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1促织_第1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1促织_第2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1促织_第3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1促织_第4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1促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13《促织》:变形的故事【学习目标】1.掌握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2.了解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3.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掌握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2.了解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学习过程】一、文题解读“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的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二、走近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但在当地却是大族,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三、背景纵览《聊斋志异》所写的怪异故事,大多采自社会流传的故事或传说,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编造。脍炙人口的《促织》,正是这样的作品。《促织》所描写的幻异情节,当然是作者的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并不是凿空无稽之谈,而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事件的提炼和概括。清初诗人吴梅村《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有云:宣宗在御升平初,便殿进览豳风图。煖阁才人笼蟋蟀,昼长无事为欢娱。……君王暇豫留深意,棘门霸上皆儿戏。斗鸡走狗谩成功,今日亲观战场利。诗中所说的“宣宗”就是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诗中所写的正是宣德年间宫中崇尚促织之戏的情景:不仅宫中才人斗蟋蟀以消磨光阴,而且宣宗本人也亲临观赏。在封建社会,宫中所需,必然要取自民间。王世贞《国朝丛记》曾记载宫中“采取促织”之事。宣德九年七月,敕苏州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他所进数少,又细小不堪,已敕他末后自运,要一千个。敕至,你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这道“御敕”正是封建统治阶级向民间强征促织的罪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宫中不仅专派内官四出“采取”,而且敕令地方官员“协同他干办”。朝廷的这道敕令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吕毖《明朝小史》有过这样的记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以上三处引文均转引自《梅村诗集笺注》卷四)这个枫桥粮长的悲剧,控诉了现实生活中封建统治阶级玩物殃民的血腥罪行。四、课文剖析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间,宫中尚(崇尚,爱好)促织之戏,岁(每年。名词作状语)征民间。[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此物故非西(这里指陕西)产;[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有才能,这里指勇敢善斗),因责常供。[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令以责之里正(里长)。[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市中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得佳者笼(用笼子装。名词作状语)养之,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直,通“值”),居(积、储存)为奇货。[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里胥(管理乡里事物的公差)猾黠(狡猾。黠,读xiá),假(借)此科敛丁口(向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摊派、聚敛。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每责(索取)一头,辄倾(使……倾。使动用法)数家之产。[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尚促织之戏”“欲媚上官”“里胥狡黠”,写出了官吏的丑态。]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朝廷征促织。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滑。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邑(县)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正在读书,准备应考。操……业,从事……行业。童子,童生。科举时代,对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久不售(原意是卖物出手,这里指考取)。[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迂讷(拘谨而又不善于说话。讷,读nè),遂为(被)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终岁,薄产累尽(亏累而耗尽)。[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会(适逢)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百姓),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妻曰:“死何裨益(益处。裨,读bì)?不如自行搜觅,冀(希望)有万一之得。”[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是个“操童子业,久不售”的书生,且“为人迂纳”。这样的家庭里,妇女往往需要独当一面,常常显得更有主见。“死何裨益?”一句表明了成妻对征促织这件事的看法,言下之意,促织反正是要交的,你死了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则是替丈夫想办法,出主意,指明目前道路。这些正好体现了成妻对丈夫的关心爱护,与丈夫同舟共济的性格特点。]成然(认为……对)之。[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没有)计不施,迄(终究)无济(补益);[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款式,规格)。[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宰(县令)严限追比(严定期限,催促交纳。比,追征);旬余,杖(挨杖打。名词用作动词)至百,两股(大腿)间脓血流离(淋漓),并虫亦不能行捉矣。[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能够凭借神力占卜)。[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妻具(准备)赀诣(到……去)问。见红女白婆(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填塞门户。[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问者爇香(点燃香。爇,读ruò)于鼎,再拜。[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翕,xī,合。辟,开),不知何词。各各竦立(恭敬地站着)以听。[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褥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少间(一会儿),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错)。[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妻纳钱案上,焚香拜如前人。[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面的人一样烧香跪拜。]