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1页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2页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3页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4页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文中加点部分用下划线代替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考情分析】年份题目及题型分值2019年《最后的耕耘》曹春雷,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1分2020年《山羊和绵羊》李娟,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1分2021年《榕树的美髯》秦牧,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1分2022年《高原雪》高洪波,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1分2023年《陈情与感动》罗伟章,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1分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作品阅读在近五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査分值稳定,多为11分。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散文或小说。从近五年的文学作品试题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在题干中一般会出现以下关键词: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分析,对某句的理解,对画线句的理解,对某一段的理解。当然,更多的是结合文意或题目进行问题设置。概括言之,主要是对文意的理解、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命题趋势:历年的文学作品阅读都选取了一些名家的作品,2024年应该也不例外。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题目的设置主要会出现关键句的理解、文章的分析及文意的理解,平时可多掌握一些文学作品的基本写作技巧,了解它们的作用,多阅读一些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多加练习,提高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考纲解读】《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可知,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其中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八部分:(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5)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8)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文学作品阅读一直是高职高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形式主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三种,从近五年的高职高考真题来看,考查的形式主要是散文和小说,除2019年考查小说的阅读外,其他年份考查的均为散文的阅读。考生在2024年的备考中,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均应该重视。【知识梳理】一、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散文的主要特征有: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一)阅读的方法先题后文。读题——明确阅读目标,节省答题时间;从题干及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内容;将问题分类,做到心中有数。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3.观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接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二)答题的技巧1.作品主题的把握常见题型: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原因?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作者的感受有哪些?请你概括作者的观点。……解题思路:先找准答案所在区间,注意同义替代语和体现文章主旨的概念,抓关键词句,分条表述。2.重点句子的理解常见题型: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有什么象征意义?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解题思路:找准并解说题目所涉语句关键词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表述作者寄寓在整个句子中的真正意图。注意:以整体把握语境和全文为基础。3.表现手法的鉴赏常见题型: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说说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请简析其艺术手法。……解题思路:根据不同对象从抒情、表现、描写、结构、修辞方式等角度确定答案,再联系文句内容分析,最后表述其艺术效果(主题、结构、语言)。二、小说小说是与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特点:小说的特点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体裁讲究纯粹。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一)阅读方法1.理清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3.凭借三个要素,把握主旨情感;4.欣赏写作特色,揣摩精彩语言。(二)答题技巧1.故事情节的把握常见题型:①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2.人物形象的揣摩常见题型: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3.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解题思路: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暗示社会环境,展示世态风情,揭示社会本质特征。4.作品主题的挖掘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解题思路: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5.关于小说的语言常见题型:①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②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③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解题思路:①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②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典例精析】【例题1】(2023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小题。陈情与感动罗伟章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中学,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战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老”之下一“子”,“子”背着“老”,体现着晚辈对老人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辞不就职”,是一辈子的孩子。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感动了晋武帝,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标题“陈情”一词,既指李密的《陈情表》,也指作者情感的真诚表达。 B.“我”最初只感受到《陈情表》的语言美,后来才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C.李密44岁时,依然不肯出去做官,因此作者认为“李密始终是个孩子”。 D.作者游历彭山后,对李密的“陈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更加推崇。【答案】C【试题分析】作者觉得李密是个孩子是因为他的孝心,“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辞不就职’,是一辈子的孩子”,并非因为44岁依然不肯出去做官。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分析甲骨文“孝”字的构形,生动地表现了李密对祖母的“孝”。 B.“欢喜心如风拂柳”比喻形象贴切,突出了作者来到彭山的兴奋与自得。 C.彭山人表现出的“祥和”“充实”从侧面反映了李密的伦理观对家乡的影响。 D.文章把传说中的彭祖与真实的李密对比,强调了李密才是彭山最大的传奇。【答案】B【试题分析】后文提到“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亮。是烛光的那种一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可见作者此处的情感并无强烈的兴奋,更多的是心灵相应的舒畅。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这句话的理解。【答案】作者失去母亲,觉得无比痛苦,突然读到《陈情表》中李密写到的失去亲人的痛苦,感受到人们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一样的。所以说“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试题分析】这句话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可以从句子的含义本身和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理解。比如本句中讲到了痛苦,强调了痛苦不是一个人的,包含李密的痛苦和作者自己的痛苦以及所有失去亲人的人的痛苦,这是种共情。从作用上看,本句点明了中心,突出了主旨。【典例精析】【例题2】

