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临考语文押题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三临考语文押题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三临考语文押题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三临考语文押题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三临考语文押题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天津市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题3分,25题8分,26题5分,27题6分,共22分)晚间在乡村的路上走,夏夜星空下,淡淡青草香气里,流萤在飞,鹅黄的光在身前身后,点缀着散漫的步履。好动的孩童追逐扑打,把掉落在地的萤火拾起,装入瓶内。注视眼前闪烁的微小灯笼,划过一道道优美的曲线,我看到从前的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一生。有多少种昆虫,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曲线——这些自然界的精灵,它们行动的轨迹勾走我们的眼神。还有,又在黄昏时见到了袅袅而起的炊烟,和大漠笔直孤烟不同的是,山风吹来,炊烟躲闪摇曳,像逶迤曼妙的时光,去了又来。可以据此说,这些漫无目的的袅娜炊烟,还原了一种从容的生活——草木焚化的香味,竹木磕碰的声响,羊牛身上的气息,缓缓散发。判断山河是否具有美感,从线条形成可见一斑。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秒在曲折;峰岭之胜,尤在深秀。沿着蜿蜒起伏的羊肠小道,沿着广阔弧形海岸线,时光老人的手颤抖着,无法抚平。连绵的山峦峰仞,巨石巉岩,几乎没有生存的土壤,也许就是命数,一枚通过飞鸟消化道排出的松籽落在缝隙里,或者一阵毫无章法的风,把某一株幼苗拔起移走让它落入贫瘠的渊薮。在没有可能萌生的条件下长出绿叶。我的惊异超出了对于生存经验的认识。这些艰难的生存构成了风景,风景如此“清丑”——是的,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一株是笔直的,在翔风刮骨的苦寒里,虬曲盘旋,瘢胝累累,节角毕露,身上长满大大小小的树瘤。枝干全失去了实用,再有膂力的木匠也摇头叹息。它进入了画家的笔下和摄影师的镜头里,或者成为不可重复的造型放置在案头,根、茎喷发出倔强的气势。此时,那些长在沃壤里笔直的速生林木,正被裁成版块,垫在冰冷的铁轨下,生命的价值最终走上了岔道。常常是在提起笔来的时候,就想写乡村,除了那里的草木清幽山川秀逸,还有弥漫其中的抚慰气息。我一直没有写到工厂,虽然我当农民和当工人的时光正好相等。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笔直僵硬,我操作的角度,不需要点滴的夸饰和表现,直截了当最能博得师傅的微笑。而午后三时,尖刻的汽笛声如利刃出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这时,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带着土地的泥腥味,亲和勤快的手脚。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名抡大锤的二级工,原野上令人迷醉的曲线,使许多直线不值一提。在安定的日子,想到吟诗作赋的古文人,高官厚禄、歌舞升平里是能出锦绣文章的,再进一步,旁观他们跌入低谷、身陷缧绁的苦痛时光,挣脱时,笔下锦绣已化作满纸萧瑟。“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身处旋涡中的人,望着隔岸灯火,浮沉未定使他比安坐岸上的旁观者,更善于以曲笔示人。曲笔,设计者独运的匠心。信步园林,盘纡石径,桧、柏虼枝挺然、迥出林表。才过眼,绕堤芙蓉红翠相间,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窥探隐秘的好奇,像一只鸟要向前飞的样子,双翅伸张。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来看是一个机趣的表现,充满了技巧、能力。可是从内部看,却是智慧学养凝积而成,不激不厉绵里藏针。在白话盛行,高声大嗓博人赏识的时刻,曲线的委婉诚如低吟浅唱,需要从容地坐下来听。“十曲五直”,这一比例不是古人毫无根据臆造的,欣赏过去的一篇美文、一幅书法、一方碑刻,很少能一次完成的,像一座已经残破的舞台,当年那位风姿绰约的旦角飘甩着长袖韵致超然,无数的戏迷为她一次又一次地聚拢而来。颇有意味的是,我们对“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并不乐意,含蓄、蕴藉的过往时光斑斑驳驳,多少“且听下回分解”的情调,都解密一般地敞开了。品,这个字眼,真正运用了,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了底色,隐蔽在岁月深处的玄妙,靠品味钩沉而起。我相信曲线开始的地方,肯定有一些内幕有意放置在深处。大街是直笔的典范,它成了最为便捷的行程。公交车上的司机,从南门到北门,再从北门到南门,上车的乘客形形色色,惟有他,几十年的生活是在这笔直中展开的——不可能因为索然无味而改变路线。可有的人可以,折入胡同,陌生含着新鲜,还有探险的惊喜——-陈旧的门框、古怪的门坦、雕饰、方圆漏窗,还有高大杨树上的老鸦窝。探头女墙传来犬吠,于是跑,胡同传来汹汹回音。恋旧的人在曲线的伸长里,找到童年生活家园。上世纪有客人来老家时常迷路,可以想见老家何等荒僻和隐蔽。我认定有六条小路可以到达,却没有一条是笔直的。曲线的行走中我逐渐长大,眼见胡同如弯曲的发丝被美容院的师傅生生拉直,回家的心如飞行的子弹,准确地击中老家的门楣。那一天,我倚在太湖边上笔直坚硬的栏杆上,看水波浩渺。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漾,如梦如幻的倒影,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通过昆虫行动的轨迹和袅袅而起的炊烟等不同曲线之间的对比,展示了曲线与直线截然不同的特点。B.“清丑”被作者用来形容自然界艰难生存构成的风景,既展示了景物的外在特点,又蕴含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C.作者由自然、生活中曲折的线条,联想到文学艺术中的曲笔,丰富了曲线的内涵,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D.作者提到“我们”对“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不满,体现了对包含自己在内的现代人急功近利人生态度的批判。E.“有的人”能够沿着曲线探寻美好,他们可以看到胡同里陌生新鲜的景物,还可以找到童年生活的家园,曲线引起了他们深层的情感共鸣。【答案】AD【解析】A项错误在于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对比曲线与直线的特点,而是通过描述昆虫轨迹和炊烟等来描绘曲线的美。D项错误在于文中并未体现作者对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态度进行批判,而是表达了对曲线所蕴含的从容生活态度的欣赏。纵观全文,曲线有哪些吸引人的特质?【答案】曲线具有优美、变化多端、引人深思、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等特点。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昆虫的轨迹、炊烟的摇曳,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乡村的小路、山水的轮廓,以及文学艺术中的曲笔。