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帘动,片纸抛落。[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都是上品蟋蟀的名称)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展玩(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后省略“之”)示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恐怕……吧)?[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意思)起;[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循(沿着)陵而走,见蹲石鳞鳞(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俨然类画。[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可是)心目耳力俱穷(全部用尽),绝无踪响。[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冥搜(用尽心思搜索。冥,深)未已,一癞头蟆猝然(突然)跃去。[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哈蟆跳过去了。]成益愕(更加惊奇),急逐趁之,[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蟆入草间。蹑(蹑,悄悄追随)迹披(披,拨开)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急忙)扑之,入石穴中。[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掭(撩拨。掭,读tiàn)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蹑迹”、“披求”、“遽扑之”、“掭以尖草”、“灌以水”、“逐而得之”,描写捉虫的过程情状十分逼真。“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这两句是写成名去村东大佛阁抓促织,促织“入石穴中”以后,成名所采取的行动。两句话可以写成相同句式,或将前一句改写成“以尖草掭(之),不出”;或将后一句改成“灌以筒水,始出”,这样就构成了整句形式,而作者将前一句变化,写成介宾短语后置句,使行文更富于变化。]审(仔细地)视,巨身修(长)尾,青项金翅。[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大喜,笼(用笼子装)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大璧,极言其珍贵)不啻(啻,止,读chì)也。[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一句,道出其珍视的心情。]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蟹肉和栗肉,指蟋蟀吃的精饲料),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第三部分(第3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偷偷地揭开)盆。虫跃踯径出,迅不可捉。[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一刻工夫,一会儿)就毙。[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儿惧,啼告母。[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这里写成名儿子偷偷揭盖看蟋蟀和弄死蟋蟀。用了“窥”、“跃掷”、“扑”、“(股)落(腹)裂”、“惧”、“啼”等动词,写得准确而又生动。]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业,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死期至矣!而翁(你的父亲)归,自与汝复算(再算帐,追究)耳!”[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这里写成妻的一段话“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语气急促,惊恐、震怒、焦灼之心情跃然纸上。母亲本来是爱子的,但一见将要交官的蟋蟀被弄死,不但自己吓得半死,还怒责儿子。结果吓得儿子哭着走出去,出了意外。由此可见,“官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连一个九岁的儿童也不能幸免。]儿涕(哭着)而出。[孩子哭着跑了。]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头撞地,口呼天,几乎要绝命。抢,碰撞,读qiāng)。[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向隅(面对着墙角哭泣),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日将暮,取儿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近抚之,气息惙然(气息微弱的样子,惙,读chuò)。[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亦不敢复究儿。[但是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儿子在榻上“气息惙然”,生死未知,可是当成名顾“蟋蟀笼虚”时,“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这样两相映衬,把岁征促织的罪恶,更是写得入木三分。成名一家父子、母子之间的可悲关系和他们凄凉、悲惨的精神状态,是谁造成的,问题不是很清楚的吗?]自昏达曙,目不交睫(闭上眼睛要睡)。[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曦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东曦,指日神东君。曦,日光。既驾,已经乘车出来。古代传说,日神乘着六龙驾驭的车),僵卧长愁。[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成名归家后,得儿尸于井中,抢呼欲绝,茅舍无烟,夫妻默然。“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共一百余字描绘出一悲惨的画图,进一步突出了岁赋促织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窥视。觇,读chān),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一鸣辄(就)跃去,行且速。[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通“才”)举,则又超忽(形容跳得轻快而高)而跃。[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审谛(仔细地看)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视之,形若土狗(蝼蛄的别名),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再仔细看它,形状像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个“之”代“蟋蟀”,后一个“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村中少年好事者(定语后置,应为“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年轻人)角,无不胜。[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这里指买主)。[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径造庐(到家。造,到)访成。[(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视成所蓄,掩口胡卢(笑的样子)而笑。[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因出己虫,纳比笼(比试蟋蟀的笼子)中。[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惭愧。怍,读zuò),不敢与较。[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固强之(坚持要较量较量。固,坚持、一定。强,迫使)。[少年坚持要斗。]顾(但)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合纳斗盆。[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接着)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笑。[少年又大笑了。]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龁hé:咬,)敌领。[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虫翘然矜鸣(鼓起翅膀得意地叫。翘,举。矜,夸耀),似报主知。