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体系构建理清脉络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以“朝贡体制”交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6~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思想的发展,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得到了发展。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4.当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要点整合纵横贯通整合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时期,华夏和夷、蛮、狄等少数民族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条件。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骤,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由民族杂居而进入封建化进程的代表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连回纥,拓展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唐初四夷宾服,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胡”“汉”拥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5.五代辽宋夏金: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公元10到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元朝统一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元朝确立行省制度,对边疆的控制较之前代更为强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7.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明朝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治理,仍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对西藏地区多封众建以分其势,对西南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清朝是继元之后又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奠定了中国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经过清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整合二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1.奠基:《战争与和平法》出版。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为国际法奠定了基础。2.基本原则确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同时,条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实行集体制裁,为国际法确立了基本原则。3.发展:外交制度的建立:17世纪,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出现,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1815年,维也纳体系形成后,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使用范用扩大,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为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4.新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的建立和之后各国签订《非战公约》,主张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使国际法进入新阶段。5.发展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签署和确立“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随着新的民族国家独立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颁布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和宣言,推动了国际法不断发展与完善。整合三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外交政策由“革命外交”转向“和平外交”。2.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7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3.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两面出击”、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题型快攻触类旁通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解题技法]——审题干验结论解答文字材料选择题文字材料型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从高考试题来看,类型主要有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和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两类。审题干验结论巧解材料型选择题(1)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2)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注意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3)对材料来源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对材料反映的史实与选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经典示例]——技法支招,有章可循技法点拨审题干: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对非洲的援助方式及目的。析选项:排除A、B、C三项。验结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对非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这有利于推动非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非合作模式发展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涵,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1.命题点:西域与中原的联系[2023·浙江1月卷]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2.命题点:唐代对边境民族地区采取的措施[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3.命题点:明代同朝鲜、日本的交往[2023·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书》《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4.命题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2023·山东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5.命题点: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逐渐完善[2023·山东卷]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6.命题点: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2023·湖南卷,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了()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二、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料解答型】[解题技法]——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办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经典示例]——技法支招,有章可循[例](节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引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参考答案](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2分)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参考答案](2)观点:修德安民。(2分)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分)[命题立意]选取秦统一全国,“康乾盛世”中国版图奠定的材料,认识秦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进而感悟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关键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领悟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第二小问,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秦统一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可知,核心观点在于修德安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可知,康雍乾时期的贡献主要是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摘编自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材料二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大事纪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不同,并简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8分)三、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开放探究型】[解题技法]——图文混合类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解题步骤(1)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就是将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混合在一起,作为题目命题的载体命制的题目。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评述论证问题的能力。(2)解答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第一步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第二步在解读图表时,注意图表蕴含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或现象,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包括历史阶段性的发展状况与特征、现象与本质、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等方面。第三步要根据对图表材料的解读,关联主干知识,将材料与主干知识结合起来回答问题。[经典示例]——技法支招,有章可循[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命题立意]以图文混合的形式,考查北宋选择开封为都城的利弊。试题导语“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并选取了材料一宋太祖与大臣展开的讨论的文字材料。材料二中图一为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二为黄泛区示意图,图文材料丰富,信息量大,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和史论结合的能力,并要求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关键点拨]本题要依据解答图文材料解析题步骤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细审设问、条理作答。题干所问是“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所以思考时要关注“继续”二字,说明之前北宋已经选择了开封作为都城,那就涉及历史上开封作为都城的利弊。现实是“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所以据此也可以思考其利弊。所以无论是利还是弊,都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思考,思考的主要方向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其次,阅读材料,具体分析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信息。如,由材料一中的“东京有汴渠之漕……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可得出这是其中的利,就是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且开封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和巩固统治;由材料一中的“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可得其中的一个弊端就是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由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可得出,气温较低对位于北方的开封来说是不利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从材料二中的“黄泛区示意图”可以看出,开封属于黄泛区,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不利于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将宋太祖要迁都的洛阳和长安进行比较,得出开封继续作为都城的利处,就是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东移,而开封地理位置相对偏东,便于对全国的控制。最后,将利和弊的相关信息分别梳理,准确表达即可。[参考答案]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6分)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6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美国总统任期起止对中国的政策哈里·S·杜鲁门1945~1953对新中国实施“威慑”战略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953~1961对华政策为全面遏制思想所主导。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61~1963继承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制定的“遏制并孤立”中国的政策。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63~1969提出“遏制但不孤立”政策;在政治遏制的同时,在人员、信息和物资的交流方面放松限制。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69~1974调整美国对华政策:打开通向北京之路。逐步取消了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1974~1977多次表示将继续推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努力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詹姆斯·厄尔·卡特1977~1981把与中国建交列入了议事日程。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81~1989强调与中国“长期、持久和建设性关系”,更加注重发展“全面关系”,包括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等。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并说明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模拟演练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设护乌桓校尉,唐朝设单于都护府,排除A、C、D三项。答案:B2.解析:根据材料“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代根据边远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体现了唐代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材料主旨不是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针对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并未强调区域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答案:B3.解析: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强调的是朝鲜、日本的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行为,与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强化政权的权威,非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4.解析: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能够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均衡发展,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5.解析:根据材料“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欧洲在逐渐完善国际关系体系,确立国际法原则,说明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A项正确;随着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从而促使国际法的建立,排除B项;“完成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是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征,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6.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后期,欧洲列强的关系发生转变,更加强调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各国通过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等方式彰显国家主权,表达其对领土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与地形勘测技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意识,非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地图并不能直接解决争端,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得出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由材料一“皇帝敬问”“恩威并施,羁縻治之”得出以德服人,恩威并施。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一“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得出促进了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由材料一“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得出为唐朝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材料一“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得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二“依据民族平等原则”“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政策;由材料一“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得出羁縻制度下的民族政治地位并不平等。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得出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由材料二“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得出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探索;由材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