曲线展现了一种与直线不同的美,给人以柔和、灵动和内敛的感受。【解析】全文通过对夏夜、乡村、山峦、生存条件艰苦的植物、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及对过去和现实的比较,描绘了曲线在自然界和人文文中作者描写的与工厂有关的内容,有何作用?【答案】作者描写与工厂有关的内容是为了形成对比,突出乡村生活的美感和情感价值。通过描绘工厂中的钢筋、水泥柱、轨道等直线条元素以及其代表的单调、刻板的生活方式,反衬出乡村曲线美的丰富性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偏好及情感寄托。【解析】在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强调了曲线在其中的美学意义和情感价值。随后,作者提到了自己在工厂的生活经历,描绘了工厂内部直线条的、机械的环境,这种描述旨在凸显两种生活方式的对立:一种是机械、重复、缺乏生命力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另一种是自然、变化多端、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通过这种对比,作者表达了对后者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对前者的批判和排斥。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答案】画横线的句子“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漾,如梦如幻的倒影,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在观赏自然美景时的内心感受。这句话通过将微风、栏杆、水波和倒影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展现了曲线美的魅力。"如梦如幻"增强了场景的非现实感,而"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则揭示了这一景象对作者心灵的温柔治愈和深刻触动。【解析】该句子以微风起始,描绘了风使栏杆产生波动,仿佛栏杆变成了曲线般起伏,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效果。这种视觉效果随着倒影在水中的映射进一步增强,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不真实和迷人。最后,作者将这一美丽场景的个人体验转化为心灵上的感慨,用"滋润"一词形容内心的感受,说明观赏这一景象给他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复苏,暗示了自然之美具有恢复人心柔软和生命力的力量。结尾处“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漾,如梦如幻的倒影,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有何深意?请结合生活实际加以阐述。【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自然美景面前的内心感受。微风吹拂下,原本静止坚硬的栏杆仿佛变得柔软,随风摇曳,水中的倒影也变得如梦如幻。这象征着自然之美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带来内心的柔软和情感上的复苏,为日常生活的压力和僵硬提供了一种治愈和舒缓。【解析】作者通过这段描写传达了自然美对人心灵的滋养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压力而逐渐变得麻木和僵硬,但是自然的美好景色和宁静的氛围能够让人放松心情,恢复情感的敏感和丰富。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和重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亲近自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天津市2024届高考语文临考押题卷1宫壁画,并非出于某种信仰。壁画是一个时代久远的记忆符号。记忆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③惊愕并感慨时光的一再缺场,终于在2022年7月成行。河东大地一片青绿,远处黄色的黄河水,有一股渺远的寒意;夕阳悠悠垂地,夕阳中的黄河水也渐次模糊,而另一种精神之途的沧茫也流溢在我的目光中。在古代,整个内陆版图就像围棋棋盘,山水纵横。华夏文明往往诞生在险要之处,以山为隔,以水为分。人择水而居,这是从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中得到的吃堑长智。河东大地有着华夏文明独知独享的绚烂。史书记载,黄帝联合炎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其结果不仅是使黄帝牢固地控制了河东盐池,更为重要的是使黄帝与炎帝的部落得以融合,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始祖。在河东大地上,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很清晰,它是五千多年的轴心,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而黄河在流过北方广阔的疆土时,整个流域所伸张的根根系系,也贯通了汉民族生长的血脉和思想品质。④当看到永乐宫无极殿壁画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自己是走在时间里。⑤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壁画缄默无言,又显得那么生动不加装饰。庙外,众鸟永远悠闲着一种姿态,庄稼轮回着节气,物质的世界醒着。庙内,手艺人把恒永的快乐定格在墙壁上,任岁月风云变换,任人生来去,一概不惊,拈花微笑。⑥假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脐带,那么永乐宫壁画就是黄河的童谣,就是水陆长梦的驿站。元朝的贡献,是在河东大地留下了永乐宫壁画。相对于明王朝建立之前的纷乱,元更适合于以梦游的方式潜入。秩序和梦想的渴求,人心的内敛和充沛,赋予了与其相伴的游思一种深切的惬意。一个时代的趣味,于物中超物,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那这个时代必然会留下一些神秘的景象。⑦有人说永乐宫壁画是旷古之作。当我看见时,突然明白,在这个生命内部缺乏秩序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做一个真正的赏读者,而每一件事物也都需要真正的赏读。永乐宫壁画赋予了人世间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画面更是具有纪念碑的意义。此刻,我感觉到了近800年前,元朝皇帝的一纸敕令,借着纪念、尊崇全真道始祖级神仙吕洞宾,用来弘扬、扩张获得元廷支持的道教威势。工匠将道教推向了无与伦比的社会顶峰,依然能够看到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壁画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线为骨干,再填以金、朱红、青绿等色,配搭和谐。