[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小虫貌不惊人,一“斗”惊人。两个“不动”,形若痴呆畏葸,不料,这正是一种大将风度。一个“暴”字,动静陡转。“遂相腾击”四字,能表现一个连续的激烈的厮斗过程,能调动你的想象,好像这个过程的一切细节、一切情态就在眼前。“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那奋勇搏击之状如在眼前。小虫的鸣声,一说“振奋有声”,似听得见叫声,看得见英姿,似在宣告初战告捷,似在自我鼓舞斗志,准备着最后的一搏。而最后的鸣声,是“翘然矜鸣”,叫声、形状、神气都栩栩如生,“矜”字尤其意味深长。]成大喜。[成名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骇立愕呼。[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一尺多。咫,八寸,读zhǐ);[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蟋蟀落在鸡冠上),力(用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收拾)置笼中。[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这段叙述扣人心弦,妙处主要有三点:第一,起伏跌宕的情节设计。本段表现的主体是小虫,目的是写它的轻捷善斗,开始却对它一抑再抑,从小虫与“蟹壳青”的对比中,从少年之笑,成名之惭中,使人误以为小虫确是“劣物”;而“蠢若木鸡”的贬抑又给人以大勇若怯的暗示。果然,小虫终于“暴怒,直奔”,“直龁敌领”,初露锋芒。这是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推起的第一个波澜。随后,作者又设计了斗鸡的场面使小虫再展其才。小虫屡历险境,而终于将鸡斗败。这第二个波澜较前一个更加惊心动魄,小虫的本领得到最充分的显示。两个波澜呈层递形式,譬如登山,本以为将到绝顶,而峰回路转,眼前又一奇峰森然干霄。“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一节的情节设计,可谓妙绝。第二,多侧面的描写,即不但正面描写主体,而且采取了客体陪衬和侧面烘托的手段。“蟹壳青”有庞然修伟的外形,有主人赐予的“封号”,有战无不胜的光荣史,俨然良种矣。鸡则不仅形体远远大于小虫,而且从“瞥来”“径进”“健进”看来,是勇健无比的。但两个凶猛的对手都被小虫战败。这是以客陪主,取得了水涨船高的效果。再说两个观战者:少年从三笑到“大骇”,成名从“惭怍”到“大喜”,又以“骇立愕呼”,“顿足失色”到“益惊喜”,他们的态度、神情都随情节发展而低昂,从侧面烘托了气氛,也烘托了小虫的灵异。这样,主体的描述、客体的陪衬、侧面的烘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立体效应,使人如临其境,远远高于一般的平面化叙述。第三,留有余地,耐人寻味。这一节叙事无疑是详尽的,但在详尽中,作者不忘留有余地,而这一供读者想象的余地恰恰留在故事的最惊险的时候,也是小虫反败为胜的关键之处。鸡健进逐逼,虫已在爪下,万分危急。此时小虫如何灵活躲避、敏捷进击,作者都没有写,却陡然一转,写出鸡“伸颈摆扑”的败状,这固然因为成名在“骇立愕呼”,“顿足失色”中不可能看得真切,同时也是因为写出来反而会一览无余,不如留给读者去想象。作者在刻画小虫形象的关键之处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创造形象,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忽闻虫鸣,见虫“宛然尚在”,直到捕虫、斗虫、斗鸡,成名忽忧忽喜、忽惊恐、忽喜出望外,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突出了人物精神负担及其所受的重大刺激,表现了成名及其一家的哀伤忧恐、生死悲欢,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征赋蟋蟀的罪恶。]第四部分(第4—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促织》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斗“蟹壳青”和“斗鸡”一节则更加典型。通过少年“掩口胡卢而笑”,“少年又大笑”,“少年又笑”将成名对小虫的希望变成失望,然后写“少年大骇”,又将失望变为希望。再写鸡“径进以啄”,再写“幸啄不中”,再写“虫已在爪下矣”,再写鸡“伸颈摆扑”、虫“力叮不释”,成名由忧转喜,又由喜转忧,又由忧转喜。行文犹如黄河之水,九曲回肠,读者也因此感受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翼(通“翌”)日进(献给)宰。[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宰见其小,怒呵成。[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述其异(特殊的才能)。宰不信。[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败退);又试之鸡(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果如成言。[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乃赏成,献诸(之于)抚军(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进献皇上),细疏(仔细地陈述)其能。[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上)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上大嘉悦,诏(下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没多久),宰以“卓异”(才能优异)闻。[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又嘱,是抚军嘱。学使,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俾入邑庠(俾,使。邑,县。庠,学校)。[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抚军亦厚赉(赏赐)成。[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数岁,田百顷(和下文的“万椽”,都极言其多),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牛羊几百头。蹄躈qiào,就是脚。千计,是说很多,不是实数)。[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一出门,裘马过世家(世代做官的人家)焉。[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异史氏(作者自称)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把妻子作抵押品去借钱。贴,抵押)卖儿,更无休止。[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独是(惟独这个)成氏子以蠹贫(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得到恩惠、荫庇)。[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个人升天,连他的鸡犬也成仙。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信夫!”[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第9段,作者评促织。“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形象概要成名——作者着力刻画的主人公。作者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如写成名在“会征促织”时,“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在被打得遍体鳞伤后,他又“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促织被儿子弄死后,他又“气断声吞”,“僵卧长愁”,等等。所有这些,都表现了成名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游侠儿——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村中小混混形象。作者抓住他的“三笑”来塑造其形象: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得“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写作特色1.借古讽今的写法。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例如小说的第1段,以极精练的笔触对封建官僚机构的面貌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而县令、里胥这些下属和爪牙趁机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其结果是善良百姓倾家荡产。这一段是一幅黑暗现实的较完整的画面。然后又将这一画面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