(2022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小题。高原雪高洪波①北京连续一个月的大热,据老辈人说,这种大热在1947年那一年发生过,以后就再没碰到过——这么说来,半个世纪一次的酷暑,被我一不小心赶上了。

北京大热,大热到什么程度?火笼?蒸锅?还是湖北女作家池莉形容武汉那样:一群人浸在游泳池里!池莉笔下的武汉,是五六十年代的武汉,还没有冷气和空调,“灵台无计逃神矢”,只好浸泡在水中以避酷暑。北京这次持续高温,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午时分电视台的记者到某路口的交通岗,警察同志们正挥汗如雨地指挥交通。记者把温度计拿出来,放在警察脚下一测,乖乖,水银柱“噌”地蹿上去,摄氏50多度!

人在这种高温下生活,您怎么能不浑身冒汗长痱子,然后念叨着一个字:烦。正烦着的时候,电话铃响了,一听,是云南一位朋友的声音,忙打听昆明热不热。这位仁兄一笑,说我们这里很凉快,一早一晚还得穿毛衣。

你说气不气人!

为了安顿自己被高温烤炙得焦躁的心情,放下电话便琢磨让自己凉快的事,一下子想起了云南的雪,三月雪,这是一种意识流,超越时空的本能。云南的雪,雪片不像北方那么大,有几分细碎,落在地上之后很快就融化成湿漉漉的雪水。从雪花到雪水的过程,十分短暂,也许是因为三月的云南地气已很温暖的缘故吧。雪如果再起劲儿地落上几个时辰,地面的热气渐渐为雪花们的努力所遮掩,你会发现浅白从天空铺下来,先是染白了绿色的松树、黄色的土墙、黑色或红色的屋顶。高傲的公鸡尾巴似的竹子们,也禁不住弯下了腰,翠绿的竹叶托住高天的白雪,格外有一种楚楚动人的风韵。在雪花的侵袭下,最冷静也最倔犟的恐怕要数仙人掌了,她们举着自己尖刺密布的巴掌,不客气地一一刺破雪花的身躯,也许这种相逢本来就是季节的错误,委屈的雪花自有她们的道理。雪花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当傍晚时分暮色被白雪们裏挟而至时,浅白的颜色渐渐变成银灰。再过一会儿,银灰色也消失了,一种朦朦胧胧乌乌涂涂的色调掩上来,远处的村落先亮起一星灯花,继而是一片灯火,夜色与雪色借助于迷离的灯光,显出了高原特有的一种神秘。而寒意与凛冽,也就在这时浮动在夜空。你踩着薄薄的一层积雪走向远方,每一个脚印,都提醒你这是一场罕见的雪,高原三月雪。好像那场大雪也是五十年未遇的,昆明街头的银桦树,被大雪压迫得失去了挺拔与潇洒,以至于冻伤了许多。这当然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三月雪不同于冬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一种表现,成心跟人们过不去。联想起北京七月间这场持续高温天气,下意识地,我想起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种种无奈,气温异常不过是小小不言的惩罚。然而拿高原雪来抵御京都暑热,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却是我本人的专利。在写出“高原雪”的同时,屋外竞掠过一席凉风,甚至有几丝雨意,焦灼的心境,渐渐地复归于清凉。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选自《自然风情》,有删改)【注】①高洪波,诗人,散文家,曾在云南生活过。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章用池莉笔下武汉人“浸泡在水中”的现象,表现了人们在酷暑下的无奈。 B.作者因酷暑而心情焦躁,云南朋友的电话,引发了他对高原三月雪的回忆。 C.作者说三月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表现,说明了三月雪和北京七月的酷热都让他烦躁。 D.“气温异常不过是小小不言的惩罚”,隐含了作者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思考。【答案】C【试题分析】作者说三月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表现,说明了三月雪和北京七月的酷热都让他烦躁”错,回忆云南的三月雪是为了抵御酷暑带来的烦躁,说三月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表现,是为了引出作者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思考。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记者用温度计测出地面摄氏50多度,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交通警察的爱岗敬业。 B.“雪花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雪花的自由、潇洒。 C.文章把高原雪描写得富有情致,表现了作者渴望以雪的清凉来抵御暑热的心理。 D.文章采用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细腻生动,感情真切深沉。【答案】A【试题分析】牵强附会了,记者测出地面温度很高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北京大热到什么程度,而非突出警察的爱岗敬业。3.文章以“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①文章以“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结尾,呼应标题“高原雪”,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②文章以“还在落着吗?”一个问句结尾,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对“云南的三月雪”有了想象的空间。③表达了作者对高原雪的喜爱和美好回忆。【例题3】

