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解读·重难批注数字识记·纲目概览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结合文献与历史遗迹,认识中国古代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及演变原因。
重难点
2.对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的演变作出历史解释。两个核心:官员选拔、官员管理三大主题: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四大考核制度:上计制、考满、考察、考课四大监察措施:设御史大夫、设刺史、台谏合一、科道六大选官制度:世官制、荐举和军功授爵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时
空
定
位必备知识·自主学习1.【图解历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概念辨析】门阀士族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3.【社会情境】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标准《晋书·段灼传》记载:(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思考:据此分析九品中正选官制的选拔标准,并指出其弊端。提示:以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弊端: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矛盾易激化。4.【图说历史】“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见教材P31)秦汉上计制信息解读:尹湾汉简中《集簿》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提供了迄今为止第一份实物范本,而且是发现在内郡政府文书档案上,其文献价值更非同寻常。片牍具体地反映了西汉晚期社会形态的各个层面,再现了西汉时期人民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5.【名师指津】教材P3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
6.【概念辨析】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取消这一制度。(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提示:隋唐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吏的管理更加严格,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7.【学术情境】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随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的,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思考:该学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提示:古代监察制度体现了皇权控制下的权力制约。8.【知识延伸】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在中国古代,回避制度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结党营私的问题,但鉴于其避免官员形成乡土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最初用意,仍应充分予以肯定,且这一制度对我们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知识点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____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和军功授爵制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②方式:举荐有________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____大小授予官职。(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汉朝:察举制(汉武帝时期)①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________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②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贵族尚贤才能军功舆论评价③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5)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__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②开始:220年,魏王________推行。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____、____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________授官。④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___。随着________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曹丕家世道德吏部中央集权门阀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官员考核(1)秦汉时期:________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经郡国汇总上报中央,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________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3.官员监察(1)中央监察: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________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监察:汉武帝为加强________,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上计战乱御史中丞中央集权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________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确立:隋唐时期确立,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①制举:________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②常举:每年举行,________和________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③考试合格,需________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4)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________”,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寒门庶族皇帝明经进士吏部家世2.官员考核(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________。①隋朝:________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②唐朝:考核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标准,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制定了________的标准考核官员。3.官员监察(1)隋唐:_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将全国分为________监察区,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2)宋朝:设________,地方划分________作为监察区。________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吏部九品品德才能严格御史台十道御史台路台谏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元朝:部分保留了________方式。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________,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2)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________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官员考核: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1)明朝:考核有____________。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________和外省文官。蒙古传统科举制殿试考满和考察
京官3.官员监察(1)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____________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3)清朝:将六科并入________,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关键能力·课堂探究探究主题一追求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嬗变
【史料实证】——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平民政治”的崛起
史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史料一反映了依据血缘关系的世袭官职“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史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史料二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史料从“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君子贤人任官”“授试以职”“合格者方举至中央”等角度讲述了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及察举制在汉代的变革及发展。史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史料三反映了科举制的选拔官员的主要原则,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同时还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良性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探究:(1)指出史料一的选官制度及选官的主要依据。
(2)根据史料二,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3)根据史料三,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提示: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主要依据:血缘。提示:原则:以德取人。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提示: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家国情怀]科举制的进步意义(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历史解释】——比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共同点继承性九品中正制是在对察举制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选官依据才、德都是两者选官的依据。趋势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不同点出现背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地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渐形成的选官制度。选官方式举荐和考试相辅相成。由品评官品评举荐,吏部授官。选官标准主要看才、德偏重门第探究主题二凸显君主意志——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史料实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完善
史料一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史料一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唐朝的监察体制,包括御史、谏官、门下省等;第二段介绍了宋朝的谏官制度。宋代设专门机构谏官六员,谏院初具规模,逐渐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并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史料二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惩治贪官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朱元璋生性猜疑,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结党乱政。……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摘编自林益铭《看明朝皇帝朱元璋如何反腐败》史料二重点介绍了明朝惩治贪官污吏的措施。史料中的三个省略号,把明朝皇帝朱元璋如何反腐败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表彰勇于反腐的官吏、加强对大臣的监视、防止大臣结党乱政、惩治贪官污吏,表明朱元璋重视反腐败。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代初年朱元璋在反腐败方面的措施。提示:变化:宋朝的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监察官员的要求日益严格,监察官员日趋专业化;监察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制度日益完善。原因: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提示:措施:树立清廉官吏的典型以示范;实行特务统治对官吏以监视;实行严刑酷法对官吏以威慑。【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先秦时期: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秦汉时期: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隋唐时期: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元时期: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整套监察法规明清时期: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唯物史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②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监察活动法律化,监察方式多样化。③严格选任监察官。历代统治者都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2)作用①有助于加强皇权,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②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③有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素质。网络构建·史论要旨[知识体系][必备术语]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上计制与刺史巡视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内容。3.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4.汉武帝以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元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严密。5.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多维训练·创新应用[经典示例·触类旁通][例]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尝试解答]
