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_第1页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_第2页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_第3页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_第4页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32/TXXXXX—XXXX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流程、指标体系、数据获取途径、综合量化方法、评价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评价。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生态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在不受到外在破坏性因素的影响下,一定时期区域内资源禀赋、生态弹性、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匹配水平。评价流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获取指标数据、进行指标归一化、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生态环境承载力数值(T值)、确定评价结果等流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流程见图1。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计算生态环境承载力数值(T值)获取指标数据进行指标归一化确定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量化评价等级判定 图1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流程图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可根据使用区域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自行调整。表1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目标层准则层分目标层指标层指标性质a综合权重生态环境承载力压力P社会发展人口密度(人·km-2)负向0.039人均GDP(元·人-1)正向0.033化肥施用强度(kg·km-2)负向0.025土地开发强度(%)负向0.045农药施用强度(kg·km-2)负向0.027资源消耗人均生活用水量(t·人-1)负向0.025单位国土面积能耗(tce·km-2,以标煤计)负向0.037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t·km-2)负向0.035环境污染单位国土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m3·km-2)负向0.034单位国土面积SO2排放量(t·km-2)负向0.037单位国土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t·km-2)负向0.039单位国土面积COD排放量(t·km-2)负向0.035单位国土面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t·km-2)负向0.026状态S资源禀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m3·人-1)正向0.036耕地面积占比(%)正向0.026生态资源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面积占比(%)正向0.0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0.024环境治理生态环保投入占比(%)正向0.08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正向0.02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向0.026污水处理率(%)正向0.023经济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1)正向0.037第三产业占比(%)正向0.038响应R生态弹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正向0.074水土保持率(%)正向0.021环境达标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正向0.03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正向0.03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正向0.038a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指标性质为负向,对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指标性质为正向。数据获取使用区域指标原始数据通过官方途径获得,如《统计年鉴》《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等。综合量化指标归一化正向指标归一: Xij=xij负向指标归一: Xij=xjQUOTE|−xij|max式中:Xij ——第i年,第j项评价指标标准化值;xij ——第i年,第jxjmin——第xjmax——第指标权重确定生态环境承载力各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若使用区域自行调整指标体系,权重计算过程见附录A。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7.3.1建立加权规范矩阵Y Y=Yijm×n=式中:Y ——加权规范矩阵;Yij ——加权规范矩阵中第i年,第jm ——评价年份数;n ——评价指标数;Xij ——第i年,第jCWj ——第j项评价指标的7.3.2计算不同评价对象中的评价向量到正理想解的距离和到负理想解的距离 Di+=j=1 Di−=j式中:Di+ ——第i年的n ——评价指标数;Yj+ ——加权规范矩阵Y中,第Yij ——加权规范矩阵Y中,第i年,第jDi− ——第i年的评价向量到负Yj− ——加权规范矩阵Y中,第7.3.3以贴近度T表示生态环境承载力数值 Ti=Di式中:Ti ——第i年的Di− ——第i年的评价向量到负Di+ ——第i年的评价结果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等级按表2判定。表2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判定表生态环境承载力T(0.8~1](0.6~0.8](0.4~0.6](0.2~0.4](0~0.2]等级可承载基本承载轻度超载中度超载重度超载附录A(资料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A.1赋权方法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赋权采用综合赋权法,即结合了基于指标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的客观赋权法和主观经验对决策指标进行赋权的主观赋权法。A.2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2.1评价层次模型构建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层次结构模型构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A.2.2主观权重计算 Wi=1nj=1n式中:Wi ——第i项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n ——决策结果向量中评价指标的数量;aij ——决策结果向量中第i行,第jakj ——决策结果向量中第k行,第jA.3客观赋权法/熵值法A.3.1指标归一化正向指标归一: Xij=xij负向指标归一: Xij=xjQUOTE|−xij|max式中:Xij ——第i年,第j项评价指标标准化值;xij ——第i年,第jxjmin——第xjmax——第A.3.2指标熵值计算 Hj=−i=1式中:Hj ——第j项评价指标的信息熵n ——评价年份数;Xij ——第i年,第j项评价指标标准化值A.3.3客观权重计算 Wj=1−Hj式中:Wj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