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为做好展板讲解,小华整理了易错字词,加点字字形或字音有误的一项是()A.龟(jūn)裂乌龟(guī)龟(guī)缩龟(guī)甲 B.边塞(sài)塞(sāi)车闭塞(sè)塞(sài)翁失马 C.行(háng)辈德行(xíng)行(háng)列行(háng)行出状元 D.争讼(sòng)斡(wò)旋冗(yǒng)杂沟壑(hè)2.(4分)阅读回答问题。

小阳撰写了展板“卷首语”:

①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②大自然的奇美瑰丽总能给人以享受【甲】那花香鸟语令人心旷神怡;那巍峨高山令人叹为观止;那汪洋大海令人心灵震撼。③大自然孕育滋养了无数生命,但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的频繁,空气污染【乙】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导致海枯石烂。④为了蔚蓝的天空不灰暗阴霾;为了茂密的森林不日渐稀疏;为了珍稀的动物不销声匿迹,我们不能缄默,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政府的环保,共建美丽中国、美丽世界。(1)(2分)展板“卷首语”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处是A.周而复始B.叹为观止C.海枯石烂D.销声匿迹(2)(2分)关于文段中【甲】【乙】两处和画线处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处要添上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分别是冒号和顿号。B.“大自然孕育滋养了无数生命”中“孕育”和“滋养”两词的位置互换更合情理。C.“践行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中“践行”和“树立”两词的位置互换更合情理。D.“严格落实政府的环保”后面应该加上“要求”,句子结构才完整。3.(4分)下面是同学们为倡导低碳生活拟写的标语。你更喜欢哪一则?请说说理由。①愿我们地球的“碳”息越来越少!②减碳,为地球撑起一把绿色之伞!4.(2分)请根据下图,补全我国计划实现碳中和的规划。第一阶段,我国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最高(峰值);;第三阶段,到2060年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为零)。5.(4分)关于个人该不该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八(1)班学生展开辩论。请你作为正方代表批驳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是:保护地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严格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反方观点是:个人低碳起不了大作用,最重要的是要靠国家去行动,就像2023年冬奥会,国家就做得很好。

6.(4分)名句默写。《关雎》中以“①,”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蒹葭》中“②,”两句描写了芦苇的颜色青苍、露水凝结为霜的情状,展示了一幅河上秋色图,点明了主人公追慕意中人的时间和环境。二、阅读与鉴赏(50分)7.(6分)古诗鉴赏。早梅[唐]柳宗元早梅发高树,迥映楚①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②,杳杳③山水隔。寒英坐销落④,何用⑤慰远客?【注释】①楚:此处指柳宗元被贬之地水州,古属楚地。②万里赠:捐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③杳杳:遥远。④寒英:梅花。坐:此处意为即将。销落:凋谢,散落。⑤何用:用什么。(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发”字形象地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给人生机蓬勃的感受。B.“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喻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C.颔联“朔吹”“繁霜”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反衬出早梅不同凡花的风骨。D.本诗前四句咏物,后四句议论,首联写梅花的内在气质(2)(4分)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述。8.(10分)文言文阅读。游黄溪记柳宗元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①,与山升降。其缺者②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③,揭水④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⑤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倒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⑥。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⑦,若颏颔龂腭⑧。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⑨,方东向立。

【注释】①骈植:并行种植。②其缺者:指缺花叶。③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④揭水:撩起衣裳涉水。⑤殆:几乎。⑥黛蓄膏渟(tíng):形容溪水积蓄在潭里,像贮了油膏。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⑦峻流:从高而下的急流,即黄溪。⑧若颏颔龂(yín)腭:山石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⑨鹄:指天鹅。(1)(2分)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含义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的“南”字意为“向南”,与《小石潭记》“西行百二十步”的“西”用法相同。B.“殆不可状”与“若啸呼状”(《核舟记》)中的“状”字都意为“……的样子”。C.“石皆巍然”与“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中的“然”字意思相同。D.“可坐饮食”中的“可”字意为可以,与“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字意思不同。(2)(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语句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B.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C.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D.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3)(2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4)(4分)《经典常谈》中《文第十三》这一章评价柳宗元“最工游记,他创造了描写景物的新语”。请结合本文内容,仿照示例,感受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景物之美。