________答案:C[通法悟道][创新应用·随堂检测]1.[2024·湖南湖湘教育高二检测]西汉初期官员选拔重军功、看资叙,武帝后转为重政权建设、经济复兴和发展所需要的“精于守成”之儒生,并初步建立了一套包括察举、名目、标准、期限、数额、方法等内容的官员选拔制度。这一变化说明(
)A.西汉政权统治基础缩小B.新兴地主势力逐渐式微C.儒家独尊地位已经确立D.官员选拔适应政治环境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官员选拔由重军功、看资叙转为重儒生,这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儒生为政权建设、经济复兴和发展服务,这说明官员选拔适应了政治环境,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实施有利于扩大政权统治基础,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正是新兴地主势力的上升时期,排除B项;“以儒取士”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但材料反映的是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不能说明儒家独尊地位已经确立,排除C项。2.[2024·湖南天壹名校高二检测]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这反映出宋朝科举制(
)A.扩大了录取规模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提高了官员素质
D.已经发展到完备程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塞孤贫之路……尽革前弊矣”可知,宋太祖认为科举制度录取贫寒子弟的人数较少,为改变这种局面,宋太祖亲自面试考生,增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这样就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材料打破了“势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增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不能说明录取规模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增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对官员素质提高没有作用,排除C项;仅材料一项改革不能说明科举制发展完备,排除D项。3.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这一“动态机制”(
)A.保证了监察部门的独立性B.有利于防止监察机构腐败C.完善了民意的舆论监督D.破除了官官相护的陋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所谓的“动态机制”即为不定时的,监察官员交替考察和监督,这保证了监察的有效性,又可以防止监察官员和地方官员的勾结,所以能有效的防止监察机构的腐败,B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监察部门的独立性,排除A项;“完善了民意的舆论监督”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在专制制度下,官官相护的陋习无法取消,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官官相护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4.[2024·河北邢台五岳联盟考试]清代都察院是与六部、大理寺等机构并立,直辖于皇帝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京官,主持都察院的工作,率六科给事中、各道御史行使对中央各部院及各地方的监察权。据此可知,清代监察机构(
)A.官员品级较高
B.具有一定独立性C.分工较为细致
D.职能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都察院是与六部、大理寺等机构并立,直辖于皇帝的监察机构”可知以都察院为代表的监察机构直接隶属于皇帝,与其他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并立,具有鲜明的独立性,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清代监察机构的官员品级高低,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介绍都察院下属各级官员的监察职责的分工,无法体现分工细致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中都察院始终是独立的监察机关,其主要职能始终是监察职能,排除D项。5.[2024·湖北云学新高考高二联考]【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由吏部考核,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摘编自《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材料二明中叶以来,官僚主义愈演愈烈。隆庆二年张居正给穆宗所上的《陈六事疏》中指出,当时的官场风气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酌量道路远近,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期限,对相关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月检查。如果未按期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罪论处。——摘编自《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论》材料三孔子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摘编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考课制的特点。
答案:特点:遵循一定程序(或定期考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或重视考核官员德行);等级分明(分级考核);标准明确;制度严密;考核权由中央和皇帝掌握。解析:据材料一“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得出遵循一定程序(或定期考核);据材料一“德义有闻……恪勤匪懈”得出注重儒家伦理道德(或重视考核官员德行);据材料一“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得出等级分明(分级考核);据材料一“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得出标准明确;根据材料一“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得出制度严密;据材料一“吏部考核……皇帝亲自考核”得出考核权由中央和皇帝掌握。(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答案:主要手段: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各级官员政绩的考核;加强道德伦理教化;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严惩贪官污吏。认识: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是维护正常统治秩序的重要举措;推行监察制度等措施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古代整顿吏治的相关举措对于现今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析:第一小问主要手段,据材料二“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得出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各级官员政绩的考核;据材料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得出加强道德伦理教化;据材料三“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得出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据材料三“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得出严惩贪官污吏。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官员的管理的相关知识从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是维护正常统治秩序的重要举措,推行监察制度等措施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古代整顿吏治的相关举措对于现今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培优读史思辨视野拓展深化认知全通关视野一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史学新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以三个省略号分四个层次论述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一是科举制有其历史合理性,二是科举制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并且制度化,三是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科举成功的机会均等,四是科举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奋斗精神。激活思维
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思辨训练1]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答案:D[思辨训练1]
解析:据材料“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可知唐朝科举考试并不是完全依据答卷水平,还参考声誉,克服了完全凭考试录取的弊端,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综合水平,故选D项;唐朝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说明科举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科举考试减弱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排除B项;主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答卷,说明科举考试并不是公平公正,排除C项。视野二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史学新论]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从全新的视角论证了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指出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激活思维
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长期演进过程中凝聚起来的制度文化资源,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互融汇难以分割,对中国社会诸制度亦产生深刻影响,其对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行亦起着调节作用。[思辨训练2]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
)A.明朝的科举制走向衰落B.明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录取比例反映经济水平答案:C[思辨训练2]
解析:由材料“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可知分卷制度可以选拔不同地区的人才,避免教育发达地区人才过于集中的现象,体现出科举制的公平合理性,故选C项;八股取士体现出科举制的僵化和衰落,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古代选官制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体现出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录取比例体现出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但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视野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实际作用[史学新论]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行政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明确了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历代还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来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企业学徒培养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技术支持服务
- 2024年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施工一体化合同
- 2024年商铺出租代理合同书版B版
- 2024专业洒水车租赁服务协议范本版
- 2024年度企业聘用员工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室内外装修材料采购与销售协议版B版
- 2024年三轮车购销协议全面版版B版
- 2024年工程领域招标投标规则合同版B版
- 2024年中外合资购销协议参考文本中英文
- 智能智能电梯系统
- 2024年学校期末颁奖典礼
- 地铁行测考试题库答案
- 口腔门诊岗前培训
- 储能电站安全运维方案
- 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安全
- 室内拆除安全施工方案
- 《卡方检验正式》课件
- 机器学习基础与应用
- 超算中心运营管理
- 美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划分与工作分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