画像的立体感和辉煌的气氛,在800年后依然能让人感到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⑧壁画艺人从历史深处走来,他们身上没有书斋文人的那股酸劲,画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来自民间的青绿山水养育了他们的性子,艺里艺外皆是艺,不媚俗,不肯降格以求,感情上一直信守着一个“艺”字,在安宁的温馨里孤寂地体验人生的喧嚣和繁闹,墙上的风景就是他们心里的风景,那种苍桑的美和随意的意境,朗照一切并洞穿一切。⑨永乐宫1005.7平方米的元代壁画,还让我想到:“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这是安定团结同在的一种宇宙观,有光整的社会秩序在里面。⑩时间可以把什么都改变,时间本身却永远是一副没有表情的模样,似乎只有这样才足够盛载悲喜。⑪1952年,山西文物普查,在黄河岸边发现了这座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道教宫殿。正当专家学者从中汲取所需宝贵营养的时候,国家决定在三门峡修建大坝,而永乐宫正好处于规划的水库淹没区内。为了保护这“历史的宝贵馈赠”,这座宫殿经历了一次震古烁今的整体搬迁。⑫搬迁永乐宫,没有任何借鉴,一切都得首创。要想把画有两三米高人物的大面积壁画揭下来,再迁移走,还要做到不损坏壁画,这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割下来,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貌。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决定根据画面情况,以最少损坏人物形象为原则,从不重要的画面部分开缝3-5毫米,切割成2-4平方米到1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切块。对于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壁画来说,这将是个繁复的工作。在揭取壁画过程中,永乐宫大殿门口张贴出了“和黄河水赛跑”的标语口号。运输壁画的车必须减低轮胎气压,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壁画原貌。就这样,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341块壁画,整整搬运了40天。⑬世界是活着的,活着的万物,风和雾,雨和雪,所有东西都具有生命力。壁画是立体的电影,站在这样一幅幅历史巨片前,人的浮躁、人的狂妄是否可以立马灰飞烟灭?大凡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总会孕育出特殊的文化。历史的经纬里,常缝合着一条这样的神秘丝线,也只有时间才具有缝合一切、梳理一切、收割一切的力量。永乐宫,永远的吉祥如意!(取材于葛水平的同名散文)16.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惊愕(è) 感慨(kǎi) 沧茫(cānɡ) 吃堑长智(qiàn)B.蚩尤(chī) 贯通(ɡuàn) 缄默(jiān) 震古烁今(shuò)C.拈花(zhān) 惬意(qiè) 敕令(chì) 旷古之作(kuànɡ)D.浮躁(zào) 气氛(fèn) 苍桑(cānɡ) 无与伦比(lún)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初次踏上河东大地,远处的黄河水将其带入对此地历史文化的遐思之中。B.作者把永乐宫壁画比作“童谣”,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壁画是留在黄河文化中的印迹,体现出元代文化起到承继、中转黄河文化的作用。C.文章多处谈及时间,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也蕴含作者内心的无尽感慨。D.作者把壁画比作为立体电影,意在突出壁画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震撼力。E.作者看到永乐宫壁画时,感到“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咄咄逼人写出了壁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18.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19.赏析文中划线语句。(5分)20.文章题目“壁上乾坤”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6分)【答案】16.B17.B、E18.内容上:①表现出永乐宫壁画带给作者的震撼感受,②通过庙内与庙外不同景象的对比,突出了庙内壁画所蕴含的恒久快乐。结构上:③承接上文作者终于看到了永乐宫壁画,④引出下文对壁画的赞美及由壁画产生的思考。19.①比喻,“如蜗牛般缓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运输队对壁画的珍视和工作的艰难、谨慎;②拟人、对比,以“奔腾的黄河水”形象地写出文物抢救时间的紧迫,两者形成对比;“341块”与“40天”,列举数字,具体可感(或形成对比,体现工作小心谨慎)。③整句话突出文物保护者的责任感和对壁画深沉的爱。20.①永乐壁画承载了内蕴深厚的河东文化。②永乐壁画投射出无意、无巧、无俗的本真天性的时代趣味。③永乐壁画承载了独特辉煌的美学价值与壁画艺人精湛的绘画技艺。④永乐壁画体现了元朝艺人特有的绝不媚俗、洞察一切、坚守正道的个性。⑤永乐壁画映照了元朝时期安定团结的宇宙观,光整的社会秩序。⑥永乐壁画的保护历程中反映了中国人的勇毅、智慧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⑦永乐壁画是久远的记忆符号,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沧茫”的“沧”,应写作“苍”;C.“拈花”的“拈”应读作“niān”;D.“气氛”的“氛”应读作“fēn”;“苍桑”的“苍”应写作“沧”。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体现出元代文化起到承继、中转黄河文化的作用”错误。从“一个时代的趣味,于物中超物,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那这个时代必然会留下一些神秘的景象”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永乐宫壁画具有河东文化纯真天然的特点。E.“咄咄逼人写出了壁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错误。从前后文“当看到永乐宫无极殿壁画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自己是走在时间里”“壁画缄默无言,又显得那么生动不加装饰”可知,此处是说壁画被神秘力量包围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咄咄逼人”:震撼人心。故选BE。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看:由“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壁画缄默无言,又显得那么生动不加装饰”可知,此处是说壁画被神秘力量包围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出永乐宫壁画带给作者的震撼感受。由“庙外,众鸟永远悠闲着一种姿态,庄稼轮回着节气,物质的世界醒着。庙内,手艺人把恒永的快乐定格在墙壁上,任岁月风云变换,任人生来去,一概不惊,拈花微笑”可知,通过庙内与庙外不同景象的对比,突出了庙内壁画所蕴含的恒久快乐。