示例:柳宗元擅长写“石”,“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颠领断腭”从视觉的角度,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第二个潭边的石头高大巍峨,高低不平的特点。

9.(16分)班级文学兴趣组为进行“桃文化”研究,搜集到下面文章,请你阅读并参与研究。桃之夭夭——桃与桃文化苏生文桃,原产中国,是中华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普通的树,开最普通的花、结最普通的果,谁也说不清它在漫漫时空中开了多少次花,结了多少次果。然而,在原始先民的观念里,“人的生命存在所依赖的东西,对人类来说就是神”(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花、普通的果、普通的树,却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的“桃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神韵的草木之一。一、“园有桃,其实之肴”中国是桃树的故乡,考古学家在距今约8000—9000年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场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3000多年前的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中,都发掘出了野生桃核。特别是在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外形完整的2枚桃核和6枚桃仁,经鉴定,和今天的栽培桃完全相同,说明桃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甲骨文中的“果”字很可能就是桃的本字。

中国较早大量记载桃树的古籍,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句子。植桃为园,表明当时人工栽培的桃树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在《大雅》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说明中原等地区的人们已经把桃当作重要的礼品来送,这就是成语“投桃报李”的由来。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说明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已经遍植桃树了。

最晚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桃树就沿着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然后再传到印度和欧洲。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记述关于桃树引入印度的传说:公元1世纪,印度司气特国王迦拟色加当政时,中国商人经常带丝绸制品和各种名贵的水果到印度去经商,其中就有桃。迦拟色加国王隆重地款待了这些中国人,中国人把带来的桃核和其他果核种在了印度。这个故事至今还在印度广泛流传。二、驱邪避鬼——桃木中国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在这则史诗般的神话里,夸父舍身化为桃林,成为拯救一个部落的“文化英雄”,这在文化人类学上,被称为“人与其图腾的同一”(弗雷泽《图腾制与族外婚》)。

进入文明社会,桃木继续作为“象征物”发挥着作用。周人认为桃是他们的“先妣神”(可以理解为“桃树妈妈”“母亲树”),认为自己是桃的子孙。史载周武王伐纣时,为表示不敢自行专断,载着文王的“木主”前行。周人以桃为先妣象征,想必文王的“木主”应该就是桃木做成的。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周人相信,周文王死去后,其灵魂回到了先妣桃那里,并还原为桃。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桃木制作人偶,称为“桃人”或“桃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了一组桃人,它们是用一小段桃枝劈成两半,一端削成三棱形,将中间的脊作鼻,两侧用墨点出眉目。

《太平御览》中记载着一棵名叫“度朔山”的大桃树,生长在“桃都山”上,树上有一只“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在这则记载中,桃木因为最先得到日照,充满阳气,所以是“五行之精”,可以“压伏邪气、制百鬼”(《典术》)。而雄鸡报晓,表明阳气回升,阴气消退,此时万鬼必须立即回到阴曹地府,如有还在外面游荡的,让桃木门神发现了,就会杀死它。所以民间传说,鬼最怕桃木和雄鸡。

桃木制品“驱鬼除祟”的特性,还衍生出了一些用桃木辟邪的民俗。山东泰安南部地区有一习俗,大人带婴幼儿出行,要折一枝东南方向的桃枝让孩子抱着,以求平安。安徽蒙城,带襁褓中的婴儿出门时,也要备一束桃枝。河南周口,将桃核雕刻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然后串成手镯,戴在还不会走路的小孩手上,俗信这样小孩就可避免“被鬼拉走”。三、长寿之果——桃子桃子是一种适应性强、丰产、且适合于食用的水果。在食物匮乏的时代,桃可以填饱肚子且不容易伤身体的优点(相对于其他常见的水果来说),一向被人所钟爱。所以民间流传着“桃饱李饿”,“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一筐”等谚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桃子的功能不断被放大、神化,最终转化成可以使人长寿的“寿桃”、可以使人成仙的“仙桃”,几乎成了长生不老果。