(2021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小题。榕树的美髯秦牧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木棉、石栗、椰树、棕榈、凤凰树、木麻黄这些树木,自然都洋溢着亚热带的情调,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桠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广东的哪个地方去,你都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随处有它们的踪迹。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动物中的大块头,是象和鲸;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么?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长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各个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孟加拉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钻入泥土的树根,每一根都发展成为树干,它的阴影面积竟超过了一公顷(十五亩)。广东的新会有一个著名的“鸟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满鹭鸶和鹳,晨昏时形成了百鸟绕林的美景。那一个江心洲渚中的小树林,也是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经分不出哪一株树是原来的母本了。有些植物,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突现在地面;不仅突现在地面,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树的古怪的衣裳。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在名山胜地的悬崖峭壁上,我甚至看过一些榕树,不需要多少泥土,也能够成长。一粒榕树种子落在峭壁上,依靠石头隙里一点点儿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长起来了。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在这种场合,这些根简直像一条条钢筋似的,它们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点一滴的营养,都兼收并蓄,输送到树身去了。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树在泰然地成长,一点也用不着惊奇。这样重视它的根的树木,在适宜的气候之中,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长的呢!一个人有时感触于某种景象,常常会涌起一种童稚似的感情。我们念过童话、神话、民间传说,那里面,老树不是像人一样,会说话的么?有时在榕树下乘凉,我就不禁想象:榕树真像那种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他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那一流的人物,仿佛他什么时候都在掀髯微笑,像一个旷达的长者那样告诉在他身旁乘凉的小孩(反正我们和他比起来都成为小孩):“根是最重要的!你有了越多的根,你就可以吸收到越多的营养。你的根扎得越深,你和培育你的土地关系越密切,你就越有力量了。一株真正坚强屹立着的树是不怕烈日、风暴、旱患、水涝的。你瞧我,我抚育后代的成长,不怕他们掩盖了我,我具有这样的胸怀,任何从我的身体分出去而成长起来的小榕树,也都维护了我,壮大了我。”每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树起码有两三百岁的年龄吧,想起它们经历的沧桑,想起它们倔强的生命,想起它们亲历了中国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巨变,真不禁使人对于榕树感到深深的敬爱。(选自《秦牧全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榕树能作为南方树木的首选代表,是因为榕树洋溢着亚

热带情调,具有独特风格。 B.一把把在风中飘拂的气根形似老人的胡须,使榕树看起

来像植物界的“美髯公”。 C.“鸟的天堂”中的榕树林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已找不出

母本,是独木成林的代表。 D.哪怕种子落在悬崖峭壁,榕树也能用根从石缝中的泥土

里收集营养,顽强生存。【答案】A【试题分析】A项说的是原因之一,还有“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还有顽强的生命力、独木成林等特点,这些也是原因。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抓住榕树的气根展开描述,突出了榕树独特的状貌

和性质。 B.文章使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妙

趣横生。 C.文中插入孟加拉榕树的材料,是为了突出榕树的分布广

泛。 D.末段中作者以老榕树的口吻对小孩的告诫,升华了主题,

表达了对榕树的敬爱。【答案】C【试题分析】文中插入孟加拉榕树的材料,并非为了突出榕树的分布广泛,而是为了说明“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回答。【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榕树比作老人,给榕树赋以灵性。一方面榕树气根像人的胡须,每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树都历经岁月的洗礼,他们只依靠一点点土,就可以顽强生长,生命力旺盛,重视根的作用,作者感慨榕树真像那种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表达作者对根的重要的感慨,对榕树的敬爱。【例题4】

