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杨家大院

周亚鹰

廿八都古镇/寻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出了

我们的意料。

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儿神,才看清院子的布

局。院落中央有一约三十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屋檐上

雨水全部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

迹的手推独轮车,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了。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

前,有一推独轮车的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承诺回乡后筹

钱还债,一年后广丰人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

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抵债。”这独轮车在杨家一放就是上百年,成了杨家教育子孙后代

的活教材。

廿八都地处深山,少受战乱,镇上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杨家先祖清嘉庆年间移民到

此,兴建了这座院落,当时规模还大得多。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

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愤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

博取功名。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

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

爱白鹤。以教育后人切勿玩物丧志,而栗以八君子为榜样,培养高雅的志趣。老人如数家

珍,一口气介绍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的君子八爱图雕,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了立柱门衣上

“松鼠偷葡萄”的连环镂空雕刻,厢房上寓意“多子长寿保平安”和“四平八稳大团圆”的窗

雕,并对书房、厢房、跑马楼、后花园甚至柱础等——作了介绍。我们对杨家大院的兴

趣也越来越浓了,以我对古镇老宅的理解和认知,我确定这杨家大院300年风雨中必定有

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果然,在我们刨根式的追问下,杨老先生断断续续地道出大院的百

年沧桑。

杨家的祖上是大宋“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其中一支迁至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杨

家在廿八都一度成为望族,老人的父亲,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党云南抗日飞虎队航空总站

站长,母亲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因这段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颇受了一些委

屈,“文化大革命”期间更甚。我们在老人的卧室看到一张十分陈旧的照片,男主人潇洒俊

朗,女主人美丽端庄,杨老说那就是他的父母。这么一段极富传奇色彩且带着深刻的时代

烙印和政治记忆的往事,杨老却讲述得如此平静自若,如此波澜不惊,他似乎在复述一件

跟自己丝毫无关的事。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幡然醒悟——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老人

和这古老的杨家大院一起,跟这段历史已经有机相融了。当然这平静只属于他,我却心意

难平。

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他现在不缺钱用,四个子女中有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

在北京中关村开公司,最小的女儿也在厦门工作。他现在就是寂寞,因此,他将杨家大院

开放供人参观,门票虽定五元,但给与不给全在客人,最好是有客人住,那样他也就有了伴

了。没有客人的时候,老杨就对着正厅一张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案发呆,就伫立在天井中

仰望着牛腿上的木雕出神,栗么就在卧屋里侍弄自己苦心收藏的一大堆“宝贝说到宝

贝,老人的眼睛就发亮,他爱好收藏,什么清代的明朝的宋代的甚至唐朝的魏晋三国的,什

么陶碗、瓷盆、铜器、夜壶、古币、清代的消防水枪、百年前的借据、发黄的官府布

告等,数量之多叫人叹服,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大院保留的。注目这些丰富的藏品,我的眼

前慢慢地升腾起一幅人声沸于天井、小童嬉于堂前、欢呼响于厢房、宾客揖于中堂、

茶香漫于案前的祥和的画面。

走出杨家大院,天已擦黑,夜色初起,山风轻袭。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

一个遗落的梦。

(节选自《非鱼居随笔》,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家保留广丰人的独轮车做活教材,意在教育子孙,做生意可能有亏有赚,但做人做事

千万不可失了信用。

B.作者听了老人叙述父母的遭遇,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但作者仍心意难平,为那段充满

硝烟和波折的往事感慨不已。

C.大院的窗花门雕,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厚望,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

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

D.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守护的不仅是一处院落,还有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世

代相传的精神品格。

2.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

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烟火气

吕峰

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与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

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

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

了繁衍和生存。

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

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

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我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

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晕。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

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改善生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

非是在玉米饼中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母亲每每为

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

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囱通向屋顶。每当在野外割草

或是放学回来,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

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展上许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

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

烟囱、每一道炊烟。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透过炊烟,我们可以

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巴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

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

情浓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

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潍系着整个村庄,也

承载着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

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

份满足。

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

飞,背井离乡。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

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做菜。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

