?有何影响?[提示](1)反映了韩非的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表明了韩非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4.董仲舒的思想特征[史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探究]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一、全面认识先秦诸子思想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二、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另一方面,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属于唯心主义,但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行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4.“三纲五常”:“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所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三、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题组一“百家争鸣”1.(201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选D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2.(2016·海南高考)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答案为A项。3.(2016·上海高考)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解析:选A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世讲求气力,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体现出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天命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上天宿命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体现历史的循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突出英雄人物的作用,故D项错误。题组二汉代儒学4.(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选B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君为民本,违背了原始(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择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5.(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亲子的权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内部,而不是宗族内部,所以体现不出宗族利益问题,C项错误。故选D项。6.(2014·海南高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选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与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课时检测(二十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海安中学月考)《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解析:选D“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故有利于诸侯国实力和影响的提升,故D项正确。2.(2018·苏北四市期中)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上,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A.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解析:选C“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荀子的主张,他主张“性本恶”,与材料不符;孟子主张“性本善”,与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上,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相符,故C项正确;D项是墨子的主张,与材料不符。3.(2018·海门一模)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解析:选D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并结合儒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4.(2018·徐州调研)《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材料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解析:选D材料主张以德、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并结合“举公义,辟私怨”,可知体现的思想是公正至上,故D项正确。5.(2018·泰州中学期中)《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解析:选D据材料“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规矩、道、法等概念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各思想流派相互竞争,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只符合法家,故B项错误;儒家孔子和道家老子并未主张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6.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解析:选B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是法家学派的开创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说明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儒法并用是在汉代施行的,故C项错误;当时儒法并未融合为一体,故D项错误。7.《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墨家兼爱的思想,儒家主张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B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知足寡言、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8.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解析:选A首先通过题干中的“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仁、义、礼、智四德”,就可以判断出是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的继承,提出了“仁政”思想,答案选A项。9.学者江晓原指出:“古人之所以热衷于虚构或牵合天象记录,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天象记录可以直接为具体的政治措施提供帮助。”其思想依据是()A.三纲五常 B.敬天保民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解析:选C“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敬天保民”这种思想肯定人民是根本,强调的是顺从人民的意愿,对人民进行保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天象记录可以直接为具体的政治措施提供帮助”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0.(2018·曲塘中学月考)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在董仲舒看来,人之本性存有“善”的潜质,但未有“善”的体现,要使人之善的本性表现出来,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教化他们,这是“天意”,故A项正确。11.(2018·泰州栋梁学校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解析:选A“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成为政府统治的思想工具。故A项正确。12.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可以得出这种变化是儒学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后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严厉要求,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3.(2018·泰州中学期中)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层级中央郡国县乡聚官学太常→太学学校庠序私学精舍→书馆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C.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解析:选A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的官学,私学是指设置精舍和书馆,如此便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没有涉及选官制度,“唯一的途径”绝对化,故B项错误;由材料呈现的信息可知是汉代,汉武帝后儒学才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D项错误。14.《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选D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15.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解析:选D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利用儒学为自己更换太子服务,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材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6分)(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5分)(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2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说明儒学与现实不适应。第(2)问第一小问,“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说明董仲舒的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第二小问,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体现了神化皇权和天人感应;第三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儒内法和神学倾向回答。第(3)问,材料三“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体现了其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第(4)问,从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出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答案:(1)不足:脱离现实。(2)继承:民本、仁政。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3)影响: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4)说明: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eq\a\vs4\al(概念阐释——“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eq\a\vs4\al(轻巧识记)1.宋明理学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eq\a\vs4\al(易误指正)“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eq\a\vs4\al(思维升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宋朝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2)“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②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③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④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eq\a\vs4\al(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eq\a\vs4\al([轻巧识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eq\a\vs4\al(易误指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eq\a\vs4\al(概念阐释——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突。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③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1.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的)人便有好便宜底(的)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的)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解析:选D题干未提到与社会经济相关的信息,也并未提到与政治制度相关的信息,题干中的信息与社会风气无关,故A、B、C三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仁善”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故D项正确。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解析:选C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理与物关系,也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故A、B两项错误;思想到原则到规则到民众生活的过程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趋向,故C项正确;材料是说宋明理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发展路径,故D项错误。3.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不能体现心学思想,故A项错误;“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C、D两项都不能体现心学观点。4.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重农思想,故C项错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李贽等知识分子认为商人通过辛苦劳动赚取钱财,王文显认为商人与士异业而同途,均属崇高之业,故D项正确。5.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解析:选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批判的是君主专制,体现了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故D项正确。eq\a\vs4\al(主题一“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史料一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①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二“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②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③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④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朱熹与陆九渊在探究“理”的途径上产生的分歧,由①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史料二从世界观、思想实质、对“理”的认识、对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由②可知二人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由③可知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由④可知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史论形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达到“理”的途径“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相同点内容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主题二开时代之新风,创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史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古者以②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③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亭林文集》天地之德不易,而④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王夫之《船山思问录》[教你读史]史料一分别反映了李贽的批判思想、黄宗羲的批判君主思想、顾炎武注重实学的观点、王夫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划线部分①表明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划线部分②是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其对君主专制的抨击。