(2020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小题。山羊和绵羊李娟不知为何,我小的时候一直以为山羊就是公羊,绵羊是母羊。后来才知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山羊是很能爬山的羊,所以才叫“山羊”嘛。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但山羊还嫌不够似的,整天一没事就当着人的面爬高下低,蹦来跳去,唯恐别人忘记了。最可恶的是,越是大家正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它们就跳得越欢。每天傍晚赶羊入栏时,明明没它们的事(在我家,山羊不用入栏的),也非要挤在羊群里一起进去。进去后,再以最轻松的姿势得意洋洋地飞跃出圈墙——分明是跳给绵羊们看的,意思是“看,我能这样!”然后再当着大家的面,嗖地跳回栏里,“看,还能这样!”于是,就那么来来去去跳个没完,如履平地。看得绵羊们面面相觑,纳闷不已。有些小绵羊也学着它的样子拼命使劲耸着身子往上蹦,但怎么可能跳得出去呢?它们一定死活想不明白:“同样是羊,为什么它能做到,我就不行?”由于山羊严重扰乱了羊群的秩序,愤怒的斯马胡力①就扔一块石头准确地砸中它的脖子。它一溜烟闪老远,然后大呼小叫个没完,并率领一部分绵羊往山上跑去,更是为大家忙里添乱。山羊们不但表演欲强烈,而且好奇心旺盛。它们常常站在毡房门口朝里长时间张望。要是你不理会它的话,它会一边凝视着你,一边把一只蹄子伸进门槛。若再不阻止,它们更是得寸进尺,笔直地走进来东嗅西嗅。绵羊只需挨一次打,就晓得毡房及四周的围栏是不能靠近的。而山羊呢?对它们可不是打几次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打不着。往往是,你的手还没抬起来,它们就蹦跶到对面山上了。山羊灵敏得令人吃惊。假如你想收拾一只山羊,刚刚闪动这样的念头,它就能立刻接收讯息,拉开防卫的架势和神情。如果反之,就算你和它在小道上迎面紧擦而过,它也不躲不避,悠悠然然。山羊真的和绵羊太不一样了!绵羊总是愿意遵从人的安排,每当转移到陌生的牧场,只要入两次圈,第三天就完全接受了新的安排。而山羊呢,恐怕一百年也不行。它们一个比一个有主见。干起坏事来,又极具煽动力,并且往往身先士卒,处处为绵羊作出表率。从高处展望移动的羊群,通过整个大致的走势就可分辨出山羊和绵羊来。绵羊是耐心有序的,身子和脑袋都冲着一个方向前行,使整个队伍充满力量和秩序。而山羊东蹿蹿,西跳跳,不着调地爬高下低,在队伍中切割出乱七八糟的线条,害得绵羊莫名其妙,不晓得到底跟着谁走才好。山羊大约也知道自己比绵羊聪明(要不怎么耍杂技的羊都是山羊而没有绵羊),便很有些瞧不起绵羊的样子。但绵羊们却无比信任它们,就算尾随到天涯海角也无怨无尤。大约是绵羊也承认了自己不如山羊这一点吧。所以每次行进的路上,领头的都是山羊。不过也幸亏有山羊,在转场的牧道上,在那些危险而陡峭的路面上,在一道又一道拦路的激流中,在悬崖边、吊桥上……正是有了胆大自信的山羊们的率领,绵羊们才敢低着头一串一串沉默地通过。还有我们高大威严的头山羊,它脖子下系着铃铛,声音清脆神秘。当羊群移动在广漠的群山之中,这铃声是最具安抚力的召唤。而当一只雪白的山羊独自站在悬崖上时,那情景,像神明的降临一样让人突然心意深沉,泪水涌动……因此,山羊似乎又是暗藏启示的。它无论出现在哪里,都像是站在山野最神秘的入口处一样。它神情闪烁,欲言又止。它一定早就得知了什么,它一定远在我们认识它之前,就已认识我们了。只有它看出了我们的孤独。(选自《羊道——深山夏牧场》,有改动)【注】①斯马胡力:牧人名。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傍晚羊群入栏时,山羊的好动、调皮给牧人增加了很多

麻烦。 B.山羊能敏捷地感知到人的意图,并作出反应,所以说山羊

善解人意。 C.转移到陌生牧场后,绵羊总是比山羊更愿意接受牧人的

安排。 D.在转场途中,胆大自信的山羊,领着信任它们的绵羊走过

各种危险的道路。【答案】B【试题分析】“善解人意”不当,这个词本身有善于体谅并顺从别人意愿的意思,但山羊总是特别“有主见”“为大家忙里添乱”。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作者小时候对山羊和绵羊的误解开篇,增添了趣

