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8篇)_第1页
七年级数学教案(8篇)_第2页
七年级数学教案(8篇)_第3页
七年级数学教案(8篇)_第4页
七年级数学教案(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数学教案(8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继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例2结合整数除法的问题,“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激活学生对除法数量关系的回忆,并用这个数量系列出求吃1/2个、1/3个、1/4个,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出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就等于这个数乘以几分之一的倒数。例3是对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方法的拓展。通过在条形图上分一分,让学生直接得到4÷2/3的结果,再利用例2得到的方法算一算,发现结果是相同的。最后,通过对两个例题的比较,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5——8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新学的计算方法,并与分数乘法和前一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作对比,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式题。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吃是为了汲取生理上的营养,学是为了汲取精神上的养份。今天,我们采用“边品边学”的方式,学习“整数除以分数”。揭题:整数除以分数二、提出猜想1、谈话:老师带来了同样大小的4个橙子(媒体呈现)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怎么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提问:为什么用4÷2计算呢?学生回答后,师小结:也就是说把4个橙子,按2个一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问:如果每人吃一个呢?学生口头列式。2、出示:如果“每人吃1/2个,可以分给几人”又怎么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4÷1/2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就是把4个橙子,按个一份平均分,因此也是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3、谈话:请看屏幕,从图中你数出4÷1/2得多少?(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4÷1/2=8)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一个橙子分给2个人,4个橙子就能分给8个人。)学生回答,教师恰当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如果这样想又怎样列式?(教师板书4×2=8)4、思考:仔细对比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反馈时恰当评价。(教师板书4÷1/2=4×2)三、进行验证(一)验证一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除以分数都能用以上几个同学说的方法做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1、出示:如果每人吃1/41/4个,可以分给几人?学生口头列式提问:按刚才的方法,可以怎么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1/4=4×4=16)谈话:结果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请每个同学拿出4个同样大小的圆片代表橙子,用笔分一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反馈:你是怎么分的,分得结果是多少?(随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小结:操作的结果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2、出示:如果每人吃1/31/3个呢?请学生先列式计算,用圆纸片分一分的方法求证结果是否正确。反馈交流(辅以电脑演示)小结:通过验证,再次证明了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二)验证二过渡:刚才研究的都是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题目,整数除以几分之几的题目,有没有类似的规律,我们继续探索。1、出示例3(电脑出现图示)提问:怎么理解2/3米?2、让学生独立列式算一算。3、学生做好后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请同学们打开书57也在例3的图中动笔分一分进行验证。4、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反馈时指名学生在投影仪下演示。四、获得结论1、观察比较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些算式:4÷1/2=4×2=84÷1/3=4×3=124÷1/4=4×4=164÷2/3=4×3/2=6说说这些乘式中的第二个因数与除式中的除数有什么关系?3、思考概括通过以上操作活动你认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小组里交流回报。五、巩固练习过渡:今天的知识大餐你品出了哪些滋味,不妨来回味一番。1、填一填12÷2/3=12×(3/2)=189÷6/7=9×(7/6)=21/22、找朋友3、练习十一第5题先出示前一部分要求,学生想一想后再让学生算一算,体会计算方法的正确性。4、算一算10÷2/58÷2/33÷6/712÷8/7说明:转化成乘法后,能约分的要先约分。5、算一算、比一比(1)逐一出示第一组题,师:老师这儿有一组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准备笔和草稿纸,算出答案马上举手。提问:做这组题要注意什么?6、实际问题谈话:现在,人们出行都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下面是自行车、小轿车、摩托车行使30千米所用时间表,你能求出它们各自的速度吗?提示:单位用千米/时六、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明天将要学习分数除以分数,你有什么想法呢?七、布置作业书60页第6题。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意义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痊,它有几个有效数字3.使学生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培养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近似数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美育渗透点由于实际生活中有时要把结果搞得准确是办不到的或没有必要,所以近似数应运而生,近似数和准确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2.学生学法,从身边找出应用近似数,准确数的例子→近似数概念→巩固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2.难点: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及它的有效数字的个数.3.疑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个数.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者提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自己找出类似的例子,教者提出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教者提出近似数的有关问题,学生讨论解决.七、教学步骤(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有10千克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应该怎样分?生:平均每人千克师:给你一架天平,你能准确地称出每人所得苹果的千克数吗?生:不能师:哪怎么分生:取近似值师:板书课题【教法说明】通过提出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研究近似数是必须的,是自然的,从而提高学生近似数的积极性(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师出示投影1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初一(1)有55名同学(2)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千米(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4)小明的身高接近1.6米学生活动:回答上述问题后,自己找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许多时候只能用近似数你知道为什么吗?启发学生得出两方面原因:1.搞得完全准确有时是办不到的,2.往往也没有必要搞得完全准确.以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例,揭示近似数的有关概念板书:1.精确度2.有效数字: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例如:3.3有二个有效数字3.33有三个有效数字讨论:近似数0.038有几个有效数字,0.03080呢?【教法说明】通过讨论学生明确近似数的有效数字需注意的两点:一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二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的数字,教者在有效数字概念对应的文字底下画上波浪线,标上①、②例1.