从结构上看:由上文“当看到永乐宫无极殿壁画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自己是走在时间里”可知,此处写作者终于看到了永乐宫壁画,承接上文。由“假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脐带,那么永乐宫壁画就是黄河的童谣,就是水陆长梦的驿站”可知,引出下文对壁画的赞美及由壁画产生的思考。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运用了比喻,把运输车队的谨慎缓慢的运输比作“蜗牛般缓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运输队对壁画的珍视和工作的艰难、谨慎。“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抢救文物紧迫感,能够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感染读者。同时,“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又构成了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文物抢救工作的紧张艰巨的特点。另外,“341块壁画,整整搬运了40天”中,“341块”与“40天”,是通过列举数字形成对比,体现运输工作的小心谨慎,使语句表达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综上所述,整句话突出文物保护者的责任感和对壁画深沉的爱。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河东大地有着华夏文明独知独享的绚烂。史书记载……它是五千多年的轴心,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可知,永乐壁画承载了内蕴深厚的河东文化。从“一个时代的趣味,于物中超物,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那这个时代必然会留下一些神秘的景象”可知,永乐壁画投射出无意、无巧、无俗的本真天性的时代趣味。从“永乐宫壁画赋予了人世间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画面更是具有纪念碑的意义”“工匠将道教推向了无与伦比的社会顶峰……画像的立体感和辉煌的气氛,在800年后依然能让人感到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可知,永乐壁画承载了独特辉煌的美学价值与壁画艺人精湛的绘画技艺。从“艺里艺外皆是艺,不媚俗,不肯降格以求……那种沧桑的美和随意的意境,朗照一切并洞穿一切”可知,永乐壁画体现了元朝艺人特有的绝不媚俗、洞察一切、坚守正道的个性。从“这是安定团结同在的一种宇宙观,有光整的社会秩序在里面”可知,永乐壁画映照了元朝时期安定团结的宇宙观,光整的社会秩序。从“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决定根据画面情况,以最少损坏人物形象为原则……就这样,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341块壁画,整整搬运了40天”可知,永乐壁画的保护历程中反映了中国人的勇毅、智慧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壁画是一个时代久远的记忆符号。记忆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可知,永乐壁画是久远的记忆符号,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天津市2024届高考语文临考押题卷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过麦口雪樱①每年小满一到,天气呼啦一下热起来,连空气里也炸裂着黏人的气息。小麦青、大麦黄,老人们掰着长满黄茧的手指头数着日子——快割麦子了。我的嗓子眼里就像有隐疾,发痒难耐,如麦芒刺入的灼痛感,久久挥之不去,连同那些被阳光晒干的往事也被翻腾出来,让人心事如泉。②过麦口,是夏天的仪式。我喜欢这个“过”字,盈满节日般的欢喜,就像弯腰的麦穗对丰收的麦田行注目礼。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块麦田,供我们储藏童年的往事。芳是我的发小,娃娃头,瓜子脸,当年班上的小个子,站队排在最前面。她的姥姥是大学教授,她的爸爸是姥姥带出来的学生,这样的一家人着实令人羡慕。芳最大的优点是爱看书、爱思考,课间经常围着老师问问题,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我总喜欢向她请教。一张白纸被她塞满密密麻麻的公式,字号大得惊人,我却看得直犯困。后来,她被保送省重点学校,大学毕业后去了新加坡定居。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得她和我说起的一件囧事。③那年端午,芳跟着爸爸回到农村老家。那可能是她第一次回去,正好赶上收麦子,望着大片大片的麦田,麦浪滚滚可人,阳光善解人意,她欢欣雀跃。咕咕鸟声一叫,似乎是为麦浪助阵,又像是把天空顺道收割。大人忙割麦,小孩跟在后面低头拾麦穗,边拾边玩。下午,她跟着一群孩子点着火烤麦穗吃,满手黑乎乎的。麦子还没烤熟,就被大家七手八脚抢夺一空,捻着麦粒往嘴里塞。芳没吃两口就被卡着了嗓子,又是拍背又是喝水都无济于事,憋得脸蛋通红,她嚷嚷着自己要死了。孩子们喊来大人,立马带她去了村里的卫生室,结果白跑一趟-值班医生也下地割麦子了。最后不得不带她去了镇上的医院,才成功取出卡嗓子的麦粒。从那以后,芳再也没有吃过烤麦穗,奶奶总是把麦穗放锅里煮熟了,然后用手轻捻去皮,再给她吃。“那是我吃过最好的美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老家的麦田,还有奶奶看我大口咀嚼麦粒的眼神。”芳说的时候,眼睛里雾着一层朦胧,或曰乡愁。④关于过麦的记忆,很多孩子的童年里都有或深或浅的拓印。好比麦芒刺疼胳膊,热风吹疼脸颊,那是一种真实的精神场域,绵延着一个人的血脉和基因。跟着母亲回姥姥家过麦,我有两大痛苦之事,一是晚上住不惯,蚊虫叮咬,狗吠鸡鸣,搞得睡不踏实。哪怕是挂上蚊帐,我也睡不着,从小就对发明蚊帐的人产生质疑,觉得那是人造的牢狱。二是如厕不方便,露天地里搭个棚子、挖个土坑,每次上厕所我都担心自己掉进去,简直是痛苦的煎熬。当然也有开心的事,村口小卖部出售的酸梅汤,麦子地里推车子卖冰糕的小贩,午饭点儿槐树下的欢笑声声,泛黄的葱油饼,淌油的咸鸡蛋,浓酽的绿豆汤,都能成为一景。晚上拖着一身汗臭和疲惫回到家,当炊烟开始云游屋顶,孩子们欢腾起来,屋檐下摆上小桌和木板,姥爷举起长刀切西瓜,我啃得满脸满襟都是红沙瓤,一口一口,直甜到心里。⑤有一年,父亲回来帮忙收麦子,那几天大人们真的是争分夺秒,手里的镰刀像变了戏法般飞奔,与日头赛跑。从远处眺望,大人的腰板齐刷刷弯成一条线,只见草帽移动、头巾飞舞。暑气撩人,不理;麦秆戳痛,不顾。就这样把汗水忍住,把疲累忍住,把所有委屈统统吞咽下肚,以泼出命般的无敌势头,把麦子收割入怀,仿佛这是一年一度为大地精心布置的婚房,柔软、温暖,容不得半点亵渎。麦田里的孩子们,与麦浪一样调皮。一次,父亲骑三轮车带着我回家取水,回来路上,我的右脚不知怎么被卷进了车轮里,伴随我“哇”的一声大哭,父亲猛然刹住了车。凉鞋脱落,血溅了出来,一阵剧痛从脚底直蹿向头顶,我哭得更凶了,头顶上的咕咕鸟也跟着叫嚣。家里人闻讯跑了过来,商量先把我送回家。那时候没有手机,麦口上找个人全靠跑来跑去。舅舅辗转绕了一大圈,请来医生上门包扎。幸好没有伤着骨头,用纱布缠绕包扎,坚持每天换药,伤口恢复得很快,只是右脚趾留下了一道粉色长疤。那年夏天,我升入高中,学校组织去腊山封闭式军训,晚上洗漱完大家在宿舍里卧谈,我才知道,脚被自行车或三轮车车轮卷进去这样的倒楣事,他们也遇到过,而且有两位同学也是回老家过麦口时遭遇的。