味,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文章多处运用拟人手法,人格化的山羊和绵羊形象鲜明,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文章多次把山羊和绵羊进行对比,生动而富有层次地描

述出两者的不同特性。 D.作者通过对两种羊真实而生动的描述,完整、客观地还

原了一段游牧生活的记忆。【答案】D【试题分析】“完整、客观地还原”的说法不当,对两种羊,特别是山羊的描述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3.为什么头山羊脖下的铃铛声是最有安抚力的召唤?请阅读最后一段,并结合全文回答。【答案】在羊群中,山羊敏捷机智、勇敢活泼、胆大自信,对此绵羊们本就“无比信任”,而头山羊更是一个领袖,其他山羊和绵羊都可以毫无保留地跟从它,只要听到并跟随它的铃铛声,羊群就有了方向和安全感。【例题5】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列的现代文,完成1~3题。

最后的耕耘曹春雷①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稀里呼噜喝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啥事?”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气地抛出这么一句话。“爹,您干嘛非要种地呢。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多好,引来好几个厂子,都没污染。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爹啊,这次引来的是草帽厂,不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过烟圈,飞出了院子。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我签。”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支,给老奎。

②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牛。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老奎对牛说:“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老黑没搭腔。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我愿咋样就咋样。”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③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老奎说:“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好几年前,就是最后一头牛了。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④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老黑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驾!老奎喊了。老黑缓缓地迈开步子。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粗气。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粗气。老奎说:“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你知道吗,犁完这块地,咱俩就正式从田里退休了。”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⑤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来越红,像是缀上了个秤砣,斜斜地缓慢地往下坠。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只剩下最后一趟了。老奎两股战战。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老奎喊:“加把劲,老黑,最后一趟了。”⑥终于到头了。老奎斜依着犁,摇晃了几下才站稳。老牛四条腿在打颤。老奎喊:“老黑……”老黑回过头来。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第7期,有删改)1.下列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中写宝山“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和“从怀

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支,给老奎”等,突出了他的心情由

焦急到欣喜的变化。 B.第③段中“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和“老黑啊,可我心里觉

着没老”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反映出老奎从心里不服老。 C.第③段中“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一句,暗示随着经济发

展,村里已经很少有人用牛耕地,传统农耕方式渐渐远去。 D.小说通过老奎与土地的故事,反映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农

民的固有观念已落后于时代并终将被时代所抛弃。【答案】D【试题分析】“农民的固有观念已落后于时代并终将被时代所抛弃”与主题不符。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第①段通过对话交待村子发展的现状、引进工厂

的投资情况,主要是为宝山做父亲的思想工作交代背景,

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第④段“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一句,运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老牛年老体弱,不堪劳作,并和老奎

心有灵犀。

C.第⑤段描写夕阳“像是缀上了个秤砣”,“缓慢”下坠的情景,

有力地烘托了老奎在最后一次耕种时内心的沉重与不

舍。

【答案】B【试题分析】拟人手法没问题,考生不能光着眼于“甩了甩尾巴”上。本项错在“写出了老牛年老体弱,不堪劳作”上面,老黑甩尾巴这一动作并不能反映出这一点。 D.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心理。如父

子的对话,主要围绕土地签约展开情节;老奎对老牛说的

话,反映了老奎复杂的内心活动。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案】老黑的“这滴泪”,其实也是老奎的泪,“砸疼大地”展示了“这滴泪”的沉重,它折射出农村城镇化进程与普通农民对土地无法割舍的深厚感情之间的矛盾,用饱含情感的形象强有力地升华了经济发展不能以耕地和环境为代价的主题。【同类比较】