《山海经》里传说:“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实而赤柎,食之不劳”,开始把桃子和仙果联系起来。托名班固所撰的《汉武帝内传》把仙桃故事搬进了神仙典籍。该书记载:“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帝宫,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乃止。”

随着西王母神话的传播和《西游记》故事的流传,桃子逐渐演变为一种“长寿之果”,在民间则逐渐形成了以桃拜寿的习俗。为老人做寿时,或是直接摆上鲜桃,或是用米面等加工成“寿桃”模样、蒸熟后献给老人。——选自《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有删改)(1)(4分)组长打算印发本文,排版时为了节省纸张,打算把括号中的补充说明(文中划线内容)两类补充说明,阐述你的看法。(2)(4分)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从两个角度推测《桃花源记》开头设置“桃花”景致的文化内涵。(3)(4分)小组打算写一篇介绍“月”文化的文章。拟定了“静谧优雅——月光下独奏”“思念滋味——月中里低首”“远古遥望——月文化起源”这三个小标题。请你参考本文,合理安排这三个小标题的顺序,并试着进行阐述说明思路,获得小组内的认同。(4)(4分)“甲骨文中的“果”字很可能就是桃的本字”引起了某同学的兴趣,请你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向这位同学推荐阅读书中某一章节。10.(18分)文学类作品阅读。破冰迎春归乔忠延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④春天门开啦!

⑤春天回家吧!

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

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

⑨破冰迎春归!

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

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

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

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

⑭背冰!亮膘!

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

⑯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踔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

⑰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

⑱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读懂画面】(4分)选文围绕“迎春”风俗着重描绘了哪两个画面?请简要概括。

【分析思路】

(2)(4分)小阳同学认为,第⑯段没有直接描写“迎春”风俗,可以删除。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品味语言】

(3)(4分)品味第⑧段画线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

【探寻主旨】

(4)(6分)文章结尾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和作者情感表达等具体分析这几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三、写作(共50分)11.(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对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他童年里一个美妙的梦;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他心灵深处的力量;对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高山般坚韧含蓄的父爱;于刘成章来说,那隆隆隆隆的安塞腰鼓,传递着陕北地区刚健雄浑的生命律动。