⑥我始终觉得,麦田是大地上的音乐家,内蕴着生命的律动和节拍。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如是写道:“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努力绽放。”在他眼中,麦田是绝对的力与美的象征。然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麦田隐退,变成高楼大厦,连同那些记忆也连根拔起。倒是云门舞者的《稻禾》,能够唤醒一抹记忆。2012年,林怀民来到“稻米之乡”,被一望无垠的稻田攥住心灵,他带领云门舞者体验生活、学习割稻,仔细辨认,“不同季节的稻田有不同的颜色,从青而黄,金黄之后,饱熟的稻谷泛出一种琥珀色的红光,很像黎明时初初露出的朝阳饱满而含蓄的金红”,看到“稻花开时的愉悦的香,和稻穗抽长时安静的香,以及谷粒饱满时像焖米饭般幸福满足的米香,都不太一样”。他们拜稻农为师,冒着大雨也割稻,真正把自己历练成农人的模样。林怀民有感而发:“在稻田里长时间弯腰,脊椎比想象中痛很多。怀抱收获的稻穗,比想象中快乐很多。从真实的劳动中,大家懂得了粒粒皆辛苦。”想象自己也是一株挺立的麦子,扭动身躯,起伏不定,那“刷刷刷”的声响不啻轻扬的口哨,仿佛告诉人们:万物皆有情,种田好比养儿育女,时间久了,手掌的刀痕、裤脚的泥印、指头的厚茧,都幻化为一枚金色的徽章——那是大自然的馈赠。⑦“走,回老家,收麦子!”但愿这样的呼唤声消失得慢一些,再慢一些。而我,重温往事,迎着热风,朝着村口小卖部的方向,轻轻哼唱起一首儿歌。(选自《齐鲁晚报》2022年6月1日,有删改)1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囧事(jiǒng) 亵渎(xiè) 祛除(qù) 好高鹜远(wù)B.倒楣(méi) 包扎(zā) 稼穑(sè) 为虎作伥(wèi)C.拓印(tuò) 旋转(zhuàn) 尽管(jǐn) 博闻强识(zhì)D.浓酽(yàn) 应届(yìng) 焖米饭(mēn) 徇私舞弊(xùn)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门见山,开头写出小满时节老人的期待与自己的主观感受,引出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怀。B.作者幼时的玩伴芳因被麦穗卡到嗓子,之后便再也没有吃过麦穗,但曾经麦穗的味美与奶奶的眼神始终是芳生命中最美的怀恋。C.第五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脱落”“溅”“蹿”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的脚被卷进三轮车里的内心感受;“咕咕鸟也跟着叫嚣”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心情的烦躁。D.文章引用梵高的信突出麦田是的力与美的象征,表现出作者对麦田的热爱,增添了文章文化底蕴,引出后文对城镇化进程中麦田文化式微的愤懑。E.文围绕收麦主要回忆了芳吃烧麦穗时被麦粒卡到嗓子的囧事和父亲骑三轮车带“我”回家取水返回时,“我”的右脚被卷进了车轮里的遭遇两件事。在回忆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18.赏析文中第①段划线的句子。(4分)19.选文在选入某文学杂志时,编者将标题改成了“远行的童年记忆”,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5分)20.“麦田”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16.B17.B、D18.比喻,将无形的感觉比作麦芒刺入的灼痛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过往的怀恋以及对于割麦的期待;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的期待以及回忆万千,引出后文对回忆的描写。19.示例一:我喜欢“过麦口”。这个标题中的“过”字盈满节日般的欢喜,富有动感;选文主要围绕收麦子叙述事件,标题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麦田的联想。麦口象征着作者远行的童年记忆,是文章主旨的高度凝练。示例二:我喜欢“远行的童年记忆”。选文主要回忆了童年关于收麦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远去的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一标题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揭示了对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的留恋的文章主题。远行的童年记忆言简意赅,既易于读者理解,又符合“麦口”这一朴素的元素以及文章朴实的风格。20.麦田既指种植麦子的田地,又是作者童年的回忆,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怀恋。麦田是大地上的音乐家,内蕴着生命的律动和节拍,是的力与美的象征;麦田是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杰作,蕴含了作者对于麦田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劳动者的赞美,对大自然的感恩;麦田是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作者对童年回忆以及农耕文化渐行渐远的惋惜与不舍。【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祛除”的“祛”应读qū;“好高鹜远”的“鹜”应为“骛”。C.“拓印”的“拓”应读tà;“旋转”的“转”应读zhuǎn。D.“应届”的“应”应该读yīng;“焖米饭”的“焖”应读mèn。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之后便再也没有吃过麦穗”错,原文为“再也没有吃过烤麦穗”,可知是奶奶的煮麦穗重新唤起了芳对吃麦穗的喜爱。D.“引出后文对城镇化进程中麦田文化式微的愤懑”错,原文为对童年回忆以及农耕文化渐行渐远的惋惜。故选BD。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文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对收麦季节无形的感觉比作麦芒刺入的灼痛感,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过往麦季美好事物的怀恋以及对于割麦的期待;同时文句又属于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对于割麦的焦灼期待以及“让人心事如泉”的回忆万千,引出后文对回忆的描写。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题目意蕴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喜欢哪个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喜欢“过麦场”。结合“我喜欢这个‘过’字,盈满节日般的欢喜,就像弯腰的麦穗对丰收的麦田行注目礼”可知,这个标题中的“过”字盈满节日般的欢喜,就像过节过年的“过”一样,富有动感;“芳跟着爸爸回到农村老家。那可能是她第一次回去,正好赶上收麦子”“那是我吃过最好的美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老家的麦田,还有奶奶看我大口咀嚼麦粒的眼神”“关于过麦的记忆,很多孩子的童年里都有或深或浅的拓印。