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3分)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归省(xǐng)斡旋(zhōu)怒不可遏(è) B.凫水(fú)陨石(yǔn)强词夺理(qiáng) C.蓦然(mò)缄默(jiān)挑拨离间(jiàn) D.卑鄙(bǐ)沟壑(hè)戛然而止(gá)2.(3分)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脑畔踪迹秀手旁观 B.冗杂弛骋阳奉阴违 C.辐射哀竭海枯石烂 D.萦绕浮躁漂移凋零3.(3分)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B.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4.(3分)下面作家和作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说》﹣﹣韩愈 B.《三国演义》﹣﹣罗贯中 C.《社戏》﹣﹣鲁迅 D.《北冥有鱼》﹣﹣老子5.(3分)回忆课文《社戏》,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_____在这水气里。淡黑的_____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_____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_____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A.溶入高耸甩去模糊 B.朦胧起伏跑去依稀 C.撒在起伏跑去依稀 D.朦胧高耸跑去模糊6.(3分)下面这段话出自名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A.《红岩》 B.《骆驼祥子》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童年》7.(7分)古诗文默写填空。(1),君子好逑。(《诗经•关雎》)(2),道阻且长。(《诗经•蒹葭》)(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5),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7)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二、阅读(35分)8.(10分)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杜甫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永州,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结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D.本文属于《永州八记》之一,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A.水尤清冽。(yōuyóu)B.参差披拂。(fúfó)C.斗折蛇行。(dòudǒu)D.寂寥无人。(liáoliào)(3)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光下澈(澈:穿透)B.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C.悄怆幽邃(邃:深)D.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能)9.(12分)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各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成语不是出自《桃花源记》一文的是A.落英缤纷B.投桃报李C.世外桃源D.阡陌交通(2)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B.欲穷其林。(穷:贫穷)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D.具答之。(具:详细)(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无论是汉朝还是魏晋(他们)都不知道了。B.(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C.(他们)因为不知道有汉朝,所以也不知道有魏晋。D.(他们)竟然不知道魏晋,更不必说汉朝了。(4)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A.误入桃花源就再也没出去。B.桃花源景色太美,让人流连忘返。C.凡是进入桃花源的人就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D.为逃避秦国的苛捐杂税和战乱来到了桃花源。10.(13分)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乌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⑧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⑨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1)选文①②段说明的对象是A.物候规律B.气候变化C.物候现象D.四季景色变化(2)本文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C.空间顺序D.总分总(3)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的因素是A.纬度和经度。B.高下和古今的差异。C.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4)判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②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物候。三.作文(40分)11.(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请以《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作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班级名称。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5分)1.(3分)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归省(xǐng)斡旋(zhōu)怒不可遏(è) B.凫水(fú)陨石(yǔn)强词夺理(qiáng) C.蓦然(mò)缄默(jiān)挑拨离间(jiàn) D.卑鄙(bǐ)沟壑(hè)戛然而止(gá)【分析】本题考查字音。解题时,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解答】A.有误,“斡旋”中的“斡”应读作“wò”;B.有误,“强词夺理”中的“强”应读作“qiǎng”;C.正确;D.有误,“戛然而止”中的“戛”应读作“jiá”;故选:C。【点评】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2.(3分)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脑畔踪迹秀手旁观 B.冗杂弛骋阳奉阴违 C.辐射哀竭海枯石烂 D.萦绕浮躁漂移凋零【分析】本题考查字形。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是同音字,有的是形近字。解答此题,平时要正确书写汉字,尤其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A.有误,“秀手旁观”中的“秀”应为“袖”;B.有误,“弛骋”中的“弛”有误“驰”;C.有误,“哀竭”中的“哀”应为“衰”;D.正确;故选:D。【点评】根据字形题考查的内容,我们可有以下方法来纠正错别字:1.形旁分析法2.辨别字音法3.来源探索法4.语境分析法5.特殊记忆法3.(3分)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B.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有误,搭配不当,“闪烁”与“观点”搭配不当,将“观点”改为“光辉”;B.有误,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去掉“使”;C.正确;D.有误,成分赘余,“非常”和“非常”去掉一个。故选:C。【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4.(3分)下面作家和作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说》﹣﹣韩愈 B.《三国演义》﹣﹣罗贯中 C.《社戏》﹣﹣鲁迅 D.《北冥有鱼》﹣﹣老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ABC.正确;D.有误,《北冥有鱼》是庄子的作品;故选:D。【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5.(3分)回忆课文《社戏》,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_____在这水气里。淡黑的_____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_____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_____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A.溶入高耸甩去模糊 B.朦胧起伏跑去依稀 C.撒在起伏跑去依稀 D.朦胧高耸跑去模糊【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第一空,强调的是夜晚月光不明,选用“朦胧”。“溶入”和“撒在”不符合月光笼罩下的水气茫茫的特点。第二空,“起伏”指隆起与低伏,“高耸”强调高高凸起。这里与“连山”搭配,选用“起伏”。第三空,这里选用“跑去”,凸显船在水面移动的速度之快。第四空,“依稀”是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模糊”是不分明;不清楚。这里是形容赵庄隐隐约约只能看清大概,选用“依稀”。故选:B。【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6.(3分)下面这段话出自名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A.《红岩》 B.