你的记忆深处,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事物?它承载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跌入你的怀抱,给予了你前进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或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真情实感,能对生活做出有价值的思考或建议,让同学读到你的文章后受到启迪;③书写工整美观;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0分)1.【答案】D【解答】ABC.正确。D.有误,“冗杂”的“冗”应读作“rǒng”。故选:D。2.【答案】(1)C(2)B【解答】答案:(1)C(2)B3.【答案】示例一:我喜欢标语①。理由:作者用“我们“将自己和受众放在同一情感平台上,很容易触动其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碳”与“叹”谐音,提醒受众,“碳”少了,地球的忧患也就少了。谐音妙用,略带幽默,容易贴近受众。总体看,这则标语语言通俗,句式简洁,能充分考虑宣传对象的广泛性。示例二:我喜欢标语②。理由:该标语运用比喻的修辞,启发和昭示受众:减碳,是在保护地球,而且是修复性的保护。这样宣传,使“低碳“形象化,通俗化,方便知识层次和认识不一的受众理解。整则标语虽短小精悍,却有很强的渗透力和鼓动性。【解答】答案:示例一:我喜欢标语①。理由:作者用“我们“将自己和受众放在同一情感平台上;“碳”与“叹”谐音,“碳”少了。谐音妙用,容易贴近受众,这则标语语言通俗,能充分考虑宣传对象的广泛性。示例二:我喜欢标语②。理由:该标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是在保护地球。这样宣传,通俗化。整则标语虽短小精悍。4.【答案】示例:第二阶段,我国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最高之后,要实现碳排放急剧下降。【解答】答案:示例:第二阶段,我国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最高之后。5.【答案】示例:我方认为“低碳”生活,人人有责。如果大家都不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去践行“低碳”生活,国家做得再好也没用。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美好家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解答】答案:示例:我方认为“低碳”生活,人人有责,国家做得再好也没用,共建美好家园。6.【答案】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注意“辗转”的书写)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注意“蒹葭”的书写)【解答】答案: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注意“辗转”的书写)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注意“蒹葭”的书写)二、阅读与鉴赏(50分)7.【答案】(1)D(2)眼看梅花即将枯萎凋零,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凋落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ABC.正确。D.有误,首联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欲为万里赠,往事如潮。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可是转念一想,山水阻隔。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诗人意识到,时日过久,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自己的境遇。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自我鞭策。答案:(1)D(2)眼看梅花即将枯萎凋零,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也有对自身遭遇的抑郁不平之情。译文: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8.【答案】(1)B(2)D(3)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得像天鹅,刚才还面向东站着。(4)示例:柳宗元擅长写“水”,“其略若剖大瓮,倒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采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水的清澈。【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殆不可状”的“状”是“形容”。故选:B。(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沉静得听不出一点声音。故断为: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句中重点词语有:首,头;如,像。句意为: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刚才还面向东站着。(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文章“祠之上,丹碧之华叶骈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黄神之上,至初潭,殆不可状”的意思“祠庙后面的山,山上红花绿叶的树休,又与山峰一样连绵起伏。洞穴的水中都有小石头铺开,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奇丽无比,将山比作高墙,写出了山的高峻和树木的茂盛。黄神之上,至初潭,殆不可状,倒立千尺,黛蓄膏渟。过了黄神祠,到了第一个潭,几乎不可形容,侧壁高达干尺、香脂凝结,沉静得听不出一点声音,采用比喻。答案:(1)B(2)D(3)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得像天鹅。(4)示例:柳宗元擅长写“水”,“其略若剖大瓮。溪水积焉,写出了水的清澈。9.【答案】(1)不可以。一类补充说明如“弗雷泽《图腾制与族外婚》”,介绍了引用内容的出处,文章显得更加专业严谨,能够有效地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另一类补充说明,如可以理解为“桃树妈妈”“母亲树”是对文中较晦涩内容的说明,能够方便读者获取信息,方便读者阅读理解。还有一类补充说明,如“相对于其他常见的水果来说”是对文中介绍桃子不容易伤身体特征的限制,是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表现。删去这些补充说明,会有损说明效果。(2)示例:①桃在传统文化里有着驱邪避鬼的神力,在桃花源入口处设置大片桃林,可能是作者设置的用来与肮脏污浊的世人相隔的屏障,用桃树来抵抗人世间的污秽黑暗,保护桃花源的宁静平和。②桃象征着健康长寿,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开头设置桃林精致可能是作者为下文介绍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做了铺垫,用美好的桃花渲染了幸福祥和的氛围。(3)示例:本文先介绍了桃花在中国的悠久历史,然后分别介绍了在漫长的历史中桃花蕴含的文化内涵:驱邪避鬼和象征长寿,这样的论证思路符合逻辑。参照这样的说明思路,小组拟定的小标题可以先写“远古遥望——月文化起源”介绍月文化的历史,总说月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然后再分别介绍文学作品中月亮极具代表性的两种意象。先介绍大家更熟悉的“思念滋味——月中里低首”,再介绍“静谧优雅——月光下独奏”。这样文章思路清晰,符合逻辑,也能让读者有较好的阅读体验。(4)示例:推荐你阅读《经典常谈》的第一章(《说文解字》第一》,这一章介绍了汉字文化和汉字的构成,能满足你对汉字现象的兴趣。这本书不仅在学问上严谨准确,而且语言上充分考虑普及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很适合我们初中生阅读。