(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生活就是一碗羊杂汤纪东方①来了,兄弟。您里边请先坐!②您要嘛汤?杂碎汤五块钱,羊肠汤三块钱,羊肉汤十块钱。杂碎汤吧!羊肝、羊肚各样都来点儿,各种滋味都尝尝!您喜欢大块还是小块?今儿个天冷,保您吃个满头大汗!③好嘞,您看您这一碗马上好了!趁热先喝口汤暖暖身子。喝慢点儿,别烫着舌头!要不要来点儿香菜?有人不喜欢香菜味儿。香菜除膻,少来点儿,去去膻味儿也不错。桌上有辣椒油、蒜泥、麻汁酱,调料盒里有孜然粉、胡椒粉、咸盐、味精、老陈醋。盐多了咸,醋多了酸,味精多了苦,胡椒放多了麻辣受不住。您依自己口味轻重随便加!汤随叫随要,免费管够。④我干吗要卖羊汤?还得说耍杂技。我原来是耍杂技的,1986年在陕西演出,见人家当地人喜欢喝羊汤,也跟着尝了尝。一来二去喝美了,回来,就开了这羊汤馆。好多人都喜欢到我这羊汤馆吃这一口,为嘛?我这是全羊汤,自己用心熬的。羊身上每一个部位的肉都割一块,配上当归、党参,还有我自己琢磨的配料——是啥成分得保密。不过您放心,咱的东西是给人吃的,要养人,不能昧着良心图自己赚钱害人,绝对没有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然后放在大火上煮到九成开,再用小火慢炖三天三夜。羊肉里面的精髓被慢火一点一点地“靠”出来,药材、配料里的东西全融进汤里,这汤,才叫“老汤”。⑤小雪那天,下着雨,客人少。来了个小伙子,胳膊夹个皮包,一看就是外地人。他要了一碗羊肉汤,吃完了十块钱嫌贵。我说:“熟羊肉都五十块钱一斤了,一碗几毛钱的利,也没办法。”小伙子嘟嘟囔囔不痛快,掏钱磨磨唧唧,说就剩六块零钱了。我说:“六块就六块,您没带钱也没事儿。外地人来吴桥是客人,我管顿饭也没关系。”小伙子扭头就走。我没搭理他,我一个人生闷气:没见过这样的人!过了一会儿,我一扭头:坏了,这小子的皮包还放在桌上呢!打开一看,里面现金、银行卡、发票、工作证、身份证,全着呢!零钱、整钱都有,得有几万块!我也顾不上生气了,急忙追到外面公路上,早没人影儿了。⑥一打听,倒是有人看见那小伙子往火车站方向走了。我急得直搓手。我儿子正好骑车过来,我把包交给他,想想不放心,要过车子,让他看着摊儿,我骑车追。冬天的小雨冷啊!我出来追得急,没穿外衣,连个手套都没戴,手指头一会儿就冻麻了。我用手肘撑扶车子,两条腿紧蹬。快到火车站了,看见那小伙子蔫头耷脑低头走呢!出门在外也不知道想嘛,皮包丢了都不知道!我截住他,一递皮包,那小伙子脸刷地白了。我说:“别害怕!数数钱少了没有?东西少不少?”小伙子缓过神来,哭了,说:“大叔,你真是个好人。”我说:“好不好不敢说。咱人活得实诚,不昧心就是了。”⑦干小买卖就是这样,嘛人你也见得到,嘛事儿你也碰得到。遇见好事儿你也别太高兴,遇见怂人你也别不喜欢。踏踏实实,平平淡淡,日子,就这么过,你自己去琢磨滋味。我没念过几天书,也不会说深沉玄妙的话。生活?生活就是这碗羊杂汤,有老汤底子,随您的口味加佐料,甜、辣、酸随便您,只要您觉得味道合适,就会高高兴兴吃个满头大汗。这就是您要的口味、您要的生活。(选自《青年作家》2012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中“您要嘛汤?杂碎汤五块钱,羊肠汤三块钱……”

等句子,表明了“我”的身份是卖羊汤的,使故事的发生和

情节的展开合乎情理。 B.在“我”看来,好多人之所以乐意到“我”的羊汤馆喝羊汤,

主要是“我”做生意不昧良心,自己用心熬制的全羊汤让

人放心。 C.第⑤段先写小伙子“掏钱磨磨唧唧,说就剩六块零钱了”,

后来又交代他的钱包里有几万块现金,表现出他很节俭,

有钱舍不得花。 D.第⑥段中“我急得直搓手”“我用手肘撑扶车子,两条腿紧

蹬”等细节,反映出“我”为了送还小伙子丢失的钱包而焦

急的心情。【答案】C【试题分析】小伙子嘴里嘟嘟囔囔地嫌贵,说是没零钱,其实包里“零钱、整钱都有,得有几万块”,他这种不是节俭,应该是吝啬想占小便宜。2.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擅长运用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如第⑥段“冬天的小雨