好比……麦芒刺疼胳膊,热风吹疼脸颊,那是一种真实的精神场域,绵延着一个人的血脉和基因”“有一年,父亲回来帮忙收麦子……”,选文主要围绕收麦子叙述事件,标题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麦田的联想;“脚被自行车或三轮车车轮卷进去这样的倒楣事,他们也遇到过,而且有两位同学也是回老家过麦口时遭遇的……然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麦田隐退,变成高楼大厦,连同那些记忆也连根拔起”,麦口象征着作者远行的童年记忆,表达对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的留恋,是文章主旨的高度凝练。喜欢“远行的童年记忆”。选文中芳吃烧麦穗、睡蚊帐、吃西瓜、夹脚等事件都是回忆了童年关于收麦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远去的童年生活的怀念;最终“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麦田隐退,变成高楼大厦,连同那些记忆也连根拔起”,所以这一标题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揭示了对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的留恋的文章主题;“远行的童年记忆”内容一目了然且言简意赅,既易于读者理解,又符合“麦口”这一朴素的元素以及文章朴实的风格。2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物象丰富意蕴的能力。“小麦青、大麦黄,老人们掰着长满黄茧的手指头数着日子——快割麦子了”“关于过麦的记忆,很多孩子的童年里都有或深或浅的拓印。好比麦芒刺疼胳膊,热风吹疼脸颊,那是一种真实的精神场域,绵延着一个人的血脉和基因”,麦田既指种植麦子的田地,又是作者童年的回忆,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怀恋。结合“麦田是大地上的音乐家,内蕴着生命的律动和节拍”“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努力绽放……在他眼中,麦田是绝对的力与美的象征”可知,麦田是大地上的音乐家,内蕴着生命的律动和节拍,是的力与美的象征;结合“万物皆有情,种田好比养儿育女,时间久了,手掌的刀痕、裤脚的泥印、指头的厚茧,都幻化为一枚金色的徽章——那是大自然的馈赠”可知,麦田是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杰作,蕴含了作者对于麦田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劳动者的赞美,对大自然的感恩;“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麦田隐退,变成高楼大厦,连同那些记忆也连根拔起”“‘走,回老家,收麦子!’但愿这样的呼唤声消失得慢一些,再慢一些。而我,重温往事,迎着热风,朝着村口小卖部的方向,轻轻哼唱起一首儿歌”,随着时代的发展,麦田越来越少了,麦田是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作者对童年回忆以及农耕文化渐行渐远的惋惜与不舍。天津市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模拟卷7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1)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2)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霉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广场。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幅苍凉出走的模样,可惜我不吸烟,不然在他左手托着的烟斗上,献一缕烟丝,安抚一下他。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3)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颚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乌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4)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5)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的安危。(6)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7)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如一团巨大的阴影,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8)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向右望去,可见虹口足球场的一角穹顶,像一团铅灰的云压在那里。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9)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10)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馆藏丰富。我留意的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真正的郁积,靠它也是排解不了的吧);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11)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132弄9号。(12)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的那张著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幺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上面还摆放着棉被和枕头。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13)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我郁郁出了鲁迅故居。其实我很想看看灶房的陈设,萧红不是在这儿为鲁迅烙过东北特色的韭菜盒和油饼吗?(14)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从鲁迅谢世之所到他长眠之地,并不遥远。但这条路在我眼里却很长很长,它仿佛记录着一个人半个多世纪的跋涉。(15)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16)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徘徊。风很大——很大很大的风。(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7日《笔会》副刊,有删改)1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谒(yè)

草霉

整齐划一

一幅B.深藏不露(lù)

附着(zhuó)

颚然

绮丽(qǐ)C.樟树(zhàng)

