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备人:审核:高三历史组使用日期:第第页选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认识并掌握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3.了解并掌握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学习过程】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2、内容: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④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①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②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度③政治:废除分封,建立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什伍连坐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轻罪重刑。④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烧诗书。

3、影响(1)积极: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2)消极:法律严苛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4、成功原因(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原因),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2)改革措施可行,符合秦国实际。(3)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4)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二)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游牧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②民族交融;③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2、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后期(孝文帝亲政):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易汉服、通婚姻)3、作用:①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成功原因(1)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根本原因),符合民族融合的潮流和各族人民的愿望。(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孝文帝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4)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三)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统治危机:政治腐败,阶级矛盾: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使社会危机更加严重②财政危机: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也导致冗兵冗官冗费,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等。③边患危机:游牧政权侵扰,边防压力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结果: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富国方面),但强兵不明显。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被废止。4、评价:(1)进步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5、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2)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四)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2、内容: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革税制。3、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4、评价:成效: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败因:改革触犯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缺少统治者的支持;明朝时弊过多,积弱已久;张居正自身的问题……【针对训练】1.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针对训练】2.史籍记载,公元495年,一位皇帝在与大臣对话时指出:“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此事发生于以下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针对训练】3.南宋叶适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如此)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叶适意在说明,宋代(

)A.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B.理学败坏社会风气C.王安石变法策略失当 D.政治风气因循保守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时代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2.戊戌变法(1)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②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2)时间:1898年6-9月。(3)内容:创学会、办报刊、建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5)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③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概况:1901年开始,内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4.民国的改革(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改订新约运动、币制改革、新生活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针对训练】4.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中说:“职窃考之地球……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化衰为盛⋯⋯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而已。”康有为旨在(

)A.说明变法对于中国转弱为强的重要性 B.强调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C.借助西方先进理论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D.揭示俄日制度和变法的差异性【针对训练】5.1901年清政府宣布科举改制,突出“中国政治史事论”与“各国政治艺学策”等内容,乡试人数明显下降;1902年又恢复了经义等内容,情况稍有好转。这说明当时(

)A.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B.新式学堂普遍建立C.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D.清末新政已经破产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的改革(1949—1956年)(1)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3)结果: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目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2)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3)失误: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出现了严重曲折。(4)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重大决策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②2012年: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③2017年: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④2017年:十九大,习近平思想载入党章。⑤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2)重要改革①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③国企改革: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④所有制改革: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⑤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⑥五位一体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t"/item/%E2%80%9C%E4%BA%94%E4%BD%8D%E4%B8%80%E4%BD%93%E2%80%9D%E6%80%BB%E4%BD%93%E5%B8%83%E5%B1%80/_blank"政治建设、\t"/item/%E2%80%9C%E4%BA%94%E4%BD%8D%E4%B8%80%E4%BD%93%E2%80%9D%E6%80%BB%E4%BD%93%E5%B8%83%E5%B1%80/_blank"文化建设、社会建设、\t"/item/%E2%80%9C%E4%BA%94%E4%BD%8D%E4%B8%80%E4%BD%93%E2%80%9D%E6%80%BB%E4%BD%93%E5%B8%83%E5%B1%80/_blank"生态文明建设。(3)结果: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改革意义: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针对训练】6.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让广大农民都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其中劳动力、劳动技能和生产资料多一些的人家很快富裕起来,他们中有部分农民不仅添了车马,雇了长工,还不断买进或租进一些由于情况相反而陷入贫困的农户的土地。据此可推知(

)A.生产资料公有制有待进一步巩固 B.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农村中的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 D.推进农业集体化必要性逐渐显露【针对训练】7.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其意在(

)A.反对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向世界各国阐明中国具有特殊国情C.赢得西方对中国改革的支持 D.强调应根据国情探索中国建设之路【针对训练】8.1978年9月,李先念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口号。陈云也认为“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但不是小补充,而是大补充……要竞争一下”。以上相关主张表明(

)A.改革开放政策已经稳步推行 B.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开始提上日程C.突破现有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广泛认同【问题探究】一、当代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规律总结:改革的一般背景。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而进行改革。4、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5、少数民族加速本民族封建化的改革三、规律总结: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进行。4、改革与反改革之间的力量对比,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当时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