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你求知的快乐。【解答】(1)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这在文化人类学上,文章显得更加专业严谨。“进入文明社会。周人认为桃是他们的先妣神(可以理解为桃树妈妈“母亲树”)认为自己是桃的子孙”中“桃树妈妈”“母亲树”是对文中较难懂内容的补充说明。“在食物匮乏的时代,一向被人所钟爱”中“相对于其他常见的水果来说”是对文中介绍桃子不容易伤身体特征的限制。如果删去这些补充说明。所以不可以删掉。(2)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结合“进入文明社会,还衍生出了一些用桃木辟邪的民俗”分析,在桃花源入口处设置大片桃林,用桃树来隔绝人世间的黑暗,保护桃花源的和谐安宁,桃子逐渐演变为一种长寿之果,桃象征着健康长寿,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命力、宁静祥和作了铺垫,寄寓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人生迷惘时,由此也产生了大量以“桃花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及表达。本文园有桃,“驱邪避鬼——桃木”“长寿之果——桃子”分别介绍驱邪避鬼和象征长寿。据此,小组拟定的小标题可以先写“远古遥望一月文化起源”介绍月文化的起源,总说月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接着介绍“静谧优雅——月光下独奏”、思维严谨结构合理,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表达。《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经典常谈》的第一篇《说文解字》的主要内容如下:秦以前,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秦以后:始皇时,又形成隶书,隶书由椭圆变为方。魏晋之际;晋至唐朝,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经典常谈》的作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该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全书对经典的梳理,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熟悉。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大手禅作品,通俗流畅,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这一章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全书对经典的梳理,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熟悉。答案:(1)不可以。一类补充说明如“弗雷泽《图腾制与族外婚》”,文章显得更加专业严谨。另一类补充说明,能够方便读者获取信息。还有一类补充说明,是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表现,会有损说明效果。(2)示例:①桃在传统文化里有着驱邪避鬼的神力,在桃花源入口处设置大片桃林,用桃树来抵抗人世间的污秽黑暗。②桃象征着健康长寿,开头设置桃林精致可能是作者为下文介绍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做了铺垫。(3)示例:本文先介绍了桃花在中国的悠久历史,然后分别介绍了在漫长的历史中桃花蕴含的文化内涵:驱邪避鬼和象征长寿。参照这样的说明思路,总说月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先介绍大家更熟悉的“思念滋味——月中里低首”。这样文章思路清晰,也能让读者有较好的阅读体验。(4)示例:推荐你阅读《经典常谈》的第一章(《说文解字》第一》,这一章介绍了汉字文化和汉字的构成。这本书不仅在学问上严谨准确,很适合我们初中生阅读。10.【答案】(1)文章围绕“迎春”风俗着重描绘了两个画面:一是冬末春初,黄河湾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破冰的场景;二是黄河湾的乡亲们顶风冒雪,光着脊梁,背冰块,喊着号子,竞相结队跑向村里的画面。(2)不认同。第⑯段交代了“背冰”习俗的来历,说明了这一习俗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解释了“亮膘”和“亮彪”两种写法的共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从结构上看,这一段落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3)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种子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的情景,表达了农家人对春天的期盼和对丰收的渴望。(4)通过描述破冰迎春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勤劳人民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第一个画面是冬末春初,黄河湾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舞棍棒。文章第六段描述了这一画面,撬的撬”描绘了汉子们的动作,让人感受到破冰时的热烈和力量。第二个画面是黄河湾的乡亲们顶风冒雪,光着脊梁,喊着号子。文章第十二段和第十三段描绘了这一画面,用形容词“光着脊梁的人们,竞相结队”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和活力。这两个画面共同构成了文章中对“迎春”风俗的描绘,展现了黄河湾乡亲们迎接春天的热情和决心。(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我”不认同小冀同学的观点。第⑯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第⑯段交代了“背冰”习俗的来历,并解释了“亮膘”和“亮彪”两种写法的共存,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从结构上看,这一段落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浑然一体,黄河湾的破冰场景,这样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因此,第⑯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地已耕好,肥已施足,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豆角好长好长,将种子拟人化。“舒服得使劲往上长”形象地表现了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状态,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西瓜好甜好甜”则通过排比的手法、饱满。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农家的希望。(4)本题考查段落分析。结合“地已耕好,肥已施足,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通过描述破冰迎春风俗,结合“亮膘!亮彪!踔厉奋发,攻坚克难,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背冰代代传,相沿成习。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期盼,涌向五湖四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答案:(1)文章围绕“迎春”风俗着重描绘了两个画面:一是冬末春初,黄河湾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舞棍棒;二是黄河湾的乡亲们顶风冒雪,背冰块,竞相结队跑向村里的画面。(2)不认同。第⑯段交代了“背冰”习俗的来历,并解释了“亮膘”和“亮彪”两种写法的共存,增加了文化的厚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