旖旎(yǐ)(nǐ)

叱咤风云(zhà)

幺喝D.曙光

烙过(lào)

跋涉

苍绿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第(3)段和第(6)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引用鲁迅的原句,两处流露的是鲁迅特有的幽默与自嘲。B.作者对鲁迅墓前塑像颇有不满,这既针对鲁迅墓地的设计,也指向后世人们纪念鲁迅、传承鲁迅精神的方式。C.甬道尽头人流不息的路、虹口足球场的穹顶、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都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D.作者委婉地批判了参观大陆新村时保安的吆喝和大声呼唤,其主要原因是保安导致我无法尽兴地游览。E.文章在叙写游览始末的同时,自然地引入相关材料,既增加了文章意趣和可读性,也丰富了文章内涵。18.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第(15)段。(4分)19.游览的后半段,作者多次写到“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20.文章第(10)小节中“真正的郁积”有什么深刻寓意?请结合《祝福》或《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阐述。(6分)【答案】16.D17.CD18.结构上:与标题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内容上:比喻(通感)把“闪烁的花朵”视觉感受写成听觉感受“黑夜的笑声”,又比作“感动的泪”,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美好精神的赞美,富有诗意。19.①营造萧瑟、清冷的氛围,衬托我对鲁迅先生的追思和哀悼,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风声“海潮般的轰鸣”,象征鲁迅先生与黑暗斗争、启蒙大众、震撼人心的一生;③风吹走“我”献给鲁迅先生的玉兰叶,寓示鲁迅先生不务虚名的冷峻孤高;④隐喻鲁迅先生在不同时代声誉和评价的起落,暗示“我”的立场和态度。20.“真正的郁积”是指鲁迅先生心中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忧思与批判。阐述举例:①虚伪冷酷的鲁四老爷、赵太爷等人物,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前后依旧顽固猖狂的封建势力的痛恨;②勤劳驯顺的祥林嫂和自欺欺人的阿Q,寄寓了鲁迅对底层民众充满奴性、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忧思;③《祝福》中面对现实徘徊、逃避的“我”,表现了启蒙者在自我困境中的彷徨和苦闷。【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草霉”的“霉”应写作“莓”,“一幅”的“幅”应写作“副”;B.“颚然”的“颚”应写作“愕”;C.“樟树”的“樟”应读zhāng,“幺喝”的“幺”应写作“吆”;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错,由下文“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可知应该是破坏了“庄严肃穆感”,不是“衬托”。D.“主要原因是保安导致我无法尽兴地游览”错,主要原因是我认为大陆新村的管理者没有真正尽到保护故居和宣传鲁迅精神的责任。故选CD。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结构上:“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与标题“也是冬天,也是春天”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内容上:“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运用比喻(通感),把“闪烁的花朵”比作“黑夜的笑声”,把视觉感受用听觉感受来表现,打通了不同的感觉器官;“这样的花朵……就像感动的泪”又把“闪烁的花朵”比作“感动的泪”,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美好精神的赞美,富有诗意。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由“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械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可知,文中借写“风”渲染了萧瑟、清冷的氛围,借景抒情,表达我对鲁迅先生的追思和哀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结合鲁迅先生与黑暗斗争、启蒙大众、震撼人心的一生可知,这“海潮般的轰鸣”的风声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先生的人生。“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风吹走“我”献给鲁迅先生的玉兰叶,结合“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可知,风吹走玉兰叶寓示鲁迅先生不务虚名,冷峻孤高;“忽然间狂风大作”“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用“风”的大小,暗示鲁迅先生在不同时代声誉和评价的起落,其中也暗含着“我”的立场和态度。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意蕴、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热忱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他心中“真正的郁积”是他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忧思与批判。《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笔下一个充满悲剧色彩而又十分经典的人物。阿Q是一个无家无业,一贫如洗,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底层小人物。他身上只有寥寥无几的碎银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他却善于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活在幻想的幸福世界里,以此来逃避现实的苦难。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他吸食的精神鸦片,支撑他生存下去的唯一慰藉。这个集性情悲剧和社会形态悲剧于一身的复合体,既自高自大又自轻自贱,既自命不平凡又自甘为奴,既自欺欺人又自作自受。因为这个,“有幸”变成鲁迅针砭国民劣根性和奴性人格的最佳切入点,变成“哀其不幸运,怒其无需争辩”的矛头指向。自欺欺人的阿Q,寄寓了鲁迅对底层民众充满奴性、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忧思。《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因为有钱、有权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他是最能够反衬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个人物。