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1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4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说明本课采取训练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教学法,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整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导向中,以这两篇课文为起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教材分析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建议引导学生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比较阅读两篇文章。《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2.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2.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课前准备观看电影《侏罗纪公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二、整体感知(一)引导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或“板块构造”理论。2.探讨事理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把握。提问:如何准确、快速地找出说明对象?(快速阅读不等于粗略阅读,要注意阅读方法。)明确:A.从标题入手。直接以说明对象的名字命名的,一般为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B.从文章内容入手。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是在题目中就告诉读者本文的说明对象的,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再如本文,碰到这种说明文,我们就得从文章的内容入手,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提取。三、讨论合作,概括《恐龙无处不有》的主要信息恐龙无处不有。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在地球的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3.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更不适应南极气候。4.恐龙也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样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答案是:是大陆在飘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5.大陆在漂移过程中,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以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6.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四、分析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通过筛选,留下的都是主要信息了,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些主要信息,请思考,通过这些信息,我们是否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说明角度呢?明确:可以。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那么同样,通过本文的说明角度,或者通过对这些主要信息的梳理,我们是否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呢?明确:从现象(恐龙无处不在)到本质(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的逻辑顺序。通过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我们可以迅速地把握说明对象,看出说明的角度和理清说明顺序。五、分析说明方法那么我们说说明文这类文章主要是向读者介绍某一方面知识的,为了能够准确迅速地把信息传达到读者,在说明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一些说明方法。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恐龙无处不在》里用了那些说明方法?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2.作比较。例如在《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3.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在》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用上节课的方法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过程一、回顾阅读事理说明文的方法,提醒学生要有把握要素的意识。二、快速阅读课文,明确文章说明对象及说明思路、说明顺序1.明确说明对象点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2.明确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第一部分(1—4段)提出问题——“撞击说”和“火山说”第二部分(5—17段)分析问题——支持“撞击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患于未然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3.内容小结《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三、疑难探究本文中作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的成立?明确:(1)科学的实验证明如,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º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了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由巨大的压力形成的。(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撞击——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撞击,而不是因为火山活动。四、分析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五、说明语言品析1.第一段“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假设,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十三自然段开头,“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表示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则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用“似乎”是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