冷啊”一句,通过冬天的冷雨,烘托出火车站周围冷清的

气氛。 B.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不厌其烦地介绍羊汤的调料如孜

然粉、胡椒粉等和老汤的熬制过程,体现出浓郁的地方

饮食特色。 C.小说主要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既是故事的主人

公,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全文以亲历者的口吻娓娓道来,

真切自然。 D.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特别是口语和方言的运用,使得作

品带有明显的乡土味道,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答案】A【试题分析】此处不是为烘托冷清气氛而写的天气,是为了塑造“我”急人所急,冒雨送包的人物形象而进行的环境描写。3.小说以“生活就是一碗羊杂汤”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这个标题浓缩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巧的构思,“羊杂汤”引出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起端——卖“羊杂汤”的小店里小伙子喝汤不肯给够钱,更说明了生活这碗“羊杂汤”,做的人不能昧着良心,喝的人也要加上自己喜欢的味道,才能品尝出它的真正滋味。【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走近芦苇陈所巨①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④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⑥走进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⑧猛然地发现脚下的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那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⑨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质。1.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用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保住我们的本性与本质。 B.当我们沮丧的时候就应该把心藏在厚厚的泥土之中,表

现出作者消极的一面。 C.泥土是一个比喻义,厚厚的泥土表示生活不容易,我们的

心受到重重的压迫。 D.作者想通过这句话鼓励那些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

的人,用外在的东西掩盖住自己。【答案】

A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由芦苇上升到对个体生命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的

感悟。 B.现在人的环保意识不高,芦苇常常被收割破坏,任人摆布,

作者也希望能保护好共同生存的环境。 C.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作者通过自述,最终找到了化解

的答案,要保住本性与本质。 D.生命生死交替是自然规律,我们也要坦然接受生活中的

种种考验。【答案】

B3.文章以物喻人,请分条回答作者从芦苇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答案】

①感悟到环境力量强大,生存困窘,人生有许多无奈。②认识到固守人的本性,要有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③领悟到人类须固守本质与本性,才能不断传承和发展,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湿湿的想念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卷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才能留存下去的东西。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水给爷爷三样东西: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合,丰富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

“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注】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

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

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

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

乡的热切和憧憬。【答案】

D5.对文章第一段画线句“这些文字与画卷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从文的文字优美,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展示了人性美、

画面美的湘西。 B.沈从文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

记忆、美好的梦想。 C.沈从文写了很多书,也画了很多画,所以说用文字与画卷

托举起了一个理想。 D.作者对爷爷的作品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暗示着下文写沈

从文与水的关系。【答案】

C6.结合题目“湿湿的想念”,“湿”字在文章中有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

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今夜的泪水李汉荣那个星期天,我在山上漫步,沿着野草缠绕的小径随意走着,我不想寻找确凿的目的地,我把双脚交给这些古藤般时隐时现的小道,就由它们把我带到哪里算哪里,即便被带进密不透风难辨方向的林莽,我也不会埋怨,就迷一次路吧。这么多年,周而复始地走着明白无误的路,想迷一次路都没有机会,一切都设计好了,规定好了,人只要一动身,就进入了固定的程序,就踏上了锁定的路线,红灯停,绿灯行,就这么笔直地走来走去,直至终点。一条路走到黑,这使我们失去了对路的感激。这就如同把一个无味的梦做到天亮,而且夜夜重复,那个梦早就不是梦了,全然没有了梦的神奇浪漫。被同一个梦占据的睡眠与无梦的睡眠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对死亡的提前预演。我就在野草杂树中胡乱走着,天渐渐黑了,我正可以在夜色里迷一次路,对黑夜的到来我有了一种隐隐的快感。一条野径把我带入一片竹林。早听人说过,南山上有一个竹海,与更南的四川相连,在南山的“海域”也有近千亩。那么我是下海了?至少已来到浅海湾。我折了一根干瘦的竹竿作为探路的拐杖,边走边敲敲这根竹子,敲敲那根竹子,既是为自己壮胆,也顺便对寂寞中坚守的竹子们表示敬意和问候。天似乎完全黑下来了,在林子里行走更能真切地看到夜晚是怎样一笔一笔很快涂染了它漆黑的形象。然而林中似乎又有了亮色,竹子与竹子之间断续传递着神秘的光线,我仰头一看,竹叶交叠的高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小孔,光,正是从那里漏下来的。此时,我体验到自然界那些生灵们有限的幸福,比如野猪、松鼠、刺猬、山羊、兔子、猫头鹰……虽然,在这严酷的世界上,没有谁帮助它们同情它们,在自生自灭的命运里,它们是何等孤独悲苦,天敌的伤害,饥饿的打击,病痛的折磨,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提心吊胆地活着。然而,我似乎夸大了它们的痛苦。至少,阳光雨水对它们是免费供应的,还有,在黑夜降临的时刻,天上那些伟大的星星绝不因为它们卑微就不关照它们,相反,与它们的实际需求相比,大自然把大额度的光亮赐给它们。