他是未庄的强权者,能够压迫阿Q,压迫未庄的所有弱者,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封建意识形态的人物。在小说当中,赵太爷表现出了对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的绝对维护,比如,讨厌假洋鬼子,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表现出了反感,反对革命等等。作者通过赵太爷的形象,体现了对辛亥革命前后依旧顽固猖狂的封建势力的痛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一形象也寄寓了鲁迅对底层民众充满奴性、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忧思。《祝福》中的“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面对现实徘徊、逃避,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表现了启蒙者在自我困境中的彷徨和苦闷。天津市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模拟卷8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美与荒芜在场李浩①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芜与美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合在一起。②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寨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漫洗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字已经难以辨认。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层,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③“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杨震,东汉官员,清廉有名,学生深夜送金被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园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④和村寨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插柳村苗寨也是如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郁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着,把上堡包围在里面。在每座苗寨的后山上,都有数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边的枫杨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⑤与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鸣,还有静谧。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错觉,似乎让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穿越”,进入到了历史中。⑥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芜这个词?⑦我谈到荒芜,是因为在古苗寨里一切都有一种“原始”的模样。繁华落尽之后的古苗寨留在那里的只是物,只是美得令人窒息的旧院落,只是缓缓的、依然有着洁净感的流水……它给我一种桃花依旧、人面无踪的怅然。当然,如果仅止于此,我是不会用出荒芜这个词来的,我要说的荒芜必须是程度上的加深。在我所到的苗寨,除了上堡的某些旧屋改造的商店,其余的则都带有年久失修的味道。大园村,时下已经“无主”的旧房很多,它们和自身的美以一种缓慢的方式呈现着时间之重,甚至尘土之重。木梯还在,但向上的横木已腐、没有谁敢于再向上攀登;木窗还在,但窗棂已损,雨水会随风浸入屋里面;那栋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旧屋还在,但里面充塞着种种不用的旧物,甚至存有一个鸡笼,几只鸡在里面咯咯咯咯地叫着。⑧在这些静谧的苗寨里,我们几乎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见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年人呢?外出打工去了。是啊,他们得挣钱养家,他们也应见一见外面的世界。他们也应当过得更为舒适些、丰富些。他们,或许最终落脚于某个城市,至少是县城,除了节日再不回来。在画一样美的苗寨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美,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会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是倦惫,对每日繁重劳作和收获甚少的倦惫。⑨绥宁古苗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遗落在尘灰里的珠子,有待人们的注意。或许是因为偏僻,这里的游人很少。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我这样感受它的荒芜和沾在荒芜之上的美,感受那种安静和古老,感受“走出了时间”的惬意与感慨。(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6.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横线的语句。(3分)17.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3分)18.结合文章具体情节,概括作者对绥宁苗寨的情感态度。(4分)19.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正在逐渐被人们忽视、遗忘,请你结合某一种具体现象,谈一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8分)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置身古苗寨仿佛“走出了时间”,主要是因为在苗寨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B.文章开篇点题,行文紧扣题目,向读者展现出古苗寨的美与荒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苗寨荒芜的思考。C.第③段介绍杨震“四知”的事迹对大园古苗寨杨氏后人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古苗寨民风的赞赏。D.第⑥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提出用“静谧”还是“荒芜”的疑问,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E.第⑧段中“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