(出示投影2)下列由四舍五入吸到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1)43.8(2)。03086(3)2.4万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者板书.对于近似数2.4万学生又能认为是精确到十分位,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似数与5.4和近似数5.4万中的两个4的数位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教法说明】对于疑点问题,通过启发讨论,适时点拨,远比教者直接告诉正确答案,理解深刻得多.巩固练习见课本122页练习2、3页例2(出示投影3)下列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交流如果向前走为正,那向前走5步与向后走5步分别记作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观察下列数:6和-6,2和-2,7和-7,和-,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想一想(1)上述各对数有什么特点?(2)表示这四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3)你能够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n组数吗?观察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是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即:我们把a的相反数记为-a,并且规定0的相反数就是零。总结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把负数前的“-”号去掉,就得到这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2、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是原数的相反数。如-(+5)=-5,表示+5的相反数为-5;-(-5)=5,表示-5的相反数是5;-0=0,表示0的相反数是0.(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填空(1)-5.8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3),a的相反数是;a-b的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它本身。【例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有()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②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的点一定在原点的两边;③所有的有理数都有相反数;④相反数是符号相反的两个点。A.1个B.2个C.3个D.4个【例3】化简下列各符号:(1)-[-(-2)];(2)+{-[-(+5)]};(3)-{-{-…-(-6)}…}(共n个负号)。【归纳】化简的规律是:有偶数个负号,结果为正;有奇数个负号,结果为负。【例4】数轴上A点表示+4,B、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且C到A的距离为2,则点B和点C各对应什么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归纳】(1)相反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3)符号的化简。(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判断题(1)-3是相反数。()(2)-7和7是相反数。()(3)-a的相反数是a,它们互为相反数。()(4)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2,0,4.5,-2.5,33、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一定是()A.正数B.正数或0C.负数D.负数或04、一个数比它的相反数小,这个数是()A.正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则这两个数是。提升能力6、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7、已知有理数m、-3、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将m、-3、n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将这6个数用“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3):分析研究此模型: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感悟收获)通过本堂课的探究我经历了。.。.。.我体会到。.。.。.我感受到。.。.。.(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角的名称特征性质相同点不同点对顶角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没有公共边对顶角相等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邻补角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有一条公共边邻补角互补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张扬个性)此为课后作业:(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教学设计说明: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五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教学分析:重点:加强数学意识;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与数学交朋友1、数学伴我们成长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2、人类离不开数学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二、激发训练三、作业巩固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六教学目的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重点、难点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解下列方程:(1)5x—2=8(2)5+2x=4x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如44x+64=3283+x=(45+x)y—5=2y+1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x=3x—2x—=—15x2—3x+1=02x+y=1—3y=5例2、解方程(1)—2(x—1)=4(2)3(x—2)+1=x—(2x—1)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补充:解方程3x—[3(x+1)—(1+4)]=1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四、小结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五、作业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第1题。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七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普适性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2.学生学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计算.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用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七、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出示投影1)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是什么?2.计算:(口答)①,②,③,④,⑤,⑥.【教法说明】2题都是学生运算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口答后,如果答对,追问为什么?如果不对,先让他自己找错误原因,若找不出来,让其他同学纠正,使学生真正明白发生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二)讲授新课1.例2计算师生共同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思考: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带分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必须化成假分数.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最后再检查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订正.【教法说明】通过此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观察—思考—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计算:①;②.【教法说明】让学生仿照例题的形式,自己动脑进行分析,然后做在练习本上,两个学生板演.由于此两题涉及负数较多,应提醒学生注意符号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作适当评价,并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变式训练.3.例3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方、乘法、除法、加法、减法运算.思考:容易看到,是彼此独立的,可以首先分别计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