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我折回身,向来时的方向走。我没有迷路,星星们不让我迷路。莫名其妙地,我竟流出了眼泪,我觉得这伟大的宇宙固然充满莫测的危险和深奥的玄机,但壮阔的宇宙毕竟对人、对生命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仁慈。此时已是深夜,这寂寞的山野也许只有我一人独行,当然也许还有一些保持着夜游习惯的伙计,比如猫、狗、松鼠也在夜的某个角落散步或恋爱,但是,毕竟此地就我一人呀,宇宙却为我准备了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华灯!整整一条银河都陪着我漫游,天国里全部的照明设施都归我——一个凡夫俗子使用!这是怎样的大恩大德啊。我就想,在如此壮丽无比的夜色下,谁能忍心辜负这皎皎明月盈盈星空?这伟大深邃的星空,正是神的无边胸怀,在这神圣星光的映照下,人只能去热爱,去歌唱,去进行美好的创造和劳动,去沉思,沉思存在的源头,沉思无限时间和空间向我们暗示的神秘寓意,或者怀着感恩的心情进入睡眠……我想,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的人,除了特殊的禀赋和所传承的高深优美文化影响了他们,他们更重要的道德和心灵源头当是这伟大不朽的宇宙星空——这浩瀚无涯的时空之海光芒之海召唤和启示了他们心灵里潜藏的浩瀚崇高的道德冲动:必须熔铸一颗崇高清澈的大心,才配面对这星空。经过虔诚的磨砺、修养、吐纳,他们终于有了一颗与宇宙对称的伟大灵魂。可是,曾几何时,这崇高的精神的星空渐渐成了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气象学的星空,商业的星空,间谍卫星的星空。它渐渐从心灵的天幕暗淡下来。古典的、天真的激情退潮了。人类的目光,更多地锁定在自己制造的符号网络里;人类的心灵,更多地沉溺于物质福利的狭小池塘里。星空依旧如公元前一样浩瀚壮美,星空下,却少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星空,徒然地照着失去神性失去信仰的现代的荒滩。

我在竹林里,借着朦胧而亲切的光线一边走着,一边想着,一次次流出了眼泪。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红灯停,绿灯行”“笔直地走来走去”的生活方式是不

满的,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约束的生活。 B.作者认为,壮阔的宇宙星空对人、对生命是仁慈的,具有

崇高的精神;作为人,就应该具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

壮美灵魂。 C.“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整整一条银河”一组数

量词连用,加强了语气,深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仁慈宇宙的

感激之情。 D.文章语言流畅,联想丰富,由眼前之路联想到生活之路,由

平常人联想到智慧卓越的人,意味深长,给人启迪。【答案】

A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历史上出现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

的人”的条件是特殊的禀赋和所传承的高深优美文化的

影响;宇宙星空对他们的召唤和启示;自身虔诚的磨砺、

修养、吐纳。 B.作者因为感恩于宇宙星空的仁慈而流泪,他的心灵没有

迷路,但现实中他在山中迷路了找不到方向。 C.今夜的泪水,是感动的泪水,也是感悟的泪水。 D.作者抨击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也表现出了自己的

追求。【答案】

A9.文章第二段写“野猪、松鼠、刺猬”等小生灵的意图是什么?【答案】

①为了说明宇宙星空不会因为地球上生物卑微而不关照它们。

②与后文写人接受宇宙星空的恩惠而有感悟作比较,为之铺垫。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雅舍梁实秋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