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地飞舞。

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

食。厨房狭小而局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

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

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

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

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描写:乡村灶台的描绘、母亲忙碌的身影、村民晚归的画面……语言生动,充

满深情,也令人难忘。

B.荷锄而归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炊烟走去时,“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是因为回家

时人们摆脱了身上的重担,前行更为轻松。

C.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写“我”与母亲在厨房的场景,描绘母亲忙碌而幸福的形象,突出了

母亲对“我”潜在的影响。

D.文章以《烟火气》为题,写乡下的灶台与烟火,写忙碌的母亲,表现了母亲的满足和幸

福,突出了滋养“我”一生的浓浓亲情。

2.文章语言真挚而隽永,请说说末段中“不会再有饥饿感”的理由。

3.“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结合全文,分析“烟火气”的深层意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横岭苍茫

李御

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

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

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

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

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也是在横岭,我认识

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

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

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淡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

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

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

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

却依然在我的梦中。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

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前些年,我曾陪父

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这也算

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干部,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

乡亲们种植油茶树。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

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

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

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我特

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

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

老。”“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我在橱窗前

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

横岭就是如此。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但在沉寂中孕

育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

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预示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散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抓住不同时段横岭景物的特点,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表现

了横岭昼夜变化的自然之美,表达了对横岭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B.“我”怀揣着梦想和渴望离开小山村,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打拼,而骨子里的情结永远

牵绊于淳朴美丽的小山村。

C.横岭山民为“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做对象因为山民们热爱她,那位姑娘把自

己的青春和知识全部奉献给了贫瘠的横岭,而“我”也被她深深感动了。

D.横岭历练了“我”的人生,增长了“我”的见识,解除了“我”的饥渴,给了“我”精神慰藉和心

灵自由,使“我”永远挂怀于那片热土。

2.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干部和都市来的大学生?

3.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另一种预示”的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

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

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

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

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

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

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

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

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

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

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

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

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

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

凝重的,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到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

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

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

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

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

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

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

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

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

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

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有删改)

L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

和潜心创作的精神。

B.“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

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C.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

犁老师给了“我”亲近感。

D.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

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

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套袖》为标题的作用。

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

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散文阅读

一、l.CC项,“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错误,该信息于文无

据。

2.参考答案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

遗弃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已经不复返。突出了作者对

历史变迁的感慨。

解析本句的主语是“杨家大院”,这本是物,而作者却以“幽幽地立在那里”进行描摹,这是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像一个遗落的梦”是运用比喻修辞。“幽幽地”“遗落的”两个词,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杨家大院的幽寂、冷落和孤独,如同被遗弃了一般。这就与它之前的

热闹、繁华形成对比,就像“一个遗落的梦”,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历史变迁的深深感

慨。

3.参考答案①文章以游踪为序,写了大院的总体布局、摆放的物品、各处木雕和人文生

活,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文章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

写走出大院,首尾呼应,层次清晰。③语言简洁、典雅、平易。首尾多用短句,“廿八都古

镇,潺里街”“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句子简洁,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

富于变化。

解析本文语言简洁、典雅、平易,如“廿八都古镇,百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

便见杨家大院”“跨过门槛,走进院中”“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

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

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

结合,使得文章形式灵活自然,富于变化,避免单调。

二、1.B"是因为回家时人们摆脱了身上的重担,前行更为轻松”理解有误。“轻松”是因

为有温暖的家在召唤。

2.参考答案物质上:母亲所做的可口饭菜让“我”腹中充实,不会感觉饥饿。精神上:母亲

所做的饭菜充满爱意和幸福,也带给“我”生活的自信与满足,让“我”从容而平和地行走。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回答“末段中’不会再有饥饿感’的理由”,注意结

合全文,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进行概括。

3.参考答案烟火气是乡情,是乡村生活的独特(永恒)风景,是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是生活

的希冀和灵魂;烟火气是亲情,承载着努力和希望,带来了幸福和满足,从中获得自信、知

足、平和、从容。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意蕴的题目,实际就是概括文中的主旨,注意根据文中的

句子“灶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