《骆驼祥子》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童年》【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需要用心读名著,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或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解答】结合掌握的知识可知,这段话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患伤寒症初愈后来到烈士公墓时内心所想。故选:C。【点评】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注意明确作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7.(7分)古诗文默写填空。(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窈窕淑女(注意“窈窕”的书写)(2)溯洄从之(注意“溯”的书写)(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炭”的书写)(5)海内存知己(6)山光悦鸟性(注意“悦”的书写)(7)落日故人情【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阅读(35分)8.(10分)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杜甫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永州,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结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D.本文属于《永州八记》之一,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A.yōu水尤清冽。(yōuyóu)B.fú参差披拂。(fúfó)C.dǒu斗折蛇行。(dòudǒu)D.liáo寂寥无人。(liáoliào)(3)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日光下澈(澈:穿透)B.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C.悄怆幽邃(邃:深)D.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能)【分析】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解答】(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平时准确掌握作家作品及其他相关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正确;B.有误,杜甫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故选:B。(2)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根据语境来判断多字词的读音即可。A.“水尤清冽”中的“尤”应读yōu;B.“参差披拂”中的“拂”应读fú;C.“斗折蛇行”中的“斗”应读dǒu;D.“寂寥无人”中的“寥”应读liáo。(3)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解释正确。B.句意: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解释正确。C.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解释正确。D.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解释不正确。故选:D。答案:(1)B(2)A.yōu;B.fú;C.dǒu;D.liáo(3)D【点评】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9.(12分)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各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成语不是出自《桃花源记》一文的是BA.落英缤纷B.投桃报李C.世外桃源D.阡陌交通(2)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B.欲穷其林。(穷:贫穷)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D.具答之。(具:详细)(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无论是汉朝还是魏晋(他们)都不知道了。B.(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C.(他们)因为不知道有汉朝,所以也不知道有魏晋。D.(他们)竟然不知道魏晋,更不必说汉朝了。(4)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DA.误入桃花源就再也没出去。B.桃花源景色太美,让人流连忘返。C.凡是进入桃花源的人就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D.为逃避秦国的苛捐杂税和战乱来到了桃花源。【分析】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解答】(1)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的能力。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辨析即可。ACD.正确;B.有误,应该是出自《诗经》。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缘:沿着,顺着。解释正确。B.句意: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头。解释不正确。C.句意: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属:类。解释正确。D.句意:(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具:详细。解释正确。故选:B。(3)本题考查对翻译语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句意为:(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故选:B。(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中可知,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逃避秦国的苛捐杂税和战乱来到了桃花源。故选:D。答案:(1)B(2)B(3)B(4)D【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10.(13分)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乌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⑧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⑨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1)选文①②段说明的对象是AA.物候规律B.气候变化C.物候现象D.四季景色变化(2)本文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B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C.空间顺序D.总分总(3)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的因素是DA.纬度和经度。B.高下和古今的差异。C.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4)判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②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物候。【分析】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解答】(1)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短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四季的变化的规律。第二自然段则写了劳动人民经过总结明白了大自然的语言。所以这两段主要的是对物候规律的说明。故选:A。(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根据文中“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后面的四段内容,可知有四大因素,分别为: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以及古今的差异。从介绍的内容来看,纬度、经度的影响最大,而古今的差异最小,所以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故选:B。(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文中“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后面的四段内容,可知有四大因素,分别为: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以及古今的差异。故选:D。(4)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①列举北京的物候记录,把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和1961年、1960年的相比较,同时还用了“十天左右”“五六天”这样的数字,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②“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把冬季南北温度和夏季相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5)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需要通读全文,根据“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概括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答案:(1)A(2)B(3)D(4)①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②作比较(5)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