划线部分③反映了百余年来为学者的作风,客观上说明顾炎武注重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由④可知王夫之提出了遵循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史料二体现了明清儒家思想对近代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⑤体现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史论形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料二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梁启超、谭嗣同辈⑤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1.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提示](1)性本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2)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2.理学的作用[史料]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提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3.黄宗羲的进步思想[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探究]据史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提示]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分治);君臣平等。4.对明清进步思想的认识[史料]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史料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提示](1)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一、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对理想不懈追求。(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4)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影响: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题组一宋明理学1.(2016·海南高考)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选C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都不具有决定作用,故A、B两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忠”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2.(2015·海南高考)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选A据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3.(2015·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朝鲜来华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谤辱朱子”,可知他们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故①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故②说法错误。朱熹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心学则认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③正确。心学是儒家学者为适应当时统治需要而对儒学的发展,故④说法错误。C项正确。题组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4.(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选C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明代妇女地位并无变化,无法谈认可,排除B项。5.(2010·江苏高考)“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C.陆九渊 D.黄宗羲解析:选B本题考查明朝李贽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人人皆可以为圣”可知,该思想家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选B项。6.(2016·海南高考)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解析:选C“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本身说法错误,B项不是材料主旨,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均排除。“课时检测(二十五)”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解析:选C材料意在说明“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C项符合题意。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D三项错误。2.(2018·苏州调研)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言论()A.主张“格物致知”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强调“心外无理” D.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C材料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心”字,主张“心外无理”,很明显是陆王心学的唯心哲学观点,该哲学流派在方法论方面的主张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而“格物致知”则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主张,故A项错误,C项正确;陆王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较先前的程朱理学更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非禁锢,故B项错误;陆王心学亦是对儒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3.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朝廷官吏视为邪说,东林首领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教,一任心裁。”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黄宗羲解析:选C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同时材料中“东林首领顾宪成”表明是明朝,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中“良知学说”不符,故排除。4.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A.主张“格物致知” B.反对“天人合一”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主张克服私欲解析:选C根据材料“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地没有我的灵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故C项正确。5.“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材料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 B.致良知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解析:选C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C项正确。6.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克己复礼C.致良知、知行合一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来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他的观点,故答案为C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克己复礼”是孔子的观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是董仲舒的观点,故A、B、D三项错误。7.(2018·扬州质检)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 B.朱熹:格物致知C.王阳明:知行合一 D.顾炎武:经世致用解析:选C材料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反映出该学者先知后行、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8.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解析:选C“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指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他是指顾炎武,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是顾炎武的主张,故C项正确;A项是王阳明的主张,B项是黄宗羲的主张,D项是王夫之的主张,均排除。9.(2018·盐城期中)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寡欲,以尽性也。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该观点()A.超越了程朱理学的范畴 B.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 D.表达了新兴阶级的诉求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何心隐认为“寡欲”是一种自然人性论,反对程朱理学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故A项错误,C项正确。何心隐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在当时不可能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何心隐代表新兴阶级,他也是儒家代表,而不是新兴阶级代表,排除D项。10.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这反映了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C.认同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解析:选C材料中主要是讽刺道学家的做事虚伪,没有提到人的正当欲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的信息说明对普通市民阶层利益观的认可,故C项正确;A、D两项信息在材料中未体现。11.“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以上言论最可能出自于()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解析:选D从题干“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可见该思想家并非尊崇儒学和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属于儒学正统思想家,而李贽是儒学异端,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D项符合题意。12.(2018·射阳中学月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限制君权C.天下为主,君为客 D.民为邦本解析:选B材料反映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限制君权。13.(2018·泰州中学月考)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解析:选C题意强调的是“主权在民”,与反对个人利益、人人平等无关,故A、B两项错误;题目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明末清初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对专制统治的抨击,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4.(2018·海门一模)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反对君主专制 B.以天下为己任C.提倡公平法治 D.反对宋明理学解析:选B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体现,故B项正确。15.(2018·泰州中学期中)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的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因此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5·江苏高考,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7分)(2)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关键信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作答;第二小问,要联系魏晋以来儒学的危机以及宋明理学家复兴儒学等知识作答。第(2)问,可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儒学发展演变的特点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等角度作答。答案:(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解析:选B材料中“士之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仕而非耕,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与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没有涉及分封制与民本意识,故C、D两项错误。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该思想反对“大国之攻小国”,主张非攻;反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主张兼爱,故B项正确。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应该出自()A.《论语》 B.《道德经》C.《孟子》 D.《韩非子》解析:选D由材料“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得知,作者主张严刑峻法,反对实行“仁政”。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观点相符,故D项正确。4.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C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墨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5.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材料中“举三者授之贤者”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故B项正确。6.(2018·苏州调研)《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解析:选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的意思是君子从政以端正自身为先,以教育和约束为次之,表明要自我节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意思是以身作则,自我节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意思是知道了就去做,做到最好就停下来,与自我节制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的意思是君子所起的带头示范作用,强调自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解析:选A天命观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其二,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他的意愿。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技能。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董仲舒都遵循天命观,故A项正确;神化君权的仅仅是董仲舒,故B项错误;三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具有唯物思想,董仲舒具有唯心思想,故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故D项错误。8.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解析:选B材料中“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表明主张“格物致知”,应是程朱理学思想,而朱熹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9.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意在说明心学()A.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B.极大地促进了思想启蒙C.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D.蕴含了民主平等的理念解析:选C材料中“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表明心学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C项正确;A项是李贽的思想观点,不符合题意;B项中“极大地”说法不准确;心学仍属传统封建儒学范畴,不具有近代社会民主平等的理念,D项错误。10.(2018·苏州调研)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南宋朱熹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对此理解准确的是()①理论范畴上是一致的②经学发展到理学阶段③都以道德教化为目的④都从统治者角度阐述A.①②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